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发的公共管理学思考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漩涡小学2011—2012学年度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和监管制度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
但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
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我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人身安全问题,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
这几年来学校认为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一点。
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
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精心部署,切实开展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校园。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及时解决校园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门卫登记制度,狠抓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校园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之契机,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食堂和宿舍作为监管重点长抓不懈。
落实国家免费营养餐发放工作,把感恩教育与环境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取来。
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1、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大走访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
举办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班,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
让家长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问题。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建议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公共政策的角
度来看,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
得良好的教育。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
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教
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
其次,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
留守儿童的家庭
大多数都是农村贫困家庭,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政
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的教
育和生活保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监测。
留守儿童教
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对其的研究和监测,及
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专
业机构的合作,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政府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监测,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得良
好的教育。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西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的孩子。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本文将针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少、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
2. 缺乏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懒惰和偏离正轨的行为。
3. 心理问题长期和父母分离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 缺乏关爱父母的长期离家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分析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学校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设备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2.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监管机制,建立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加强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监督和指导。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理解和应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4. 建立社区关爱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他们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关爱。
三、对策建议1.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强化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保障水平,确保教育资源充足。
2. 完善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西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4. 家长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子女的责任和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城市工作,孩子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属或乡邻照顾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教育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家庭教育不足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关爱,家庭教育不足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父母无法及时指导孩子学习,缺乏正确认知和规范的教育引导,容易造成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习惯和行为举止方面存在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和指导,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校管理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不够,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关怀。
加之留守儿童自身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挑战。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
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管理的一个难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教育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的适应能力。
四、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这也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带来压力。
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一、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浅谈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浅谈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被遗留在出生地,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与爷爷、奶奶生活,或与亲戚朋友生活的学生。
这些学生远离了父母,缺少了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在行为、学习、生活、心理上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教师应该担任多重角色,对留守学生要更加关心和爱护。
现在我校700多名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是来自乡镇农村,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乡级学校,情况比较特殊,五至九年级共有500多学生都住校,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里面。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下面就我校的留守学生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迈体弱,精力不足,文化层次偏低,孩子很难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染上各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
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空白。
夫妻同时外出打工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形成了隔代教育现象。
由于年龄上和关系上的距离,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
由于想不到一块儿,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
留守学生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任性、放纵、随意,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教,经常出现吸烟、喝酒、出入网吧、结交“铁哥们”、动不动就打架的行为,再加上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是想从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等坏习惯。
2.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
大多数留守学生的进取心不强,学习较差。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他们年纪小、自控能力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又因缺少正确的家庭辅导,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习成绩也就很难跟上。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原因,许多农村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由老人或亲戚照顾,从而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
以下将分析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匮乏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较低。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有些孩子还无法上学,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落后问题。
对策一: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对策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执教,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问题二: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怀和陪伴,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对策一: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心态。
对策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关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问题三:文化知识水平低由于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较少,文化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对策一: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文化、体育健身等,拓宽留守儿童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化知识水平。
对策二:借助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远程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弥补他们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
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思考和探索
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经济模式的改变,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产生了两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以笔者所在的绍兴县山区乡镇富盛为例,仅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就多达200多人,占全镇小学生总数的15%左右。
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1、安全隐患多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与年迈的长辈或是亲戚邻居生活在一起,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他们中的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而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自己的子孙受害。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管教或隔代护养,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和行为失范,伤害他人甚至自伤的事例屡见不鲜,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家庭的重要难题。
2、学习成绩不好。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弱,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
所以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有这样的感叹:钱是赚到了,可孩子耽误了。
3、心理情感脆弱。
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
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自律能力差的毛病,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1、政府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它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
