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
2. 教学重点/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讲授新课】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人类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从城乡看:城市,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密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农村的生态破坏严重。
从全球看: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均严重,且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工业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人地关系的实质。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世界环境问题"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活动1】观看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设计意图】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2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进而加以利用。
教学难点
人地伙伴论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手段
运用导学法、讲解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问题。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环节
时间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复习导入
课前2分钟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
巩固旧知识
自学质疑
课前8分钟
迁移应用
5分钟
我国一些海区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枯竭,近年采取伏季休渔渔业资源得以恢复。
1.两种不同捕鱼观念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不同?对我们有何启示?
2.举例说明自己的家乡哪些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的思想。
学生做题并总结.
学生能自主讨论并得出结论.
矫正反馈
5分钟
引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后练习,并展示。
布置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自学质疑
围绕学案课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预习。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产生的背景,历史局限性
交流展示
10分钟
带领学生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及产生的背景,核心思想等。
学生书能简单的用语言概括三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大部分学生能了解三种理论的异同。
精点点拨
10分钟
1.“地理环境决定论”其实质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2.人地伙伴论不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终极理论。
3.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被大家公认。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三种理论的内涵
能准确的区别三种理论
互动探究
5分钟
读课本2-1-2图,回答:从纬度位置看,世界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与世界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之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不同学派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贡献2. 教学重点•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解不同学派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贡献3. 教学难点•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案例分析法5.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张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引出“人口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步:讲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梳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提示重要的时间节点。
2.重点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定义、来源、内涵和目的,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步:讨论“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析一种人地关系思想学派(如新马地理学、人地系统理论、人际关系论等),并汇报各自的分析结果。
2.整合各组汇报,总结各个学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四步:案例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贡献”1.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例如峰会背后的资源走私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分析各种人地关系学派在实际案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步:提升“人地关系思想的能力”约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组织学生调研,引导学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授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掌握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了解不同学派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贡献。
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和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针对不同的学派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学生通过研究案例,深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此外,通过约请专家讲座和调研,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2个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环境问题的差异。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1利用案例图表等,讨论问题。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小组讨论】阅读P90-92页,合作讨论:1、以时间为线索,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划分阶段。
2、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对不同阶段的概括。
3、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思考】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讨论】阅读案例1,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
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导致的。
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外更主要的是森林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
曾为人类文明做出高度成就的玛雅人,对其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他们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没有生态意识,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
)【学生总结】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讨论举例】结合课本P92活动题,讨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思考】此时期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有何相关?(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归纳小结与堂上练习】略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引入思考】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②了解可持续发展形成的背景,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本,归纳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的生产力状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②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发展的实际对照分析,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③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②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难点】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大美万宁》视频提问:万宁要想继续美丽下去,如何发展?(可持续发展)过渡:进入<<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学习,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找出能代表各个文明阶段特征的关键字,并剖析其含义,写在白纸上。
(引导学生说出下列这个表格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找出能代表各个文明阶段特征的关键字,并剖析其含义,写在白纸上。
(引导学生说出下列这个表格内容)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环境问题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教师提问:1、为什么史前文明环境问题微弱?(人口少,生产力低下)L老师讲解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
2、哪个同学来分析一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强大,可是生态系统却越来越弱)。
过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弱,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产生的环境问题播放《柴静调查雾霾的片断》思考以下问题:1、山西省都有哪些污染?2、采矿对煤炭资源有什么影响?3、挖矿,植被还能存活下去吗?4、如何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山西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三个历史演变,理解其演变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分布区域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利用乡土资料和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程演变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通过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学习,认识环境问题产生与我们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
难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原因;环境问题成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腾——龙及与龙图腾相关的历史见证图片。
观看图片,图片中显示的是什么动物?自远古以来,龙在华夏民族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华夏民族敬畏崇拜的图腾。
唐宋以后,龙逐渐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使用刻印有龙图像的物品,例如龙袍、龙椅、龙床等等。
在现今,我们也很骄傲的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然而,在自然界中,龙并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动物。
请同学们说说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点明课题】有研究表明:“龙”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
说明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是敬畏、崇拜的态度。
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能正确区分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师讲解】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如何表现?(引导:可采用身边的某一工业产物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例食品原料来自自然环境,经使用后形成垃圾,最终去向时垃圾桶垃圾掩埋厂回到环境中)人地关系模式图: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6: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乡
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国家
差异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地理环境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话题,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人地思想的内容。
把当今时代人地之间所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产生原因: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类型: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知识点一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创新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课堂反馈、小结(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知识框架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创新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课堂反馈、小结(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知识框架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鲁教版必修
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
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
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第三十一页,共33页。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第
二
(
d第
ì
一 节
è
r)
单
元
课前预习·巧设计 (shèjì)
设计1
设计2
名师(mínɡ shī)课 堂·一点通
知识点
