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士塔》有感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是一部让人不禁沉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神奇的世界。
作者通过对人性、宗教、命运等主题的探讨,让读者不仅能够享受小说带来的惊险刺激,更能够从中感受到对生命、对信仰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神秘的道士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信仰和人性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寻找道士塔的年轻人,他为了寻找自己的信仰和命运,冒险进入了这个神秘的塔。
在塔内,他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最终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通过塔内的种种奇遇和挑战,作者对人性和信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塔内,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是善良、有的是邪恶,有的是虔诚、有的是狂热。
这些人物的命运和信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探讨了命运的力量和人的选择。
在塔内,主人公面临着种种考验和挑战,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他的命运。
这种对命运和选择的思考,让人不禁深思自己的人生和信仰。
除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小说还对宗教和信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塔内,主人公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有的是基督教、有的是伊斯兰教、有的是佛教。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碰撞和交融,让人感受到了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宗教和信仰,探讨了人对信仰的追求和对宗教的理解。
在塔内,主人公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信仰和命运,最终领悟到了信仰的真谛。
这种对信仰和宗教的思考,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信仰和对宗教的理解。
总的来说,《道士塔》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思考的小说,它不仅带给读者惊险刺激,更能够让人深刻思考人生、信仰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宗教、命运等主题的探讨,作者让人不仅能够感受到小说的魅力,更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这部小说让人不禁沉思,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道士塔读后感(精选8篇)
道士塔读后感(精选8篇)道士塔读后感篇1“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
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
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面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泪也流出了我的双眼,那就用我的泪水暂且凝固松散的黄沙,让这可怜的经卷先安宁一会,等待我们这些后来者去保管他们吧!道士塔读后感篇2《道士塔》描述了滚滚黄沙如海,湮没了历史的痕迹,血色残阳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伤口,伫立在四起的黄沙间。
我们在指责王道士的同时,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感到可悲。
区区几个外国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华瑰宝,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国的历史,没有一次来得像这一次心口滴血。
愚昧的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盗窃国宝而不自知,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国人简单地以极少的钱财换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记录,把中国的辉煌带到了他们的国度,他们的掠夺,不只是掠去了几卷经卷,几幅绘画,几座雕像,而是让一个民族蒙受屈辱,让一个民族的灵魂千疮百孔,让一个民族今天只能从外国人手中以高价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外国人,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
他只是这场悲剧中一个可笑的小丑。
而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将这些敦煌文化放在伦敦博物馆,反倒能长久地保存。
除却诗意,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这里理所当然少不了杀戮和牺牲。
2021年《道士塔》读书笔记
2021年《道士塔》读书笔记2021年《道士塔》读书笔记1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间都是苍白的。
我看见了一个民族的血痕,深深的,还渗着血。
一、王圆禄其人其事“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
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很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
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民,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农民。
当一个农民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
不对,不对!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
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
”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这位认认真真做错事的农民扛起?他扛得起吗?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仔细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欢艳丽。
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意的粉白中。
“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
”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
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住手啊!”谁知道呢?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说罢,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脑子也一片惨白。
二、远行的车队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美丽,那么,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
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美丽的国度。
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
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
道士塔的读后感600字5篇
道士塔的读后感600字5篇《道士塔》大概说了有些思想愚昧之人不懂得保护优秀的文化这件事。