”客观上来说,绍兴县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市,外来务工人员很多,流动儿童问题比较突出,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有为的措施,如在城区和经济发达的乡镇设立民工子弟学校,并推出了外地民工子女零门槛上学制度。
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问题与解析
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问题与解析
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由于西北农村的贫困,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女童上学的费用,因此女童放弃上学,甚至有的家庭把女童当做家务来做,缺乏正规的教育,女童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解决,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西北农村女童教育的投入,建立起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免费的教育,以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家长对女童教育的重视,让家长更加关注女童的受教育情况;最后,政府应该加强西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为女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女童实现自身的发展。
只有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西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才能使更多的女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走出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在农村由亲属、邻居或其他社会组织照顾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心理上以及教育上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困难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生活费用和衣食住行的保障都存在问题。
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可能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贫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也需要重视和解决。
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失落和焦虑,甚至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人格发展。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而且,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给留守儿童。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教育,制定具体的教育方案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成绩。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举措,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为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发展做出贡献。
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成因及对策研究
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成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
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照顾,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和失落感,同时在行为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成因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成因,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也在于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条件努力。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留守儿童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受到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成因及对策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
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这一群体,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成因,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困境,为制定有效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保障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将为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处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参考和倡导。
2. 正文2.1 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现状分析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在这些地区尤为严重。
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独自在家,缺乏家长的关爱和照顾。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多种问题。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支持,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等。
由于缺乏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常常模糊不清,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因此日渐增多。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经常处于孤独、无助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缺乏教育资源和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使其获得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与教育服务的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比城市学生要差。
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和指导,对教育的需求和依赖度更高,但今天留守儿童的条件非常艰苦,在教育资源稀缺的环境下,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服务。
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政策保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规政策,明确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要求。
同时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2、实施“双峰课堂”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缺乏老师和培训资源的问题,应该引入“双峰课堂”教学模式,即由城市教育专家和农村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双峰课堂”教学,通过直播、视频会议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3、加强社会力量的支持应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创设公益基金等项目,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教育资源的支持。
同时,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在保证教育品质和效果的同时,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开展教育心理疏导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蚀,应该加强教育心理疏导,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家庭的变化,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三、总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措施和行动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更好的未来。
关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产生的群体。
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认为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的自身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健康的生存环境。
标签: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随着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及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行业转移、就业,在农转非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巨增,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大阻碍的社会问题。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作时间长、城市人口巨增及生活条件满足不了现行需要,多数父母不得不把儿童留在家乡,托付给学校、老人、亲戚,造就了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
所谓留守儿童,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
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
其中,在小学就读1436.81万人,在初中就读763.51万人。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浩大教育工程,覆含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体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只有共同跟进,才能做好着想教育工程,而家庭教育是这项教育工程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家长教育是儿童启蒙之师。
马克思认为,世间没有什么能比父母内心对孩子的情感更加神圣,父母是孩子们朋友,是孩子们的启蒙教师,是孩子们对世间真理把握的法官,父母情感温暖着孩子们最心灵深处的意象。
父母的关爱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重要的,而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缺少父母关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里健康、行为习惯、人格健全及智力发展。
父母由于农转非外出务工,孩子们缺乏父母关爱、教导,缺乏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影响巨大。
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并未成年,很容易走上邪路、歪路,而父母起到的端正孩子思想、行为往往顾之不及。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作者:高帆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在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过程中,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逐渐发展中,暴露出较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此主要采取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贫困地区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在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基础上,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贫困地区留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 政策不完善国家不断重视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并颁布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幼儿园的建立,并为其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采取这种方式,鼓励创建幼儿园,促进更多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
但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国家相关政策贯彻与落实困难。
国家规定民办幼儿园将享受一定优惠,但由于该项政策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租用破旧建筑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甚至部分幼儿园开设在危房中,学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儿童安全造成威胁。
( 二) 资金不足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缓,因此投入在学前教育的经费较其他地区相比较少,即使每年投资经费在不断上涨,但由于增长比例缓慢,与预期学前教育经费目标相差较多,因此致使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稀少。
此外,在贫困地区在存在幼儿园入园门槛高、收费高现状,部分家庭没有能力负担学前教育费用,造成学前儿童教育问题。
此外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幼儿园缺乏充足资金进行设施更换,就造成幼儿园硬件设施陈旧,严重影响教学开展。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贫困地区留守学前教育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 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针对儿童学前教育提出了一定教育政策,需要相关地区根据地区实际发展状况与教学情况,在国家教育政策目标不变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地区教育发展。
但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部分贫困地区,管理者并没有重视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也并没有根据地区发展现状制定完善教育政策,而是将国家教学政策直接照搬,严重缺乏针对性,甚至还有部分贫困地区,并未采取任何教育管理措施,导致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问题。
