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朴实无华陈岑蓝天杯听课心得

合集下载

2023年《回归》读后感

2023年《回归》读后感

2023年《回归》读后感2023年《回归》读后感1在读完《回归真教育》一书后,深为梁好老师充满热爱的教育情结、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充满创新的教育管理、充满自由的教育环境、充满无畏的`教育胆识所折服。

其中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这一辑中,有一篇随便令我印象深刻:梁好老师一次监考俄语看到学生考试的情景而发出的深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时候,学生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甚至作为教育者也不能左右,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却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

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让梁好老师去认真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读了“真教育”后,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

在英语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探索,让教学返璞归真,找回教育的根基。

英语教学要回归“真”,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是拿来用的,是用来交际的,而绝不是仅仅是通过背背记记去应付考试的。

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回归生活的本源,英语教学必须追求“生活化”。

英语教学回归“真”,就是要用生活化的语言组织教学。

这样能够使学生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亲和力。

正因为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编写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抓住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才能通过语言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学生主动愿意说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去纠正他们的发音,语法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更有利于持久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蓝宝石杯听课体会

蓝宝石杯听课体会

“蓝宝石”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听课心得11月份,“蓝宝石”杯青年教师大赛在我校召开,我有幸担任本次赛事的英语评委,聆听了十位优秀老师实实在在的十节课,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

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英语课堂充满着情趣、艺术。

结合全国这些优质的课例,我对我校的三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他们的语言亲切和蔼,铿锵有力,口语流利,发音纯正自然,业务素质高,综合素质高。

正是由于他们将教学语言演绎得充满艺术魅力,才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兴趣盎然。

二、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大部分将可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十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

如低段老师紧紧抓住关键字、词和语,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高段老师整体把握,紧紧抓住从易到难的一个个闯关,步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四、评价语言的收获老师们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You are very clever! You’re great.……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课堂上,老师们用心准备,评价的主体和方式比较多元化,成为课堂的亮点。

五、将行为习惯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十位教师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孩子的坐姿、书写、规范答题方式、合理小组讨论等习惯,必要时变成顺口溜,助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十位教师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

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

蓝天杯培训心得

蓝天杯培训心得

“蓝天杯”培训心得朱洁2019年10月8日,在何主任通知我10号要出去观课学习时,我还是很不乐意的。

毕竟作为班主任,放心不下班上的学生,也是正常的。

但有出去学习的机会,也是不容易的。

在张校和谢老师的理解帮助下,10号我和浦莹、陆瑶瑶、谢莉踏上了出去观课学习的路。

去观课学习的地方,也让我很吃惊,在我的老家——扬州宝应。

在中午11点多,我们在进修学校负责人的带领下到达了——宝应安宜实验学校。

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新学校,校园里有活泼可爱的一二年级小学生,也有稍显成熟的初中学生。

无论怎样的学生,眼神里都透露出对老师们深深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次的观课学习,是江苏省“蓝天杯”赛课,汇集了来自江苏省各个市县的优秀教师们。

此次赛课是针对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初中三个年级的同课异构。

每个学科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

10号下午每个会场安排了5节课,同样的,11号上午每个会场也安排了5节课。

知道了这样的安排,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也很庆幸我来了。

由于是初一的老师,10号下午我先选择了两节初一的课。

初一的课题是《巧算“24”》,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是加强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理解的策略,很少会有老师会将它单独作为一节课来上。

我很好奇,这几位老师会怎么去设计这节课。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开启了观课之旅。

观的第一节课是宝应安宜实验学校的陈建中老师老师的。

在小学时,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算24”,于是他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对正数的熟悉,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ba÷”这四种模型。

然后在四个数中a⨯”和“ba-”、“ba+”、“b添加负数,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算。

最后,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增加我们初中新学习的运算——乘方,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算。

