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将在设计活动时更加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教学难点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学生需掌握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概念,以及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点。
-周长计算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计算周长时,需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学生需从直观上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举例:针对难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a.利用动态教具或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最后说教学设计: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Lecture no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tan gles and squares《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篇章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篇章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教材分析: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教科书58—60页)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
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想想做做第4题(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范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以夜景图导入,间接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
再让学生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由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然后揭题。
简洁明快,很快进入课堂主体环节。
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时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的“认识图形”和三年级“周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仅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而且也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够区分它们。
学生也已经掌握了用尺子和三角板测量图形边长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发现并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板书要点。
4.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说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操作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精选9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精选9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篇1一、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
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
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
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他们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他们可能还处于模糊认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六、说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a.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b.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自主探究(10分钟)b.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合作交流(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b. 学生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b. 学生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5. 巩固练习(10分钟)a.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七、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验证过程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八、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性质。
2. 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折纸、量一量、画一画等方式,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演示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分析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标注它们的特征。
2. 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拍照或画图,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2. 开展数学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主选择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主题进行创作。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掌握。
十、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3.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形状特征。
可以提问:“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发学生思考。
2. 概念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记忆(1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图形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示例,并让学生警觉和记忆相关内容。
4. 计算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算术题和实际情况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练习,巩固概念。
5. 拓展(15分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思想。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时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图形、实物3. 算术题练习册4. 实际生活案例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的利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本教学设计还涉及到了相关的计算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第一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1.1 教学内容: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1.2 实施步骤:(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第二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1 教学内容: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2 实施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第三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3.1 教学内容: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2 实施步骤:(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第四章:观察和思考4.1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实施步骤:(1)给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3)讲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实践操作5.1 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5.2 实施步骤:(1)给出操作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教案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2.学习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教学重点: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2.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教学难点:1.使用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个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白板和马克笔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或图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1.老师将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a.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点?b.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2.引导学生思考出长方形的定义和特征:有4个直角的四边形。
3.引导学生思考出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有4个相等的直角和相等的边长的四边形。
Step 2:学习长方形的特征(15分钟)1.老师以课件或黑板为媒介,介绍长方形的特征,如有4个直角、相临两边相等等。
2.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图形并讨论的方式,学习长方形的性质。
3.老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为长方形,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Step 3:学习正方形的特征(15分钟)1.老师以课件或黑板为媒介,介绍正方形的特征,如4个相等的直角、4条相等的边等。
2.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图形并讨论的方式,学习正方形的性质。
3.老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正方形,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Step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20分钟)1.老师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让学生记住并理解。
a.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长×宽b.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2×(长+宽)c.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边长×边长d.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4×边长2.老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1. 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综合题目。
教学准备:1. 相关图纸和尺子、直尺等工具。
2.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1. 演示法。
2. 课堂讨论法。
3. 互动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们知道这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点吗?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有四个角,四边为直线的四边形图形,它的对边相等,且呈直角。
正方形是有四个角,四边为直线的四边形图形,它的边相等,且呈直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相邻两边长度不相等,其中一条对边是长边,一条是短边。
正方形的边相等,四个角皆为直角。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长两短之和,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四边的长度之和。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和宽的乘积,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三、例题讲解(20分钟)1. 设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cm,宽是3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解:周长=2×(5+3)=16cm,面积=5×3=15cm²。
2. 如图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为5m,请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解:周长=4×5=20m,面积=5×5=25m²。
3.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40cm,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解:正方形周长=4a,则a=40÷4=10,所以面积=10×10=100cm²。
4.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和宽之比为3:1,求其长和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引言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中,了解和掌握各种几何形状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础、最常见的两种形状之一。
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孩子们可以提升他们的几何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理解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1. 长方形长方形是一种有四个角的四边形。
它拥有两对相等且平行的边。
其中,相邻边长度可以不同,但每对相对边必须相等。
- 描述:四条边不一样长;有两组平行边;- 特点:拥有4个角;每对相对边长度相等;2. 正方形正方形也是一种有四个角的四边形。
与长方形不同的是,正方形所有边都相等,并且拥有四个直角(每个内角为90度)。
- 描述:四条边完全相等,并且都为直角;- 特点:拥有4个角;每个内角为90度;四条边长度相等;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1. 边长长方形的两对相对边可以有不同的长度,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完全相等的。
通过观察边长可以轻松区分这两种形状。
2. 内角正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90度,而长方形则没有这个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角度来确定一个图形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
3. 角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拥有四个角。
但在每个图形中,正方形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而长方形只有两个内角为直角。
4. 特殊性正方形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所有边长度相等且拥有四个直角的长方形。
换句话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这一更大类别中的一种特例。
四、学习活动1. 观察比较事先准备好多张纸板或卡片,既包含正方形又包含长方形,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 让学生找出共同点:都有四个角;都属于四边形;- 让学生找出不同点:正方形边长相等且为直角,长方形边长可以不等;- 学生们可以在纸上绘制图形,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团队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卡片(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
让小组成员轮流选取一张卡片并描述它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同时解释他们的选择理由。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如纸张、桌面等。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带来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如纸张、积木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并讨论它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第二章:长方形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特点,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等。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形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并测量对边的长度,比较是否相等。
第三章:正方形的特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特点,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等。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方形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测量四条边的长度,比较是否相等。
第四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相邻边垂直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和相邻边垂直。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角线和相邻边,并测量对角线的长度,比较是否相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激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拓展学习。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纸、搭建模型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能够正确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3.能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
二、教学内容: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纸,上面绘制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观察图纸,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20分钟)(1)教师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些线段组成的。
(2)教师板书定义,并通过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在生活中是否见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与学生共同讨论。
指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有四个直角、两条相等且相互平行的边,而正方形除了具备长方形的特征外,还有四个相等的边长。
(2)教师板书总结,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特征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同时可根据学生描述的特征绘制一些示例图形,加深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4.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30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进行讨论。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在小组讨论的表格中。
(3)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如:证书、电视、书本、窗户等,以便获得更广泛的应用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
年级说课稿
admin 说课稿资料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
”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
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
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
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
(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
(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
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
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