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是南方地区第二节,学生须综合运用地图识别、地形、气候并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等知识来进行学习,部分同学可能由于基础等原因有一定困难,须通过讲授、活动、练习等来进行突破。
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学习有关知识,并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教案,教科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点明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江海交汇之地【读图·析图】图7.13知识点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3)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概括本区的地形自然特征。
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4)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一:江海交汇之地1.地理位置和范围2.“鱼米之乡”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3。
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
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长江三角洲图片和歌曲《梦江南》)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讲授新课]一、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自主学习:1.地理位置和范围①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 游地区,濒临 海 海,地处 交汇之地。
②长江三角洲包括_ _市、_ __省南部、_ _省北部地区。
2.自然环境——“鱼米之乡”①地形: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 .②气候:类型 ;特征 .河湖: 。
④土壤: 。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图。
完成后学生上台利用展示平台讲解板书: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范围:江苏省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2. 结合教材图7。
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合作探究一结合图文材料,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并板书:(三)江海交汇之地: 鱼米之乡 世界主要港口长江水运 沿海航运 远洋航线 联系 联 通往广大内陆地区 南北方地区过渡:河流除了具有灌溉和航运,还具有哪些影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图片资料,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多采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加强直观印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经济状况——引出课题板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新课讲授: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位置图”学生活动: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小结:传统的地理位置指长江与钱塘江在入海处沉积成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导入二、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乌镇的图片):同学们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民居特征讨论该民居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学生(读图,讨论):长江三角洲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优美的水乡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特殊的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其特点和优势可能学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区域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工业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农业、工业案例资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3.通过教材活动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本P51—52活动题
G
I
得出河流整体及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8
分
钟
下载
课堂小结
能力展示
文字
本节课知识脉络
J
J
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体系
2分钟
自制
课堂练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识与能力
文字&图片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练习
K
J
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点
6分钟
自制
课后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字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导
入
激发
兴趣
图
片
展示能体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
B
E
能看出所展示的图片是该区域
1分钟
自制
学习目标
明白重难点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研究报告、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判断题:判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本节课主要内容有:
1.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3. 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水稻种植、渔业等。
4.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特点,如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5.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与交通: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交通状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挑战与战略:掌握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等,并了解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7.2.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举例分析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南方地区中的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热点,是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物产丰富,加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处“江海教会之地”便利运输条件的发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联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问题引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你知道其中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城市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州、苏州、湖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物产丰富,城市密集。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过渡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1.能利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这里有秀美的水乡景色,有静谧、古朴的园林和古镇,还有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块富庶之地。
同学们想不想去人间天堂感受一下?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
(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及重要城市。
(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回忆旧知】(通过回忆南方地区的旧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现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那么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探究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展示,教师引导,得出探究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__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鱼米之乡”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备课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一一-氏江三角洲地区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特色与旅游•”,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内容,教材通过“叙述式课文+活动”的编排方式呈现出了木节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只是从其他媒体上了解到的零星介绍。
而且通过地理现象分析其内在联系的地理思维较差。
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长江二角洲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形成学科学、促发展的积一极情感。
2.结合地图、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二角洲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対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形成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难点同城效应提炼课题同城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法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长江二角洲的位置和范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承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來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二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激发学习兴趣读“长江三角洲地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培养学生自主学区的城市分布”图,探究一:认识长江二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习的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的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城市分布”图,找出该教学城市分布特点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难点
同城效应
提炼课题
同城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法学法
指导
读图分析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复习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承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 两句话,“花柳繁华 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只是从其他媒体上了解到的零星介绍。而且通过地理现象分析其内在联系的地理思维较差。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形成学科学、促发展的积 极情感。
2.结合地图、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形成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知道“同城效应”的含义及其产生的重要条件。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分布”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板
书
设
计
三、城镇发展
1、城镇分布
2、同城效 应
3 、生活方式的变化
四、文化特色与旅游
1、水乡风情
2、历史积淀
作
业
设
计
学案
1、课堂达标训练
2、(选做)综合能力提升
教
学
反
思
小结:随着区域经济 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
承转:区域的发展促生了“同城效应”,上海人和杭州人都可以更方便地观赏西湖美景和外滩风光,这本身就促进了什么产业的发展?是的,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备课班级
八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特色与旅游 ”,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 理内容,教材通过“叙述式课文+活动”的编排方式呈现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小结:随着 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 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
学
过
程
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结合有 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 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
1.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
依次展示下列图片,进一步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
小结: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谁来总结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通过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小
结
总结:长江三角 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谈 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