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2002S案例6.doc

合集下载

曼昆经济学原理-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习题答案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合的例子。

答:?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2、在学习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话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

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

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巾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

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

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干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棉利的影响。

当一个人小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

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

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9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答: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生活中价格总水平上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因此,面临稀缺性资源时,人们需要做出选择,并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2.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认为做出其中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以进行最佳决策。

3.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每个选择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决策才是最优的。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个体和国家应该专注于仅仅对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供需原理:供需原理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

6.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认为人们对于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支付同样的价格。

7.非理性行为原理:非理性行为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错误的推理和有限的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8.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原理认为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对于信息的获得和理解可能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9.资本积累原理:资本积累原理认为投资和积累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资本积累,人们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10.外部性原理:外部性原理指出一些经济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到与该活动无关的第三方。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如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全社会的利益;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污染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

11.公共物品原理:公共物品原理认为一些物品或服务不可能被排他性地提供给个体,每一个人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的消费。

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提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Born to 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案例分析及原理

经济学案例分析及原理

经济学案例分析及原理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限资源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并分析市场和经济体的运行机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经济学案例,深入探讨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

案例背景假设一个小镇有一家面包店,面包店是唯一一家提供面包的商店。

每天早上,面包店的老板根据当天的需求来决定要生产多少面包。

因为面包新鲜很重要,所以面包店不允许存货。

老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量,然后将面包售出。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几个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和概念。

1. 供需关系在这个案例中,面包店的老板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每天生产的面包数量。

如果市场需求高,他会增加生产量;反之,如果市场需求低,他会减少生产量。

这反映了供需关系的原理:当需求增加时,供应也会相应增加;当需求下降时,供应也会相应减少。

2. 机会成本面包店的老板必须在生产面包和其他潜在利润机会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增加生产量,他将不会有时间和资源去追求其他利润机会。

这个案例中的机会成本是指面包店老板为生产额外的面包而放弃的其他潜在利润机会。

3. 市场竞争在这个案例中,面包店是唯一一家提供面包的商店。

这导致了市场上的垄断,因为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

在竞争市场中,商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推动价格下降,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然而,在垄断市场中,商家可以控制价格和供应量,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4. 生产效率面包店必须高效地生产面包,以满足市场需求。

如果面包店的生产效率低下,他将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可能失去销售额。

这个案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面包店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面包。

5. 政府干预在这个案例中,面包店的老板只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生产量。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政府可能会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监管市场,预防垄断行为,并调节经济中的不平等问题。

要点总结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答: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如果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这种价格上限对价格或销售没有影响,被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则价格上限会导致经济偏离均衡状态,使得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引起短缺,这种价格上限属于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

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

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在这样的政策下,得益的是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商品的消费者,而生产者和买不到商品的消费者的利益则受到损害。

2.价格下限(price floor)答: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如果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时,这种价格下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没有影响,可以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下限;如果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价格下限会使得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最终价格等于价格下限规定的水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引起过剩,这种价格下限被称为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下限。

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

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导致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3.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深圳大学2009研)答: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

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分配的问题,指税收最终导致哪些人的福利损失,也就是税收最终由哪些人负担了。

经济学原理(2002S)-案例(6)

经济学原理(2002S)-案例(6)

案例6.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江小涓1.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

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

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

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

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

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

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由纳·史密斯和威廉·鲁杰斯共同编写,是
一本经济学教材。

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应用这些原理解释了各种经济现象。

在第一章中,教材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它解释了人们面临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选择,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此外,教材还涵盖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放弃某一选择所带来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接下来的几章重点介绍了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教材解释了供求曲线的概念,并探讨了市场的均衡状态。

此外,它还介绍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概念。

在第五章中,教材讨论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它涵盖了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介绍了如何使用边际效用理论来分析消费决策。

接下来的几章详细介绍了生产者行为和市场结构。

教材解释了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如何考虑成本,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如何制定定价策略。

在最后几章中,教材探讨了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它介绍了宏观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并介绍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第六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经济学原理和应用的教材。

它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学原理(2004S)_案例(3)

经济学原理(2004S)_案例(3)

