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煤矿深部火成岩侵蚀复合顶板下“三软”煤层支护研究与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庄煤矿深部火成岩侵蚀复合顶板下“三软”煤层支护研究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14T11:05:09.5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5期作者:李遵明

[导读]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大,复合顶板的离层破碎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消除冒顶、片帮,有效维护复合顶板和两帮稳定,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已成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

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煤矿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大,复合顶板的离层破碎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消除冒顶、片帮,有效维护复合顶板和两帮稳定,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已成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杨庄煤矿IV5210工作面巷道埋深已近 800 米,属深部典型的“三软”煤层,通过岩体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提出了“强顶、固帮”的支护对策和新的支护形式,以锚索支护为主,巷道顶板采用“2-1-2”布置,顶板松软岩层较厚及破碎地段,锚索适当加长。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满足了“三软”煤层巷道支护的需要。关键词:深部复合顶板 “三软”煤层支护

1. 工程概况

1.1Ⅳ5210 工作面概况

杨庄煤矿位于淮北市南约 8km 处,矿井可采煤层共有四层,分别为 6 层、5 层、4 层及 3 层。本次项目研究的 IV5210 工作面位于5煤层,工作面标高范围

-715~-512m,地面标高+31.5m。据已有资料分析该面地质构造较复杂,煤层倾角变化大,在 9~21°之间,平均 15°,局部煤层受火成岩侵蚀,且存在变薄现象,面内共有 7 条断层,最大断层落差达 8m。

IV5210 工作面机风巷沿煤层走向布置,跟 5 煤层顶板施工,直接顶为灰黑色泥岩,裂隙发育,厚度不稳定,平均厚度为 3.9m;老顶为 4 煤,4 煤大部分被火成岩侵蚀,厚度不稳定,平均厚度为 6.8m;直接底为灰黑色泥岩,平均厚度为 6.7m,老底为浅灰色砂岩,平均厚 4.8m。

1.2 现存主要问题

根据工程类比法,Ⅳ5210 工作面机、风巷支护形式采用锚带网连锁棚支护。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杨庄煤矿在IV5210 工作面回采巷道掘进期间及时布置了矿压显观测点。通过现场观测,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 围岩变形量大。为对原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监测,在Ⅳ5210 工作面机巷试验段每个30m设置一个测站,共两个测站,在 50d 的观测时间内,两帮移近总量最大约为459mm,平均移近速率为9.18mm/d,顶底板移近总量达349.3mm,平均移近速率 6.98mm/d。

(2) 网兜现象明显。由于机巷顶板为复合顶板且老顶被火成岩侵蚀,离层量大,采用原支护方案的巷道近一半以上显现出网兜的现象,一些锚杆和锚索发生弯曲变形,失去了组合支护抵抗围岩变形的能力。

(3) 支护体实效严重。通过现场观察,在使用原支护方案的近 120m 的巷道范围内,锚杆、锚索多处掉落,钢带发生剪断,失去承载能力。

以上问题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隐患,因此,有必要对该矿现有的支护方案进行优化。

2. Ⅳ5210工作面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2.1 巷道顶板裂隙带分布特征

本次利用 YSZ(B)钻孔窥视仪对巷道围岩状态进行成像分析,分析巷道围岩裂隙分布特征,确定围岩松动圈分布范围,机巷和风巷分别设 3个测点,共 6 个测点,每个测点共布置三个窥视孔,孔径为 42mm,两帮孔深 5m,顶板孔深 6m。紧跟掘进迎头进行测点的分段布置,相邻测点间距为 30m,钻孔布置图如图 1-1 所示。

图1-1 观测点窥视孔布置图

通过对机风巷顶板局部岩层观测结果分析,可得机巷和风巷分别在现有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裂隙分布成像图如图 1-2所示。

