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人体各部位穴位图(果断收藏!)

人体各部位穴位图(果断收藏!)

⼈体各部位⽳位图(果断收藏!)⼀、⼈体头部⽳位图及作⽤功效头维⽳的作⽤:治疗⽬痛、眼跳、头痛上关⽳的作⽤:治疗⽿聋、⽿鸣、偏头痛、上⽛痛、⾯神经⿇⽊下关⽳的作⽤: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翳风⽳的作⽤:治疗⽿聋、⽿鸣、下颌肿痛、⾯神经⿇痹及痉挛颊车⽳的作⽤: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的作⽤:治疗⾯部神经⿇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痛⼤迎⽳的作⽤: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肿痛、⾯部浮肿神庭⽳的作⽤:治疗头痛、⿐病阳⽩⽳的作⽤:治疗头痛、⽬眩、眼跳、夜盲丝⽵空⽳的作⽤:治疗偏正头痛、⽬眩、⽬⾚、眼跳睛明⽳的作⽤: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的作⽤: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神经痛巨髎⽳的作⽤: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痛、⿐炎、泪囊炎⽔沟⽳的作⽤: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的作⽤:治疗⿐窦炎、⿐息⾁、⽛龈肿痛上星⽳的作⽤:治疗头痛、⽬痛、⿐痛攒⽵⽳的作⽤: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痛、⿐塞、⾯肿瞳⼦髎⽳的作⽤: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的作⽤:治疗⾯神经⿇痹、眼跳、⽬部疾患迎⾹⽳的作⽤:治疗⿐病、⾯神经⿇痹、⾯肿⽲髎⽳的作⽤:治疗⿐衄、⿐息⾁、⿐炎地仓⽳的作⽤: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炎、⼝腔炎承浆⽳的作⽤:治疗糖尿病、颜⾯病、⽛痛、不语⼆、胸部腹部⽳位图及作⽤功效天突⽳的作⽤: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失⾳、噎嗝璇玑⽳的作⽤: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的作⽤: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华盖⽳的作⽤: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的作⽤:治疗⽓短、哮喘、噎嗝鸠尾⽳的作⽤:治疗胃痛、呕吐、⽓喘、胸满上脘⽳的作⽤: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的作⽤: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中脘⽳的作⽤:治疗胃肠疾患、⽓喘下脘⽳的作⽤:治疗胃肠疾患⽔分⽳的作⽤:治疗⽔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的作⽤: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海⽳的作⽤: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肿关元⽳的作⽤: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的作⽤: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下腹痛、⽔肿曲⾻⽳的作⽤:治疗遗精、⾚⽩带、尿闭横⾻⽳的作⽤: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迎⽳的作⽤:治疗咽喉肿痛、⾼⾎压缺盆⽳的作⽤:治疗咳喘、胸满、项强⽔突⽳的作⽤: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的作⽤:治疗咳嗽、喘息、胸闷⽓舍⽳的作⽤:治疗咽喉肿痛、咽⾷不利、颈项强痛⽓户⽳的作⽤: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的作⽤: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的作⽤: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神封⽳的作⽤: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期门⽳的作⽤: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的作⽤: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咳嗽章门⽳的作⽤: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的作⽤:治疗胃肠疾患天枢⽳的作⽤:治疗胃肠疾患、⽔肿、⽉经不调⼤横⽳的作⽤:治疗腹泄、便秘、⼩腹痛、胃下垂外陵⽳的作⽤:治疗脐周痛带脉⽳的作⽤:治疗妇⼥经带病、腰肋痛⽔道⽳的作⽤:治疗⼩腹胀满、尿闭、腹⽔、精索及睾丸痛府舍⽳的作⽤:治疗腹痛⽓冲⽳的作⽤: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经漏胎产诸症冲门⽳的作⽤:治疗腹胀痛、尿闭三、⼈体背部⽳位图及作⽤功效定喘⽳的作⽤:治疗哮喘肩中俞⽳的作⽤: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的作⽤: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的作⽤: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的作⽤: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的作⽤:治疗肩胛痛、⼿⿇、⽿鸣、⽿聋、上肢痛臑俞⽳的作⽤:治疗肩臂酸痛膈俞⽳的作⽤:治疗咳嗽、吐⾎、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的作⽤: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的作⽤: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的作⽤: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的作⽤: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海俞⽳的作⽤: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的作⽤: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的作⽤: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的作⽤:治疗腰痛、坐⾻神经痛、前列腺炎⽩环俞⽳的作⽤:治疗遗精、⽩带、⼆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的作⽤: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腹泄、痔疮四、胳膊⼿部⽳位图及作⽤功效商阳⽳的作⽤:治疗⼿痛⿇、脑充⾎少商⽳的作⽤: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合⾕⽳的作⽤: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痛、⽉经闭阳溪⽳的作⽤:治疗⼿痛⿇、⽿⽬齿痛阳池⽳的作⽤:治疗感冒、上肢、⼿腕关节炎⽀沟⽳的作⽤:治疗⼤便秘结、⼿⾜倦怠四渎⽳的作⽤:治疗齿痛、肘臂痛⼿三⾥⽳的作⽤:治疗齿痛、半⾝不遂曲池⽳的作⽤:治疗肘中痛、⽉经不调、上臂痛、半⾝不遂肩髃⽳的作⽤: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不遂曲垣⽳的作⽤:治疗神经痛、肩部⿇痹肩髎⽳的作⽤: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痹肩贞⽳的作⽤:治疗肩关节炎、上肢⿇痹消泺⽳的作⽤:治疗颈痛、⿇痹、头痛清冷渊⽳的作⽤:治疗肩痛、头痛天井⽳的作⽤:治疗喘息中魁⽳的作⽤:治疗⼿指不伸少泽⽳的作⽤:治疗⼝⼲、前臂痛、⼩指痛、头痛液门⽳的作⽤:治疗⼿臂痛、头痛、齿痛前⾕⽳的作⽤:治疗吐⾎、⽿鸣、⼿痛后溪⽳的作⽤:治疗肘臂痛⿇、⽿聋中渚⽳的作⽤:治疗头痛、⽿聋、⼿臂痛不得屈伸阳⾕⽳的作⽤: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聋、⽿鸣养⽼⽳的作⽤:治疗肩臂痛⿇、弱视外关⽳的作⽤:治疗上肢⿇痹、半⾝不遂⽀正⽳的作⽤: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的作⽤: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海⽳的作⽤:治疗上臂痛⿇、⼼肺痛青灵⽳的作⽤: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的作⽤: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曲泽⽳的作⽤:治疗肘痛、热病少海⽳的作⽤:治疗头⽬眩晕、颈椎病、肘挛⼿颤、⼼痛间使⽳的作⽤:治疗调