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品读题目
•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 几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 的情感。
•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 他写纪念文。
1.标点 2.书面语、口语 3.用语简洁 4.是否顺口悦耳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6. ......
布置作业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020. 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1 0:3003: 10:3003 :1012/ 10/2020 3:10:30 AM
作者介绍
•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一、背景与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二、人物形象叶圣陶先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具有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和风范。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如茶水招待、听差送客、稿费退还、校对稿件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坚持“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深受作者的敬重和缅怀。
三、写作手法1.回忆性叙述:本文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2.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侧面烘托: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修养,进一步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情感表达1.敬重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之情。
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种敬重之情贯穿全文。
2.缅怀之情: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启示与思考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严谨自律、待人宽厚地做人处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与身边朋友的交往,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本解读
明确:作者并不是认为叶圣陶 先生比孔子还高明,他是运用衬 托手法突出叶圣陶先生的高尚 德行,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讨论内容:本文开头交代叶圣陶先 生的逝世,为何要详写除夕之夜鞭炮 繁碎而响亮的声音
1.6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每小组选1名代表在讲台展示成果.
速回信件
我探访叶圣陶先生不遇,写下留言.第二天便收到其 回信,他为自己的不在家感到悔恨,也因同情我的处境 而悲伤.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品行 的
严于作文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出的文章必须像说出的话,不像
话,坚决改.他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形成了平 易自然的文章风格.
严于简洁文风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出的文章只要删去一两个字,意思 没变,就说明文章不行.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 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 不放松.
判断题: 文中写道: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
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 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作者认为叶 圣陶先生比孔子还高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人格魅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圣陶先生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尊敬和怀念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的 品行的
修润文章 叶圣陶先生让我帮他修润文章时,鼓励我有什么不
妥都改无需客气地征求他的意见;但他却不放弃客气, 有问题一定亲自来和我商量.
远送客人
叶圣陶先生不顾客人的独挡,坚持送客人到大门外, 直至客人上路,才转身离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本解读一
唯贤唯德,能服于人——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13 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枝江市马家店初级中学孙未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去世之后所写的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张中行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共事,因此对叶圣陶先生在为人为文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去世后,张中行先生沿着“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这两条线选材,用平易的文字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纪念文章。
文章处处紧扣且又着力表现的,就是叶圣陶先生令人仰服的品德。
1 怀念之真,触及品德在除夕之夜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消息的悲哀里,在叶老人已然往矣又常常想到他的业绩的怀念里,张中行先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对叶圣陶先生的印象失之太浅,并将怀念的笔端触及到品德,诚恳笃定地评价叶老是“单一的儒”、在立德方面是“总当排在最前列”的前辈,为全文的怀念着上“品德”的底色。
2 事件之细,晕染品德文本第 6 自然段开头的“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过渡句,从“宽”和“严”两个方面概括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并明确地道出叶圣陶先生的“宽”和“严”具体体现在“待人厚”和“律己严”上。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件细细若纤的小事来晕染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使人物映现出立体、丰盈的光华。
2.1 宽——待人厚(1)宽厚。
吕叔湘先生有一篇文章的标点不清楚,叶圣陶先生既没有教训他,也没有指责他,而是背着吕叔湘先生默默地伏案替他描那篇文章的标点。
叶圣陶先生以宽容的态度、身教的方式包容吕叔湘先生。
“描标点”这件事,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由“宽容”所见的“宽厚”。
叶圣陶先生本身就已经是名家、大家,当时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可是在他因为对普通话生疏而对文章中的普通话拿不准时,他就请当时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的“我”(也就是作者张中行先生)为他修润文字,并且说“……还是直接改上。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句子解释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 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思考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叶圣陶名言名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 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
方是荒凉地带。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 先生的宽以 待人、 严以律己的品格, 也学习到了叶先 生为人谦和诚恳、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严 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 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 大儒者的风范, 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 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 式并努力实践。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 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 写文 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 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 在工 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 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 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 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 不厌 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 度。
4、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 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 择这些事来写?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 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 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 最终 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 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 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 强烈的情感共鸣。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
品析:“特别”一词修饰“重视”,突出 叶先生对文风 “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 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新知讲解
(3)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 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 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 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完全”对妥帖一词起 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知讲解
把握情感
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新知讲解
把握情感
2. 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 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 常想到他的业绩。
新知讲解 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折的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 ,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 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事实与常理相反,突出了先 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不同的看法。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资料扩展文章阐释: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第二个方面回忆起叶圣陶先生不仅存有为人阔的一面,除了汪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五育。
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采用语言上,也就是一丝不苟,能够以身作则。
作者提及叶圣陶多次说道过的用语主张:“译成文章,在这间房里读,必须使那间房里的人听到着,就是骂人,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叶圣陶在文学创作方面崇尚明白如话,写下出必须使人看看得明白,他心里上装着的就是读者。
叶老还常提及“你译成文章,给人家看看,人家给你删掉一两个字,意思没有变小,就证明你没用”,说道的就是行文必须力求简约,不累赘乏味。
这些主张就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当文风(有些人“鼓吹深邃”,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必须疲”)明确提出的。
不仅在用语方面,凡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深入细致至极,谋妥贴和回去美,文中也都不予列出,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整体表现出来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尤其在课本中“搞”和“并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辨认出问题,至明确提出解决办法,再至监督继续执行,有加心力回去大力推进,其注重语言采用的规范性,整体表现出来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后人仔细观察揣思和自学。
总之,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
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ū)是隔年的黄稻草。
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à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
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suì)的小雀。
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个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
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
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
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liǎ】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
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lào】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
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
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
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吧。
【课文重点复习】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付费)
【课文重点复习】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二、字音词义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三、考点归纳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1】“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2】作者在课文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叶圣陶先生的待人接物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待人非常厚道的人,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深受感动。
有一次,吕叔湘先生在上海去拜访叶先生,看到他正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标点,这让吕叔湘深受教育。
从此,他写文章时一定要标点清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是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的。
他写文章时坚决使用普通话,虽然他对普通话不熟悉,但他不耻下问,让我帮他润色。
他告诉我,不必客气,有什么不妥都可以改,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再改回来。
即使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他也会亲自来问我是否同意恢复。
他总是非常谦虚而恳切地与我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除了在文字方面的交往,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有时我会去看他,无论是否有事,他都会送我到大门外,鞠躬致谢,直到我离开才回去。
即使在晚年,他已经不能起床,我去问候他,他也会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有一次春天,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告诉我,他很少出门,但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留了一张纸条给他,其中提到了乡居和来京,末尾写了我的住址。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的信。
他非常悔恨自己去看花了,因为看到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我住的是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而是想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18.可以删去,因为这些小事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19.加点字词强调了送客这个场景的细节,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礼貌和周到。
