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合集下载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中医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基层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就必须掌握穴位的基础知识。

学习经络,配合图谱和歌诀能够强化记忆,下面是十四经络穴位口决,值得收藏!1、手太阴肺经经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拇指白肉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寸迎香列。

3、足阳明胃经经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乘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饮,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4、足太阴脾经经穴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5、手少阴心经经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6、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六十七穴足太阳,晴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于曲差,五处一五上承光,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孙立艳中医认为脾经在人体内具有强大的功能,称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出生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精微物质都依赖脾的运化功能给予供应。

清代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脾”字为“从肉卑”,卑为卑微之意,这个解释刚好和中医里脾的功能不谋而和,我们打个比方吧!在五脏中,脾就好比是一个卑微的丫头,主要工作是烧火做饭并且把做好的饭菜分给大家吃,她的这个作用也就是我们中医里讲的“脾主运化”,脾能将我们吃进来的水和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帮助生成气和血液,还能将吸收的营养精微物质进行运输和代谢,所以全身的脏腑器官就能得到濡养。

如果有一天丫头病了,不能好好做饭也不能给大家送饭,那么五脏六腑的日子就都不好过了,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瘀滞,人就会出现消化障碍、气血不足、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水肿等症。

所以脾被后世称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补足脾胃达到身体强壮;先天充足的人,过分伤害脾胃,也会导致百病缠身。

金元时期“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就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由此可见,脾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足太阴脾经。

一脾经循行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二脾经病变脾经发生病变,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患者一般会出现腹胀、大便溏泄、下利清谷、胃痛、嗳气、身体困重、疲惫无力、消瘦、虚胖等症。

另外,感觉舌根痛并且发硬或者出现下肢内侧肿胀症也显示脾经失调。

三对应经络上午九至十一点(巳时)足太阴脾经当令,本经属脾,络胃,脾经与胃经相表里。

四脾经养生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你经常感到全身肌肉没劲儿、有时肌肉酸痛,这完全是工作环境不适导致的吗?每当紧张时就腹胀、拉肚子,难道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没有精神,趴在桌上睡一会儿,口水浸湿一大片,果真是工作太劳累吗?其实这就你的脾出问题了。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系 统疾病的关系:足太阴 脾经络异常可能导致消 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 良、便秘、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 系统疾病的治疗:通 过调理足太阴脾经络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 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足太阴脾经络与妇科疾病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月经不调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痛经的关 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不孕不育 的关系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线经足
第 三
和络太 章
穴的阴
位路脾
足太阴脾经络的路线

穴位名称:隐白穴

位置: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能:调理脾胃,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的现代研究:现 代医学对足太阴脾经络的研究 和应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基本概念 和组成
足太阴脾经络: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基本概念:足太阴脾经络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大趾,止于胸中
组成:足太阴脾经络由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阴脾络组成
功能:足太阴脾经络具有调节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功能和作 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 及治疗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原则:根据穴位 的功能和位置进行配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穴位配对: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阴陵 泉配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不和、腹胀 等问题。
配对穴位的功效: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阴陵泉配足 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一、肺经〔手太阴肺经〕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

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

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

假设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病症出现。

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

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枯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

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

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

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病症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病症出现。

假设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枯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

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

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病症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病症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

脖子部有扶突、天鼎。

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

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之——7、足太阴脾经
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021/12/22
2
第二页,共七十六页。
足太阴脾经
释 :
(1)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
的分界处。
(2)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3)踹:指腓肠肌。
(4)咽:此处兼指食管。
(5)舌本:舌根。
2021/12/22
3
第三页,共七十六页。
足太阴脾经
3、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 肠鸣,腹泻。
4、配陷谷、大肠俞治肠痈痛。 5、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2021/12/22
19
第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公孙 Gongsun(SP 4)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
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2021/12/22
27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6.其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 病变,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 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2.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3.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漏谷Lougu(SP 7)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除湿。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
化不良;
2.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 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十二经筋(图文版)!