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士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士塔》读后感篇1《道士塔》这篇*讲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历史悲剧,它揭露出那个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
如举重若轻、绘声绘色地泣涕道:“我好恨!”王圆箓——一个无知的杂修道士,用他无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一本本无价的经书......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无情蹂躏,不幸流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与叹息。
国宝流失,我们从心底感到难过、愤慨、痛心。
但是,在伤痛之余,我们剖开本源,谁又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透着无知、病态、落后的事件都处理算在王道士一个“个人”身上吗?这本应切入审慎的态度,深思这造成民族悲剧的三个男人和其背后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昧,列强的各种霸道与阴暗。
斯坦因,其强盗行径确实令人发指。
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干的这样一番“大事业”;蒋孝琬,身为文学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却用自己的文采蛊惑同胞,帮助外人剖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供其“吮吸”,愚昧至极。
看着那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那腐朽与落后映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连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强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谈......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们感到恐惧与不安。
前人的错铸永远的悔,我们为其惋惜、无奈。
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为几两碎银欢喜,洋人瞪大那诧异的眼看着那被打开藏经阁,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费路费处理经卷而一脸轻松;一箱箱、一车车......运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带走了传承的“三魂七魄”,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怎能不心生愤慨,有人说:“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同乘战马,一决高下!”每个国人心中或许都有这般“理想”。
然而,现实开的玩笑总是这般的无情。
曾经,蒋孝琬——为洋人卖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对于消除国民“华夷之防”颇有名气......现在,依旧有些人沦为洋人的奴隶,为洋人卖命,对待屈辱的历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击国家的无能,却不以行动冲破这“桎梏”,实现国人“理想”。
道土塔读后感
道土塔读后感《道士塔读后感》读《道士塔》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五味杂陈。
读到王道士发现那些精美绝伦的经卷、绘画时,我感觉这个道士实在是太愚蠢了。
他根本就不懂得这些文物的价值,就因为那点微不足道的钱财,就轻易地把珍贵的文物拱手送给了外国人。
他甚至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做了好事。
这让我想起如今社会上一些人,因为短视、无知而做出的种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他们就像这个道士一样,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知。
特别触动我的是那些外国人如何从王道士手中掠夺走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好似强盗,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文雅,拿着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堂而皇之地把一箱箱的文物运走。
他们知道这些文物的瑰宝价值,比起无知的王道士,更显得可憎。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王道士这类人的批判,更多的是对那段历史中,国家的贫弱导致文化瑰宝流失的一种无奈和悲愤。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这个民族又怎能挺直脊梁大步向前呢?文化的流失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伤痛。
就像家庭中如果祖传的宝物被别人随意拿走,这是家人们难以接受的。
而一个国家的宝物被侵略者掠夺,这是整个民族的伤疤。
那些承载着千年民族智慧结晶的经卷,精美绝伦的绘画,本来应该是我们民族骄傲地向世界展示的宝藏。
然而在这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若国民愚昧无知,再多的宝藏也会被有心之人觊觎吞占。
对了还想说,王道士只是那个时代众多愚昧国民的一个代表,在那个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普通民众难以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觉悟。
这也警示着我们现代社会一定要重视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只有当民众都深深懂得自己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守护住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而不是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而且国家也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不再让悲剧重演。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篇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篇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当时中国的弱。
读了余秋雨作品《道士塔》后,有什么样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欢迎阅读!道士塔读后感荣耀千年,屈辱百年。
如今,中华脊梁,屹立东方。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我想,那车上的货物太重了,一箱一箱的,承载的是敦煌文化,能不重么?或者,王道士根本也阻止不了,在那样的时代,活着已经颇为不易。
但他只为了一叠银元,便拱手相送了,不免让人愤慨。
那是沉甸甸的文化瑰宝,或许他英勇的反抗一下,那么作为后世中华儿女便好受了,流传的,也就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了。
敦煌文化外流事件中,王道士只能算是故事中的一个小丑。
试想一下,当你一人向刷墙的人喊住手时,没人帮你,当看到他们呆滞的目光时,你能怎样?当你一人拦住运装着大批文物车队时,看到他们嘲笑,讥讽的目光时,你能怎样?我遗憾我未早生一个世纪,未成为莫高窟的主持,中国未早日强大。
我想,这就是作者写作时候的心情,愤怒、无奈、憋屈这些都难于言表。
文章中说道: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我没有亲眼见过敦煌,敦煌文化的价值也不够了解,但从秋雨先生的笔下,我能够感受到,敦煌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意义绝对是非凡的,那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
《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于是,我从百度查看了关于敦煌石窟的资料: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泥塑、彩绘、壁画及各种文献典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
