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解决问题之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归一问题课后反思与评价云凤实验小学校潘红梅
《归一问题》教学反思与评价《归一问题》其实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解决问题中接触过了,只不过没有明确这类问题的特征,解决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问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能明确归一问题的特征,会通过画图策略来分析、理清归一的数量关系,能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去实践这几个目标。
一、明确步骤理清思路,本节课孩子们能很快梳理解题步骤。
二、阅读分析数形结合。
我让学生认真读题目,找到重要信息与问题后,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信息与问题。
由于学生平时画图策略用得不多,往往这样的画图要求对孩子们来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画图而画图,所以学生往往先列式解答,再去画图,这样会失去画图的作用。
为此我在巡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用画图来解释表达他的算式。
同时在反馈中让学生明确画图后,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更好清晰明确。
用图形还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个别孩子有些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重数形结合。
本次课中有孩子画的衣服实物图表示,还有孩子用○6来表示一件衣服的6颗珠子,还有用线段图表示的情况。
对比不同图形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抽象水平不同,由实物图-示意图-线段图在对比中让孩子领悟数学表达的简洁明了,鼓励孩子们用简洁方式表达,本节课通过讨论让孩子自己说出了示意图比实物图更实用更便捷,为后面利用数行结合画图解决问题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孩子的数形结合思想,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三、数学语言表达想法,为了让学生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表达力。
我在学习要求中提供了表达思路的句式让学生参考,同时又不拘束后这个句式,只要学生表达清楚完整,都给予鼓励,尽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本节课通过生生交流,请同学汇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同学没说完整的找学生补充,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四、提炼特征建立模型。
由于时间关系在对归一问题的两种类型题目中只选取了正归一问题进行讲解建模,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提炼出归一问题的特征,找到明确的数量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知道了每份数就能求总数,知道了总数也能求出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再出示一组题,从而强化归一问题的特征,意在让学生建立起归一问题的模型。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采取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例8:妈妈买3个碗18元,妈妈买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我们按照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行可以吗?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能用简单的方式把条件和问题呈现出来吗?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摘录信息与问题,梳理题目,3个18元,8个多少元呢?他们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就不会乱了。
列表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梳理信息。
第二步,分析与解答,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1.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2.想一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有什么含义?
3.能通过画一画说明吗?老师猜测,有的同学先画3个碗18元,又画了8个碗~也有的同学用三角形表示碗,也有的同学画线段图,你们画的都对,那怎么画才能简单又能说明问题呢?是的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合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简单的数形结合思想。
例如:用一个圆圈表示一个碗,3个碗18元,总数➗份数=每份数,一个碗就是6元,求8个碗就是8个6元,用每份数✖份数=总数。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
这道题我们先求“1”,再求多,那“1”是怎么求得的,通过3个碗18元求出1个碗,也是先从“多”求出“1”,再由1个碗求出8个碗。
只不过先后两次的多是不同的,而“1”是相同的,不变的,抓住题目中变中有不变的那个量进行问题的突破。
18元。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8.2.1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88页第一个红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2、通过信息的整理,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2、体会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课前趣题: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考考大家,知道的同学要马上的作答,能做到吗?(能)提问:船上有45头牛,20头羊,请问船长多少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65岁、25岁、不知道、无法求总结:刚才为什么有同学答错了呢?学生交流想法。
师:题目本身就有问题难怪同学们会上当,题中没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不过这也是在提醒同学们应该从问题出发,不过这也是在提醒同学们应该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希望同学们吸取教训,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擦亮双眼,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优异表现的!上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的过程,深悟筛选有效信息的重要性。
】一、梳理信息、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寻找有效信息。
十一节期间,同学们有没有去旅游观光啊?明明和好朋友们一起去参观了观光塔,可是他们遇到了困难,请看。
2、自主整理,探究策略师:图上这么多信息,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为什么要选择这条信息而不选其它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师:老师先将信息和问题整理下来(板贴:两张票30元,买6张票多少钱?),刚才老师用文字完整的整理了信息和问题,你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进行整理吗?同桌两人先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例8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节比较难理解的课。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方面——优点: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
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建立
归一问题的解决模型,通过不完整的数学信息,让学
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
通过“课时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谁表现最棒的
新颖模式,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也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不足: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不够
好,另外,PPT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
学生方面——优点: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坐姿端正,回答问题积极,能够认
认真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能够
和其他同学积极探讨问题,交换不同的意见,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个别学生坐姿不标准,做题时书写不规范,回答问题
不积极。
改进措施:
1.平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备课,预设要充分,做到语言简练;对自己负
责同样也是对学生负责;
2.及时提醒坐姿不标准、书写不规范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表现不
积极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
刘双龙
2018年11月20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归一问题》听课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归一问题》听课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