一步一个阶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识。

观的第二节课是镇江市井口中学的贾晓英老师的。

这位老师由“学习过哪些运算”这个问题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
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XAM l NATI O NS
回 归文 本 , 阅 读 教 学 的归 真 之 路
陈洁玲
( 广东省 四会 市会城 中学 广 东 四会
5 2 6 2 0 0 )
摘要: 新课程 实施 以来, 许 多老师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 的理 解 出现偏 差和误 解, 致使 教 学中 出现很 多失真 的乱 象。尤其是 语 文阅读教 学 , 一 些老 师或过分对教材进行解 构、 重组 , 或 寄情 声、 光、 电、 影, 致使教 学常常跳 脱课 文 , 游 离于“ 文本” 。本 文分 析 了阅读教 学远 离文本的乱 象, 提 出 了回归文本的教 学途径和策略 , 进一步 强调 阅读教 学应走返璞 归真之路 。 关键词 : 阅读教 学; 文本回归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5 9 6 2 ( 2 0 1 3 ) 0 2— 0 1 3 7— 0 1 倾” 等动词准确 、 生动 , 刻 画人物 十分精 细。通过 对父亲一 连 串的“ 别扭” 动作的描 写 , 不仅让我们看 到了父亲憨厚朴 实的 形象 , 更让人感受到了父亲对儿 子的至爱 , 同时也让 人感 受到 了儿子对父亲 的感 激之情 。如果教学 中 , 只是 引导学生 听课 文 朗读录音 , 看改编 的电影 , 不但不 能感 受文字 的语 言魅力 , 同时也会因为游离文本 , 无法真正体会父子 间的深情厚意。 2 . 2 回归文本 , 就是要 尊重作者 的创作意 图 , 真正 把握 作者的思想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大多具有 文学 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 的行为 , 由于学生 的思想水平 , 认 知能 力, 生活经验 , 审美观点 等个 性差异 , 对 文本 的解 读必然是 多 元 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 、 体验和理解 , 提倡 多角度 的、 有创意的阅读 , 同时 ,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 多元解读不 能没 有底线 , 不能脱离文 本赖 以存 在的社会 、 历 史背景 , 而一 味地 鼓励学生求新 、 求异 、 求怪 。我们 要引导学 生尊重 文本 , 尊重 作者的首创精神 , 要教会他们掌握“ 知人论世” 的阅读方法 , 从 而真正把握作者 的思想情感 , 领 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 。因此 , 在 阅读教学 中, 为 了避 免学生 的误读 、 误解 , 老师对 作者的介绍 不能少 , 要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准确信息 , 再现作者 的生活 经历 , 时代特点 , 思想 内核 , 作品风 格 , 写作 背景等 等, 帮助学 生通过知人论世 , 由主观性 阅读转入实证性 阅读 , 从而和作者 进行心灵对话 , 加深对本文时代意义的理解 。 2 . 3 回归文本 , 就是要忠于文本 , 不 能断章取义 , 无度解 读。《 新课标》 指出 : “ 应尊 重和珍 视学生 在学 习 中的独特感 受、 体验和理解 。 ” 因此 , 不少老师把西 方的接受美学 引入 阅读 教学 , 主张“ 多元解读” , 这本是阅读教学追求个性解读 和创意 解读的进步 。然而我们 的教学常常矫枉 过正 , 由于过 分关注 学生的体验 和理解 , 致使 阅读 教学 常常超 越文本 , 或 断章取 义, 或无度解读 , 殊 不知 , 尊重 和珍视 , 并不代 表认 同和肯定 。 我们不能无视或者褒扬学生“ 读了《 背影》 , 发现父亲违反 了交 通规则。 ” 读了《 愚公移 山》 就提 出“ 愚公实在 太迂 , 移山不 如 搬家” 的悖论等等。 学生受生活经历 、 知识水平、 认知能力 的影响 , 在解读 文本 的过程中常会 出现“ 误读” , 这是正常的 , 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积 极 的指导 作用 , 引 领学 生进 入文本 的正确 的 、 深 层次 的 “ 对话” 状 态中去 , 而绝不能任由学生思想泛滥, 信马 由缰 , 曲解文本。“ 一 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 但始终还是“ 哈姆雷特” , 正如李镇 西老师在《 文本也是特殊的“ 主体” ——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 哲学思考》 中所说的那样 , 他只能是 “ 哈姆雷特” , 他不可能是阿 Q, 也不可能是冉 ・ 阿让。阅读不能远离文本 , 远离作者 , 只有忠 实于文本 , 回归文本 , 与作者对话 , 与文本对话 , 才能让 阅读在智 慧的碰撞 中, 在情感的交流中熠熠生辉 。 参考文献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更多0
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
拿起梁老师的书,就犹如阅读一个个轻松的小故事。

