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ADR识别要点
6. 病人用药史
病人在以前是否在用同一药物或相似药物之后有 相同的反应
7. 应用安慰剂
在应用安慰剂后,反应是否仍然发生
药物与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将药物与药物 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分为5个等级:
① Definite(肯定)
Probable(很可能)
Possible(可能)
2.给药方法的影响
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 2)用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
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
3)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4)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亦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
Doutful(可疑)
Impossible(不可能)
表2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标准 合理的时间顺序
已知的药物反应类型
肯定 很可能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不明
可能 是 是
可疑 是 否
不可能 否 否 否 否
去激发可以改善 再激发重现
反应可用其他因素解释
难以判定 难以判定
不明
不明
否
否
因果关系 药物与不良反应有因果关系 风险责任 不属医疗纠纷,不承担赔偿责 任
药物与不良事件未必有因果关系 误用、滥用、故意使用、使用不 合格药品等的后果因医方导致, 属医疗纠纷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 • 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 识别要点(评估原则):
1. 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在时间上应有合理 的先后关系(时序性) 2. 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 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在医疗领域,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以引导医护人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一、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范围内,因用药造成的不良效应,包括药理作用不良、剂量相关、药物代谢过敏、药物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各种表现,且有可能危及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二、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应急预案制定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应急处理队伍和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处理的责任人员和各自的职责,保证在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能够迅速做出应对。
(2) 应急处理流程:明确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保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3) 应急处理设施和设备:保证医院内设施和设备的完备性,以应对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的急需。
(4) 应急处理培训和演练:为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2. 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若发现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 第一时间停止用药: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给药。
(2) 确认药物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用药记录来确认是否是药物不良反应。
(3) 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或相关机构报告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5) 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6) 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生时间:不良反应是否在药物使用后出现,以及出现的时间与药物使用的时间关系。
2. 严重程度: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通常根据其对患者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如轻微、中度、重度等。
3. 因果关系:评估不良反应是否与药物使用存在因果关系,即是否是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4. 可重复性:不良反应是否在再次使用相同药物时再次出现。
5. 预期性:不良反应是否在药物说明书中已经列出,或者是否是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
6. 排除其他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如疾病本身、其他药物、环境因素等。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对不良反应进行判定。
如果不良反应被判定为与药物使用有关,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停止使用该药物或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综述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它们可能是轻微的,如恶心、头晕和头痛,也可能是严重的,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和器官功能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涉及不同的药物类别和系统。
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皮肤不良反应(如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和失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心悸和高血压)以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如尿频和尿失禁)。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与药物的化学成分、剂量和使用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有关,即相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过程,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警和干预。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也应该积极向医生报告可能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结起来,药物不良反应是使用药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对于合理用药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1. ABC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MJ. 1992 Oct 31;305(6861).2. Aronson JK. Side Effects of Drugs. A-Z of Side Effects of Drugs, 4th Edition. Elsevier, 2014.3. Davies EC, et a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 in-patient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3695 patient-episodes. PLoS One. 2009 Jul1;4(2):e4439.。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是一种用于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重要文档,它对于监测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可能出现的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毒性、药物过敏、药物滥用等。
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评估药品的不良反应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药品信息,包括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生产厂家等信息。
2.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信息。
3. 不良反应描述,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
4. 用药信息,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频次、用药时间等信息。
5. 其他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基本疾病情况、合并用药情况等。
在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记录,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尽量准确地描述症状、发生时间和相关信息,避免遗漏或错误记录。
2.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向医疗机构或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报告。
3. 保护隐私,在填写患者信息时,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
4. 客观描述,在描述不良反应时,应客观、准确地描述症状和相关信息,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描述。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和报告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药品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和监管。
希望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共同维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引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正常剂量和使用条件下,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的生理或者心理反应。