经、⼼脏病、中风、液肿列缺⽳的作⽤:治疗头痛内关⽳的作⽤:治疗半⾝不遂、臂痛、⼼脏病⼤陵⽳的作⽤:治疗⼼脏病、热病神门⽳的作⽤:治疗失眠、头晕痛、⼼脏病鱼际⽳的作⽤:治疗齿痛、头痛少府⽳的作⽤:治疗⼼脏病劳宫⽳的作⽤:治疗中风、齿痛少商⽳的作⽤: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五、⼈体腿部⽳位图及作⽤功效伏兔⽳的作⽤:治疗下肢⿇痹、腰痛、胸痛阴市⽳的作⽤:治疗腿痛、⽔肿、糖尿病梁丘⽳的作⽤:治疗膝部⿇痹犊⿐⽳的作⽤:治疗脚⽓、膝关节痛⿇、⽔肿⾜三⾥⽳的作⽤:治疗脚⽓、⿇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病上巨虚⽳的作⽤:治疗四肢痛⿇、腰痛、肠胃病条⼝⽳的作⽤: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胃肠病丰隆⽳的作⽤:治疗下肢痉挛、痛⿇下巨虚⽳的作⽤:治疗坐⾻神经痛、脑贫⾎解溪⽳的作⽤: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的作⽤:治疗胃胀、⾜⿇痹陷⾕⽳的作⽤: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的作⽤: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的作⽤:治疗腿痛、⽣殖器病环跳⽳的作⽤:治疗腰腿痛、半⾝不遂、舒筋活⾎⾎海⽳的作⽤:治疗⼀切⾎病、妇科病阴⾕⽳的作⽤: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的作⽤:治疗下肢⿇⽊阴陵泉⽳的作⽤: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的作⽤:治疗半⾝不遂、⿇痹、下肢病膝阳关⽳的作⽤:治疗膝关节炎、下肢⿇痹、脚⽓地机⽳的作⽤:治疗⼩腿痛⿇、胃肠病阳陵泉⽳的作⽤:治疗半⾝不遂、关节炎⾜三⾥⽳的作⽤:治疗脚⽓、⿇痹漏⾕⽳的作⽤:治疗⼩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的作⽤: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的作⽤:治疗⼩腿痛、颈椎痛阳辅⽳的作⽤:治疗腰腿痛悬钟⽳的作⽤:治疗⼿⾜不遂、⼀切⾻病复溜⽳的作⽤:治疗下肢⿇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的作⽤:治疗四肢⿇痹照海⽳的作⽤: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的作⽤:治疗⼀切⽓病环跳⽳的作⽤:治疗腰胯腿疼、挫闪腰疼、半⾝不遂、舒筋活⾎、下肢痿痹、遍⾝风疹、膝踝肿痛不能转侧承扶⽳的作⽤:治疗坐⾻神经痛、下肢瘫痪、臀部下垂、痔疾、⼩便不利股门⽳的作⽤:治疗腰腿疼、坐⾻神经痛委中⽳的作⽤:治疗腰腿痛、风寒、半⾝不遂、腹痛、吐泻浮郄⽳的作⽤: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急慢性肠炎、⿇⽊、坐⾻神经痛、清热降温、舒筋通络委阳⽳的作⽤:治疗膝关节痛、腰脊强痛、⼩便不利、此⽳解热合阳⽳的作⽤:治疗⾻髓病、抽筋、⽉经不调、前列腺炎、睾丸炎、⼦宫内膜炎、腓肠肌痉挛承筋⽳的作⽤:治疗⼀切筋痛、便秘、急性腰扭伤、⼩腿痛筑宾⽳的作⽤:治疗腹痛、痛经、肾炎、腿痛、膝盖发软、没劲、睾丸炎、精神分裂症承⼭⽳的作⽤:治疗内外伤痛、痔疾、脚⽓、便秘、腰腿拘急疼痛飞扬⽳的作⽤:治疗头痛、眩晕、腰膝酸痛、癫痫、脚⽓、⼩腿⽆⼒跗阳⽳的作⽤:治疗头痛、头重、下肢⿇痹、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脚腿痛、退热散风、舒筋活络昆仑⽳的作⽤:治疗头痛、眩晕、腰痛、⾼⾎压、难产、肠结⽯申脉⽳的作⽤:治疗痉挛、补阳益⽓、疏导⽔湿、此⽳主伸展⼀切⾦门⽳的作⽤:治疗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筋病京⾻⽳的作⽤:治疗头痛、项强、癫痫、腰痛、脚痛仆申⽳的作⽤:治疗脚⽓、⾜跟⾻痛、膝关节炎、踝关节炎涌泉⽳的作⽤:治疗⾼⾎压、呃逆、此⽳主将⼀切丘墟⽳的作⽤:治疗坐⾻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的作⽤: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的作⽤:治疗全⾝⿇痹、腰痛、遗尿冲阳⽳的作⽤:治疗胃胀、⾜⿇痹⾜临泣⽳的作⽤:治疗全⾝⿇痛、眩晕陷⾕⽳的作⽤: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的作⽤:治疗腰痛、调经内庭⽳的作⽤:治疗腿肿、头痛、转腹⾏间⽳的作⽤: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的作⽤:治疗⽿聋、头晕痛、下肢⿇痹厉兑⽳的作⽤:治疗⾜痛、脑贫⾎、⿇痹多梦。

