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五)

合集下载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二)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二)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二)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额中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额旁1线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额旁2线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额旁3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顶中线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头皮质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顶颞前斜线主治分五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下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顶颞后斜线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顶旁1线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韩厌穴和悬厘穴的连线颞后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和曲鬓穴的连线枕上正中线主治眼病、足藓等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1.5寸的线枕上旁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条长1.5寸的线枕下旁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和后头痛等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

针灸学考试复习重点

针灸学考试复习重点

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11.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仅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7.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4.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3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知识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15、中指同身寸:异,各有其不同用处的9种针具。如长针、大头针。
17、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18、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19、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有离入出合。
14、腧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和“俞”“输”义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是如隙的含义。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四)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四)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四)一、毫针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其他补泻手法:疾徐补泻、应随补泻、呼吸补泻、凯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手法为视穴位的可刺入深度分为浅、中、深(天、地、入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

二、行针手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手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颤的方法为弹法。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为摇法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刮法、弹法可以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的腧穴;飞法可以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以应用于较为浅表的腧穴。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当针刺得气后,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一)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一)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一)一、不寐治法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的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即督脉穴为主主穴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配穴肝火扰心+行间、侠溪;痰热内扰+丰隆、内庭;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心俞、肾俞;心胆气虚+心俞、胆俞;脾胃不和+公孙、足三里方义心主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以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以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能自愈治疗各论还有面痛、落枕、腰痛、痹证、眩晕、哮喘、泄泻、痛经、小儿脑性瘫痪等。

二、耳针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适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二甲,与耳鼻喉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屏四周,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甲艇,与胸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轮脚周围。

外生殖器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治疗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治疗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神门在三角窝的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治疗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主治痛证、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内分泌在耳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选穴原则 1、相应部位选穴 2、按脏腑辨证选穴 3、按经络辨证选穴 4、按西医学理论选穴 5.按临床经验选穴操作方法 1毫针法 2 电针法 3埋针法 4压丸法 5穴位注射法。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3.注意: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1.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针灸学 考试重点

针灸学 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就是穴”与“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就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

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361个腧穴。

就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与络脉。

由经脉与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络脉包括十五络脉与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与四肢,纵观全身。

,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8条,故称~。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与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

就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学治疗考试复重点 (参考)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和作用机制
二、针灸经络和穴位
- 经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 主要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 常用的主要穴位及其定位和特征
三、针灸诊断和辨证
- 针灸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针灸辨证的原理和技巧
- 针灸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的差异与联系
四、针灸治疗技法
- 基本的针刺技法和操作要点
- 常用的针刺手法和配穴原则
- 针灸疗法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五、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 常见疼痛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 常见妇科、皮肤病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六、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 针灸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 针灸学的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探索与发展
以上为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的重点参考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祝您考试顺利!。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七)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七)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七)一、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侧分别成前、中、后三条区线。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为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为经脉的细小部分。

四、针刺注意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

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3月以上,上腹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 溃疡, 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部囟门及其附近穴位不宜针刺。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不宜针刺。

眼部及颈项部、脊柱部的腧穴,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等等。

对胸背腰胁腹部内脏和大血管附近的腧穴,要注意采取适宜的方向、角度、深度。

五、耳穴分布规律与头面对应的穴位耳垂与上肢对应的穴位耳舟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对耳轮与内脏对应的穴位耳甲消化道对应的穴位耳轮脚一周盆腔、内生殖器三角窝五官(耳鼻喉) 耳屏头、脑对耳屏脑干轮屏切迹内分泌屏间切迹。

针灸学复习重点

针灸学复习重点

针灸学手太阴肺经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签证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1咳嗽.气喘,胸满2肩背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2.肘臂挛痛3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肘臂挛痛直刺0.5-1寸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向上斜刺0.5-0.8寸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横侧纹桡侧,桡A的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2.无脉症3.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1.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2.小儿疳积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手阳明大肠经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间(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1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直刺0.2-0.3寸合谷(原穴)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六)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六)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六)腧穴总论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中的背俞穴。

3、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

4、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又称“经外奇穴”。

5、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6、腧穴主治特点: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7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8远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器官病证的作用。

9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10、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1、腧穴的分经主治。

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12、腧穴的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13、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1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意为宽大通畅,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一.课程学习梳理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十二经筋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

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地仓口角旁约0。

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三)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三)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三)一、拔罐方法㈠留罐法(留罐的时间为5~10分钟)㈡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拔起。

㈢闪罐法:即将罐拔住之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㈣刺血拔罐法㈤留针拔罐法。

二、罐的吸附方法㈠火吸法①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②投火法③滴酒法④贴棉法㈡水吸法㈢抽气法三、施灸的禁忌①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②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四、艾炷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于皮肤上施灸的方法①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蒜汁,然后将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的壮数灸完为止。

可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②无瘢痕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①有隔姜灸(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针刺数孔)、②隔蒜灸(可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作用)、③隔盐灸(干燥的盐填敷于脐部,有回阳、救逆、固脱作用,不拘壮数)、④隔附子饼灸。

针灸学基础知识-5

针灸学基础知识-5

针灸学基础知识-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分数:2.00)A.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B.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框架C.生理学与病理学不能截然分开D.藏象学说为其理论体系核心内容E.强调整体观念及临床运用辨证论治√解析: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分数:2.00)A.寒热B.上下C.水火√D.晦明E.动静解析: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分数:2.00)A.滋水涵木B.培土生金C.泻南补北√D.益火补土E.金水相生解析:4.具有统摄血液功能的脏是(分数:2.00)A..肝B..心C..脾√D..肺E..肾解析:5.具有“泌别清浊”功能的脏腑是(分数:2.00)A.膀胱B.大肠C.小肠√D..胃E..脾解析:6.人体之气具有防止液态物质无故流失的功能依靠的是(分数:2.00)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解析:7.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分数:2.00)A.水谷精气B.中气C.元气√D.宗气E.营气解析:8.分布于前额的经脉是(分数:2.00)A.足太阳经√B.手阳明经C.手少阳经D.足厥阴经E.足太阴经解析:9.湿邪致病最易损伤的是(分数:2.00)A.心阳B.肺阳C.脾阳√D.肝阳E.肾阳解析:10.最易伤肺的邪气是(分数:2.00)A.风邪B.热邪C.暑邪D.寒邪E.燥邪√解析:11.“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分数:2.00)A.由实转虚B.实中夹虚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虚实错杂解析:12.下列各项,属于反治的是(分数:2.00)A.寒者热之B.寒因寒用√C.以寒治热E.热者寒之解析:13.根据《素问·举痛论》,以下引起“气上”的原因是(分数:2.00)A..怒√B..喜C..思D..悲E..恐解析:14.据《灵枢·本神》原文,肺气虚实病变除外下列哪项,均可见到的是(分数:2.00)A.少气B.鼻塞不利C.喘喝D.泾溲不利√E.胸盈仰息解析:15.《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暴强直”者,病属于(分数:2.00)A..风√B..寒C..湿D..热E..火解析:[解析]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病机十九条为重点内容,必须熟记,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五)
一、体位选择
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

主要有这些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卧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二、消毒
①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泡30~60分钟)、煮沸消毒法
②医者手指消毒
③针刺部位消毒(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④治疗室内消毒
三、刺灸法总论
针刺强度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强度。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当捻转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刺激量为轻度;当捻转角度在90~180°频率在60~90次/分时,刺激量为中度;当捻转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时,刺激量为重度。

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任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于头身部。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五、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