顶板孔深:0.5~1.3m 顶板孔深:1.5~1.9m

顶板孔深:2.0~4.5m 顶板孔深:4.5~6.0m

图 1-2:机巷顶板裂隙分布成像图

根据巷道围岩裂隙分布成像图可知巷道围岩裂隙带分布主要特征为:孔壁裂隙以上下震荡的形式由孔底向孔口呈连续不均匀分布,相邻裂隙最大间距0.5m,最小裂隙间距为0.1m,且距孔口0~4m 范围内,裂隙分布间距变化幅度较大,由孔底向孔口裂隙沿孔壁呈不均匀分布,裂隙分布集中区段范围大致位于0.1m~4.0m,裂隙间距多为 0.1m,往深部发展裂隙分布间距逐渐增大,裂隙发育趋于稳定。

2.2巷道顶板裂隙带成因分析

(1) 巷道处于大埋深、高地应力、仰山掘进,所处的地质力学环境较复杂,且受地质构造影响,应力集中现象较普遍。

(2) 老顶 4 煤受火成岩侵蚀后,岩层层间分布不稳定,有岩层缺失现象,且层间粘结性差,巷道在掘进过程中,易出现层间离层显现,致使顶板浅部产生较大离层量,钻孔窥视仪观测发现,巷道离层与岩层层间裂隙带分布有关。

(3) 支护不及时,支护参数和施工过程不能实现耦合支护。

2.3 深部煤巷底臌严重因素分析

深部煤巷影响底鼓的因素往往较为复杂,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围岩应力、底板岩性、巷道支护、巷道布置及断面等。

(1) 高围岩应力:Ⅳ5210 机巷与风巷埋深约 800m,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巷道开挖后原岩应力受到破坏,围岩内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受力状态发生变化,使得围岩产生塑性区域。巷道围岩所受应力超过了巷道围岩的极限承载强度,致使底臌严重。

(2) 底板为煤层:该工作面机巷和风巷不仅所处高地应力环境,老顶受火成岩侵袭严重,老顶自身承载能力降低,两帮为煤帮,裂隙发育程度高,且底板为煤岩层,致使两帮的垂直应力使得底板煤岩层发生剪切破坏,底板稳定性降低,底板底臌量增大。

(3) 未实现耦合支护:该工作面机巷与风巷的现有支护形式的支护参数不合理,出现所需支护强度与围岩压力不相匹配,巷道掘进速度与支护时机不匹配等现象,间接引起底板底臌的发生。

3.Ⅳ5210 工作面机、风巷支护方案优化设计

3.1 机、风巷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分析,在不增加煤矿支护成本即不改变原支护方案(方案一)中锚杆(索)材质、直径、长度及锚固长度的基础上,针对锚杆(索)布置方式,提出了以下支护方案:

(1)方案一(原支护方案)

巷道高2550mm、宽4000mm,巷道顶板锚杆选用 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配合 L4000M4 型钢带进行支护,同时加挂菱形网,间距 800mm,排距 800mm,顶板两边锚杆各向外倾斜 10°;帮部锚杆选用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配合

L2800M4 型钢带进行支护,同时加挂菱形网,间距800mm,排距800mm;顶板锚索选用φ17.8×6300mm 钢绞线,间距2000mm,排距2400mm,每孔采用一节 K2535 树脂卷(置于孔底)和两节 Z2550 树脂卷加长锚固,预紧力 80 KN -100KN。

(2)方案二

巷道高 2550mm、宽 4000mm,巷道顶板锚杆选用 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距 800mm,排距 800mm,顶板两边锚杆各向外倾斜 10°;帮部锚杆选用 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距 800mm,排距 800mm;顶板锚索选用

φ17.8×6300mm 钢绞线,间距 1600mm,排距 800mm,呈“2-1-2”布置。

(3)方案三

巷道高 2550mm、宽 4000mm,巷道顶板锚杆选用 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距 800mm,排距 800mm;帮部锚杆选用 φ22×2200mm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距 800mm,排距 800mm,左右帮部底锚杆各向下倾斜 30°;顶板锚索选用

φ17.8×6300mm 钢绞线,间距 2000mm,排距 2400mm。

3.2支护效果分析

1、根据巷道变形云图分析,无支护时巷道变形主要以巷道底板下沉为主,最大下层量达到 70cm,且其直接导致巷道两帮上部的围岩变形也显著增大,这与杨庄煤矿 IV5210 工作面机巷的现场变形情况基本相符,且其底板的变形破坏特征是以两底角的变形而带动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