董氏奇穴治疗下肢疾病

董氏奇穴治疗下肢疾病

董氏奇穴治疗下肢疾病第十二章下肢疾病(一)下肢疾病总治1、皆可先于委中点刺放血,再对症治疗。

(二)治疗膝盖常用穴道1、肩中穴、建中穴2、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3、左右肩中穴,特效4、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6、阳陵泉,特效7、土水穴8、内关穴9、膝灵穴(针刺半分)10、两膝眼(三)治疗坐骨神经常用穴道1、腕顺穴、三叉三穴、中白穴、外白穴、三河穴等区域2、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道(上三黄穴)3、灵骨穴、大白穴4、大腿后侧(委中上下左右区段,整条后侧)青筋点刺放血5、耳针,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经穴6、八关三穴、八关四穴7、上曲穴、下曲穴、肩中穴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9、掌诊坐骨神经区域10、臂诊坐骨神经区域、腰椎区域11、针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顺穴12、三河穴13、木魁穴、木科穴14、掌三针15、骨关穴、木关穴16、人士穴(四)治疗脚踝常用穴道1、云白穴、李白穴2、五虎穴3、土水五穴(小节穴)(土水五穴有外踝点、足背点、内踝点之分)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6、手腕尺骨突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手腕对应点(五)治疗小腿常用穴道1、手解穴(治疗抽筋立解)2、八关三穴、八关四穴3、木华穴、胆穴4、三叉三穴、中白穴5、手指中指背部区域(木华穴、胆穴、八关三穴、八关四穴)6、水沟穴(治疗抽筋立解)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下臂对应点8、三灵一穴、三灵二穴、三灵三穴、腰灵穴、火圣穴9、阳陵泉穴、承山穴、委中穴、条口穴透承山穴(六)治疗大腿常用穴道1、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2、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七)膝盖痛1、针肩中穴,配通关穴,特效。

2、在背上五金穴点刺出血,奇效。

3、针中间穴、下间穴,有效。

4、针心膝穴,配膝灵穴,效果卓著。

5、针神肩穴,配建中穴,效果神速。

6、针两犊鼻穴,配肩中穴,特效。

足部,下肢,穴位,按摩,保健,治疗

足部,下肢,穴位,按摩,保健,治疗

五、腿部按摩穴位5-1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以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压在大转子凸点上,指头指向脊椎,拇指尖之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

5-2殷门穴:大腿后,当承扶(臀横纹)与委中(膕横纹)正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按摩方法:1、正姿,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

2、两手掌分别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5-3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的内上缘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

主治:皮肤瘙痒症,荨麻疹,风湿痒疹,阴囊湿疹,下部生疮,蛔虫病,膝关节病,肾脏风疮,产后风。

按摩方法:拇指腹用力点按,直到局部有酸胀感后放松,隔几秒钟再继续点按。

5-4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坐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主治:补血养肝,祛淤血,促生血。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的9-11时,直接进行按揉。

每侧3分钟,不易大力,至微酸胀。

5-5委中穴: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其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主治:按摩委中穴,治疗腰背痛。

按摩方法:一点一放点按,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5-6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当膝下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按摩方法:1、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2、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5-7阴陵泉穴:膝盖内侧横纹向上,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这里就是阴陵泉所在位置。

主治: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阴道炎,月经不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中医穴位图(精)

中医穴位图(精)

中医穴位图中医穴位图图解下载经外奇穴按摩疗法刺激疗法指压疗法人体穴位图解人体穴位图经外奇穴图解◆头部穴位图解(正面)◆头部穴位图解(背面)◆颈部穴位图解(头侧)◆胸部腹部穴位图解◆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一◆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二◆人体上肢穴位图解◆人体下肢穴位图解◆人体足部穴位图解◆脚底部反射区图◆数脊椎骨窍门图解◆更多……◆面部穴位图(正面)◆头部穴位图(背面)◆头部颈部穴位图◆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背部穴位图◆上肢穴位图(内侧)◆上肢穴位图(外侧)◆下肢穴位图(内侧)◆下肢穴位图(外侧)◆耳部全息穴位图◆人体骨骼名称图◆更多……◆头部穴位图解◆胸部穴位图解◆背部穴位图解◆腹部穴位图解◆上肢穴位图解◆手部穴位图解◆足部穴位图解◆头顶穴位图解◆腿部穴位图解◆足底穴位图解◆口内穴位图解◆更多……中医按摩治病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道的效果。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生”的句子。