西北贫困地区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西北贫困地区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贫困西北贫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改革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北部西北贫困农村更加贫困,且地广人稀,使得学前教育的改革进程十分缓慢。如何有效推动西北部贫困地区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得优秀教育资质进一步得到均衡;广大西北贫困农村的学龄前儿童能够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前教育工作深入剖析目前我国西北部贫困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突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加强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西北贫困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做一个清楚的摸底;然后,打开西北贫困农村幼儿教师接受高学历教育的通道,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高等师范院校接触,去学习和进修,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
2发展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接下来,根据上述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几方面实际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学前教育总结出一些办法和措施来应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保证西北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严百海胡仙芝安俊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0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城市里务工,因此,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在他们成长与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与其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因此,本文就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为改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增加,尤其是对于农村来说生存压力更加明显。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为了摆脱贫困的现状,纷纷进入城市进行务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长此以往,因为亲情以及教育管理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自我意识低、人际交往差、社会规范认知少等多种问题,对儿童自身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虽然近年来,社会以及教育部门加大了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并积极为其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但是对于偏远的西部农村地区来说,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依然严峻。
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单方面的行动,而且需要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合作,客观地分析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结合教育现状,提出更为合适的解决措施。
一、西部農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他们的成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智力发育、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根本,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偏低的原因,为解决经济压力,大部分人选择外出务工,大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监护。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打拼,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关注,面临着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西部农村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较低。
2. 学习环境不佳。
由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往往较差,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
3.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缺乏自律性、不遵守纪律等。
4. 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的分离和孤独感,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二、对策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 加强教育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和教师数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2. 改善学习环境。
可以在学校或社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支持。
4.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可以在学校或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咨询和治疗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结论针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家庭教育上的加强等多种方法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照顾,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教育、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教育管理问题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如何有效管理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教师、教学设备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庄往往没有足够的学校和教师,使得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2. 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生活,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关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孤独和缺乏关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1. 完善教育资源。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学校、配备优质教师、完善教学设备,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加强家庭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可以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教给父母一些照顾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在农村地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他们提供学习、娱乐、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度过孤独的时光。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抵抗力,更好地应对挑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复杂多样,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政策上,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保障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在实践中,学校应该增设留守儿童班级,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更多的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家庭应该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要时常关心他们的成长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人数逐渐增加。
留守儿童在父母的照料下生活,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承受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成长压力。
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对此,学校应该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素质,平衡心理压力。
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制度,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关怀,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业成绩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需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引导和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帮扶,提高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学校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与家长的联系和信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学校执教,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来负责,可能会导致身体保健方面的疏忽。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留下的则是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亲属或监护人等原因不在身边而在农村留守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的打工,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关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习压力大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而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更是如此。
许多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室、教学设备和资金,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
2、家庭教育缺乏由于长期不在家,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家庭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
如果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3、学校生活管理困难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监管和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能力有限,存在许多不良习惯。
在学校中,留守儿童可能不愿意遵守校纪校规,不注重卫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不强,而这些都需要学校切实关注和解决。
1、社会关爱不足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关爱缺乏,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但现实中,在社会上,留守儿童的事情未被充分关注和解决,很难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扶持。
2、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感情上的孤独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例如,焦虑、抑郁、自闭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生活,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饮食习惯、生活卫生等方面被忽视,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身体素质差,容易得病。
三、解决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管理:1、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经济投入。
浅析西部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浅析西部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6年秋天,有幸参与了我县第一个“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的筹建工作,使我对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为我在往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务工就业,近年来数量在急剧增加,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使大多数儿童在家无人照顾,只得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哥哥姐姐监护照料。
这无形之中是这些儿童在心理、学习、品德、健康等个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1.1学业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就我任教的班级而言,78人中就有62人为留守儿童,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高。
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80.4%,成绩优良的只有6%。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
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西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发的公共管理学思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与一辆卡车相撞。
导致21人遇难,43人受伤,这一惨剧折射出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一系列困境和校车监管的的漏洞。
据媒体报道,自2011年10月20日开始至年底,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生接送车辆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就发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生接送车辆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之时,显然,当地公安及教育监管部门存在“不言而喻”的失职行为,才最终导致11.16正宁校车惨剧,是不是所有的事故都需要政府部门一个“马后炮”的角色来自圆其说,我们需要反思也值得怀疑。
早在2010年7月1日,国家就出台了首部专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然而结果如何呢?由于没有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地方政府卓有成效的落实,国家标准在见证了一系列校车惨剧之后终是成为了让人心酸的荒诞笑闹,曾经的轰轰烈烈在如今一无是处的鄙视中黯然失色。
这样的悲剧验证了一句话,很讽刺但却很实际,“一部法律无论措辞多么优美,规定多么缜密,如果不予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力,都形同虚设。
”不是吗?
