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愚公移山》(列子)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一、导讲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学习指导《愚公移山》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
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摘要:一、愚公移山的背景和寓意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三、愚公移山的启示和影响四、愚公移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正文:【愚公移山的背景和寓意】《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它讲述了愚公与智叟两位代表性人物对于移山问题的争论,以及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
故事以一座大山为背景,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顽强精神和毅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华北的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
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一家通向外界的道路,使他们无法自由出行。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便利,愚公决定移山。
他率领子孙,用锄头、箕畚等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挖山、搬石头。
尽管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但进度缓慢。
有一天,一位名叫智叟的老人经过,看到愚公和家人在移山,不禁嘲笑他们。
智叟认为,愚公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而山却那么高,他们这样挖下去,何时才能挖完呢?愚公回答说,即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会挖完的。
智叟无法说服愚公,只好离开。
最后,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感动了天帝。
天帝派来两位神仙,将两座大山一夜间搬走,愚公和家人终于成功地移走了大山。
【愚公移山的启示和影响】《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
【愚公移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愚公移山》 (共张PPT)优秀课件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连……都 诸 古义:之于
今义:曾经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 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 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 虽然
已 古义: 止
今义: 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万仞( rèn ) 魁父(Kuífǔ ) 荷担(hè )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 智叟( sǒu )
穷匮( kuì ) 一厝(cuò ) 陇断(lǒng )
箕畚( jī )( běn )
汝( rǔ )
曾不若(zēng ) 诸( zhū ) 亡以应(wú)
惩(chéng ) 塞( sè ) 雍( yōng )
4、什么是愚公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 主义建设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 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 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 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 去,才能取得成功。
5、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 用意何在?
第 什
一
么
很
试
部
戏
多
时
候
在
完
和
《
时
现
场
镜
尔
《
就
穿
我
《列子》之《愚公移山》原文、注释及译文
《列子》之《愚公移山》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②,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⑦九十,面山而居⑧。
惩⑨山北之塞⑩,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
其妻献疑(18)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9),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投诸渤海之尾(22),隐土(23)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4),叩石垦壤,箕畚(25)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26)氏之孀妻(27)有遗男(28),始龀(29),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30),始一反焉(31)。
河曲智叟(32)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3)!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6),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37),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8)也,而山不加增,何苦(39)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40)。
操蛇之神(41)闻之,惧其不已(42)也,告之于帝(43)。
帝感其诚(44),命夸娥氏二子(45)负(46)二山,一厝朔东(47),一厝雍(48)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49)焉。
【注释】①选自《列子·汤问》。
②〔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
③〔方〕方圆,指面积。
④〔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⑤〔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的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的地区。
⑥〔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⑦〔且〕将。
⑧〔面山而居〕向着山住着,即住在山北。
面,向着。
⑨〔惩(chéng)〕戒,这里指苦于。
2020初中语文八上《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习题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遍通一句一译加注释详解考点零基础学文言文
愚公移山注:凡是加红的都是曾经的考题背景资料一、作者作品列子(约前450-前375),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终生致力研究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寓言有“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都值得一读。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二、原文翻译和注释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即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本:本来。
6.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7.之:结构助词,的。
8.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高频考题,无论怎么强调,总有一些学生弄不清。
讲的时候应该先讲阳,然后告诉学生“阴”和“阳”是相对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阴”是哪里。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赏析:交代背景,埋下伏笔。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注释:1.者:2.且:副词,将近。
3.面:面对着。
4.而:连词,表修饰。
5.居:居住。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注释:1.惩(chéng):苦于。
2.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山北塞”这个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只做句子成分。
《列子》中的故事
《列子》中的故事《列子》中的故事有:《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疑邻盗斧》等。
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夸父逐日》《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3、《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4、《纪昌学射》《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
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5、《疑邻盗斧》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愚公移山》出处以及解析
《愚公移山》出处以及解析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的道理。
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在故事中,愚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移走两座大山。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地努力。
《愚公移山》是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它教会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列子
险峻的大山
“吾与汝毕力平险,
用尽
一直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近)九十,面(向 着)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 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 聚 室(家)而谋(商量) 曰:“吾与汝 (你们)毕(用尽)力平险(险峻的大 山),指(同“直”,一直)通豫南,达 于汉阴(山之北,水之南),可乎?”杂 然(纷纷)相许(赞同)。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不已也,
他,代愚公
告之
这件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代愚公 诚心 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同“措”,放置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高俊的山丘
操(持,拿)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 告之(代词,代这件事)于帝。帝感(被……所 感动)其诚(诚心),命夸娥氏二子负(背)二 山,一厝(同“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之北,水之南),无 陇断(高俊的山丘)焉。
探究交流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
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
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3、文中的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 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 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 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 反对移山。
穷尽
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 有
何愁
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 固不可彻(通),曾(连……都)不若孀妻弱子。 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穷 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愁)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通“无”,没有 )以应。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列子中的寓言故事(2011-01-06)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名列御寇,春秋末郑国人。
《列子》,共8篇,保存了很多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多数是采用民间传说。
也有人说《列子》并非列子所著,而是后人假托。
1、愚公移山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
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
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
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
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
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
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
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
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词类运用文章赏析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词类运用|文章赏析《愚公移山》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愚公移山》原文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列子意思
愚公移山列子意思
《愚公移山》这故事老出名啦。
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那大山就像两个超级大怪兽,挡住了他家出门的路。
愚公心里想,这可不行啊,我不能一辈子被这两座山困着吧?于是他就召集家里人说:“咱得把这山挪开,不然咱这日子咋过呀?” 家人有的就犯嘀咕:“这山这么大,咱咋移得动呢?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愚公却很坚定:“只要咱天天挖,总有一天能挖完,难道还能让这山欺负咱一辈子?”