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穴位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

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

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

因此,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道疗法的目的了。

穴道疗法对疾病极高的治疗效果已广泛地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按照不同刺激穴道方法,进入下面相应专栏。

指压疗法◇常识篇◇急救篇◇美容篇◇精神篇◇治疗篇穴道刺激疗法·基本常识及治疗其它按摩疗法·有效的家庭疗法人体穴位分类腧穴的分类方法(一)经脉分类法经脉分类法,即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腧穴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每条经脉都有若干腧穴归属其下,如手太阴肺经左右各有11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有20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有45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有21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有9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有67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有27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有9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穴,任脉24穴,督脉28穴。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

(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背部下肢穴位_198

背部下肢穴位_198
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增元气,
(2)大椎: 作用:清热解表, 通经活络。
(3)肩井穴: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 作用:发汗解表。
(4)风门穴: 位置:第二胸椎旁开1.5寸。 作用:止咳平喘。 (5)肺俞穴: 位置:三胸椎旁开1.5寸。 作用:止咳嗽,调肺气
(4)委中穴: 位置:腘横纹中点 作用:治腰腿痛
(5)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 陷处第2、3趾趾缝纹 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三分之一处。 作用:引火归元,退 虚热
(6)脾俞穴: 位置:11胸椎旁开1.5寸。 作用:健脾胃助运化。
(8)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与龟尾成一 (7)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直线。 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9)龟尾: 位置位
(1)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 作用:多用于消化道疾病。 (2)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上3寸 作用:通血脉,活经络, 健脾助运化。 (3)丰隆穴: 位置:外踝到外膝眼正好 是十六寸,外踝与外膝眼 两个连线的中点 作用:和胃气,化痰湿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1反射区1、大脑:位于足底,双足趾第一节螺纹面。

右脑反射区在左足趾,左脑反射区在右足趾。

2、额窦:位于双足底的五趾靠尖端约1厘米的区域,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3、小脑及脑干:位于双足趾外侧缘,即趾趾腹外下部,左半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足上。

4、脑垂体:位于双足趾趾腹正中央,大脑反射区正中心。

5、三叉神经:位于双足趾未节外侧缘上中段,远侧与额窦反射区外侧重叠,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上方。

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

6、颈项:位于双足趾趾根的区域,第一、第二趾骨节缝绕趾根部一圈位置。

右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左足,左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右足。

7、眼:位于双足第二、第三趾骨的根部,包括足底、足背。

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8、耳:位于双足第四、第五趾根部,包括足、足背。

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9、斜方肌:位于双足底第一趾骨起到外侧肩反射区之间,成横带状。

甲奖腺: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弯向远端的带状区域。

甲状旁腺:位于双足足底内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肺及支气管:位于双足斜方肌反射区后方(向足跟方向)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胃: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宽的区域。

胰腺: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中下段,在十二指肠反射区和胃反射区之间。

十二指肠: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最后一段,胃反射区和胰腺反射区的后方。

胆囊:位于右足底第三、第四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深部。

肝脏:位于右足底第四、第五跖骨之间。

腹腔神经丛:位于足底中心区,在肾脏反射区与胃反射区周围。

肾上腺: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跖骨关节间,足底“人”字纹交叉点,凹陷处。

肾脏;位于双足足底,第二、第三跖骨近端的1/2处,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输尿管:位于双足底,左膀胱反射区和肾脏反射区之间,呈线弧形状的片区。

