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想象政治”:透明中介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政治学”探讨之七
【推荐】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导论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文艺学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
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基本内容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个要素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组成的。
1.世界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规律就形成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最基本层面,研究作品的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构成作品论。
3.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接受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规律就形成接受论。
4.不同时代、时期、群体、观点的人堆文学的性质看法不同,就形成文学观念论。
5.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研究恩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形成文学源流论。
文学理论的四大分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相互联系渗透作用。
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学发展史所提供的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汉代:《毛诗序》——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陆机《诗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唐宋时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的文论诗论、严羽《沧浪诗话》——明清时期:金圣叹小说点评、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王国维《人家词话》、《文学小言》、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鲁迅《摩罗诗力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论诗》、宗白华《美学散步》、钱钟书《谈艺录》、王元化《文心雕龙创造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蒋孔阳《文学新论》西方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莱辛《拉奥孔》、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1.文如其人——扬雄——言如心声,书如心画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2.隐含读者——伊瑟尔——创作动机、选材、文本内涵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3.期待视野——姚斯——文体、形象、意蕴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时,绝不是脑子一片空白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他原有的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来欣赏文艺作品,这就形成了每个读者在进行审美阅读时的前期结构和心理图式,也就是什么经验的“期待视野”。
4.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景是可以“置于眉睫之前”“目击可图”的现实景象、图画景象,第二个象,景是处于前者之外的“诗家之景”。
5.文学风格流派文学风格是成熟的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力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文学风格的随性者,它是随着相似风格的作家群出现而出现的,没有风格就没有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是文学创作活动繁荣的标志。
6.理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于偏差。
7.召唤结构——伊瑟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发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述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8.填空是指在文学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
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
9.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文学概论
Chap41文学有哪几种含义?(3种)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上的文学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一种语言活动)。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中西方都如此),但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已被觉察到。
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上的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审美活动的含义规定:A情感性B形象性(或形式性)C无功利性中国魏晋时期(情感和形式)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也能说明审美的无功利性文学的惯例含义(折中义上的文学)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诗的惯例:A分行(凡诗都分行)B具有形象(情感和想象)C传达意味意义(凡诗都传达无限的韵味)《便条》具有的特点:A分行排列B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思考(我和你、梅子和冰箱、甜蜜和冰凉)C一种冷漠和焦虑的体验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观念体系,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特点意识形态意义变迁A对意识形态的肯定(法国思想家特拉西1754-1836)B对意识形态的否定(马克思认为是“虚假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虚假的合理性b虚假的普遍性c虚假的永恒性d虚假的目的性e虚假的观念支配性)C在中性的立场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1918-1983认为是一种“表象体系”)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文学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B文学具有反映的特点(文学反映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诗歌、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名词解释】文学理论(下)
【名词解释】文学理论(下)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与“文学生产”概念相对应的,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
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
2、期待视域——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s)是指文学接受前或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者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学阅读经验等复杂原因形成的一种固定的阅读文本的结构图式。
“期待视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提出的。
3、接受动机——所谓接受动机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
接受动机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接受者期待从文学文本中所获得的信息类型,也即影响到接受者的期待视域。
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接受动机可以分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等。
4、文学的期待——所谓文学的期待是指接受者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文本产生的对文学文本的艺术形式或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对作品的文学性的期待,对作品的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的期待。
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可以划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5、预备情绪——“预备情绪”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来的。