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妈妈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1”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几个”最后的结果。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
本节课的例题和“想一想”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教师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
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编题,在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同时能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一、以“数量关系”引领学生的思维。
数量关系是对某一类数量的概括,是对具体情境的提高和突破。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只有提升到数量关系的高度,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视通过“每份数、份数、总数”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分析“正归一问题”的结构特征。
首先通过“妈妈买碗”的情景出发,使学生感悟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使学生在体验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概括数量关系,最后使学生体会到要灵活应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归纳和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
死记硬背“正归一问题”的结构模式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而不对“正归一问题”进行建模又不能使学生对此种类型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
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弱化了对关键词语的强调,而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注。
通过让学生比较得出解决问题的特征:一般都要先求出每份数,再求总数。
解决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本文是对《解决归一问题》教学反思的总结。
这是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涉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
本文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文设定了三个目标,包括使学生学会列分步或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检验等研究惯。
对于教学环节的反思,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通过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1个碗多少钱?和1个碗6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这两个例题,让学生回顾了用除法求每份数和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为顺利研究新的例题,奠定了算理基础。
其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例8教学归一的两种题目,使学生弄清怎样利用实物图形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
例9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训练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为今后借助线段图这种直观手段进一步研究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最后,层次练,形成能力。
通过引导同学想,要求买8
个同样的碗用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弄清解答归一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即单一量。
先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列综合算式解答,使学生既会用分步列式解答,又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同时,又更好地理解算理。
在做题时,学生除了有指定要求的以外,不限制学生必需用哪一种方法解答。
通过这些方法,本文成功地完成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_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2、通过信息的整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2、体会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帮助学生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列表整理,建模准备。
1、出示信息窗,整理条件和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小明和小丽去参观绿色生态园,这是他们买南瓜的情景,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没有一种好方法,把这些信息清楚、简单地表示出来呢?学生可能会举手,教师稍作停顿后,课件出示三点提示:1、文字描述;2、画示意图;3、列表格学生独立整理。
2、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A.文字描述的方法:3个南瓜18元,9个南瓜多少元?让这位学生说说这样整理和老师的相比,清楚、简单吗?B.画示意图的方法:学生可能用线段。
让学生说明一下,用什么代表的南瓜。
再让一生评价怎么样?C.列表格的方法:当这种方法出来出后,再让学生解释一下。
能把你的内容搬到到这张大表格里吗?课件出示半成品表格,学生填写。
课件调动3个和9个的位置,问生可以吗?为什么?这样整理可以吗?【设计意图:教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所列的表格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后,引导其将整理的内容搬到教师提前准备的大表格中,接着又呈现了另一种列表格的形式,很自然地向学生呈现出了完整、规范的表格。
其次,将课件改成白板课件可以交换3个和9个的位置,让学生很形象的观察出交换3个和9个的位置是不可以的,整理时要注意信息之间的对应。
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1)
归一问题教学反思城郊学校马润淑解决问题,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综合列式,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询问有没有其他思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想。
“回顾与反思”及“拓展与延伸”环节巩固学生对解决“归一”问题策略的掌握,重视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教学顾名思义是先教后学。
这里的教,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罐,而是一种"导与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迪学生学会思考。
如在复习铺垫时,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说说"看到一组数中的两个数有什么想说的"这个开放型的问题。
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伏笔。
学生以前学习归一应用题时已经有了基础,这里只是在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加深了一步。
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例题,关键是如何让学困生思考问题时有方向、有目标,找准新知与旧知的切人点。
教学法。
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指点思路,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并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与帮助。
并要求学生"能不能根据复习题得到一点启示?"这样学生对新知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会灵活的应用,有独特的创造。
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导"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创新。
在学生掌握例题后,设计"有更妙的解法吗?",这一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避免思维钝化。
这样很快就有学生想到"是不是这道题一定要先归一,再求总数和?"学生有了逆向思维,必然有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归一问题》教学设计教后反思.doc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归一问题》教学设计麻设计理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两大关系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理念的灵魂所在,在此新理念下,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积极的评价者。
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知识获得感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与提升的过程经历。