下肢部穴位

下肢部穴位

四、三阴交 位置: 内踝尖直上3 寸处,胫骨内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后缘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 端按揉,称按揉 三阴交
次数:按揉20~30次 作用:通经活络,清利下焦湿热 健脾胃,助运化 主治: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 痛,消化不良等症
临床应用: 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 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 也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于 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等 症,常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临床应用: 1、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 热,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等配伍, 治疗烦躁不安、夜啼等症;若与退 六腑、清天河水配合,亦可用于实 热症。 2、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 吐,右揉止泻。
三、足三里(保健穴) 位置: 外侧膝眼下3寸 胫骨外侧约一横 指处
操作: 用拇指按揉 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按揉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强身健体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 泄泻等症
临床应用: 1、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 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治 疗呕吐,多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 治疗腹泻,多与补大肠、推上七节 骨合用。 2、与摩腹、捏脊等配合应用 于小儿保健。
作用:疏通经络,熄风止痉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临床应用: 拿委中能止抽搐、通经络, 常与揉膝眼、承山配合治疗四肢 抽搐,下肢痿软无力。
七、承山 位置: 腓肠肌两肌肤 之间凹陷的顶端
操作: 用拇、食、 中三指拿,称 拿承山;用拇 指按揉,称按 揉承山
次数:拿3~5次,按揉20~30次 作用:通经活络,止痉熄风 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
五、丰隆 位置: 外踝尖上8寸 胫骨前缘外侧 1.5寸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 按揉,称揉丰隆 次数: 按揉20~30次
作用:化痰平喘 主治: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 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 症,多与揉膻中、运内八卦合用。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XXX、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经常使用的取穴体表标记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XXX: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明显崛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壤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纪律上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纪律列表,每条经脉的功用和它的气血阴阳和循行、脏腑等都是亲昵相干联的,这个表能够和详细的穴位功用来对应着比力和影象,如许结果最好。

背面分经脉引见穴位时还会再有所说起。

同时,需求申明的是,这些纪律一样也是笔试的测验内容。

第四节 下肢部穴位

第四节 下肢部穴位

(九)解溪 (别名:鞋带)
【位置】在踝关节横纹处中点,趾长伸肌与拇长伸肌腱之 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爪甲掐解溪,称掐解溪;用拇指指端 或罗纹面着力揉动,称揉解溪。 【次数】掐3—5次,揉动50—100次左右。 【功用】解痉,止吐泻。 【主治】惊风、吐泻,足下垂等病症。 【应用】揉解溪可治疗踝关节去伸不利。
注意事项:推箕门用于尿潴留时,操作时间可以稍长一 些,能增强疗效。
(二)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 骨旁开一寸。 【操作方法】以拇指端或罗 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称 按揉足三里。 【次数】揉3—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调中理 气,导滞通络。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 【应用】本穴属足阳明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导滞通络。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推天柱骨、 分腹阴阳配合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治 脾虚腹泻,且常与捏脊、摩腹等配合应用,作为小 儿保健之用。
(十二)仆参
【位置】在昆仑穴下,外踝后下方,跟骨外侧下赤白肉际 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着力,稍用力拿捏 ,称拿仆参;以拇指爪甲着力,稍用力在仆参穴上掐压 3—5次,称掐仆参。 【次数】拿捏 3—5 次,掐压 3—5 次。 【功用】益肾健骨,舒筋活络,安神定志。 【主治】腰痛、足跟痛、晕厥、惊风、足痿不收等病症。 【应用】治疗腰疼,与按揉或拿后承山等想配合。
(三)三阴交
【位置】内踝上3寸,胫骨后 缘凹陷中。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 食指的罗纹面着力,稍用力 按揉,称按揉三阴交。 【次数】揉3—5分钟。 【功用】活血通络,疏下焦, 利湿热,健脾胃,助运化。
【主治】癃闭、尿频、遗尿、痿症、消化不良。 【应用】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 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 于泌尿系统,如遗尿、癃闭等,与揉丹田、推箕门 等合用,亦常用于下止痹痛、瘫痪等。。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常用针灸穴位1.尺泽(ch i zd LU 5) 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 b ngzu i, 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 i eq R e, 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印,LU 10) 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 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 d osh d ng, 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 d ngy&ng, 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曲必LI 4) 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常用腧穴(二)

常用腧穴(二)

