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内容教材P31~P35,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起讫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4.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废井田,开阡陌,你知道秦国为什么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吗?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来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能说说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封建社会的吗?归纳导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变成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及各国的变法也使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并列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
(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讨论】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2.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留在历史上?3.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秦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学习商鞅变法。
探究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看似平常的一天,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计量,真实的安全感,来自于最实在的计量数据,求精 准 度万物,量天地 衡公平,计量结果可以正言,更可以给你值得更信赖的答案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 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 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 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匈
奴
三
家
分
秦
晋晋赵魏韩
楚
战国七雄
燕 田氏代齐
齐齐
5.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
“三家分晋”,你知道“这三家”是那三家吗?
A.齐、楚、韩
B.赵、魏、燕
C.韩、赵、魏
D.齐、赵、魏
6.“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
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34页问题思考: 当时的人民渴望统一、和平安定,反对战争。
二、商鞅变法
大量私田被开垦
经济发 展,生 产力水 平提高
新兴地 主阶级 崛起
各诸侯 国君主
渴望获 得政治 权利 变
渴望在 法 兼并战 争中取 胜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商鞅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著名的都江堰 兴修水利
左图的人物 是谁?他有 什么贡献?
战国时 期的社 会变化
战国七雄:
第一变 格局之 变:逐步趋向统 一
商鞅变法:
第二变 制度 之变:确立 封建制度
造福千秋的 都江堰:
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三次著名战役,战争结果
背景 内容 意义
政治:废分封 废世袭特 权 行县制
经济:废井田制 鼓励耕 织 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能收复失地呀!难受,想哭。
变法内容 时间:公元前356年 国君:秦孝公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
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分封、废 世袭、行县 制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 除徭役 3.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
1.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 社会变化。
2.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 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一战、国战七国雄七是雄如—何— 形成相?互兼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列国形势图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春秋五霸
口诀: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战国七雄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社会变化。
【导入新课】展示《南门立杆》图(教师自行查找,并找同学来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内容探究】一、战国七雄1.春秋时期的三百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
这说明了什么?(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然后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2.教师展示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播放当时有关战争的视频资料,并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4.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
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目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商鞅变法一目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较为难懂,但不是初中的教学重点,教师可简单讲述,不作重点探讨内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总课题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
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化。2.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作用、影响。3.了解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内容:
探究:如果你是秦国的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如果你是一位旧贵族,你又持什么态度?
思考: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想一想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学:1.地址2.谁修建的3.构造4.作用
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频繁,兼并战争出现战国七雄。政治上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尤其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举世闻名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教师讲解:
结合战国形势图,找出战国七雄的位置,通过口诀迅速找到七雄的分布。
问:战国时期著名战役(PPT展示)
归纳三场战役以及历史典故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战国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探究:这些战争给人们生活以及当时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2、商鞅变法
教学重点
夏商周更替、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我们知道东周分两段,前期称为春秋时期,后期成为战国时期,那我们这一刻就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4 A 5 B 6 铁农具和牛耕 7 李冰 都江堰 防洪灌溉 8 封建统治 封建经济 9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封建 10 地主和农民
11(1)商鞅 秦孝公 (2)地主阶级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
9.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提高训练
1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6.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7.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8.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五、课后作业
必做题: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间:2016年10月20 日班级:初一(1)班教材版本: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标准:1.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秦国旧制度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在经历了春秋数百年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后,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呢?讲授:一、大国兼并——战争之变展示《春秋初期形势图》、《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
问题1: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 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是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大国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与齐国在战国时分别出现了什么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成为摆设,不但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甚至还发生了卿大夫夺取诸侯之位的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及统治秩序已彻底崩溃。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动荡,战国初期,最终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展示《战国形势图》,认识战国七雄并辨别其位置。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课堂练习
1.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
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B)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主要原因是( B)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商鞅变法的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 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 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 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治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造福千秋的 都江堰:
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三次著名战役,战争结果
背景 内容 意义
政治:废分封 废世袭特 权 行县制
经济:废井田制 鼓励耕 织 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建造 功能 影响
板书设计
战国七雄
战国时 期的社 会变化
实
政治
力
最
经济
强 商鞅变法
军事
影响
秦 时间、修建者
都江堰 结构 作用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济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 事 赐土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赛课获奖教案_0
调动学生积极参 加讨论,积极参与 课堂。
通过讨论,加深 对于商鞅变法的印 象,使学生感受商 鞅的精神品质。同 时通过谈启示培养 学生论从史出、总 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 力。
学生通 过阅读 书本,将表格填充 完整。
教师介绍:李冰;都江堰名称由来等。 视频展示:都江堰工程
通过课外知识的 补充,培养学生学 习兴趣。
巩固
见多媒体课件
练习
作业 观看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 18 集《秦国崛起》,并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布置 字数不限。
板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书 一、战国七雄 设 二、商鞅变法 计 三、造福千古的都江堰
教学 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七课,整堂课通过运用视频、图片和文字 资料的补充,丰富拓展了课堂,构建了开放的教学模式。而运用图表结构、图示简 洁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开展活动,大大加强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又从多 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跳出一定的框架,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 果。