读《道士塔》有感
读《道士塔》有感•相关推荐读《道士塔》有感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道士塔》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道士塔》有感1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但凡为中国人的都会有那么几种心情交织在一起:一是惊叹先祖留下的绝世之宝,二是无奈这些珍品竟由一个愚昧的道士来看管,三是对那些个就我“热血青年”看来万恶至极的一群所谓的“冒险者”(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个骗子)的愤慨唾弃,四则是对当代敦煌学者的钦佩和自豪。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几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惨白的,犹如倾盆大雨冲刷那一片沙滩,无力、徒劳、无奈。
那个时期的中国有着太多太多的屈辱,而这些个屈辱的源点非是外国的船坚炮利,而是普遍性的无知和平庸就如那个王圆箓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着,忧伤的蓝调配着滴答的雨声。
看着“道士塔”三个字,内心是一种萧索,一种悲伤但又觉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国人?还是……或许是一种哀叹吧!大概是一个苦笑!也可以说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见识之广博与阅历之丰富是我所万万不能企及的,我也从未去过敦煌,也不曾听说过“道士塔”,只晓得敦煌有飞天是我国艺术的瑰宝,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晓得在很久之前它便开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仅是一点点地流逝着。
是的,只不过是失了那么一点点罢了,但我们总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点,它所创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个点,少了一点也就没了一点,其实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会怒放,将其弃于荒野便会凋零。
它的高贵,自然而然带来它的娇气。
在千年的风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华与奇丽,虽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画,也只是往日的烟霞与浮云罢了。
王圆箓、道士塔、莫高窟、斯坦因、冒险家……这些个早已远去的故事,过了的就让它过去吧!让伤痛留给过去!只是今天还有什么呢?桃花依旧笑春风?读《道士塔》有感2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1敦煌,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
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让中国人不得不抬头挺胸去诉说。
是啊,中国的历史都书写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可她这颗明珠也关联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名字——王圆箓,他甚至沦落到做了一个不得不以化缘为生的道士。
20世纪初,洞窟里那些精美壁画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动人的体态都因为他的无知蒙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与此同时被净白的更是唐宋历史的结晶!虽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践踏,但在那之后,莫高窟享有极高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时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由此可见,中国是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现在进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满地尘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两万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更是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多彩。
藏经洞面积不大,曾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回首过去,的确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经过去了。
拥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光芒。
当日本学者听完中国敦煌学的报告会后,用沉重的语气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听到这句话后,那些学者们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的确,世人见证了中国的成功。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上天也只过了五年。
现在,我国正在筹备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可见中国飞黄腾达之迅速。
北京时间20xx年7月13日22时08分,一个令中国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瞬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
中国沸腾了,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
在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断加强,蓬勃开展。
读余秋雨 感《道士塔》
读余秋雨感《道士塔》清晰地记得元旦聚会上,语文组的诗朗诵中李志军老师推崇余秋雨先生是行者、智者、悟者、禅者。
我觉得余秋雨先生更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活出自我的一个真人。
辞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以自己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他游历世界,采撷点滴的灵韵,著成他的一本本书:《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
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开始,就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丰富的文化联想,深刻的文化思考,将读者带入一个新鲜的散文境地。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严肃的态度,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遍访历史遗迹,希望凭借山水景物能够考察中国文化,探寻文化的灵魂,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他西到敦煌莫高窟,东至长江入海口,北到流放犯人的宁古塔,南至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从山水间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给读者以文化的启迪。
余秋雨将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深沉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他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散文”。
我手中拿的这本《游走废墟》是《秋雨文化》散文的中国版,该书囊括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借我一生》三部著作中的精品。
在《道士塔》中,他通过描写敦煌文化遗产的流失,表现了文明被愚昧出卖的悲剧命运;《莫高窟》里展示了中国文化史辉煌与悲壮的历程;《寂寞天柱山》里则感慨中国历史上不间断的战乱、暴力和愚昧对古老文明带来的巨大摧残,还有《一个王朝的背影》《阳关雪》《白发苏州》等等可称得上是篇篇精品。
