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十八陵石刻马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雕塑_——昭陵六骏

中国古代雕塑_——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 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虽然存放 于帝王之陵,但经过朝代更替时间流转,现今展现 于我们眼前的已是满身“伤痕”!你们作为中华文 明的传承者新一代,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好 祖先留给我们文化艺术遗产? •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经 被人工智能或大型机械所代替,最近几年出现了3D 打印机能将任何在电脑中设计好的形状打印成实物! 类似昭陵六骏的雕刻电脑能马上制作出来,你觉得 我们还有必要费力的用笔去描绘和用刻刀去雕刻吗? 说说你的见解!

唐代六匹骏马(什伐赤、青骓、特勒骠,飒露 紫、拳毛騧、白蹄乌)浮雕石刻。原列于昭陵北阙。 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武功,将征战所骑上述六匹战马 雕刻上石,陈列于礼泉县昭陵陵后 。 • 石刻所表现的六匹骏马三作奔驰状,三匹为站 立状。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尾。这是唐代战马的 特征,其鞍、鞯、镫、缰绳等,都逼真地再现了唐 代战马的装饰。 • 相传马的图样是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
倚天长剑, 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 回鞍定蜀。 ——
太宗赞语

六骏中“飒露紫”、“拳毛騧”在1914年 被美国人运走,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 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在1918年即将被盗运时 因当地人阻止未遂,先存放于陕西省图书馆, 后移至西安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 力,造型简炼明确,手法圆熟浑厚,栩栩如 生地突出了马的性格和六骏在战阵中的不同 遭遇,同时表现了初唐写实性强的艺术风格。 • 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 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 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 极为珍贵的文物。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组石刻艺术品,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麓。

这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骑过的六匹战马,每一匹都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昭陵六骏的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

每一匹马都以真实的尺寸和比例雕刻而成,马匹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动作姿态栩栩如生。

在细节方面,每一匹马的毛发、蹄铁、鞍镫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六匹骏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

它们或缓步轻声,或腾空跃起,或奔驰如飞,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和力量感。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战役中骑过的战马,青骓和什伐赤则是平定窦建德刘黑闼战役的功勋马。

特勒骠是平定宋金刚和窦建德时骑的马,白蹄乌则是击败宇文化及时所骑的马。

昭陵六骏不仅仅是一组石刻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

它们展现了唐朝时期
的战争文化、马文化以及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战争经历。

同时,这组石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审美价值。

昭陵六骏是一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欣赏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造力。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昭陵六骏》是中国明代艺术作品,其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细的雕刻技艺:《昭陵六骏》由中国明代艺术家沈宽创作完成,作品采用木雕和彩绘技法
制作。

艺术家通过雕刻技巧将六匹奔马塑造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表
达出来,呈现了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2. 生动的动态表现:《昭陵六骏》通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理,展现了马匹的奔驰动态。

每一匹马
都表现出明显的动感和速度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马匹奔马时的震撼力和力量。

3. 奇特的造型设计:《昭陵六骏》每一匹马的造型都独特奇特,艺术家通过对马匹体态的处理,使其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马匹的肌肉线条凸显,展示出矫健的体态和力量感。

4. 夸张的姿态表现:《昭陵六骏》在马匹的姿态表现上具有夸张的特点,通过放大和夸张的手法,使马匹表情生动丰富,更具有戏剧性效果。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明代的雕刻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展示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一组石刻,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的东侧。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逼真昭陵六骏的石雕工艺十分精湛,每匹马的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尤其是它们的肌肉、毛发和蹄子的雕刻,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些马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不仅表现出了马的力量和速度,还表现出了马的优美和高贵。

二、造型优美昭陵六骏的造型非常优美,每匹马的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姿态优美,尤其是它们的头部和尾部的雕刻,更是表现出了马的灵动和优雅。

这些马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外形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马匹优美姿态的追求。

