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比喻、借代、比拟的区别
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都是、简直是、 无疑是、成为、成了、变成”等。
● 例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借喻
它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 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是借“野兽” 来比喻德国鬼子。
写比喻句要注意的问题
“荷花”当作有生命、有灵魂的少女;基调活泼有趣,文笔清新,摇曳多姿,表露 出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螺”,生动形象,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和比拟的作用不同
二.比拟写喜爱之物,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写憎恨之物,可以把 物写得丑态毕露。比拟的作用有: ①色彩鲜明; ②描绘形象; ③表意丰富; ④ 充满情味。
○ 暮热游荷池上【南宋】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诗中“荷花”被西风吹动而深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娇羞之态,把
以下情况不能是比喻句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 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比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强调相似性 借代强调相关性
什么是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 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 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 本体。
比喻、借代、比拟
——现代汉语知识复习
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 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 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是什么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
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 不 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 比 方 来 说 明 甲事 物 的 一 种 修 辞 格 ,甲事 物 叫本体 ,乙事 物 叫喻 体, 本 体 和喻 体之 间 的相 似点 暂 且称 作 特征 。 比拟 包 括拟 人 和拟
物 ,拟人 就是 把物 当人来 描写 的
种修辞格 ,而拟物就是把人或 物 都 当 成 物 来 描 写 的 一 种 修 辞 格, 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 , 将 后 者称 作 拟体 , 被模 拟 的情 感 、 动 作等称之为特征。 1 . 混 淆 的原 因 首 先 ,比喻和 比拟 的结 构 基 本相同 , 容 易混 淆 。具体 来说 , 比 喻句 是 由喻体 和特 征构 成 ,比拟 则一定是 由本体和特征构成。如 条拉 链 哗啦 啦拉 开两 山翠绿 ” 和“ 唯有 南 风 旧相识 , 偷 门开户 来
再以《 江南》 歌词为例 , “ 雨到这里
缠 成线 ,缠 着 我 们 流 连 人 间 ” 句
中, “ 线”这个拟体或者说是喻体
已经 出现 ,这 个句 子无 疑 是个 比
其 次 ,比喻 和 比拟 都有 模 拟 对 象特 征 的特 点 ,即都 会使 用一 些 描绘 性 的词语 。如 现代 流行歌
一
2 0 1 3 / J J Nhomakorabea浅析 比喻 、 比拟 和借代 修辞手 法的 区别
◎安 徽 /曾义 芳
特征 , 叉分 明是 个 拟物 句子 。 这两 句歌 词究 竟 是 比喻还 是 比拟 ? 2 . 区别 的关键 区别 比喻和 比拟两种修辞手 法 的关 键是 两看 :
借喻是 比喻 的一种 ,相 对 于 明喻 和 暗喻来 说 ,它仅 由喻 体构 成, 而无本体 , 也无 比喻词 。由于 它没有本体 ,仅靠在语境中揣测 出本体 , 所以它在句 中很隐秘 , 很
浅谈比喻与比拟、借代、象征的区别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6比喻就是打比方。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就是被比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其形式是“甲像乙”;暗喻,其形式是“甲是乙”;借喻,其形式是“乙代甲”,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
比喻有以下作用:一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还不熟悉的事物,使人们容易理解;二是用具体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联想。
这种修辞方法在各类文体中都十分常见,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它与与比拟、借代、象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十分显著的。
1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
被比拟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叫拟体。
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使读者对该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同比喻一样,比拟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因为比喻和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所以部分同学常常分辨不清。
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1.1 从表达重点看比喻重在“喻”,即比方,它十分注意并着重突出事物的相似点,用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不易明白的事物;比拟重在“拟”,即模拟,它干脆把甲当作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例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例1是比喻,在“美”这点上,春天和小姑娘是完全相似的,作者借小姑娘的形象,目的是突出春天的无穷魅力。
例2是比拟,作者把房屋直接当作人来描写,只是为了显示其雨中的状态,至于它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是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1.2 从表达形式看喻体往往是以名词性词语的身份出现的,表示一种实体事物;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成分一般是描述性的,往往是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的。
修辞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比拟和借代(一)比喻1,比喻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
2,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的”“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可“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它的厚重。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3,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二)比拟1,比拟的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1)拟人例如: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拟物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三)借代1,借代的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情的修辞手法。
他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具体带抽象;例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特征代本体;例如: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
(3)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
(4)产地代本体。
例如:来二斤绍兴。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解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修辞方法区别