一个个案例渗透着教育理念,启发我们的教育思考。

它没有假大空的说教,更多的像是与朋友捧杯品茗,细细长谈。

梁好老师用文字记录教育,他的书中不仅在反思课堂、反思教育,同时也在思考生活、探究人生。

梁好老师在自序中说: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和塑造,而不是考试。

然而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我只能追着孩子要成绩。

背课文,默单词,做练习,我常感到很累,而且我也从学生的眼里读出了他们的疲惫,这似乎是当代教育的缩影。

而让学生完成作业、拿到好分数就真的能实现发展和成就人的教育目标吗?不可否认分数对于孩子能否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是必要的,但只要分数肯定是残缺的教育,孩子的个性成长、习惯养成、成就动机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正如这世上绝不会不会存在两片脉络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性思维也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

教育之根,在于培养人。

所以,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去理解学生,发展学生。

与其去推赶着学生,不如搭建一把梯子让学生自己汲取营养,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新事物的好奇,自由成长。

中间难免曲折环绕,但相信学生最终能实现自我发展,成就人生。

1/ 1。

初中语文培训班听课感想—听课感想(二)

初中语文培训班听课感想—听课感想(二)

沉睡的羔羊在觉醒4月8日下午,我们听了由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的陈隆升副教授给我们作的《基于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研究》讲座。

这次讲座。

他主要阐述了“学情视角”的含义、两个基本维度、基本路径、阅读教学活动情境设计、合宜活动情境的关键参数等内容。

整个内容就如陈教授的为人品行一样——朴实无华。

可是听的过程中就频频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引起大家的深思,非常具有教学的指导作用。

现实中,虽然数年如一日地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更多时候我们还是以各种“忙”为借口,忽略的学情分析。

虽然很多时候也曾经做过一些“学情观察”,可是对照教授的讲座分析,我们做的还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与目标值很有距离的。

不禁深感愧疚。

把握学情,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近段时间,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各册的文言文,古诗词等知识。

这部分内容复习之前,我进行过非正式访谈。

询问学生喜欢怎样的复习方式:小组讨论、教师串讲、自主复习。

最后他们一致认同采纳“自主复习——自我检测——教师串讲——自主订正巩固”的方式开展复习。

课堂的现场观察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复习进程较快,学生听了老师的串讲以后心理上得到放心。

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我这样做,逐字逐句的串讲,学生懂得,不懂得全都从头讲到尾,这明显不是也耗费时间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时的已有知识经验明显不是被我忽略了吗?课堂上将近半数学生听课欲望不足,明显是处于吃不饱状态,从而导致兴趣不浓。

假如教师课前能把工作做的更加细致前卫,把课堂的学习起点重点落实在学生未知的地方,相信教师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解放出来,去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要讲的唾沫横飞,口干舌燥了,学生也会因为有更多的未知转化为已知,对语文课心生好感了。

设计活动,会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陈教授说:“基于学情视角,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设计与文本样式相符合的阅读活动情感。