三、寓意深刻昭陵六骏不仅形象逼真、造型优美,更重要的是寓意深刻。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中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是一种象征吉祥、祥瑞和权力的图案,它们通常出现在皇帝的宫殿、宫廷和陵墓中。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一组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四、历史价值昭陵六骏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昭陵六骏作为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之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昭陵六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和历史价值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形态和姿态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

唐代昭陵六骏

唐代昭陵六骏

唐代昭陵六骏
唐代帝王贵族的陵墓多因山为陵,气势磅
礴,规模宏大。

开国之初的唐陵石刻没有定制,
石雕的题材和雕刻手法多借鉴南朝陵墓石刻。

但其造型手法更加洗练,形象塑造也更注重写
实。

从唐高宗的乾陵开始,唐陵前的石雕仪卫
行列逐步形成定制。

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骏”是为纪念在开
国战争中立有战功的6匹战马而制的浮雕,由
大画家阎立本绘草图,选名匠用6块高1.7米、
长两米左右的石灰岩制成的高浮雕。

每块浮雕
的右上角均有书法家欧阳询书、唐太宗亲自撰写的赞词。

昭陵六骏浮雕的雕刻技巧娴熟、刀法简洁,马的形体结构准确,肌肉圆润浑厚,反映出雕刻家对于马的身体结构和形态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把握。

六骏浮雕中以“飒露紫”(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最引入注目。

这件浮雕的情节富于戏剧性,表现了“飒露紫”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箭射中,唐太宗的臣子丘行恭上前拔去马身上的箭,在危难之中,战马的头垂下来,贴近丘行恭,表现出了依恋求助之情,表达了战马的富有人性化的艺术处理。

试论马踏飞燕的时代艺术精神

试论马踏飞燕的时代艺术精神

试论马踏飞燕的时代艺术精神摘要:汉代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雷台汉墓青铜陪葬器物,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关键词:马踏飞燕文化汉代艺术精神第一次听说“马踏飞燕”是小时候从一部电影上了解的,当时只是觉得它很亮很美,好想近距离摸摸它,如今又一次深层次的了解得益于《中外美术鉴赏》这门选修课,让我深深地被它吸引。

我无法想象那么大的身子怎么可能踩在一只燕子身上而不倒呢?1969年甘肃省出土了一件青铜作品,据推测这件作品始于东汉时期,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后以“马踏飞燕”闻名于世,引发了众多海内外人士热评......相信很多初次接触到“马踏飞燕”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就是马蹄下的那只燕子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么大的一匹马的重量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两千多年的大汉王朝来了解一下前因后果了。

大家都应该看过《大汉天子》吧,由黄晓明主演的汉武帝刘彻,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永不满足的帝王的雄心壮志。

他联合西域,平定北疆,迫使匈奴永远不再侵犯大汉王朝,成为及三皇五帝以后,有史以来的“不朽六帝”。

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没。

其实,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大统一的社会,汉代初期的楚文化,先秦道家以及汉武帝起的独尊儒术的文化观,经过文化大统一的糅合,汉代雕塑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

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

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代雕塑艺术品,多用于墓葬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用不同质地的平面和立体造型,刻画出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浑然一体的缤纷世界,让幽暗的墓葬空间显现出人间真情。

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

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

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其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昭陵六骏是唐代皇室陵墓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文化价值与艺术欣赏不容忽视。

昭陵六骏是唐代明皇陵中的石雕,其形象栩栩如生,时至今日,依然引人注目,吸引了无数人的欣赏。

这些石马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气势磅礴,是中国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雕像选材独特,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唐代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

昭陵六骏不仅在造型上精湛,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其工艺的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石雕的材质是由红砂岩和青石两种不同的石料组成。

红砂岩是红色的,质地柔软,适合刻画精美的细节。

而青石则是灰色的,质地坚硬,适合刻画雄浑有力的形象。

这两种石料相互搭配,表现出了六种不同的马的形象,使得昭陵六骏更具魅力。

其次,在制作时,雕刻师傅们需要按照实物大小先用木头把形象做出来,然后再用工具逐步打磨出细节。

这种制作工艺需要雕刻师傅们既有耐心,又有技术,因此十分困难。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昭陵六骏的比例和细节能够刻画得更加精细,形象丰满,彰显出了唐代雕刻技艺的高超之处。

