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河州哈尼族原生态芒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地区的普洱、临沧等地。
哈尼族奕车支系是哈尼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他们以鼓舞文化而闻名。
鼓舞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传统舞蹈形式,代表着哈尼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喜庆。
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传统说法,哈尼族的鼓舞起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
在狩猎回来之后,哈尼族人民会载歌载舞,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鼓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成为了哈尼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不仅在民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舞蹈形式、服饰和音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在哈尼族的鼓舞中,舞者们手执鼓、钹、铙等乐器,跳跃起伏,舞姿婉转,身段轻盈,动作优美。
他们跟着鼓声起舞,充满了喜庆和活力。
在服饰方面,哈尼族的鼓舞服饰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多以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为主,给人一种欢乐和祥和的感觉。
在音乐方面,哈尼族的鼓舞以鼓乐为主,旋律优美,动听动感。
鼓舞表演中鼓声激昂,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随着节拍摇摆。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传承保护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哈尼族的鼓舞文化,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了鼓舞文化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鼓舞舞者和教练,为鼓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当地政府还加大了对鼓舞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哈尼族的鼓舞文化。
他们还加强了对鼓舞文化的研究和记录工作,出版了大量相关的著作和资料,为鼓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以哈尼族的棕扇舞为例,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保护一个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
其次,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后代的学习和传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使年轻一代对这种文化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和演练,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展示。
云南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拥有众多的非遗文化,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展示和推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可以通过文化节庆、展览会、演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独特的舞蹈形式。
第四,加强非遗文化的时代创新。
保护非遗文化不意味着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对于棕扇舞而言,可以借鉴现代舞蹈的一些表现形式和创新技巧,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最后,注重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一个创造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通过将哈尼族的棕扇舞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使命。
借助以哈尼族棕扇舞为例,我们应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传承教育和推广展示,注重时代创新和经济价值,以确保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哈尼族舞蹈
舞, 芒鼓 舞 , 泥鳅舞 , 罗作 舞等 。音 乐有 大量 即兴演 唱 的名
歌, 歌唱情爱 , 唱劳动 , 歌 曲调 优美 动听 , 气势 蓬勃 , 歌载 载 舞, 使人 心悦 神灵 。
1 1 棕 扇 舞 .
链舞 , 也是 哈尼族 人 民祭 祀活 动 之一 , 舞 蹈 只能 男 该
性跳 , 女性 却不 能 。硭 是代 表 女性 的乳 房 , 也代 表 了 哈尼 族人 民对生殖器 的崇 拜 , 生命 的热爱 。 舞用 于哈尼 族 对
粼 粼 的水 面 上 , 阳 光 下 的 泥 鳅 鱼 儿 一 起 舞 蹈 。 泥 鳅 舞 蹈 与
动作轻巧灵活 , 以短促 有力 的气息 语汇来 展示 人与泥 鳅 的
动态性 。
哈尼族主要位于云南省滇南地 区 , 云南的 2 在 6个 民族 中哈尼族是第 三大 民族。 由于 支系较 多 , 因此产 生 了不 同 丰富多彩 的哈尼族舞蹈 。舞蹈 的表现 形式有 : 单人舞 , 双人 舞, 集体 多人 舞等。从表 演性 质上讲 可分 为祭祀 舞蹈 和 自 娱 自乐性舞蹈 。哈尼族舞蹈发展至今 , 历史悠 久 , 每种舞蹈
飞 禽 走 兽 的 动 作 和 狩 猎 人 的 心 情 。 舞 蹈 分 为 男 性 与 女 性
同时也 用于老人 过世 出殡 时而舞 , 时 , 此 该舞 表示喜 丧 , 表 示老人 已走 完美好 的一生 , 子孙们要 高高兴 兴的把 老人送
动作 , 各有不 同的象征性 , 女子 的专业道具 是棕 扇 , 有一 定 的技术含 量 , 动作 有趣 , 古朴 。他们 善 用蝴 蝶 , 蜂 , 蜜 白鹇
上山, 让老 人 心安 。链 舞 是祭 祀 礼 仪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重要
舞蹈 。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打秋千
哈尼族打陀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 一脉传承