阅读活动的设计需要处理好三个参数:方式参数、目标与内容参数、装扮参数。

”我觉得此话很有道理。

回归本分教师心得体会

回归本分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

自从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我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回归本分,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回归本分,坚定信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他们都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教学中,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回归本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把关爱学生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

当我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间快乐玩耍时,我深感欣慰。

同时,我也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压力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回归本分,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严谨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力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

同时,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回归本分,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课堂上,我要认真备课、精心授课,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五、回归本分,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教师队伍的基石。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回归本分,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回归本分心得体会

教师回归本分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那就是教书育人。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干扰,导致我们偏离了教师的本分。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教师回归本分的培训,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回归本分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和道德品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其次,教师回归本分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再次,教师回归本分要求我们关注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努力为他们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

此外,教师回归本分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旧的教育模式。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最后,教师回归本分要求我们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坚守教育初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诚实守信,关爱学生,做到为人师表。

总之,教师回归本分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公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归课本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回归课本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身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兴的学科和理论层出不穷。

然而,在这个繁杂的知识体系中,回归课本,重温经典,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回归课本的讲座,聆听了一位资深教育专家的精彩讲解,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和家长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设了许多所谓的“特色课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

因此,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讲座内容讲座中,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1. 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专家强调,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掌握了课本知识,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2. 课本知识的现状当前,课本知识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对课本知识产生了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过分追求“特色课程”,导致课本知识被边缘化。

3. 如何回归课本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2)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校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课本知识;(4)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学校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心得体会1. 课本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课本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课本知识,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作为。

因此,我们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特色课程”而忽视了基础。

2. 教师在回归课本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回归课本。

回归课堂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回归课堂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学校步入社会,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然而,在这忙碌的生活中,我始终忘不了那段回归课堂的日子。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课堂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内涵,使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要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培训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培训中,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我了解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我深刻认识到,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明白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培训让我对教育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培训中,专家们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此外,培训还让我对教育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强调了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关注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培训让我对自身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强调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爱心、耐心、责任心等。

这些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感悟“回归”

感悟“回归”

感悟“回归”感悟“回归”江苏省通州市五总小学邱国彬曾几何时,教育界流行着返朴归真。

那是教育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之后,有识人士通过对教育教学一系列的探索和整合,突然产生冷静思考,觉察到那些短期教育行为和华而不实的教学“作秀”之风气实在有悖于改革的初衷,于是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双基”培养,一切从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三维”角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选用教材,安排学生的学习,回归学习的主体。

于是,所有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汲取前人的研究精华后又重新回到了前人探寻的轨道中。

“前车之鉴”反而成了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桎梏。

不管理论上的探讨多么热烈,陈辞如何激昂慷慨,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人展示给我们的“空中楼阁”。

听经信道的教师,在崇奉了“海市蜃楼”所呈现的奇景后,感受并未新鲜和深刻,观念并未彻底更新,反而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玄机。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而一旦潜下心来,抛开所有的彩环,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过如此”的感叹。

这时才悟到教育教学的平淡和从容才是真理。

也许这就是教育教学的回归吧!一种学说的建立,一种思维成果的呈现,乃至一段情感的依托,总像那放飞的风筝。

想获得小鸟般的自由,又不能舍弃牵魂的丝线。

只有在羁绊的丝线牵引下,线儿越长越坚韧,风筝才能飞得越高,看得才能越远。

一句话,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难道人生不是如此吗?如果你失去了烦恼和牵挂,你就会像寻找荫凉的闲人,在盛夏中越找越热。

这时,劳动或许就是最好的休息,这就是心境的回归吧!回和归本是同意复指,但好事之人又赋予新意。

回而不归,只能在目的地徘徊,增添彷徨和苦恼,似乎是有家不能安住了;归而不回,又是一种憧憬,心灵的向往,或为琐事缠身,或为痴情萦牵,或为社会鄙视,有些可怜了。

我也曾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而心驰神往,也曾对家的温馨而得意徜徉,特别是在激情放飞的日子,一下子失落了那牵魂的丝线,成了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