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 腰聪耳。 【主治】1.生育疾患: 遗精,阳痿。 2.小溲疾患:遗尿,小便频 数,小便不利。 3.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白 带。 4. 耳鸣耳聋,腰膝痠痛。 5. 洞泄不化,五更泄泻。 6. 咳喘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肝俞、胆俞 背俞穴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共同主治:肝胆疾病,尤其 是黄疸病。 【操作】均向内斜刺0.5~ 0.8寸;可灸。
脾俞、胃俞 -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共同主治:脾胃疾患。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 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 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功效】熄风宁神,祛风散寒。 【主治】1. 头痛,眩晕。 2.项背强急,肩背痛。 3. 目赤肿痛,鼻塞。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 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肺俞-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咳, 清热理气。 【主治】1. 咳嗽,气喘,胸满, 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风疹,痤疮,腰背痛, 癫狂。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 可灸。
昆仑 -经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 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镇痉止痫。 【主治】1. 头痛,项强,肩背拘 急,目眩,鼻衄。 2. 癫痫,难产。 3. 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禁针刺)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1)

平衡针疗法【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

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

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1. 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2. 下肢不遂如何治疗3. 下肢不遂的治疗偏方*二、下肢不遂吃什么好*三、下肢不遂要注意什么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1、下肢不遂按什么穴位梁丘,属足阳明胃经。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取穴方法: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梁丘。

梁,屋之横梁也。

丘,土堆也。

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

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下肢不遂如何治疗内服汤药针对性强、加减变化灵活、起效迅速、疗效显着等优点,可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理阶段、不同并发症予以辨证施治,灵活组方,是目前中风偏瘫患者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针灸疗法适用于中风偏瘫各期的治疗。

急性期针刺可以开窍醒神,恢复期可促进功能康复,针对中风偏瘫后常见并发症如呃逆、吞咽困难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而且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可以灵活操作,且价格低廉,因而广受中风偏瘫患者欢迎。

中风偏瘫患者出现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呛食呛水等各种并发症、后遗症,是因为发生脑中风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神经受损所致。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效果好,方法多。

3、下肢不遂的治疗偏方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气欲绝者。

用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出尽,去豆,用纸作捻,或加牙皂末捻烧熏人鼻内即醒可治。

治中风闭证,牙关紧闭,气粗痰喘,两手握拳。

用老姜汁、童便灌之最妥,盖姜能豁痰开闭,便能降火下气故也。

治中风。

芹菜洗净后打取汁,每服3次,连服一周左右5.紫皮洋葱,清水洗涤干净。

穴位归纳总结

穴位归纳总结

穴位归纳总结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上特定的区域,通过刺激这些区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或缓解一些疾病。

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穴位的名称和作用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穴位的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一、头部穴位1. 百会穴(Baihui Xue)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凹陷处,是治疗头痛、失眠、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2. 太阳穴(Taiyang Xue)太阳穴位于眼眶下方的颞骨突起处,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眼疾和面部神经痛等病症。

3. 额部太阳穴(Ebu Taiyang Xue)额部太阳穴位于人体前额骨突起处,常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头晕和面部神经痛等疾病。

二、上肢穴位1. 内关穴(Neiguan Xue)内关穴位于手腕两根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是治疗心脏病、胃病和内分泌失调的重要穴位。

2. 鱼际穴(Yujii Xue)鱼际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方,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疼痛和关节炎等病症。

3. 少商穴(Shaoshang Xue)少商穴位于人体拇指甲根处,多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口腔溃疡和声音嘶哑等疾病。

三、胸腹穴位1. 心脉俞穴(Xinmai Yu Xue)心脉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该穴位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常用于治疗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症。

2. 胃俞穴(Weiyu Xue)胃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疾病。

3. 中枢俞穴(Zhongshu Yu Xue)中枢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该穴位能够调节脊柱相关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

四、下肢穴位1. 阳陵泉穴(Yangling Quan Xue)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是治疗足部肿痛和关节炎的重要穴位。

2. 三阴交穴(Sanyinjiao Xue)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调节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问题。

3. 足三里穴(Zusanli Xue)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多用于治疗腹痛、腹泻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下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下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下肢部穴位(一)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委中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熄风止。

穴位定位: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疾病: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在委中穴上,以顺时针的方向揉按30至50次,力度由轻至重,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惊风、抽搐、腹痛、遗尿等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和经络油。