哈尼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高原梯田农耕、狩 猎和宗教活动。如哈尼族的铓鼓舞 、棕扇舞、武术、射 弩源于农事与宗教;乐作舞 、打秋千等源于婚恋与民俗等 等 。哈尼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徒历史和生产生活过程中, 用 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 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哈尼族文化之一的传统体育文化仍然 保留着体育的原始性, 与哈尼族的生活 、生产 、劳动过程 紧密相连 ,许多体育器材如武术器械、弓箭 、铜炮枪等本 身就是劳动工具和狩猎工具 ,许多运动技能, 如跑 、跳、 投掷 、攀爬 、抵肩等本身就是生产和狩猎技能 。这种原 始性使其具备健身性、竞技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功利目的 性,最终目的是为哈尼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由此不难看 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是一脉传承的。
哈尼族的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 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 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 子盖起了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多样。云南红河、元阳、绿 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 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 上层堆放杂物。墨江一带多为土基楼房,平面屋顶。西双版纳则为竹木结构 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 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 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 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 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 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 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 “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 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 如意、情深谊长。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 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 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红河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生 产 、生 活 中 创 造 了 多 姿 多 彩 的 民族 文 化 。
内 同时 设立 红 河 哈 尼 阿 卡 国 际文 化 研 究 中 心 。
红 河 州 各 民 族 有 保 护 和 传 承 文 化 的 自 觉 2 01 E 立 哈 尼 梯 田 文 化 遗 产 申 报 办 ,2 0  ̄ 0  ̄设 07
以 文 化 传 承 提 升 文 化保 护 力 度
红 河 州 委 、 州 政 府 通 过 文 化 传 承 提 升 了 对 红 河 民 族 文 化 保 护 的 力 度 。 18 年 就 在 红 92 河 县 大 新 寨 和 弥 勒 县 法 果 哨 举 办 彝 文 夜 校 扫 4年 开 始 培 训
磺戳
壤
工作一鏊 镄
文/师 有 福
94 红 河 哈 尼 族 彝 族 自治 州 境 内 居 住 着 彝 、哈 筹 备 组 , 1 8 年 成 立 红 河 哈 尼 族 彝 族 自 治 州 民 04 尼 、苗 、傣 、瑶 等 多 个 少 数 民族 ,这 些 民 族 在 族 语 文 古 籍 研 究 所 , 2 0 年 ,在 州 民 族 研 究 所
门着 力 民 族 文化 的传 承 与保 护 。
依 托 这 些 研 究 机 构 ,全 州 形 成 了 许 多 较 有
影 响 的 民族 文 化 研 究 成 果 。在 哈 尼 族 文 化 方
以 研 究 促 进 文 化 抢 救
红 河 州 委 、州 政 府 把 文 化 抢 救 与 研 究 作 为
箐 口 和 弥 勒 可 邑 设 立 哈 尼 族 、彝 族 文 化 研
究 基 地 , 对 两 个 村 落 的 文 化 进 行 为 期 2 年 化 建 设 、有 利 于 身 心 健 康 、有 利 于 保 护 人 居 0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哈尼族的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鼓舞文化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大特色。
鼓舞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一、历史渊源鼓舞作为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岁月。
据哈尼族的传统记载,鼓舞最早起源于哈尼族的农耕文化和崇拜自然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人们常常会在丰收的季节举行丰收庆典,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在这些庆典活动中,人们会跳起鼓舞,用欢快的舞步和鼓声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鼓舞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成为了哈尼族奕车支系乡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表演形式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是一种充满朴实和淳朴气息的舞蹈形式。
它一般是由几名跳手和一名击鼓手组成,击鼓手负责敲击节奏鼓,跳手们则围着鼓打地踩着舞步,以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的方式进行表演。
鼓舞的舞步动作丰富多样,有旋转、跳跃、舞蹈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力度大、幅度大,既有舒展舒展的动作,又有大幅度的扭动。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给人一种热烈、豪放的感觉。
三、文化内涵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哈尼族奕车支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对哈尼族鼓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文化宝藏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鼓舞文化也可以成为推动哈尼族奕车支系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我们相信,在人们共同的努力下,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为哈尼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红河流域的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手工等多个领域,如滇剧、彝族舞蹈、苗族歌会等。它们不仅是当
