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戴 元妹
( 苏州 市 吴 江 区 桃 源镇 成 人 教 育 中 心 校 , 江 苏 苏 州 2 1 5 2 3 6 )
以 需 求 为 导 向 的 农 村 社 区 职 业 培 训 的 实 践 与 探 索
积 极 开 展农 村 社 区 职业 培训 方 式 的探 索 ,是 不 断 提 高 农 村 职 工 的 科技 文化 素质 和职 业 能 力 , 满 足 农 村 职 工 就业 创业 、 实 现 传 统 意 义 上 的农 村 打 l 丁 者 向城 镇 化 进 程 中 的 自主创 业 者 转变的需要 , 也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的需 要 。 随 着 城 镇 化 进程 不 断 推 进 和 经 济社 会 的不 断 发 展 . 我 校 在 培 训 体 制 机制 、运 行 模 式 和发 展 战略 等 方 面进 行 了大 胆 的调 整 和 创新 。在 为 本地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者 和外 来 务 工 人 员 提 高 职 业 技 能 和 就业 能力 , 获得更多转岗或再就业机会 : 为 本 地 _ 【 _ 日 人 单 位 输送 更 多 合格 劳 动 者 ,促 进 本 地 企 业 管 理 水 平 的进 步 提 高 ;推 进本 地经 济 建设 和社 会 发 展 等 方 面做 出 了积 极 的尝 试 并 取 得 了一 定 成 果 成 果 与 收 获 截至2 0 1 2 年l 1 月底 , 我校共举 办各类培训班 1 2 0 期. 参 加 各 种 技 能 培 训 人员 有 8 0 0 0 余人。 本 年 度 开设 技 能 培 训 班 级 有 : 5 S 管理推进班 、 特殊 T种管理培训班 、 会计从 业证书班 、 缝 纫 班 、绿 化 班 和 计 算 机 网络 管 理 员 培 训 班 等 1 5 个科 目. 31 个 班 级, 培 训 以后 取 得 上 岗 证 或技 能 等 级 证 书 的有 1 2 3 9 人。 其中 , 服装缝纫工培训9 期2 3 8 人. 叉车丁培训 1 期4 8 人. 行 车 培 训 1 期2 8 人. 绿 化 T培 N 4 期1 5 2 人. 印 染 定 型 培训 工3 期 l 2 9 人 , 锅炉_ T培训 l 期4 5 人, 压 力 容器 工 培 训 2 期9 6 人. 会 计 继 续教育培训1 期7 1 3 人次 , 酿酒技术培i J  ̄ 1 5 8 人, 计 算 机 网络 管 理 员( 技师 ) 培训1 8 人, 创业培训 l 期6 2 人, 电焊培训工3 期6 6 人 , 电 丁培 训 3 期1 3 5 人。 汽驾班培训7 0 人, 会计从 业资格培训 1 6 7 人, 企 业 管 理 能 力 提 升 培训 ( 5 S 管理) 6 0 人。 尤 其 是 作 为桃 源 镇 的 两 家 龙 头 企 业— — 华 源包 装 和众 诚 鸭业 。学 校 已 累计 为 他 们培养了2 名技师 、 4 8 名高级工 、 1 6 2 名 中级 工 .使 企 业 的高 技 能 人 才 所 占 比例提 升到 2 8 % 各 类 培 训 班 的 成 功 举 办 和各 培训 项 目的开 设 . 为深 入 推 进 我 校 农 村 社 区 职 业 培 训 活 动 积 累 了 经验 .也 为我 校 更 大范 围地 进 行 培 训 体 制 机 制 、运 行模 式 和 发 展 战 略 等方 面 的调 整 和创 新 增 强 了 信 心 和 勇气 。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实践和启示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实践和启示