最后,昭陵六骏雕像使用的是自然石材,其纹理自然,并具有天然纹路,因此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昭陵六骏上可以看到天然纹路和自然的颜色,这种自然的美和独特的纹理是现代人工雕刻所无法达到的。

除了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

这些雕像是中国唐代陵墓雕塑的代表,在历史文化和文化艺术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昭陵六骏是唐代陵墓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其选材独特,造型逼真,技艺精湛,是唐代陵墓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次,昭陵六骏关于唐代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

这些雕像在很多细节上都展现了唐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日常生活,如马嘶、马蹄、马尾、马鬃等细节,使得观众从中了解唐代的风俗和文化习惯。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实用版】目录1.昭陵六骏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昭陵六骏的造型和艺术价值3.昭陵六骏现存的状况和历史传承4.昭陵六骏的文化内涵和启示正文昭陵六骏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九嵕山北坡祭殿两旁的庑廊中的六块石刻,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的纪念碑。

这六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骢"和"什伐赤"。

李世民即位后,为表彰他在创建唐王朝中的战功和追念在六大战役中出力的良骥,于贞观十年(636 年)诏令雕刻六骏石像,立于寝陵昭陵前。

这组石刻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昭陵六骏的造型和艺术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

首先,这六匹战马的姿态各异,有的站立,有的奔跑,有的跳跃,展现了战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其次,石刻的线条流畅,刀工精细,表现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最后,每块石刻上都有李世民亲撰的赞语,表达了对这些战马的敬意和怀念。

然而,昭陵六骏的历史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1914 年,"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被盗卖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和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昭陵六骏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六匹战马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英雄,它们所代表的勇气、坚韧和忠诚等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

同时,昭陵六骏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造型和技艺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

总之,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我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目录1介绍2起源3庄户人家的“华表”艺术1介绍“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现在藏有拴马桩最多的是关中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博物院藏有8600多根拴马桩。

在农家宅院,拴马桩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起源自从人类驯化马,并为人骑乘运输起,拴马桩就必不可少。

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拴马桩[1]一根木桩子,一块石头,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

现在在蒙古的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为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马桩的雏形。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昭陵六俊原是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廊房两侧的六幅浮雕石刻,用以纪念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

六俊从九騣山脚自低向高,由北向南,统一朝向南方,朝向墓主,象征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六俊以九騣山的东西两侧廊房为为两列,白蹄乌、拳毛騧、飒露紫三俊站在廊房西侧,什伐赤、青骓、特勤骠站在东侧,在这两列马的正前方,各站着7位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这表示他们被唐太宗李世民六匹骁勇的战马所征服,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豪气。

看着它,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唐太宗的战场上。

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匹马的雕刻在1913年被偷运至美国至今。

从此二骏在美,四骏在中国,两骏失群,六骏离散,天各一方。

六骏见证战功整座昭陵地势南陡北平,所有石刻雕塑几乎都被摆放在了陵山的南面,而唯有六俊放在了陵山北侧,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昭陵的建筑布局是模仿古长安城而建造,尤其是位于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几乎就是古长安城玄武门的翻版,而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掌握政权的标志,意义重大,他把六俊和玄武门放在同侧,可见六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六俊被安放在昭陵北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唐太宗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平定北方战乱,并且在贞观四年时,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引以为豪,把各少数民族首领和自己的六匹战马放在一起,既起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震慑作用,又有向北方各族展开怀抱,兼容并蓄之意。

唐太宗设昭陵六俊的最高境界寓意是追求和平,而并非战争。

任何人都不想让自己心爱的战马受到箭伤,更不希望自己心爱的战马战死沙场,但六俊却全部为国捐躯,甚至在它们的雕塑上都显示有箭伤,这是在告诉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和平才能避免自己的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受伤。

同时,他把六俊定格在受伤的那一瞬间,是用艺术手法点亮生命,让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永恒。