作为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阻止学生课堂生成,与学生一道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通过作业单上练习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切实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麻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己经熟练的学会了表内乘法,本节课的归一问题实际上是用乘法、除法解决两个相关联的简单问题。
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还欠佳,不能独立说出应用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都是什么,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孩子集中精神,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解决问题。
旨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画图法理解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分布计算、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目标解析】学生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并不困难,但对于“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数量的量),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明了, 应鼓励学生试用此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分步列式的,要给与肯定,但要加强指导综合列式,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快乐学习】大家都跟妈妈逛过超市吧?你们的妈妈在超市都会买一些什么东西呢?是呀,超市的东西种类很多,琳琅满目。
归一问题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一问题教案设计及反思归一问题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的恒定性,培养其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份归一问题的教案设计,并附有教学反思,以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归一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2.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3.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与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归一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归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2.基本概念:- 介绍归一问题的定义,解释其含义。
- 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归一问题。
3.解决方法:- 讲解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 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4.实践应用:-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归一问题。
-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复杂归一问题。
5.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归一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反馈,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4.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及反思,有助于提高归一问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一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1页例8,教学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生通过“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和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做好“归一问题”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难点为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大多凭感性经验,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继续强化理解。
以前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简单明了,学生不用对信息进行书面整理,因此他们缺乏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总结建立模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方法分析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含义。
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归一”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及解题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两个环节。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例如分配糖果、分组活动等,引出“归一”问题。
1. 定义解释:首先,向学生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
指出“归一”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单位数量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这就是一个“归一”问题。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正确判断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归一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归一问题,尝试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归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正确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2.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事物的本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沟通不同问题间的联系,体会本质,建立解决归一问题的模型。
板书:解决问题不变量发现每朵花瓣数量相同2朵→10个6朵→?分析文字生示意图 2朵10个花瓣 1组:2朵 10个 1朵5个6朵?组:6朵?共多少个解决归一 10÷3=5(个) 10÷2×6 倍比 6÷2=35×6=30(个) =5×6 10×3=30(个)=30(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先欣赏2张图片(出示桃花)。
美吗?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和桃花有关。
师板贴:解决问题二、新授(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师:请看大屏幕。
王爷爷栽了一些桃树,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
课件出示:王爷爷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师板贴:发现学生汇报:2朵;10个花瓣;6朵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把重要的信息进行批画。
希望同学们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课件批画:红圈师:咱们把它们都请到黑板上。
师板贴: 2朵→10个花瓣 6朵→?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谁发现了?生:每朵桃花的花瓣数量都相同。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师:谁再来解释一下?师:说得真好,往往一些文字信息更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课件批画:红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例8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算什么)。
2.使学生会解答归一问题的计算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使学生会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学画示意图,并借助示意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直入新课出示课件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生:解决问题师贴课题:解决问题师:老师有个问题,齐读生: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师: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嘛?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一个碗多少钱?师:不知道什么?生师:你能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能解决吗?生:一个碗4元师:谁能解决他的问题?生:4x8=32(元)答:——(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1.阅读与理解师:我们班孩子不止会提问题,还会解决问题,老师也补充了一个条件,读生: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师:问题是:——生: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师:这里的同样什么意思?生师:也就是说每个碗不止颜色、形状、大小,就连价格都一样,真厉害,这都被你发现了,接下来老师有要求,你敢挑战吗?ppt师:请你读生生画图师巡视,展师生作品三生作品:类似实物、圆、线段图师:介绍你的图生介绍师:谁明白他的意思?生上面表示,下面表示注意:我们同样的碗,所以我们的碗要尽可能画的一样大,看看你的图,修改一下生修改2.分析与解答师:能看着我的图再来说说题目意思吗?生说师:要求一个碗多少钱,你打算怎么做?生说师:也就是说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碗多少钱”。