十二经筋(图文版)!

⼗⼆经筋(图⽂版)! ⼗⼆经筋是⼗⼆经脉之⽓濡养筋⾁⾻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骼、屈伸关节、维持⼈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泻之。

⼗⼆经筋为经络分类名。

简称经筋。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指全⾝筋⾁组织附属于⼗⼆经脉⽽分成⼗⼆个部分,也是⼗⼆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组织的相互联系。

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故称“经筋”。

⼗⼆经筋都起于四肢,终于头⾝,且都⾛在较体表的层次,⽽不连结属接⾄内脏;故有些经筋⽓所到之处,并⾮经脉、经别所能到达的。

如⾏者⽪肤表⾯经筋⾛到之处,痒痒难耐,此是经筋⾏⾛到之功能。

⼗⼆经筋的分布与⼗⼆经脉循⾏⼤致相同。

起于四肢末端⽖甲,结于关节和⾻骼,⾛向躯⼲,上起于颈项,终⽌于头⾯。

每遇⾻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成⽚,但与脏腑⽆属络关系。

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向躯⼲,结聚于关节和⾻骼附近,阳之筋上⾛头⾯,阴之筋进⼊腹腔,但都不⼊内脏。

其中,⼿三阳经筋都结于额⾓(⾓),⾜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部(頄)和⽬周围,⼿三阴经筋并⼊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

⼗⼆经筋的循⾏ ⼗⼆经筋的循⾏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骼部,⾛向躯⼲头⾯。

⼗⼆经筋⾏于体表,不⼊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阴经经筋为主。

⾜三阳经筋起于⾜趾,循股外上⾏结于顺(⾯);⾜三阴经筋起于⾜趾,循股内上⾏结于阴器(腹);⼿三阳经筋起于⼿指,循臑外上⾏结于⾓(头);⼿三阴经筋起于⼿指,循臑内上⾏结于贲(胸)。

⼗⼆经筋的作⽤ ⼗⼆经筋具有约束⾻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三阴阳经筋相结合处 ⼿三阴经筋(⼿太阴肺经、⼿少阴⼼经、⼿厥阴⼼包经)由⾥侧循⾏⾄胸部相互结合;⼿三阳经筋(⼿阳明⼤肠经、⼿太阳⼩肠经、⼿少阳三焦经)由表侧循⾏⾄头⾓部相互结合;⾜三阴经筋(⾜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由内侧循⾏⾄少腹部相互结合;⾜三阳经筋(⾜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由外侧循⾏⾄⾯部相互结合。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①胃痛、呕吐、腹痛、 ②心烦、心痛、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 公孙
腹泻等脾胃肠腑病证; 胸闷等神志病 豚气)等冲脉病证。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 ②舌根痛 商丘
脾胃病证
③足踝肿痛。
2、小腿部4穴
三阴交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 等妇产科病;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
循阴股
上结于膝辅骨
结于内踝 起于大趾端内侧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馬王堆漢墓帛書 ·陰陽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之脈:是胃脈也。被胃,下出魚股之陰下廉,(月耑)上 廉,出內踝之上廉。
是動則病:上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欲嘔,得後與氣則快然衰。 是泰陰脈主治其所産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1.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
过核骨后,
3.
上内踝前廉,
4.
上踹内,
5.
循胫骨后,
6.
交出厥阴之前,
能食,不能卧,強欠,三者同則死;溏洩,死;水與閉同,則死。 爲十病。
馬王堆漢墓帛書 ·足臂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脈:出大趾內廉骨際,出內踝上廉,循胻內廉,上膝內廉,出 股內廉。
其病:病足大指廢,胻內廉痛,股內痛,腹痛,腹脹,復 [],不嗜食, 善噫,心煩,善疛。
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陰脈。
足太阴脾经腧穴
郄穴 合穴
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内上2寸 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学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学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学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一、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二、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三、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四、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六、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七、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中医十四经络图解