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自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一、昭陵六骏的历史由来昭陵六骏,位于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这六匹马曾是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坐骑,与他共同见证了盛唐的辉煌。

为纪念这六匹马的功勋,李世民命人将其雕刻成石像,陪伴自己长眠于昭陵。

二、昭陵六骏的艺术价值昭陵六骏雕塑采用了写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马的形态和精神。

每匹马的神态各异,肌肉线条分明,极具动感,体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同时,昭陵六骏还反映了我国悠久的马文化,成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昭陵六骏的象征意义在昭陵六骏中,每匹马都代表了一种战功,寓意着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

六骏分别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拳毛騧、白蹄乌、特勤骠。

它们象征着李世民平定四方、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唐代民族精神的内核。

四、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解读与传播1.汪青年的研究背景与成就汪青年,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尤其是昭陵六骏。

他多年致力于研究昭陵六骏的历史、艺术价值与象征意义,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世人普及昭陵六骏的知识。

2.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深入解读汪青年从历史、艺术、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昭陵六骏,揭示了其背后的故事与寓意。

他强调昭陵六骏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应当予以传承和发扬。

3.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传播与推广汪青年通过讲座、研讨会、发表文章等形式,积极传播昭陵六骏的魅力,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

他还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昭陵六骏的保护力度,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五、昭陵六骏在当代的意义与启示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在当代社会,昭陵六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通过对昭陵六骏的研究与传播,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热爱。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昭陵六骏代表着唐代的英勇战功与马文化,寓意着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昭陵六骏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国家自豪感。

唐和北宋帝陵瑞兽石刻造型风格比较研究——以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为例

唐和北宋帝陵瑞兽石刻造型风格比较研究——以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为例

一、唐和北宋帝陵概述唐朝共21位皇帝,除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哀帝李柷葬山东菏泽外,其他19位皇帝18座陵墓(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均位于陕西关中,谓之“唐十八陵”。

这些陵墓以扇面形式分布在关中渭北高原山梁上,具体分布在今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6县境内。

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依次为乾陵、靖陵、昭陵、建陵、贞陵、崇陵、献陵、庄陵、端陵、定陵、简陵、元陵、章陵、丰陵、桥陵、泰陵、景陵、光陵。

北宋9位皇帝,除宋徽宗、宋钦宗之外,从宋太祖至宋哲宗共计7位皇帝,加上赵匡胤追封其父赵弘殷为宋宣祖,故称“七帝八陵”。

北宋帝陵均位于今河南巩义市西南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伊洛河水。

具体分布以芝田镇为中心,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在东南,永裕陵、永泰陵在西南,永定陵在东北,中隔高岗,往北是永厚陵和永昭陵。

在唐帝陵中,桥陵以獬豸代替翼马,宋代皇陵以角端代替翼马。

文章通过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石刻的题材选择、雕刻技法、形体艺术语言与空间关系等方面,分析獬豸和角端的造型风格特征。

二、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造型风格分析比较1.瑞兽的题材选择唐、北宋帝陵有翼瑞兽题材受南北朝有翼神兽辟邪的影响。

这种创作思想或造型(双翼)的继承,其原因在于有翼神兽具备的特殊功能。

在唐代帝陵中,自乾陵以后,诸陵在瑞兽的使用上都是翼马,只有桥陵以獬豸代替翼马。

而帝陵瑞兽发展到北宋,以角端代替翼马,并且北宋诸陵将其作为规制确定下来,每陵设置一对角端。

獬豸和角端代表祥瑞、权威,具有镇墓避邪的功用,帝王出于政治需要用其标榜明君圣主。

据《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獬豸以善于辨别是非、善恶、忠奸而著称,是法律或执法者的象征和化身。

桥陵以獬豸代替翼马的用意可能基于此。

又据《宋书 符瑞志下》载:“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由此可知,角端跑得快、能飞、懂各国语言,能担当很好的外交角色。

浅谈唐顺陵石狮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浅谈唐顺陵石狮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M 34西部文化丨X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科技美术考古学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9-A-04-(072)-0614)浅谈唐顺陵石狮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姚若琳(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 本文叙述了唐顺陵石雕形成前后时代背景。

