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_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
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遗传多样性的本质。
人类遗传多样性是基因空间内的所有基因、表达序列和表观遗传学变异的总和。
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个体和人群之间的变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什么?遗传多样性意味着各种群体在基因水平上的多样性。
人口群体本身同样包括各种亚群体和有明显区域性的群体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遗传漂变、遗传涨落、迁移以及自然选择等生物学机制。
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些研究通过比较大量基因或全基因组测序来比较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其中,人口学和遗传学都对这样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人口群体的不同源样本之间的比较,因为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产生了遗传多样性。
这反映在DNA水平上通过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频率变异来识别。
此外,采用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来比较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是研究人属群体历史的有效手段。
Y染色体只由男性传递,所以只有父系遗传,而线粒体DNA由母系继承。
因此,这些测试提供了关于特定人口群体历史变化的信息。
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健康问题研究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对了解人类进化和扩散历史有关,还对人类健康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人类基因组的复杂性,有时候某个疾病只在某些人群中比较常见。
通过了解这些疾病与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例如,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会因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而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可以用某些基因变异在不同群体中的频率来说明。
因此,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让我们深入探索很多健康问题。
结论总之,基于比较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历史以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和基因浓度等情况。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了解某些健康问题的本质和病因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群体差异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群体,如家庭、学校、职场等。
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而这些差异也使得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矛盾。
本文将从群体差异的角度,谈谈我在与人交往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群体差异的体现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群体差异中最显著的表现。
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中国,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等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而在西方,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较为突出。
这些文化差异使得我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2. 价值观差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评价和选择。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例如,在职场中,一些企业强调团队合作,注重集体利益;而另一些企业则强调个人发展,鼓励员工追求个人价值。
这些价值观差异使得我们在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交往时,要学会包容和尊重,寻求共同点。
3. 行为模式差异行为模式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这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例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在另一些地区,人们则更注重含蓄、委婉地表达。
这些行为模式差异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行为模式的人交往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
三、群体差异的感悟1.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面对群体差异,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
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求同存异,寻找共同点,促进群体间的和谐发展。
2.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基于群体多样性理论的大学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
基于群体多样性理论的大学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作者:朱佳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3期摘要:班级是高等学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凝聚力正在不断弱化。
群体多样性理论聚焦社会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关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群体多样性的价值,提升群体效能,增强群体凝聚力。
从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分析了高校班集体凝聚力现状。
群体多样性理论适用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将相同类型的学生个体组合成多个群体,激发每一个学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
关键词:群体多样性;大学;班级凝聚力中图分类号:G647?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20-02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一方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传统阵地,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
班级凝聚力之于大学班风、学风和校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普遍感到大学班级概念在逐步淡化、班级的凝聚力在逐渐弱化。
本文基于群体多样性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现状,以求为破解该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群体多样性理论概述群体多样性,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差异。
该研究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认为“群体多样性能够影响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以及群体成员的情感回应和需求”。
群体多样性效应的不确定性使得研究者开始进一步关注多样性的类型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影响。
多样性类型通常划分为较易观测到的人口统计特征和不易辨别的潜在心理特征。
前者是外显的,涵盖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等因子;后者是内隐的,涵盖如个性、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兴趣、动机、需求、情感和意志等因子。
可以说,对群体多样性类型的界定本身有助于加深对多样性影响群体效能过程机制的了解。
综上所述,社会类化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都描述了多样性对群体效能产生影响的过程和结果。