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此外,红河流域的非遗项目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例如,一些传统的 手工艺技艺如苗族刺绣、彝族剪纸等,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传承了 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非遗项目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政策法规层面
通过政策法规保障、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字化 播、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 策,可以实现对红河流域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
THANK YOU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5. 教育与培训
加强非遗教育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工作,培养青少年对 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非遗课程,普 及非遗知识,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同时,为社区居民 提供非遗技艺培训和传承人交流活动,促进非遗技艺的 传承与发展
3
结论
结论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XXXXXX
-
1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
结论
红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红河流域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以下简称"非 遗")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也是文化多 样性的生动体现。然 而,在现代社会的快 速发展中,许多传统 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 险。因此,加强对红 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与 传承工作至关重要
关于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书
关于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书(原创实用版)目录1.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特点与表演形式3.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传承与保护4.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正文建水哈尼族铓鼓舞,源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舞蹈。
哈尼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铓鼓舞作为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哈尼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铓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哈尼族地区。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铓鼓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铓鼓舞的表演通常伴随着哈尼族传统乐器铓鼓,舞者身着哈尼族传统服饰,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感强烈。
铓鼓舞的表现内容多样,既有反映哈尼族生产生活的场景,也有寓意祈福、驱邪的仪式。
在哈尼族社会中,铓鼓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铓鼓舞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和家族传承,一代代舞者将舞蹈技艺传授给后人。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哈尼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铓鼓舞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铓鼓舞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演出、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铓鼓舞。
建水哈尼族铓鼓舞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首先,铓鼓舞是哈尼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展现了哈尼族的历史、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铓鼓舞作为哈尼族文化的代表,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铓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建水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中的一个支系,他们有着独特的鼓舞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舞蹈艺术中。
哈尼族人民热衷于舞蹈,他们利用鼓、锣等乐器伴奏,跳着独特的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愿望。
哈尼族的舞蹈以欢快、热情、活泼为特点,舞姿矫健,动作灵活。
他们通过舞蹈来传承和表达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态度。
哈尼族的舞蹈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和动作,如剑舞、杆舞等。
这些舞蹈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勤劳、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还体现在他们的鼓乐艺术中。
哈尼族人民善于制作和演奏各种乐器,而鼓是他们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哈尼族的鼓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通过打鼓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哈尼族的鼓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欢乐和舒畅的感觉。