2 川沙模式—— 市场主导下的学历教育模式 . 外来 务工 人 员 的教 育需 求是 多 元化 的 ,一些 外 _ 来 人 员需 要技 能 培训 以提 高 生存 条件 ,还 有 一部 分
外来 人员 想追 求 更 高 的发展 空 间 。这部 分外 来人 员 有 着 较强 的能 力 , 他们 想通 过努 力 获得更 高 的学 历 , 以提 高 自身 的社会 地 位 和获得 自我发 展 ,并 能够 在 上海 重 圆 自己的 大学 梦 。这 就催 生 了我们 的川 沙模 式—— 一种市 场主导 的学历教 育模式 。 我们给予 了外 来 人员 以关 注 ,根据他们 的需求开 展教学 , 外来 人员 通 过学 习收益颇 多。外来务 工人员小林 来 自苏北 , 因 为家庭 贫 困没 有 机会 上大 学 ,但是 能 够 接受 高等 教 育 一 直是他 的一个 梦想 。 上海 打工 几 年后 , 在 他深感 没有较 高 的学 历 限制 了 自己的发展 , 后在我 校川 沙 教 I 学 点完成 大专 学历 的学 习后又继 续 攻读本 科 学历 。 3 .嘉 定 模 式—— 校 企 合 作 的 非 学 历教 育 培 训
收 稿 日期 :0 7— 9 2 2 0 0 —1 作 者 简 介 : 益 宇 (9 1 , , 育 学硕 士 , 理 研 究 王 17 一) 女 教 助 员 , 要 研 究方 向为 社 区教 育 、教 育 学 ; 主 汪敏 生 (9 8一) 15 ,
男 , 授 , 海 第二 工 业 大 学 高教 研 究所 所 长 , 要 研 究 方 教 上 主 向为 成 人 教 育 、 业 教 育 ; 益斌 (9 9一) 男 , 育 学 硕 职 周 17 , 教 士 , 理研 究 员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成人 教 育 、 业教 育 。 助 主 职

劳务工的培训计划

劳务工的培训计划

劳务工的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提高劳务工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 培养劳务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 帮助劳务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二、培训内容1. 基础技能培训(1)工作技能培训:包括操作设备、基本工艺和生产流程等。

(2)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内容。

(3)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包括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2. 服务意识培训(1)沟通技巧培训:包括与客户、同事有效沟通的技巧培训。

(2)团队合作培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

3.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1)职业素养培训:包括职业操守、职业形象等方面的培训。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劳务工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三、培训方法1. 课堂培训采用专业的讲师团队,通过讲授、示范、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

2. 实践操作安排劳务工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培训内容的真正掌握。

3. 岗前实习安排劳务工进行岗前实习,通过实践巩固培训内容,锻炼操作技能。

四、培训方案1. 初级劳务工培训(1)培训时间:3个月(2)内容:包括基本工作技能培训、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服务意识培训等。

(3)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2. 中级劳务工培训(1)培训时间:6个月(2)内容:包括进阶工作技能培训、团队合作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

(3)培训方式:岗前实习和实践操作为主。

3. 高级劳务工培训(1)培训时间:1年(2)内容:包括深化工作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

(3)培训方式: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为主。

五、培训评估1. 考核机制设立定期考核,对劳务工的培训成果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估。

2. 奖惩制度对成绩优秀的劳务工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3. 意见反馈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劳务用工的培训计划及方案

劳务用工的培训计划及方案

劳务用工的培训计划及方案1.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劳务用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质量,增强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2. 培训对象劳务用工岗位的员工,包括生产工人、清洁工、保安等。

3. 培训内容(1)岗位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劳务用工,进行技能培训,包括操作技能、安全生产、机械设备维护等。

(2)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等。

(3)安全培训: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培训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视频教学等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安排实际操作训练,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应用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培训周期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安排,分阶段进行培训,每次培训周期为1-2周。

6. 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

7. 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结束后,对员工进行效果评估,检查培训效果,并对不同员工的改进情况进行评估。

二、培训方案1. 培训内容与安排(1)岗位技能培训- 生产工人:包括操作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品质检验等。

- 清洁工:包括清洁工具使用、清洁方法、卫生标准等。

- 保安:包括安保工作流程、应急处置、监控设备使用等。

(2)职业素养培训- 岗位责任:强调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和态度。

- 团队合作: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3)安全培训- 安全知识:包括工作场所安全、防火防爆知识等。

- 安全操作: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 培训方法与教材(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PPT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安排实际操作训练,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应用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案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

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乡镇企业就业,这部分人称之为“农民工”。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乏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