20.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并非拘泥于繁琐的形式,而是出于对传统礼节的尊重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细致周到的为人处世之道更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18.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在日常交往中,叶圣陶先生注重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体现了他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19.剔除格式错误,小幅度改写:叶圣陶先生的坚持和恭敬体现在他说“一定还是”的话语中。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资源:叶圣陶:教育为人生俞水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发展仍然具有重 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当今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在当今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加强实践与体验教育
在当今教育中,应该加强实践和体验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颗平常心。
乐于奉献
02
他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奉献给社会,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初心
03
叶圣陶先生始终坚守初心,不为名利所动,这种情操让人敬佩
。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
04
育实践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叶圣陶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 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教育 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
03 他在1988年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
叶圣陶先生毕业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后 赴日本留学。
叶圣陶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 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在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并成立了“ 文学研究会”。
他也在商务印书馆担任过编辑和出版工作 。
叶圣陶先生的主要贡献与成就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教育 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 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 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 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 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 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 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 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1、本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叶圣陶的待 人厚,严律己的?对这些事作者都有评价吗?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 写文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 上的原话回答)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 么感慨呢?
品读语言:
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悲 哀”,这“双层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 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 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谈谈 对“宣扬朦胧”“顺势朦胧”理解。
本文要表现的是冀中平原少女的纯真与淳 朴,但作者并没有单刀直入切入主题,而是先 写了日本友人茶艺上的狗尾巴草,然后联想到 冀中平原上的狗尾巴草及由狗尾巴草编成的草 戒指,让草戒指成为表现中心的媒介,联想自 然,寓意深刻。
寓情于事
情感是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大千世界中凡可 以入笔的东西一旦注入情感便仿佛有了灵性,寄托着 作者的某种思想或哲理。叙事散文虽然没有刻意抒情, 但行文的目的同样在于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用心 品味,你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如张晓风 的《有些人》(片断):
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 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 阔的冀中平原……狗尾巴草,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 漫无序地长在夏秋两季,毛茸茸的圆柱形花须活像狗尾。那时 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 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子不 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 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也有掐掉草穗单拿 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 闪烁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析
对应考点:人物形象把握
考题印证:
考题: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对应考点:提取中心词
考题印证:
考题: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即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作文 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 话回答)
“写话”
①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②特别重视“简洁”。
4、文章最后一段:“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对叶圣陶先生充满敬仰之情,对叶圣陶先生 的去世,怀着深深的怀念之情。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 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 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 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 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 《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 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 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 “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2-8):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
待人厚
第三段:修改文章 第四段:送客 第五段:复信 第六段:作文方面主张“写话”, 第七段: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第八段:语文方面力求完美,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
律己严
第三部分(9):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 怀念之情。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 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 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 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 情的赞美。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 这方面,就要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 总当排在最前列。
律己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 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 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 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 稿,才算及了格。”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 倦,何有于我哉: 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 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 欲达而达人: 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 事行得通,同时也要是别 人事事行得通。
感知形象
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的业绩。”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 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 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写话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 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 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 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 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 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 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 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1.理解并掌握生字新词,为赏析全文扫清文字障 碍。 2.略读课文,了解其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3.细读课文,品味叶圣陶先生品格,评析他的语 文主张。(重点)
躬行君子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 内心无比悲哀,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拓展延伸
躬行君子,则吾未 之有得: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 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 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 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 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 人的情感力量。
总结全文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 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 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 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 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 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
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
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 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 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对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 人之处。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 面。
• 第三部分(第3-5段): • 第四部分(第6-8段): •
•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
考。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人之师表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难 点)
zhuó
ménɡ lónɡ
zhuì
tà
pì
商酌
朦 胧
累赘
拖沓
譬如
tuǒ tiē
diān pèi
妥 帖
颠 沛流离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草率)
乐于向学问比自己少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 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1.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体会情感
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
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 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 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 应该说是第一位。
2.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 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 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 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 ,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 竟越来越少了。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
梳理内容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几方面的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
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
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 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颠沛流离)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快,不简洁 商量斟酌
(拖沓)
(商酌)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 神和力量。 (鞠躬尽瘁)
品读题目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商酌——商量斟酌
违理——违背情理
遵嘱——遵照嘱咐
商讨——商量讨论
2.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 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 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 “简洁”。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三是其文风。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 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 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 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 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 结合议论。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 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 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 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 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 己。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张中行:河北香河人。学 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 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 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 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 话》等,另著有《文言与 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 等。
叶圣陶(1894-1988),本 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 苏州人,著名作家、编辑 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 小说《倪焕之》、童话集 《稻草人》等。“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 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 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 创作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