给我感触最深的当属《道士塔》。
三年前在语文课本中,还选有这篇文章。
在此,我想借文中的三个字,来表达我读后的内心感受:“我好恨!”恨什么呢?无知的王道士、腐败的官员、卑鄙的盗贼、民族的羸弱。
文章分成四部分,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
第一部分,先由莫高窟的描写引出了对敦煌文化的罪人王圆箓的介绍。
王圆箓,一个湖北的农民,穿着土布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爱好接收钱财。
《道士塔》读后感精彩10篇
《道士塔》读后感精彩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士塔》读后感精彩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是一部描述中国古代道士与妖魔之间斗争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梁羽生。
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深受感动,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于道士的刻画非常生动。
他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面对妖魔鬼怪,毫不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保护着人间的安宁。
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困难,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英雄气概令人钦佩,也让我对道士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小说中对于妖魔的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
妖魔们形态各异,有的凶狠狰狞,有的美丽妖娆,但无一例外都是邪恶的存在。
他们时刻企图侵害人间,危害人类。
而道士们则是他们的宿敌,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与妖魔们进行着殊死搏斗。
这种正邪对立的斗争,让我感受到了善恶之间的激烈冲突,也让我对于人性的善恶之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令人动容。
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最终却依然坚不可摧。
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和信念,战胜了一切阻碍,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宝贵,也让我对于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非常深刻。
在面对妖魔的侵害和考验时,人们的内心往往会暴露出各种欲望和弱点。
有的人贪图享乐,不顾一切地追求权势和财富;有的人胆小怕事,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
而那些能够坚守正义、勇敢无畏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种对于人性的探讨,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道士塔》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道士与妖魔之间的斗争,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爱情、正邪之间的对立等问题。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文学魅力,也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也能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1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也叫"千佛洞",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其中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莫高窟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初中时,我多次听到老师作过类似的介绍.因此,我常想象,在人迹罕见的广阔沙漠中,蕴藏着中华民族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该是多么的神秘和肃穆.我向往着有那么一天,能亲临敦煌,深切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辉煌.然而,自从读过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道士塔》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经历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的沧桑和无奈,真正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和沦落.在《道士塔》中,作者运用传真的语言和生动的笔法,使当时旧中国国民的代表人物--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可悲可叹,可哀可痛,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是的,读着课文,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都会痛苦地思索:中华文化宝库遭到盗窃与破坏,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但是,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又是什么呢"洞窟里的壁画……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王道士把它们粉刷"成了一片净白";"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体态过于招摇……",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几下就把"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与王道士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王圆箓的愚昧,是当时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岂止是"那个时代到处都可以遇见的这样一个中国平民"如此无知,就连出身文官的县长,身为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炽昌,位高权重的甘肃藩台,也因为"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对如何处理敦煌文物犹豫了又犹豫,徘徊了又徘徊.最后他们果断而文雅地"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面对这样的国民,面对这样昏庸无能,只会享受的贪官,作者只能怀着满腔怒火,向天空大吼一声:"我好恨!"作者"好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作者"恨得还狠",而作为读过《道士塔》的我们,该是怎样抒发自己悲愤和无奈的感情呢王圆箓已成为一个历史罪人,敦煌文物的丢失已成为一个历史事件,一切相关的人和事都成为历史.然而这些人和事总使我们想起来就感到心口隐隐作痛.不过,好在我们有不甘屈辱和贫弱的中华儿女,有"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的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他们的刻苦努力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他们的忘我工作使得"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的影子又时时重现在我们面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起,被毁古墓约20万座……;据海关提供的资料,近10多年,仅深圳海关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万件;2000年全国海关查处文物走私案件240起,收缴国家限制出口文物8780余件.