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岗位技能的需求,从而探索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为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学习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调查对象具有农业户口并且正在务工的农民工。

调查共完成了问卷30份,有效问卷总数30份,问卷回收率100%。

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工作多有亲戚朋友介绍,很少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3、调查时间2014年11月上旬。

4、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充分了解农民工工作及家庭现状、收入状况以及对技能培训要求和规划。

调查共完成了问卷30份,有效问卷总数30份,问卷回收率100%。

在所调查的210份问卷中,女性占33%。

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工作多有亲戚朋友介绍,很少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5、调查内容(1)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为保证此次调查的男女比例协调问题,在30个调查对象当中我们特地选取了20名男性和10名女性进行调查。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名工的年龄大都分布在26~35岁之间,占总调查样本的40%,36~45岁居于其后,约占30%,其次分别为18~25岁和46岁以上的人,分别占总体样本的20%,10%。

在文化程度方面,更多的样本集中在初中程度,小学,高中,文盲依次排列。

可见,农名工的学历更多居于初中,文盲很少。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践案例与成功经验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践案例与成功经验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践案例与成功经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农民工技能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践案例和成功经验,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案例一:山东省农民工培训中心山东省农民工培训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机构。

该中心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各类培训项目,涵盖了建筑工、电工、焊工等多个行业。

培训中心注重实践教学,采用实际操作和模拟工地的方式,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培训中心还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并提高职业素养。

案例二:广东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广东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培训项目。

该计划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农民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烹饪等多个领域,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

此外,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广东省还组织了一些实践活动和实习机会,让学员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

成功经验一: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只有培训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培训机构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培训机构还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成功经验二: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之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

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学历和基础知识可能较为有限,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

相比之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工地的方式进行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

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

于其 自身的 就 业适 应 , 而且 很 容 易使 其 游 离于社 会 之 外 , 不 利 于
社会 整 合 。 鉴 于此 , 需要 注 意对 他们 进行 心 理疏 导 , 一 方 面 引 导 他
们不失志、 不 消沉 、 另一 方 面破 除保 守、 懒 散 的 意识 与 习惯 , 树 立
正确 的就 业观 。
的城 市 归属 感 。
【 关 键词 】 外来 务 工人 员 技 能 培动 I 归属 感 调 查 【 中图分类号】 G 7 2 【 文献标识码 】 A
教 育 是 人 类 发 展 的基 本 条 件 和 每 一 个公 民的 真 正 利 益 所 在, 通 过提 高外 来 务 工人 员 的受 教 育 水平 , 可 以提 高他 们 的职 业 技 能 和 生活质 量 。 同 时 , 教 育培 训作 为 一种 对 外 来务 工人 员的 会 支持 和 服务 , 可 以提 高他 们 的社会 融 入和 社 会参 与 。笔 者认 为 大量 的农 民工在 相 对 比较 短 的 时间 内进入 城 市 , 而且 从事 的 大 多 是 劳动 密 集 型行 业 。 一 旦 经 济发 生较 大的 波动 , 这 些 外 来务 工人 员 因没 有 一技 之 长 而在城 市无 法生存 ,回原 籍也 已经无 地 可 种 . 将成 为社会 的 不稳 定 因素 。在 这 样 的背 景 下 , 笔 者 对外 来务 工人 员的技 能 培训 进行 了 实践探 索 。 外 来务 工 人 员职 业技 能 培训 的 主要 途径 由 于外 来 务 工人 员属 于弱 势群 体 .本 文 所研 究的教 育培 训 不 完全 以 市场 为 主 导 。 而体 现 社 会 的人 文 关怀 , 立足 于维 护 外来 务 工人 员的基 本 权 益 , 提 高 他们 的 生活 质 量 , 从 而 满足 他 们 的精 神 需求和 自我发 展 需 求 。为此 。 培 训机 构 用好人 力资 源和 社 会保 障局 的 政 府技 能 补 贴培 训政 策就 尤 为 重要 . 凸现 培 训 的 社会 公 益

