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1.doc1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与观念重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与观念重建杨小微(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12.11.30)国家文科基地负责人,《基础教育》杂志总主编“世承大讲堂”宏观:教育政策;中观:学校;微观:教师和学生。
“新基础教育”“教育文化”“终身教育”等团队基地建设:另外一个角度透视教育的发展内容概要:公平与均衡、评价与价值观1、热点透视与聚焦公平与均衡:公平与均衡关系的解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部路径。
质量与评价:从PISA到“绿色指标评价”1.1公平与均衡的关系解读公平与均衡相伴而行从四个里程碑式的文件看政策取向转变(最后聚焦于《规划纲要》)*公平(效率→公平)*均衡(外延→内涵)【ps:(差距存在于校长、教师的理念)(靠轮换式支教方式,能否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云南地区:一师一校;支教志愿者;学校的状况西北:穷在资源;西南:穷在教育不需要每一个地方都做课程改革,高中目前是弹性的,高中办学多样化均衡≠均等】何以均衡?*哪一段的均衡:基础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可以说,值得关注)?*涉及的诸多考量:梯度间均衡、城乡间均衡、或者“县域内均衡”(西部调研真难过教师流失问题的联想)等等不同的路径选择*走向均衡:既“痛”且“梦”“痛”——非均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走向均衡的过程艰难、也“痛”!“梦”——能实现,要坚持何为公平?*公正(justice)*公平(fairness)三种正义理论罗尔斯(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诺齐克(不平等是一种不幸,但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公正,也是不可解决的,而且对不平等的纠正不能得到合理的证明);沃尔泽(不同领域,均质化的简单平等)1.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部路径*“均衡发展”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特定涵义*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外延式”均衡发展,开始关注“内涵式”均衡发展*中部地区:在“内涵式”发展意义上探索“优质均衡”*东部地区:教育需求渐渐步入高端,显著特征是“多样化”,即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而,东部的均衡应属“多样化优质均衡”【ps:中部塌陷:没有政策支持,崛起困难;内部不团结湖北:农村教师素质内涵培养(基地培养);“高效课堂”;单一的优质追求(清华、北大……)的解冻;翟博】均衡发展的四个阶段:低水平均衡(机会均等)、初级均衡(配置均衡)、高级均衡(质量均衡)、高水平均衡(成就均衡)东部路径的类型与经验*类型一是质量导向的优质均衡,一是成就导向的“多样—优质”均衡——质量—均衡:取优质共享的路径(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成就—均衡:取优势共存的路向(强强并立、各显其长)-几种典型模式A.委托管理(“牵手”效应)。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摘要】农村热点问题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涉及农村教育、医疗、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呼吁社会各界对农村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舆论引导也被认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之一,有必要对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影响。
在探讨舆论引导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舆论引导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推动农村问题的改善与发展。
综合研究舆论引导案例,我们得出结论:农村热点问题应引起重视,舆论引导在解决农村问题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继续加强推广和实践。
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改善农村状况而努力。
【关键词】农村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环境污染、舆论引导策略、舆论引导案例、重视、解决农村问题、作用。
1. 引言1.1 农村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下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问题关乎到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农村热点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农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农村热点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解决农村热点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农村热点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村振兴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1.2 舆论引导的必要性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在农村热点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传播受限,民众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容易受到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影响,对于农村热点问题的认识常常存在偏差和片面性。
中考一元二次方程热点透视
中考一元二次方程热点透视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重中之重的内容。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的中考试题更是推陈出新。
考查的技术和要求的能力也较高,很多同窗由于各类缘故,难以招架。
为了便于同窗们在学习时能抓住重点,现就最近几年来全国部份省市中考中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热点作简要分析、供参考。
热点之一:有关概念问题考查概念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此时要注意二次系项不为0。
在讨论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命题者常利用a≠0设计陷阱。
要特别留心。
二是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一般有正用、逆用两种题型。
例1(1)(1997年甘肃省毕业考题)已知kx2+(k-1)x+k2-5=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k的取值是。
(2)(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题)如果x=1是方程x2+kx+k-5=0的一个根,那么k 的值等于。
(3)(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题)已知α、β是方程x2+1997x+1=0的两根。