浅谈大学班级凝聚力建设
浅谈大学班级凝聚力建设作者:冯诗雪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12期摘要:班级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凝聚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班级凝聚力在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班级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班集体,一定是一个处处洋溢着关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班集体。
本文对如何加强大学班级的凝聚力做了探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体多样性;大学;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一个坚强班集体的重要标志,是班集体得以维系的灵魂,是班集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制约学生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班级凝聚力如何建设?笔者有如下思考:一、创建高素质的班委会。
班团干部作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学校、学院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个集体的建设始终得有主心骨,就班集体而言,主心骨就是班长和班委干部。
班级成员能否感受到班长的关爱和处理班级事物的公平公正,能否了解和信任班委干部的领导才能,以及班委干部的取得是否有合法性等都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班委干部的凝聚力、服务能力、大局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班级成员树立的一个标杆。
我班极具凝聚力,有一支团结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这些干部都是经过学生会严格的考核和同学们集体投票才挑选出来的,因此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各种活动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我班同学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在大学,班团干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明确以“团结”为核心精神。
班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团结友爱,是集体成员经常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是激发集体成员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直接因素。
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
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群体遗传学是遗传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关注的是种群(或种系)中基因的分布和演化,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动物育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种群遗传多样性(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是指在一个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数量及其频率的差异,是评价物种适应性、生存能力和演化潜力等指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了评估种群遗传多样性,通常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分子水平,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和遗传结构来揭示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二是群体水平,对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来推断其遗传演化历史、选择压力和适应能力等。
由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和各自演化历史的不同,对于不同物种或种群,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十分必要。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的迅速发展,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方法与工具,其中以基于群体遗传学的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较为流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方法。
1. 基因多样性指数(Gene Diversity Index)基因多样性指数是到目前为止广泛运用的一种简单、直观的群体遗传学指标,用于评估一个种群的多样性程度。
基因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群体内不同等位基因的数量和频率,其计算公式如下:$$H = \frac{n}{n-1}[1-\sum_{i=1}^{k}p_{i}^{2}-\sum_{i=1}^{k-1}\sum_{j=i+1}^{k}2p_{i}p_{j}]$$其中,k表示等位基因的数量,ni为第i种等位基因的个体数,pi为第i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
显然,与其他指标相比,基因多样性指数算法简单、数据提取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易处理多等位基因和异质子等情况。
2. 遗传分化指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遗传分化指数是群体遗传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分析两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成因。
基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基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基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基因是生命的基石,也是决定个体特征和遗传疾病的重要因素。
而群体遗传学则关注的是人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
这两方面的研究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推动医学进步和保护人权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多样性是指人群中基因的不同形态和频率。
一个基因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被称为等位基因。
当一个基因存在多个等位基因时,就会产生基因多态性。
不同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决定了人类的遗传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解释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理解和预防遗传疾病,推进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究人类各种性状和疾病的发生、演化和分布规律。
这包括了人类祖先的迁移历史、基因漂变、自然选择、基因流动、基因重组等方面的研究。
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也是群体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对于判断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和历史背景也有很大的帮助。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人类线粒体DNA的分析。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的能量生产中心,通过母系遗传传递给后代。
因此,研究线粒体DNA能够揭示出人类祖先的迁移历史和物种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人群的线粒体DNA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家们发现非洲人群拥有最多的线粒体DNA多样性,这也印证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利用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还可以研究人类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现象。