创新流动务工人员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以宁波市基层和谐促进组织为例

创新流动务工人员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以宁波市基层和谐促进组织为例

疏远 的人亲近起来 ,让 困难 的人得 到关爱 ,让 奉献的人得到
尊 敬 。 这 是 包 括 流 动 务 工 人 员在 内 的广 大居 民群 众 共 有 的 期
盼。
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 ,能够共建沟通融合和睦相 处的 “ 家 大
庭 ”。
( ) 二 流动务工人员社会生活存在 不确定性
事 实 上 ,大 量 的流 动 务 工 人 员 进 入 各 种 民 营企 业 ,企 业
与 沟 通 ,形 成 活 动 务 工 人 员 与 企 业 主 相 互 信 赖 、共 同发 展 的 良性循 环 。 希 望 得 到 社 会 尊 重 ,承 认 其 应 有 的社 会 地 位 ,保
用 ”, “ 把社 区建设成 为管理 有序 、服 务完善、文明祥和 的
社 会 生 活 共 同体 ”让 流 动 务 工 人 员 在社 区 这 个 社 会 大 家 庭 中 感 到 温 馨 ,让 陌生 的人 熟 悉起 来 ,让 劳 累 的 人 轻 松 起 来 ,让
务业7 %以上的用工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一 些特殊 的服务行 0 业中 ,这一比例还要高 ,如城 市环 卫业9 %的用工是外来务 0 工人员。大量涌入 的外来务工暂住人 员,在 为经济建设做 出 重大贡献的 同时 ,由于与本地 常住户籍居 民客观上在观念 、 文化、语言 、习俗 、收入等 方面存在着较大 的差距 ,新老居 民矛盾突 出,社会二 元结构 明显 ,社会治安 不容 乐观 ,直接 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 社 会 管 理 的 需 要 看 , 与 日俱 增 的流 动 务 工 人 员及 管理 现状 的调 查研 究 ,对
其社会群体特性及其相关社会组织 的内在联 系的分析 ,可 以 寻求其融入社会 的切入点和适应模 式 ,以最 终找到为流动务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一)要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尽快形成职工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等“一条龙”工作格局。

一是由劳动部门前头,工会积极参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

对至今尚未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的企业,由劳动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工会加大检查、建议力度,督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落实到位。

二是拓宽职工技能鉴定的覆盖面,凡是纳入全市劳动竞赛范围内的比赛工种,无论是通用工种还是行业工种,只要基本符合劳动部门申报条件,都可以通过比赛免试直接参加技能鉴定,使更多的工种能够参加技能鉴定。

有关方面要及时建立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制度和等级评定标准,依法维护和保障职工享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三是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和晋升制度,进一步加大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赛促训工作力度,使职工学以致用。

实现培训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培训工作要从适应型向提高储备型转变,从注重积累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注重学历培训向复合型人才培训转变。

四是拓宽职工教育阵地。

进一步规范职工学校,建立以市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等技工学校等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

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五是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工资指导价标准,确认技术工人的价值,鼓励技能人才劳动价值市场化。

使高级技工劳动价值真正走向市场,得到社会公认。

六是继续实行市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同时扩大数量和覆盖面,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拓展职工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鼓励企业培养职工技能人才,留住职工技能人才。

(二)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

第一要企业建章立制。

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认识,把“职工技能素质提高工程”摆上议事日程。

逐步建立起职工培训、竞赛、鉴定、使用、待遇“五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

城郊村外来务工人员自治管理实践探索_以太平村新村民自治管理为例

城郊村外来务工人员自治管理实践探索_以太平村新村民自治管理为例

2012年第10期(总第406期)上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起步,经济迅猛发展,逐渐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这使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这些地区。

上海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选择地区。

他们流入上海,其中很大一部分集聚于城郊结合部。

外来务工人员既为上海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极为重要,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1.外来人口比重1983年上海的流动人口只有50万人,1984年70万人,1985年134万人,1993年242万人,1997年282万人,2000年383万人,2007年660.30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2220.83万人。

其中外地流动人口829.82万,占上海总人口的37.73%。

2011年底,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2301.9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达900万,且向郊区流动趋势加剧。

