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传承,它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鉴赏和融入,以及让学生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自身思想和行为中的理想途径。

一是从节日习俗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拜年礼、灯谜和春游等;元宵的许愿、灯谜、灯会、放烟花等;清明节的拜祭、游踪等;端午节的粽子食用、赛龙舟、吃苦瓜等;中秋节的月饼食用、竞猜灯谜等。

可以把这些传统习俗融入课文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感受传统节日的习俗,并分析这些习俗的长久价值和当代启示。

二是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实践情怀,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仪式深刻铭记,引导学生用自身的经历理解传统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比如,在中秋节,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制作月饼,学习追月、思念亲人等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粽子,参加赛龙舟比赛,学习书法等;在元宵节,学生可以学习许愿、猜灯谜等,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继承。

三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可以安排各类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文化走访等,把多元文化的元素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传统节日更加有趣、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给学生以更全面的文化体验。

此外,学校可以举办文艺活动,例如:古风讲稿、诗朗诵、吟诵童谣、表演实验剧等,让学生感受学习实践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造性思维,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加活跃起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流传起来。

综上所述,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上方案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把这些文化融入自身的思想及行为,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作者:周莉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6期摘要:本文以南京市八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观的失落现象,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和融铸语文课程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传统节日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细致的剖析。

并从重视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关注作文训练、依托考试强化四方面就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互动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可是近些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过节气氛日趋淡漠,而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漠。

这种文化的错位是发人深省的。

因此,本文针对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观的失落现象,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透析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情况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具体进行阐发:第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

本次研究对南京市八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的97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其中,市直属学校一所、主城区的学校两所、新城区的学校一所、近郊的学校两所、农村的学校两所,每所学校的初一到初三的每个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972份,回收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

其中初一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初二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初三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

通过这次对部分初中学生传统节日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那份融化在骨子里的感情越来越冷淡。

而诸如圣诞节等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日趋受到初中生的喜爱与追捧。

但不管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把握还是对西方节日的风俗了解,绝大多数同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入文化内部层面的还很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一、课题背景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

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

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2019年23期┆147教法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杨柳青摘 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并将这种文化逐渐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现在的高中生真正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接着重点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节日;教学策略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文教师就应该顺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充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语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然而从当前高中教学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还不够重视,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将节日文化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来节日文化不断地吸引着高中学生,为了减少外来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不良影响,作为高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达到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让现阶段的高中生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来教导学生,比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并在节日中感受团圆的美好学会感恩父母,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尽量在教材的基础上,把传统节日融入到教材,和学生一起去探究教材的传统节日。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领略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优秀的继承者。

本文立足于新教材家乡文化研究教学,着重对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意义和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有关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高中语文;渗透策略;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是一个十分复杂、耗时很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下去,持之以恒,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其内涵和魅力。

但是多数学校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未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也一直停留在重点词汇和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内容上,缺乏创新和改革,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大多数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是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而对传统节日文化失去了兴趣。

同时,多数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不够重视,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精力、时间投入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中,加之自身的整体素质偏低,从而影响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渗透。

一、传统节日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它以教科书的文学材料为核心,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以理解和阐释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

以学生小组的形式针对某一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调查研究,走出课堂,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进入身边的文化基地,聆听志愿者讲解,设计调查问卷,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缺乏判断力和抵抗能力,很容易受到外来的不良文化的污染,长期下来,不但会对他们的学业、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文化的危害,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并能有效地抵御不良文化的诱惑与侵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也在不断的改变。

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却一直是我们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春节文化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这些庆祝活动都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祭祖”、“祈福”等重要价值观念。

同时,春节还有很多传统习俗,如拜年、赏花灯、舞龙舞狮、放烟火等。

这些习俗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

清明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缅怀的日子。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祭扫亲人的墓地,烧纸钱、献上鲜花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让人们在祭扫亲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端午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表达对爱国英雄屈原的纪念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力量。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粽子不仅具有美食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总结归纳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在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体验到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力量。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教学研究传统节日与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内涵的学习,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节气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既能更好地汲取传统节日与节气的文化精髓,又能让青少年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传统节日与节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的认识模糊。

随着当下中国经济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节日,也对传统节日与节气减少了关注和热情。

与此同时,受西方文化与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如今,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的相关文化缺乏了解。