对顺陵石蹲狮、石走狮雕刻表现手法分析得淋漓尽致。

不论走狮与蹲狮从表现手法上都是体面与平面相结合,在当时众多的平面线条表达基础上融入大体面的转折,使石狮更加立体生动,线条依附于形体肌肉体积走向,不生硬不概念化,线条的贴合准确,表达有力。

使我们清晰的看到顺陵内石狮雕刻对后朝的深远影响,其石雕远超唐朝时期陵墓标准。

【关键词】 顺陵;石狮;表现手法;艺术特征顺陵作为唐时期最具代表性陵墓,其石雕呈现出的文化和艺术特征是当时综合国力的强盛体现,也是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发生转变的开始。

石狮雕刻的表现手法以及性别区分都使其拥有先导性,开唐时期之先河。

一、顺陵的主人及顺陵的来由1、顺陵的主人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武则天母亲杨氏去世,唐高宗因对武则天的宠爱顺其之意,令杨氏墓以王妃等级修建墓冢,葬于咸阳原上(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当时称为杨氏墓。

杨氏墓于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登基前夕,改称为明义陵,并追尊称杨氏为“忠孝太后”,追尊称武士彠为“忠孝太皇”。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身份的变更使武则天以全新的身份,再次追尊杨氏为“太祖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并对陵墓规模进行大幅度扩建,超越唐朝帝王陵标准。

顺陵虽不属于唐十八陵,但其陵中石刻体量巨大惊人,獬豸、石狮、石虎、石马、石蹲狮、石羊、石莲花座、石础、石人耸立于陵内。

其中石狮造型开唐朝帝王陵之先河。

杨氏本就出身高贵,是“隋宗室观王雄弟始安侯达”之女。

父亲杨达与兄长杨雄和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同出杨渠一系。

隋朝时期,弘农杨氏家族是天下王族之首,越国公杨素及其子杨玄感等都是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马踏匈奴基本特征

马踏匈奴基本特征

马踏匈奴基本特征
马踏匈奴是西汉的一件文物,雕刻于汉武帝时期,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

西汉马踏匈奴整体高1.68米,长1.90米。

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

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

马踏匈奴石刻具有以下特征:
1.外轮廓雕刻准确有力。

马头到马背的部分做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醒目。

2.马腹不做凿空处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稳定的感觉。

3.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

同时,匈奴士兵的失败寓示着西汉征服匈奴的历史过程。

4.这件作品体现了西汉纪念碑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性意义。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
唐朝玉马是唐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玉制品,它们的造型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唐朝玉马的整体造型非常精致。

它们以马作为主题,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马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表情。

有的玉马腾空而起,四蹄离地;有的玉马低头嗅觉,仿佛正在静静观察周围的环境。

无论是马的肌肉线条还是毛发纹理,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腻,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唐朝玉马的姿态优美。

它们的身姿挺拔,脖颈高昂,尾巴翘起,整个身体线条流畅。

唐朝玉马的造型师们注重捕捉马的动态美,让玉马在静止中透露出一种动感和灵活性。

这种优美的姿态使得唐朝玉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独特的展示马的力量和速度的形象。

唐朝玉马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

它们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都被雕刻得非常清晰,栩栩如生。

玉马的鬃毛和尾巴的细节也被处理得非常细致,给人一种真实感。

唐朝玉马的材质丰富多样。

它们主要由玉石制成,包括和田玉、翡翠等。

不同类型的玉石给玉马带来了不同的质感和颜色,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一些玉马还使用了其他宝石、金属等材料来装饰,增加了玉马的华丽感和珍贵感。

唐朝玉马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精致、优美、细节处理精细和材质丰富多样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唐朝玉马成为了唐代艺术品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马的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朝玉马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马匹的重视和马文化的繁荣。

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唐代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马踏匈奴石刻名词解释

马踏匈奴石刻名词解释

马踏匈奴石刻名词解释
马踏匈奴石刻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件重要的石雕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之一。

