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期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个子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是一个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导向,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
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案例进行说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典范。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经验,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协调不够顺畅、资源流动不够充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策协调,打破行政壁垒。
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协调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资源流动,促进要素配置优化。
资源流动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错位发展。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需要进行错位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林业局森林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估总结
林业局森林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估总结为了充分认识林业局在森林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工作,本文对该局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总结。
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深入分析了该局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提高林业局的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下是我们的评估结果和建议:一、林业局森林经济评估在森林经济方面,林业局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首先,该局有效管理了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了森林资源,保持了森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林业局积极推动林产品加工和销售,有效提高了森林经济效益。
再次,该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的保护意识和价值观。
然而,林业局在森林经济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森林资源的评估和监测工作还不够全面和精确,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仍有待拓宽,需要进一步市场调研和开发。
此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还需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和监测网络,确保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
其次,加大对林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的拓宽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推动林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和销售。
此外,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林区参观和消费。
二、林业局生态效益评估在生态效益方面,林业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该局积极推动林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次,林业局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社会的环境整体素质。
再次,该局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然而,生态效益评估也揭示了一些问题。
首先,林业局在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技术和方法不够先进和科学的情况。
其次,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普遍的生态保护意识。
此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题目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题目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题目一1、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2、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3、我国渔业发展供求分析及趋势研究4、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5、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6、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7、甘肃省正宁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8、农村饮用水取水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9、机翼形量水槽标准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10、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11、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12、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13、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14、国有森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15、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16、油松侧柏元宝枫蒸腾耗水的空穴栓塞和水容调节机制17、河北林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研究18、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研究19、森林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研究20、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21、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23、定南县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4、帽儿山林场林地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25、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26、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27、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28、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29、虹吸式波涌管灌试验系统研究30、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31、黑龙江省林业市场化与民营资本投资机制研究32、小麦质量等级标准的比较研究33、广西水牛奶科技产业发展研究34、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35、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36、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模式案例研究37、基于遥感和GIS的棉花面积提取和产量估测研究38、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3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40、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41、四川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42、现代渔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研究43、耕地保护实践及改进对策研究44、基于寒地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研究45、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体制研究46、中华鳖的营养研究47、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48、宜都市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49、放牧强度对东非狼尾草+白三叶型草地生物量的影响50、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51、沈阳康平地区复合林业经营模式探索52、江苏畜产品竞争力提升研究53、江苏省林木种苗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研究54、草地早熟禾草坪生长季节肥料与Trinexapac-ethyl 需求规律的研究55、吉林省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匹配分析56、衡阳紫金山林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研究57、中国内陆河流域尺度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研究--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管理试验示范58、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综合探讨59、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管理60、推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61、LINGO软件在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饲料配方设计为例62、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63、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64、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5、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解析66、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67、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能力68、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69、试论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70、日本期刊所登载中国渔业经济管理相关论文及启示71、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72、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73、论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74、对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模式的探讨75、试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76、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7、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78、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79、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80、论渔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构建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题目二果林下十种牧草的适应性比较研究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海勃湾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青州博纳牧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杨凌地区南北引种观赏树种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大兴安岭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陕西农机化水平评价及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预测研究基于Web的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大型成套仓幕式自动化熏蒸作业系统的应用研究农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特征与流转研究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教师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对策研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日本的农村金融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高等学校学生权力问题研究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迷你型黄瓜生长发育定量化研究农林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研究台湾桤木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研究基于ArcGIS与ENVI一体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的网络发布与共享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行业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宜兴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区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水分胁迫对线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设施厚皮甜瓜产量模拟模型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枣林地涌泉根灌湿润体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枣林地滴灌湿润体特性研究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土壤水分胁迫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特征及其产量影响的研究基于WSN的温室环境感知节点设计与实现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网关节点设计与实现城郊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发展研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听力策略实证研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民国时期安徽棉产改良与推广研究农林牧渔行业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研究黔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唐代司农寺研究汇率变化及其波动对中国FDI流入的影响毕业论文网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GIS在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研究。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以吉林省为实证
21 0 2年 2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 . 0 No 2 14 .