但同时这也是一节比较难讲的课。 因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提出一些困惑: 1 、七年级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复杂过程是有难度的。 如何把这一 抽象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
2、如何整合全课内容,使学生对本课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3、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怎样使这节课既能使历史知识得以落实又能生动有趣,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困惑。 4、在授课的同时, 应注意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 历史的能力,在这两点的结合方面存在困难。 5、此外,在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宽 其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会遇到阻力,改革也会付出代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对《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到了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着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1、三家分晋: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2、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情景导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
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 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
商鞅变法
难点பைடு நூலகம்
商鞅变法
教学
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出示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提问: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师:战国时期师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等年代
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简单介绍“长平之战”
学生回答:
A、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 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B、说出战国七雄,并能看图说出各自的位置。
C、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D、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战”。
4、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三.生产 力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师:播放视频《都江堰》
2、学生默读本部分,并知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年代、主持人;工程的建造原理及其作用。
学 生帮奴隶主出主意
1、生:小组讨论。
并由组
长汇报讨论结果。
2、生:能理解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能 说出其中一、二即可。
4、顺应时代潮流;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大,
作业
布置
完成同课的同步导练
板书
设计
教师:对战国兼并战进行评价总结,引出下一节“商鞅变法
二.制度之变:商鞅变法
教师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力”与“战国形势图”,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 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教师简单介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作用。
教学难点
1.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设问式导入)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设问:商鞅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的取信于民?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导入2:(情境式导入)播放《汶川大地震》片段。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在巨大的天灾面前,都江堰经受住了8级地震的考验,基本没有受损的迹象。因为其设计具有一定的防震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都江堰有关的,也是一个创新变革的时代——战国时期。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框题1战国七雄
A.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我国确立县制最早开始于(D)
A.齐国B.楚国C.秦朝D.秦国
4.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B)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导学】
(1)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3)卫鞅的观点对我国今天有什么启示?
答案:(1)商鞅、秦孝公。
(2)地主阶级。
(3)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需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改革、变法,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4.学生自主预习第8课内容
教研活动记录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动记录
板
书
设
计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意义
二、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 人物 、地点、 作用、
三、商鞅变法1背景 时间 人物2内容 作用 意义
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讲述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出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2)、出示学习目标: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授内容:
探究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春秋以来,土地私有,铁制农具和牛耕先进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开垦私田并出租成为地主阶级,租种土地的人成为农民阶级,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开始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3.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1、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何时出现?何时推广?有何作用?
2、都江堰是谁修建的?起到什么作用?
3、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是什么?
4、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新课
课题
第7课战国时期你的社会变化
时间
课时
1
主备
审核
授课人
教学目标Βιβλιοθήκη 知识与技能: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知道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2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3、知道外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及标志。
过程与方法:脱岗表格比较法,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特点,学会在比较中认识历史。
(3)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分析,更有利于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作用。
(4)使学生认识到,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史记》引文及“材料阅读”中《过秦论》的引文,设计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结合课后“材料阅读”的部分内容思考:秦孝公的政治抱负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治抱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教学
重难点
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片辅助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实录课程内容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学生观察图片、地图,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图片,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观看都江堰工程的相关视频,思考问题,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
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更为彻底,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成就了名垂千古、功德千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春秋五霸:【齐桓 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中 的强者兼并弱者。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1.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2.积极:促进国家统一、增进民族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二)、商鞅变法
阅读材料:
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56年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3/10),然量其富居什六(6/10)”。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请过地位,使东方 六国再也无 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而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物资基础的时间就是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引文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变革的方法。
2.借助图片资料,通过归纳总结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及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投身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才是进步的。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授
(一)、战国七雄
教师讲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历史角度: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初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
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
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一是周天子势力衰
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
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
)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
(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
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
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
进而导出“合纵”“连横”。
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
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
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
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
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
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
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