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 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轻松学《易经》: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

轻松学《易经》: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

轻松学《易经》: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提要】1.帛书《系辞》与传本《系辞》同源而内容几乎相同,帛书所依据的母本是竹简本,而且“其一部分又已脱烂散乱”,这一点李学勤、朱伯崑、廖名春等先生已经指出。

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上尚没有为此做母本竹简还原的工作。

本文基于此学术界空白做一尝试,因此可以揭开一些久已未决的谜团,如:帛书《要》和《衷》的主题是什么?帛书《衷》实际字数3100为何与尾题字数“二千”矛盾?由于此前学术界尚未做帛书《系辞》母本竹简还原工作(按理说这应该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关于帛书《系辞》、帛书《衷》与帛书《要》的论文都是基于错简的帛书而做出的,所以存在误解和误判处在所难免,其学术结论难免失之偏颇。

所以还原帛书《系辞》母本竹简工作迫在眉睫,“亡羊补牢”,以益来者。

2.帛书《易》六十四卦经文卦序与传本《周易》不同,与《连山易》传统有关。

这就是为什么帛书《衷》中的“天地定位”章与传本不同,《系辞》只有“天地之数”而没有“大衍之数”的缘故。

这一点详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帛书《易》卦序、京房《易》、《连山易》三者的关系,帛书《易》崇尚《连山易》的筮法和卦序,故只有“天一地二”章没有“大衍之数”章。

3.帛书《易传》解易风格是依文解义、以史说易,几乎不提卦象,这就是为什么帛书《易传》只有传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八卦类象章节的缘故。

这个学派崇尚孔子所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也就是帛书《要》尊崇“古之遗言”的宗旨,该学派可能是孔子学易初期授业弟子形成的,先易而后难,依文解义毕竟比观象玩辞容易得多。

直接依据先前所学的五经对照《周易》卦爻辞说理,正是帛书《易传》的风格。

孔子将“以言者尚其辞”置于《易》的四种圣人之道之首,大概就是如此的缘故。

4.从帛书《易传》可以证明《说卦传》前二章不属于《系辞传》。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提要】孔子晚年(68岁到73岁)研究《周易》分两个阶段,即《易传》草创期和《易传》成熟期,《易象》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帛书《易传》的内容除《系辞》外,大都来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传本《易传》的内容是孔子在草创期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加以提炼的结果。

帛书《易传》的主笔和传人是子夏,传本《易传》主笔和传人本来是颜回,因颜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补,故《史记》、《汉书》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见《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解读:颜回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在未获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据文句和《连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连山易》,所以这时期与孔子非常契合。

但是最终孔子获得《易象》,解《易》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有了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分野。

子夏或由于思维惯性等原因没有得到《易象》的真传,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资料。

【论证理路】本文的主题是论证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

帛书《易》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两部分,帛书《易传》有《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

本文论证的思路是:将子夏易学、《子夏易传》的内容与帛书《易》、帛书《易传》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阐明子夏易学与帛书《易》学的关系。

这里的子夏易学是指古代文献中记载子夏本人思想与学易的内容,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

这里的《子夏易传》是指古《子夏易传》,不是今本《子夏易传》,今本《子夏易传》是唐代张弧伪作。

《文苑英华》载唐司乌贞议云:“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

’”《释文》于《子夏易传》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据《七略》,子夏有《子夏易传》传世,到汉初由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传之。

《汉书·艺文志》说《易》“《韩氏》二篇,名婴。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随着地下简牍帛书的不断问世,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瞩目。

人们研究后发现,传世文献中所说的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的确符合历史的实际,并非捕风捉影之说。

那么,孔子之后儒家经书是怎样传述的?东汉时期有的学者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1]后来又有人说:“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

”[2]看来,作为孔子高足,子夏在儒经的传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子夏与儒经的关系,本文试以传世文献资料为依据,先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关于子夏其人作为教育家,孔子一生教授过的弟子为数众多,据说,学有所成的就有七十二人。

在这些弟子中,子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

子夏名卜商,春秋末战国初卫国人(一说为晋国温邑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8年。

[3]按孔子享年七十三岁,那么孔子去世的时候,子夏还不到三十岁。

《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如此,子夏应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开始受学于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时年龄为五十五岁,孔子六十三岁时曾去楚国,如此推测,子夏可能是在孔子六十岁前后就学于孔子门下。

曾子曾经对子夏说过:“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4]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他还少于子夏二岁,他们可能都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子夏的为人与他的家境是相互联系的,据载,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

《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

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傲和勇武,造就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5]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6]。

易经学习序卦传:六十四卦排序的奥秘

易经学习序卦传:六十四卦排序的奥秘

易经学习序卦传:六十四卦排序的奥秘演讲实录伏羲氏创造的八卦图只有符号而没有文字,因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几千年来,后人不断地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逐渐形成了《易经》。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这三部《易经》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排序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渐渐残缺不全了,能够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

那么《周易》是根据什么对六十四卦进行排序的?这种排序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大家如果用心看《易经》,会发现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架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根据自己的见地,根据自己的胸襟,根据自己的涵养,做不同的诠释。

所以每一个人讲《易经》,多少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

伏羲氏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三画卦又互相组合,成为六画卦,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六画卦一共有六十四种变化。

那么,六十四种变化所产生的卦,该怎么去安排次序?这个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你排你的,他排他的。