那么(1+1999a+α2)(1+1999β+β2)=。
(4)(200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已知p2-2p-5=+2a-1=0。
其中p、q为实数,求p2+。
例2、(2000年武汉市中考题)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为3、4,那么二次三项式x2+px+q=可分解为( )A、(x+3)(x-4)B、(x-3)(x+4)C、(x-3)(x=4)D、(x+3)(x+4)简析:例1(1)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知k≠0;(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将x=1代入原方程可求得k=2;(3)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得α2+1997α+1=0,β2+1997β+1=0,因此,原式=2α·2β=4αβ=4。
(4)显然q≠0,因此,方程5q2+2q-1=0可变形为,如此逆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知p、是方程x2-2x-5=0的两个不等实根。
结合根与系数关系得原式=14;专门地,当p=时,原式=14±4。
社会热点透视六例
社会热点透视六例作者:曹保顺来源:《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1期1.暴走妈妈割肝救子时年55岁的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肝功能不全。
7个多月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割肝救子之门“砰”地一声被关上。
医生说,要救孩子,你先试试减肥,才有可能减去脂肪肝。
抱着一丝希望,从此,她奔走在江岸区谌家矶长长的堤坝上。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终于,奇迹发生了,重度脂肪肝消失了。
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感悟请不要给这人间温情赋予太多深刻的含义。
这是人间最平淡的亲情,也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记忆。
母亲是那样地义无反顾,那样地处之泰然,这中间没有理性的得失算计,更没有切切实实的经济利益,只有一种血缘关系。
而恰恰是这种人类生生不息的最原始的关系,让他们生死相许,在危难关头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适用话题亲情感动奇迹坚持2.南京婴儿死亡事件11月3日,患儿徐某到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右眶蜂窝组织炎并收住入院治疗,但次日凌晨患儿病情迅速恶化死亡。
对此,婴儿家属称,在孩子住院病情恶化时,多次向值班医生求救,却遭到拒绝。
患方认定值班医生当时忙于在网上“偷菜”而延误救治时间,由此导致了婴儿病情急剧恶化最终死亡。
11月10日,南京儿童医院对此做出反应,其副院长黄松明否定了“医生打游戏”和“家属下跪”等事实。
至此,南京儿童医院游戏门事件迅速发酵,院方的自行调查仍被质疑。
11月12日下午,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局局长陈天明表示,根据第三方的调查结果,“患儿家长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调查还对事件中医院所有当事人进行了处理。
感悟在发生的许多医疗纠纷中,公众质疑和指责的不是医疗技术,而是身为“白衣天使”的医生的道德准则。
多数情况下,是某些医护人员的冷漠和失职激怒了人们。
医生这一职业之所以特殊,他们的道德水准之所以令社会敏感,是因为他们牵系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希望,是人类悲悯之情的信仰,医生的道德标准是不容突破的人类行为底线。
中考热点透视 中考复习资料
《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考热点透视(一)本章知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第一章,以探索无限的宇宙开始,直至奥妙的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
立足点是物质的多彩性、丰富性,旨在让大家明白物质的宇宙性、微观粒子的物质性。
而质量是用具体的数量来量度物质的多少,它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和起点。
正因为如此,中考对这两节内容考查较多,现对这部分内容常出现的考点逐一作出分析,以期使大家对本期内容的中考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热点透析1. 对宇宙、微粒的认识本考点在对物质结构的考查上以探究题为主,探究的知识点有:(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2)描述分子、原子的模型,以及类比法、转换法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新走向;(3)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将物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具有开放性,这是该考点的新趋势。
但因该部分内容毕竟是属于了解性的内容,故中考出现的几率较小,分值也不大。
2. 对质量的理解新课标对质量的概念并没有做过深要求,但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都是中考科学探究和开放性试题常涉及到的知识点,体现了物理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方法;另外熟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对生活中常用、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也是一个热点。
如2005年湖北宜昌(课改区)中考试题第2小题,要求大家选择质量接近2kg的物体,考查大家的估测能力。
3. 天平的使用天平是初中物理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之一,它的精密性很高,操作要求很严格,但我们也很容易出错,每年各地中考都会通过对天平使用的考查来检验大家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的高低。
涉及天平使用的考点有很多,比如:①天平调节、②物码放置、③砝码夹取、④载物调平、⑤游码读数等。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另外较新颖的题型有纠错题和迁移题。
例如考题预测中的例2,题型新颖,针对性强。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对大家的操作能力、操作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继续童鞋整理交流qq 376833715 微博地址求互粉高。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摘要】农村热点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农村土地、教育和医疗问题备受关注,需要舆论引导和社会关注去解决。
舆论引导在农村问题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引导舆论关注重点问题,推动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行动。
在未来,加强农村问题的舆论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舆论引导,才能更好地透视农村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并制定更加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社会稳定、多样性、复杂性、土地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农村解决措施、必要性。