中医十四经络图解
权健松江工作室
手少阴心经
心经: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 (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 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 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 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 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 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 连。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 便秘,肠鸣,胃痛。
前阴及妇科病:月经不调,崩 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权健松江工作室
足少阴肾经
肾经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 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 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 本。
权健松江工作室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内 眦,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柱外侧,入 上齿龈内,回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向 下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 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支脉: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 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 入缺盆,下行穿过横膈,属胃,络脾。 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 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手太阴肺经
肺经: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 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 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 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 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 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 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 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 痛,颈部肿胀。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条经络,它起源于足脚的太阴之邪气,主要经过脚背、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胸部最后至喉咙。

足太阴脾经主要与脾脏有关,并与胃、肺、心、肝等脏腑产生相应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的起点为足大趾的“隐白”穴,随后依次经过足趾内侧的“大都”穴、“太白”穴、内踝后方的“间使”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大腿内侧的“阴陵泉”穴、胃脉穴、胸部的“天池”穴、心脉穴、膈脉穴、胸脉穴并最终止于喉咙的“檀中”穴。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它还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有益于舒缓情绪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平衡。

足太阴脾经与心脉相互联络,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有助于心血的循环和心脏的健康。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1.隐白穴(足大趾内面的凹陷处):主治腹胀、便秘、关节疼痛等症状。

2.大都穴(足趾内侧距趾底后二分之一处):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3.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胫骨下1/3与腓骨前缘之间凹陷处):主治妇科疾病、泌尿系统问题、水肿等症状。

4.阴陵泉穴(大腿内侧股骨中下三分之一处):主治脾胃气滞、妇科疾病、下肢疼痛等症状。

5.胃脉穴(胸部乳头下缘的第5肋间):主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呃逆等症状。

6.天池穴(胸脯第一肋骨下缘前方凹陷处):主治肺脏疾病、胸胁疼痛、咳嗽等症状。

7.心脉穴(胸骨中下缘凹陷处):主治心脏疾病、心悸、失眠等症状。

8.檀中穴(喉结上方隆起处):主治喉咙疾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疾病、泌尿系统问题、妇科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阴脾经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健康。

七经八脉的名词解释

七经八脉的名词解释

七经八脉的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七经八脉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经络。

它们贯穿了整个身体,将气血输送至各个器官和组织。

这些经络通畅运行,被认为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平衡的关键。

以下将对七经八脉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中医经络系统的理解。

1. 任脉 (Rèn Mài):任脉是体内主要的纵向经络之一,起源于阴器,向上贯穿身体的前正中线,直至喉咙之后。

任脉是气血运行的主通道,与五脏六腑相连,负责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输和平衡。

2. 督脉(Dǔ Mài):督脉是体内另一条重要的纵向经络,起自阴器后方,沿脊柱背侧向上至头顶。

督脉与脑组织相连,具有调节脑神经功能的作用。

它也与任脉相互配合,共同维持全身的气血循环。

3. 足太阴脾经(Zú Tài Yīn Pí Jīng):足太阴脾经属于足太阴经络系统,起于大脚趾的内侧,向上贯穿内踝后方至肚脐。

太阴经络与脾脏相关,主要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湿气,维持消化和水液代谢的平衡。

4. 足阳明胃经(Zú Yáng Míng Wèi Jīng):足阳明胃经也属于足阳明经络系统,起始于鼻翼外侧,向下经过面颊、嘴唇,然后沿胸腹部、膝盖后方至足跟。

胃经主要负责调节和运输食物的消化吸收,维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5. 手太阴肺经(Shǒu Tài Yīn Fèi Jīng):手太阴肺经属于手太阴经络系统,起于人体的锁骨下凹陷处,向下贯通上肢内侧,止于小指的指端。