排比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 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 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 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 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 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 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 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 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 类现象。)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 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 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 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 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 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 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 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
修辞辨析之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作者:金文勇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年第11期一、比喻与比拟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
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拟即把物和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者把人和抽象的概念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
拟物分为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的拟物,二是把此物当作彼物的拟物。
例如:(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比喻和比拟,都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方法,两者的区别如下:1.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例如:我朝着她指点的方向看去,只见山腰上闪着几点灯光,仿佛冬天昏暗的夜空出现的点点星星。
“灯光”是述说的重点。
“几点灯光”与“点点星星”二者在“闪烁”上相似,是把“灯光”(本体)比作“星星”(喻体),比喻词是“仿佛”。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如: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是模拟某种事物的动作行为,是动词性短语;本体是“万里长城”,而这“某种事物”(即拟体)没有出现,本体、拟体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3.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短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短语。
例如: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
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
比喻借代比拟的区别
比喻借代比拟的区别
哎呀,说起这比喻、借代、比拟,咱们四川人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妙趣横生。
你想啊,这就像是吃火锅里头那几样必点的菜,各有各的味儿,各有各的讲究。
先说比喻,它就像那红彤彤的牛油锅底,一眼望去,热烈得很。
你把心里头的想法,找个像样儿的东西来打个比方,让人一听就明白,心头还热乎乎的。
比如,说人懒,就说他“懒得跟猪一样”,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懂了。
再讲借代,这就像是火锅里的毛肚,不用全名,换个说法大家也晓得。
它是不直接说出本体,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比如,说到文化人,咱们不说“文化人来了”,而是说“眼镜儿到了”,多含蓄,多有味道。
最后说说比拟,它就像是那调料盘里的蒜泥和香油,一加进去,味道立马就不一样了。
把物当人写,或者把人当物写,感情色彩浓厚得很。
比如,说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风哪会抚摸哦,但这么一说,风都温柔起来了。
又比如,说人“忙得跟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陀螺哪会忙哦,可这么一比,人的忙碌劲儿就活灵活现了。
所以说,比喻、借代、比拟,这三样儿在咱们四川话里头,用得好了,那文章、那话儿,就跟吃火锅一样,巴适得很,让人回味无穷!。
高考语文备考: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修辞手法归纳主要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
区别比喻、借喻、借代比喻种类: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博喻:朱自清《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借喻:白银盘里一青螺;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借代:黑框眼镜跑进了教室;红领巾扶老奶奶过马路区别比喻、比拟拟人:把物拟作人 水稻笑弯了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拟物:把人拟作物把人拟作动物:她蜷缩在地上把人拟作植物: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把人拟作事物:人群不顾一切涌上来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洪水咆哮着一奔而下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比拟)(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比喻(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比喻(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比拟(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比拟1、“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2、“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比拟和借代的区别例子
比拟和借代的区别例子比拟和借代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下面将以比拟和借代的区别为题,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它们的用法和效果。
一、比拟的用法和效果比拟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表达某种特点或含义,常用的比喻手法有“如同、像、好像”等。
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强读者的感知能力,下面是一些例子:1.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明亮温暖,给人一种宽慰和安心的感觉。
2. 这个问题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山峰,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力。
3. 他的眼睛像一汪清泉,透露出聪慧和睿智的光芒。
4. 她的声音像一阵清风,给人一种清新和舒适的感觉。
5. 这个城市的夜景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借代的用法和效果借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以达到简洁明了的表达效果,常用的借代手法有“这、那、此、它”等。
借代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减少重复,下面是一些例子:1. 这个是我的手机,那个是我的电脑。
2. 这本书非常有趣,值得一读。
3. 我喜欢这种颜色,那种颜色不太合适。
4. 这个问题很重要,那个问题不太紧急。
5. 这个地方很美,我喜欢这里的风景。
三、比拟和借代的区别比拟和借代都是修辞手法,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区别:1. 比拟是通过对比来表达某种特点或含义,借代是通过代替来达到简洁明了的表达效果。
2. 比拟常用的手法有“如同、像、好像”等,借代常用的手法有“这、那、此、它”等。
3. 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强读者的感知能力,借代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减少重复。
比拟和借代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一些区别。
比拟通过对比来表达某种特点或含义,借代通过代替来达到简洁明了的表达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比拟或借代来丰富文章的表达,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比喻和借代的区别
比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而比喻则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的修辞手法;两者的区别在于比喻是用喻体代替本体,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而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引用、借代、对比、反复等。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把所描述的事物,故意夸大或者缩小,这样更加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更深刻。