人类的DNA可以通过基因流动或基因重组在不同人群之间交换和重新组合,导致遗传信息的变异和传递。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在基因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例如,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人群显示出较高的基因流动性,因为历史上这个地区是许多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交汇之地。
反之,一些地理障碍(如大洋、沙漠和高山)可以导致人类群体间基因流动的难度增大,因而在基因上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
基于群体遗传学理论的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群体遗传学理论的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群体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频率与种群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遗传演化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于群体遗传学理论的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 种群分化与遗传多样性种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群同种同源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然而,当种群之间发生隔离并形成独立的演化路径时,就会产生分化。
而种群的分化是基于一组突发性或渐进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阻碍基因的流动,从而形成不同的基因型。
在种群分化的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遗传多样性体现了一个种群内部的基因量。
当一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越高,就意味着该种群内存在更多的基因型。
而当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越低,就说明它们更相似,很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的互相交流,导致基因型相似。
2. 遗传漂变与基因漂移遗传漂变和基因漂移指的是由于随机事件导致个体基因型与频率的突变,从而影响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这两种现象是随着时间推进而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尽管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遗传漂变和基因漂移常常发生于小规模的种群中,因为该种群所含的随机性更强。
3. 单倍型与多倍型为了更准确地研究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单倍型(指两个等位基因的组合)。
在一些物种中,许多个体所拥有的基因型相同,因此我们称他们为多倍型。
而在其他一些物种中,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型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它们为单倍型。
在研究种群分化和遗传多样性时,单倍型是非常重要的。
4. 共同祖先与分支点当种群之间开始分化时,它们可能会共享一些共同的祖先基因。
这些共同的祖先基因可能会被保留,并在每一代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化。
而当种群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时,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分支点。
这个分支点是种群分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它标志着种群之间的独立演化路径已经形成。
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涉及到民族、家族、群体等人群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人群遗传特征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进化、迁徙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那么,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群体遗传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人群遗传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血液、唾液、毛发、指甲、皮肤等生物标本,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液。
利用现代技术,我们可以对这些样本进行DNA提取,并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DNA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数据处理方面,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构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等。
PCA可以帮助我们将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转化为几何坐标系中的点,以便于数据理解和可视化。
结构分析则可用来鉴定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联系,从而确定某个个体属于哪个种群。
单倍型分析则可用来研究单倍型频率在不同种族、地区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除了上述方法外,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还依赖于群体遗传参数的计算与比较。
这些参数包括杂合度、FST值、内部多样性指数(HI)和分子多样性指数(MI)等。
杂合度是指某一基因型中杂合种的频率,其范围从0(所有个体都为纯合型)到1(所有个体都为杂合型)。
FST值是种群遗传分化的统计量,值越大说明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越大。
HI和MI则反映了一定种群内部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其值越高说明种群内部的基因型差异程度越大,表明其遗传多样性较高。
总的来说,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借助大量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才能从众多的人群遗传现象中发掘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但是,正是这些努力和探索,才使我们对人类进化、变异、遗传工程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人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人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自身基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人类个体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在人群层面上,也同样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了解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解析人类起源、演化和迁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疾病易感性差异,以及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差异等问题。
那么在如何进行人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1.基于群体遗传学的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群体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和演化的分支学科,旨在发掘人群遗传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其中,群体遗传学的基础方法有F统计量、遗传距离网络模型、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等。
F统计量是衡量人群间遗传差异的一种方法,通常用来判断人群间基因流的程度。
遗传距离网络模型则是使用网络结构来描述人群间遗传距离,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以及起源关系。
同时,PAC可以将大量样本的复杂遗传信息压缩为几个主成分,降低数据的维度,使数据分析更加有效。
2.基于基因组学的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问题的一门综合科学。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在个体层面上检测出数万到数百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而比较人群间的基因差异。
其中,最常用的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