预备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是在文学作品的感受过程中被作品的特殊性质所打动从而激发的一种特殊情绪,它具有审美性、模糊性、期望性的特点。
预备情绪的出现,使接受者由现实关注跃进为文学接受,接受者真正的进入文学接受的过程。
6、误读——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这种情况就被称之为对文学作品的“误读”。
文学概论的30个要点
GGG1.文学概论的五个内容:文学产生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本质论,文学接受论。
2.文学理论的品格:历史性、倾向性、客观性与普适性、实践性。
3.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4.文学理论的历史性表现中国:诗言志(《尚书》)—诗缘情(陆机《文赋》)—文以载道(唐韩愈柳宗元等)⋯—“两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西方:外部研究(作家、社会)—内部研究(文本、语言)—外部研究(读者接受、后殖民、文化研究等)5.文学理论研究视角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是整个的文学活动。
6.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艺术(包括文学)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7.文学理论的研究视角: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符号学视角、信息学视角、价值学视角。
8.狭义的文学定义:指富有文采并包含想象、情感和虚构等因素的语言和作品。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
9.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尺•内指性语言—不陈述现实•想象的虚拟时空—独立自足的封闭王国•富有情韵、意味和理想性的世界•文采10.“文学”与文学概念的演变:从无到有,从广义到狭义,从混杂到独立,从审美与实用性的混杂到审美性存在。
11.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本质观:再现说,表现说,工具说,客观说,读者接受说。
12.本教材对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构建形象,反映生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
或者说:文学是蕴含在话语形式中的审美的意识形态。
13.我们的文学本质观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⑵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⑶文学是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之一。
——理论的方式——实践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14.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⑴意识形态概说•意识形态的两种基本规定性:①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⑵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45.隐喻: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结合的比喻方法。
46.象征:指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话语。
20.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标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2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27.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从三个方面理解:(1)记真人真事。它不虚构人物、情节,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2)塑造艺术形象。这是强调其艺术性、文学性。报告文学必须塑造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既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绘,又要有鲜明的性格特征。(3)及时性。它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如果发表不及时,就削弱了它的独特的新闻价值。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文学的文化含义
作用
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费·柯尼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活》的诞生。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效果历史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精神文化属性
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主客观条件不同
综合的多视角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根据LIZHOU0000同学资料)这是我自己整理的“文学概论”课后的习题,同时参考了LIZHOU0000同学提供的慢班讲课资料!也有一部分题目我没有找到答案,也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同时也非常感谢LIZHOU0000同学,谢谢!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名词解释:1、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
2、再现: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3、表现: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写作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4、文学真实: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的真实性不是按生活本身那样表现出来的,而始终作为艺术真实表现出来的。
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
能动反映: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征。
6、文学倾向性: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7、源、流:8、物理境、心理场: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
9、神、意蕴: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在西方文论中,人们把事物内在的“神”叫做“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10、生活真实:第一节: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学者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发表过意见:1)文学是对自然的摹仿:如亚里斯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2)文学是对人的情志的表现:如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诗缘情”的理论。
3)文学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如中国传统的“外师造化、中法心源”、“天与人之凑合”的说法。
【精品】文学理论知识点-假期预习必备
文学理论知识点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四.文学典型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
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文学的间接性名词解释
文学的间接性名词解释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和学科,无疑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情感、思想和想象力为核心,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绘,向读者传达情感、思考和体验。
然而,文学并不仅局限于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间接性的手法来达到更加深度和复杂的表达。
下面,我们将解释文学的间接性。
一、象征与隐喻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象征与隐喻,通过抽象的符号和意象来揭示人类存在的多层面和复杂性。
例如,著名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
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超过了字面上的含义,而是带有对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和内心困扰的隐喻表达。
通过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卡夫卡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二、叙述和旁观者视角文学采用叙述和旁观者视角的方式,来创造出一种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可以通过作家的叙述和视角来探索和思考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和独立的旁观者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极权主义和意识控制的未来社会。