在委中穴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角刮法,将刮痧板的脚部着力于委中穴,力度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小便不利,下肢痿软、无力、吐泄等疾病。

二、箕门学:主要功效:清热利尿,治水泻。

穴位定位:箕门学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呈一直线。

主治疾病: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合并食指,中指,用两指指腹,从腹股沟部位推至膝盖内侧上缘,操作100至300次,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小便赤涩不利,尿闭等泌尿系统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

经络油。

在箕门学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面刮法,将刮痧板的一侧着力于大腿皮肤,从腹股沟部位刮至膝盖内侧上缘。

着力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刮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三、百虫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止抽搐。

穴位定位:百虫穴,位于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

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
第一页,共46页。
第二页,共46页。
〈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 吐,腹泻,便秘,痢疾。
〈次数〉:100-500次。 〈应用〉:
⑴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 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
⑵清脾经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 的胃脘痞满,呕吐等症,常与分腹阴阳结合 使用。
第三页,共46页。
1.脾经
〈位置〉:脾经亦称脾土,
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操作〉:
⑴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 ⑵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
⑶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称清补脾经。 ⑷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化痰 涎。
2.肝经
〈位置〉:肝经亦称肝木, 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 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 经统称推肝经。
〈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 〈次数〉:100-500次。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次数〉:100—300次。 〈应用〉: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心烦
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等法合用。
第十五页,共46页。
12.小天心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 〈操作〉:
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 补肺经统称推肺经。
〈作用〉: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胸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部常用穴位 1、环跳: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凹陷,胆经。 主治:腰腿痛、臀部疼、偏瘫。 2、承扶:臀大肌下缘的横纹中点,膀胱经。 主治:腰腿痛、瘫痪、尿闭、便秘。 3、风市:两手下垂正立中指尖处。胆经。 主治:腿膝痛、下肢瘫痪。 4、委中:屈膝,膝后腘窝横纹中间。 、委中:屈膝,膝后腘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软,抽筋、吐泻。 5、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 主治:胆囊炎、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膝痛、下肢麻木。 6、承山:小腿后侧人字凹陷处。膀胱经。 主治:下肢抽筋、下肢痿软。
• • • • • • • • • • • •
7、昆仑: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凹陷。膀胱经 主治:头痛、颈强、踝关节肿胀、跟腱挛缩。 8、太溪:内踝与跟腱中间凹陷。肾经 主治:咽喉炎、牙痛、耳鸣、眩晕、腰痛、月经不调、 遗精、遗尿、足底痛。 9、三阴交:内踝尖直上三寸处。脾经 主治:腹胀痛、遗足掌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肾经 主治:高血压、惊风、发热、失眠、咽痛、头痛、便秘。 11、丘墟: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胆经 主治:踝关节扭伤、胆囊炎、坐骨神经痛、腹痛。 12、血海:髌骨内缘上上二寸。脾经 主治:膝关节痛、月经不调、高血压。
• 13、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嵴外开一横指。 胃经 • 主治:腹痛、胃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强 壮要穴。 • 现代报道,刺激足三里有如下作用: • (1)、使胃大、小肠阑尾的运动机能明显增强, 对胃酸及胃蛋白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胆 囊收缩,加快胆汁排泄,促进消化 。 • (2)、对血压和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 • (3)、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多,提高免疫能力。 • (4)、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 (5)、提高痛阈。 • (6)、解除平滑肌痉挛。
• 14、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胃经 14、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 •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偏瘫。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偏瘫。 • 15、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 15、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之中点。 胃经 • 主治:咳喘、头痛、下肢痛。 主治:咳喘、头痛、下肢痛。 • 16、解溪: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 16、解溪:踝关节前横纹中点, 间凹陷处。 间凹陷处。胃经 • 主治:足麻木、踝关节痛、活动受限。 主治:足麻木、踝关节痛、活动受限。 • 17、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厕凹陷 17、犊鼻:髌骨下缘, 中。胃经 • 主治:膝关节痛、惊风、下肢痿软、伸 主治:膝关节痛、惊风、下肢痿软、 屈不利 屈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