回归本位,回归基础------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回归本位,回归基础------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回归本位,回归基础------送教活动心得体会作为刚上讲台的我,常常跟许多老师一样的犯一个错误。

以为课改就是只顾创新,只顾培养学生情感,忽视了基础。

在本次活动中,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课,以及现场答疑,让我受益匪浅。

陶老师紧扣课本,周老师夯实字词落实基础,整堂课没有丝毫的表演成分。

学生自然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最后达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虽然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我们仍然看到,在语文教学中各项基础技能和素养的训练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语文课程改革独独忽视了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母语课程中更为根本的各项能力训练。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一步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教学建议”则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陈日亮认为“中小学实施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基础性,不能拿终生的语文教育来代替为终生打基础的语文教育,不能用语文素养的‘将来时’来要求和评价正在‘进行时’的语文教学”,因此他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人与事物发展的根基、起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回归基础”需遵循的原则是“符合母语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5),因为汉语言始终是“语文课程的主媒体”,语文教学要使“语言直诉心灵和放飞想象”,所以“阅读和写作仍然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核心”。

赛课回归话感受

赛课回归话感受

赛课回归话感受今天早上,我参与了区第四届教学课堂比赛。

课是上完后,但心里或是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

此次赛课我是意味着院校语文课课程参与的,由于上学期院校举办了第一届“永升杯”教学课堂赛事中,我荣幸喜获语文课特等奖,因此才有此次难能可贵的锻练机遇。

前天赶来江浦实小了解学员,学员的激情要我对今日的课充满了自信心。

由于她们博学多才,勇于发布自身的见解,并且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那样,也不愁授课尬聊,课堂氛围会比较好。

今日一早,我自信心浓浓的赶来江浦实小。

可不祥的预感迅速笼罩着在心中——学员如何提不起来精神实质来呀!和昨日判若两班制。

不可置否,课堂教学上,学员的讲话并不积极主动,乃至有一些冷淡,表述见解也比不上昨日那麼精确……还行,我有一定的准备,课堂教学虽算不上丰富多彩,但却展现了高效率、实干。

大致我还是令人满意的,最少自身的投入沒有浪费。

但是,与教研员的巧遇交谈却要我拥有一丝茫然与疑惑。

如今的第一课时究竟怎么上,上哪些?这个问题原先并不是难题,由于对于我而言,掌控语文教学早就游刃有余了。

只不过便是查验课前预习、铲除阻碍、初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具体内容,梳理多元性、深层次一个片段这类的。

但是,近期听了一些课,发觉第一课时早已变味儿了——词语仅仅一代而过,连轻描谈写也不上,更沒有具体指导撰写这种必不可少阶段了。

下面便是选读训炼了。

我也弄不明白了,一直以来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经济效益,都是在倡导两学时课堂教学。

而如今就会有很多课一学时就结束了,那麼我禁不住要问,第二课时做什么?光凭一学时学员能把握好么?匆匆忙忙一节课,都把“满汉全席”给搬上来了,学员能一下接纳这么多吗?词语课堂教学是基本,而忽视了最双基,学员从文字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就变成空中阁楼,我觉得终究毫无根据的。

这类课只有是花拳绣腿,图个繁华、图个表层,并非真真正正提升学员的语文核心素养,忽视了语文课工具性的一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人际交往专用工具,是人们文化艺术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绵绵细雨,一本书,一杯醇香的咖啡,坐在落地大窗前,宁静的我悠然自得,准备在这个惬意的下午经历一场精神之旅。