1. 引言1.1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农村热点问题的透视和舆论引导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村热点问题的存在往往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引导舆论关注,并通过舆论引导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村热点问题往往涉及民生、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热点问题,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农村地区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及时引导舆论关注并解决。
舆论引导能够帮助政府了解民意,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农村热点问题的透视和舆论引导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1.2 农村热点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农村热点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农村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当农村发生热点问题时,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比如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土地流转纠纷、农村教育问题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医疗问题导致的医疗资源短缺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
中学业务学习材料(综合版)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目录一、热点透视1.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2)2.“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5)二、名师谈课3.好课的基本要求 (10)4.好课三味 (11)5.简约之美 (12)6.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13)7.让课堂充满活力 (13)8.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14)三、板块教学9.识字教学要则 (15)10.阅读教学要则 (16)11.习作教学要则 (20)12.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21)13.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23)四、教学技能14.怎样听课 (24)15.怎样评课 (28)16.怎样说课 (31)17.怎样朗读好寓言、童话、故事 (34)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夏伦元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
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
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
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2020年时事热点透视素材 沪教版
2020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透视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不难看出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
这些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
本文就2020年8月至2020年4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为背景,编创一些化学试题,以期对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做一展望。
热点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①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20年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方法。
②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编创试题: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理论有助化学家合成开发出更多复杂的有机物。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醋酸(CH3COOH) B.食盐(NaCl) C.酒精(C2H5OH) D.甲烷 (CH4)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CO和NO在表面发生反应,生成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和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
⑴.铂钯合金在汽车尾气转换过程中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而铂钯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变化,则铂钯合金是一种()A.氧化剂B.吸附剂C.催化剂D.乳化剂⑵.写出上述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制出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等三种有机合成方法,可用于有机小分子在钯催化作用下精确.高效合成大分子,实行废物零排放,则完全符合______________的研究特点。
3.202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石墨烯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4.石墨烯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
2021年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
2021年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2021年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一、单选题1.预防“新冠肺炎”需要经常进行杀菌消毒。
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H3COOOH)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消毒剂,对预防新冠肺炎有很好的作用。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过氧乙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
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12.D。
过氧乙酸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和3个氧元素组成的。
2.现今“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医疗预防中使用的消毒剂种类繁多,其中高锰酸钾(KMnO4)在医疗上常用作消毒剂。