哈尼族人民在节日、婚礼等场合都会用鼓来伴奏舞蹈,将鼓的声音和舞蹈的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震撼。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舞蹈、鼓乐等艺术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展现出来。
他们通过鼓舞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幸福和共鸣,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哈尼族的文化和传统。
作为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员,我们应该自豪而自信地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鼓舞文化,让它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区。
其中,云南省的哈尼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93%。
哈尼族历史上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其中,鼓舞文化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重要文化传承。
奕车支系是哈尼族的一个主要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墨江、景东、景谷、江城和澜沧等地。
这个支系的人们常常通过鼓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传统舞蹈和戏曲表演也习惯与鼓舞文化结合起来。
据史书记载,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舞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通常在集市、节日和婚礼等场合表演。
参与表演的人数视场合不同可以有几十人、上百人,甚至达到数千人之多。
鼓舞一般由一组乐队伴奏而成,包括鼓手、唢呐手、手鼓手等。
在鼓舞表演中,伴奏乐器的节奏互相呼应,形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和感觉,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
鼓舞的舞蹈形式十分活泼、欢快,舞步有旋转、跳跃、扭转等多种动作,加上身体的摆动和手势的协调拍打,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在鼓舞表演中,演员们的服装也十分精美,通常使用红、黄、绿、白等鲜艳的颜色装饰,配以花环、银饰、腰带等装饰品,让人们焕发出一种年轻、充满活力的气息。
鼓舞文化在哈尼族奕车支系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跳鼓舞,随时随地都能组织表演,并以此为契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鼓舞文化也成为哈尼族奕车支系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宗教信仰、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鼓舞文化起到了独特的表现和角色,为这些场合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息和喜庆的氛围。
总的来说,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信仰、艺术等方面密不可分。
鼓舞的表演不仅能够带来欢乐和快乐,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表现。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学习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思茅市等地。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奕车支系鼓舞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部落社会,经过演化和延续,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尼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就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进行浅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奕车支系的起源与发展奕车支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哈尼族的远古部落社会。
据哈尼族的古老传说,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主人公大雅在与蛇精的战斗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舞蹈形式。
大雅在战斗中用舞蹈的形式来鼓舞士气,最终打败了蛇精,挽救了部落。
这种舞蹈形式便被传承下来,并且在后来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奕车支系的鼓舞在哈尼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表演,还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祈福、驱邪和庆祝丰收。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哈尼族精神世界的深层次体现。
二、奕车支系的鼓舞形式与特点奕车支系的鼓舞具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腰鼓舞、竹管舞、鼓盘舞等多种形式。
腰鼓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腰鼓舞是由一位舞者手捧两只小鼓,配合身体的摆动和步伐的变化,以及其它舞者的合作配合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腰鼓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力量感,舞者的步伐轻快而有韵律感,加上鼓点的节奏感十分明显,给人以轻快、欢快的感觉。
竹管舞则是由一根竹管在舞者摆动的空间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给人以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鼓盘舞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舞蹈形式,由多名舞者手持鼓盘,通过不同的动作和步伐共同表演一场生动的舞蹈。
奕车支系的鼓舞形式多样,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展现出哈尼族民俗文化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1. 引言1.1 探讨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源远流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奕车支系作为哈尼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鼓舞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探讨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节庆活动中得到体现,还贯穿于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中。
