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命题的教学方案.ppt
高中数学命题与逻辑题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与逻辑题教案
教案主题:数学命题与逻辑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逻辑联结词的运用
3.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命题与逻辑问题
教学内容:
1.命题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逻辑联结词的分类和运用
3.数学语言描述命题与逻辑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语言中的命题及其特点,引出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讲解命题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理解命题的概念。
2.介绍逻辑联结词的分类和运用,让学生了解与理解逻辑关系的表达方式。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
1.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判断命题的真假和逻辑关系的运用。
2.学生分组进行逻辑题讨论,通过解题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
老师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尝试更复杂的命题和逻辑问题,拓展思维边界。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易错处。
2.展望下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辅助: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材与练习题册
3.小组讨论环节
教学反馈:
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进行自我巩固与反馈,老师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
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逻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数学智力。
第五章 数学概念、命题与问题解决教学
第五章 数学概念、命题与问题解决教学[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和结构,概念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方式、定义的规则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规则,使学生明确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并对概念教学进行若干教法探讨。
[学时] 8[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课外阅读[重点、难点] 数学概念的意义、定义方式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定义的规则,分类的规则,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教学过程]§5.1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一、数学概念(Mathematical Concept)的意义和结构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一种,它与其他形式—判断、推理—是有密切联系的。
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事物的概念。
然后才能作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理。
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判断、推理所获得的新认识,又要形成新的较深刻的概念,所以概念又是判断、推理的结晶。
科学史表明:“科学是与概念并肩成长起来的”。
概念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和数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1、数学概念的意义[引题]师问:“等式12)1(22++=+x x x 是不是方程?”生答:“不是。
”“为什么?”“因为这个等式是个恒等式,不论x 取什么数,等式都成立,可以这个等式不是方程。
”师问:“什么叫方程?”生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问:“等式12)1(22++=+x x x 含有未知数吗?”生答:“含有未知数x ,这是方程。
原来我认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方程,这是不对的。
”师问:“既然这个等式是方程,那么,这个方程有多少根?”生答:“有无穷多解。
”师问:“对。
有的方程有有限个解,例如:x +1=0只有一个解;有的方程无解,例如: 012=+x 在实数范围内无解;有的方程有无穷多解,方程12)1(22++=+x x x 就是一例。
”——以上对话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方程”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先从“概念”谈起。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新课课件第1章 定义与命题
条件是: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结论是: 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改写成: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4)直角都相等; (5)经过一点确定一条直线.
(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4)欢迎前来参观! (5)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6)取线段AB的中点C.
注意:祈使句、疑问句、 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解:(2)(3)(5)是命题.像(1)(4)(6)这样对
某一件事的对错没有给出任何判断就不是命题.
试一试 1.你能举出一些命题吗? 2.能否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
条件
结论
已知事项
由已知事项推断 出来的事项
归纳: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
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条件,用“那么”开
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典例精析
新课讲解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条件是: 同位角相等 结论是: 两直线平行 改写成: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新课讲解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判断(1)(2)(4)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 为真命题.
其中(3)(5)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当条件成立时,不能保 证结论总是正确,或者说结论不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例3 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假命题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l)“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 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命题》数学教学课件
《命题》数学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命题》。
本节课主要介绍命题的概念、分类及真假的判断。
具体内容包括:1. 命题的定义:题设和结论的统称,用陈述句表示。
2. 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 命题的真假判断:通过举例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概念,能正确识别题设和结论。
2. 掌握命题的分类,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 能够运用命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分类,命题的真假判断。
2. 难点:命题的真假判断,尤其是通过举例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命题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分类讲解:通过举例,讲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特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命题的类型。
4. 举例讲解: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判断命题真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命题的真假判断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1. 命题的定义:题设结论2. 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3. 命题的真假判断:举例判断七、作业设计(1)所有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答案:假)(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都是60°。
(答案:真)2. 找出教材中的例子,判断命题的真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自己构造一些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1. 命题的概念: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命题的定义,即题设和结论的统称,用陈述句表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四种命题的概念教案
二简易逻辑(§1.7.1 四种命题)教学时间:第一课时课题: §1.7.1 四种命题的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形式的表示.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教学难点:由原命题写出另外三种命题.教学方法:读、议、讲、练结合教学.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初中已学习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一位同学回答: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举例。
生: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
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它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命题与其有关的命题的概念。