ADR对患者及医疗机构都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和风险。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总结和评估相关数据,以及提出改善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数据收集与分析1. 通过患者反馈和临床观察,我们收集了长期使用特定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2. 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针对某一类型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不适、皮肤过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3. 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65%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其中40%的不良反应来自因过量用药或者剂量错误引起的。
4.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15%的不良反应是由于特定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引起的,这主要包括老年人和儿童等特定人群。
不良反应评估1.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我们采用了ADR的五级分级系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度和致死性。
2. 据我们的评估,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不良反应严重度仅占总数的10%左右。
3. 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剂量过高引起的中毒反应等,这一类反应需及时处理和干预。
改善措施与建议1. 针对药物剂量错误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医疗机构建立起规范化的药物使用流程,并加强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 对于特定人群的患者,应该更加关注其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采取个体化的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3. 在药物治疗中,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体验和反馈,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快速反馈机制,及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并加强与药品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找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药品不良反应 评价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下面将从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患者反馈三个方面来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一、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在患者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和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医生需要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时间,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2.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医生需要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轻、中、重三个等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医生需要记录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以便评价药物的持续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4. 不良反应的影响范围,医生需要评估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药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生化指标,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来评价药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2. 药物浓度检测,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药物浓度,来评价药品的代谢和清除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免疫学指标检测,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来评价药品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三、患者反馈。
患者反馈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主动向医生反映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反应的症状描述,患者需要详细描述不良反应的症状和持续时间,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不良反应的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01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02
药物相互作用类型:包括药物与药物、药物 与食物、药物与疾病等
03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不良反应增加、药物代谢改变等
04
如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遵循医嘱,避免同 时服用多种药物,注意饮食和疾病状况等
药物储存方法
遵循医生建 议,配合治 疗,确保健 康恢复
预防措施
严格遵循医嘱: 按照医生建议的 剂量和疗程服用
药物
定期监测:定期 检查身体,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停药:一旦 出现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用药并
寻求医生帮助
避免药物相互作 用:避免同时服 用多种药物,以 免产生不良反应
THANK YOU
癫痫等
胃肠道反应:可能 导致恶心、呕吐、
腹泻等
血液系统损伤:可 能导致贫血、血小
板减少等
药物注意事项
药物使用禁忌
药物过敏:对特定药物过敏者, 应避免使用
药物剂量:遵循医生建议,避 免过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 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适应症:根据药物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04
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 血压升高等
06
肝肾功能损害:肝功能 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不良反应分类
过敏反应:药物引 起的过敏反应,如 皮疹、瘙痒等
01
胃肠道反应:药物 引起的胃肠道不适, 如恶心、呕吐、腹 泻等
02
神经系统反应:药 物引起的神经系统 症状,如头痛、头 晕、失眠等
03
06
肝肾功能损害:药 物引起的肝肾功能 损害,如转氨酶升 高、血肌酐升高等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1. 引言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期间,可能出现的对身体不利的反应或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发生在任何药物上,并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医生、患者和药物研发人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2.1 肠胃不适许多药物在使用期间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例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和溃疡。
此外,某些抗生素也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
2.2 过敏反应一些人对药物过敏,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某些药物,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2.3 中毒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量或其他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例如,酒精过量可能导致肝脏损害,而某些镇静剂过量可能导致呼吸抑制。
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是避免中毒反应的关键。
2.4 肝肾损害一些药物在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对肝脏或肾脏造成损害。
例如,某些非处方药物和滥用的药物可能引起肝脏损害,而某些药物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出现肝肾损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2.5 神经系统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失眠或情绪变化。
还有一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引发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3. 结论了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和减少不良影响至关重要。
医生在开药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任何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药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而且严重,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在医疗实践中,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对于药品的合理使用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100个问题和答案。
1.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药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反应。
2. 为什么药品会引发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可能是与药物化学成分有关,也可能是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3. 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常见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
4. 常见不良反应是指什么?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中经常见到的、较为常见的不良健康反应。
5. 罕见不良反应是指什么?罕见不良反应是指发生概率较低的、不常见的不良健康反应。
6.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负荷量变大,测定数值改变,与化验指标相关。
7.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包括影响治疗效果、导致药物治疗中断、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8.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精确用药、遵循用药指南。