J OUR NAL OFNORT AS OR T I RST HE T F ES RY UN VE I Y
Fb 02 e .2 1
国有 林 区经 济 社 会环境 系统 协 调 发展 的影 响 因子 分析
;
’) … ( 3
3 )
。
态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为 : (( +. 1  ̄ J忆: 1) 一 2 x ( 一 0| 21 ( } 一)= n 7  ̄ 后 j 9 x’ ) ’ } ) ( ( 4” )
1 1n1帆( n) ”n … x () ( ) 一) I ) (( ) () ( on , ”
1 模 型 构 建
根据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特征分析
可知 , 国有林区经济、 社会 、 环境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第 2期
张
竞等: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的影响因子分析
具有 内涵清晰 , 但外延信息不完全 的特性 , 根据各指 标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 借助 G 1N 模型可建立起 M( , )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发展模型。
w r v lae . a igJl rvn ea le  ̄ pe teb n f il atr a dl t gfcoso or iae e eo me t eee au td r kn inP oic sal x i l . h e e ca co n min tr nc dn tdd v lp n i f s i i a
考虑到人和社会 的因素 , 本文将 国有林 区作 为 个整体 , 以经济、 社会、 环境三个子系统为要素构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
— —
—
l N . Mo tl ' o1( nh ) y
J unl f gi l rl c ne n eh o g,S N 9915, S o ra o r ut a Si c dTcnl y IS 13- 0 U A A c u e a o 2
中 圆圆有 林 匾地域 箍 图鹰 ,现 寅骚 展情 况後 雅 。同其 他 固有林 匝相 比.吉林 省 固有 林匾 缝滴 、 社舍 骚展 状况 较好 ,森林 资 源耍量 鞍 高 ,森 林覆 盖 率 高 ,生 恁 系统 状况也 好 于其 他林 匾 ,而 日近年 东
的改革 力度 也在 不断 加大 。送 挥 孩林 匾造 行 查 ,
元 ,其 中园家 投入 6 545蓠元 ,自等 资金 3229 4 ,0 4, 5 葛元 .其它 资金 l279篱元 。用 于生 憋建 毅资金 4 ,6 扇 5 376葛元 ,用 于固有 林匾 基磁 施 建 设 资金 7 ,5
2 ,l O8 6蓠元 ,公榆 法 建设 资金 83 4葛元 ,其 它 资 ,2
均 单位 面稹 林 木蓄 横量 属 15m / m0 林 柴用 地情 0 h ,
况兄表 1 现有林中大约 7 %的中幼龄林匝待挺育。 。 O 天然林 面 稹 6 7莴 h 1. 1 m ,森林 覆盖 率 焉 9. 0I%; 森林 活立 木蓄 稿 届 8 , 5蓠 m3i 64 6 。 J 1 . 2缝清骚展情况 20 0 1年至 20 05年林 桨忽 投 资连 l 3,3 , 043蓠 1
吉林省圆有林匾现有林柴用 地 3 8, 1 m , , 2 4 6 3 h 占全 省 土 地 面 横 的 l . %。 其 中 有 林 地 面 横 连 95 3 0 ,1 , 5 0 m ,占现有林柴用地面横的 9 .%。平 4 4 h 2 5
林区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
压力 , 比如 , 多 的 环保 投 资 、 更 更严 格 的 干 预 政 策 和更 先进 的
价指标间之相对 重要性 进行成 对 比较 。若决 策状况 中有 n 个评价指标 , 则决策者共必须进行 C , 2 ( ,)=( —1 / 次的 l n )2 成对 比较 , 而这些成对比较后的相对重要性容许有某 一限度 的不一致性存在 。共分为三个步骤 :
济学奖获得者 A o ” w与 其 它 国 际 知 名 的 经 济 学 家 和 生 态 学 家 于 19 9 5年 发 表 了“ 济 增 长 、 载 力 和 环 境 ” 文 “ 引 起 经 承 一 , 了学 术 界 和 政 界 对 环 境 承 载 力 相 关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环 境
o e a e n t e t m7 fc up ig. Yih st k n a a e o s usi g t o r n to fte s se i h p d b s d o h he o o ln c un wa a e Sa c s n dic sn he c o dia in o h y tm n t e a tce ril . K EYW O RDS : t na oe tr go Nai o lf rs e in;Co p h g;Gr y a ay ia ir r h o e s u l a n ltc lhe a c y prc s
《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其动态效应研究》
《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其动态效应研究》一、引言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肥沃的土壤、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研究其动态效应,对于促进吉林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的极限值。
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其动态效应,可以揭示土地承载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了解吉林省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其次,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获取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
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动态效应。