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也对哈尼族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使其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对于了解哈尼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哈尼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奕车支系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奕车支系是哈尼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奕车支系起源于一位名叫奕车的先祖,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战士,曾在一次战斗中英勇无畏,最终带领族人获得了胜利。
奕车被尊为祖先,奕车支系也因此得名。
奕车支系的传承非常重要,族人们通过口头传统和家族文献将祖先的事迹和精神价值代代相传。
在家族聚会和重要节日中,族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纪念奕车祖先的功绩,并传承战斗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奕车支系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族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录家族历史,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他支系进行交流,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奕车支系的精神文化。
奕车支系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是哈尼族文化宝贵的财富,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整个族群的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和创新,奕车支系的文化将继续在哈尼族中发扬光大,为族人们提供力量和归属感。
2.2 奕车支系鼓舞文化的表现形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在音乐和舞蹈方面表现出色。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节日是哈尼族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手持鼓、锣等器乐,围成圈舞蹈,展示出优美动感的舞姿,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红河县哈尼族鼓的制作工艺的现状与思考
红河县哈尼族鼓的制作工艺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张雨诗沈云都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2期【摘要】少数民族乐器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民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的鼓的传统制作工艺蕴含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制作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红河县作为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红河县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哈尼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本文意在通过对红河县哈尼族鼓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为红河县哈尼族制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尼族;铓鼓;制作;现状与思考【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
鼓在哈尼族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完美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稻作文化和鼓文化的精髓。
它是传承延续哈尼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载体,是展示哈尼族历史社会的窗口,是展现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文化中,铓鼓在其中独树一帜,彰显独特的民族特质和记忆符号。
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工艺,铓鼓不仅展现、传承和发展着哈尼族文化,而且成为记述一个民族文化源流的重要载体。
因此,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本就是一份具有抢救性质的工作。
探究鼓的传统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亦是研究之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手艺”,笔者走访了云南省红河县,对该县制鼓工艺的现状及其技艺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一、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生态(一)铓鼓舞的社会背景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主要在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建水等县……以铓和鼓做为舞具兼伴奏乐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铓鼓舞,现今只存留在建水县。
其他地方则仅将铓和鼓作为祭祀或娱乐时的伴奏乐器。
据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获悉,建水哈尼族只有9888人。
建水哈尼族居住在坡头、普雄两个乡(坡头乡主要以咪的、普古鲊、葫芦田、绿竹地、小者茶、黄草坝村为主;普雄乡主要以大罗家寨、两岔河村为主)。
一直以来,建水哈尼族都沿着龙岔河边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而居住。
每年农历正月间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县哈尼族的”昂玛突”节,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昂玛”--祭拜龙神、铜铓,跳铓鼓舞。