在全市外来人口中,有600万在郊区,占全市外来人口比例接近80%。

嘉定区全区常住人口现为147万,其中外省市来沪人口近90万人,外来人口是本地的1.4倍,已远超户籍人口,主要集中在江桥、马陆、安亭、南翔等流动人口大镇。

以江桥镇为例,江桥镇常住人口为2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0万,占77%。

江桥镇太平村户籍人口1305人,外地人口达4000多人,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比例是1∶3以上。

江桥镇幸福村户籍人口1863人,外来人员近15000人,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8以上。

外冈镇2003年外来务工人员15799名。

至2011年增至53878名,每年平均以20%的速度递增。

2.外来人口结构嘉定区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于安徽、江苏、河南、江西、浙江、四川,占总数86%,其中安徽占38%。

城镇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探索

城镇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探索
的具 体实践形式 。 义乌 市城 镇 流 动 人 口的

繁 荣 ,吸 引 了全 国 各地 乃 至 国外 的 众 多经 商办 厂 人 员和 求职 务工 人 员 ,据 统 计 , 目前 义乌 仅外 来 流动 人口就达 4 万 。 7
义乌 市城 镇 流 动 人 口 中 。一
近 年 来 ,义乌 市 有 关 部 门 、 群众 团体 和 个 人 ,利 用 有限 的 资
生 产 、经 营 、服 务 等 行业 中 来 。 二 是企 业转 岗职 工 。 国有 企业 的 改 制 ,个 私企 业 的整 合 ,使一 批 企 业职 工 在竞 争 中成 为 流动 大 军
的一 员 。三是 外 来 流动 人 口。义
来 务工 人 员培 训 活动 。依 托 义乌 全 市 的职业 教 育 资源 ,根 据学 员 的需求 ,设置 了服装 裁 剪 、餐旅 服 务 、 电子 电工 、计 算 机 应 用 、 烹 饪等 十 多个 专业 ,相继 组织 开 办 了四 期 、每 期 为时 一 个 月的 农 村转 移 劳动 力和 外 来务 工 人 员免 费培 训活动 ,受训 人 员达数 万人 ; 同时 ,为提 高企业 职 工 和市 场 经 商 人 员的素 质 ,教 育 行 政 部门 根 据实 际 需 求 ,为城 镇 、街道 骨 干
源 ,开 展了一 些相关 的培训 活动 , 但 远 不能 满 足 不断 增长 的社 会教 育需 求 。 开 展 全 方 位 、多 形 式 、 系列 化的 流动 人 口教 育培 训 的呼 声 越来越高 。
二 、义 乌 市城 镇 流 动 人 口教 育培 训 的 实 践

部 分 是通 过优 惠 政 策 引进 的高 素 质 人 才 ,他们 的 继续 教 育 借助 现 代 化 的信 息技 术 以 及各 种教 育 机 会 可 以得 到弥 补 ;也 有 一 部分 是 通 过 企业 、单 位 开 展 的短 期 的行 业 培 训得 到提 高 ;但 绝 大 部分 随 着 经济 大 潮而 流 动 的人 口 ,由于 受 种种 主客 观 条件 的限 制 ,他 们 得 不到 较 系统 的 教 育培 训 ,尤 其 是 农村 转移 劳 动 力和 外 来 务工 人 员 ,他 们受 教 育 的程 度 本 身就 不 高 ,在 劳动 力市 场 上 很难 找 到合 适 的 岗位 。许 多 人 虽然 找到 了 就 业 岗位 ,但 是 因 为素 质偏 低 ,在 企业 的 发展 受 到 了限 制 ,自身 的 就业 岗位 也 随时 受 到挑 战 。这些 流动 人 员如 果长 时 间 不能 接 受教 育培 训 ,大 量 的流 动 人 口队 伍不 仅 不能加快城 市化的发展 , 还会 因 为劳动 力资源 素 质 的 偏低 ,影响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共20篇)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共20篇)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共20篇)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共20篇)第1篇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职业技能培训股调研报告为进一步落实百乡千企万人大调查活动的意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泛征求企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制约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转创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行走访调研,深入到基层.企业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中,了解掌握各类存在的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设的职业技能培训股的职能拟定落实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意见和规划;拟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农村使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意见.办法;拟定落实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指导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完善职业技能资格制度;拟定落实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技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意见;拟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意见.办法,并监督实施;承担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办理和发放工作。

