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课堂提纲
科学社会主义提纲
第一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社会主义”一词由来(1)拉丁文 socialis 同伙同伴(2)拉丁文 socius 社会的;集体的;共同的(3)1832年法国圣西门主义者首先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梁启超在1920年出版《新民丛报》中,移植了当时日本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2.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代表人物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私有制、剥削、生产无政府状态文艺复兴——反教会、人性、科学、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反封建、理性、资产阶级革命发展阶段:从16世纪初开始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16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关于理想社会老子——小国寡民代表人物托马斯.闵采尔,德国空想主义者,主张武装主义,用暴力推翻不合理制度,建立基督徒向往的“千年天国”,依靠理性之光进入天国。
托马斯.康柏内拉,意大利进步思想家,《太阳城》创造性的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8世纪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绝对平均的,绝对禁欲的,苦修苦练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评,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代表人物摩莱里《自然法典》(法)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法)巴贝夫《平民宣言》(法)“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法)傅里叶(法)欧文(英)圣西门:《论实业体系》《新基督教》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经济是政治基础,实业制度,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寄托于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上,废除国家。
傅里叶:《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和谐制度”,组织“法郎吉”的实验,希望百万富翁支持他,但没有实现,不主张暴力革命,提出资本主义必被推翻。
欧文:《致拉纳克郡报告》,阐述了他的以公社制度为基础,建立理想社会的计划,标志从慈善家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阶级斗争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理想,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影响深远,促进了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资本主义、批判、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理想、无产阶级革命、生产资料公有制、影响、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
作为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主张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造成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的性质。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强调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理想,主张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他们认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可以消除阶级分化,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对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启示我们理解和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 正文2.1 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性的经济制度,它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取利润,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的不公平。
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勾画
第三节 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 运动的必然产物 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 会主义的建设者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步骤
2
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 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0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
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 治阶级,争得民主。” 这就是无产阶级运用阶 级斗争和暴力手段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
21
第二步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 手里),“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 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 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必须砸碎旧的国 家机器,重建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即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8
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突出地首先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 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直接的对 立”。 在生产领域内部,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具有组 织计划性,然而这种组织计划性又受到私人 占有形式的局限,不可能扩大到整个社会。
9
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二
在分配和消费领域,社会化生产导致财富的 急剧增加,但财富的分配在私人占有条件下 只能被少数资本家所控制,
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历史阶 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
34
人的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各 种潜能不断地得到实现。 •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主体 性程度和自由、解放的程度 不断提高。 •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社 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论述和总结。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1. 希腊哲学的社会批判思想希腊哲学家们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2.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3. 法国社会主义的兴起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的方案。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3.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该章,要求运用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提纲
马克思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2007.10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提纲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实践对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那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标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5、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反映论︰坚持从人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②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①从实践到认识②从认识到实践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现象三种形式。
特点:具体性、形象性②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包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阶级,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0、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为什么真理具有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反对真理民主论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13、真理与谬论最大的区别是客观是否符合主观14、真理的基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5、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 学社会主义
四、具有普遍意义的马恩科社基本原理 及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具体看书) 重点理解:1、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
本主义制度 理论基本脉络(看书): 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
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 学社会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是否改 变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讨论)
社会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的本质区别
社会: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国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政治 职能镇压职能经济职能保护职能调和职 能,国家将逐步消亡
第二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
学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何谓马克思主义及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
1、空想社会主义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 难题与被压迫者的解放问题,时代呼唤科学理 论建立
2、近代自由(野蛮)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 历史课题
谁来承担“批判大师”职责
第二讲第二讲马克思恩格斯的科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何谓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宗旨1空想社会主义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难题与被压迫者的解放问题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建立2近代自由野蛮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历史课题谁来承担批判大师职责第二讲第二讲马克思恩格斯的科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1人类文明提供的优秀文化成果看书2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优秀素质和崇高品质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看书注意今日中国理论界对剩余价值论的超越肯定资本也创造价值对比教科书7374页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2两大理论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第二讲第二讲马克思恩格斯的科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四具有普遍意义的马恩科社基本原理及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总结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注意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吸收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选择)●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是同世界观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必考)●唯心主义的定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物质和意识的定义:物质是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索腹泻、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提纲参考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提纲参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两大发现及其鲜明特征·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其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2.辩证思维方式-49辩证思维方式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4.联系和发展-3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课堂提纲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2.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来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这三大理论难题。
2.1.1 社会历史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既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空泛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现象,也没有像资本主义卫道士那样,以所谓历史进步的‚自然法则‛的残酷性来为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辩护,而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所实现的生产的工业化和商品化。
另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随着地理的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种斗争扩大到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成为普遍的斗争,并具有了空前的剧烈性。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规律被完全搬到了社会领域,这就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825—190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900——二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在容纳不了它“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等武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暴露出自己无能力再驾驭这种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已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还突出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6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5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 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3.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 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A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B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A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 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马克思荀子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 是先天就有的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王守仁贝克莱(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两个阶段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具体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各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抽象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判断——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目的2.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提纲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意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第一,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 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第四,构成了彻底化的唯 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三个方面 2、根本特征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含义、表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 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 原的问题,由此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 题,由此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 的反映。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 联系的反映。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4、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实践——认识——实践 区分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五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 广义上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原理提纲
马克思原理提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提出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剥削与阶级斗争的存在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形成
2.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剥削
3. 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理论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 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
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与构建
3. 兵工厂体制与科学技术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2. 集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