案例提示:(3.1-3.3)课后案例以中国的粮食问题作为重点,探讨市场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结合。

案例3.1从政府立场出发,试图阐明对粮食收购市场进行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强调了市场为什么不能产生好的结果。

案例3.2从“民间”立场出发,强调了市场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放开粮食市场是大势所趋。

虽然两个案例写作时间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政府和人民的认识,但其中提到的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争论。

相信这两个案例能够提供大家一个思考的空间。

案例3.3是一个阅读案例,比较轻松,它说明了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它甚至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案例3.1 为什么不能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推荐指数:去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改革的目标是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以更好地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

保证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就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

同时,放开除收购市场以外的其他各流通环节。

一年多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避免了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粮食供求正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特别是近几年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提出,通过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让粮食完全由市场调节,以此解决当前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对这种做法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在粮改中为什么必须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如何认识和解决当前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解释和经济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解释和经济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解释和经济案例分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资源的学科,通过分析经济原理和实际案例,可以深入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对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并结合实际经济案例进行分析。

1. 市场供需原理市场供需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供应和需求的变化会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例如,在房地产市场上,供应和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房屋价格。

当供应增加,需求不变时,房屋价格可能下降;而当需求增加,供应不变时,房屋价格可能上涨。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而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意味着必须放弃其他选择。

例如,一个企业面临着投资决策,可以选择投资于新产品开发或扩大现有产品线。

如果选择了新产品开发,那么扩大现有产品线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

3.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个体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相对效率比较。

通过比较优势,各方可以在自己的擅长领域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方进行交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例如,国家A擅长生产机械设备,国家B擅长生产纺织品。

通过比较优势,两国可以在各自擅长领域生产,并通过贸易互相交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解释和分析实际经济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决策的影响。

在实际经济研究和决策中,我们应当运用这些原理,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Smith, A.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题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题
功的经验, 许多管理人员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 银行的良好 关系,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客户和良好的信誉,良好的员工素质等等。在 2008 年北京奥运景 气鼓舞下,公司确立了打破地区界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远 景和使命。当企 业树立这样的远景和使命并为之努力时, 发现曾经作为优势的“天时、 地 利、 人和”似乎不在。 例如,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建筑企业在与公司谈判时,让公司在 两天内给出一个项目的报 价。由于公司没有既懂建筑专业又精通日语的人员,没有能够及 时报价,很遗憾地没有抓住 公司项目。 请分析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1)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 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 企业”时,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政府、银行关系方面、在地理方面、在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 都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天、地、人已经不再成为优势。 (2)因此公司要真正认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并围绕天、地、人 等制定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应围绕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 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 能;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足顾客定单的系 统;整和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方面。
案例分析题 2 某地方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 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增长 15%以上。员工也有原来的不足 200 人增加到了 2000 多人。企业还 是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王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 全能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王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定单 生产,基本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 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员人数少, 所以王厂长一人就可以决定了。现在每年要招收大中专学生近 50 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 训等,以前的做法就不行了。其三:过去总是王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 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 作用了。 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措施。 (1)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看,企业明显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优点 是: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 责 任与职权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因而作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 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是 比较困难的。 (2)显然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 2000 多人时,直线型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同案 例中王厂长面临的困境,要一个人管所有的事情,已经没有效果和效率了。 (3)企业需要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线-参谋型 组织结构,考虑设立生产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这样就可以发挥直线-参 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即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 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由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1. 市场供求案例分析:市场供求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一家外卖公司决定提高其产品的价格,并观察到销量的下降。

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供求案例。

根据供求关系,当产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通常会减少。

因此,这家外卖公司的销量下降可以被解释为供求关系的结果。

2.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机会成本是指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最高价值的那些东西。

考虑一家公司正在考虑投资于市场营销活动还是研发新产品。

他们发现,投资于市场营销活动可能会提高销售额,但放弃研发新产品可能会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机会成本的概念。

3. 劳动力市场案例分析: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考虑一个行业中需求劳动力的增加,例如医疗行业。