GWAS可以分析群体间常见的遗传变异,进而判断其和特定疾病的关联程度。
通过GWAS,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些人群特定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对于疾病易感性的影响程度。
3.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SNPs是指在基因组中存在的一种单核苷酸变异,是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标志。
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许多的SNPs位点,通过分析不同人群间SNPs位点的分布,可以确定人群差异,并深入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演化。
其中,可以使用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FST)作为一个判断不同人群间遗传差异的指标。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群体行为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注的是人群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动力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变迁,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节:群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000字左右)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群人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多样性:群体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集体行动、群体决策、群体思维等。
不同的群体行为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动机。
1.2 动态性:群体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环境、社会关系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理解其规律。
1.3 影响力:群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机制。
第二节: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2000字左右)2.1 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认为,群体行为是由个体的意愿和动机驱动的。
个体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或追求共同目标。
集体行动理论强调个体的行动选择和集体动机的互动关系,对于解释群体行为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是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社会认同是群体行为的核心概念,它影响着个体对群体目标的投入程度和行为表现。
社会认同理论对于理解群体行为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2.3 群体思维理论:群体思维理论认为,群体行为是由群体内部的思维过程和决策机制驱动的。
群体思维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信息共享、信息加工和决策协商等。
群体思维理论对于理解群体行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2000字左右)3.1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规模群体具有更强的集体力量和影响力,其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可能与小规模群体有所不同。
遗传多样性与演化进程中的群体结构分析
遗传多样性与演化进程中的群体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在演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群体结构分析则是研究遗传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什么是遗传多样性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遗传多样性入手,介绍群体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群体结构分析在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变异等现象。
遗传多样性是遗传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指存在于某一物种或群体中的不同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现象。
在自然界中,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演化等。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能够帮助生物物种抵抗自然环境变化和疾病、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生物繁衍和进化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二、群体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群体结构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群体内个体的遗传信息,推断出群体的结构、交流模式和演化历史,进而探究潜在的进化机制和适应策略。
群体结构分析具体涉及到分析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群体或个体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以推断群体历史、迁移、交流和隔离等进化历史过程。
具体来说,群体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群体内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群体结构分析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个体,提取它们的DNA,并通过PCR技术扩增特定的遗传标记或DNA序列。
然后,分析这些个体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情况,包括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量和频率等参数。
这一步是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的基础。
2、计算遗传距离和群体遗传分化指数计算遗传距离和群体遗传分化指数是群体结构分析的核心步骤。
它通过比较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和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推断出群体之间的交流程度、隔离程度和演化历史。
其中,遗传距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如Jaccard系数、Nei距离、Fst等;而群体遗传分化指数则可以基于多态性位点或分子序列数据进行计算。
群体差异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群体差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群体差异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群体差异教育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一、认识群体差异群体差异教育首先要求我们认识到群体差异的存在。
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需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方面。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在群体差异教育中,因材施教是关键。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2. 多元化评价:在评价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避免单一的成绩评价。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4. 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群体差异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1. 项目式学习: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基于群体动力学模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基于群体动力学模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体系具有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组成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在保持自然平衡和维持人类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许多生物种类的消失和生命多样性的减少。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学研究,并在其中使用了一种叫做“群体动力学模型”的方法。