二.做好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是加快人口资源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转变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最终保证。

从数量和整体水平看,当前我县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仍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

当前,我县正1 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竟争力,最终都需要依靠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实施和落实。

而我县人力资源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差距分突出。

我县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8多,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占技能人才总数不足30,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30的发展水平。

全县75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0.7,初中文化程度占33.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32.27,大专及以上仅0.93。

江东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江东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导 下 , 紧 围绕 改 革发 展稳 定 大局 , 紧
方 面 的 教 育 培 训 , 实 提 高 外 来 务 切
工 人 员 的 思 想 意 识 、文 化 素 质 ,使
成 为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主 要 集 聚 地 之


到 20 0 5年 末 , 东 区 外 来 人 口 江
其 掌 握 城 市 工 作 生 活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做法 是 :
楼 等 街道 的 “ 中村 ” 8 城 和 0年 代 初
期 建 造 的 老 社 区 。 着 东 部 新 城 的 随 启 动 建设 , 快增 长 态势 仍将 持续 。 较
据 江 东 区 人 口计 生 局 测 算 , 2 1 到 00
住 、 业 、 育和 社 会 参 与条 件 , 就 教 切
技 能 。 同 时 , 文 明创 建 和 文 艺 活 以
达 到 9 8 5人 ( : 公 安 机 关 登 记 26 注 指 在册 的 , 际 人数 估计 达 1 实 0多 万 ) ,
占 常 住 人 口 13左 右 ,其 中 外 来 务 /
动 等 为 载 体 , 强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的 加
区域发展 ■ ■
考 虑 到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远 离 家 乡
和 亲 人 ,区 委 、区 政 府 坚 持 以 人 为
人 口 开 展 了 妇 女 病 普 查 服 务 。 积 极 支 持 外 来 人 口 建 立 外 来 人 员 临 时 党 支 部 、 来 人 员 团 支 部 、 外 来 外 “ 人 口 之 家 ”等 自 治 组 织 , 化 外 来 强 人 口 自 我 教 育 、自 我 管 理 、自 我 服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 足 他 们 的 精 神 文 满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方式的探索,是不断提高农村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满足农村职工就业创业、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打工者向城镇化进程中的自主创业者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校在培训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创新。

在为本地农村剩余劳动者和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获得更多转岗或再就业机会;为本地用人单位输送更多合格劳动者,促进本地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成果与收获截至2012年11月底,我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人员有8000余人。

本年度开设技能培训班级有:5s管理推进班、特殊工种管理培训班、会计从业证书班、缝纫班、绿化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班等15个科目,31个班级,培训以后取得上岗证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有1239人。

其中,服装缝纫工培训9期238人,叉车工培训1期48人,行车工培训1期28人,绿化工培训4期152人,印染定型培训工3期129人,锅炉工培训1期45人,压力容器工培训2期96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1期713人次,酿酒技术培训58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师)培训18人,创业培训1期62人,电焊培训工3期66人,电工培训3期135人,汽驾班培训70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167人,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5s管理)60人。

尤其是作为桃源镇的两家龙头企业——华源包装和众诚鸭业,学校已累计为他们培养了2名技师、48名高级工、162名中级工,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提升到28%。

各类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和各培训项目的开设,为深入推进我校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活动积累了经验,也为我校更大范围地进行培训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计划

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计划

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地走出家乡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务工。

他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和生活质量。

然而,许多务工人员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因此,加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提升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

2. 培养务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要求。

3. 增强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三、培训内容1. 基础技能培训(1)基本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英语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和工作沟通。

(2)计算能力: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培训,使务工人员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

(3)基本文化知识:进行基本的文化知识培训,包括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务工人员能够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

2. 职业技能培训(1)技术技能培训:根据务工人员的不同行业和领域,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包括电工、焊工、机械维修、美容美发、厨师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2)操作技能培训:针对具体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包括机械设备的操作、产品加工和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3)安全生产培训:进行安全操作和生产环境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能够掌握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职业素质培训(1)职业道德培训:进行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培训,强调务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守法守纪,遵守职业操守,保持良好的职业品行。