我们知道,有一种把艮卦排在第一卦的,叫做《连山易》,因为艮就是山,艮卦上艮下艮,下面一个山,上面一个山,山外有山。

当时在天地之间最高的就是山,而且山连续不断,统治者希望他的统治能够像山一样连绵不断,所以就把艮卦摆在第一卦,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也有把坤卦摆在第一卦的,叫《归藏易》。

因为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所以在人类文明草创时期以坤卦为首,也是有道理的。

而《周易》是把乾卦摆在第一卦。

当然,我们也相信有很多人会把谦卦摆第一卦,因为谦卦本来就是《易经》中核心的一卦!还可以把泰卦摆在第一卦……可是弄来弄去,最后大家慢慢地取得一致的想法——就按照周文王当时所排列的卦序,他一定有相当的道理。

历史上《易经》六十四卦有很多排序方法,而至今还广为流传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也就是以乾卦为首的排序方式。

卦气溯源

卦气溯源

《“卦气”溯源》刘大钧摘要: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其源出于先儒古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均有"卦气"说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

作者强调,古人经过"仰观""俯察",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观象系辞"的特殊阐述方式。

关键词:易学;易学哲学;卦气作者刘大钧,1943年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卦气"说是象数易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深入探讨此一学说,可加深对易学、易学哲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精妙底蕴及慧见的理解,意义非常重大,此本文之所由作也。

一、西汉"卦气"考施、孟、梁丘三家居西汉古《易》十三家之首。

《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又云:"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

"可见施、孟、梁丘三家之《易》在西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所谓"施、孟、梁丘"系指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他们同为田王孙弟子。

而田王孙师承丁宽,丁宽乃田何的得意门生。

施、孟、梁丘三家,宣、元时皆立于学官。

考施仇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于石渠阁"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汉书·儒林传》),可见施氏在当时学界已有着显赫的地位。

《归藏易》

《归藏易》

《归藏易》摘要:传本《归藏》是晋代汲冢中出土易学类文献的汇编,宋代佚失,后世学者颇有疑之为伪书者,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又出土秦简本始证其确为先秦古书。

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各有辑本,然辑本多有舛误和遗漏,本文乃在二辑本的基础上,参阅秦简本重新辑录校订,冀对易学研究和秦简本《归藏》之整理有所助焉。

关键词:归藏;汲冢;马国翰辑本;严可均辑本《归藏》,传为三易之一,《汉书?艺文志》无之,直到了晋代才出现,《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唐书?艺文志》著录与《隋志》同,到了宋代,此书已残缺,只剩下了《初经》、《齐母经》、《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

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

”《隋志》说晋《中经》里有《归藏》,而《中经》中都是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书,据《晋书?束皙传》所记,这些出土的竹书中有《易经》二篇、《易爻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师春》一篇等易学作品,其中《易爻阴阳卦》是“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郭沫若认为:“晋的《中经》所著录的都是汲冢的出品。

《晋书?荀勗传》上说:‘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勗撰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归藏易》不外是有荀勗对于《易爻阴阳卦》所赋与的拟名。

……荀勗得到了《易爻阴阳卦》,便任意把它拟定为《归藏》罢了。

”[1]但是《隋志》著录的是十三卷,这么大部头,不可能只是《易爻阴阳卦》二篇,笔者认为《归藏》十三卷应该是汲冢中出土的几种古易书的合编,其中有《易爻阴阳卦》,也有《卦下易经》、《公孙段》等[2],另外还应该有一些不知名的易书,因为《束皙传》里说除了那些知道名题的古书之外,还有“杂书十九篇”,另有“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这些杂书、无名书里应该也有易学著作。

【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

【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

【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在《易》经研究中,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在当代只有任继愈、高亨、张岱年等一些为数不多的学者,注重从哲学理论上对《易》经进行研究。

从古至今的不少学者,则是从卜筮的角度对《易》经进行研究。

有的为了一口咬定《易》经自古就是卜筮书时,还纷纷引《周礼》中“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之语,依之作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的“历史铁证”。

然而,当探讨《易》经的起源之时,这些学者们就闭口不谈《周易》之前的《连山》和《归藏》了。

甚至,还依传世的《归藏》卦名有许多不与《周易》相同,而认定《归藏》为“伪书”。

这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

直到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的帛书六十四卦出土,人们发现帛书中有许多卦名不与《周易》同,反与《归藏》相同之后,这才认识到《归藏》不伪的问题。

所以,学者对《归藏》卦名与《周易》作对比研究,其注意力也就只在於确定《归藏》“伪”与“不伪”的问题上,除了李学勤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归藏》与《周易》卦名进行研究外,就很少有人作源流性的更深入的探究了。

如此,对《易》经源流之考就被忽略。

那么,《归藏》中的卦名,又是为什么有很多与《周易》不同呢?依我对其研究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受文字发展的历史制约所形成我们已经说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八卦卦画是在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的遥远历史上创造出来,用之以为中国古典哲学之载体,进行道理传授与传承的。

其卦名卦辞等所有文字部分,是在有了文字使用之后的历史上才添加上去,作为对卦画涵义进行解释而有的。

中国文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走过了一个由简到繁、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正如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秦汉以来的中文比秦汉之前就丰富得多,而钟鼎文与甲骨文又有着很大不同。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归藏》是轩辕黄帝之际的《易》经,而《周易》是周代以来的《易》经,中间相隔一千六、七百年,其卦名因受文字发展制约而有所不同,是很自然的事。