群体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它用于描述生物种群内部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将生物种群看作一个个体的集合,并通过预测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来模拟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
这种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其理论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型,通常使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
基于群体动力学模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它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如草原上的猫头鹰和老鼠,海洋中的鲨鱼和鱼群等。
另外,通过使用这种模型,科学家们可以研究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的演变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例如,群体动力学模型被应用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多个物种的种群动态,并确定不同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们还可以模拟不同时期内森林面积的变化、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因素,以研究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群体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广泛的生态系统,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适当的保护政策,以确保生物多样性获得更好的保护。
总之,基于群体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在生态学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和其内在变化的新角度。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以确保自然环境的生命多样性和健康。
群体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群体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群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结构、稳定性和动态演变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包括动态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优势理论、竞争排除原理、种间关系理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景观生态学等重要分支学科。
一、动态平衡理论动态平衡理论是群体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认为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群体的数量和分布呈现出某种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其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群的大小是由稳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的发现,为研究生物种群的大小和数量变化提供了数学模型和经验依据,为人类探索自然大贤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群体生态学的另一基础理论。
它认为,生物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据的位置和角色,既可以是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称为生态位。
生态位决定了物种的数量、分布和生态功能,它的大小和种群数量、分布的结构和竞争关系有关。
此外,生态位理论还认为,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些基本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位分化规律和生态位重叠规律。
前者指同一个物种在不同地理位置、环境和时间条件下所占据的生态位各不相同,后者指在同一时空条件下,两种或多种生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共存机制。
三、优势理论优势理论是群体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
它认为在同一区域条件下,胜出者是最适应环境的物种或种群,称为优势种或竞争种。
优势种的优越性表现在生长速率、繁殖力、适应性等方面。
优势种数量的变化又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表现。
优势理论发现并描述了物种形成、竞争排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等重要规律,它为生物物种的分类、进化和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竞争排除原理竞争排除原理又称盖斯的竞争排除法则,是群体生态学的重要理论。
它认为,当两种物种在生态位方面相同或相似时,它们之间将产生强烈的竞争关系,其中一方将被淘汰或转化。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与分析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与分析在众多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被认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人类基因组中有数十亿个碱基对,并且不同人之间的基因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多样性,推动人类基因组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的探究,包括单个基因、基因家族、染色体、染色体区段和整个基因组等多个层次。
在这些层次中,单个基因的研究最为详尽,因为单个基因的差异可以直接映射到人类个体表现型的变化中。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科学家们已经对各种人群的基因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和美洲土著人等不同的种族和族群。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族群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和变化,更有助于了解人类进化历程及人类群体扩散的历史。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分析发现,相同种族或族群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并不小,而且不同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下的人类基因组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非洲人的基因组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亚洲人和欧洲人之间的基因组变异也较大。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差异反映了在不同地理区域和环境下的适应性及人类群体扩散的历史。
在人类医学方面,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的进展摆脱了“一药适用于所有人”的思维固定模式,科学家们开始注重调整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法,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研究已经发现不同人群之间的基因组差异从而造成了某些药物在特定种族/族群中的副作用甚至没有效果。
因此,科学家需要针对特定种族/族群坚持进行基因组差异分析,并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医疗技术。
当然,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也存在着种种争议和难点。
例如,研究得到的各种基因数据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等问题,如何更精准的保护人类基因组的多样性和人权、公正性等问题也需要重视。
多样化团队群体断裂带研究综述
Research on Group Faultlines in Diversified Group:
A Literature Review
作者: 范合君;杜博
作者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管理