初次拿到这本《回归真教育》,我轻轻抚摸着封面上铅笔素描的那个“真”字,色彩虽淡漠,寓意却显得那么浓重。

反复读着封面上那句话,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

翻开书,作者梁好老师用呐喊呼唤教育正能量,用文字记录教育,用思考通达人生,反思生活,反思课堂,反思教育。

书中见证了草根教师反思的力量。

他用或温暖或炽热的文字讴歌坚守教育阵地的普通教师们。

他提醒教育同仁:真正的职业幸福,应当源于教师教育行为本身的快乐,而非教育结果的优劣。

如果一味放大教育的结果,那么注定会忽略教育过程中师生交往的体验,忽略教育对于教师心灵的自足。

书中充满理性的教育思考、精辟独到的观点,看似平常却起伏,耐人寻味,相信能够给予一线教师顿悟与启迪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在一年高考中,梁好老师监考了俄语考场。

俄语,对于这样一个少数语种的高考,在当地每年也只不过一二百人,集中在一个考点的四五个考场,而更为有趣的是,这一二百人大多来自于同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俄语教学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也是学校每年高考最大的卖点。

据说,俄语考试较之英语要相对容易一些,也是冲着这一点,这所学校的招生颇为喜人,高考成绩也是相当的可观。

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听着一段接着一段咿哩哇啦的拼读,看着学生或聚精会神,或迷茫懵懂,或绞尽脑汁,作为监考的梁好老师不禁思考:这些学生学习俄语,真的是出于自己对俄语的热爱吗?他们选择俄语,今后的出路又在哪里?众所周知,俄语毕竟是少数语种,不像英语那样是全世界的通用语,使用的范围也颇为狭隘,或许只是为了与俄罗斯交流。

难道这来自同一学校的一二百位考生,果真都是立志于当外交家,立志于做中国与俄罗斯的外交使者吗?显然,这并不可能,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俄语,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指向高考。

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能够被高等学校录取,别无其他,至于俄语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意义,对于自己长远人生的影响,他们根本没有去想,也不用多想。

回归文学品味文学的味道听窦桂梅老师课心得体会

回归文学品味文学的味道听窦桂梅老师课心得体会

回归文学品味文学的味道听窦桂梅老师课心得体会回归文学品味文学的味道听窦桂梅老师课心得体会回归文学品味文学的味道听窦桂梅老师课心得体会每次听到窦桂梅老师的课都能够获得无限的惊喜和体会无穷的新意。

这一次也不例外,在简短的讲学中,窦老师告诉我们高贵是最美的童话,而我们看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在演绎美丽的语文人生!一、回归母语教育——返本快乐返本快乐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简单而快乐的语文学习生活。

1、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

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他的未来,就在最初的地方升腾。

窦老师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想提示语文老师的是,别让孩子们读太多的童话故事梗概,让孩子们能体会更多文学作品的经典。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看富于文学味道的童话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不仅孩子要多读童话,我们老师也要精读童话,因为,每篇经典童话都是一篇精妙之作。

2、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体会训练,不能停留于文字之上。

只会做表面功夫是不对的,要能让孩子体会到内在的含蓄和精华。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过于肤浅,只让学生学会添加一些好词就足以。

文字的精髓却经常被疏忽。

作者的遣词造句没有等以很好体会,学生自然所获取的只是文字的表皮。

我们可以用反复提升诵读、比较朗读、指导朗读、仿写感悟等形式加以训练。

二、回归文学1、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的花园,给她们体味一种文学的味道。

如果说音乐鉴赏能提高一个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

如果我们努力采用文学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也能实践由老师的引导到自我领悟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别只放在字词句中,要体会的是一种语言的曼妙之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体会到文学的味道。

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文本,学会融合一种文学表达;老师要不断读书,挖掘经典童话的内涵,了解像安徒生这样著名作家的有关文献;读更多详细、生动的文本,才能具备引领学生鉴赏,营造精神花园的能力。

教师还要关注的那些教材中苍白的文本,努力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独特的思想感受。