归藏易独家研究公布

归藏易独家研究公布

归藏易独家研究公布前言在易经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易,那就是连山归藏周易。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有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我只说点后世学者所没有发掘的。

请各位注意的是,是周礼春官记载的。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周朝连山归藏皆有详细的资料。

这一点和我以前的一个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所出现的资料其实都是从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流出来的。

之所以流散于各个诸侯和民间,乃是周天子式微了,诸侯蠢蠢欲动。

即使如老子,不也是辞职不干了,带了一些从周王室的宝贝独自骑牛西去了么,更何况周王室的其它太史官了。

那么,为何连山归藏在周易出现以后,就消失了呢?其实,这也很好理解的。

这就好比倚天剑屠龙刀是冷兵器时代的宝物,人人皆欲得之。

但到了热兵器时代,这个倚天剑屠龙刀在战场上基本就是废铁一块了。

因为已经被枪炮代替了。

昔日的宝物也只能沦为观赏的宝物。

换言之,连山归藏的消失,其实不是消失,是历史的退位。

这一切皆是因为周易的出现。

我对于周易的评价就是,周易是易经的集大成者。

这一点可佐证的就是在《国语》与《左传》中的一些卜筮案例。

很多例子都有其在周易也这样的语句。

也就是说,周易刚形成的时候,这些占卜的官员有的用以前的易经,显然,就是连山归藏,有的则是开始使用周易了。

因此,可以准确的断定,连山归藏并没有消失。

再说了,易经的演绎发展自有其体系与逻辑。

并不是某个人人为创造的。

何况,周文王本就是商朝的王公大臣,其对于先朝的易经当是再熟悉不过的。

即使到了周朝,在周朝八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他们的太史官对于前朝的资料整理和搜集也是十分详备完整的。

因此,可以毫无疑问的断定,连山归藏在周朝的皇家图书馆已经静静的躺在那里七八百年的时间了,后来由于周天子式微,这些资料才逐渐的从皇家图书馆流散于民间。

有的人作为投奔其它诸侯的进阶之宝,有的则是私人珍藏,有的则是私人搞研究,开宗立派去了。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作者:庞子文崔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2年第07期近年來,国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方面出台政策,全社会推动,影响广泛。

作为中国哲学与文化总源头的《周易》,更是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

温海明教授作的《周易明意》一经出版即引起了易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细读该书后,笔者赞叹于作者对《周易》卦爻辞经文及《易传》的清晰解读和自成体系的独特阐释,其内容之丰富、立意之高远、阐释之创新等,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

其有如下特点,不当之处,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含弘光大,极深研几基于中西比较视域,温海明教授在历代解易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将“意”图式贯通先后天八卦图式,构建以“意”为本的“意本论”哲学。

可以说,《周易明意》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与传统经学研究相结合基础上诠释《周易》,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周易》哲学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径贡献了智慧,指明了方向。

《周易明意》分为“导论”“易经明意”“易传明意”三部分。

其中,“导论”是书的总纲,在说明解读《周易》基础知识的同时,昭示《周易明意》的哲学意义。

“易经明意”是温海明教授在卦变体系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精剖细讲和哲学体系建构。

“易传明意”则是基于《易传》对卦的总说来建立意本论诠释,是理解意本论的基本理论系统。

《周易明意》不是单调的《周易》注本,而是融汇中西方哲学的新哲学体系,它试图建立一种中西方哲学皆可接受的意本论思辨形而上学。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绕不开《周易》,玄学如此,理学亦然,现代新儒学的构建也不例外。

总体而言,温海明教授面对国际哲学舞台,向内厘清《周易》的内在哲理,向外统合各文明的哲学,构建意本论的《周易》哲学,以探究当代儒学发展之新“意”。

《周易明意》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较强的普及价值。

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周易》的文化价值、原理和基础、内在结构、卦爻符号系统以及《经》与《传》等,使《周易》入门者、中高层次学者都能理解,受众面广。

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0

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0

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井海明(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

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帛书;易传;卦气说On the gua-qi theory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JING Hai-ming(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gua-qi theory (a theory describ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hexagrams and Chinese seasonal points )contained in chapters of Er San Zi, Yao, Zhong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pointing out that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and that in current version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his qua-qi theory and earlier qua-qi theor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ame origin. On the basis of this qua-qi theory, the qua-qi theory of the Han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qua-qi theory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is important for us to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number school of I Ching learning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Key words: book copied on silk; Yi Zhuan; gua-qi theory‚卦气说‛,作为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是易学和历法相结合‚治历明时‛的产物,表现为按照一定规律,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一年中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的相配。

《连山》《归藏》《周易》的“直通车”演进

《连山》《归藏》《周易》的“直通车”演进

《连山》《归藏》《周易》的“直通车”演进《连山》《归藏》《周易》的“直通车”演进作者:未知李学勤、张政火良先生解读商周数卦是易学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概率论为数学工具复原了商周古筮,写成《大衍在召唤》(以下简称《衍》。

载《中华易学》1994年第1期至1995年第6期)一文。

据张政火良先生推测,从殷王廪幸、康丁一直到西周早期周穆王时代,营数都止于八,西周中晚期的齐家数卦第一次出现了营数九(见《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1980年第4期《考古》)。