四、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吉林省的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构建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土地面积、土壤质量等;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灾害频发程度等。
2. 评价方法与过程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吉林省各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
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分析,得出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总体评价。
3.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吉林省各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及排名。
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较高,但地区差异较大。
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较强,而一些偏远地区则相对较弱。
浅析吉林生态经济省建设的环境评价
3 2 年 期 0 2 第4
维普资讯
济 济 I 济 口 水 效 利 平 益 用 效
益
经 『 人喜篓 人生 生科 经 l 生 II 态技 经 居态 l 政 态 l 『策 费 消
雪釜保 境
环 环 资l 意 支 行 法
体
产『 识 持 规 为j
j量 性I
—
Ii系 力 能
二级 指标层是整个评价 体系的基础 。 生态 经济省建设 的可持 续发展度 ;评价层 指标是 规政策体制 ;
叫标 层
生态经济省建设进程中重A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度综合指标
评 价层
经济持续评价 l 社会持续评价 环境持续评价 文化持续评价
『 l
— — —
L
级 指 标 层
辩 ■■■_ ■●
∈vrn e pQS I ni m 瞰ip ri s o Q
l
] . . . I
鲤 指 标 层
0 I . . 1 I
: : l =: l= l= = =
j“ … … …
l
。 。
—
—
—
—
! 兰
维普资讯
麟 澎 象
■■■■_■ _
∞
维普资讯
与方法 ,它的建设难度更 大、周期更 长。它标志
生态 经 济 省建设 应 生态 经济学 理 论 为指
着吉林 省将 用可持续 发展 的思想重新审 视传统经 导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 密切结 合的科 济增 长模 式 ,从根本上 转变资源依赖 型的经济增 学 ,它是从总体上研究经济 系统 和生态系统之 间
林地、林木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和作用。
林地、林木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和作用。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合理确定各级林木造林和改造任务。
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可根据不同目的和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与地方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衔接起来,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
我国建立了林地、林木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分类体系。
林地包括国有林地和集体林地。
其中国有重点林区为森林资源的主体功能区;集体主要指公益林和天然林等自然保护地;集体建设用地中的个人所有农田,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单位农业用地等可用于森林经营或开发利用;城市林地中的集体所有道路,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等。
森林法规定了我国林地划分界限。
国有重点林区包括大柴旦林场、大柴旦林场;集体所有城镇以及城市、镇内道路及建筑物等林木资源均属于法定自然保护地范围。
一、适用性适用于确定不同规模的森林生态效益类型。
由于该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森林类型(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不同植物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计算,可计算出各类型间的森林生态效益。
对于大中小型的林分生态效益类型而言,采用这个方法更为合理稳定。
适用于林分结构不太复杂、数量不太多(如桉树、油棕等)以及其他一些类型林分的评价。
不同类型林分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在同一林分上进行计算结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适合于分类范围比较宽(一般包括中到大)或较大范围(一般包括大)的林地生态效益类型。
如在国有公益林中可以用人工林为主来确定其生态容量;而在集体林地里可以用木材蓄积来确定其生态容量。
在非林地、非耕地、林区内人工林等主要林种类中可以采用面积乘以总蓄积量来计算不同类型之间的森林生态效益差异,或用森林蓄积量乘以各个林地生态功能分类之间的平均生态容量来计算不同类型间的森林生态效益差异。
二、可操作性我国将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森林发展实际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造林工作,保证造林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森林效益的经济评价
V b= G ( 6一C ) 6 P 6
作者 简 介 : 王 志 新 ( 9 O ) 1 6 一 ,男 , 吉 林 东 丰 人 主要从事林 业管理工 作 .
