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命题人:王雅琴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B. 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C.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D.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在思想上表现为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A属于社会现象,属于历史宏观原因;B属于文化因素;D属于政治因素。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兵家【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做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所以统治者利用奖赏和刑罚的手段,使臣子害怕刑罚的威力从而向可以得利的方向工作。

反映的是用权威震慑群臣的主张。

儒家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韩非子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与题干的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兵家是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以利为核心,终极目的是取胜,故D项错误。

点睛: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我国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中央集权,从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可得出结论为法家学派。

3.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其“具体办法”是A. 自由平等学说B. 理性至上学说C. 民主共和学说D. 三权分立学说【答案】D【解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针对“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D正确;A、B和C均不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5×36=54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其中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日食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现象。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3.宋朝时期,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话本和词兴起;北宋中期以后,文人画、尚意书风、风俗画同时兴起。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文学艺术A 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B 个性化倾向十分突出C 平民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并存D 形成了平等自由的学风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

”“信仰的奴隶制”是指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6.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由快节奏的摇滚到慢摇吧,开始追求细嚼慢咽的品味和享受生活。

对这种由快到慢的理解,合理的是A.这种变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B.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D.经济发展步伐减缓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分封制崩溃 C.商人地位降低 D.“学在官府”2.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3.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

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分别是()A.儒、墨、道、法 B.儒、道、法、墨C.道、墨、儒、法 D.墨、道、儒、法4.据文献记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

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

据此可知,以下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西汉武帝时期,纸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B.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纸都可用于绘图C.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纸的使用不晚于西汉D.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5.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

这一现象体现了()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6.下表为隋唐和两宋节妇烈女情况统计。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十堰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历史 (2024年1月)本试题卷共6页,共19道题,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 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89—1690年,英国议会将拨付给国王的永久性收入作了划分:一部分供王室和政府的日常开支,一部分则用于战争等非常财政支出。

威廉三世在1695 年 12 月月底召开的议会上,发言说,“目前王室专款的金额无法维持我的正常生活了,你们应该对此表示关注”。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B.君主立宪制受到了冲击C.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到维护D.国王试图挑战议会权威地位2.图 1 为一幅版画,刻画了 1939年根据地农民出工的情景。

版画所示的历史事件有利于A.边区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B.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成功C.解放区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3.梁启超在《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中反思戊戌变法运动时说:“为了防止别人争权而把他应有的权力收掉,必然导致大家讳忌争权而遇事推诿,其恶果是‘因噎而废食者必死,防弊而废事者必亡’。

”材料旨在说明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C.维新派改革措施的失当D.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4.唐代的取士制度主要有常科和制举两大系统。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长郡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命题人:文安国审题人:伍文玥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根据《左传》等古籍记载,春秋时期,在国家危难之际,常出现“朝国人”的举措。

如公元前645年,晋国被秦国打败,国君被俘,国内大臣借惠公名义“朝国人”,宣布了对土地的改革方案,即“作爱田”,并要求国人同心一致;公元前502年,卫灵公在晋国受辱,欲叛晋,为获取支持,便召集国人,讲述他受辱于晋的情况;公元前494年,吴国派人召陈国跟随伐楚,怀公拿不定主意,于是“朝国人”而问其所以。

这说明春秋时期()A.国人阶层十分活跃B.政治带有民主色彩C.国君权威受到挑战D.庶人阶层干预国政2.汉初侍中掌左右杂事,武帝时“严助、朱买臣皆侍中⋯⋯始与闻朝政”,“而其秩尚卑,不干丞相、御史职事”。

之后,“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A.内廷机构逐渐掌控了行政大权B.调整中央机构以适应中央集权C.侍中权力变化服务于皇权需要D.侍中权力扩大有利于国家统一3.《周礼》中有“八辟”丽邦法之说。

“八辟”,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时至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陈群、刘劭等人将汉代的律、令、比进行增损厘改,删去其中不合时宜的条款,并首次将“八议”载入律文,对上述八类人在犯罪时赋予宽免的特权。

此举旨在()A.适应门阀士族统治需要B.加强官方意识形态推广C.维护周礼中的等级秩序D.明确封建法典篇章结构4.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

这说明唐朝()A.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B.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5.“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较为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仁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人起于关中、社会经济较落后,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商代时已是文明发达区域,所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

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实行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先代贵族和商朝遗民的统治,故选A。

宗法制调整的是贵族内部的继承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世袭制开创于夏启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与武王灭商不符,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紧紧抓住材料中“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作出判断。

2.我国古代“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这种“格局”A. 形成于我国商周时期B. 得益于井田制的推行C. 体现生产者生活富足D. 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形态为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故选D。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史实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排除B项;生产者生活富足与材料无关,且小农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者并不一定都生活富足,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形更为常见,排除C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小农经济特点的正确掌握,并且要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

3.宋朝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选人“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

真庙(指真宗赵恒)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他描述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北宋时开始实行糊名法,故选D。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所示为西周时期的部分政治制度。