《衍》文为了与张先生所推测年代吻合,遂认为齐家数卦是用《归藏》断卜的。

但新的考古资料证实,止于九的数卦早在殷末就出现了(见肖南的《安阳殷墟发现〈殷墟〉卜卦辞》),载《考古》1989年第1期),这不但推翻了张政火良先生的说法,而且也推翻了《衍》文的部分结论。

本文在考古新资料的基础上,仍然用数据"说话",重新理顺《连山》和《归藏》的演进史,使其更加贴近历史实况。

一《连山?》《连山?》《连山?》四盘磨数卦是个最好的切入点。

四盘磨数卦在归并前,营数一的理论概率只有0.000061(见《衍》),营数三归一后的理论概率也只有0.012,营数一难得一见。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3个四盘磨数卦里,营数一就没有出现,以致人们认为四盘磨数卦是没有"一"的。

四盘磨数卦的"揲筮营数"从一至八是连续的,经过把营数二、四归六、三归一,这就去掉了营数二、三、四,"实际营数"只剩一、五、六、七、八。

卜师在实践中,为了提高营数一的出现次数,就把概率较大的营数五归一,但这样一来营数就少了1种,只剩一、六、七、八。

为了保持5种营数,又增加1变,于是出现了营数九。

这就是《衍》文未曾谈到的、在殷墟小屯地出土的六数卦,本文称为"小屯数卦"。

肖南在《安阳殷墟发现〈殷墟〉卜卦辞》中记录了小屯数卦的3个六数卦: 七七六七六六贞吉(甲)六七八九六八(乙)六七一六七九由此可知小屯数卦的营数频度、频率分布是:一六七八九频度 1 7 6 2 2频率 1/18 7/18 6/18 2/18 2/18从小屯数卦的营数止于九可以断定,小屯数卦是8变筮法。

轻松学《易经》: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

轻松学《易经》: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

轻松学《易经》: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提要】本篇是《杂卦传》解读——《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2011年5月25日发表)续篇。

在上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杂卦》似乎与《归藏》有关,本篇则肯定了《杂卦》卦序即《归藏》卦序。

研究思路:上篇主要是研究《杂卦传》的互体规律以及《杂卦》与《周易》思想的共性,发现《杂卦》与《周易》存在亲缘关系。

本篇则从纯卦序角度研究《杂卦》与《周易》卦序的异同。

一、《杂卦》卦序的分布规律(图表中黑色字体的卦表示“大迁移”的卦)研究《周易》卦序、帛书《易》《连山易》卦序表明:先天八卦是卦序的纲领、思想、灵魂,反映作《易》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后天八卦是应用,是地球的空间环境。

故先天八卦具备时间特征,后天八卦具备空间特征。

“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空间地理的变化不大,人类社会却在随时潮起潮落,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也是此义。

后天八卦可视为大地坐标。

所以后天八卦贯穿三代,先天八卦则随时代而更新。

无论是《周易》对应的伏羲先天八卦,还是帛书《易》《连山易》对应的神农先天八卦,天地日月四卦都在四正位置,《系辞传》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以上皆以天地日月对举,故《杂卦》也应以天地日月为四正。

卦从圭,与天文学关系最为密切,故坎月离日是原始卦象,坎水离火则是后起的基本卦象。

既然天地日月为四正,则震巽艮兑为四隅。

日月属于乾天,四隅从属于坤地。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覆即是综,变即是错。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六说:“《杂卦》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

”《杂卦》与《周易》二者都遵循“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法则,这与帛书《易》(即《连山易》)的分宫重卦有根本的区别。

《杂卦》最后的八个卦虽然打破了错综法则(并非错简),但是错综卦仍然是相邻的。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作者:丁四新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1期摘要:帛书《易传》大抵上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

在《周易》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和“以德占《易》”、“拟德而占”的观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义而后其祝卜的思想。

《衷》提出了“《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不但与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对《易》义的概括相合,而且纳入了“五行”的概念。

帛书《易传》的阴阳说属于宇宙论性质,它将天地、阴阳、动静、刚柔和文武等构筑为一个有序的观念系统,并聚集在乾坤二卦的内涵中。

帛书《易传》包括八卦卦气说和《损》《益》卦气说,二者均为其阴阳说的表现。

帛书《易传》十分重视乾坤说,《衷》有“三说”和“详说”,不过在内容上与《文言传》不同;而《二三子》则反复阐述“龙德”,重视其“神圣”之义,这是为其政治哲学服务的。

总之,既要看到帛书《易传》对今本的继承,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汉初易学的思想特质。

关键词:帛书;易传;孔子;阴阳;乾坤;龙德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40-08一、引言帛书《易传》六篇,在1973年12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这六篇帛书分别为《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和《昭力》,其中《二三子》篇与帛书《六十四卦》经文同幅,后五篇帛书同幅。

这批帛书大约抄写于高祖之后至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前194-前169),当然部分篇目的撰作年代可能会早至战国末季。

帛书《周易》经传的释文现在有多种,可参看张政娘《论易丛稿》、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和拙著《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书。

首先,与帛书《六十四卦》一样,帛书《易传》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给学界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化.其中以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及孔子生前是否作《易传》这两个问题最受关注。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下)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下)

