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全宋文
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原文及翻译《宋史·范仲淹传》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范仲淹传》原文及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小编为你整理了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亲爱的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三、注释:1、孤:幼年失去亲爱的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适,出嫁。
再,第二次)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
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
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
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
通常翻译为:就14、沃面:洗脸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旨:要义。
17、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8、依:依靠。
19、以:以......作为;用20、诵:吟诵。
21、长山:古地名22、饘(zhān):稠的粥。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的原文及译文解析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的原文及译文解析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989-1052年),字推古,号山阴,晚号太白山人,南宋名臣,是宋代伟大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出生于东海水枢乡城,乡系宋江阳太守官范文绪,道藩之后。
他很小就有了浓厚学识,深受范何、郭沫若和宋高宗熙宁之信任,担任过淮海、湖北、广西等多个重要的政治任务。
关于范仲淹的传记,宋史《范仲淹传》记载最详实,是流传最广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学杰作。
文学作品的经典古典,不仅记载了范仲淹的个人经历,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宋朝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载有浓郁的历史色彩,是宋史文学派的佳作。
山阴传原文:
叙言范仲淹者,字推古,号山阴,晚号太白山人,东海水枢乡城人也。
其父,范文绪,江阳太守官,后道藩。
仲淹幼有学,师郝筠,博识数千,尤厌其贤,时谓其状古贤者。
仲淹精操,因数学家,范何、郭沫若和宋高宗熙宁信之。
仲淹先拜淮海,后拜湖北、广西,信诺乎南中,乃任此邦长史,尽力处政,荥阳节度使河岸。
翻译:
范仲淹,字推古,号山阴,晚号太白山人,出生于东海水枢乡城,他的父亲范文绪担任过江阳太守官,后来跟随道藩。
仲淹很小就开始学习,师从郝筠,学的知识繁多,尤其厌恶贤者,常常称之为古贤。
他的学识深厚,被范何、郭沫若和宋高宗熙宁所信任。
他先担任淮海
的职务,后来又担任湖南、广西的职务,信守诺言,被任命为南中郡长史,努力处理政务,并出任荥阳节度使,治理河岸。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下文是关于《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宋史,杨时传》原文和翻译》《宋史,杨时传》原文和翻译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考。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
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
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道,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
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
"钦宗曰:"无逾于卿。
"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
"除兼侍读。
乞修《建炎会计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
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
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
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
宋史范仲淹传翻译文言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随母姓,名说。
他自幼有志向,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便含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日夜不懈,冬天疲惫不堪,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不足,以至于只能以稀粥为食,别人都难以忍受,但仲淹并不觉得苦。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亲回家赡养。
后来又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才恢复了原姓,并改名为仲淹。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接受朝见,皇帝率领百官向太后祝寿。
范仲淹极力劝谏,说:“在宫中奉养父母,自有家规,但与百官同列,面向南方朝见,不可成为后世典范。
”他还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但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他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后来调任陈州。
范仲淹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朝廷,担任国子监判官,后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任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上呈《百官图》,指出官员升迁的次序,说:“这样升迁是按序进行,那样升迁是不按序,这样升迁是公正,那样升迁是私心。
至于提拔亲近的大臣,凡是超规格的提拔,不应全部委托给宰相。
”吕夷简对此不悦。
另一天,范仲淹谈论建都之事,说:“洛阳地势险要,而汴京是四面受敌之地,太平时期宜居汴京,有事时则宜居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询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迁阔的言论。
”范仲淹于是献上四篇论述,大体上都是批评时政。
他还说:“汉成帝信任张禹,不怀疑舅舅家,所以才有新莽之祸。
我担心……”范仲淹喜好施舍,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他去世时,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范仲淹在两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无依无靠。
他自幼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
有时夜晚疲倦,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食物不足,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后,他常常慷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甚至因为被人诬陷而被贬官,从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自励,饮食不追求奢华,妻子和孩子的衣物饮食仅够维持生计。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曲折。
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勤奋好学,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在范仲淹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疾苦。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内涵。
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启示。
他的事迹和品格,成为了后世读书人学习的典范。
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品格和事迹,为后世所敬仰。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六五范仲淹传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之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
其先世为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仲淹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后世复有此患,故请太后还政,以正家国。
”帝虽不从,然深敬仲淹之忠直。
仲淹居官清正,不畏权势,力主改革,多有建树。
然屡遭奸佞陷害,被贬谪于边远之地。
然仲淹不屈不挠,始终坚守其志,以天下为己任。
晚年,仲淹居家著述,所著《岳阳楼记》传颂千古,成为千古绝唱。
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堪称一代楷模。
其言行,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
仲淹逝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正。
其一生,勤奋好学,刚正不阿,忠诚耿直,为国为民,堪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故《范仲淹传》传世,以垂范后世,激励后人。
范仲淹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仁宗庆历四年。
仲淹幼孤,家贫,然好学不倦。
年十五,从其舅韩公处学,昼夜不息。
韩公奇其才,以女妻之。
仲淹登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
初仕,即以直言敢谏著称。
庆历三年,迁右正言,累迁枢密副使。
时西夏犯边,仲淹请行边,以讨西夏。
仁宗许之,遂以枢密使充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
仲淹至镇,招降叛将,击退西夏,边陲得以安宁。
庆历四年,仁宗召仲淹还京,拜枢密使。
仲淹上疏,极言时弊,请行新政。
仁宗从之,遂命仲淹为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同辅政。
仲淹执政,锐意改革,裁并冗官,整顿财政,选拔贤能,以兴利除弊。
然仲淹之政,亦有所不为。
庆历五年,京师地震,死者数千人。
仲淹请免己职,以谢天下。
仁宗不许,乃请解去枢密使之职,归田里。
仲淹退居洛阳,以诗酒自娱,时人称为“洛阳先生”。
庆历七年,仁宗复召仲淹为枢密使。
仲淹再入政府,力主改革,尤以严法整饬官场。
