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交通.

合集下载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车交通分流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将车行和步行两条路线独立分开,车行道和步行道在交叉处设立交。

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

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

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人车混行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没有将车行和步行路线完全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相结合。

人车部分分流道路系统: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首先,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主要连接居住区和城市主干道,是居住区的交通枢纽。

主干道应该宽敞、直线、通畅,以便车辆和行人通过。

次干道连接主干道和支路,是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要道。

次干道的宽度较主干道略小,但仍应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顺畅通行。

支路连接居住区内部的各个单元,宽度较小,主要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无障碍设计是为了确保道路的使用不会对行动不便的人造成障碍。

无障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行道的设计:人行道应该宽敞,保证行人的顺畅通行。

同时,人行道应该铺设防滑、无障碍斜坡,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人行道。

人行道上的路面不应有突起物,减少行人绊倒的风险。

2.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

这些设施应该直观明确,易于行动不便的人辨认和使用。

交通信号灯应设置声音或振动提示装置,让视障人士也能了解红绿灯的状态。

3.停车位的设计:停车位应该设置专门的无障碍停车位,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方便。

无障碍停车位应该宽敞舒适,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

同时,停车位周围应设立无障碍斜坡,方便车辆和行人的无障碍通行。

4.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绿化带和景观设计应以保证无障碍通行为前提。

绿化带和景观装置应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并且要避免尖锐或有刺的植物,以免伤害行动不便的人。

5.公共设施的设计: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健身器材等,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人进入使用。

公共设施的座椅、洗手间等也要考虑行动不便人士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

总之,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对于提高社区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分级设计可以合理分配交通流量,让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无障碍设计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士感受到社区的友好和关怀,提高社区的包容性。

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

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

路面宽度大于等于2.5m。

(一般2.5-3m)。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城市道路分类的简要概述:1.交通类型根据交通类型,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交通干道、交通支路和居住区道路。

交通干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动脉,通常连接城市的主要区域或功能区,如商业区、办公区、机场、火车站等。

这些道路通常具有较宽的路幅和强大的交通容量,以适应繁忙的交通流量。

交通支路介于交通干道和居住区道路之间,通常连接交通干道和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地方。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居住区道路是为居住区服务的道路,通常较窄且只服务于居住区的居民。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2.道路结构根据道路结构,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分离式道路和混合式道路。

分离式道路是指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隔开的道路,通常采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栏杆来实现。

这种道路结构可以减少交通冲突和提高安全性。

混合式道路是指没有明确分隔带或栏杆的道路,不同方向的车流在同一车道内行驶。

这种道路结构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小的地区或短距离出行。

3.道路等级根据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轴线,通常是长距离交通的枢纽,连接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或出入口。

主干道具有较大的路幅和较高的交通容量,以适应大量的车流和人流。

次干道是城市的次要交通动脉,通常连接主干道和支路,覆盖城市的次要区域或功能区。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支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通常连接次干道和居住区道路,覆盖城市的较小区域或地段。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4.道路景观根据道路景观,城市道路可以分为景观大道和一般道路。

景观大道是指具有优美景观环境的城市道路,通常具有宽阔的道路、绿树成荫的街道、精美的建筑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等特点。

这些道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出行环境,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形象展示。

居住区基本结构形式

居住区基本结构形式

居住区基本结构形式
居住区的基本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空间布局:居住区通常由一系列住宅单元构成,单元之间通过道路、步行道或绿地相连。

住宅单元可以是独立的房屋,也可以是多层住宅楼。

同时,居住区也可能包括商业设施、学校、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

2. 土地利用:居住区土地的利用通常以住宅为主,用于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除了住宅以外,还可以设置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公共绿地和设施,以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交流和停车等服务。

3. 道路和交通:居住区通常有内部道路网络,方便居民的出行和交通连接。

这些道路可以是主要的大街和小巷,也可以是步行街或自行车道。

同时,也需要规划停车位,以解决居民的停车问题。

4. 基础设施:居住区还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持日常生活,例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等。

这些基础设施需要与其他城市或社区的网络连接,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5. 环境设施:居住区的环境设施包括垃圾处理设施、排水系统、公共厕所等,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卫生和舒适。

总之,居住区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为了提供人们居住所需的空间、设施和服务,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居住区道路功能

居住区道路功能

居住区道路功能引言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并进行细化分析。

1. 交通出行功能居住区道路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交通出行功能的几个方面:a. 通行能力居住区道路应具备良好的通行能力,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行需求。

这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数量和布局,以确保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b. 连通性道路网络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到达周边的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

合理的道路布局和连接能够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

c. 公共交通居住区道路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需求,包括巴士、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营。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可以减少私人车辆使用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d. 步行和骑行鼓励步行和骑行是居住区道路功能的重要方面。

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安全和便利的道路环境,可以促进居民的身体活动,改善生活质量。

2. 安全功能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对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的几个方面:a. 交通事故防控道路设计应考虑交通事故的防控措施,包括合理规划交叉口、设置合适的交通信号灯、划定行人过街等。

减速带、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也有助于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b. 行人安全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应设置人行道、人行横道和行人隔离设施。

