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2)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度的开始: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详细讲解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科学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试科目: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考试种类很多,包括诗赋、经义、策论、明经、会试等等,考察内容也有所不同。
2.考试流程:科举考试流程复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需要先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然后通过会试,获得进士资格,最后进行殿试,从中选中应考者,被任命为官员或成为进士(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职位)。
3.考场评判:科举考试采用限时、闭卷、从容等考场规则,一次科举考试的评判涉及到众多官员,考试成绩一经公布,将影响考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考中者少而难,竞争非常激烈。
4.选拔标准:秉持着中国传统的“以文治国”的思想,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功夫和品德。
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要考察考生掌握经典、文学、经济等领域的水平,更需考虑其品德、才能和行为表现等因素。
总之,科举制度虽然确立在封建社会之上,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官场考试选拔的
先河,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制度变迁,更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和文化遗产。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知识点】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下面整理了科
举制的特点和影响,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
三个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1、积极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
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
门、下品无士族” 。
-
(二)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的创立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准着科 举制度的产生。
1、考试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 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 -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 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
(一)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 卿世禄”制度,后来 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 与征辟制。
西周时期,社会阶级分 明。管理国家由天子、 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 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 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 九品三级,晋、六朝时 沿用此制。 “上品无寒
-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3)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积极影响
(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对世界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 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 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消极作用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
总结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四、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僵化时期 。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
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历史上被称为乡试、省试和殿试。
该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
在此制度下,考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最终被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下面将对这三个等级以及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运行方式和影响进行详细解释。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随后在唐朝得以广泛推行。
这种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取代世袭的官员选拔方式,以确保国家的治理更加公正和有效。
在古代,家族背景和官员的世袭被视为实现官员任命的主要依据,而科举制度的引入则为社会的精英层面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
二、科举制度的运行方式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轮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文和书法。
参加乡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其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能晋升为下一轮的省试。
2. 省试:省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轮考试,由省级政府主持。
在省试中,考生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高难度的考题,包括对经书和史书的考察。
通过省试的考生将晋升为进士举人。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轮考试,由朝廷主持。
这是一项非常难度高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才能。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并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三、科举制度的等级分别1. 秀才:参加乡试并通过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秀才称号。
尽管秀才并未成为官员,但他们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望,并有机会继续参加省试。
2. 举人:通过省试的考生将被授予举人头衔。
举人具有一定的行政职权,他们可以在地方上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参加殿试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官职。
3. 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享有更高级别的官位。
进士可以晋升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尚书、卿大夫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让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才也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古代科举制度
科 举 考 试
童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童试
பைடு நூலகம்
乡试
会试
殿试
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3)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
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
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 代 科 举 制 度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
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
科举制度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场所。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名为亚元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 “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 项目 考场主源自人院试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科举制度
乾隆帝: 八股时文,朕览之多不能解。
鄂尔泰: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
李白:醉态思维 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心。
●科场也有好诗
钱起在公元751年所试《湘灵鼓瑟》一诗 的最后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朱光潜的极评(见《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59页)
●唐朝“行卷”、“温卷”盛行,佳作 迭出
朱庆餘向名诗人张籍行卷时的一首诗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唐宋人才与明清人才的比较
➢积极作用:以命题作文和严格的结构 规定为特色,从而有助于:
强化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准确性、 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等。
八股文与政治得失
➢八股误国论 清朝初年,吕留良记明亡时有人在朝
堂上写有一帖:
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 奉申贽敬 晚生 文八股 顿首
清朝末年,甲午战败,康有为 “公车上书”:
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
➢岁试:学政到任第一年举行 ➢科试:学政到任第二年举行
秀才不易得
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一十五月已登赢。
逸民伯夷叔齐 ●范文一篇 清 周镐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破题)概括、解释题义。不能直说,否则就是 “骂题”。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实用版4篇】目录(篇1)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科举制简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使得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经义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阐述,诗赋是指对诗歌的创作和赏析,策论是指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了实际才干的重要性。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其次,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最后,科举制培养了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科举制的现代意义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则是竞争的基础。
科举制所倡导的这种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选拔和竞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科举制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科举制倡导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目录(篇2)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
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高压渣油泵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齿轮式渣油泵、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GZYB高精度齿轮泵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
• 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 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 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 代考。
指科举制度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 “金榜未提名,名落孙山外。” 这句诗说得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
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 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 设置 考试 内容 偏重文科 有文科、理科,设 置较合理。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偏重经书、诗赋, 结合学生实际,有 比较脱离现实。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1、明清院试实际上要经过三次考 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为 “童生试”。