肺经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调节体内的气体交换,以供给全身组织所需的氧气。

6. 手阳明大肠经(Shǒu Yáng Míng Dà Cháng Jīng):手阳明大肠经也属于手阳明经络系统,起始于鼻翼外侧,向下经过面颊、下颚,然后沿胸腹部、膝盖前方至大腿外侧。

大肠经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分和盐分的吸收,维持身体的排泄功能。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经络详解
人体十四条经络,包括: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任脉:中医认为任脉为“诸阴之海”,按摩任脉可以加强内脏机能和全身的气血循环。

督脉:督脉是“诸阳之海”,常常按摩督脉能改善头部、脊椎、呼吸、消化、背部肌肉僵硬等问题,还能增强抵抗力。

手三阴经络:包括肺经、心包经、心经。

肺经从胸部的中府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大拇指外侧的少商穴。

因为肺主皮肤,所以肺经不但主呼吸,也包含肌肤毛孔的呼吸开合。

心包经从乳房外侧的天池穴经过手臂内侧,一直到手中指的中冲穴,它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心脏。

心经是从腋窝的极泉穴经过手臂内侧,止于手小指内侧的少冲穴这一条经络。

足三阴经络:包括肝经、脾经、肾经。

这三条经络与我们的皮肤质量联系紧密,同时还与女性泌尿系统关系密切。

肝经从脚拇指外侧的大敦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乳房下面的期门穴。

肝经主肝,管理神经系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血液新陈代谢。

女人每个月的生理期与肝经有极大关联。

按摩这条经络,对解决痛经、心烦气躁、肌肤暗沉、掉头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作用。

脾经主脾,从脚拇指内侧的隐白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部的大包穴。

中医认为脾经是“饮食水毂生化之源,人体后天能量之本”,对女性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方面大有裨益。

肾经主肾,从脚掌心的涌泉穴沿腿部内侧往上,经腹部一直到胸前的俞府穴。

如果你在平时感到腰膝酸软、眼袋浮肿、肌肤粗糙、四肢冰冷,就更应该好好按摩这个穴位了。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足太阴脾经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足太阴脾经

第十六讲让您认识人体经络——足太阴脾经■ 徐大平经脉循行(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译文: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根,分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养生大讲堂保健Reserved.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1) 隐白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经络篇|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络篇|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络篇|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更是艾灸的基础。

经络主要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十二经脉中的其中一条——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通过经脉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脾经走行在下肢内侧前缘。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治病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一侧21穴,两侧共42穴。

腧穴定位1.隐白(Yinbai,SP 1) 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2.大都(Dadu,SP 2) 荥穴【定位】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②热病,无汗。

3.太白(Taibai,SP 3) 输穴;原穴【定位】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三)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三)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三)三阴交:在《千金方》里面,内踝上一寸有一个经外奇穴,孙思邈真人认为可以“治诸风,若筋急不能走行者,灸四十壮”,抽筋抽得不能行走,在内踝上一寸灸四十壮,直接灸或者隔姜灸都行。

它能治筋脉的挛急、屈伸不利、肛漏,都可以在上面治疗。

“内踝上三寸,骨中陷下,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内踝上三寸,其实是有争议的,三阴交穴最早出自《黄帝明堂经》,“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

《千金方》:“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足太阴交”。

说明两点:一、早期的三阴交位于脾经内踝上八寸。

二、三阴交是足太阴与足厥阴交会的位置。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肝足厥阴之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

足厥阴肝经“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正好说明肝脾二经在内踝上八寸有交会,在《灵枢·经脉》篇中,肾经的经脉循行,在小腿上没有与肝脾二经交会,故三阴交未必就是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在内经中,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太阴与一阴在内踝上八寸的交会,称为三阴交,完全说得通。

那么,内踝上三寸有没有穴位呢?《灵枢·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肝经中封穴前上四寸,就是内踝上三寸,古人认为此为“足太阴之本”,可以治疗太阴之病。