式 中:
—— 森 林 植 被 利 用 效 益 值
( ) G —— 林 区 山 野 菜 、食 用 菌 和 人 参 元 ;
:
式中 :
—— 林 木 生 产 效 益 值 ( ) 元 ;
G ( c一C P ) =1 1 元 .亿
G —— 森 林 年净 生 长 量 ( 别 林 种 和 林 龄 分 计 算后 汇 总 为 2 3 18×1 m ) .3 0 3; . —— 林 木 平 均 出材 率 ( 省 为 6 % ) P —— 木 材 我 0 ; 平 均 售 价 ( 省 为 4 0元 / 3 ; C —— 木 全 5 m ) 材 平 均生 产 成本 ( 省 为 10元/ 。 全 4 m) 由上 述 数据 经 计 算 得 全 省年 平均 林 木 生 产 效益 值 : =4 . 元 3 4亿
1森 林 直 接 经 济 效 益 — — 产 业 效 益 ( ) 1 1林 木 生 产 效 益 ( m . V)
P — — 林 木 果 实平 均售 价 ( 红松 种 子 l 2元/ k ,山 核桃 12元/ g ; C — — 林 木 果 实 平 g . k) g 均 生 产 成 本 ( 松 种 子 0 3元/ g 山 核 桃 红 . k,
维普资讯
第3 1卷 第 4期
20 o 2年 8 月
吉
林
林
业
科
技
Vo . 3l No. 4 1 Au g. 2 02 0
JU N I FORES TR' CI  ̄ ’S ENCE AND ECHNOL T OG'  ̄
吉林省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吉林省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价[直评[古
管清成'• S徐丽娜'• 2,赵忠林"2,宋彦彦'• 2,张 言>• 2,李英爱>'
(1.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 2.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吉林 长春130022)
结果表明:1) 2015年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111.39亿元,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涵养水源功
能占据主导作用;2)不同森林类型的服务功能价值贡献顺序依次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
杨树林〉柞树林>红松林〉桦类〉樟子松林〉云杉林〉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灌木林;3)不同林龄的服务功
文章编号:1673-923X(201刃11-0056-07
Value assess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in Baishishan forestry bureau of Jilin province
GUAN Qingcheng1,2, XU Lina", ZHAO Zhonglin1'2, SONG YanyanIJ, ZHANG Yan'*, LI Ying'ai'J
(1. Forest Sue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2. Jilin Songjiang Source Forest Ecosystem National Positioning Observatory and Research St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lin , China)
生态经济引领长吉图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引领长吉图区域可持续发展作者:王金霞何丹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9期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吉图作为东北亚腹部,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其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是我省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使得吉林省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一、发展长吉图地区生态经济的战略意义长吉图生态经济建设是吉林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提高长吉图地区可持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根据吉林省生态经济系统特点,培育优质资源、合理有效运用生态资源、运作生态资本、开拓生态经济市场、发挥生态经济的后发优势、建设生态吉林、促进长吉图乃至吉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需要。
从长吉图内部看,一次能源消耗占到80%以上,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占全部能源的80%的绝对统治地位。
而长吉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也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降低煤炭能源比重、降低煤炭能源单位碳比率、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从全国看,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减排承诺,长吉图也需要在履行国家承诺中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从全球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正成为全球热点。
而长吉图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环保型经济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依靠优良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保障和支持,将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推动长吉图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理顺的关系(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是长吉图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两大主体。
科学发展引领吉林林业不断跨越新台阶
科学发展引领吉林林业不断跨越新台阶作者:张德新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11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着眼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做出了建设“五大一强”的战略部署,其中,加快林业大省建设,实现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是我们做好林业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总体要求。
各级林业部门围绕林业大省建设,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全省林业呈现出总量扩张提速、质量效益提高、转型升级加快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林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产品结构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经营主体由比较单一的国有为主向多元主体转变,资源配置重心由山区农村向重点林区中小城镇转变,进入了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是建国以来全省林业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成果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一、以国土绿化美化为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安排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体现了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作用不断加强。
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开展造林绿化美化活动,实现了造林面积和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在圆满完成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任务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累计完成造林1165.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7%,比“十五”期末增加0.5 个百分点。
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思路,认真抓好国家和省重点绿化美化工程。