• 县试,就是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考期 在每年的二月。参加考试的童生先要 向本县衙门报名,填写姓名、籍贯、 三代履历,并且还要由同考的五个童 生连环作保,称为“童子结”,此外 还要由秀才中的“廪生”作保,称为 “廪保”,保证你不是冒籍、匿丧, 保证你出身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子 孙,才能参加考试。县试第一名叫 “县案首”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2、科举分类及考试内容
常科 (1)________
制科 (2)________
3、科举程序
明经科 _________
进士科 _________
•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 是常科,二是制科。
• 1、制科 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 也叫“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 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 2、常科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 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 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 两科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具备文才的人才,为国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当时的秦始皇希望选拔人才,使用了一种“策问”制度,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随后的汉朝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变迁。
每个朝代对科举制度都有一些改革和调整,但整体上保持了选拔人才的核心目标。
二、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关,主要是根据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行筛选。
乡试通常在候选人所在的乡村或城市进行,考察内容主要涉及经书、史书和诗词等方面。
经过乡试的选拔,优秀的考生可以晋级到会试阶段。
会试是在省城或中央都城进行的考试,考核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
会试的合格者将进入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终考核阶段,直接面向皇帝,考查的是考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能力。
殿试的合格者将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官员,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和待遇。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它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
科举考试内容广泛,涉及经史、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鼓励了人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机制。
无论贫富、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通过考试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官员,这种制度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再次,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被认为是具备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科举制度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 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 帝的手中。 3. 改善考官任用制度,主考 官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 后,要立即进驻贡院,称为 锁院, 4、实行别头试、弥封(糊 名)、誊录制度
三、明清科举
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 生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 “秀才”),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制度也相 当健全化。 (一)、科举程序 这时的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1、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 场称为贡院 ,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取中 (及第)者 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 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成为统治阶级成员了, 相当荣耀。 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以获得进一步的 功名,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二、宋代科举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宋代,科举及第的 进士不仅享有显耀 ,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 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 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为 了加强评阅的客观性,王安石还编制了经义式, 作为标准格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 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考试方法 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 帖经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 方法。 墨义相当于简答题,是关于经文内容的 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 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所以试题出得很 多,少则数十道,多则数百道。墨义有时 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 到顶点的产物,它既能考察士人的儒家经 学理论造诣,又能考察其思维能力和文笔 水平,它的标准化程度也完全适应考试和 客观评定等次的操作需要;但是,八股文 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如此 极端,加上它又是关系到士人前途命运的 考试作文,也就完全死板僵化了,特别是 不准谈个人的思想观点,成为束缚士人思 想的专制工具,也考察不出真才实学来。 八股文取士对教育影响巨大。士人将 主要精力用在作八股文上,学校也变成了 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试题]有关科举制的例题
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学案●精题精讲例1 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称号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辛勤耕作致富C.作战建立战功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例2 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B.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C.进士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D.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我夯基我达标1. 隋唐之前的选官主要凭()A.才能 B.家世背景 C.思想进步 D.勤劳2.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推荐制D.自荐制3.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4.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A.策问B.杂文C.经史D.诗词5.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中落
次数少,共17次; 后16次登科进士1135人 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
明代——鼎盛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进”
• 洪武三年,诏曰:“汉、唐及宋,取士各 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 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 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 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 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 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 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 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 得与官。(由来,开始)
八股文体
• • • • • • • •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
寓吃、喝、住、考于一体。
评价
•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 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 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 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 通籍累致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 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
隋朝——创立
1. 隋文帝开皇三年,正式下令停止那些“操 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 官品评人物之权,并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 2.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又下诏:“京官五品 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德)清 平干济(才)二科举人。” 3.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间 4.分类(常举、制举、武举)
——康有为
“当年误行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
四次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 1888年出资捐官同知。
•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一曰 锢智慧,二曰坏心术,三曰滋游手。 ——严复
• 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 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 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 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 故,皆粹然于其中,则其与古之所谓“学古入 官”, “学而优则仕”者何异?困苦毁坏之说,其 信然乎不也。 ——(宋)陆九渊
“三年大比” 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 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 •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 “秋闱”, •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 “春闱” •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宋朝——发展
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
1.锁宿 2.糊名(封弥) 3.誊录 4.殿试 5.时间 6.王安石变法
• • • • • •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
人生四大乐事为—— 久旱逢甘露 , 他乡遇故知 , 洞房花烛夜 ,
金榜题名时。
一、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四)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五)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六)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 “科举非恶制也”,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 前之一大发明”。 ——梁启超
• 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才不过二三十年, 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 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 是学英国的。 ——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 说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独占鳌头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 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 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文特点
1、取材: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理 学的解释为依据。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清代——终结
1.前期:于明代基本相同,但满人享有特权 2.后期: 1)1898年,维新变法——废八股 2)1905年停止
科场舞弊
科场舞弊
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 施耐庵、翁同龢、李鸿章,中国最後一个 状元张骞等人皆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