轻松学《易经》:⼦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下)(续上)三、《释⽂》《集解》《正义》等⽂献引《⼦夏易传》与帛书《易》、帛书《易传》的对⽐1.今本《易经》谦卦,《经典释⽂》云:“《⼦夏传》作嗛。

”帛书《易》亦作“嗛”;2.《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引《⼦夏传》云:“元,始也。

”帛书《易传》的《⼆三⼦》⽈:“[卦⽈:黄裳元吉。

孔⼦⽈:此⾔]□□□□□者也。

元,善之始也。

”刘彬说:《⼦夏易传》以“始”释“元”,与《春秋公⽺传》完全相同。

《春秋公⽺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显然以“始”释“元”。

案《公⽺传》传⾃⼦夏,何休《春秋公⽺传序》“传《春秋》者⾮⼀”,唐⼈徐彦疏引戴宏《序》⽈:“⼦夏传与公⽺⾼,⾼传与其⼦平,平传与其⼦地,地传与其⼦敢,敢传与其⼦寿。

⾄汉景帝时,寿乃其弟⼦齐⼈胡⽏⼦都著于⽵帛。

”可见《公⽺传》以“始”释“元”正是承⾃⼦夏。

⽽《⼦夏易传》也以“始”释“元”,与⼦夏《公⽺传》相同,这正是《⼦夏易传》的作者为⼦夏的⼀条明证。

(刘彬《⼦夏易学考论》,《学灯》2008年第1期(总第5期))3.《周易集解》引《⼦夏传》⽈:“龙所以象阳也。

”帛书《⼆三⼦》:“⼆三⼦问⽈:《易》屡称於龙,龙之德何如?孔⼦⽈:龙⼤矣……⾼尚⾏乎星⾠⽇⽉⽽不晀,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不沫,能阴也。

”帛书《⼆三⼦》⾔龙能阳能阴,《⼦夏易传》取龙阳(不知是否也取龙阴),两者或有差别,但⼀定有所渊源。

4.丰卦九三“丰其沛”,《释⽂》⽈:“⼦夏作芾,《传》云:⼩也。

”帛书《易》作“丰亓薠”,与《⼦夏易传》作“芾”皆从⾋。

帛书《缪和》对丰卦九四的解说:“今易丰之九四⽈:‘丰其剖(蔀),⽇中见⽃,遇其夷主,吉。

’何谓也?”⼦⽈:“丰者,⼤也。

剖(蔀)者,⼩也。

此⾔⼩⼤之不惑也。

……”此与《⼦夏易传》释“沛”(芾)为⼩相近。

刘彬说:按《⼦夏易传》释“芾”为“⼩”与《诗》之⽑传同。

《诗·⽢棠》:“蔽芾⽢棠”,⽑传:“蔽芾,⼩貌。

《易经》《易传》《系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帛书来了解

《易经》《易传》《系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帛书来了解

《易经》《易传》《系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帛书来了解我们自2020年10月21日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第一篇《周易有个千古之谜,古往今来无人能解,你也可以来试试》的文章以后,已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发布了二十五篇有关《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间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网友们的评论留言,我们首先在此向各位阅读和评论我们文章的读者网友们表示感谢!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支持。

从大家所有的评论留言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得出来,大多数的读者网友是来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的,但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很难做到逐一回复、有问必答,只能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出答复,不周之处敬请大家原凉。

曾经有网友留言说《易经》不是《周易》,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对,那对于《周易》或《易经》这本书,到底哪种叫法比较合适呢?如果按照日常口语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经》,《易经》即是《周易》,就像我们通常说的《老子》即是《道德经》,《道德经》即是《老子》。

《周易》一书的原名就叫《周易》,根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诅祝》:“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卜筮方法,而且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个别卦组成的。

《周礼》一书,乃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所作,虽然后世对此也有争议,但从《周礼》书中所保存的大量西周史料来看,《周礼》应该成书于西周时期。

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网友所经常问到的问题:周文王演绎周易,《史记》的说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

孔子为之作《易大传》即《易传》。

但是,通行《易传》却否定了《史记》的说法,《系辞下》有先于周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

虽然这位网友的问题颇为谬误,什么“《易传》却否定了《史记》的说法”,而且《系辞下》中也根本没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 学术论文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 学术论文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哲学【论文网络来源】/B5【期刊期数】2007年10期【论文期刊来源】《孔子研究》(济南)2007年4期第90~97页【作者简介】刘彬,男,1965年生,山东滕州人,清华化学院副研究员。

山东曲阜273165【内容提要】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

战国晚期之初,入魏襄王冢的易学书籍中有《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习者。

帛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也有可能与子夏有关。

这些说明,从春秋末至西汉初,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一直有《归藏》的内容,子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子夏/《归藏》/帛书《易经》/卦序中图分类号B222. 3;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7)04-0090-08一、子夏传习《归藏》有一段关于孔子弟子子夏(前507前420)引述易学资料的记载,见于《孔子家语执辔》、《大戴礼记易本命》、《淮南子坠形训》中,也散见于纬书《春秋考异邮》等书中。

各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而用词稍异。

现依据《孔子家语执辔》,参照《大戴礼记易本命》和《淮南子坠形训》,录之如下:子夏问于孔子曰(《易本命》作子曰):商闻《易》宣人生及万物、鸟兽、昆虫(《易本命》作夫易之生人、鸟兽、万物、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易本命》作道德)者,能原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