排比;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对偶:对偶又叫对仗,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且意义对称的短语或者句子。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替代。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面放在一起比较。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者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语句。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之处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之处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都是通过对事物的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感受。
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一、比喻和比拟的定义
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深刻。
比如,“他的心像一池死水”,用“一池死水”来形容“他的心”,表达出他的心境沉闷、无生气的意思。
比拟是指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或特点。
比如,“他的声音像一只磁性强的磁带”,用“磁性强的磁带”来比喻“他的声音”,表达出他的声音清晰、洪亮的意思。
二、比喻和比拟的表达方式
比喻是通过直接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用“像”、“如同”等词语来表达。
比如,“他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用“像”来表达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比拟则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用“像”、“好比”、“犹如”等词语来表达。
比如,“他的心情好比一片乌云笼罩着他的头顶”,用“好比”来表达
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比喻和比拟的效果
比喻的效果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所表达的意思。
比如,“他的心像一池死水”,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心境沉闷、无生气的感受。
比拟的效果则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所表达的意思。
比如,“他的声音像一只磁性强的磁带”,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声音清晰、洪亮的感受。
总之,比喻和比拟虽然都是通过对事物的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感受,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哪种修辞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作者:曾义芳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1期
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
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
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甲事物叫本体,乙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暂且称作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而拟物就是把人或物都当成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将后者称作拟体,被模拟的情感、动作等称之为特征。
1.混淆的原因
首先,比喻和比拟的结构基本相同,容易混淆。
具体来说,比喻句是由喻体和特征构成,比拟则一定是由本体和特征构成。
如“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和“唯有南风旧相识,偷门开户来翻书”两句,其结构非常相似,前者是由对象“拉链”和特征“拉开两山翠绿”构成,后者是由对象“南风”和特征“偷门开户来翻书”构成,如果不细分析“拉链”和“南风”究竟哪一个对象是喻体,哪一个对象是本体,则这两个句子很难分清比喻还是比拟。
其次,比喻和比拟都有模拟对象特征的特点,即都会使用一些描绘性的词语。
如现代流行歌曲《江南》中“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缠”字既突出“雨”连绵不断的特点,又模拟“线”的缠绵不绝的特点。
前一个分句由本体“雨”和喻体“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可是后一个分句“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又确实是将雨模拟成丝线,具有缠绕的特征,又分明是个拟物句子。
这两句歌词究竟是比喻还是比拟?
2. 区别的关键
区别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关键是两看:
一看模拟特征的对象是本体还是喻(拟)体,如果是本体,则为比拟;如果是喻体,则为比喻。
如上两例:第一个例子中,“拉开两山翠绿”的对象是“拉链”,而现实中“拉链”是拉开衣服的工具,不能拉开两座山,能拉开两座山的只能是江河湖流一类的水域,所以“拉链”是喻体,此句为比喻;另一个例子中,“偷门开户来翻书”的对象是“南风”,自然界的风确实能吹开
门户和书籍,但“偷”“翻”动作都带上人的情感,这两个词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来,这句话分明将“南风”模拟成人来写,只是“人”这个潜在的拟体未出现,“南风”这个发出动作的对象是本体,而不是拟体,此句便是比拟(拟人)修辞了。
二看是否点破喻体或拟体,一旦点破则为比喻,否则是比拟。
再以《江南》歌词为例,“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句中,“线”这个拟体或者说是喻体已经出现,这个句子无疑是个比喻句。
再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一句“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将“八岁的侄儿宏儿”比拟成能飞翔的物体,写出小孩子见到家里来客人后的欢喜兴奋的神情和跑得轻快的动作,这个句子只模拟“鸟”而未点破“鸟”这个拟体,所以这是比拟(拟物)。
二、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相对于明喻和暗喻来说,它仅由喻体构成,而无本体,也无比喻词。
由于它没有本体,仅靠在语境中揣测出本体,所以它在句中很隐秘,很难辨别,最容易与借代修辞相混淆。
而借代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关系密切的相关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格,“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代替”本体的姑且称之为借体。
1. 混淆的原因
借喻和借代修辞中,事物的本体均未出现,只出现修辞中的一方,即喻体或代体,很难分辨它们与本体的关系。
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用“袁世凯”来代替的本体是什么?如果不结合上下文语境,很难揣摩出本体是金钱钞票一类的东西,所以很难区别是借喻还是借代。
再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有这样一句“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这句话中不仅本体很难揣摩,甚至连代替的对象也要结合语境才能知道是“嫩苗”,这就更难了。
所以本体不明导致借喻和借代修辞手法很难辨别。
而要想辨明两种修辞手法,前提必须结合语境,揣摩出本体,然后方能辨别本体与代替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2.区别的关键
首先,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再如上文中的例子:用“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这是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而用“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这二者之间本无关系,只有相似性,是借喻。
其次,脱离具体的语境,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仍有直接的关联,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没有任何关联。
再如“我不排斥应合丝弦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更愿选择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派词人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句子,“大江东去”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分别借代风格柔婉和刚健豪放的作品,可以说在任何语境中,这种本体和借体都存在着“具体代抽象”的关系。
而陈涉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陈涉所说话的具体语境中,“燕雀”和“鸿鹄”分别借喻志向渺小和志向远大的人,而脱离这种语境,“燕雀”就是燕雀,“鸿鹄”就是鸿鹄,它们与人没有任何关联。
最后,笔者补充一下借代修辞格中借体和本体的几种常见的关系以供参考:以特征(包括标志、服饰)代本体,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以专称代泛称,以作者代本体,以材料、工具代本体,以牌号代本体,以结果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