“昂玛突”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
祭”昂玛”活动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拜”昂玛”神。
第二天、第三天由男子跳铓鼓舞共度哈尼族的新春佳节。
在这个欢庆的节日里,哈尼族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舞场跳起热烈的舞蹈。
男人们主要跳铓鼓舞,年轻的妇女们则在旁边跳起一种叫”欧漏打”的集体舞。
女人是不能跳铓鼓舞的,因为许多哈尼族老人都说:”男人跳铓鼓,女人在旁边看,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女人弄响铓鼓,来年的收成就不好。
”(二)铓鼓舞的铓和鼓哈尼族有”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家庭和睦靠父母双亲,寨子安宁靠一对锣鼓”这样广为流传的俗话。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祭祀中的跳铓鼓舞便是与”昂玛”天神对话。
铓、鼓平日被供奉于寨头家专设的神柜上,不能随意被敲响。
”昂玛突”祭寨神仪式的第二天清晨,由男孩到寨头家里背来铓鼓舞放置在祭台上。
正午时分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舞场上,由”咪谷”献铓,而后拿起铜铓敲三下,表示一年一次的铓鼓舞活动开始。
而后在铓鼓的伴奏声中舞场上便由男人们舞起热烈、刚劲、粗犷的铓鼓舞。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陈珊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而哈尼族舞蹈又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里蕴含着哈尼族人民所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对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白鹇鸟传说”寄托着一种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传达着哈尼人民对自身民族历史的认同感。
关键词:哈尼族;舞蹈文化;棕扇舞;非遗;民族习俗;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51-01一、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及概况我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是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参与自治的民族自治地方。
全州共有七十万哈尼族人口,占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我国境内哈尼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全州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在我国云南红河、澜沧江、哀牢山境一带均有大量的哈尼族人民聚居于此,其中新平县、墨江县、元江县、元阳县等地区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祈福消灾,避免祸事,人们就会经常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祈求神灵能够庇佑子孙,保佑村寨安宁。
关于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和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期,一名叫“奥玛”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将棕扇舞传授给本族的中老年妇女,但是在还没有教完的情况下,先祖母“奥玛”就升天了。
先祖母生前插在村头的拐杖,很快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千百年来,“奥玛”神树护佑着哈尼族的子孙后代。
她供给哈尼人永不枯竭的清泉和肥沃的梯田,使哈尼族的子孙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哈尼族后代将“奥玛”神树视为哈尼族先祖母的化身,全村妇女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都要聚集到“奥玛”神树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缅怀“奥玛”先祖母及“奥玛”神树的恩泽。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简论哈尼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内容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简论哈尼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内容摘要:本论文对哈尼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通过对哈尼族文化传统与舞蹈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了哈尼族舞蹈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实地采访,系统分析了哈尼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哈尼族舞蹈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研究表明,哈尼族舞蹈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言,成为了表达哈尼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
1. 引言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展现人类身体的美感和形态美,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哈尼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内容的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2. 哈尼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哈尼族舞蹈作为一种特定的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哈尼族舞蹈坚持了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念,注重表现人体动作的韵律和美感。
舞者通过身体的舞动,以及肢体和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形态美。
其次,哈尼族舞蹈注重舞蹈动作的自由流畅,融入自然的元素和节奏感,使舞蹈更具生命力和力量感。
最后,哈尼族舞蹈丰富多样,包括了《花鞋舞》、《彝族舞》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3. 哈尼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哈尼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首先,哈尼族舞蹈通过舞蹈动作和舞台呈现,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态度,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