九九八十一,一主日(《坠形训》有日主人),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坠形训》有二主偶),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坠形训》作彘),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易本命》作猨),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易本命》作禽鹿,《坠形训》作麋鹿),故鹿六月而生。

_归藏_考

_归藏_考
三、秦简《归藏》之卦名与传本《周易》 卦名的关系
王家台秦简《归藏》面世后,多数学者因其卦 名多同于传本《周易》而认为其成书当在传本《周 易》之后,这是除了其几条与殷易时代不合的占辞 之外,学者们论证其为晚出伪书最重要的证据。关 于秦简《归藏》与传本《周易》之卦名的关系,我 曾提出过与学者们不同的看法①,因为问题重要, 这里略作重申和补充。
① 梁韦弦:《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周易研究》 2002 年 3 期。
② 任俊华、梁敢雄:《归藏、坤乾源流考》,《周易研究》2002 年 6 期。
收稿日期:2010-11-22 作者简介:梁韦弦(1953-),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先秦秦汉历史文献。
2011 年 5 月 第3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May 2011 No.3
《归藏》考
梁韦弦
---------------------------------------------------------------------------------------
⑦ 桓谭《桓子新论》《四部备要·子部》054 册,第 16 页。 ⑧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第
332 页。 ⑨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 9,
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四编 92。
·2·
“桀筮伐唐”的说法与卜辞“唐与大丁、大甲连文 而又居其首”之所涉殷先王“唐”之时代及名称“唐” 的写法皆吻合。与《博古图》所载《齐侯镈钟》之 “成唐”在推证甲骨卜辞之“唐”字即“汤”字上 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不过,《齐侯镈钟》铭文之“成 汤”尚需“夫受天命,有九州,非成汤其孰能当之” 的推测,而《御览》所载《归藏》文则明确说到“桀 筮伐唐”,其时代标记更为明显,以此条证明甲文之 “唐”即与夏桀同时之殷先王汤更为直接。如果我 们由王国维以《归藏》佚文考释甲骨卜辞所见殷先 王一事反观辑本《归藏》之真伪,则不难看出其内 容来源之古老,即可证卜辞之“唐”即商汤之“汤” 者,唯《博古图》所载之春秋器铭与《归藏》此条 佚文,因为唯二者保留了后世所称商汤之汤原为唐 的写法。换句话说,辑本《归藏》此条筮辞的唐字 不是从后世文献中可以抄袭来的,而其独合于殷商 甲骨卜辞之写法,这可以证明它确乃源自商代。由 此看来,汉人以为这种《归藏》即孔子所得之殷易 是可信的,应是有其自古相传的根据的。

王家台秦简《归藏》与先秦文学——兼证其年代早于《易经》

王家台秦简《归藏》与先秦文学——兼证其年代早于《易经》

The Bamboo Slips Guicang in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and the Pre-Qin Literature 作者: 倪晋波[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107-110页
主题词: 秦简《归藏》;筮辞;程序;口头传统
摘要:秦简《归藏》的筮辞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叙事型”和“隐喻型”。

它们都蕴含有明显的贞卜“程序”,如前者中的“卜亓邦尚毋有咎”和后者中的“黄鸟”。

筮辞中“程序”的存在暗示《归藏》与古老的口头传统密切相关:“叙述型筮辞”承续了前代的某些筮占
口语,“隐喻型筮辞”则继承了原始歌谣的某些语词。

从两种筮辞反映的不同思维特质上看,
秦简《归藏》的产生年代应早于《易经》。

《易》、《诗》等先秦经典文本与秦简《归藏》,
甚至其它出土贞卜筮辞有着某种程度的喜接亲缘关联,值得进一步探寻。

略论《归藏易》

略论《归藏易》

如下 : (1)燕曰:昔 者 宋君 卜封 口 而枚 占巫 苍 ,苍 占之 日 :吉。
燕之它它 ,燕之轶轶 。初有 吝,后果遂。
(5)明夷 日:昔者夏后启 卜乘飞龙 以登于天而枚 占口口。
(6)归妹 日:昔者恒我 窃毋死之 [药 ][于 西王母 ],口口
奔月 ,而枚 占口口口 。
其 中 ,后两条又见于辑佚本《归 藏》,为便于读者理解 ,兹
八十 四条爻辞 ,也就是说 ,《归藏》筮法里没有爻变 ,当然也不
会产生卦变 (之卦)现象 。不像 《周易》那样 ,爻辞 、爻变在 占
筮结果 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既然 《归藏》没有爻 辞 ,那么《归藏》靠 什 么来判 断 占筮
的结果 ?这 需要 我们 在认 清《归藏 》面貌 的基础上 才能做 出 判 断 ,为便于读者理 解 ,兹 引述数 条秦简《归藏》筮例 m]3a
名。卦 名下的卦辞 ,有许 多与保 留在 古书中的《归藏》佚 文相
同 。 对 于秦 简易 占材 料 ,学者一般认为秦 简易 占应当就是殷
易 《归藏》,梁韦弦先生 说 : 从秦 简“易 占”与《周 易》相 应 之卦 存 在 的不 同卦 名 来
看,前者与卦之 象义的 关 系简单 直观 ,后 者与 卦之 象义的 关 系则复杂抽 象,故秦 简“易 占”之 卦 名 当即先于《周 易》之卦 名 而存在 的殷 易《归藏》之卦 名。秦 简“易 占”之 占辞 中存有 与殷 易时代 不合 之数 条 ,但 其余 占辞显 然绝 非后世 所能编 造 ,当即殷 易《归藏》所收 夏 商 旧有 的 占筮记 录之辞 。秦 简 “易 占”虽非 殷 易《归藏》之 原 貌和 全貌 ,但 大体 为殷 易《归 藏 》之 内容 。L6
一 是由于《归藏》繇辞 皆是缘于筮人临事而作 ,故其繇辞透 露