天保一期工程综合考核成绩全国排名第一,二期工程顺利启动;森林抚育试点、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项工程都通过了国家阶段检查验收和考核;创造性开展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共完成村屯绿化6648 个,完成4 个示范区、7 个县(市)农田防护林建设任务;全面推进绿化标准县创建活动,涌现了长春、吉林、敦化、通化、集安等一批全国绿化模范市(县)。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9.25•【字号】吉政发[2001]29号•【施行日期】2001.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吉政发(2001)29号)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完成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宏伟目标,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省政府要求在全省各级政府中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一、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建设生态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环境与资源保护得到了很大加强,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有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省正面临着建设生态省和推进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以发展为主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合理布局,综合平衡,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立足当代、造福子孙的长远目标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掌握和自觉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决策机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张广才林场、红石山等地。
这些地方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地点。
吉林省还有一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目前,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各地纷纷推出了森林旅游线路和特色游览项目。
长白山开发了滑雪、温泉、森林步道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张广才林场开发了森林漂流、登山、摄影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一些新型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也在不断涌现,如生态农庄、森林民宿等。
尽管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资源开发过度。
一些景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大量开发旅游资源,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一些森林旅游项目存在安全隐患,如缆车、索道等设施的维护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方存在乱收费、乱收费等现象,损害了游客的权益。
为了实现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资源保护。
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禁止过度开发。
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该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其原生态环境。
2. 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旅游秩序,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强化宣传推广。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其在游客中的知名度。
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4. 扶持特色项目。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要给予扶持和支持,鼓励其发展。
生态农庄、森林民宿等项目,要鼓励其发展,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未来,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将会成为吉林省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基本原理分析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基本原理分析魏柯【摘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也可以说是森林资源、环境与林区经济、社会和谐促进、协调同步的发展,是满足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发展;是扭转资源衰退和生态恶化、改变相对贫困与落后,推动林区经济及林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发展。
实现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就基本实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必将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页(P235-235)【关键词】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作者】魏柯【作者单位】方正林业局,黑龙江方正1508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1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原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由于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及外部形成的特殊性,既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通用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通过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包括形态结构、营养结构和循环结构。
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具有生物生产、废物净化、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诸多功能。
尤其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为其进行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森林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以及相互交织的祸合循环。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原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1 环境与发展统一原理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才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严重问题,也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差才限制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造成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逆行演替。
发展不只是满足人类在一定时空的需求,同时还要创造维持更有益的发展条件即更优良的环境以便延续发展。
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逐步改善,就是环境的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资源、人口等统筹安排。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及绩效评价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及绩效评价作者:李华军来源:《会计之友》2021年第15期【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架构; 运行机制; 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 F202;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5-0032-06引言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的重要论断,突出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产业体系的四大协同要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本目标,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技术系统的变革以及经济体系的转换[ 1 ],进而实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 ]。