而这仅仅是在海关对于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2004年,武汉海关,桂林海关,安徽,北京相继侦破一些特大盗窃走私文物案……;又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举世闻名…….这些石雕,瓷器等等,该不是可怜的王圆箓卖给他们的吧更令我们痛心的是,当年王圆箓"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的神情,又出现在现代中国某些国人的脸上.他们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把属于国家的珍贵文物卖出去,而我们要买回来时,价值最高的一件就可达到2000万!目前,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已五十余年了,我们的国家也逐步变得繁荣富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地提高.按理说,国民的素质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为什么历史的悲剧总是在不断的重演呢!事实上,不仅仅是那些现代的"王圆箓"们目光短浅,见钱眼开,推而广之,就连我们政府机关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个别党员干部,也象"王圆箓"们一样,在商品大潮的有力冲击下,也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不断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且不说那些纷纷落马的胡长清,王怀忠,尹西才之流们的丑恶罪行,单就逃到国外进行避难的4000名贪官,就卷走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500多亿!不要认为这两者性质不同,其实质是大同小异.王圆箓所造成的悲剧让我们思索起它产生的社会根源,而历史悲剧的重演则应该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积极地思考,我们应该相应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据悉,正在不断修改的《文物保护法》,加大了对文物市场的管理力度和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而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法制意识也不断在国民的头脑中增强起来.我们不仅要打击盗卖文物方面的犯罪,还应该预防和打击形形色色方面的犯罪行为.要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关键在大幅度地提高国民的素质.而提高国民的素质,重点应运用教育的手段.因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政治思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本篇课文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王圆箓的可怜可悲,认识到黑暗的旧中国的贫弱不堪,认识到旧中国那些封建官老爷的昏庸腐败和无耻.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教育青年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了伟大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进步,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的时代飘零,不会坐视中华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散.我们也坚信,日益富强的祖国,不会容忍目光短浅,贪婪成性的现代"王圆箓"们胡作非为,也不会放纵那些隐藏在国家机体内的"蛀虫"们以及逃到国外的罪犯们逍遥法外.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2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写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的损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仅仅因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卖了祖国的文化,卖掉了祖国的珍宝,换来的只是几个钱财但是却永远也换不来祖国的悠久历史。
因为他的自作聪明将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壁画改成了惨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墙壁,曾自以为自己得到了财富但是他并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多么得愚昧无知。
王道士这个人虽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却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作者利用生动的笔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无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悲伤,痛心,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莫高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价值却是令我们惊讶的。
如果说王道士愚昧无知的话,那么当时的官员呢?他们同时也只是自己一时的贪图享乐而造成了现在的懊悔。
他们难道只懂得自己吗?我们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将偷运出去的宝物,但是因为他们只愿在客厅中慢慢地喝着茶,等于亲眼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变成其他国家的财产,却不愿意去挽救。
有的甚至听信了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的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国家。
这让我们感到的耻辱。
自己祖国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却摆在了外国的博物馆中。
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经书和历史悠久的壁画,敦煌文化显然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
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
他们太卑微,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无知是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的责任。
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已将成为回忆。
我们坚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的时代飘零,不会再变得愚昧无知。
失去的不可能再回来,我们能做的只能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思想创造新的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的“奇迹”永存我土!道士塔读书笔记2历史本身只是一些巧合,因为时间的不滞源远才成为了传说。
读《道士塔》有感 (2)
读《道士塔》有感 (2)
《道士塔》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剧,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种不同世界的文化。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作品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有着迷人的故事情节,让人沉醉其中;它有着动人的音乐,让人沦陷其中;它有着深刻的道德教育,让人难以忘怀。
《道士塔》讲述了一个充满争斗、荣耀、英勇、勇气和慷慨的故事。
尽管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但其中流淌着令人振奋的感情,令人心动。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正确对待它,以拯救对方,排除万难,赢得胜利。
《道士塔》令我惊叹于古老的文化,痴迷于无限的爱情,钦佩于英雄的勇气,感动于英雄的慷慨大度。