我们找三阴交穴时,不要用四指去量,而是从内踝处沿着胫骨内侧向上推,感觉微微有些下陷处是穴。

“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脾主运化,脾主四肢,故可以治疗这些证候。

“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痃癖腹寒”,都是里寒证。

“膝内廉痛”,脾经“上循膝股内前廉”,可以治疗膝盖内侧疼痛。

“小便不利,疝气,小便遗,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都与脾不升清,津液失养有关系。

《百症赋》:“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配伍气海穴,益气固元,不只是治疗白浊、遗精,对霍乱泄泻也有很好的疗效。

中醫黄川談人体十二经络养生(十四)足太阴脾经

中醫黄川談人体十二经络养生(十四)足太阴脾经

中醫黄川談人体十二经络养生(十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黄川导读:人体经络在足阳明行到尽头就转到足太阴。

足太阴所对应的内脏是脾。

太阴经分手太阴和足太阴,太阴是承受六气中之湿气,太阴是阳转入阴的状态之后,阴的大门打开的状态,即太阴主阴之“开”。

由阳转阴,即是由升发转入收藏,由浮转沉的过程。

人体的能量,在春夏是散向体表,秋冬收敛入里,太阴就是能量收敛时要打开的大门,此门不开,能量就很难收敛入内脏。

人在白天时要工作、上学,是能量活跃,向外浮散的状态,所以白天属阳;夜间休息、睡觉,能量要收归本原,所以夜晚属阴。

养太阴,通俗点讲,可以看成保证夜晚睡觉前的状态,如果睡前看手机、听音乐、看剧,思想活跃,心气不平,那么困意将难以保持,久之会影响睡眠质量。

脾的功能很重要,中医辨证常见到脾胃不和的证型,脾与胃是相表里的,关系很密切。

脾对人体的消化至关重要,在外象来看,脾脏的功能对应着肌肉的状态。

肌肉的萎缩,像肌无力一类的病,最后都会导致脾脏的亏虚。

脾在液为涎,个人理解,涎与唾液还不完全一致。

涎相对于唾液是更加精纯的东西,味道是甜的。

有练功经验的同道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当身心舒适,身体安泰,内心愉悦的时候,口中会分泌出一种甜液,这种甜液对人体的滋养很有好处,是肌肉放松、神经放松,气血运行顺畅,脾功能活跃的一种表现。

脾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土能长养万物。

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专心吃,能促进脾脏的功能,促进涎液在唾液中的比例,有利于消化。

血糖偏高的病人可以试试,吃饭时细嚼慢咽,嘴里涎液分泌增多,吃同样含糖量的餐饮,坚持一两周,餐后的血糖值会慢慢下降,这是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体现。

黄川医生简介:黄川,现居北京行医。

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习医十余载,历经传统跟师学艺的严格训练:师从王居易老师,为经络医学传承人;兼习前清上驷院绰班处流派伤科手法,传习功法及方药,体系完整;尊崇仲景法脉,旁通各家,私淑前辈许公岩先生。

临床精于辨证,结合经络诊察,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2016/2/14
公孙 Gongsun(SP 4)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 1跖骨基 底的前下方。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 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距太白1寸。 足太阴经之络穴。八脉交 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21
【取法】
【特异性】
2016/2/14
公孙 Gongsun(SP 4)
穴大包(脾之
2016/2/14
10
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经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穴在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胜,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投, 府舍腹结大横穴,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荣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2016/2/14
11
隐白 Yinbai(SP 1)
【定位】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 消化不良; 2.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 0.5 ~ 0.8 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 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 ~ 5 壮,艾条灸 5 ~ 10 分 钟

2016/2/14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9
太白 Taibai(SP 3)
【配穴】

1、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2、配公孙治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
3 、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
肠鸣,腹泻。