(II)讲授新课§1.7.1 四种命题的概念师:阅读课本P20—P30,思考下列问题:(1)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分别是什么?(2) 原命题的形式表示为“若p则q”,则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如何表示?(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列三个命题:)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负数的平方是正数;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师:请同学回答:什么叫做原命题?原命题的形式可如何表示?生:通常把所给的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
如果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则原命题可表示:若p则q。
师:什么叫做逆命题初中已学过,那么原命题的逆命题的形式如何表示?生:原命题的逆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若q则p.师:请写出黑板上第①个命题的逆命题.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什么叫做否命题?形式可如何表示?生: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否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若非p则非q.(注:教师强调,可书写为:若┐p则┐q.)师:写出黑板上命题①的否命题.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师:什么叫做逆否命题?形式可如何表示?生: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原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初中数学课件定义与命题1
初中数学课件定义与命题1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定义与命题”,详细内容包括:定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命题的构成要素,真命题与假命题的辨识,以及通过实例来理解数学的定义和命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定义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作用,能够正确运用定义来解释数学概念。
2. 学会分析命题的结构,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实例掌握如何运用定义和命题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义的形成与应用,命题的判断与分析。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定义的抽象性,并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数学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引导学生理解定义的重要性。
展示实例,提问学生:“这些句子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2. 新课讲解:a. 讲解定义的形成与作用。
b. 通过具体数学命题,讲解命题的构成要素。
c. 分析真命题与假命题,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展示例题,如“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那么这两边所对的角也相等”。
分步骤讲解解题过程,强调定义和命题在解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强调定义与命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定义的概念与作用。
2. 命题的构成要素。
3. 真命题与假命题的辨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定义,并说明其作用。
一个四边形有四个角。
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
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批改时注意学生是否理解定义的作用。
b. 真命题:一个四边形有四个角。
假命题: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定义和命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解题过程中的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入更复杂的命题,如含有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复合命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命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提高其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数学命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数学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数学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性句子,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2. 数学命题的特点:具有唯一真值(真或假)。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教师给出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真值,并解释为什么是命题。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这些命题的特点。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
1. 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数学命题的练习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2.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同学讨论,让学生感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安排。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或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的概念理解和逻辑推理
2023
PART 05
挑战与对策:提高教学设 计质量
REPORTING
面临挑战及原因分析
学生差异化需求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 力存在差异,对教学设计提出更
高要求。
技术更新迅速
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不断 更新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繁杂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内 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是教 学设计的一大挑战。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比较
推理方向不同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到一般。
应用场景不同
演绎推理常用于验证理论或规律,归 纳推理常用于发现新理论或规律。
前提与结论关系不同
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必然 联系,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则 是或然联系。
逻辑推理在问题解决中作用
01
02
03
04
03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
探究能力。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概 念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或建议,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 高学习效果。
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习惯,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 优化学习方法。
2023
教学设计中的概念理 解和逻辑推理
汇报人:XX
2024-02-03
XX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概念理解在教学设计中重要性 • 逻辑推理在教学设计中应用 • 教学设计中概念理解与逻辑推理结合 • 案例分析:优秀教学设计展示 • 挑战与对策: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PT教案
乙老师:我对你所说的“把无 数多个圆积
起来,就有了质的的飞跃”这话不 是很明白, 第4页/共113页
我觉得面是没有厚度的,无数个圆
丙老师:此问题大家还可以查 阅资料,进
一步讨论。但我认为,圆柱体是个 立体图形,
它是由一个矩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 一周而得到
的。所以此结论不正确。
第8页/共113页
(3)教材分块结构 ①数与代数 数系:0定义为自然数。建立了有理数体基础。 引进无理数圆周率——为突破有理数体引入了“先行 组 织者”。 运算:建立了完整的算术运算体系。引进乘方, 突破算术运算体系。 代数:渗透代数概念(字母代数、函数与方程)和 代数结构思想。由算术过渡到代数。
等 于五”,即:3+2=5。
具体(实物)水平——半具体(物象)水平—— 半抽象(图形)水平——抽象(符号)水平。
第30页/共113页
值得指出的是:在要达到较高水平时,需要的 具 体经验的数量和水平,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学生之 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二是究竟是什么时候由一个水平 过渡到另一个水平,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转得 太快,即过渡得太早,则会导致教学的混乱、失败; 转得太慢,即过渡得太尽,会导致学生厌烦、反感。 何时转换或过渡,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而且要考 虑到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第28页/共113页
例如,加法基本式3+2=5的教学。 首先,应给出一个比如是3个玻璃球的集合和一 个是2个玻璃球的集合,当学生看到结果是5个玻璃球 队的集合时,他们就开始学到这个基本式了。这时还 应当运用其他可实物集合,比如铅笔、儿童、积木、 小棒等集合,让学生继续学习相应的3+2=5的基本 式。
第33页/共113页
七下数学7.1.2说理ppt教学课件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a
a bc
b
线段a与线段b哪个 比较长?
d
谁与线段d在 一条直线上?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知识要点
依据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基本事实、已 被确认的真命题),按照确定的规则,得到某个 具体的结论的推理就是演绎推理.