这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缺,从而推高了工资水平。

然而,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面临人力资源的短缺,影响其扩展计划。

4. 外部性案例分析: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的影响。

例如,考虑一个工厂在一个城市建立,带来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正面的外部性。

然而,这家工厂也可能产生污染,对环境和周围社区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负面的外部性。

这个案例说明了外部性对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5. 边际效应案例分析:边际效应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产量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考虑一家餐厅增加一份甜点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每增加一份甜点所产生的利润超过制作成本。

然而,增加太多甜点可能导致浪费食材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最终减少整体利润。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边际效应。

以上是一些案例分析,涵盖了经济学原理中的主要概念。

每个案例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或决策相关,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经济学真实案例分析

经济学真实案例分析

经济学真实案例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真实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今天,我们将通过两个真实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供求关系的。

在某个小城镇,有一家农场主种植了大量的西红柿,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西红柿产量减少,而需求量并没有减少。

这就导致了供求失衡,西红柿的价格飙升。

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即供应量减少而需求量不变时,价格会上涨。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市场竞争的。

假设有两家手机厂商,它们生产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手机,但是一家的价格比另一家低。

结果是,价格较低的手机销量远远超过了价格较高的手机。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对价格和销量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竞争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价格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这两个案例都很好地展现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它们告诉我们供求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市场竞争对价格和销量的影响。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的来说,经济学真实案例分析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案例分析,大家能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产业经济学案例

产业经济学案例

产业经济学案例(部分)案例1案例名称:公用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中国铁路运输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案例适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案例来源:根据以下文章改编而成1. 史际春: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与“反垄断法”,《法学家》2002(6)。

2. 刘志军:加快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jtnews/shownews.asp?newsid=27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挥中国铁路的后发优势http://www.chinaˉ/rdzt/xxfb_fhtlys.html4. 刘世锦:中国铁路改革与重组模式:第三种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3(3)。

5. 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研究》,1998(8)。

6. 杨蕙馨等:西方国家对垄断性企业管理的比较,《工会论坛》,1999(3)。

7. 门建辉: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经验与借鉴,《中国经济问题》,1999(2)。

8. 李雪松、刘玉琴、张昕竹:中国铁路的管制与竞争http://Chinese/s05_sjj/rcrc/rcwp23.html.9. 徐基镇:中国铁路改革的现状分析http://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3&ID=3 11.案例内容:公用事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化的产物,在现阶段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在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则将公用企业定义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或行业的经营者。

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利益性。

公用事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为公众日常所需,没有足够的替代选择,需求弹性很小。

如火车虽有相应的替代品,可由长途汽车、航空、水运等所替代,但替代品在品质、价格等方面差别较大,实际上可替代性仍较小,这从每年春运时提高火车票价并不能真正减少火车乘客的数量中可以看出。

经济学原理(2004S)_案例(4)

经济学原理(2004S)_案例(4)

案例提示:课后案例可能需要先阅读教材第9章“国际贸易”,但基本的分析工具仍然是市场供求模型和剩余的概念。

如果你不准备自学这一章,可以忽略这里的案例。

案例将带你去面对入世以后中国遭遇的第一大难题:农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将帮助你分析问题的实质。

同时,贸易的问题再次反映中国农业深层次问题,结合上面几讲中关于粮食改革等的一些案例,对此你的体会会进一步深入。

不过,最近的新闻报道说,中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在遭受入世冲击后,已经有所加快,不失为好消息。

推荐指数:案例4.1(A)东北粮为何进退失据本报驻沪记者王丰更准确地说,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进退失据,其中吉林的玉米积压已高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省两年的总产量。

表面的原因是南方采购大户今年以来普遍持观望态度,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政策预期不明朗。

新华社名之为“新东北现象”。

“3·20悬念”导致采粮区瞻前顾后北粮南运———尤其是东北三省———今年突然大不如前,甚至雪上加霜,是因为市场各方对政策的预期越发不明朗所致。

在此之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原定3月20日起执行,倘若如此,对进口大豆将是一次沉重打击(详见本报1月17日第9版《进口大豆冲击3000万豆农》一文)。