对传统节日与节气不重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极简化、快速化成为当下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传统节日与节气的习俗文化,很多中学生缺乏认知,主要是因为当下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投放在日常学习中,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方面所投入的时间较少。

这影响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节气的学习热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与此同时,在对传统节日与节气的教育教学上,学校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一些学校更注重对学科文化的教学以及应试内容的教育,对于其他方面的教学则开展得相对较少,甚至连基础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减少了课时。

由此,传统节日与节气的教育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

2传统节日与节气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学生对传统节日与节气缺乏热情与关注。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其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日常学习中,对传统节日与节气则很少关注。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气的学习热情,还会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另外,外国节日文化的冲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对传统节日与节气的热情与关注。

教师对传统节日与节气的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如果要将传统节日与节气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的融合。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一、背景介绍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被广泛涉及,因此,深入研究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旨在让学生:1. 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及其内涵,例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工艺等。

2. 掌握从民俗文化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参与各种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内容,如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

2. 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资源,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案例,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图片、视频、音频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3. 体验式教学:组织参观博物馆、民间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4. 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现象及其内涵。

五、评估方式1. 考试评估:通过试卷测试,考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表现,给予评价。

3. 项目成果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项目或实践活动后,根据其成果进行评价。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促进共同进步。

六、总结与展望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民俗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估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

掬水月在手——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掬水月在手——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掬水月在手——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摘要: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教学,同时也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尤其是对于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行为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在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因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这不仅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也为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现状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足够重视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条件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对考试中不涉及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述这类文章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注重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以及文章含义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讲解甚少,只是单纯的和讲述课本上涉及到的内容。

长期的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无法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会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枯燥,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过于单一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也积极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渗透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古老节日,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思想、礼仪、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在中国学校中教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可以从阐述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入手。

从发展历史方面,可以着重介绍中国悠久历史中不同历史期间开创和传承的各种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与此同时,介绍它们的来源、文化内涵、传说故事等,以期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则可以通过探讨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意义来深入探究其社会文化背景。

如春节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国人民每年期盼谋求好运的心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向往;中秋节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家庭团聚和团圆的孝顺思想,表达了亲情美好的价值观。

在教学上,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春节,可以布置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体验春节的内涵,让他们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祝福和团聚的温情;在端午节,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端午手工,如制作粽子、挂艾叶等,让他们感受古老节日传统文化的习俗;在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体验团圆的温暖,唱和讲述中秋节传统故事,增加孩子们了解A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孩子有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拓展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素质,使其更好的把握现代社会日益庞大复杂的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研究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而后着重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言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认知、审美体验及艺术熏陶,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材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插图、戏曲、古诗词等,为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融入,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1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1.1有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追溯民族文化的血脉,开启精神的寻根之旅,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成语故事、戏曲文化、民间习俗等内容,为学生感知并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部编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重阳节的素材,了解“重阳登高”的文化习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文课的知识点内容的传授。

它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渗透,而且还有精神触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进而教导学习者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品德观、价值理念。

如部编版《将相和》等都能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和精神品质。

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寻求满足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借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坚强、勇敢成为学生的人生格言,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2.1对中华优秀古诗词进行欣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经典古诗词,有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包含在其中。

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资源,对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提升青少年的审美修养、培养青少年的学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中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佳时期。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来完成的,而语文教科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目前国内中学语文教材建设采用“一纲多本”原则,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都融入了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推行双语教育,为适应双语教育的现实需要,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语文》人教版新疆专用教材,并陆续投入使用。

目前,这套教材初中部分的使用范围主要为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起始年级”。

这套教材是基于双语教育的现实需要编写的,教材编写者积极响应国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学中。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研究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运用统计法、分析法,对该套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其特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界定中国传统文化、教科书、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等几个相关概念,并综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第一章是研究基础,主要对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等四类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二章重点研究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意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总结人教版(新疆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建构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缺憾,提出教科书相关内容编写的展望。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摘要:中华民族正因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才能够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释放着不朽的东方文化魅力。

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传统节日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要从课堂入手,教师可以多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传统节日;文化渗透顾明远老师说过:“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好,都不能忘记语文既是交往的工具,又是文化载体,同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所蕴含着丰富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它们可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异国文化也越来越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甚至有些年轻一代已经很少提及“重阳节”“清明节”,更多关注的则是“圣诞节”“感恩节”等外来节日,这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无疑是一种威胁。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了解尚浅。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一、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的精神狄德罗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所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丰富情感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文中提及的传统节日不单是个人的情感,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体验。