基于新时代和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从宏观层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协同效应,对于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逻辑及架构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内在关系作了进一步阐释。
新时代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增长速度向发展质量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 ]。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承载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产业体系、经济体制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文化、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社会经济系统。
这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各个领域、层面、环节的高质量发展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逻辑。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张乃莉;王娓;郭继勋【期刊名称】《生态科学》【年(卷),期】2004(023)003【摘要】吉林省生态系统效益总价值为1.74×1010USD·a-1,占全国总价值的3.6%.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总价值占全省的15%,草原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以及耕地生态系统分别占1.6%、51.3%、29%和3.1%.其中,面积比重占到90%以上的的森林、草地和耕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占全省的20%左右,面积比重仅占6.2%的河流湖泊及沼泽湿地则占全省的80%之多;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所占比例最高,草地最低;十七种生态系统效益中,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价值为1.55×1010 USD·a-1,占总价值的88.9%,远高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在地区分布上,吉林省各地区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排序为:白城>延边州>松源>长春>吉林>通化>四平>白山>辽源.【总页数】4页(P270-272,277)【作者】张乃莉;王娓;郭继勋【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相关文献】1.吉林省白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J], 王敬;李秀霞2.协商货币评估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J], 王朋薇;钟林生3.吉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J], 马琼芳;燕红;李伟;赵欣胜;康晓明;李伟东;孙丽4.吉林省白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J], 王敬; 李秀霞5.基于CA-Markov与InVEST模型的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拟及预测 [J], 刘家福;席兰兰;张尧;张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王玉芳1,21.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2.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E-mail:w_yufang@摘要:针对国有林区地域范围广阔,现实发展情况复杂的特点,选择吉林省国有林区为典型案例,在实地调研该国有林区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情况后,采用专家调研法,建立了由四个层次、三大模块构成的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及SPSS软件系统工具,计算出模块层、准则层、要素层各指标的各自权重,然后采用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出吉林省18个林业局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综合指数值,并据此对各个林业局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和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具体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协同发展效应趋强的趋势,总体上有向高效协同发展目标演进的趋势,这是吉林省国有林区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
关键词: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1吉林省国有林区基本概况吉林省国有林区是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长白山林海的核心区域,是松辽平原的绿色屏障,承担着保土蓄水,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
总经营面积386.7万公顷,包括18个国有森工企业(即林业局),4个森林经营局和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1.1森林资源情况吉林省国有林区现有林业用地3682341hm,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5%。
其中有林地面积达3405410hm,占现有林业用地面积的92.5%。
平均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为105m3/hm,林业用地情况见表1。
现有林中大约70%的中幼龄林亟待抚育。
天然林面积611.7万hm2,森林覆盖率为90.1%;森林活立木蓄积为86645万m3[2]。
表1 吉林省国有林区林业用地情况林业用地类型林业用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林业其它用地面积(hm) 3682341 3405410 43989 30034 993 201925占林业用地比例(%)- 92.5 1.2 0.82 0.03 5.5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省国有林区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而成。
1.2经济发展情况2001年至2005年林业总投资达113043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645405万元,自筹资金342259万元,其它资金142769万元。
用于生态建设资金为573756万元,用于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816万元,公检法建设资金8324万元,其它资金505670万元[2]。
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木材产量大幅调减的情况下,林业♣本课题得到吉林省林业厅资助(项目名称:吉林省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研究)。
经济仍有稳步增长(见表2)。
2004年底该林区企业总产值达5017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30666万元,占当年企业总产值的46%,第二产业产值213921万元,占总产值的42.6%,第三产业产值57119万元,占总产值的11.4%,实现销售产值410730万元,增加值169524万元,各方面均比2003年有所增加[3,4]。
表2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情况企业总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销 售产值企业增 加 值产值(万元) 471366 215302 214810 41254 355798 158430 2003 比重(%) - 45.7 45.6 8.8 755.5 33.6 产值(万元) 501706 230666 213921 57119 410730 169524 2004比重(%)-46.0 42.6 11.4 81.9 33.8资料来源:根据《2003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4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1.3人口情况至2004年底,林区总人口54.7万人,职工总数16.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8万人、离退休人员7.0万人、下岗职工2.3万人、离开单位保留关系人员3.9万人[2,3]。