页码: 182-19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多样化团队;异质性;群体断裂带
摘要:群体断裂带是基于多样化团队中组织成员的若干特征而形成的,将团队划分为若干相对同质子群的潜在分割线。
它不同于传统异质性研究中同一时间关注成员单一特征,而是同一
时间考察多样化团队成员的多个特征及其动态聚合,进而演变为“群体断裂带”,为组织多样
化及其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
通过多样化团队中群体断裂带的现实表现,聚焦于断裂带理论的内涵、测度以及作用机理,梳理已有研究,为将行为研究引入到公司治理的研究核心提供理论借鉴。
团队成员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
团队成员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企业招聘的员工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员工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带来多样性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存在的歧视、偏见和刻板印象等带来成员间的冲突和沟通不畅问题。
为此,员工多元化作用的中间过程很关键。
团队成员多样性对于团队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团队成员多样性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团队内知识多样性;成员多样性;员工学习;身份冲突;综合创新引言现代的商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积极有效地面对这些市场变化,许多企业开始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展开工作。
团队这种工作形式的普及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如何提高团队绩效的研究和探讨。
影响团队绩效高低的因素众多而繁杂,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团队的人员构成—即成员的多样化程度。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全球多元化趋势加强,多团队成员身份模式在各类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
所谓多团队成员身份是指员工在一段时期内同时参加多个工作团队的工作组织方式[1],具有多主体、多层次、周期性、竞争性和嵌套性等特点[2],是一种复杂的组织管理模式,其影响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团队多样性理论一直以来都是聚焦于团队内部,研究团队内部成员的属性分布及其影响机制。
随着多团队成员身份模式的出现与普及,那些同时参与多个工作团队的员工,不仅受各团队内部多样性的影响,还会受团队间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团队属性与个体属性并不完全相同,且多团队成员身份模式下个体与团队间的归属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团队间多样性的内容与结构更加丰富,可能会超出团队内部多样性理论的解释范畴。
例如,当员工同时身处多个工作团队时,会受到多个身份以及不同团队规范的约束,而传统的团队多样性理论并不能很好解释此类情境多样性的问题。
由此,基于多团队成员身份情境研究团队间多样性问题,是完善和发展团队多样性理论的重要路径。
创新是多样性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结果变量,在日趋强烈的创新压力之下,跨界整合知识资源成为创新的重要手段[3]。
生态学中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生态学中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生态学的各个领域中,群体遗传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群体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在群体中的传递规律,以及群体中多样性的维持和物种演化的机制。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群体遗传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原理1、基因流基因流是群体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基因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的交换和传输过程。
基因流的强弱取决于基因型间的差异和个体数量。
在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通常较弱,而同一种群内基因的流通则较为频繁。
基因流是基因分化和群体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得群体中某些基因频率的随机漂变。
遗传漂变显著影响着群体遗传多样性,对于很多哺乳动物等大型群体来说,遗传漂变并不常见,然而对于小型或者近亲繁殖的群体来说,遗传漂变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个体在生存过程中,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程度和优势而在群体中获得的生殖成功率。
自然选择强烈影响着群体的适应能力和进化动态。
通过自然选择,有利基因得以在群体中逐渐积累,不利基因则会被淘汰。
4、群体适应群体适应是指适应住群体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并且保证个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
群体适应与自然选择属于一种紧密的关系。
群体适应有助于群体的优化和稳定,并保证群体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可以有效地应对。
二、生态学中的应用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群体遗传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物种多样性的成因和维护机制。
通过分析种群之间遗传差异的来源和程度,可以有效地评估物种的演化历程和分布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基因保育和群体保护基因保育和群体保护是生态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群体遗传学的应用重点之一。
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基因资源和种群数量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活体标本或者无标本DNA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获得很多关于群体变异和扩散的数据,这对于基因保育和群体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分析与解读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分析与解读人类基因组是指人类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其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从而在医学、人类起源、种族关系等领域获得重要的科学发现。
本文将着重探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方法1. DNA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是研究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关键工具之一。
通过对人类DNA进行测序,可以确定每个个体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信息。
基于首代测序技术的Sanger测序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基因组片段,如基因或特定区域的序列信息。
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如Illumina HiSeq、PacBio SMRT等,使得测序速度和数据量大幅提高,可以实现全基因组的测序,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的各种变异类型。
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SNP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遗传变异类型之一。
通过SNP分析,可以检测不同个体间的单个核苷酸差异,并建立SNP谱系图。
SNP谱系图可以被用于推断人类种群的谱系演化关系、探索种族特定的基因变异,以及预测药物反应性和疾病易感性。
3.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GWAS是通过比较大规模人群中基因型和表型信息的相关性,来寻找与疾病或其他复杂性状相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GWAS,我们可以确定与特定疾病或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进而了解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对健康和疾病的贡献。