4、配陷谷、大肠俞治肠痈痛。 5、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2016/2/14 13
隐白 Yinbai(SP 1)
【配穴】
1 、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 昏迷。(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 2、配委中治衄血剧不止。 3、配天府、阴陵泉治不得卧。 4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 主治吐血,衄血。 5、配足三里治便血。 6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 用,治月经过多。 7、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 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 失禁,乳糜尿;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 经,带下,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 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 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016/2/14 32
漏谷Lougu(SP 7)
【配穴】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2016/2/14
33
地机 Diji(SP 8)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 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 寸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 直下 3 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 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2016/2/14 7
足太阴脾经
4、脾经上潜伏着哪些疾病?
脾经是阴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当它不通时,人
的身体会出现以下病症:
其一、外经病:如果不通,身体的大脚趾内侧,脚 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 上会出现发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 其二、五官病:舌根发强,吃饭后即吐,不自主地 流口水等。
足太阴经之郄穴。
34
【特异性】

2016/2/14
地机 Diji(SP 8)

2016/2/14 14
大都 Dadu(SP 2)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 节(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 际凹陷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 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15
【特异性】
2016/2/14
大都 Dadu(SP 2)
好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5、其它:尿血。 【刺灸法】 刺法: 1 、浅刺 0.1 ~ 0.2 寸,局部胀痛; 2 、或用三棱 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灸法:艾炷灸 3 ~ 7 壮,艾条灸 5 ~ 20 分钟,用于止血。
16
2016/2/14
大都 Dadu(SP 2)
【配穴】

1、配足三理治腹胀。


2、配太白治胃心痛。
3、配商丘、阴陵泉治诸下利。 4、配经渠治热病汗不出。 5、配昆仑、期门、阴陵泉、中脘治暴泄。
2016/2/14
17
太白 Taibai(SP 3)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 白肉际凹陷处。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处取穴。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 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胃,调冲任。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 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 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6/2/14 9
足太阴脾经
三、腧穴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
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井),大 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
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 ,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末 大络)。
26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 【特异性】 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
点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会穴。
【功用】 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
2016/2/14 27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18
【取法】
【特异性】
2016/2/14
太白 Taibai(SP 3)
【功用】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 胀,便秘,肠炎,痔疮; 2.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主治病症】
【刺灸法】
2016/2/14 25
商丘 Shangqiu(SP 5)
【配穴】
1、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2 、配阴陵泉、曲泉、阴谷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 主治胃脘痛,腹胀。 3 、配三阴交,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 4 、配天枢、阴陵泉,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 泻,腹胀。

2016/2/14
4配支沟、章门、阳陵泉治胁肋下痛。 5、配内庭、厉兑治久疟不食。
23

2016/2/14
商丘 Shangqiu(SP 5)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 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 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功用】泄热止痛,健脾和中。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 慢性肠炎;
2. 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 足趾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孕妇 及产后百日内禁灸。
28

2016/2/14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6. 其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
软组织病变,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 1. 直刺 0.5 ~ 1.0 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 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2.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3.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4.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 钟,或药物天灸
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016/2/14
3
足太阴脾经


(1)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

的分界处。
(2)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3)踹:指腓肠肌。
(4)咽:此处兼指食管。 (5)舌本:舌根。
2016/2/14 4
足太阴脾经
2016/2/14
2016/2/14 8
足太阴脾经
其三、脏腑病:“阴主里,阳主表”,脾经可以治
疗全身乏力或者全身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心胸 烦闷,心窝下急痛等。
5、什么时间按揉脾经最好?
脾经旺在已时,即上午9:00——11:00,人体的阳
气正处于上升期,这时疏通脾经就能起到很好的平衡阴 阳的作用。
24Leabharlann 特异性】2016/2/14
商丘 Shangqiu(SP 5)
【功用】健脾化湿,通调肠胃。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
疮,黄疸; 2. 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疾病,脚气; 3.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2. 或平刺 1.0 ~ 1.5 寸透解溪穴,针感可扩散至 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