管理条例之所以出台,最直接的动因是抑制过于迅猛的大豆进口。

2001年,中国进口大豆1700万吨,国内大豆年产量1400万吨,进口大豆不但弥补了国内缺口,反而对800万吨国产大豆形成压制。

在进口大豆中,绝大部分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管理条例从此处痛下杀手————要求所有外国公司,必须为3月20日以后抵达中国港口的转基因产品,申请安全证书————应该说是一步高棋。

业内人士估计,就算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份安全证书最早也要到4月中旬。

但是很显然,这项政策已经有所变化。

来自农业部的内部消息说,管理条例可能会延期至12月份执行。

作为佐证,3月8日,中国外经贸部称,中美双方就转基因农产品临时措施事项进行磋商,“此次磋商积极且富有成效”,临时措施将于近期公布。

经济学原理与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案例分析
8/1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比较优势理论
• 李嘉图模型:解释了国家间如何通过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实现贸易利 益最大化,强调生产效率差异带来的竞争优势。
• 专业化分工:阐述了在李嘉图模型中,各国因资源和技术差异而选择专业化生产特定商品, 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 贸易利益分配:讨论了在开放贸易后,参与国如何通过交换各自专业生产的商品,使消费者 获得更多种类和更低价格的商品,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
• 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经济主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分配资源以满足最优化 的需求组合。这意味着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限制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而生产者则 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
• 机会成本概念: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项资源或进行某种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在稀缺资源的背景下,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机会成本,它是衡量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指标。
• 结构性失业原因:结构性失业源自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包括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导 致某些技能过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就业机会分布差异。
• 货币政策与就业: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就业水平。宽 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周期性失业,但可能增加通胀风险。
• 政府干预措施:政府干预措施的核心要点包括税收、补贴和法规制定,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 保税,对绿色能源给予补贴,以及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此调节市场失灵。
6/11
宏观经济学案例
通货膨胀的影响
• 物价上涨是一种普遍现象: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价值下降,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 上升的现象,影响购买力。
9/11
跨国公司的战略
• 全球化布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 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经济学原理案例

经济学原理案例

经济学原理案例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原理和理论可以通过案例来加以说明和解释。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经济学原理案例来深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供求关系的案例。

假设某地区的玉米产量减少,导致市场上的玉米供应减少。

按照供求关系,供应减少会导致价格上涨,因为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价格会上涨以平衡市场。

这就是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案例。

假设一个人连续吃了三块巧克力,第一块巧克力的满足程度是10个单位,第二块是6个单位,第三块是3个单位。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案例,即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都会递减。

这个案例说明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原理,人们在消费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

再来看一个机会成本的案例。

假设某人在家自己做饭需要花费1个小时,而如果外出就餐只需要30分钟,那么这个人选择在家做饭的机会成本就是30分钟。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案例。

当一个国家过度增加货币供应时,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价值会下降,物价会上涨。

这个案例说明了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理解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经济学原理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案例分析范文.doc

经济学案例分析范文.doc

经济学案例分析范文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一一把顾客分开。

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一一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

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一一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

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一一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

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 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一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一一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一一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

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

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 )占座一一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一一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6.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江小涓1.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

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

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

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

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转轨过程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

生产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直观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

按纺织工业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

按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

不仅如此,一些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更严重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以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其次,在被计入现有生产能力的棉纺锭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已退出生产过程。

由于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困难,棉纺织企业即使停产半停产,也只是将纺绽闲置而不是淘汰,只要企业不破产,这些生产能力都被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纺锭早已退出生产过程。

近几年执行压锭改造政策,企业更没有主动淘汰纺锭的积极性。

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

“生产能力过剩”所指的现象易于理解,而“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

这里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

然而在中国,“过度竞争”的行业往往还有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显然,与生产能力过剩相比,用“过度竞争”来描述我国棉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特征更为贴切。

3.转轨过程不同步造成的市场扭曲,是导致长期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制度环境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产棉区。

70年代以前一个主要产棉省棉纺生产能力份额明显低于其产棉份额,产棉份额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棉纺能力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

70年代以后,产棉区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较快,到80年代末期占到全国新增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使得产棉区存量生产能力占全国棉纺生产能力的份额从70年代以前的三分之一升到一半。