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公共部门的任务性职能对于文化方面有如下总结“在信息与知识经济越来越占有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经济振兴的真正的动力所在,而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那么教育在国家政策大力的支持下如何发展,怎样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折出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如何促使那些“留守儿童”走出现有的生活困境,迫在眉睫十万火急。
如果不是正宁校车惨剧,或许我们不会知道,西北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现状有那么不堪,竟然每天生活在巨大的风险中;如果不是正宁校车惨剧,或许我们不会知道,所谓的政府官员如此恬不知耻,丝毫没有职业公务人员的操守;如果不是正宁校车惨剧,或许我们不会知道,原来中国的公共管理这样的杂乱无章,理论意义上仅有的有效约束和监控,在公民意识薄弱的2011年弱不禁风。
这一切除去惨剧之后短时间的唏嘘悲凉外,在这个健忘的国度,2012年或许本就不应该提及这个令人不安的话题,但是,在一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怂恿下,为西北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说点什么,却也名正言顺。
因为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完全是政府。
非盈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部门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解决留守儿童就存在更多有效途径,而不是仅局限于政府的政策帮扶和财力支持。
所以说,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危机频发的特殊时期,公共管理的职能转变,社会复杂问题的解决,公民社会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公平,正义的进程,而最终由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到政治改革的前景一定更加光明。
就目前来看,西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具体政策的保障。
不要说有些地方校车出事,其实在有些县份政府根本没有想过是否要给孩子们配备校车,当然政府不是没有想到校车,像“饮食,福利”同样没有进入官员的视野。
即使有了校车,限载9人的校车,超载55人的“闹剧”时常发生,政府在事发之后虽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相关对策,但花朵绽放般19名幼童的生命却一去不复返,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不是用什么金钱可以弥补的。
当然,悲剧背后掩藏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和失职,同样用撤职或者党内处分的伎俩来愚弄国民是可以瞒过一时,但几年之后,诸如“三鹿事件”
而下马的原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再次从政一般,这就是政府给自己无耻行为一记响亮的耳光。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导学生多年的老师突然翻了给头,老师不但没有无地自容,而是一次有一次犯着同样令人发指的低级错误,上级监管部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发现过于强权且官僚主义盛行的政府并不在意是否亲民本,而小小幼童的离去,是不是果真能推动一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改良,在西北地区多数贫困县成果差强人意。
2:教师队伍鱼龙混杂,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在事遇苦闷感到孤独之时,感受不到亲情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部分留守儿童自卑、沉默、悲观、孤僻的性格,表现出任性、内向、冷漠、急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在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永远的创伤,导致残缺人格,若干年后等这批少年进入社会,谁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违法犯罪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心理专业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有作为,即使不能扎根西部,作为志愿者服务西部有为何不可?但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是有多少真正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能够挥洒自己的青春激情于辽阔贫穷的西北地区,如果这一点当代大学生做的不够好,归给到底只能说是,大学教育的失败,本科四年教育,不是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教授吗?怎么就没有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许多数时候,我们的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活生生一伪君子假圣人,教不好自己的学生不足为奇。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改变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窘境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呢?