1.4生态状况虽然全面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并积极开展生态草建设工程,2005年末共完成生态草建设面积620万亩,但是中西部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盐渍化土地仍以每年1.4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土地荒漠化现象仍很严重[2]。
2 建立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1)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里主要以生态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决策科学理论等为依据,还要考虑影响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全面系统反映该区域复合系统发展状况,不能以偏概全[5,6]。
(2)最大限制性和可行性原则。
理论上讲,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最好能全面包含所有可能影响该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各种因素,但实际上,把所有因素全部用指标体系给予描述,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没有必要。
所以用影响协同发展最大限制性的主导因素来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要考虑现实数据资料支持的可行性,尽量使数据资料容易获取[5,6]。
(3)动态性和可比性原则。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动态性决定其指标体系的选取也应具有动态性,要能综合反映该区域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使指标体系符合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原则,要求数据的选取和计算采用统一的口径[6]。
(4)层次性原则。
吉林省国有林区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含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必须依据这种关联性(或独立性)的程度将其分门别类、划分层次,以便于分析评价。
(5)因地制宜原则。
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差异较大[6]。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要对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以选出最能反映该地区复合系统发展特征的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设计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使其协同发展效应的实际测度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问题。
应使每一个(或每类)指标能反映协同发展的不同侧面,并且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使整个指标体系具有多方面的评价和分析功能。
所选取的指标,要既能反映其静态水平,也能反映其动态趋势,既要反映其总量规模,也要反映其结构比例及各构成要素(或方面)的协同状态。
遵循上述原则,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吉林森工集团及其所属林业局的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经过多次咨询反馈,根据“目标分解”法,将“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作为总目标层,选取最能反映吉林省国有林区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特征的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作为指标体系的模块层,再根据每个模块的性质,选取最能反映每个模块发展状况的指标,构成准则层,最后再选取最能反映准则层状况的指标构成要素层。
由此建立了由四个层次、三大模块构成的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3.1确定评价标准本文采用无量纲化法和综合评分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参照吉林省国有林区发展规划的有关标准及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针对以上各指标分别确定了如下评价标准:(1)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应指标。
这类指标都为正向指标,且大部分都是相对指标,所以这里以实际数值计入,进行评价。
(2)生态、社会各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应指标。
由于这类指标值的准确数据有些很难选取,通过咨询专家们的意见,参考吉林省国有林区的相关资料,采取主观赋值法对这两类指标值进行如下赋值。
①生态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各指标的赋值标准:a.土地利用率。
70%以下取值为1,70%~80%取值为3,80%~90%取值为5,90%以上取值为7。
b.人均水资源量。
200吨以下取值为1,200~300吨取值为3,300~400吨取值为5,400~500吨取值为7,500吨以上取值为9。
c.人均旅游资源价值。
200元以下取值为1,200~300元取值为3,300~400元取值为5,400~500元取值为7,500元以上取值为9。
d.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
90立方米以下取值为1,90~95立方米取值为3,95~100立方米取值为5,100立方米以上取值为7。
e.有林地每公顷生长量。
1立方米以下取值为1,1~2立方米取值为3,2~3立方米取值为5,3~4立方米取值为7,4立方米以上取值为9。
f.森林覆盖率。
70%以下取值为1,70%~80%取值为3,80%~90%取值为5,90%以上取值为7。
g. 生物多样性保存率。
50%以下取值为1,50%~70%取值为3,70%~90%取值为5,90%以上取值为7。
h.自然景观完好率。
70%以下取值为1,70%~80%取值为3,80%~90%取值为5,90%以上取值为7。
i.三废处理达标率。
60%以下取值为1,60%~70%取值为3,70%~80%取值为5,80%~90%取值为7,90%以上取值为9。
j. 地表水质达标率。
70%以下取值为1,70%~80%取值为3,80%~90%取值为5,90%以上取值为7。
②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各指标的赋值标准:A人口素质a.人口自然增长率。
1.0%以下取值为9,1.0%~1.5%取值为7,1.5%~2.0%取值为5,2.0%~2.5%取值为3,2.5%以上取值为1。
b.人口预期寿命。
65岁以下取值为1,65~70岁取值为3,70~75岁取值为5,75~80岁取值为7,80岁以上取值为9。
c.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以下取值为1,1%~3%取值为3,3%~5%取值为5,5%~7%取值为7,7%以上取值为9。
d.林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
差取值为1,一般取值为3,较好取值为5,好取值为7,最好取值为9。
每万人中专职教师数量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每万人中拥有的卫生机构数 每名医生负担的人口数 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每万人拥有影剧院等艺术场所数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 人均占有报纸份数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 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 已享受社会保障人口占应享受人口的比重养老保险覆盖面 林区就业人口占应就业人口的比重 林区人口中失业及下岗率林区社会治安状况林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林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林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电话及计算机网络普及率图1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B 教育a.每万人中专职教师数量。
50人以下取值为1,50~100人取值为3,100~150人取值为5,150~200人取值为7,200人以上取值为9。
b.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
70%以下取值为1,70%~80%取值为3,80%~90%取值为5,90%~99%取值为7,100%取值为9。
C 卫生a.每万人中拥有的卫生机构数。
1个以下取值为1,1~2个取值为3,2~3个取值为5,3~4个取值为7,4个以上取值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