产棉区大量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被认为是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全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产棉区还要大量新建棉纺企业呢?这是地方和企业对产品价格放开、棉花价格不放开和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扭曲的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

更一般地讲,我国许多制造行业都有改革不同步的特点,产品市场首先放开,而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投入品的价格长期不放开。

因此,建立隶属于自己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就成为地方政府将其可控制的资源转化成就业和收入的理性选择,这被认为是对外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的理性反应。

4.行业内各类企业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的行为对相当一部分新进入企业来说,是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投资”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

(1)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果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种种福利,乡镇棉纺织企业的成本不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半。

即使都是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层次愈低的企业,工资水平相对愈低。

据河南省的一项研究,近些年投产的县办国营棉纺织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而处于大中城市的老厂大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还有许多非工资福利待遇,但仍存在职工不安心的问题。

(2)新建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多数在产棉区,因此,在棉花供应和棉花价格方面有明显优势,棉花价格约为非产棉区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三分之二。

(3)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的“低层次”上。

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县办国有企业,其低层次的隶属关系都使“政企关系”相对有效率。

“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的直接依赖,使政府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二,按照代理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

与这些新建的“行政隶属低层次”企业相比,行政隶属层次高的大中型国有老企业的明显劣势。

这些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属政府主管部门对投资、投入品和市场份额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然而改革以来,“高层次”政府的控制能力的影响能力都急剧下降。

换言之,这部分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相对于缩减了的下放干预能力,显得过多过大。

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

如果再考虑到大中城市原有棉纺织企业的其他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我国的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

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

总之,我国棉纺织行业长期存在“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的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具有信心,这部分新进入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5.低效益国有企业退出困难,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待业效益持续低下棉纺织行业连续6年亏损,而且亏损面,亏损率逐年加重,直接原因是亏损企业既不能够扭亏为盈,又不能够及时退出。

在一些非产棉区的大中城市,亏损5年以上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占一半左右,有些企业自1989年以后未曾有过盈利,但仍继续存在下去。

在淘汰机制正常的市场经济中,这个行业和表现应该是生产大幅度缩减和大量企业倒闭或被兼并重组,而不是持续数年的全行业亏损。

国有棉纺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国有棉纺织企业之所以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存,是因为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

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企业,停产,破产或重组,涉及的职工人数较多,而且有较大比例的职工是教育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的女职工,重新安置比较困难。

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其维持下去。

在问题集中出现又没有妥当的处置办法时,对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先维持其生存,再设法解决问题,是一种稳定社会的暂时措施,也是一种求实和负责的态度。

其重要意义,是减少改革阻力,避免改革中矛盾的激化,使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变革过程能够在20年中持续推进。

但是,这种状况从80年代中期起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长达10年而且不断恶化,这就成为“停滞”面不是“渐进”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个行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张时期,原有企业与新建企业易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当市场容量增速减缓甚至达到饱和状态时,按产业发展规律讲,该行业就应该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开始迅速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过程,但是,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却能够劣而不汰,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继续占有市场份额,这就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6.行业特点对行业发展和影响影响棉纺织行业增长,效益与产业组织结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特点。

(1)规模经济不明显,易进难出,存量调整困难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由其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因素决定。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下,棉纺织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并不显著的行业,进入障碍较弱。

这可以从规范的技术经济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方面得到证实。

据中国产业经济技术研究联合会组织专家研究的结果,2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桉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分类,3万锭以下的棉纺织厂是小型企业)与更大规模的棉纺织厂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明显劣势。

而据笔者对一些业内人士的访谈,1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就没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棉纺织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选择有参考意义。

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平均规模基本相当,1995年底。

以全部棉纺织企业计,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165万元。

平均销售收为2505万元,而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固定净值为1473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675万元。

显然,批评我国棉纺织企业规模过小时通常所列举的原因,例如,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不注重效益,地方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规模。

应该认为,外国投资者选择这种“小规模”企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环境,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下,这是有竞争力的规模。

棉纺织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也受棉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这个特点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中,是大企业更有利还是小企业更有利,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要看行业特点和市场特点。

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又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

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