时苏轼为翰林学士,与仲淹交善。
苏轼尝言:“范公之学,足以经国;范公之才,足以济时。
”可见仲淹之才德,当时已为世人所推崇。
庆历八年,仲淹以疾乞归。
仁宗许之,赐金帛以赐。
仲淹还乡,病重,遂以疾终。
享年五十九岁。
范仲淹一生,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屡经风波,始终坚守正道,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尽忠职守。
其政绩卓著,品德高尚,堪称一代贤臣。
后世称其为“范文正公”。
【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仁宗庆历四年。
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
十五岁时,跟随舅舅韩公学习,日夜不懈。
韩公对他十分赞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仲淹在仁宗庆历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职务。
一开始仕途,就因直言敢谏而闻名。
庆历三年,升任右正言,连续升迁至枢密副使。
当时西夏侵犯边境,仲淹请求前往边疆,讨伐西夏。
仁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任命他为枢密使,担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
仲淹到达边疆,招降叛将,击退西夏,边境得以安宁。
范仲淹传记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享年六十三岁。
仲淹幼孤,家贫力学,不事生产,以读书为乐。
年二十有二,登进士第,始入仕途。
仲淹初仕,为广德军节度推官。
时值景祐初年,朝廷以灾异求言,仲淹上疏言事,条陈十事,以救时弊。
疏入,仁宗皇帝览而嘉之,遂擢为右正言,迁太常博士。
仲淹居官清正,不附权贵,屡遭排挤。
然其志坚如石,不因人言而改。
后因直言进谏,忤逆权相,被贬为巴陵郡守。
在巴陵,仲淹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百姓称颂。
庆历三年,仁宗皇帝召仲淹入京,拜为枢密副使。
仲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力主改革。
时朝廷积弊已深,仲淹遂上《庆历新政》之议,主张改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然新政触动了权贵利益,反对者众,终因阻力过大而未能实施。
仲淹虽遭新政失败,但并未灰心。
他又上疏,建议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仁宗皇帝采纳其议,遂行新法,使科举制度得以改革,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景祐四年,仲淹因病辞去枢密副使之职,归居苏州。
居乡期间,仲淹关心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苏州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又设义学,教育贫寒子弟,使之有才得以报国。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忠诚正直。
其言辞举止,皆以天下为己任。
世人皆称其为“范文正公”。
仲淹所著《岳阳楼记》,感慨时事,抒发爱国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仲淹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大事。
景祐四年七月,仲淹病逝于苏州。
仁宗皇帝闻讯,为之辍朝,赐谥文正。
范仲淹死后,苏州百姓感其恩德,立庙祭祀,至今犹存。
仲淹之事迹,传颂后世,成为后世楷模。
其一生,勤学好问,刚正不阿,忠诚正直,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夫范文正公者,实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
【翻译】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士。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享年六十三岁。
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勤学不辍,不事生产,以读书为乐。
二十有二时,登进士第,开始步入仕途。
范仲淹古诗大全
范仲淹古诗⼤全范仲淹古诗⼤全 范仲淹是中国北宋⽂学家。
101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1043年呈上新政纲领《答⼿诏条陈⼗事》,提出了⼗项改⾰主张;1046年创作了个⼈代表作《岳阳楼记》。
1、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但爱鲈鱼美。
君看⼀叶⾈,出没风波⾥!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留意。
四⾯边声连⾓起,千嶂⾥,长烟落⽇孤城闭。
浊酒⼀杯家万⾥,燕然未勒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不寐,将军⽩发征夫泪。
3、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
⼭映斜阳天接⽔,芳草⽆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好梦留⼈睡。
明⽉楼⾼休独倚,酒⼊愁肠,化作相思泪。
4、御街⾏——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华如练,长是⼈千⾥。
愁肠已断⽆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上,⽆计相回避。
5、范仲淹罢宴——范仲淹 范⽂正公守邠州,暇⽇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前⼈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 若夫淫(霪)⾬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萧然,感极⽽悲者矣。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苦学》《范仲淹苦学》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苦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苦学》一、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二、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
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
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
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字词解释孤:幼年丧父。
以……为:把……当作谪:贬。
谗:说别人坏话。
沃:浇。
适:旧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离开,离去。
寝:睡觉。
或:有时。
辄(zhé):总是。
啖(dàn):吃,喝。
旨:要领。
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馕(zhǎn)粥:稠粥。
日昃:太阳偏西。
昃(zè)。
孤:幼年丧父。
辞:辞别。
沃:冲洗。
这里是“洗”的意思。
食:饭,三餐。
给:提供,给。
士:有志向的人。
去:离开。
南都: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氏:姓。
尝:曾经。
或:有时。
既:已经;……以后。
拓展《岳阳楼记》和《范仲淹苦学》比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宋范仲淹译文
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
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
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
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
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
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
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人呢?。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欢迎阅览。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
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
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范仲淹有名10首诗词
范仲淹有名10首诗词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有名的10首诗词如下:一、《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二、《登表海楼》。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三、《游庐山》。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四、《春日游湖》。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五、《河朔吟》。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六、《答梅圣俞灵乌赋》。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七、《怀庆朔堂》。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句来。
八、《过馀杭白塔寺》。
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
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
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九、《过太清宫》。
丑石危松半绿萝,函关真相玉鹾峨。
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
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
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十、《送魏介之江西提点》。
旌旗如火浪如鸥,一路春城次第游。
江上高楼欲千尺,便從今日望归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八
范仲淹一二
諫以太妃為太后疏
二三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八
范仲淹一二
陳八事疏
二三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八
范仲淹一二
上元五縣鹽錢事奏
二三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八
范仲淹一二
諫廢郭后奏
二三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八
范仲淹一二
指陳時政奏
二三五
一八
范仲淹九
陝西八事
一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河北五事