它是中国北方河套地区发现的一块石刻,上面刻有一幅精美绝伦的马踏匈奴图像。

'马踏匈奴'是指图像中的马蹄踩踏在匈奴人身上,象征着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对匈奴的征服和镇压。

这幅图像采用了浮雕的方式刻制,展现了一种生动逼真的场景,使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马蹄踏碎敌人的力量和威严。

马踏匈奴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技巧上独具匠心,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与匈奴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力量和边疆防御的重要性。

马踏匈奴石刻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还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马踏匈奴石刻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中,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艺术符号。

同时,马踏匈奴石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注意,成为了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杰作,它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独特价值,还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汪青年是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的青年,他对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文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其中,他对昭陵六骏这一历史文物尤为着迷。

昭陵六骏是唐代皇陵石刻中的一大奇观,被誉为中国石刻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贵遗产。

据史料记载,昭陵六骏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中的一组石刻作品,它们被安放在唐太宗的陵墓前。

这组石刻作品由六匹骏马组成,每匹骏马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其中有的骏马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在奔跑;有的骏马则身姿优美,毛发飘逸,仿佛在休憩。

每一匹骏马都展现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

汪青年在研究昭陵六骏的过程中发现,这组石刻作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更是在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昭陵六骏不仅展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更反映出唐代皇家陵墓建筑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这组石刻作品,人们可以窥见唐代皇陵文化的繁荣和辉煌,感受到唐代帝王对陵墓建筑和石刻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除了在艺术和历史文化上的价值,昭陵六骏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骏马象征着勇气、力量和奔跑的精神,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昭陵六骏作为唐代皇陵中的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唐太宗的威严和尊贵,更寓意着唐代帝王的统治之力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种象征意义使昭陵六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珍贵文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探索,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