归藏易原文阅读

归藏易原文阅读

归藏易原文阅读归藏易原文阅读归藏在秦书中有精简版,值得我们去学习。

小编为大家收集分享的归藏易原文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简介编辑《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

《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

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

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

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

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今仅存《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

易理编辑南宋罗沁《路史发挥》“论三易”中说:“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此归藏之易也。

”今有人以二进制结构作归藏易示意图。

归藏易卦图与周易六十四卦卦图在卦的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坤—艮-坎——巽—…”来排列的,而归藏卦画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排列的,这里要清楚一点归藏易中并没有乾坤坎震等八卦的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风山木,其卦序是“天(乾位),金(兑位),山(离位),水(震位),火(巽位),风(坎位),木(艮位),地(坤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哲学【论文网络来源】/B5【期刊期数】2007年10期【论文期刊来源】《孔子研究》(济南)2007年4期第90~97页【作者简介】刘彬,男,1965年生,山东滕州人,清华化学院副研究员。

山东曲阜273165【内容提要】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

战国晚期之初,入魏襄王冢的易学书籍中有《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习者。

帛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也有可能与子夏有关。

这些说明,从春秋末至西汉初,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一直有《归藏》的内容,子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子夏/《归藏》/帛书《易经》/卦序中图分类号B222. 3;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7)04-0090-08一、子夏传习《归藏》有一段关于孔子弟子子夏(前507前420)引述易学资料的记载,见于《孔子家语执辔》、《大戴礼记易本命》、《淮南子坠形训》中,也散见于纬书《春秋考异邮》等书中。

各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而用词稍异。

现依据《孔子家语执辔》,参照《大戴礼记易本命》和《淮南子坠形训》,录之如下:子夏问于孔子曰(《易本命》作子曰):商闻《易》宣人生及万物、鸟兽、昆虫(《易本命》作夫易之生人、鸟兽、万物、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易本命》作道德)者,能原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

九九八十一,一主日(《坠形训》有日主人),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坠形训》有二主偶),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坠形训》作彘),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易本命》作猨),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易本命》作禽鹿,《坠形训》作麋鹿),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易本命》、《坠形训》作化)。

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

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孔子家语》过去被有些学者疑为王肃的伪作,近年的出土文献不但推翻了这种说法,而且证明其材料来源相当早。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汉简《儒家者言》,据介绍:(其内容)上述商汤和周文的仁德,下记乐正子春的言行,其中以孔子及其门弟子的言行最多。

这部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散见于先秦和西汉时期一些著作中,特别在《说苑》和《孔子家语》之内。

①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西汉初(公元前165年后不久)的一块木牍,存篇题四十六条,内容多与孔子及其门人有关,大多在今本《孔子家语》中见到②。

整理者认为:旧说以为《孔子家语》王肃伪作,今阜阳汉简木牍证明早在西汉初期,已有类似的书籍。

③学者认为,上述两种简牍应该都是《孔子家语》的原型,证明至迟自汉初已有《孔子家语》④。

《礼记》是西汉前期发现和收集到的先秦文献,其内容为孔门后学的记类之作,其来源是汉代孔壁所出土与河间献王所收集。

1993年郭店楚墓(下葬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出土《缁衣》⑤,见于今传本《礼记》,说明《礼记》的一些内容确实来源较古。

东汉时《礼记》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大戴礼记》,一为《小戴礼记》。

因此,《大戴礼记》的资料也当多有源自先秦者。

载于《孔子家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子夏所引述的这段资料,当有较古的来源,应当是可信的。

这段资料应为古代易学资料。

《大戴礼记》把其放在《易本命》篇中,这里的易不是一般名词,而是指易学意义上的易,指易道。

易本命指从易道来探索万物(包括人、鸟兽、昆虫等)的根本性命。

商闻《易》宣人生的《易》,指《易》之书。

因此,这段资料是从古代易学的视角切入的,或者说是置于古代易学的背景之下的。

据文献记载,孔子弟子子夏传《易》。

《隋书经籍志》云: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

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

周公又作爻辞。

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

把子夏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

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言孔子亲传子夏易学: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

《七略》、《中经簿》、《七录》、《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等载有子夏易学著作《子夏易传》,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案曰:子夏文学著于四科,序《诗》,传《易》。

又孔子以《春秋》属商。

又传《礼》,著在《礼志》。

而此史并不论,空记《论语》小事,亦其疏也。

但由于《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子夏传《易》受到怀疑。

笔者曾通过考察有关文献,以及与出土易学文献互证,证明孔子弟子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⑥。

