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太空一日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2.太空一日 (共39张PPT)

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2.太空一日 (共39张PPT)

太空一日
杨利伟
生难字
弧( hú )
炽热(
) chì
轮廓( kuò )
俯瞰( fǔ kàn )模拟( mó ) 遨游( áo) nǐ 严谨( jǐn ) 稠密( chóu ) 概率( gài lǜ ) 烧灼( zhuó) 五脏六腑( fǔ) 千钧重负( jūn )
耐人寻味( nài ) 屏息凝神( bǐng )
多音字

mó(模拟 mú(模样
) )

pí ng( 屏风 bǐng(屏气
) )
词语解释
炽热
俯瞰
温度极高、极热。
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遨游 严谨 稠密 概率 烧灼
模仿。
漫游;游历。 严密谨慎。 多而密。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 烧、烫,使受伤。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研读课文
• 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 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 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 •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 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 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 解决了吗? • 并非正常现象。 • “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 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 “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 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 的精神。
第二部分
• • • •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1、地球只是一段弧 2、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3、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 地区的上空 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 4、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 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 5、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 大的如指甲盖

2019年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2019年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就是航天员从进舱直到返回着陆全过程训练。这也是航天
员训练最繁重、最关键的训练环节。训练到最后,航天员必须达到闭上眼睛,能知道各种设备 在哪里,设备的颜色、形状、操作方法、要领,也要了如指掌。为保证万无一失,必须反复训 练。一次训练就得5、6个小时,穿着笨重的航天服,蜷着腿不能动,不能吃喝,也不能大小 便。
充满危险的太空航程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 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67年4月: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 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 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 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次事故直 到1989年才有了报道。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 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遨游:漫游;游历。
鉴于: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 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 严谨:严密谨慎。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稠密:多而密。 应付自如:处理事情从容镇静,得心应手。
瞬间:转眼之间。
• 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 号”飞船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宇航员训练之“最”
最困难的训练:航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心理学、
英语等30多个学科基础知识。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太空一日课件新人教版

我太空中看到地球形状
太 空
和太空中棉絮状物体
勇于探索

不怕牺牲

我太空中本末倒置的错觉, 听到神秘敲击声
严谨科学
我飞船返回地面,惊心动 魄的一刻
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
来到了太空。
——杨利伟
6.结合文中的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对于天空中的神秘声音,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 让“我”反复听,“我”却总是觉着不像。断断续续听 了一年多,也没有个结果。作者没有听到和天空中一样 的声音,就不签字,表现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在天空中看到一些棉絮状的物体,认为也许是灰 尘,也有可能是太空垃圾,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 么。作者猜测哪些东西可能是灰尘、太空垃圾,但不确 定,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研读文本 1.“我”为什么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 到难以忍受。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地球是一段弧;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看到一 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4. “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 飞机呢?
不能。“几乎”表达无法承受的程度,去掉后就 变成了“无法承受”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因此不 能删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 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26秒”与“特别漫长”矛盾吗?)
不矛盾。26秒的时间段虽然很短,但巨大的痛苦 让“我”难以承受,“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 不眨”足以表现当时的痛苦之状。因此“我”感 到“特别漫长”。
因为当时飞船舷窗玻璃出现裂缝,“我”不知道 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使 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重点语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情境导入】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当代中国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英雄人物。

对于进入太空的经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今天,我们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

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课《太空一日》详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课《太空一日》详解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 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 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 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 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 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 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 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 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 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 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 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 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 多更美好的梦想。
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 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 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 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国日益强大 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 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 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 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 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 得自己快不行了。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 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 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 一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课《太空 一日》详解
杨利伟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辽宁省葫芦岛 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 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 程碑的作用。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 中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 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 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太空一日 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太空一日 课件(共44张PPT)

2.在叙述中穿插说明。
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但行文中也穿插了一些说 明性的文字。如课文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中的前三 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
通过学习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 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 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1.平淡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感情。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 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深厚感情。
如在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火箭起飞 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做好了随时为祖国航天事业牺牲的准备,字里行间洋溢着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一部分还写了地面的工作人员对 “我”的担心,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不光写出了从飞船上看到的北京白天的样子,也 描述了它夜晚的样子。
⑤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都没有结果。
——如果说在太空能够看到地球上唯一的建筑物长城,那将更
令中国人骄傲,但是杨利伟却实事求是。
⑥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
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快速浏览课文,杨利伟遇 到了哪些意外状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 第二次意外 第三次意外 第四次意外 第五次意外
26秒的共振
本末倒置 神秘敲击声 舷窗出现裂纹
抛伞开伞 震动很大
以为要 牺牲了,顽 强忍受。
靠意志 克服,最终 得以适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 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C.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2、《太空一日》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2、《太空一日》ppt课件

生词检测:
• chì • 炽热 • chóu • 稠密
kuò 轮廓
zhuó
烧灼
kàn áo
jǐn
俯瞰 遨游 严谨

jūn
五张六腑 千钧一发
整体感知:
• 第一部分: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复杂感受。 • 第二部分:“我”在太空看到祖国的感受并强调在太空中
看不到长城。
• 第三部分:“我”克服“本末倒置”这一错觉的经历以及 “我”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 第四部分:飞船返回地面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问题探究:
• 1、“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 明确: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 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 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
作者简介: •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 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
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
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
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
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 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 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 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 了里程碑的作用。[1]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 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下第22课《太空一日》

人教版七下第22课《太空一日》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 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 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 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 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 应? 4、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 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 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 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 科学的态度。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太空一日》 泉港民族中学 14
合作 探究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 飞行中所见 飞行阶段 (3)神秘的敲击声— 飞行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阶段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太空一日》 泉港民族中学 18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 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 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 高度紧张。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太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严谨
空在太空中科学
一神秘的敲击声
日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3.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