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A.宗法制有利于强化宗族权威B.国家管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C.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D.礼乐制有效维系宗法分封制2.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这体现了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经济发展程度提高D.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3.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任命独立检察官纠察官员腐败,以此排除政治干扰和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

但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

这一制度说明美国A.司法独立原则遭受挑战B.惩治腐败情况不甚理想C.分权制衡传统动态发展D.国会权力迎来新的增强4.1898年,梁启超上书废除八股,督察院和总理衙门拒绝代奏;1900年,大清会试武举科目依旧为“弓刀石”、“马步箭”。

这些史实表明当时A.改革进程步履维艰B.政府部门懒政惰政C.新旧思想不可调和D.变法措施操之过急5.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

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A.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B.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C.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D.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6.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

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际上受到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A. 世袭制度B. 分封制度C. 宗法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分封制的内容。

从材料中“家,国,天下”可以看出其修身的顺序与分封顺序正好相反,体现了个人不断攀升的过程,D项中郡县制尽管也是国家管理地方制度但郡,县名称明显不同于家,国,天下。

王位世袭与宗法制亦各有其侧重,与题意不复。

如上所述,不复赘述。

考点:分封制的内容。

评点:该题需要掌握儒家思想对政治的态度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儒家的入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对后世各家产生深远影响,它是现今关注家国大事的理论的渊源。

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这个派别是( )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与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相符,故A项正确;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B项错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主张的社会蓝图是恢复周礼,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C项错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1)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1)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西周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这说明诸侯国A. 与中央保持一致B. 有相当的独立性C. 成为独立的国家D. 力量强不尊王命【答案】B【解析】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说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选B项。

诸侯国仿照中央官制不能表明诸侯国在其他方面也能与中央保持一致,不选A 项。

材料虽然表明诸侯有很大的权力,但诸侯国还是要服从周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不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尊王命”的信息,不选D项。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 提倡民本B. 呼唤仁爱C. 强调理性D. 倡导美德【答案】C【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A. 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 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 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中书门下权力增大,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故C排除。

政事堂变迁为皇权服务,故D排除。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

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

这些卜辞说明(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C.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D.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2.(2分)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

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C.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3.(2分)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利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古代史料的真伪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C.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4.(2分)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

宋代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C.有效地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5.(2分)明弘治初年,礼部尚书邱浚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不久后,邱浚入阁。

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邱浚位在王恕之上。

这说明当时()A.六部与礼部机构合并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内阁阁臣之间纷争不休 D.入阁官员的地位较高6.(2分)《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5)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5)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读表。

下列关于该时期欧洲局势的说法,正确的有①英国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②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③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④巴尔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排除①;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矛盾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②③正确;两次巴尔干战争反映了巴尔干半岛矛盾尖锐,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组合,排除ABC,选D。

2.某亲历者写道:“那年夏天,在比利时的沙滩上,唯一发出噪音是到处叫喊的报童。

他们喊着巴黎报纸上吓人标题‘奥地利向俄国挑衅’、‘德国准备战争总动员’,以此来向游客们兜售报纸。

”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B. 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C.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后D. 德国准备出兵吞并奥地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俄奥矛盾和德国备战等相关信息,可以推测这是一战爆发前的情况,故选A。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在一战爆发后才开始实施,排除B。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是在一战初期,排除C。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是在二战爆发前,排除D。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一直是主要战场,德国在西线集中了主要兵力,所以①不是“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西线遭到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在东线进攻东普鲁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也是“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原因,所以③正确。

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A. 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B. 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 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D. 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4.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A. 维新变法时期B. “预备立宪”时期
C.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 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29.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西汉元始二年,出现了疫病,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表明秦汉时期
A. 疫病防治手段多样B. 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 疫病发生较为频繁D. 采取了隔离救治的方法
C. 南北经济差距明显D. 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21.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发达B. 生产力显著提升
C. 庄园经济的特点D. 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高二历史试题第7页共8材料二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
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
1.西汉文帝三年,罢太尉官由丞相兼任。景帝平定吴楚之乱,任用周亚夫为太尉,但不久就将其罢免。武帝时任田玢为太尉,也很快将其罢免。这表明文帝至武帝时期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官位爵位世袭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的描述,故A错误。

宗法制是依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宗法制对现今仍有影响,比如祭祖活动、族谱等,故B正确。

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当诸侯国势力强大的时候,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故C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时间不符,故D错误。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二府三司【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之下的“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具体事务,“三公九卿”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非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误。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以削弱相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9.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这些举措
【详解】秦朝通过文书来推行行政管理,这样有助于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秦朝的文书制度是在统一之后推行的,排除A项;文书制度与皇权加强和郡县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诸暨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有事请殹,必以书,毋口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留者以律论之。”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强化了皇帝的权力D.保障了郡县制度推行
【答案】B
【解析】
【点睛】
4.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入赋的三个阶段。其中的“役并入赋”的重大转折始于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就是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与材料中“役并入赋”相吻合,C项正确;租庸调制属于“赋役并重”阶段,排除A项;两税法后,以征税标准逐渐发展为以土地财产为主,进入“赋重于役”阶段,排除B项;清朝摊丁入亩也属于“役并入赋”阶段,但晚于明朝一条鞭法,排除D项。故选C项。