2、朗读也有文学味,不是一种单一的体会,而是一种有人性的体会。

读《回归》有感

读《回归》有感

读《回归》有感读《回归》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回归》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回归》有感1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签完字领书后才发现原来校长领的也是这本书,一不小心又和领导站一个高度了,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当时就想14年了,我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多少次拜读名人文章,书籍,多少次领悟反思,多少次远赴千里学习先进经验,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 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

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点,众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么定统一标准。

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

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抛之九霄云外,或许某日想起,叹息。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百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为寻找一个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其中包含把学生划三六九等吗?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是不是等级,然而把学生划三六九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呢?学生成绩,照这样算,部分孩子将永远是………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人说那是父母的期望,有人说找个好工作,让生活更惬意,我个人倾向与后者,生活。

可是又一想不学习或学习不好就扛不起生活了吗?为什么有些孩子分数很低,在生活上确比分别高的还更惬意呢?和好多老师谈过后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

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

雷水云听课感想

雷水云听课感想

参加省优质课听课的感受雷水云10 月12 号我们一行15 人在平顶山参加了省优质课比赛听课活动。

历时 2 天,说课20 节讲课 5 节,两天的时间里领略了来自各个地区的优秀老师们课堂教学的风采;参赛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参赛老师自身功底的深厚,教学设计的巧妙,课堂气氛的和谐,和课件运用的妥帖,课堂驾驭的自如、预设生成的自然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中时时处处在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我的感悟很多。

具体说:一、退去浮华,回归本色。

以前的优质课比赛中,给人感觉作秀的成分太多,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收获不大。

而在本次比赛中,绝大部分老师的课都回归了传统,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探究,思路的引导与开发。

形式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只是在适时的提示,最后生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课没有太多的热闹,却实实在在,学生的地理素养在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二、功底深厚,游刃有余。

上好一节课,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专业功底要扎实,要深入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做深入的开掘和富有创意的设计。

所听的课中,老师们的课堂设计都富有创意,专业功底都很丰厚,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明确,对课堂上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都处理的那么自如,无论学生怎么讲,他们能恰当地作出评价。

那么流畅。

三、多姿多彩,亮点纷呈。

在20 节说课 3 节讲课中,20 位来自各地的老师,有的语言妙趣横生、有的表情神采飞扬、有的表达专业规范、有的设计脉络清晰,每个亮点如果是一颗星的话,眼前真的是群星闪,说实话让我有点头,听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冲动与想法。

回来之后这几天,我认真地把那些课进行了思考与剖析,寻求能够为我所用的点点滴滴,然后结合咱们学校“八步走”的课堂模式加以运用,把原来一直感觉很生硬的课堂教学“八步”理通畅,形成可操作性比较强、具有地理学科的课堂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文本朴实无华
――记省”蓝天杯”小学语文会课观摩活动
陈岑
3月24 —3月25日,由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蓝天杯”小学语文会课暨学术交流活动在扬州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举行,来自全省的55位优
秀选手,汇聚一堂,用灵动、幽默、朴实的教学风格展示出一节节生动的课堂教学。

比赛分五个会场进行,展示的内容是:一年级的《蘑菇该奖给谁》、二年级的
《谁的本领大》、三年级的《菩萨兵》、四年级的《人类的“老师”》、五年级的
《海伦•凯勒》、六年级的《半截蜡烛》,上课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每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把隐藏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挖掘出来。

两天的听课,让我收获满满,从中我感受到赛课老师灵动的教学设计,展示出语文教学最朴实无华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究,尤其以下几点,让我们感受尤为深刻:
一、从“语用”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
语用学是研究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使用、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语用学侧重在语言本身的使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三年级的《菩萨兵》一课,我听了共计四节课,四位老师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形象,注重了不同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效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吕明婕老师,他在教学时,能够根据“闻其言,识其心、辨其人”这句话来引领课文,浅论人物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思考朱德总司令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几句话的,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下自主探究,把心融进了文字,并能够从不同的人物语言对
比中感受其特点,值得学习,四年级赛课的内容是科学小品文《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教师没有集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说明方法的掌握,而是力图捕捉文中“言”“意”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作为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提升点,帮助学生利用课文语言学习语言并努力通过灵动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优化、简化,更贴近儿童,更回归语文。