9. 如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期间监测、用药期间监测、用药后监测。
10.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有哪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药、减量、调整用药方案、给予对症治疗等。
11. 药品监管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何要求?药品监管部门要求药物生产企业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依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管。
12. 为什么要重视药物不良反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13. 谁应该负责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及医生、药师等临床医务人员应该负责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14.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哪些影响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受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目录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2)1. 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及分类 (3)2.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表现 (4)3.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5)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6)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流程 (7)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要求 (9)3. 报告表格填写规范与注意事项 (10)三、药品不良反应评估与处理 (11)1. 药品不良反应评估原则及方法 (12)2.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措施与流程 (14)3. 严重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 (15)四、药品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15)1. 合理用药原则及实践 (16)2. 患者教育在预防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17)3. 药品生产企业与医院的责任与义务 (1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19)1. 典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20)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实操演示 (21)3. 药品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及指导 (22)六、培训测试与评估 (24)1. 知识测试题目及答案 (25)2.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25)3. 持续改进计划与建议 (26)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效果或副作用。
ADR的发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全球范围内药品使用的不断增加,ADR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ADR,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药物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ADR的发生率。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评价和处理进行了规范。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推动药品安全领域的发展。
医疗常用药物不良反应
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等个 体差异也会影响不良反应 的发生。
其他因素
药物的储存、运输、使用 方法不当等也可能导致不 良反应的发生。
0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过敏反应
某些患者可能对某些抗生素产生 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包括在用药前询问过 敏史,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有 助于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 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患者满意 度。
促进药品监管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为 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信息 ,有助于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药 品监管政策。
推动药品研发改进
通过监测与报告,可以了解药 品在临床使用中的实际情况, 为药品研发和改进提供依据。
04
评估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完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
02
建立完善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医生查询和了解各种药品
的不良反应情况。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积极参与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经
验和技术,提高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的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察。
抗生素性肾损害
一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预防措施包括在用药过程中监测 肾功能,以及避免长期或大剂量
使用。
抗生素性肝脏损害
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预防措施包括在用药过程中监测 肝功能,以及避免长期或大剂量
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
01
胃肠道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胃肠道问题。预防措施
包括饭后服用、减少剂量和选用胃肠道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
7) 继发性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二重感染。
8) 特殊毒性 (Special toxicity)
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是药物引起的 三种特殊毒性 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 三种特殊毒性,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 细胞的表达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9) 药物依赖性 (Drug dependence)
5.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征
1954年,在巴黎附近的一个药房里,配制生产出一种 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在市场销售后,发现服用 碘 者中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 等中毒性脑炎症状,死亡110多人。
6. 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一个公司生产出一种能降低人体胆固醇的药 物——三苯乙醇。广告宣传后,许多患有粥样动脉硬化心脏病或肥胖症 者纷纷服用此药。结果服用该药者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 症状。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止用药1年后仍会发 病 结果在数十万名服药者中 发生白内障者1000余人 病,结果在数十万名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者1000余人。
8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8.
1950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发现 些女患儿外生殖器像男 1950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发现一些女患儿外生殖器像男 孩,好似两性人。但化验尿时,尿中并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腹 腔内却是女性的内生殖器。这是怎么回事? 后经调查证明,这些女患 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均曾服用过孕激素保胎。像这样的“两性人”, 在美国前后曾发现600多例。
思考题:
为什么一种新药问世前,既要做急性毒性实验,又要做慢性毒性实验?
17
7. 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药物不良反应
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答、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
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
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有哪些?答、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
A型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主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B型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3、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哪些情形?答、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为:1)副作用(副反应):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物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禁忌知识点
药物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禁忌知识点药物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疾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每种药物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知识点对于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一些禁忌知识点。
一、常见药物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许多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不良反应常常是由于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造成的。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常会引起消化道溃疡,使患者出现胃痛和消化不良症状。