能看着我的图列一下算式吗?试一试。
生列式,师指导师:请说说你的算式生说师板书18÷3=6(元)6×8=48(元)师:第一步求的是,为什么用除法?(也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多少;18里面有3个几)第二步求的是,为什么用乘法?(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师:还有不同的列法吗?生18÷3×6=48(元)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师:所以不管是分步还是综合,都是先求1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碗多少钱。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内容:该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笔算乘法”中的例8——“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运用特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策略中的归一问题,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后续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沟通图式与算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画图的策略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画图的过程分析数学信息,明晰数量关系,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借助多种方法解决归一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画图的直观教学分析数学信息,明晰数量关系,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知道,每年的端午节会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风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汨罗,屈子祠,去游览龙舟的故乡,让我们领略一下赛龙舟的的风采,同时也感受赛龙舟中出现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 出示情境图,整理数学信息(1)买3条小龙舟要18元,照这样计算,买8条小龙舟要多少元钱?(2)你从中找出了哪些数学信息?整理关键信息。
出示题干,形成文字题出示。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用列表整理数学信息,使学生加深对问题情境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理解分析的机会。
2.画图理解题意,提出解决方法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完整表达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评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评课一、教学内容分析归一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数学问题,它要求学生找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个关系来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归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结构,掌握其解题思路和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这个过程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例题:老师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来。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老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归一问题的理解。
5.总结归纳: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归一问题的认识。
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他们答疑解惑。
四、教学评价与建议1.评价: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来。
同时,老师也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2.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老师还可以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老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归一问题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一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或摘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和总结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在列表或摘录信息的过程中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3、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
2、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思路,建构数学模型。
3、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知道是谁吗?生:孔子师:是的,孔子说过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节课让我们先来温故知新,快问快答:(师问生答,师及时评价和修正孩子的问题)1、笑笑3小时读了60页故事书,平均每小时读多少页?2、小猴摘了24个桃子,每盘放6个,能放多少盘?3、小红5分钟做50道口算题,平均每分钟做多少道?4、每支钢笔11元,李老师买6支钢笔应付多少钱?5、动车每小时行驶20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真牢固,结合我们的快问快答五个小题想一想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除法计算?解决什么问题时用乘法计算?生:(可能的答案)平均分,求几份用除法,求几个几用乘法。
师:是的,我们在解决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时用除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是多少时用乘法计算。
小强在微机课上学会了打字,请看,他正把自己的作品做成文件保存在电脑中呢,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小强5分钟打了40个字,这篇作文打了32分钟。
这首诗歌共有160个字。
师:读的真清楚!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这篇作文有多少个字?这首诗歌打完需要多少分钟?师:这位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探究。
(出示课件)二、合作探究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篇作文有多少个字?你能将这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吗?同桌合作,看谁整理的既简单又清楚?师巡视,找到整理较好的同学板书到黑板上。
师:老师找到了几位小老师,请他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他们的整理方法。
生1:我是用表格方法整理的: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生:简单生2讲解:5分钟 40个字32分钟?个字师:他讲的你能听懂吗?你觉得他讲的怎么样?生评价。
师:规范摘录整理法并让学生思考,想一想,在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生:时间和字数要对应。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思考,我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种整理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生:我选摘录的方法,因为他简单。
生2:我选列表法,因为他清楚。
师: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活学活用。
通过整理信息,我们看清了数量间的关系,独立思考,想清解题思路,在练习纸上列式解答。
师:完成的请举手!接下来我们再请一位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请***同学讲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列算式?生:先求1分钟打多少个字,再求32分钟打多少个字。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讲解过程?生:他讲的很清楚。
师:感谢这位小老师!跟他做法一样的请举手。
师观察孩子的正确率。
再次强调第一步为什么可以用除法列式,第二步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真强!我们成功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这首诗歌打完需要多少分钟?让学生试一试独立整理信息和问题并列式解答。