深知,只有通过对历史文物的认真研究和传播,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因此,汪青年将继续致力于对昭陵六骏等历史文物的研究和推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的来说,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更反映出唐代皇陵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寓意着唐代帝王的统治之力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唐陵石刻马整体造 型以圆雕的形式 出现。由于石料本 身色彩的单一性 , 使得石刻作 品不 能像绘 画一样借助色彩 的变 化来 表现物体 的质感 和结构 , 所 以智 慧的唐朝工 匠们将浮雕 和 线刻的手法运用到唐陵石刻 马的雕 刻 中。乾陵的翼马 , 以圆雕 的手 法雕 琢 出翼 马 的 整 体 造 型 , 而 双 翼 则 是 两 块 似 扇 形 的 浮 雕 从马的双肋长 出。而且 两匹翼马翼面虽都 用浮雕手法雕 刻 , 但 表现手法却各有不同。神道西侧翼 马翼面属犍 陀罗式的雕刻风 格, 东侧翼马翼面则带有阿旃 陀式雕刻风格 。 _ 4 浮雕的手法的运 用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双翼 的灵动与装饰美感。 在唐十八 陵石刻马 中除 了浮雕 手法以外 , 我们还能看 到线 刻手法的运用 。如 : 在表现仗马和翼马的鬃毛时 , 用 圆雕的手法 分出鬃毛的块面 , 再用线刻 表现其走 向。用线刻作为块 面的补 充表现 , 使得石刻更加富有细节 , 更加生动。由泰陵开始的 以后 诸陵 , 翼马四腿 间均为实体造 型 , 并用线刻雕 刻有流云纹 , 象征 着云雾 , 表现翼马飞天之势。它所传递的仙境般的 内容 , 虽然是 抽象的 、 象征的 , 但是却恰到好处地符合帝王相信不死之仙境和 希望皇权永 固的美好愿望 。工匠们将丰富的想象力与熟练的雕 刻工艺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 恰到好处 的雕刻技法使得 想象 得到了完美 的表达 。唐 陵石刻马完美地将 圆雕 、 浮雕 和线 刻手 法相结合 , 为我国雕塑艺术史留下 了一直奇葩 , 更为我们 留下了 珍贵的艺术宝藏和无尽的艺术启迪与视 觉享受 。 2 富 动 于 静 舞蹈通过肢体来讲述故事 , 歌曲用声腔来演绎 情节 , 诗词用 语言来抒发情感 , 绘 画用 色彩来展现时空 。唐十八陵石刻 马却 用静止的状态来表现运动 的过程 , 富动于静 、 动静结合 , 让 观者 在静止的石雕面前联想 已过 去的故事 , 也可 以让 观者看 到将要 发生 的事情。唐陵石刻 中马 中除 昭陵以外 , 没有 四肢 呈奔走 的 动态的 , 即使 如此唐 陵石刻 马仍然能给人 以动感 。如翼 马舒展 的双翼和翼马 四腿间 的流云 纹 , 都象征着翼 马驰 骋天际。流云 纹作为一种装饰 图像 , 所具 有的符号意义是 由群体 的共 同认知 而产生的约定俗成 。 这种约定俗成 的装饰 纹样 让人联想到它 们在仙界 自由飞翔时的英姿 。陕西唐陵石刻马虽然充满政治色 彩, 但睿智的工匠却赋予 了它们灵动的生命和浪漫的想象 , 用静 态的石刻充分展现 了动态的美感 。 3 恰 到 好 处 地装 饰 唐十八陵石刻 马继承 了西汉 陵墓石刻 因材施雕 的特 点 , 而 且在此基础上 因形施饰 。装饰是 由里 及外的物化过程 , 是一种 文化的外在视觉表现。 _ o 唐 十八陵石刻 马在汲取 前代 陵墓 石刻 豪迈之风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 通 过恰到好处 的装饰手法 与装饰 纹样将材质与创作思维完美结合 。唐十八陵石刻仗马用较为概 括的手法装饰有各类马具 , 如马络头 、 攀胸 、 鞍鞯 、 障泥 、 马镫等。 石刻翼马的装饰也 同样精彩 , 两翼装饰有卷云纹 , 腹下装饰有流 云纹。唐 陵石刻马恰到好处地装饰 , 不但使得雕塑本身生 动形 象, 而且还在用一种视觉语 言向我们讲述着唐人爱马并且 精心 打扮 自己爱马 的故事 , 更让我们透过马饰看到 了唐人的生活。
艺术 留 下 了宝贵 的 财 富 。 关键词 : 唐十八陵; 石刻马; 艺 术特 色