(2)社交能力培训:进行社会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环境,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四、培训方式1. 定期开展集中培训:组织专业培训机构或相关机构开展集中培训,对务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4篇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4篇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4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1为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行政效能,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市人力资源培训指导中心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对全市各定点培训机构就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作专题调研。

调研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全面深入的对公办定点培训机构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调研,以求规范技能培训机制,提升技能培训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调研围绕培训经费使用情况、近几年开展职业培训方面的做法经验以及对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

现将具体调研结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1)培训情况:20xx年全年全市18家公办定点培训机构共对7922个人开展了技能培训,其中,本地城乡失业人员技能培训2897人,外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32人,被征地人员技能培训993人。

(2)财政补贴情况:20xx年全年拨发至各定点培训机构经费总额为6545099元,其中本地城乡失业人员技能培训拨发2358427元,外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拨发3353560元,被征地人员技能培训拨发833112元。

(3)财政补贴使用情况:财政补贴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的支出,培训费、管理费以及新设备添置费,其中培训费包括教材费用、师资费用、场地水电费用等,部分乡镇的场地水电费并为纳入支出中(因借用中学会企业的场地,因此场地租借费及水电费都未结算到培训帐上);管理费包括工作人员加班费、招待费、差旅费等。

二、具体做法(1)围绕各镇产业抓培训。

随着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激增,各定点培训机构根据所在地域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和“送培训入企业”。

农民工技能培训经验做法

农民工技能培训经验做法

农民工技能培训经验做法一、明确培训需求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第一步是明确培训需求。

了解农民工的技能现状、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为制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二、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和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等方面。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关键。

培训机构应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训设施。

可以通过咨询、考察等方式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

四、加强培训管理加强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

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管理,确保培训师资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五、提供就业服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培训机构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推荐就业等方式,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

六、建立评估机制建立评估机制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保障。

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培训评估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

八、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宣传推广是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知晓率和参与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农民工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于国有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会工作为例

关于国有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会工作为例

关于国有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工会工作为例王忍利【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大,其用工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外来务工人员正在成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利用工会组织,抓好以农民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待遇、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工作,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是将这部分新劳动力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力的现实需要.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工会以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入会为着力点,加大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力度,在推进和谐企业、美丽企业建设中进行了创新实践.【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会工作【作者】王忍利【作者单位】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天津300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412.6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大,其用工形式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特别是对于大型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及企业自身面向管理高端化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正在成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主力军。

如何妥善抓好以农民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待遇、生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是将这部分新劳动力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国有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建设部重点抓好的33家大型建设企业之一,有责任、有义务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扎实做好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工作,在推进和谐企业、美丽企业建设中不断创新和实践。

一、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单位的工会机构状况及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业务总量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已分布在国内30个省市 (自治区)和5个海外国家。

参与项目建设的2万多名职工中,仅有3000名正式职工和1282名来自周边省市的劳务派遣职工,其余近2万名职工绝大多数为公司联营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合同工。

务工就业培训计划

务工就业培训计划

务工就业培训计划一、培训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许多农村劳动者选择外出务工来谋生,这其中既有因为农村就业岗位匮乏,又有因为城市的发展需求。

然而,许多务工者在外打工时,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素质,难以在城市中获得合适的工作。

面对这一问题,务工就业培训计划应运而生。

通过培训计划,提升务工者的技能和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二、培训目标1. 提升务工者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提升务工者在各类岗位上的工作技能,包括技术操作技能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2. 增强务工者的素质教育:培训计划还将注重培养务工者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环境。

3. 帮助务工者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培训计划,帮助务工者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能,增强到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培训内容1. 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务工就业培训的核心内容。

技能培训的内容将根据务工者的就业岗位进行针对性培训。

例如,建筑工地的务工者将接受建筑工程相关的技能培训,服务业的务工者将接受相应的服务技能培训。

2. 素质培训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将开展素质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

这些内容旨在增强务工者在城市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3. 职业规划在培训过程中,还将帮助务工者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包括职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路径的规划。

通过这一环节,务工者将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四、培训方式1. 线下培训线下培训将通过就业培训机构或相关企业举办。

培训内容将采取课堂授课、实物操作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实景模拟训练,让务工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2. 线上培训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培训,采用远程视频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进行培训。