邻居智叟听到了,跑过来嘲笑他:“你这老头是不是傻啦?就凭你们几个人,想移走这大山,简直是痴心妄想。
” 愚公白了他一眼说:“你懂啥?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有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力量大着呢,就像那蚂蚁搬家,虽然一只蚂蚁力量小,但一群蚂蚁就能把大食物搬走,咱这一家人齐心协力,肯定能行。
”
就这样,愚公带着家人开始挖山。
他们每天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累得气喘吁吁,但从不放弃。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挖的土和石头越来越多。
有一天,一个过路人看到他们,好奇地问:“你们在干嘛呢?” 愚公回答:“我们在移山呢,要把这两座大山挪走。
” 过路人惊讶地说:“这可不容易啊。
” 愚公笑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
”
后来啊,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天帝派神仙把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就像愚公面对那两座大山,没有退缩,最终迎来了胜利。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1-课件
《愚公移山》ppt课件
四、理解课文 1、课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愚公
其妻
荷担者 遗男
智叟
听读,回顾课文,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原因)(原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有什么困难(自己的话)?
山高大、工具简陋效率低、
劳力少、路远往返用时长 3、结果怎样?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凭 得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讲 起 来 是 笑 谈
听 起 来 是 奇 闻
谈一谈
学完这课以后,你收获了些什么
联系实际谈一谈
说一说、写一写(作业)
如果你是愚公,那么 你认为是搬家好还是移山 好? 写篇200字的练笔.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 指示代词, “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 人称代词,“他们”或 “他”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曰 5
愚 公 移 山 的 精 神 吗 ?
我 们 还 需 要
提
示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 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动动脑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 性格特征的?
语言描写
2、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 里 人: 子孙“杂然相许” 妻 子: 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周 围 人:
河曲智叟:
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课件
移
全部 险峻的大山
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一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成
第二段:开始移山。
提出疑问
凭
连……都 削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把……怎么样
况且 哪里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纷纷
之于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第二段:开始移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汝之不惠 (同“慧”,聪 其如土石何明()起加强语气作用)
长息曰 (叹息)
固不可彻 (通) 虽我之死 (即使) 无穷匮也 (穷尽)
2、解释下列词语
达于汉阴 (山之北,水之南) 杂然相许 (纷纷。答应) 曾不能损 (连……都) 且焉置土石 (哪里) 投诸渤海 (之于,之乎) 孀妻 (寡妇) 遗男 (孤儿) 始龀 (才,刚。换牙)
(2)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 题,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 驳。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 形象有什么寓意?(文章主题)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地奋斗的道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A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的现实意义。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家作品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 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本篇寓言,就是把一 定的道理寄托在假托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全文结构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和地理位置。——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 孙移山。——开端 第三段: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地,移山 愿望实现。——结局
分析讨论人物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智叟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
比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笑谈 ?
愚公:大智若愚
勤劳勇敢、百折不回、排 除万难,争取胜利。
问题讨论
◎本文以神话结尾(或移山成功),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 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 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连……都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知识点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都
把……怎么样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提出疑问
凭
削减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况且,哪里
之于
敲,凿
用箕畚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纷纷
挑
挖掘泥土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
换牙
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第1 讲
愚公移山
九年级文言文提前学
杨言语文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壹]
作者及作品
列子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 称),中国东周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 帝王列山氏之后。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 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 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和老子 ,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环境描写衬托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气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万尺高,本来在冀 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代指愚公 你太不聪明了 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难道
余年,暮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连……都
草木 把……怎样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 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重点字
多音字
形近字
愚公移山
[叁]
翻译剖析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通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连……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即使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何愁,担心什么
智叟亡以应。 通“无”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无垄断焉
汝心之固 固 固国不以山溪险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
固以怪之
以君之力
惧其不已也 其 其如土石何 之
帝感其诚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辍耕之垄上
达于汉阴 于 告之于帝
战于长勺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京城氏之孀妻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课文结构
第一段:交待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 立即行动。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神话结尾,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寓意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 妇都比不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 儿子,儿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担心挖 不平?”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鼠目寸光,畏惧困难,只看到一代 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 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牺牲精神
寓意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 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 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 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河湾上一位叫作智叟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难道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
其妻的“献疑”是关心,并引起全家人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道家重要经典,书中 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 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 子•汤问(殷汤问于夏革)》。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 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 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 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河曲智叟亡以应。
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 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将近 面对着 名作动
苦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
绕远,曲折
全部
一直
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商量
险峻的大山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南岸
赞成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 都要曲折绕远,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可以
《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贰]
读字听音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簸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 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
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 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 奋斗的道理。
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lǒng)断焉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无”,没有 同“措” ,放置 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且焉置土石 焉 惧有伏焉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
பைடு நூலக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