二、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重要发现1. 种群分化和人类起源通过对全球不同人群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推断人类起源和种群分化的过程。
研究表明,早期人类群体的迁移、环境适应和遗传漂变是导致不同种群基因组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例如,非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非洲人基因组的多样性较高,而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种群分化和基因交流。
2. 泛癌、遗传疾病与基因组多样性人类基因组多样性与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某些基因变异与罕见的遗传疾病有关,而其他变异可能与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的易感性相关。
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
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群体生态学是一门关注群体生态系统结构、动态和功能的学科。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和生态系统如何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并找出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生态系统的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
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群体生态学理论关注群体的结构、组成和生命周期。
群体生态学中的关键概念包括种群密度、拓扑结构、种群成分、群体演替、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适应性。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物种可以在某些环境下存活,而其他物种可能会消失。
群体生态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食物竞争、繁殖和种群大小的波动。
在低密度下,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减少,并可能导致种群扩张。
在高密度下,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加,并可能导致种群压缩。
拓扑结构是群体结构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拓扑结构涉及物种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路径,包括种群尺寸、分布、形状和连通性。
不同的拓扑结构可能导致不同的动态和群体功能。
例如,如果一个群体分散在大片连续的土地上,那么该群体可能比位于不同片区域的群体更不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种群成分是指种群中不同个体类型的比例和组成。
这些个体类型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因为每个个体类型的表现可能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
例如,海狮种群的繁殖雌性数量在某些年份可能会上升,这可能会导致有利于雄性的选择压力在某些年份变得更加强烈。
群体演替是指群体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在群体演替过程中,整个群体的结构和组成可能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例如,如果一个草地上的植物种群已经遭到过卫星图像检测显示的大量的捕食性昆虫,那么可能会导致其他物种扩张,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资源和物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系统功能可能会受到环境变化、群体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砍伐森林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2, 374–38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韩立丰1,2王重鸣1许智文2(1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 杭州 310000) (2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 香港)摘要群体多样性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群体多样性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影响机制仍然存在大量不甚明了的地方。
本文首先回顾群体多样性近期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多样性研究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证结论, 强调对最佳设计的理解和引入情境因素的考察。
本文最后将讨论多样性研究和群体断层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就多样性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做出分析。
关键词多样性; 群体断层; 整合模型; 情境因素分类号B849; C931 引言群体多样性历来都是组织行为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组织内的员工构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关群体多样性的实证研究始终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Lawrence, 1997)。
以往研究发现, 群体多样性既能产生正面的效应, 同时也会施加负面的影响(Milliken & Martins, 1996)。
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并利用多样性成为摆在研究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群体多样性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
早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群体构成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绩效的影响, 这些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例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移民潮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企业内的劳动力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战略联盟和并购的兴起也使得拥有不同背景的员工能够在同一个组织中共事。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群体多样性研究在八九十年代蓬勃开展, 研究主题也由单纯地描述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转变为对人际互动的关注(Jackson & Joshi, 2001)。
90年代后期, 传统的多样性研究范式遇到了“瓶收稿日期: 2009-06-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组织变革行为与战略决策机制研究”(70732001)。
通讯作者: 韩立丰, E-mail: hanlf1986@ 颈”,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情境因素在群体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一思路使得多样性研究进入更加细致和精确的发展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 群体多样性初期的研究大多是在实验室背景下开展的。
随着研究设计的逐步完善, 学者开始更多地转向现实的工作场景。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时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现场研究较实验研究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 且容易涉及到敏感议题(Kochan et al., 2003), 故此对多样性效应的理解也应该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关于群体多样性的定义, 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Jackson, May和Whitney将多样性定义为“社会单位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别” (1995: 217), 这个定义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构思”。
Williams和O’Reilly (1998)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个体倾向于通过各种分类来简化认知, 人们利用属性的差别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多样性是对不同特征的主观感知。