高锰酸钾属于: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D。
单质。
3.戊二醛(化学式C5H8O2)被誉为化学消毒灭菌剂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也在预防“新冠肺炎”杀菌消毒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下有关戊二醛的说法错误的是:A。
戊二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戊二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C。
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D。
消毒后的毛巾必须冲洗干净方可使用。
4.过氧乙酸对细菌和病菌具有高效、快速杀灭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消毒。
下图为过氧乙酸的结构式,以下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B。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
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D。
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5.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O3.以下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
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12.C。
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
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
6.预防“新冠肺炎”需要经常进行杀菌消毒,在不同环境中应该使用不同的消毒剂,还应该懂得如何安全使用。
中考热点透视(解析):热学实验专题一: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热值考题荟萃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燃料的热值实验一.实验探究题(共37 小题)1.(2018•威海)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目的是。
(2)由图乙可知,(选填“A”或“B”)是冰,该物质在第4 分钟时的状态为,冰在熔化过程中增大(选填“分子动能”成“分子势能”,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3)加热1 分钟,冰、石蜡均为固态,由图乙可知,此时(选填“冰”或“石蜡”)的比热容较大。
2.(2018•重庆)小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①小华加热水的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②小华把水温加热到90℃开始计时,每过1min 观察并记录一次水温,观察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他画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
由此可得出,水在沸过程中要继续吸热,但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2018•德州)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3)小强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
(选填“A“或“B“)(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4.(2017•莱芜)小华同学用温度计测出一部分冰的温度如图甲所示,然后利用图乙所示装置对100g 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图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甲和图丙图象可知:(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在BC 阶段中C 点处物质的内能 B 点处物质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3)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 阶段物质共吸收了J 的热=2.1×103J/(kg•℃),c 水=4.2×103J/(kg•℃)〕;量〔c冰(4)由丙图可以看出AB、CD 段升高的温度相同,但CD 段加热的时间长,其原因是。
高考作文深度剖析:热点透视、难点攻克与知识点梳理
我国高考作文深度剖析:热点透视、难点攻克与知识点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考作文备考的关键环节和策略。
文章首先强调了拓展思路与素材积累的重要性,鼓励考生通过广泛阅读和观察生活来丰富写作灵感。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清晰的作文结构,确保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如何突出个人亮点和特色,使文章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在难点攻克方面,文章深入探讨了语言表达与修辞技巧的提升,以及段落安排与过渡衔接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针对字数限制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知识点梳理部分,文章回顾并巩固了基础知识,并剖析了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
实战演练与评估章节则聚焦于模拟题设计与训练,以及优秀作文的欣赏与借鉴。
通过模拟题的练习,考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应试技巧和策略。
同时,欣赏优秀作文能够为考生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文章总结了备考过程中的得失,并强调了备考总结与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和总结,考生能够更好地调整备考计划,提升备考效果。
摘要 (2)第一章热点透视 (4)一、社会热点素材选取 (4)二、热点话题解读与预测 (4)三、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5)第二章难点攻克 (6)一、审题难点解析与应对 (6)二、构思难点突破策略 (6)三、写作难点解决方案 (7)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8)一、基础知识回顾与巩固 (8)二、核心考点剖析与拓展 (8)三、易错点辨析与防范 (9)第四章实战演练与评估 (10)一、模拟题设计与训练 (10)二、优秀作文欣赏与借鉴 (10)三、备考总结与反思 (11)第一章热点透视一、社会热点素材选取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进展以及前沿科技的突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提升,更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时事热点透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
时事热点透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学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大事,”2005年各地中考都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考题,且考查形式灵活多变。