创新演练·大冲关
第一页,共33页。
第二页,共33页。
第三页,共33页。
第四页,共33页。
第五页,共33页。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zìrán)、改造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2)人类(rénlèi)中 心论: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3)人地伙伴 (huǒbàn)论: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例]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 答(huídá)下列问题。
第二十四页,共33页。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属于(shǔyú)乙图所
一味地从自身需求(xūqiú)出发,盲目追求
自然。
征服
第八页,共33页。
3.历史局限和影响
忽略了 地理环境(对dì人l类ǐ 社huá会n的jì影nɡ响) ,其结果是人地关
系
对,立地(理du环ìl境ì)严重制约了
社的会持经续济发展,甚
至威胁人类未来的
高中地理必修2 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2 教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1课时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能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5分钟后回答问题,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1)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2)人类对环境既①________又依赖。
2.农业文明时期(1)与环境的②________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2)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
3.工业革命以来(1)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展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⑭__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⑮__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 发展。
3.内涵⎩⎪⎨⎪⎧⎭⎪⎬⎪⎫⑯ 持续发展是基础⑰ 持续发展是条件⑱ 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四:先学过程: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1.图中商业中心都是沿铁路线分布的,属大型商业中心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且都位于铁路的______处,北京位于京广、京沪、京哈、京张等多条铁路的交会处,石家庄是京广铁路、石太、石德等铁路交会处,天津则是______、______、______铁路的枢纽之地。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今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2.依据相关资料,概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过程与方法人地关系着重多因素综合剖析和评论,突出对本质问题的区位剖析,在教课过程中,经过事例剖析法、对照法、议论法等,提升学生剖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育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建立可连续发展意识,保护环境,珍爱人类生计的家园,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教课要点与难点(一)教课要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2.人类不一样的生产活动致使的环境问题(二)教课难点1.人地关系思想演化的过程2.人地关系的本质。
教课策略采纳直观教课、活动教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指引学生深入研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培育地理学习兴趣;经过资料剖析法、读图剖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育可连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与方法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虑视频的内容反应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跟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因为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2.新知研究【学生活动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首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向来存在,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不一样期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与环境的关系是如何的?概括总结:采猎文明期间——人类崇敬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期间——利用、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期间——改造、征服自然──环境恶化,人的矛盾激化【学生活动 2】阅读事例①。
玛雅文明是如何消逝的?概括总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矛盾激化,危及到人类的生计环境,最后致使文明毁坏的惨剧。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5: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
【教学难点】1、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狼图腾》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古代人类对太阳、植物、动物的崇拜说明了什么?【讲授新课】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微弱,故对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产生崇拜。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下。
板书: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展示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
请完成填空。
〖学生回答〗:此时处于人类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非常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教师讲解〗:同学答得很好。
如书本图6.1“朝拜太阳神”,反映出在采猎文明时期,人们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将其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神。
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崇拜状态——崇拜自然。
那么图6.2反映的是人类的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人对“地”又具有怎样的认识呢?〖学生回答〗: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
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简述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的基本观点。
3.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说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产生背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分析评价: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较协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民族都在童年时代做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于是神灵便诞生了,这种心理使人们将大自然的许多事象,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化,并对其崇拜。
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而最崇拜的山是公明山和焦山,视其为神山,称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佤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
时至今日,沧源佤族民众仍然视两座山为“神圣”之地,十分崇拜。
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1)许多民族将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神化,并对其崇拜,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2)评价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
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
(2)消极影响: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影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拨地理环境决定论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狩猎与耕作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发展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分析评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言行体现的是哪种人地关系?这些言行过激在什么地方?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有何危害?答案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产生的思想根源: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危害:使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拨人类中心论读“人类社会演进(图甲)和人地关系(图乙)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如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下面的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2)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3)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请以森林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产生的相应的环境后果。
答案(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我赞成人地伙伴论。
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中心论则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只有人地伙伴论既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进而提出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不一定。
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只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就不仅能生产大量木材,而且能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相反,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使环境恶化,导致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知识点拨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__时段。
图中所示可能产生较严重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⑤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②③⑤(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应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答案(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水平降低B以后A—B(2)C (3)B (4)C知识小结“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该词最早引进中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
据此回答1~2题。
1.龙图腾体现了我国古人同环境的关系是( )A.崇拜自然B.征服自然C.天人合一D.改造自然2.下列语句中能体现上题中人地关系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C.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D.休养生息,永续利用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图腾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迷信,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体现的人地关系是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2题,A选项和C选项体现的是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D选项体现的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B选项过分夸大了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畏惧、崇拜自然的思想。
我国谢家泽教授提出将“人类圈”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
他认为,人类平均每年移动的土石远高于岩石圈形成的速度,生物的灭绝速度也超过了恐龙灭绝的时代,人类已经成为改变全球环境的强大力量。
据此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A.狩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生态文明时期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D.华北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答案 3.C 4.A解析第3题,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最为严重。
第4题,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造成全球二氧化碳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其他选项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而非全球性的。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回答5~6题。
5.“宇宙飞船经济”体现(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地协调思想D.人地对抗性思想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答案 5.C 6.D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是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7.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图甲中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答案(1)二者关系: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
原因: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