师巡视找到合适的孩子到黑板上做题并讲解题过程。
师:感谢这位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对比这两道题,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都用到了40÷5=8这个算式。
第二步不一样,第一题用的乘法,第二题用的除法。
师:这位同学的观察的很仔细,思考的很认真,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你感觉自己学的怎么样?生:很好!师:光说好不行哦,老师要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生:敢!三、学以致用。
第一题:买钢笔:师:让我们走进文具店看一看,小红买5只钢笔花了45元,小青有63元,能买这样的几支钢笔?先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在下表中,再列式解答。
生讲解并和答案比对修正错误。
第二题:租花篮,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学生讲解并自我修正。
四、学有所思,完成建模。
师:回顾整理一下刚才解决的四个个问题,课件出示思维导图:师:想一想,这几个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先求一份是多少。
师:你能给这类问题取个名字吗?生:可能会取一份问题……师:数学家给她取得名字是:归一问题,请同学们在这张练习纸的开始位置:解决问题的下面记录下来,同时老师也把它记录到黑板上。
五、拓展提升。
师:今天小猪也给大家带来了难题:你会根据情境编一个含有归一问题的数学故事吗?课件出示情景,找学生编故事。
生编故事,师及时给出评价。
师:天空中飘来一片乌云,马上要下雨了,小猪想快点运完这些西瓜,你能帮他想个好办法吗?生:可能会想每次多运几个或找同伴帮忙等。
师: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带着这些问题和满满的知识这节课就要结束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做一个乐学的好孩子!下课啦!学情分析:通过对266名学生进行课前前测发现,97%的学生能根据数量关系熟练解答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有33%学生能独立解决归一应用题。
81%学生不会有条理地整理条件和问题,只有19%的学生会用列表或文字来整理条件和问题。
前测结果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大多只凭感性经验,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继续强化理解。
之前只是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简单明了,不用对信息进行书面整理,因此学生缺乏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信息整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归一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效果分析:本节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现了列表和摘录两种重要的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的方法,并且学生能独立填写设计好的表格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孩子们能发现两种方法的优势,并在不经意间调整了自己的思维方向,为解决“归一问题”做好建模的准备。
借助表格和摘录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数学思考从而看清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在课堂中学生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基本准确。
在老师带领下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会举一反三完成后面的练习,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当堂修正。
为建模进一步做好了铺垫。
回顾整理环节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这节课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先求一份是多少,于是归一问题的建模顺利完成。
这些学习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起到了指引作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整堂课学生每个练习的正答率都超过95%,学生体会了分析问题的策略,积累了解题经验,发展了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了“归一问题”的建模,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归一问题》是青岛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一个红点的内容。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解决问题”的单元,而“归一问题”是本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之一,在本单元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例题类型”出现,可见“归一问题”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问题解决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做好“归一问题”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归一问题的教学定位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画线段、列表、文字描述、摘录等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在解答问题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整理条件和问题,这样,当他们遇到难一些的题目时,自觉用到这些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是解决归一问题,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是体会解题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课教学重点:1、学会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
2、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3、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归一问题的建模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测评姓名1、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平均每千克南瓜多少钱?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2、做手工。
我们用12米彩带做了4个中国结。
照这样计算,做25个中国结需要多少米彩带?3、买本子。
小红用27元买了3本练习本。
小青买12本这样的练习本,需要花多少元?先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在下表中,再解答。
小红本元小青本元解决问题姓名:合作探究1、小强5分钟打了40个字,这篇文章打了32分钟。
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2、小强5分钟打了40个字,这首诗歌共有160个字。
这首诗歌打完需要多少分钟?学以致用:1、买钢笔。
小红用45元买了5支钢笔。
小青有63元,能买这样的几支钢笔?先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在下表中,再解答。
小红支元小青支元2、租花篮。
租5天付200元。
照这样计算,租一周应付多少钱?课后反思:教学创新点:一、灵活运用课本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磨课过程中,我发现信息窗的信息清楚简单,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所以我把课本例题和部分练习做成了评测练习。
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电脑打字情景。
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数字设计也相应的调整成了学生不能口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解题策略和解题思路上。
为后面的归一问题建模做好铺垫。
二、结合各版本教材设计归一问题的例题。
归一问题包括两种类型:正归一和反归一。
学生难以理解这两个概念,于是我在教学情境中设计了两个问题:这篇作文有多少个字和这首诗歌打完需要多少分钟。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到相同点:先求一分钟打多少个字,为后面的归一问题建模打好基础。
找到不同点:第二步如果求几份是多少用乘法;如果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
内化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
三、用思维导图回顾整理。
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学生解决的四个问题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这类问题的共同点,顺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归一问题的建模。
四、讲数学故事环节考查了学生对归一问题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不足:一、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抛给学生的问题不够明确。
比如最后环节讲数学故事,没有给孩子说清楚结合情境讲,两个孩子讲的生活中的问题应该是很好的例子,我应该让孩子们讲完,再给予鼓励和指正,我怕教学任务完不成及时打断了他们。
二、合作探究第一个问题没有及时板书,在解决完第二个问题让孩子比较时才补上,耽误了课堂教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