2006年时事热点仍然是中考关注的对象,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一热点时事有可能出现的题型作些预测。
一、语言积累〖题一〗2005年10月12日时整,搭乘两名宇航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六号”从酒泉基地成功发射升空。
这是中国第二次进行功人航天飞行,有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明确地表明中国正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用李白《行路难》原句填空)二、语言运用〖题二〗请从下面有关航天的谜语中任选两个谜面,把谜底写在下面相应的方框里。
①三人飞上天(打一字)②翱翔太空(打一神话人物)③横空出世(打一称谓)④丘比特之箭(打一航天设施)⑤野渡无人舟自横(打一航天设备)〖注〗有关航天谜语还有:七仙女下凡后——打两个航天新词语(“神一”关陆,“神六”升空),太空发回的照片——打两个名词(天象、传真),闲庭信步——打一航天名词(太空行走),太空任我行——打我国一民歌曲调(信天游)等等。
〖题三〗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贴切的标题。
记者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神舟六号”着陆场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位于飞船的运行轨道内;飞船着陆场必须人烟稀少,甚至树木的比例都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以免飞船着陆时造成人员伤亡;地势必须平坦,坡度不能超过五度;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区域内,还不能有一千一百伏的高压线——这是普通县一级的输电线;着陆区内不能有铁路,不能有三层以上的房子,不能有河流。
预计“神舟六号’’返回舱的主着陆场与“神舟五号”一样,仍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
标题:——〖题四〗阅读“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部分资料对比表,写出你探究的结论。
三、语文综合实践〖题五〗阅读下列一则消息,完成1题一3题。
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考试试卷
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考试试卷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考试试卷选择题(20分)1、哪个不属于犯罪成因学, (2.00分)A.标签论B.模仿论C.追求惩罚论D.拯救世界论2、下面哪个不属于下岗失业的原因, (2.00分)A.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B.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失业C.“不是所有人都有工作”的理念的证实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3、什么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2.00分)A.信仰缺失B.道德教育的空泛和虚伪C.党风政风军风不正D.法治水平低4、真正能给人类带来灭绝性危机的是, (2.00分)A.水B.石油C.煤气D.动物5、“新村运动”是哪个国家的 (2.00分)A.日本B.德国C.中国D.韩国6、哪个阶层才能代表社会的良心、公正, (2.00分)A.低收入阶层B.中产阶层C.高产阶层D.政府官员7、我国的耕地有多少亿亩: (2.00分)A.17B.18C.19D.208、国家把丈夫的工资直接打到老婆银行卡的国家是 (2.00分)A.中国B.瑞典C.俄国D.日本9、收入统计的复杂性不包括 (2.00分)A.贫富差距不可明知B.逃税现象C.小金库D.涨工资10、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主要针对 (2.00分)A.宏观经济B.个人C.家庭D.社会判断题(20分)1、农民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对农民的待遇问题。
(2.00分)是否2、一开始有很多人反对改革开放 (2.00分)是否3、我国目前对农业投入巨大。
(2.00分)是否4、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理的或不能容忍的问题。
(2.00分)是否5、教育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管,教育问题如何解决。
(2.00分)是否6、通过婚姻和恋爱来解除孤独和寂寞是有效的。
(2.00分)是否7、犯罪问题的存在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线性思维。
(2.00分)是否8、三农问题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与公有制有关。
《功和机械能》中考物理热点透视(一)
《功和机械能》中考物理热点透视(一)——功 机械效率 功率河北 陈书生这部分所学概念、原理、公式既是物理学的基础,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每年的中考中,各省市都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热点,在中考中考查的几率是100%,所占分值高达10%~15%。
望同学们要重视、再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下面我对这部分内容中考中常出现的考点作一分 析,以帮助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一、考点透析1. 功的概念及公式功的概念是掌握好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同学们应深刻理解功的概念。
每年的中考试题一般都会考查对这个概念是否能正确地理解,比如07年哈尔滨中考中就考查了这一考点。
本考点出题形式一般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对于公式W=Fs 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和功率、机械效率综合在一起考查,大多是中考压轴题,题型既可以是填空、选择,又可以是计算题。
2. 机械效率 对于机械效率的考查也主要是对公式总有用W W =η的考查,可以说这一考点在中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出的题型很多,有填空、选择、简答、实验、计算题。
如果小题中未出现则在实验和计算题中必然出现。
有时和功,有时和功率,有时和功、功率、简单机械放在一起综合考查(见考题预测)。
据粗略统计,有16个以上省市以填空、选择题形式,12个以上省市以计算题形式考查了本知识点。
还有省市考查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额外功和有用功的概念的理解,主要出现在实验探究题中。
3. 功率 对于功率的考查主要是对公式tW P =的考查。
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各省市都把它列为重点考点,在07年中考中共有15个以上省市以选择、填空、计算题的形式考查了对tW P =的运用,比如吉林长春课改区就进行了考查。
对于公式tW P =的考查,往往还和功、机械效率的公式综合在一起考查。
在07年的中考中出现的功率的探究题,其应用的主要原理是tW P =。
热点透视