这些情感中,有希望、有思念、有向往,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更有家国情……如:在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我们感受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在王磐“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中我们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在辛弃疾“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在张耒“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是端午的喜庆,而是诗人缅怀屈原的那份凄清悲切、情意深沉;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诗人一扫往昔“欢娱苦短”的风格,转而歌颂正确的恋爱观;在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阔达的胸襟和博大的精神境界……透过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悟其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摘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语文课程的文化构建成为重中之重。

民俗是一种基础文化,是各类文化的载体,是一切文化的母体。

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深层开发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丰富语文课程教学,传承民俗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概要如下: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分析“中学语文实施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就是功能分析。

有利于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拓展知识界面,提升知识素养;有助于辅助教学,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阐述“20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民俗文化教育研究概述”,从近代民俗学的兴起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蕴、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中民俗文化的体现、语文学科中的民俗文化四个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民俗文化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和游艺民俗五大类。

分别从民俗和语文教育的角度阐述“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理论依据”,民俗学科和民俗文化在社会教育和生活中普及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同时《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最后一节提出“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现实条件”有两个方面即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忽视民俗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功利性导致民俗教育的缺失。

第三部分:分析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现象举例和分布情况。

民俗文化在教材中有三种存在方式,分别是存在于文本、注释、综合性学习和梳理探究之中;对初中六册和高中五册必修教材中出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归类统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举例对其分布情况作出总结,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民俗有关的课文占所有课文的一半之多。

第四部分:提出“中学语文实施民俗文化教育策略”,一是转变观念,增强民俗文化意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编写者都应该重视民俗文化;二是立足课堂、援引课外。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摘要: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文化渊源流长,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就是想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知识十分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渗透。

但是,从当前教学来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收到较强的教学效果。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够做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首先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传统文化多尊崇儒家文化,在世代的更迭中仍被人所称颂,这也是传统文化自身魅力所在。

其次,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美德。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一诺千金”“百善孝为先”等,都会对学生观念的建立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较多爱国主义的题材内容,这也都是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瑰宝,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秀的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较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学习基础[1]。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2.1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较深的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自身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也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能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所以,这些没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照课本一步一步开展教学,教学中难以抓住重难点。

教师对教材上内容拿来就念,这也使得学生学习并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时,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这对学生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低效教学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少,大大降低了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较深的传统文化修养,为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将传统文化进行更为巧妙地应用,进而展示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21-06-10T02:49:17.18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4期作者:廖钢超[导读] 通过体会古诗词描绘的景色来体会祖国山河波澜壮阔,让我们畅游在古诗词的审美意境中。

——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砂田学校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气节。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古诗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背诵外,还应该充分了解古诗所蕴含的内涵文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古诗教学当中,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便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加之古代诗人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山河或是一腔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都是历经历史淬炼后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学品味,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词作为古老的语言艺术,体现了古代诗人对于生活中的一瞬进行情感的抒发,充分展现了璀璨的民族精神,诉说着历史文化。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的诗人所在年代的历史背景,还能体会到古诗词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体会古诗词描绘的景色来体会祖国山河波澜壮阔,让我们畅游在古诗词的审美意境中。

二、数字媒体助力古诗情境教学现在的教学模式中,最受欢迎的还属情境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将书本上的内容立体化,多方位的呈现出来,由老师引领学生们一起畅游在古诗词,然后随着古人进入作品的诗情画意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教学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价值,是一笔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仪式不断弱化,甚至处在几近消亡的边缘,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因此让传统节日进入课堂,融入到教学中迫在眉睫。

那么,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本论文之所以将题目范围定为中学,是因为小学生处在模仿学习的阶段,他们更多的是偏好兴趣,而缺乏理性
科学的判断。

而中学生是正处在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标志着个体开始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社会成员,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帮其更好的认识本民族及其信仰。

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指导,还能帮助中学生明确志向,促进其心智的发展与成熟。

本着上述目的,笔者开始了此次论文写作,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借助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案例来阐
述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进行说明,并对目前关于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概括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阐述了在中学语文中实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分析了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三章,提出了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策略。

这一章主要分四点来叙述,包括形成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开设传统节日课程,普及节日文化知识。

第四章,探讨了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章节通过对需要注意问题的论述,希望可以在教
学探究时帮助教师少走岔路,从而可以更好地完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