首先还是要鼓励一批有志之士饱怀理想的年轻人扎根西部,不为名利扎扎实实勤勤恳恳教一方学子使其成才。
如果地方政府感觉能力有限,完全可以放权于社会公益组织或爱心人士,相信在公益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鼎力支持下,十年后,如火如荼的西北贫困教育,定能颇具规模。
但是当地政府是否有勇气在转型至服务型政府后顺利交接,需要中央的政策,更需要公民的奔走呼吁。
其次,和陕西省宁陕县一样,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财政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职工待遇水平,妥善安置留守儿童,率先在贫苦地区倡导15年义务教育,但是,政府主导之下的这场教育改革,真的会在其他贫困县域推展开来吗?却也未必,宁陕的15年义务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县委常委多半从事教育工作经历的原因,这场改革或许早就夭折。
但结果无论怎样,是改革就有风险,既然跨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第一步,那么素以文化大省著称的陕西,是否能够接过宁陕的改革,在荒凉的西北大地上吹出教育改革的喜人之风,是艰难的抉择也是空前的考验。
3:各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当不足的情况之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且政府的投入一般在85%—90%以上,但是我国并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在西北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滞后,每一年理论上一个省不低于20%,一个县不低于30%标准的财政投入,在实际执行中仍然难以维持。
公共经费的严重不足,学校又怎能正常运转,怎样持续发展,都是西部贫困地区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之中,中央给予地方的教育专项补助款也屡屡被挪用,要求的配套资金到位率也得不到保证。
地方各级财政往往虚与委蛇,在没有严格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光明正大的乱作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在公共权力监督的机制上,仅仅依靠内部监控,多数情况下,最终的结果会事与愿违。
不是不再相信什么所谓的纪律,结构监控,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内部利益链的关联在共同面对社会问题时,公职人员往往选择一致对外,在事件没有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或者中央高层的重视督办之前,固有的特权意识还不至于让那些官僚每天胆战心惊,哪怕东窗事发,也总有某个穷苦的“民工”某个失职的“司
机”成为替罪的羔羊,想想,这真是一个荒诞神奇的时代。
政府每一次高调做出一项所谓“惠民工程”无论是大是小,伟大的国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殊不知这只是政府本应履行的职责;政府每一次低调处理一件所谓“意外事故”无论是大是小,我们除过为死去亡灵的哀悼,就没想过政府一次次的搪塞,到何时给个解释才是尽头。
2010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中称谓的微博发展年。
蓝皮书中充分肯定网络舆论的正向影响,认为网络媒体首屈一指,可以解决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
然而仅仅一年,中宣部规定,自2012年3月16日后,微博实名制。
这样明显的对比,是在间接地规避什么矛盾,难道仅因为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化。
就再次启动政府的全面管理,在各个领域尽显国家调控的神通。
如果这样,到什么时候,公共管理才能成为一种事实,公民意识才能得以强化,公共腐败才能得到有效地监督,民主改良才能在政策微调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自由思想才能在社会参与的普及中充分向前延伸。
假如我们不要假设,继正宁校车惨剧之后,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大幅报道和监督,这件事是不是到今天有的人仍然一无所知,而庆阳市委是否会依然做出用购置2012年全市公务车辆的款项来为当地学生配备专用校车则另当别论。
假如我们不要假设,后来的江苏省徐州丰县校车事件,第一时间得到该省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只是因为江苏经济在国内名列前茅吗?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没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强烈谴责,没有江苏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这一切可能会姗姗来迟谁能断定?
不要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只有通过对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政治本位文化进行持续而根本的改造,开拓性地锻造新的政治文明和社会管理文明,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特殊重任。
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促进全面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使得科学,民主,法治精神在制度层面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公共管理在提供全面回应性服务的同时,有效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或许这是下一届政府,乃至下下届政府都要面临的棘手难题,但是这样的社会改革关乎中国的前程,关乎执政党的命运,即使改革者如履薄冰,即使改革任重而道远,孰重孰轻却一目了然。
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