热点透视作者:李欣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5年第12期高中化学有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复习一般侧重于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如过滤、分液、萃取、升华、结晶等等,在此基础上如何破解有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其相关综合性题目的考查呢?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此类综合题目的突破进行了归纳整合,期望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其相关综合性考查题多以制备物质的实验为载体,结合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物质分离或结合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物质提纯的考查,试题的难度以中等难度及中等偏上难度为主.针对高考备考热点问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相关综合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高中常见物质制备过程中产生杂质的来源常见物质制备后可能混有哪些杂质?如从海水中提取粗盐含有CaCl2、MgCl2、Na2CO3和泥沙;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含有HCl和H2O;NH4Cl与Ca(OH)2固体混合制取NH3含有H2O;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含有乙酸和乙醇;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烯含有CO2、SO2、乙醇和乙醚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归纳出物质制备过程中杂质的来源:(1)原料本身含有其它杂质;(2)原料中含有挥发性的反应物;(3)原料中未消耗完的反应物;(4)反应生成的其它生成物;(5)制备过程中发生副反应的产物;(6)参与反应的物质与空气接触部分变质.很多时候学生遇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相关综合实验题目无法动笔,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杂质的来源,如果能从以上几方面分析,逐一考查一定会找到此类题目的突破口.二、物质制备后与杂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选择原则准确判断杂质后进一步分离和提纯,仍然以常见物质制备为例,如海水中提取粗盐后依次加入过量BaCl2、Na2CO3、NaOH溶液过滤,再加入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最后蒸发得到NaCl固体;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后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装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洗气瓶;NH4Cl与Ca(OH)2固体混合制取NH3后将气体通入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后将乙酸乙酯通入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振荡、静置后分液;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烯后将气体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冷凝收集气体.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归纳物质制备后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选择一般原则:(1)固体制备中的杂质通常将其转化成沉淀,再通过过滤、蒸发、结晶等方法除去;(2)气体制备中的杂质通常用洗气的方法除去;(3)有机物制备中的杂质通常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和沸点不同,用分液、蒸馏等方法除去.物质制备后进一步分离和提纯分为以上三种情况几乎涵盖了主要考查的方向,只要能充分灵活加以运用,可以为学生解决此类综合实验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考化学时事热点透视
2011 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透视2011 年3 月11 日13 时46 分(北京时间13 时46 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 级的巨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 公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M 高海啸,后修正为10M 。
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M ,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
【中考创题】1.2011 年3月13日日本发生海啸,灾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急需进行净化处理。
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A. 蒸馏B.吸附沉淀C.过滤D.静置沉淀2.日本强地震后,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 )、次氯酸钠(NaClO )进行消毒。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B. 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物C.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D .过氧乙酸中C、H、O 元素的质量比为2:4:33.2011 年3月13日日本发生海啸,防疫人员用各种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
亚氯酸钠(NaClO2 )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闻到消毒剂气味是因微粒在不断运动B. NaClO2 是由NaCl 和O2 构成的C. NaClO2 中钠元素质量分数为25.4%D. NaClO2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4.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I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ClO2 属于()A. 氧化物B. 酸C. 碱D. 盐5. 含氮、磷元素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入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
下列物质中,大量使用不会引发水华、赤潮的是()A. CO(NH2)2B.Ca(H2PO4)2C.Na2CO3D.Na5P3O106. 日本强地震和海啸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救灾需要大量的消毒剂。
2024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透视
2024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透视
崔若峰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24()4
【摘要】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这无疑将让教育强国的“模样”和建设步骤更加具体。
教育强国什么样,如何建设教育强国,这既需要我们放眼未来精心谋划,也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
【总页数】3页(P32-32)
【作者】崔若峰
【作者单位】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2024全国两会热点建议回顾
2.聚焦两会:关于食品安全,人大代表委员们这样建言——盘点2024年全国两会热点议题
3.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教育热点话题抢先看!