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思想
1.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
七、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
1. 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2. 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挑战与机遇
3. 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纲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组成部分和理论来源:含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产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了解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属性、根本特性、理论品质、生命力根源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根本特性: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生命力根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了解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和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变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4.了解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5.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二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教学难点: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和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联系实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对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分析;依据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结合的要求,说明在实践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时:8~10学时(课堂讲授8~10学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相关的概念:①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③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④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②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依据实践目的,实施实践方案③反馈和调整环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案例(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①西方:柏拉图的“回忆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②中国: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解放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一)列宁《国家与革命》导读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马克思主义原理讲课提纲(新版)
四是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 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多名听众, 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 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 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 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 至没进入前20名。
2、马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物质的唯
一(根本)特性。弄清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 学物质概念的相互关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七)、 意识论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 环节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的决定 作用
3.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体 现了质和量的统一。
第二,现实意义:
(二)、量变与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第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 的、不显著的变化。
第二,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 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第一,含义:第二,表现形式:a、矛盾 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相互渗透,相互包含;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二》读书笔记模板
第十一章列宁 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保障的思
想
第十二章列宁 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管理的思 想
第七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
一、教育发展与社会建设 二、教育建设的实施 三、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几对关系
第八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制度建设的思想
一、劳动就业制度建设的基础 二、劳动就业制度建设的实践 三、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四、就业权益维护与劳动保护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 论社会利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 论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 论社会主义就业
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 论社会主义分配
第五章马克思 恩格斯论社会 主义社会保障
第六章马克思 恩格斯论社会 主义社会管理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利益问题
一、利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轫 二、对利益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三、利益对立的雇佣劳动制度分析 四、解决资本主义利益矛盾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与分配一般关系的阐述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初期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社会保障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第六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社会管理
谢谢观看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教育
一、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 二、关于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三、关于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主张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就业
一、关于就业的基本概念 二、对社会主义就业问题的探索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就业思想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2.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来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这三大理论难题。
2.1.1 社会历史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既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空泛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现象,也没有像资本主义卫道士那样,以所谓历史进步的“自然法则”的残酷性来为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辩护,而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所实现的生产的工业化和商品化。
另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随着地理的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种斗争扩大到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成为普遍的斗争,并具有了空前的剧烈性。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规律被完全搬到了社会领域,这就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825—1900)世界性危机英国美国德国法国——1825————————18361837————18471847184818471847 18571857185718571857 18661886186518661867 1873187318731873187318821882188218831882 1890189018931890189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900——二战前)世界性危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机190019001900190019001900 190719071907190719071907 192019201920————1920 192919291929192919291929 193719371937193719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世界性危机195719571957195719571957 197319731973197319731974 197919791979197919791979 199019901990199019901990 20002001200020012001200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在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等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暴露出自己无能力再驾驭这种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已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还突出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样,就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根源中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由于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因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代表,具有先进性和远大前途;由于它同机器大生产相联系,因而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由于它处于当时社会的最下层,因而最具有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能够代表全体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2.1.2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统一1848年,《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被人们说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1895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且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的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ta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被人们简称为“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经典表述。
两个必然——概括了由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占有的矛盾运动中居于不同地位的阶级之间的斗争we导致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
两个决不会——概括了由于在社会化生产和资本占有的矛盾运动而确定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条件的制约性。
(经济因素是决定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它还需要有革命的形势和成熟的阶级与政党。
)二者统一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思想。
它们从两个侧面共同强调了同一个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进而使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志、愿望实现的。
“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两个决不会”则揭示了无产阶级胜利和资产阶级灭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2.1.3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本内容:无产阶级在其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济斗争:工人阶级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其目的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剥削和阶级压迫;思想斗争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资产阶级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是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工人运动的侵蚀,提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必要条件。
无产阶级的斗争必须有工农联盟;在国际上必须联合全世界无产者共同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在阶级斗争理论等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临时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乌经济社会的过渡……”2.1.4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并改造社会而组织起自己独立的革命政党的必要性。
无产阶级只有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因为只有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给无产阶级指明方向和通向胜利的道路。
把工人运动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成为自觉的、统一的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及时识别各种思潮没,排除各种干扰,从而把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共产党的性质应该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升国旗与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组织方面体现在:它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体现者,他们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历史使命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解放生产力和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不排除出身于非无产阶级,但立场根本转变到无产阶级方面来的人敬爱如共产党。
对于这样的入党,“第一,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这些人必须带来真正的教育者;第二,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目标方面体现在:“共产党认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当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联合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策略原则方面体现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
未来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共产党必须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发,把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反对当前最主要的敌人,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因此,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家的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民主革命,但与此同时,“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在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思想方面体现在:强调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坚决排除机会主义派别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渐占据指导地位,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性质的定位,不仅找到了解决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的社会力量,而且找到了凝聚和领导这一社会力量的核心,从而使无产阶级政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2.2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的发现未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一般使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避免使用“社会主义”;晚年的恩格斯在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
2.2.1 未来社会的价值目的《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面临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剩余劳动的多寡和自由时间的多少,于是,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尽管没有剥削和压迫,但“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
(人的依赖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价值,采取一切手段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在加强对工人经济剥削的同时,也在“为发展反复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使人逐步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实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人的真正解放也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于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就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为此,必须利用资本主义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去实现“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的社会制度。
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2.2.2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预测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由“第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