因此,这段易学资料由子夏所引述,也与子夏了解易学的思想背景相符合。

对于这段资料,我们已经考证它背后实际隐藏着一套古《易》八卦象数⑦。

这套古《易》八卦象数,从《易》象上说,即乾为日,为人;坤为月,为马;艮为斗,为狗;兑为时,为豕;坎为音,为猿;离为律,为鹿;震为星,为虎;巽为风,为虫。

从《易》数上说,即乾为一,坤为二,艮为三,兑为四,坎为五,离为六,震为七,巽为八。

这是一个与今本《说卦》所载古《易》象数系统不同的另一古《易》系统,从这一古《易》资料为子夏所闻,孔子亦昔闻老聃,可推知这一古《易》系统应在孔子之时或以前即已存在,其渊源颇为久远。

而子夏和孔子,对这一八卦古《易》象数系统应是了解和掌握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古《易》系统的八卦之序。

从我们的考证可知,这一八卦卦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而这一八卦卦序正与传本《归藏》八卦卦序完全相同。

案《归藏》之名,现存文献最早见载于《周礼》和《山海经》。

《周礼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引《山海经》曰: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此言今本《山海经》无之)汉代杜子春、桓谭、郑玄等人皆言及《归藏》。

但《归藏》之书,《汉书艺文志》不载,《隋书经籍志》始载《归藏》十三卷,并云:《归藏》汉初已亡。

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可见此时,学者已对自晋《中经》以来所载《归藏》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此十三卷本《归藏》至宋时已残,《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云: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

《文渊阁书目》已不著录,大概在元明之际此《归藏》已亡佚。

晋干宝《周礼注》、宋朱震《易丛说》、李过《西溪易说》、罗泌《路史》等书存有《归藏》的一些佚文,清马国翰、黄奭等人有辑佚本。

但对于此《归藏》,很多学者怀疑其真实性。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汉墓出土秦简易占,据说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⑧,可见此秦简易占乃抄写于战国晚期。

据学者研究,已确定此易占即上述文献所记载的《归藏》⑨,由此可证传本《归藏》不伪,是真实有据的。

从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以及李过《西溪易说》等书所存《归藏》佚文,可知《归藏初经》的八卦之序是:初乾、初(笔者案:朱震注曰坤,廖名春先生考证乃寅字讹体,本是卦辞,误为卦名⑩。

朱震所注是对的,初即初坤)、初艮、初兑、初犖(朱震注:坎)、初离、初釐(朱震注:震)、初巽,即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干宝等人所记《归藏初经》八卦之序,定当有古本为据。

其实在今本《说卦》中,就存在《归藏》八卦卦序的踪迹。

《说卦》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为四句话,其顺序反过来,则为《归藏初经》之序,即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正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而其中坤以藏之,以藏为坤之象,正与重坤、以归藏为名的《归藏》符合,也说明这四句话确实应与《归藏》有关。

对照我们考证出的子夏所了解的古《易》八卦之序,可看到二者完全相同!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子夏所了解的古《易》八卦系统,很可能就属于《归藏》,子夏对《归藏》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的。

而汲冢出土的竹书《归藏》,说明子夏不仅熟知《归藏》,而且传习《归藏》。

西晋武帝时(具体时间有三种记载,即咸宁五年、太康元年或二年,亦即公元279至281年三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李学勤先生推断,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299年或稍晚一些(11) ),出土竹书约七十五篇,其中有《易》类书。

据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束皙传》记载: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

《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

《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

《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劭陟论《易》。

可见其中有两种《易》书,一种即今本《周易》古经,另一种《易繇阴阳卦》应该是《周易》之外的另一种《易》书。

有学者指出:从篇名《易繇阴阳卦》来看,此书也是由卦符(所谓阴阳卦)和文字解说(即)两大部分组成的。

所谓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是指该书之卦符与《周易》之卦符略同,而文字解说则与《周易》相异。

显然这是与《周易》类似但不从属于《周易》的另一种易书。

(12)那么它是哪一种《易》书呢?《艺文类聚》卷四十载王隐《晋书》言汲冢竹书曰:有《易卦》,似《连山》《归藏》文。

束皙所称《易繇阴阳卦》,王隐称为《易卦》,并指出它是《连山》或《归藏》。

那么它到底是《连山》还是《归藏》呢?我们知道,《归藏》汉初已亡,晋人荀勖所编撰的《中经新簿》(后人称为晋《中经》)始著录《归藏》。

考《晋书荀勖传》:(荀勖)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

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祕书。

《文选王文宪集》注引王隐《晋书》亦言:(荀勖)领祕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错乱。

太康二年得汲冢中古文竹书。

勖自撰次注写,以为《中经》。

可知荀勖与束皙等人一起参与整理汲冢竹书,最后由荀勖依照刘向整理古籍的方法(如重定书名),自己撰次注写,将汲冢竹书束皙所称的《易繇阴阳卦》、王隐所称《易卦》定名为《归藏》,而将其列入晋《中经》。

另外,《易繇阴阳卦》中阴阳卦的名字,也说明它应该就是先坤后乾的《归藏》。

因此晋《中经》的《归藏》应该就是来自于汲冢竹书,汲冢竹书中应该有《归藏》。

汲冢竹书的《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

从上面的考证,我们已知子夏了解、掌握《归藏》。

孔子没后,子夏居住讲学于魏国,是当时七十子中影响较大的人物。

《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