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凉山州 2020—2021 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高二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

孔子的态度说明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2.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基于此,他们提出的重要主张是实行A. 王道和民主政治B. 人治和以法治国C. 仁政和道德教育D. 王道和自我节制3. 自汉以来,每逢天灾、异象,多有君主向天谢罪,下诏罪己,轻徭减赋。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仁政”思想发生的影响B. 汉武帝”罪己诏”的示范性C. 君权受到了制度的限制D. 儒学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4. 北宋程颢提出“定心”的修养方法,“所谓定心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崇尚切身感受的内心直觉体验。

这一学说()A. 对心学的兴起有启发作用B. 反映出程颢是心学的开创者C. 指明了修养最高境界是仁D. 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5. 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A. 维护专制B. 冲击理学C. 服务市民D. 突出人性6.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7. 《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

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学期期末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籍号等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玉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2.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3)

白水县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雄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n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

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 三教合一B. 百家争鸣C. 春秋大一统D. 学在民间【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各学派思想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百家争鸣,故B项正确;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出现于魏晋时期,A错误;春秋大一统是西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C错误;学在民间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错误。

2.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C.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D.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提倡“仁”、“礼”的思想,讲究“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等,所以儒家思想推崇的人格应当是君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侠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隐士;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强调君主在国家和事物中的巨大作用,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所以,它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英雄。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9)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9)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杨喜丽审题人:夏银花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想通,故C 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2.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3.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A. 程灏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6)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6)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6题54分)1.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最能说明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D. 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故排除A,选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孟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说到道家思想的内涵,排除D。

2.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的严酷与冷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严而少恩’。

”这一流派是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故C正确。

儒家没有以法治国的主张,故A排除。

墨家,也没有以法治国的主张,故B排除。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名师点睛】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D【解析】【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儒家提倡“仁”“礼”,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2.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

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他“礼”的思想。

孔子崇尚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他提倡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故答案为B。

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排除AC;题干没有体现“忠孝”观念,排除D。

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西周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这说明诸侯国A. 与中央保持一致B. 有相当的独立性C. 成为独立的国家D. 力量强不尊王命【答案】B【解析】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说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选B项。

诸侯国仿照中央官制不能表明诸侯国在其他方面也能与中央保持一致,不选A 项。

材料虽然表明诸侯有很大的权力,但诸侯国还是要服从周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不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尊王命”的信息,不选D项。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 提倡民本B. 呼唤仁爱C. 强调理性D. 倡导美德【答案】C【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A. 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 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 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中书门下权力增大,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故C排除。

政事堂变迁为皇权服务,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4.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A.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B. 车轻工捷,获利尤丰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 十不给一,无异空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的是雇佣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强调的是手工业技术高超,A选项排除。

车轻工捷,获利尤丰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B选项排除。

十不给一,无异空取体现的是官府对民营手工业的压榨,D选项排除。

5.明太祖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颁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其做法A. 体现了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坚守B. 反映了农耕文明的优势C. 是中国商业发展停滞的根源所在D. 反映了“天朝上国”的心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的做法是重农的体现,这是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A选项符合题意。

海禁政策是农耕文明封闭性的产物,不能体现优势所在,B选项排除。

中国商业发展停滞的根源是自然经济,C选项排除。

“天朝上国”的心态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6.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A.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说明历日字书、佛经需求的人众多,所以先有雕板,可知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A正确;题干涉及的佛教的发展,没有体现儒学的复兴的信息,故排除B;C 项只能反映佛经先有雕板的原因,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D项“革新”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印刷术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即可。

7.“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 项错误。

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A. 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 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 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 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明显的看出,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这说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观念的变化和民众消费的差异,故AD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普遍西化”。

10.“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

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这说明A.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D. 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因为对外出口茶叶收益甚大,故以往种植红薯和麻的地方都开始种茶,并对外出口,以获取利润。

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也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叙述了由于茶叶出口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故茶叶种植兴盛,这不能反映茶叶种植技术的提高,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庭手工业有何变化,故D项错误。

11.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做法有利于( ) A.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B. 壮大中国共产党C.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D. 改组中国国民党【答案】C【解析】“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反映了对工农运动的重视和支持,故选C;题干所述的举措不一定能达到A的效果,故排除A;B与题意无关,D是题干所述举措的前提条件,故排除BD。

12.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该材料折射出A.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 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说明对于机器的益处每个地域的人认识是不统一的,广东地区大概是最多的,其他地区非常少,甚至包括“名卿巨公”,也才有一半人认识到了机器的益处,说明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A正确;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C.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答案】B【解析】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过程中中共始终坚持对于革命实践进行反思,才得以不断走向成熟,故B正确;A属于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没有共产国际指导,故C错误;D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A.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B. 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C.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D. 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答案】D【解析】从材料“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的缓和,故D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故B项错误;实现亚非国家友好合作是万隆会议的意义,故C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分析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然后结合知识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15.“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即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