一六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元昊求和所爭疆界乞更不問
一六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為陜西西路入中糧草及支移二稅
一六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論陜西兵馬利害
一六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陜西主帥帶押蕃部使
一六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
奏乞選河北州縣官員
一九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
奏乞召募兵士捉殺張海等賊人事
一九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
奏乞指揮管設捉賊兵士
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
奏乞發兵往荊南捉賊
二○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
奏乞差人部送吳遵路家屬
二○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七
范仲淹一一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六官賦
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鑄劍戩為農器賦
二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任官惟賢材賦
二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從諫如流賦
二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聖人大寶曰位賦
二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賢不家食賦
二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窮神知化賦
二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陳乞潁亳一郡狀
九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論西京事宜劄子
九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論復併縣劄子
九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乞修京城劄子一
九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乞修京城劄子二
九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乞召還王洙及就職遷任事劄子
九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為置官專管每年上供軍須雜物
一二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乞兩府兼判
一二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再奏起兩府兼判
一二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乞令兩府詳議百官起請條貫如可經久即令施行等事
一三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議葬荊王
一三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議許懷德差遣
一七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上
一七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乞揀沿邊年高病患軍員
一七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乞于散直等處揀有武勇心力人
一七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為薦胡瑗李覯充學官
一七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范仲淹九
奏邊上得力材武將佐等第姓名事
一七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五
八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陳乞邠州狀
八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陳乞鄧州狀
八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舉李宗易向約堪任清要狀
八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舉張諷李厚充青州職官狀
八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薦李覯并錄進禮論狀
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進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與弟真狀
九一
范仲淹六
奏乞罷陜西近裏州軍營田
一一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擇臣僚令舉差知州通判
一一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將先減省諸州公用錢卻令依舊
一一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乞差官為陜西求雨
一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為災異後合行疏決刑獄等六事
一二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答手詔五事
答手詔條陳十事
一○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再進前所陳十事
一一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下審官院等處應官員陳訴定奪進呈
一一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定奪在京官司差遣等第
一一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差官看詳投進利見文字
一一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范仲淹六
奏乞救濟陜西饑民
一一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明堂賦
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秋香亭賦
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靈烏賦
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老人星賦
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老子猶龍賦
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蒙以養正賦
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禮義為器賦
一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今樂猶古樂賦
一二
一二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乞重定三班審官院流內銓條貫
一二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議尹洙轉官
一二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續奏乞于職官令錄中舉充京官知縣
一二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為赦後乞除放宗廟欠負
一二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乞指揮國子監保明武學生令經略部署司講說兵書
一二五
一三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三
范仲淹七
奏重定臣僚奏薦子弟親戚恩澤事
一三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四
范仲淹八
奏重定職田頃畝
一四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四
范仲淹八
奏重定臣僚轉官及差遣體例
一四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四
范仲淹八
奏乞于陜西河東沿邊行贖法
一四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四
范仲淹八
奏災異後合行四事
一四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四
范仲淹八
奏贖法等三事
舉張方平充經略掌書記狀
七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彭乘自代狀
七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許渤簽署陜府判官事狀
七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滕宗諒狀
七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丘良孫應制科狀
七九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張昇自代狀
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
范仲淹四
舉張伯玉應制科狀
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舉張問孫復狀
八一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一狀
八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二狀
八二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
八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四狀
八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一
范仲淹五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五狀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
一三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金在鎔賦
一四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臨川縣魚賦
一五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水車賦
一六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一
用天下心為心賦
一七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堯舜率天下以仁賦
一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六八
范仲淹二
君以民為體賦
一九
一八
一八
全宋文卷三七六
范仲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