有些真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演绎推理 得到证实,并被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这些命题叫做定理.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说明:设a=2k,b=2k+2,其中k是整数.(符合命题的条件) 则a+b=2k+(2k+2)=4k+2.(不符合命题的结论)
所以“两个相邻偶数的和与4能被4整除”这个命题 是假命题.
想一想:与一个偶数前后相邻 的两个偶数之和,一定是4的倍 数,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命题》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命题》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命题》章节,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以及了解命题的分类。
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述命题,并能够对给定的命题进行判断和证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命题的分类和命题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分类,并能够对给定的命题进行判断和证明。
3.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述命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的分类和命题的判断。
2.命题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命题的构成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命题的判断和证明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同时讲解命题的分类。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命题的判断和证明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命题的更深入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命题知识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小学说题命题课件
数学小学说题命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数学小学说题命题课件》展开,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数的认识”和第六章“逻辑思维”部分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数的分类、数的性质、数的运算,以及命题的概念、命题的分类、命题的转换和简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分类和性质,提高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命题,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命题的转换和简化,以及数的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数的分类和性质,命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小明的书架上有5本数学书,3本语文书,2本英语书。
请问小明有多少本书?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的分类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教学新课:(1)数的分类和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数的分类和性质。
例题:请举例说明整数、小数、分数的分类和性质。
(2)命题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① 2是偶数。
② 3+4=7。
(3)命题的转换和简化: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命题的转换和简化。
例题:将命题“如果今天下雨,那么路面湿滑”转换成逆命题、反命题和逆否命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数的认识和命题分析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数的分类和性质2. 命题的概念和分类3. 命题的转换和简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实例,并说明它们的性质。
① 5是质数。
② 4+5=9。
(3)将命题“如果明天下雨,那么不用上学”转换成逆命题、反命题和逆否命题。
2. 答案:(1)略。
(2)①真;②假。
(3)逆命题:如果不用上学,那么明天下雨。
反命题:如果明天不下雨,那么要上学。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命题的概念与判断》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命题的概念与判断》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命题的概念与判断》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命题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包括命题的定义、分类和判断方法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命题,并能够运用判断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命题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并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命题。
2.掌握命题的判断方法,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2.命题的判断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命题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和分析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运用判断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
3.练习法:通过布置练习题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供反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命题的定义、分类和判断方法的PPT,以便进行讲解和展示。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命题判断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今天是星期五”和“2+3=5”,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是否可以被称为命题。
引导学生思考命题的定义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的概念,包括命题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命题,如真命题、假命题和无意义的命题。
同时,介绍命题的判断方法,如直接判断、反证法和归纳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几个命题,运用判断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判断方法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系中来认识的。例如,角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和 在平面三角中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
课件
➢ 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外延间的同异关系) ➢ 1、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或重合关系) A(B)
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课件
如“一次函数”的概念 给出名称、定义、符号:函数 y kx b,其中k,b R 特例:y kx, y x, y b, y 0 等 把一次函数与函数概念、一次多项式概念等作 比较 用肯定、否定例证让学生辨认:
y x 1, y x, y x b, y x2, y 0, y 1 ay x 3(a 0)
一般采用描述法和抽象化法或用直观说明或指 明对象的方法来明确。 “针尖刺木板”的痕迹引入“点”、用“拉紧 的绳”或“小孔中射入的光线”来引入“直线” 的方法是直观说明法,“1,2,3,···叫做自 然数”是指明对象法。
课件
(2)对于用概念的形成来学习的概念
一般可通过观察实例,启发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 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最后再准确定义。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二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三 数学推理、证明及其教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一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数学概念概述 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法 探讨
课件
数学概念概述
➢数学概念的意义
数量关系和空 间形式
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数 学概念”。
“属性”与“本质属性” ;概念及其名称 和符号
外延完全重合,内涵可以不同。 例如:数0是扩大的自然数集中最小的数,又是正数 与负数的分界数,在数的运算中它又是两个相等数 的差等;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以及顶角的平分线 的外延都是同一条线段,而内涵也各不相同。 注:研究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可以对概念所反映的对 象得到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另外,在推理证明中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可以互相代换,使得论证简明。
课件
➢ 概念同化的阶段
(1)揭示概念的关键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 (2)对概念进行特殊的分类,讨论这个概念所包含
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3)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联
系,把新观念纳入到已有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4)用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辨认,使新概念
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分化; (5)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使有关概
课件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同化方式学习概念,实际上是用演绎方
式来理解和掌握概念。因为它是从抽象定义 出发来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及时利用实例, 使抽象概念获得具体例证的支持; (2)学习中必须经过概念分类这一步,使学 生从外延角度进一步对概念进行理解; (3)在引入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 的智力动作,以防止出现知道概念的定义而 不知如何将它用于解题的情况;
iv)分类不应越级
课件
概念的划分和分类
(3)二分法 二分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把一个概 念的外延中具有某个属性的对象作为一类, 把不具有这个属性的对象作为另一类.换言 之,是把属概念分成两个矛盾的种概念.