4.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重要教育科技政策信号——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教育科技部分解读
5.文化自信新质生产力全民阅读国际传播版权保护——2024年全国两会新闻出版热点话题聚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点集训一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典例剖析与知识整合
热点透视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浙江卷)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A.人口密度大B.经济规模小C.土地生产力低D.生产技术水平低试题情景试题以我国浙江与青海对口扶贫为背景材料,考查乡村扶贫的具体措施、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内容。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通过对结对帮扶的考查,使学生认识我国东西部省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综合思维:通过结对帮扶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扶贫协作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文字材料,明设问。
第(1)题,考查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
关键在于抓住“扶贫”“青海海西州”等信息。
第(2)题,考查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关键在于抓住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考查区域协调发展。
青海省海西州农产品资源丰富,利用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州农产品到浙江,可降低营销成本;青海省海西州与浙江省距离远,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搬迁成本高,不切实际;利用浙江人才资源优势,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有利于帮助海西州实现整体脱贫;由于青海海西州区位条件差、科技人才实力弱,不适宜将对科技人才要求高的浙江IT企业搬迁至海西。
所以选A。
第(2)题,考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土地贫瘠,故其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土地生产力低。
中考热点透视(解析):力学“坐标图象题”考题荟萃
力学“坐标图象题”一.选择题(共23 小题)1.(2018•铜仁市)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 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A.B 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B.A 物体作变速运动C.v A>v BD.B 物体运动1.5s 通过的距离是3m2.(2018•大庆)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作直线运动的s﹣t 图象,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在0﹣2s 内做变速运动B.物体在2﹣4s 内运动速度是5m/sC.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 内运动速度是2.5m/s3.(2018•沈阳)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 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物体在5s 内运动的路程为2mB.物体在3s~5s 内通过的路程是0~1s 内通过路程的2 倍C.物体在5s 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D.物体在1s﹣3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4.(2018•兰州)如图是反映新龟兔百米赛跑的s﹣t 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B.比赛开始时,乌龟先出发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计相遇三次D.整个比赛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较大5.(2018•恩施州)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 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
两车的s﹣t 图象如图b 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b 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B.图b 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C.t 时刻一定在图b 中的t0时刻之前D.t 时刻可能在图b 中的t0时刻之前6.(2018•黄石)下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 图象,分析图象,选出说法正确的选项()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B.两物体往同一方向行驶C.两物体在t=10s 时刻相遇D.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5m/s7.(2018•扬州)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C.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D.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8.(2018•眉山)2018 年4 月30 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时间s﹣t 图象是如图所示,a、b、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5s 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A.甲的s﹣t 图象一定为a B.乙的s﹣t 图象一定为cC.甲的s﹣t 图象可能为b D.乙的s﹣t 图象可能为a 9.(2018•自贡)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s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B.整个20s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C.物体在20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10.(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11.(2018•怀化)下列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12.(2018•广西)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A.8:1 B.4:3 C.4:1 D.2:1 13.(2018•滨州)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A.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B.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 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14.(2018•深圳)对下列图象中的物理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B.该物质可能是水C.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D.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度﹣52.3℃)可以使用水银温度计15.(2018•温州)如图为吸盘式挂杆,将吸盘压在瓷砖上排尽其中的空气,挂杆就能被固定在瓷砖上,挂有平底锅的挂钩沿光滑水平横杆从P 点开始向吸盘B 移动,若吸盘与横杆的重力、吸盘大小均忽略不计,设挂钩与吸盘A 的距离为l,则吸盘B 受到的摩擦力F 的大小与l 的关系图象为()A.B.C.D.16.(2018•长沙)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之比为3:4,把它们平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在甲物体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长为x 的物体A,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A 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热点透视1.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2)2.“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5)二、名师谈课3.好课的基本要求 (10)4.好课三味 (11)5.简约之美 (12)6.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13)7.让课堂充满活力 (13)8.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14)三、板块教学9.识字教学要则 (15)10.阅读教学要则 (16)11.习作教学要则 (20)12.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21)13.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23)四、教学技能14.怎样听课 (24)15.怎样评课 (28)16.怎样说课 (31)17.怎样朗读好寓言、童话、故事 (34)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张庆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
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
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
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
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
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
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
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
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
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
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
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
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
毫无疑问,“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
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
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
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
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
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
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
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
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
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
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
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
“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
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以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
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
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
比如孙双金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词语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
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
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
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
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
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
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
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
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
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
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
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
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
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
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
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
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
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
这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
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
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
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
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
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
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
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
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