2. 肝脏损伤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因此,某些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这类药物包括酒精、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当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当注意肝功能的变化,避免造成严重的肝脏损伤。
3. 心血管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导致低血压,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出血等。
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心率以及其他与心血管相关的指标。
4.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某些患者对某些药物具有特殊的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特别小心,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二、常见药物禁忌1. 孕妇、哺乳期妇女某些药物在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内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药物应该严格禁止在孕妇、哺乳期妇女中使用。
例如,某些抗癌药物、某些抗生素等。
2. 高龄患者高龄患者的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
因此,某些药物在高龄患者中使用时需要谨慎。
例如,某些镇静催眠药物、某些抗凝血药物等。
3. 肝功能异常患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当患者肝功能异常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某些药物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甚至禁止使用。
药师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师的药物不良反应药师作为医疗团队中药物治疗的专业人员,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药物不良反应作为药物治疗中的常见问题,需要药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探讨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预期或非预期的不良效应。
不良反应可分为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罕见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则可能较少见但却非常严重,如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等。
二、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的作用1. 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药师在患者用药前应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过敏史、药物过敏史、患者的特殊生理状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药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具有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教育患者和医疗团队:药师可以向患者和医疗团队提供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包括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3. 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在患者用药期间,药师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报告给医疗团队。
药师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在用药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1. 预防不良反应:药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时间、剂量、途径等;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病史,避免使用有潜在危险的药物;根据患者的特殊生理状况或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等。
2. 处理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药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药师应与医疗团队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次,药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或支持性治疗措施。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与药物作用无关或不希望发生的不良效果。
不良反应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如按照发生机制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按照影响范围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在医学治疗中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在临床上,通过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剂量调整、用药时刻、使用期间的监测等方法,可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毒性反应是药物直接引起的严重的生理变化,如中毒、死亡等。
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有时与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还有时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而引起的身体过敏反应,通常呈现为荨麻疹、呼吸道症状、皮疹等。
药物过敏反应需要警惕,如果药物过敏反应严重,可能会威胁生命,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用药过程中多个药物交互作用,导致某些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需要注意,特别是在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
四、局部反应局部反应是指药物在使用时只对部分组织或器官产生影响的不良反应。
例如,局部麻醉时,局部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等反应。
此时,需要监测反应的程度,必要时减轻药物剂量或保护受影响的组织器官。
五、全身反应全身反应是指药物在使用时对全身器官或生理系统产生影响的不良反应。
例如,心脏瓣膜病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过度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功能受损。
此时,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分配,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认真评估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准确掌握药物的治疗原则和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患者在用药时应遵循医嘱要求,尤其是禁酒、禁烟等相关措施,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治疗难度。
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
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发生机制进行分类。
以下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分类:1.药物剂量相关性反应(Dose-Related AdverseReaction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的大小相关。
例如,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而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足。
2.药物过敏反应(Drug AllergicReaction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3.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Events):这是指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括药物误用、药物交互作用、药物滥用等。
4.药物副作用(Drug SideEffect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由药物对非目标器官或组织产生的预期之外的效应,例如引起头痛、恶心、失眠等。
5.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Drug Abuse and DrugDependence):这是指人们对某些药物产生了滥用和依赖的现象,例如对镇静剂、镇痛剂和兴奋剂的滥用。
6.药物致畸作用(DrugTeratogenicity):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孕妇体内引起胎儿畸形的作用。
7.药物相互作用(DrugInteractions):这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干扰或增强对方的效果,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除了上述分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可预测性等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和评估。
重要的是,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合理使用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
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定义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
病因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
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如阿司匹林是公认的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但久服可引起胃肠道出血,诱发胃溃疡,使胃溃疡恶化,导致溃疡出血、穿孔,长期服用还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病人可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
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1)药物方面的原因: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同时出现类肾腺上皮质功能亢进症。
2)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
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引起的。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