它让我认识到了家国的重要性,学会了去舍弃一切贪图小利的动机,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重新思考深厚的爱情,勇敢地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去拯救他人,勇敢地前行,生活出真正的英雄精神。
《道士塔》激励了我,改变了我,让我体会到一种最真实的爱。
它让我重新理解了爱情,学会去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己的生活,勇敢地拥抱美好的事物,放弃失去的希望,勇敢地去追逐梦想,勇敢地去爱,让爱洒满整个世界。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道士塔读书笔记1历史记载,敦煌石窟的罪人较王圆箓,“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
”然而,他却没有当好这个家,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用卑鄙的交易使之被外国冒险家一箱箱运走。
20世纪初年,外国一些不轨之士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偌大的一个中国,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敦煌,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官来管理,滔滔的奏折之中未提半句敦煌事由,最后只能活脱脱的被这个王道士给糟蹋了又糟蹋。
“王道士每天期的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民,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的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屈一下。
事情干的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听说邻村有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
泥匠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
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
”写到这里,作者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一片惨白。
在心中痛苦地低喊‘住手!’并请求王道士‘请等一下,等一等……’然而,这些又有合用呢?砸也砸了,碎也碎了,痛快了一个王道士,却痛苦了多少代的中华儿女呢?着也倒罢了,我们只好将此罪行姑且怪罪倒王道士一个人身上,不管他愚也好,朦也好。
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化散文,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敦煌莫高窟文物被掠夺的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摘抄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
摘抄:“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感悟:这段文字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中国的珍贵文物在自己的土地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面临着被肆意糟践的命运,而当想到它们可能流落在异国他乡时,那种心痛和纠结更是难以言表。
这也让我反思,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本国人民的珍视和保护,那将是何等的悲哀。
我们常常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但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可能永远无法挽回。
摘抄:“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感悟:这段描写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哀。
王道士的无知和愚昧,让那些珍贵的壁画就这样被轻易地毁坏。
他以一种极其粗暴和无知的方式对待文化瑰宝,仅仅为了让洞窟“亮堂一点”。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对文化遗产的漠视和无知。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有文化素养和历史责任感,否则,即使是身边的珍宝,也可能在无知中被毁灭。
摘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感悟:作者的这个疑问,也让我陷入了深思。
道士塔 余秋雨读后感
道士塔余秋雨读后感《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道士塔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人读后感慨万分。
小说以唐代为时代背景,描写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时代,中国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受到了外族的侵扰和内部的动荡。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子明的道士,他身怀绝世武功,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记忆,成了一个普通的村民。
然而,他的武功却引起了一些人的觊觎,一场宿命的纷争就此展开。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气和侠义精神。
李子明身为道士,却不忘初心,保护乡民,抵抗外敌,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这些神秘的元素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在读完《道士塔》后,我深深感受到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热爱。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正气。
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善美,助人为乐。
此外,余秋雨先生的文笔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情节安排巧妙,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道士塔》后,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学造诣更加钦佩,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总的来说,《道士塔》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气和侠义精神,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余秋雨先生能够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读余秋雨《道士塔》随想
很少读余秋雨的散文。
可是,一部《文化苦旅》却让我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至今时时萦绕心间的滋味。
“我好恨!”这是在读过《道士塔》之后,我同作者一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夫声呐喊。
然而,却仍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份难言的痛楚。
试想:世界园林之瑰宝——圆明园的毁灭还是缘自西方列强的武力掠夺,可是莫高窟无价珍宝的流失却是缘自无知道士的拱手相送。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啊!
请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当几十年之后,新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拿着从外国拍回的胶片研究时,请想一想:他们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因此历史虽然不可更改,但我真的好恨!……
(作者: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小学张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