通过线上培训,可以解决一些地域限制,提高培训效率。

3. 实训实习实训实习是培训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作者:陈永红胡永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8期
【摘要】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文章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如何加强这个群体的技能培训展开探讨,包括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归属感调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0-02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所在,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

同时,教育培训作为一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

笔者认为大量的农民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城市,而且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因没有一技之长而在城市无法生存,回原籍也已经无地可种,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弱势群体,本文所研究的教育培训不完全以市场为主导,而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

为此,培训机构用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政府技能补贴培训政策就尤为重要,凸现培训的社会公益性。

1.加强与社区街道的联系,对技能培训进行政策宣传解读
外来务工人员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群体,因职业原因而较少接触网络资源,教育机构也不可能靠某项文件、活动去宣传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让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政府补贴技能培训。

社区街道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我管理组织,是最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组织,通过居委会去宣传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可在最大程度上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政策。

为此,让居委会的同志充分了解方针政策成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之一。

2.加强与企业合作,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良性互动
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就业率。

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充分就业。

为了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机构积极实施“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方式,努力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社会供给有效对接起来。

一方面是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书或者就业订单,开展定向、定点招生培训,保证就业。

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签订委托培训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

3.根据需求制定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形成优势专业
(1)技能培训和技术发展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已成为全社会每一个人必备的应用技能,为此,积极举办各类电脑培训班,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制作等初级操作到网页设计、电子商务师等中高级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技能培训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呼叫业务需求急剧上升,根据一些包括联通公司、移动等在内的大型企业的要求,及时设立呼叫服务员这样的培训专业。

(3)技能培训和产业结构相结合。

培训机构所在区的发展以商业为主,区域内有大量的集团商场、超市等,营业员层次参差不齐,及时开设营业员(日用百货)中高级的培训,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否有效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等实际需求情况,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培训方式两方面予以了一定的创新。

(1)课程内容。

坚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掌握实用技能为重点,除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外,还重点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体心理疏导培训、城市社会规范培训。

个体心理疏导培训。

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的压力、处境的尴尬,加上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戴着灰色的眼镜看待别人、认知社会,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就业适应,而且很容易使其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利于社会整合。

鉴于此,需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引导他们不失志、不消沉、另一方面破除保守、懒散的意识与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城市社会规范培训。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现代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就业观念,包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使他们能尽快的适应现代城市社区生活,同时,加强城市归属感教育,淡化原籍观念,形成对现代城市的认同感,增加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和凝聚力。

(2)培训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是前提。

从培训方式上,安排菜单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两种方式,菜单式培训可提供多种培训项目,供他们自由选择;订单式培训是根据用工单位提出具体的项目并且必须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实施的一种培训方式。

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走出校门,主动与市场接轨,与用工单位联系,抓住市场需求,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对他们开展什么样的培训。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作用之城市归属感对比
当前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收入偏低、劳动时间长、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笔者只从外来务工人员在参加培训前后的城市归属感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对比,设计问卷如表1:
作为对自身处境的主观感受,这几个指标由相同的个性因素决定,从问卷设计角度来看这5个方面各有侧重,权重相当,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在各个培训班级抽取一定数量的学员进行调查,共发放了12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2.8%。

为了了解培训前后学员的归属感变化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表2所示的分布表。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城市归属感最差的都是初级学员,即没有任何技能的对象,而能参加高级培训的人员往往有一定的技能,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相对较高,这和现实状况也非常的吻合。

比较实验前后发现明显的特征是参加初、中级培训的对象其归属感有较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3.9%,5.3%,而高级则仅提高了0.2%,我们推断是当一个人没有技能或具备初级技能的时候,他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此时帮助他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其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的一技之长可在城市中立足生存,所以前后的归属感提高明显,而本身已经具备一定技能的人他的城市归属感尚可,再增加某项技能对其归属感的变化不明显。

当然,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其自身的收入水平、年龄、社保等也是息息相关的,受条件限制,不作一一阐述。

参考文献:
[1]汪敏生.王益宇.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对策与行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5)29-31
[2]才国伟.张学志.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J].经济管理,2011 年第2 期158-168
[3]宋亦芳.加强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的思考[J].成教研究,2012年(12)4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