其次,哈尼族舞蹈通过舞蹈节奏和音乐的融合,传递了哈尼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热爱。
最后,哈尼族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哈尼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哈尼族人民的精神象征。
4. 哈尼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哈尼族舞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哈尼族舞蹈的文化保护,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舞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舞蹈进行系统记录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发展利用中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芒鼓舞
2 世 纪后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 开发 和 利 用 工作 得 到 重 视 。 1
色 ,大力 推 出原 生态 哈尼 芒鼓 的精 品 ,,带 动经 济发 展 的同时 , 也提 升哈 尼族 芒鼓 舞 的艺 术魅 力 。这一 系列 举措 不仅使 哈 尼 民族 男式 动作 具有 威武 激越 的风 格 ,很 有气 魄和 力量 感 ;女式 动作 则 从经 济上 受益 ,更能 调动其 保 护 自身文 化 的积极 性 ,也 能激发 哈 是婀 娜 、轻松 、优 美 ,给 人 以舒畅 、愉 快 的享 受。其 舞姿 十分 夸 尼青 少年 一代 学跳 原 生态 芒鼓 舞 的热情 。但 在这 一系 列举 措 的实 张而 自然 , “ 扭身 ”、 “ 臀 ”、 “ ”、 “ ”和 “ ”是其 施过 程 中 ,我们 要弄清 什 么是 最本 质 的,什 么 是非本 质 的,什 么 摆 艮 压 忍 主要 风格 和特 点 。这 也体现 了哈尼 族人 民的审 美意 识 。在 六 七十 是我 们在 抛 弃的 基础 上可 以加 以改进 的,什 么 是我们 不 能动 、不 年代 ,每 当节 气 、丰 收或 祭祀 等 ,哈尼 村 民都 要跳 芒鼓舞 ,期望 能抛 弃 的 。如果 一味 急功 近利 地追 求 眼前利 益 ,崇洋 媚外 ,摒 弃 能 以鼓 传 神 ,得 到 神和 祖 先 的庇 护 , 同 时 ,加 强 群 体 间 的心 灵 传统 ,势 必糟蹋 芒鼓 舞这 一非物 质文 化遗产 的价 值 。 交流 以增 强认 同感 ,并享 受击 鼓而 舞 的愉 悦快 感 。可是 随着 改革 综上 所述 ,我们 可 以看 出红河 州 哈尼族 原 生态芒 鼓舞 的保 护 开放 以来 社会 经济 的 快速 发展 ,哈尼 人 的物质 和精 神生 活水 平有 和传 承 工作 是任 重道 远 的 。全 国政 协 委员 李燕 曾说过 : “ 去 , 过 了空 前 的提 高 。他 们 通过 现代 化传 媒 方式 接触 了外 界 ,开 阔了视 推 开 一扇 老 门 ,看 到 的是4 0 的历 史 ,听 到 的是 一个 民族独 有 o年 野 ,了解 并 掌握着 全 球最 新 的经济 文 化信 息 ,这必 然 也改变 他们 的语 言 。而 今天 ,在 牛仔 裤 和流 行音 乐 的面前 , 民族个 性文 化难 的 生产 生活方 式 、思 维方 式 以及价 值 观念 等 。西方 的迪 斯科 、现 觅 踪 迹 ” ,少 数 民族 文 化 的个 性 模 糊 ,甚 至 遗 失 ,如 不加 紧 抢 代舞 、卡 拉0 等 为哈 尼族 青年 人所 青 睐 ,传统 的 民间 芒鼓 舞则 不 K 救 、保 护 ,就 是对历 史 的犯 罪 ,对文 化遗 产 的犯罪 。让 红河 州哈 再 是村 民唯 一 的 娱 乐 形 式 。传 统 文 化 因素 和现 代 文 化 因 素 的 摩 尼族 原 生态 芒鼓舞 这一 民族璀 璨 的文 明绵延不 绝吧 。 擦 ,东 西方 文化 的撞 击 ,文化 娱 乐形 式 的多样 性和 普 及性 ,特 别 是 价值 观 念 的转 变 等 诸 多 因 素 ,使 得 哈 尼 原 生 态芒 鼓 舞 面 临 消 亡 。要怎 样保 护和传 承芒 鼓舞 这一 现实 问题 就摆在 了面 前 。 1政 府行 为的保 护和 传承 . 云南 省红河 州 哈尼 族芒 鼓舞 的 动作 分男 式动 作和 女式 动作 。 政府 通 过文 艺 团体及 艺 术馆 、文 化馆 、文 化 站 的舞蹈 工作 者 对 芒鼓 舞 的外在 形式 和 内在 价值 进 行挖 掘 、整理 ,然 后建 立和 完 善 民族 原 生态舞 蹈 资料 库 ,利用 现代 科 技手 段 ,对 民族 原生态 舞 蹈 进行 系统 、全 面 的记 录和 保存 ,增强 保护 工作 的长 效性 和永 久 性 。在 推动 民族 原 生态 舞蹈 创 新的 基础 上 ,加大 该 民族舞 蹈专 业 人 才 的培养 ,积极 推动 哈尼 民间传 统文 化 的产业 化进 程 ,夯 实哈
一
和人 的活动 息息 相关 的 ,是 靠人 传承 下来 的 ,如果 精通 民间 艺术 和 技艺 的艺 人 日益减 少 ,遗 产就 要断 绝 了。基 于这 种脆 弱性 和易 失 性 ,我们 就应 把 眼光 放得 更长 远 ,积极 推动 原生 态芒 鼓舞 保护
工作 的开展 。 ( )加 强交 流 与 合作 。要 定期 组 织哈 尼 村寨 民间 艺人 、 民 2 间艺术 表演 队伍 参 与 国内外 文化 交流 活动 ,这 不仅 能扩 大哈 尼族 民间文 化 的传播 领域 ,也能 增强 哈尼 族 民间文 化 的传承 动力 ,增
民 族 文 化 研 究
浅谈红河州哈尼族原生态芒鼓舞 的保护与传承
白云武 ( 云南文山学院 63 0 ) 6 0 0
摘要 : 红河州哈 尼语 中的 “ 侗尼尼 ”,译 成汉语叫芒鼓舞。哈 尼族的舞蹈大 多与芒鼓有关,有的用芒鼓伴奏 ,有 的则直接 用芒鼓作 为道具 ,边敲边舞。鼓声成 了 民向 “ 米” ( 村 摩 即天神 ) 传递信息的 媒介。芒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 丁兴旺的青草 ,只有在地震 、火烧房 子、日 月蚀、战争以及节 日庆典等场合 方可敲 击。千百年来 ,红河 州 哈尼族原生 态芒鼓舞不断传承并发展 着 ,它是 中华民族 艺术 宝库里一 朵光彩夺 目 的奇葩。而如今 ,我 国社会 的急速 转型直接影响到 了哈尼 族芒鼓舞的命运。本文就如何保 护和传承哈尼 族芒鼓舞作一 些粗浅的 探 索。 关键 词 :哈尼族原 生态芒鼓舞 ; 护;传承 ;发展 保 原 生态 是近 几年 媒体 出现 频 率较 高 的一个 词 汇 ,连 国内几 个 大 的舞 蹈赛 事 中也 多 出现 了 “ 生态 舞蹈 ”这 一 舞蹈 分类 。随 着 原 杨 丽萍 原 生态歌 舞集 《 云南 印象 》 、红河 州李 怀 秀姐 弟“ 髦 ”的代 名词 。可 是 海 时 随着近 三 十年 我 国社会 的快速 发 展 与变迁 ,新 旧体制 交替 、利 益 分 化 、多元 文 化碰撞 等 各种 矛盾 也 日益 凸显 ,这 也导 致人 们审 美 意 识和 价值 认 识的 转化 。红 河 州哈尼 族 原生 态芒 鼓舞 面 临着严 峻 的冲击 和挑 战 ,对 其保 护 、传承 并使之 发展 的工 作追在 眉睫 。
强 哈尼 芒鼓舞 的影 响力 。 ( )群 众 的保 护 意识 淡 薄 。他 们 为 了追 求经 济 效益 而刻 意 3 营 造 一 些 与 当地 民俗 差 异 很 大 的 “ 民俗 ”,错 误 地 认 为越 原 伪 始 、越 落后 、越 怪 异就 越能 吸 引人 ,而 且 “ 西化 ”现象 严重 ,有 些 芒鼓 艺术 表演 活动 掺 杂 了不少 西方 模 式 ,半土 半洋 ,大大 减弱 了芒鼓 舞的 原生态 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