其中淮安市天津市小学的吉利老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本篇课文中的概括能力,并以此为抓手,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语文学习能力。

六年级《半截蜡烛》一课仇海蓉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改编自高尔基的同名戏剧,因此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戏剧特点,即尖锐的矛盾冲突,仇老师允许课堂中的很多“可能”存在,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体现了仇老师灵动的教学设计,扎实的课堂掌控能力,在教学塑造人物的环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并能够从人物语言、情节发展的细节之处发掘出教学生长点,这节课教师从“人物立场、情节冲突、环境描写”三方面推进小说的矛盾冲突,有效地把隐藏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挖掘出来。

其中在语言文字符号的揣摩中,教师出示了两句话进行比较,值得回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却在表情达意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淡定。

另外在塑造人物方面,教师注重了文字以外描述的大环境,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再回归到文字中的小环境,充分的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能站在“语用”的角度观照教材的“语文价值”,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展现出大气、智慧、灵动的课堂风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生长点
这次一共听了 12节课,涵盖小学的各个年段语文教学,所有上课教师都关注到 了语文教学的生长点“读、写”,专家老师在评点时也提出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学习,包括语言文字的品析,构段方式的学习等方面,就语文学习而言, 识字、写字等是整个小学课堂的基础。

例如三年级《菩萨兵》一课,教师在教学生
I fl 字时“耕”时,先出示 ,引导学生根据金文形状来说一说字义,再出示右半 I ±f
部分甲骨文",学生观察后很快发现是田的形状,整个字表示用农具耕种土地, 非常形象。

本课中生字教学亮点很多,例如称呼与生字教学的合理结合,教师出示 反动军队对藏族民众的称呼“藏奴、藏民”,结合相关资料图片学生能感受到反动 军队对藏胞的糟蹋,使民众苦不堪言,接着教师又出示了红军对藏族民众的称呼 “藏 胞”,相机引出“胞”的篆文“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孩子们都说像妈妈肚 子里有个小孩儿,这个字的字和义就合理的结合了起来,学生既体会出了红军和朱 总司令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藏胞,又熟练的掌握了“胞”字的书写,一举 两得。

这是中年级的写字环节,给予了我很多思考。

另一位参赛选手华萍萍老师在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写字和小练笔环节处理的很出彩,教师十分注重 生字教学,范写到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及时在幻灯片上评价修改,小练笔 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画出体现出樟树特点的词语,从枝干、树叶、 树的整体方面摘录相关词语,用读来感受樟树的美,樟树的稠密,并用填空的方式 再次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层层递进,最后教师出示孩子们生活中经常看过的树
木,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树木,降低了写作难度,孩子们跃跃欲
试,从“读、写”方面入手,才能找准语文的定位。

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情境”与“语文味”
情境教学讲究“真”和“美”,这一点在淮阴实验小学席秀梅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教学海伦•凯勒学盲文环节,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体会海伦在学习时的
“如饥似渴”“坚持不懈”,创设情境,并配乐想象也许这是一个早晨,海伦坐在窗前……也许这是一个夜晚,海伦来到灯下,独自练习盲文……,教师将文字变成了画面展示在了学生面前,仿佛我们也走进海伦.凯勒,感受到了她的“拼命”和对生活的向往。

邗江区杨寿学校的汤春霞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帮助藏胞”一问时,教师出示了一首歌曲《共产党人》,歌词中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关系就好像土地和种子一样,学生在歌曲创设的情境中对红军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语文教学在文本中何处创设情境,教师需要把握好“点”,讲究“真”和“美”,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这春意盎然的四月,带着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理想和憧憬,一路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