合理的行人通道和标识可以提高行人的可见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c. 骑行安全为骑行者提供专门的自行车道或共享道,并设置设施,如自行车停车桩、交通指示牌,可以提高骑行安全性,鼓励更多居民选择骑行出行。

d. 监控与维护居住区道路的安全还需要进行监控和定期维护,包括道路照明设施、路面的维护和修复、交通标志的更新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道路安全隐患,确保道路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3. 社区功能居住区道路承载着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社交机会。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1.基本道路网络规划:将道路网络规划为易于连通的网状结构,保证
方便的交通连接,并提供多样化的道路选择。

2.道路宽度规划:根据居住区的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确定合适的道路宽度,以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出行的安全。

3.步行和自行车道规划:提供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出行,鼓励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4.道路绿化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置适当的绿化带和景观区域,增加道
路的美观性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5.快速通道规划:设置快速通道,提供便捷的进出居住区的通道,减
少居住区内部的交通流量,保持居住区的宁静和安全。

6.道路交叉口规划:合理规划和布置交叉口,确保交通流畅,减少交
叉口事故的发生。

7.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划: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提供准确的交通
指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8.公交站点规划:合理布置公交站点,方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鼓励公共交通使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

9.停车设施规划:充分考虑停车需求,规划合理的停车位和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难题,减少道路上的乱停乱放现象。

10.道路安全设施规划: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车辆
减速带等安全设施,保障居民的交通安全。

11.道路维护规划:制定合理的道路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维护道路设施,保证道路的良好状态,提高交通效率和出行的便利性。

这些基本要求是为了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同时提升居住区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促进居民选择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24
7
8
9
5、人车分流
• 人车分流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环境 ,减少 步行距离。
• 主要步道可结合景观轴线及绿化廊道设 置。
• 小区入口人车可分流 、合流。
10
11
12
13

15
二、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 、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前期) 。
• 2 、 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 以及道路的 坡度、 曲线半径等;
• 3 、 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 规划控制标高、室外排水方向。
• 4 、 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工程管线敷设 , 设计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
• 5 、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 置。
• 组团级道路: 一般人车混行 ,路面宽度为3~5m , 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 , 采暖区则不小于10m 。
• 宅间小路: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 , 以及行人步行的舒 适性,一般为2 . 5~3m。
4
3 、居住区 、小区入口及道路技术要求

车行入口一般宜放在次要道路及支路上。
• 离主要路口距离大于70米(弧线路沿切点以外)
• 人行人口与车行入口可分开设置或合并设置 , 各有利弊。

道路线形要考虑通车速度 ,转弯半径不宜过小
(大于20~50米) ,路口半径不小于6米
• 尽端道路长度不超过120米 ,在末端、中部结 合停车场地设回车场。
•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 (l)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 • (2)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3)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 ,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静态交通的组织
静态交通主要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
自行车 交通工具
小汽车
存放方式
半地下 地下
地面
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停车场位置选择 :以中小型规模、分散 与就近设置为主。在人流集中场所的四 周设置固定的专用自行车停车场 。 停放方式:垂直式和斜放式 基本要求: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 于两个,出入口宽度满足两辆车同时进 出,一般为2.5~3.5m。场内停车区 应分组安排,每组场地长度以15~20m 为宜。
第八节
居住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及基本要求
(一)、道路的类型 两种:车行路 步行路
(二) 、分级、宽度与断面形式 分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 居住区级: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作用: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红线宽 度20~30米,车行道宽度≥9米,人行道2~4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作用:①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 系,②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通路,红线10~14米,车行道6~9米,人行 道1.5~2米 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作用: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8~10,车行道3~5米
2、小汽车存车方式的规划布置 设计标准:在经济发达地区,汽车停车位 应按居住建筑面积100~200m2,设置1个 车位。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居住区内汽车 停车位按居住建筑面积200~300m2设置1 个车位。地面停车位不应大于总停车位的 10%。别墅区住宅要求每户l一2个车位。 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 停放方式:平行式 布置方式 垂直式 斜列式 相对集中布置 分散式布置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布置
汽车库的基本要求:出入口——地上汽车库, 停车位大于50辆时,出入口不少于2个;地 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出入口不少 于2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单 向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向车道不小于7m; 汽车库出入口离城市道路布局
动态交通组织 居住区交通 静态交通组织
(一)、动态交通组织
人车分行
分为
人车混行
两种基本形式
1、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形式
由步行和车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 目的: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适用范围: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路网布局上遵循的原则: a.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 路网系统 b.车行路分级明确,可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壮尽端路或 环状近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c.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尽端路应设回车场地 d.步行路应贯穿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
来,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2、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
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上通行 适用范围:适用于私人小汽车不多的 国家和地区
3、居住区道路网络布局
规则式
自由式 混合式
规则的道路网络有格网状、环状(半环状)、放射状、风车状等,一般用在地形较平坦的 居住区。自由式道路网络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用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居住区 ,混合式 道路网络则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一般用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居住区。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和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2.5~3米,连接高层住宅时 不小于3.5米
居住区道路的断面形式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
1、尽可能结合地形和现有建筑与道路,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道路的宽度,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为: ①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②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③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m,并按0.5m的倍数递 增.其中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o.75~1m。 3、出入口布置,机动车出行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 城市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 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 曲线或复曲线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 距不应小于15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 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 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