世界上的任何 事物 都要受 到规律 的束缚 , 死 亡也 不例 外。 人必有一死 , 这一规律客观存在 , 并且不会 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 移。无论是拥有绝 对至上权力 的中国君主 , 或是 站在权力 金字 塔顶端 的埃及法老 , 亦或是 贫民百姓 , 都终究难以生存 于死亡规 律之外。死亡 , 似乎成为 了这世 间唯一没有任何 经验可循 的实 践。这种早 已被认识 , 但不为人所用 的客观规律 , 加剧 了人们对 死亡的恐惧及对生的极度渴求 , 同时也促使 了灵魂不灭 观念 的 发展 。坚信灵魂不会灭 亡的名族不胜枚举 , 中国就是其 中之 一。 在灵魂不灭观点地推动下产生 了墓葬 , 并且越来 越受到人 们 的 重视 。在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 过“ 不树 不封 ” 与“ 薄葬” 的墓葬 表现形式 , 但终究未能阻挡厚葬之风 的流行。特别 是在 经济 、 政 治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唐朝 。基于当时雄厚 的经济基础与发达 的 文化艺术 营建 的帝王陵墓 , 代表了这一时期 高速发展 的物质文 明与艺术发展水平。 唐代帝陵中, 除和陵和温陵其余 1 8 座帝 陵均营建在陕西境 内, 被称为“ 唐十八 陵” 。唐十八陵分布 于关 中北部 的崇山峻岭 之间 , 以现在的行政 区域来 说分布 于蒲城 、 礼泉 、 泾阳 、 富平 、 三 原、 乾县六个 县。蒲城县 有 四座 , 分别是 : 桥陵 、 泰陵 、 景 陵和光 陵; 礼 泉 县有 两 座 : 昭陵和建陵 ; 泾阳县有两 座 : 崇 陵和贞 陵 ; 富 平县有五座 : 定 陵、 元 陵、 丰陵、 章 陵 和简 陵; 三原 县有 三座 : 献 陵、 庄陵 、 端陵 ; 乾县有两座 , 乾陵和靖陵 。在这些帝陵 中都列置 有精美 的石刻 , 有着唐代石刻露 天博物馆美誉 的唐 陵石刻 , 凝聚 了我国古代先 民的丰富想象与精湛的雕刻技艺 。这些瑰丽无 比 的大 型石刻像一颗颗璀璨 的明珠散落在中华大地上。在唐十八 陵石刻 中 , 雕 刻品类丰 富, 石刻马更是 引人注 目, 马的形象 可 以 分为翼马和仗马两大类 。帝陵石刻 马 , 既要符合 封建统 治者祈 求政权永 固的心理…还要遵循规 范和礼制 , _ 2 由于用 途的特殊 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发展的速度。但唐 陵石刻马仍 旧展现 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 在我国封建社会 , 马匹作 为重要 的战争 、 运输 与交通工 具 , 对社会生活有着 十分重要 的意义 。而且 唐人还 因“ 尚武 ” 精神 而喜爱 马匹, 还对 马匹有着 十分严格 的管理制度 。唐朝有 完善 的马政机构和马匹医疗机构 。另外 , 马籍制度在 当时也受 到政 府 的重视 。唐朝各种针对 马而设立 的管理 、 饲养 机构很好 的保 证 了马匹 的驯养与繁殖。除此之外 , 唐代的马舞 表演及 马球等 娱乐活动更是离不开马。种种原因促使唐人对马 的喜爱超过 了 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 现存 的宝 贵唐 代艺术 品中 , 我们可 以看 到大量 的以马为题 材的作 品。唐人爱马在艺术领域也得到 了充 分的体现 。无论是 在绘 画还是 在各类 陶俑 中马的形 象生 动百 出, 唐十八 陵石刻马更 以其独特 的艺术特色 为我 国的雕塑 艺术 史 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 唐十八 陵石刻 中马的形象大体 可分为仗 马和翼 马两大 类。 仗马象征仪卫 , 翼马则是一种祥瑞之兽 , 又被称作天马或飞龙 马。与绘画马和佣 马不 同 , 唐 陵石 刻中的马体积 庞大且要 保证 其 坚 固的 稳 定 性 , 自然 在 表 现 手 法 上 会 有 异 所 不 同。 壁 画 中 的 马粗 旷豪迈 , 有写意之风 ; 工 笔重彩 中的马则稍显 细腻 ; 佣 马与 绘 画中的马相 比体积感 更强 ; 三 彩马细节刻 画仔 细且装饰 意味 浓重 ; 而列置于帝王陵园内的唐陵石刻马 , 由于用途 与材质的特 殊性 , 与其 他 艺 术 形 式 的 马相 比 , 显 示 出 了其 独 特 的艺 术 特 点 。
◎艺术研究 ◎
浅 谈唐 十八 陵石 刻 马的艺术 特色
王 楠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0 4 5 )
摘 要: 马匹作 为最优 秀的蓄力, 强健灵性、 行 动敏捷 , 是我 国封 建社 会 主 要 的 力 畜及 重要 的 战 争 装 备 。 它们 不 仅 在 人 们 的 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 , 同时也是 艺术 家进行 艺术创作 的重要 题 材。在唐朝 , 普遍 出现 了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形式。虽然 , 在唐代 几乎从 所有的艺术表现 形式 中都能找 到 以马为题材 的 艺术作 品, 但 它们的表现 手法与特点却不近相 同。其 中, 唐十八陵石刻 中的马将 圆雕 、 浮雕、 线刻相 结合的手法雕刻, 并且 富动于静 , 还 有着恰到好 处的装饰 图像 , 以其独特 的艺术特 色为在 国的雕 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