无论是哪种概念界定, 我们都会发现, 多样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关键特征, 反映了社会群体内成员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是外显的(如性别、年龄等), 也可以是内隐的(如个性、价值观等); 可以是客观存在的, 也可以是主观感知的。
多样性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认为群体多样性能够影响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 以及群体成员的情感回应和需求。
如前所述, 多样性研究经常产生不一致的结论,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
首先, 不同第18卷第2期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 -375-研究关注的理论假设不一样, 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同。
其次, 多样性研究在效标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当一部分文献将群体绩效作为群体多样性的效标, 另一些研究则选择其他的效能变量, 如决策质量、战略变革等等, 也有学者直接以群体过程如社会整合或者冲突等作为结果变量。
即便是采用同一效标, 不同的研究在效标的概念界定和构思测量上仍然千差万别,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多样性研究结论的不一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样性概念本身所蕴含的二律背反原则, Milliken和Martins形象地将这一原则描绘成多样性的“双刃剑效应” (1996: 403)。
多样性的“双刃剑效应”体现在其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经常同时存在, 并且纠缠在一起, 难于辨清。
一方面, 群体多样性可能对绩效有利。
多样化的群体创造力和创新性更强, 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另一方面多样性对群体运行可能有害。
多样性会妨碍群体内部的沟通, 破坏群体凝聚力, 降低成员的满意度, 引发冲突。
“双刃剑效应”反映了群体多样性研究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 “多样性的影响到底如何?其效应能否被清晰地描述?是否有可能建立一个整合的模型?”这些问题都成为推进多样性研究发展最原始的动力。
2 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支柱在群体多样性研究领域, 研究者使用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以解释多样性的效应。
当前主导的两大理论分别是社会类化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 这两大理论几乎是目前绝大部分多样性研究都会使用到的理论支柱。
2.1 社会类化理论社会类化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来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 个体出于维护自身高自尊的需要而进行社会比较, 在此之前, 个体首先需要通过将自己和他人归类进不同的社会类别来定义自我。
进入社会类别的个体将“去个性化”, 把自己看作是类别中的一员, 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社会认同(Hogg & Terry, 2000)。
一旦社会类化过程发生, 个体会遵守“正面自我认同”的原则, 赋予自己所属群体正面的评价, 同时将负面的特征强加于其他群体。
社会认同将导致群体成员产生内群体-外群体的感知, 个体对同属内群体的其他成员会产生更多的好感, 而将“非我群类”的成员看作是有缺陷的(Tajfel & Turner, 1986)。
他们对外群体的人持有偏见, 认为其不值得信任。
社会类化过程会导致日益加深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在多样化的群体中, 这种效应表现为凝聚力降低, 沟通减少和冲突加剧。
进一步, 社会类化还会引发“自我实现预期”效应的产生(Williams & O’Reilly, 1998)。
如果个体对他人存在偏见, 那么他将会把消极的态度带入到与对方的互动过程中, 导致对方同样报以消极的回应, 而这种回应又恰好“验证”了个体之前对他人先入为主的偏见, 从而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成为群体内人际冲突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吸引理论(similarity/ attraction)的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类化理论的一个有力佐证。
相似吸引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相似的个体之间更能够相互吸引” (Byrne, 1971)。
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进行交往, 并且信任他们, 因为个体在与对方的互动过程中收获了美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 在多样化的群体中, 当个体和与自己不相似的他人进行互动时, 刻板印象容易被自动激活, 群体成员有时需要故意地去抑制这种刻板印象, 从而产生了不适感。
尤其是那些具有“社会污名” (social stigma)的人群, 更容易表现出诸如沮丧、焦虑等负面情感(Major & O’Brien, 2005)。
2.2 信息决策理论信息决策理论(information/decision making)的观点其实比较简单, 就是认为多样化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认知资源, 包括更加全面的知识和信息, 而且成员背景的差异性还会带来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资源使得群体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并且能够对各项方案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从而做出高质量的决策(Williams & O’Reilly, 1998)。
决策过程中多元化的视角甚至是分歧的意见都可能是有价值的资源, 因为它们使得相互冲突的观点浮出水面, 群体成员便可以围绕其展开讨论。
讨论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群体成员进行反思式的沟通(Edmondson, 1999)。
这种反思能够促进创新和创造力, 防止群体盲思(groupthink)现象的发生。
2.3 两种视角的整合从社会类化的视角看, 群体中的认知偏见和-376-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负面情感似乎是一切过程内耗的起源。
成员(或者由成员构成的亚群体)间的分割和对立不仅造成了群体成员消极的主观感受, 更重要的是损害了群体绩效。
从信息决策的视角看, 成员构成的异质性扩充了群体的认知资源集合, 伴随而来的是多元化的观点和视角, 能够帮助群体做出高质量和富有创造力的决策。
如果说社会类化视角强调了多样性对群体凝聚力的负面影响, 那么信息决策视角则突出了多样性对决策质量和群体绩效有利的一面。
一个关键问题是: 这两大理论体系是否有可能被整合?按照Milliken 和Martins (1996) 的思路, 无论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影响, 多样性都是通过几个共同的路径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发挥作用。
这些中介机制包括群体的情感回应、认知结果、象征意义和沟通模式。
1) 群体多样性会导致成员较低的承诺度和满意度, 上级对下属较差的绩效评估以及群体内部较高的缺勤率和离职率。
2) 相反, 群体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却会因为多样性的存在而有所提高。
多样化的群体不仅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意, 而且最终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质量。
这个观点也佐证了管理学研究领域著名的“不可或缺的多样性”(requisite variety)论断。
3) 群体的构成有时候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Ely (1994) 对性别多样性的研究发现, 高管中女性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低层女性员工对公司晋升机会的感知, 使得她们以更加友好的眼光来看待管理者和同事。
4) 多样化的群体倾向于采用更加正式的沟通方式, 阻碍了群体的社会整合, 从而对绩效不利。
同时亚群体间的对立降低了成员的沟通频率, 也会对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Smith, Smith, Olian, Sims, O’Bannon, & Scully, 1994)。
但是多样性能够帮助群体更频繁地与外部网络建立联系, 从而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间接促进了创新(Ancona & Caldwell, 1992a)。
当然, 多样性还能够通过其他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对群体效能产生影响, 这些变量包括冲突、社会整合、行为整合、学习、讨论、信息利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