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
6)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如冠心平中的不纯物对氯苯酚则是发生皮炎的原因。
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则是发生药疹的原因等。
(2)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在人类白色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的感受也有相当的差别。
甲基多巴所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率是不同的。
如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时,服用此药的高加索人则15%出现阳性,而服用此药的印第安人和非洲人以及中国人都未发生阳性。
解热消炎剂异丁苯酸在英国则多出现损伤,而在日本则比较少见等。
2)性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其比率约为3:2。
西咪替丁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保泰松和氯霉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妇女比男性高3倍,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为2倍。
据Hurtwity报告:不良反应男性发生率占7.3%(50/682),女性则为14.2%(68/478)。
3)年龄: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霉素,成年人的半衰期为0.55小时,而老年人则为1小时,老年人由于血浆蛋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如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45岁以下的人低26%,小儿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均较敏感。
一般地说,乳幼儿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排泄较差,作用点上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且易进入人脑内等。
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60岁以下者为6.3%1(42/667),而60岁以上者为5.4%(76/493),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及利血平等尤应注意。
4)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
例如,对水杨酸钠的不良反应就是个体差异。
300例男性病人用水杨酸钠治疗,约有2/3的病人在总量为6.5~13.0g时发生不良反应,但在总量仅为3.25g时,已有不数病人出现反应,也有个别病人在总量达30.0g左右时才出现反应,引起反应的剂量在不同个体中相差可达10倍。
有时,个体差异也影响到药物作用的性质,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产生催眠作用,但对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入睡。
吗啡也有类似情况,对个别人不表现抑制作用,而是兴奋作用。
前述之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即是个体差异的表现。
5)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作用。
例如腹泻时,口服药的吸收差,作用小。
肝肾功能减退时,可以显著延或加强许多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6)血型:据报告,女性口服避孕药引起血栓症,A型较O型者多。
7)营养状态:饮食的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异烟肼引起的神经损伤,当处于维生素B6缺乏状态时则较正常情况更严重。
对缺乏烟酸饲养的动物,当用硫喷妥钠麻酔时,作用增强。
(3)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用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例如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
(4)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5)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
(6)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许多因素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联合用药、年龄、怀孕、某些疾病、遗传因素。
. 多药联合应用多药并用易引起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与药品种类数无比例关系,饮酒同时服药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生或药剂师应了解病人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
. 年龄婴幼儿由于代谢功能不健全更易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新生儿不能代谢和排除氯霉素而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四环素给婴儿应用时可沉积在牙齿造成永久性四环素牙;15岁以下儿童用阿司匹林易引起Reye综合征。
老年人用药较多也易出现不良反应,肾功能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加之营养不良和脱水,老年人用药易出现头痛、头昏、共济失调、易摔倒而骨折,许多抗组胺药、催眠药、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易引起这些症状。
. 怀孕许多药物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而孕妇应尽量不用药,特别是妊娠头三个月,用药时应监护,酒精、尼古丁、可卡因、海洛因等对孕妇及胎儿也有很大的影响。
. 其他因素疾病可以改变药物吸收、代谢、排泄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遗传可使某些人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而致不良反应,精神-躯体相互作用也可能有影响,但很多方面目前还不甚明了。
机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归纳可分为甲型和乙型两大类,前者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一般与药物剂量有关,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低。
后者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通常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
虽然其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现分述如下:甲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的发生机理1)药代动力学方面原因:①药物的吸收:大多数药物口服后,主要在小肠被吸收,药物分子通过巨大的小肠粘膜表面和血液循环,弥散和穿透小肠细胞的脂蛋白膜而进入血液。
非脂溶性药物的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大,如胍乙啶在治疗高血压时的剂量范围,可为10~100mg/d,因为它在小肠的吸收很不规则,可从3%~27%不等。
虽说药物到达循环量与口服的剂量有关。
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制剂、药物的相互作用、胃肠道蠕动、胃肠道粘膜的吸收能力及首过消除(first psaa elimination)等。
②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循环中分布的量和范围取决于局部血液量和药物穿透细胞膜的难易。
心排出量对药物分布和组织灌注速率也起决定作用。
例如经肝代谢的利多卡因,主要受肝血流的影响,当心衰、出血或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时,由于肝血流量减少,利于卡因的消除率也降低。
③药物血浆蛋白的结合:循环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多少,对药效有重要影响。
药物如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则可增加游离的药物浓度,使药效增强,以致产生甲型不良反应。
④药物与组织结合:药物与组织结合是引起甲型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例如氯喹对黑色素有高度亲和力,因此药物可高浓度蓄积在含黑色素的眼组织中,引起视网膜变性。
⑤肾脏排泄:婴儿、老个、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小球过滤减少,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则易产生甲型不良反应,其中尤以地高辛、氨基甙类抗生素和多粘菌素的毒性大,须特别注意。
⑥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主要在肝内分两阶段进行代谢:第一阶段主要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阶段则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行葡萄糖醛酸化,乙酰化及甲基化等。
氧化作用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进行。
许多药物如口服抗凝剂、酚噻嗪等都经过氧化作用而代谢的。
药物的氧化速率主要取决于基因遗传,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
例如每天给予苯妥英钠300mg,药物血浓度范围可为4μg/ml~40μg/ml。
当血浆浓度超过20μg/ml时,即可产生甲型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如巴妥类、苯妥英钠、保泰松、强力霉素等能诱导另一些药物的氧化作用,从而使药物代谢加速。
例如巴比妥类与抗凝剂合用,可使抗凝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另一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氧化作用,因而可导致某些经肝氧化代谢的药物产生甲型不良反应。
乙醇和儿茶酚胺类(如去甲肾上腺素、酪胺和苯乙胺等)经肝微粒体氧化,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丙烟肼和苯环丙胺等)可抑制微粒体酶合成,使上述药物的氧化作用减弱,从而使在肝内由单胺氧化酶进行首次消除代谢的药物(如酪胺)蓄积而出现严重甲型良反应。
乙酰化是许多药物在体内灭活的重要代谢途径(如磺胺类、异烟肼和肼苯哒嗪等)。
乙酰化可表现为快型和慢型两种。
快型乙酰化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慢性乙酰化者,可能体内缺乏乙酰化酶,因此消除乙酰化药物的速度比一般人缓慢,容易引起甲型不良反应。
2)由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许多甲型不良反应,系由于药代动力学机制所引起,但也有一些由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所致,少数则来自这两种原因的综合。
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维生素等,主要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个体间的受体不但不数量上的不同,而且受体的敏感性也可受其它药物的影响,例如乙诺酮本身并不具有抗凝作用,但当与抗凝药华法令合用时,则可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而出现甲型不良反应,主要是乙诺酮能增加华法令对肝脏受体部位的亲和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