课件
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
➢ 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1.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就是让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 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因 此,数学概念的形成实质上是抽象出数学对象的共 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可概括如下:
(1)辨别各种刺激模式,通过比较,在知觉水平上 进行分析、辨认,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
课件
(2)分化出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 (3)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 (4)在特定的情境中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 (5)概括,形成概念。 (6)把新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
去。 (7)用习惯的形式符号表示新概念。
例:
A
B (1)整数和整数
(2)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课件
(4)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间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 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这 种关系又叫做“拳异关系”或“排斥关系”。
全异关系又分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AB
A B AB C
反对关系
课件
AB
A B AB C
矛盾关系
(3)对于用概念的同化来学习的概念
(a)用属加种差定义的概念 新概念是已知概念的特例,新概念可以从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繁衍出来。
(b)由概念的推广引入的概念 讲清三点: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推广的合理性; 推广后更加广泛的含义。
课件
(c)采用对比方法引入新概念 当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不能产生从 属关系,但与已有的旧概念有相似之处时可 采用此法。 关键是讲清不同之处,防止概念的负迁移。
课件
2.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的学习形式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 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属 性。 由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可知,要使学生 有意义地同化新概念,必须: 第一,新概念具有逻辑意义;第二,学生的认知结 构中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知识;第三,学生积极 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概念与他认知结构 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改造旧知识,使新概 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分化和融会 贯通。
➢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途径
(1)从现实模型直接得来; (2)经过多级抽象概括得来; (3)从数学内部需要产生出来;
课件
➢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 属性、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 例:“△ABC的顶点”
内涵是指点的性质和其中任一点同在这个三角形 两边之上这个性质;
概念的定义和原始概念
把概念的内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给概念下定义。
➢ 原始概念
点、线、面、空间、集合、元素、对应等。
➢ 数学中常用的几种定义方式
(1)属概念加种差的定义方式 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
(2)发生定义方式 在平面上,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图形叫做
角。
课件
(3)揭示外延的定义方式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约定式定义 我们规定“ a0 1(a 0) ” 。
(5)关系定义:有的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 映的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关系,或它与另 一对象对第三者的关系。如:偶数就是被 2整除的整数。
课件
➢下定义的基本要求
(1)定义应当相称 无理数:有理数开不尽的方根。× 平行线: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
(2)定义不能恶性循环(直线垂直和直角) (3)定义一般不用否定形式
课件
(4)为学生及时提供应用概念进行推理、论 证的机会,在应用中强化概念,以防止由于 没有经历概念形成的原始过程而出现的概念 加工不充分、理解不深刻的情况;
(5)一定要将所学概念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 中,形成概念系统。
课件
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法探讨
➢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明确——概念的系统化
——概念的运用 1、概念的引入 (1)原始概念
课件
(2)从属关系
如果甲概念的外延 A真包含乙概念的外延B,如
下图所示,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其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 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
延 A和 B 的关系可以写成 A B
B
注:内涵和外延的反比关系
A
正方形内涵 矩形内涵平行四边形内涵 四边形内涵
例如,A到B的“映射”的概念、教师有必要通过具体 例子说明:i)映射是两个集合A、B之间的一个对应 法则;ii)A可以等于B;iii)A中每一个元素有象; iv)象唯一;v)B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象;vi)B中 的元素有原象时未必唯一.
课件
2、概念的明确 (2)表示概念的名称或符号的正确使用; (3)抓住掌握概念的关键;
正方形外延矩形外延 平行四边形外延
四边形外延
课件
(3)交叉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 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或者叫做部分 重合关系,如下图。用集合符号表示概念的 交叉关系,可设两个概念的外延分别是集合 和集合A ,如B果 是A非 B空集合而且不 是 A或,B 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
不是有理数的数是无理数。 × (4)定义应当简明
两组对边平行的平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5)定义一般不用比喻说法
课件
概念的划分和分类
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个不相容种概念的逻辑 方法叫做概念的划分。
概念的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是根据概念所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划分。 概念分类的要求: i)所分成的种概念之间应是全异关系, ii)分类应是相称的. iii)每次分类都应按照同一个根据进行.
(4)举出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
课件
3、概念的系统化 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中学数学基本上也是一
个演绎体系,数学根据概念和定理的互相联系 而构成数学知识体系,掌握概念体系是掌握整 个演绎理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应当掌握单个概念,而且还应当掌握每个 具体课题乃至整个数学课程的完整的概念体 系.
课件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观察实例,写出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式: (1)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使的汽车,所驶
过的路程和时间 (2)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3)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贮水量与水深。 2、找出上例中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本质 3、辨别正反例,找出本质属性(一一对应) 4、概括出函数定义 5、练习巩固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