这种叙述和视角的选择,使读者可以从独立的角度观察社会和权力的问题,并引发对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的深思。
三、对话和内心独白文学中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是作者展示人物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读者可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而内心独白,则更加直接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法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贝利和各种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揭示了他们对种族、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作家将读者引入人物的内在世界,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四、时间和空间跳跃文学的间接性还表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运用上。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穿越时空和跨越地域的手法,展现了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
这种跳跃运用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来审视和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什么杜书瀛【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7(037)004【摘要】关于文学是什么有两种极其对立的倾向:一种是本质主义的,追求文学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亘古不变的定义;另一种是打着反本质主义的旗号,否定文学可以定义.这两种倾向我都不赞成,在当下尤其后一种倾向需要认真反思.我认为:第一,文学没有那种永恒的、亘古不变的本质,但是却非没有相对意义上的本质,而这相对意义上的本质是由人类客观历史实践所建构的,因而是随历史、随时代而变化的.第二,这相对意义上的本质并非不可把握,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其历史变化,并不妨碍它的可认定性、可把握性、可定义性.从根本上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和艺术的一种,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进行的人类审美价值之创造、抒写、传达和接受,其为语言文字、审美价值、创造、抒写、传达、接受.因此;文学的本质(性质)有其自身规定性;绝非主观随意"认定";作为当下历史时期的人对文学的观察只是一家之言.【总页数】6页(P38-43)【作者】杜书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2【相关文献】1.拷问: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研究"是什么?——对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新报告的质疑 [J], 孙景尧2."文学想象政治":透明中介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政治学"探讨之七 [J], 刘锋杰;范天阁3.理解网络文学场域的关键是什么——读禹建湘的《网络文学关键词100》 [J],李夫泽4.关于“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的句式问题 [J], 余弦;翁丽霞5.伊格尔顿对"文学是什么"的重审——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到《文学事件》[J], 胡俊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想象政治”的理论可能性
第38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22022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22ʌ收稿日期ɔ2022G01G10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文以载道 观的发生㊁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 (18A Z W 001)ʌ作者简介ɔ刘锋杰(1953-),男,安徽泾县人,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㊁中国现当代文论史研究.文学想象政治 的理论可能性刘锋杰1,2(1.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㊀241000;2.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㊀215100)ʌ摘要ɔ用 想象 关联文学与政治,意在揭示这一关系的中介物在何种情况下是透明的,才能既从文学这一学科跨向另一学科,又不失却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想象为文学政治的创作提供了三种特性,分别是心理学的表象特性㊁创造学上的文本特性与人类学上的自由特性.ʌ关键词ɔ想象政治;文学政治;表象;文本;自由ʌ中图分类号ɔI 206.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2G0021G05T h e o r e t i c a l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L i t e r a r y I m a gi n a t i o nP o l i t i c s L I U F e n g Gji e 1,2(1.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A n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u 241000,A n h u i ,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o c h o w 215100,J i a n gs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p p l y i n g i m a g i n a t i o n t o c o n n e c t l i t e r a t u r ew i t h p o l i t i c s i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i nw h i c h 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r y of t h i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t r a n s p a r e n t ,s o a s t o n o t o n l y m o v e f r o ml i t e r a t u r e t o a n o t h e r d i s c i pl i n e ,b u t a l s o l o s e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Gt e r i s t i c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i t s e l f .I m a g i n a t i o n p r o v i d e s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t h ec r e a t i o no f l i t e r a r yp o l i t i c s ,n a m e l y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i n 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e x t i n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f r e e d o mi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K e y wo r d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l i t e r a r yp o l i t i c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t e x t ;f r e e d o m ㊀㊀在21世纪开始之际,我从事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提出 文学想象政治 ,实是有感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规避时代政治的干扰,一些学者努力提倡文学与政治不相关的观点,我不赞成.原因在于,作家在任何时候㊁任何创作状态下,都难以与政治划清界限.政治无孔而不入,而作家在政治问题面前也并非无动于衷,故文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介入政治,介入得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完全不介入不涉及的却几乎没有.比如中国古代的渔樵形象是隐士,看似淡出政治,但他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天下兴亡,未必明言匹夫有责,却身在江湖牵挂国家天下大事.一个是,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就讨论文学与政治复杂关系言,有两篇文章绕不过去.一篇是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篇是王实味的«文艺家与政治家».前一篇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文学与政治力量在时代转变时期,始则成为盟友,以反抗现状而走到一起,终则往往分道扬镳,因反抗现状与维持现状的目标分歧.但理论上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鲁迅没有给予明确回答.后一篇是王实味的«政治家 艺术家»,试图从身份角度解析政治家与艺术家所各自应负的历史任务,提出政治家做的是实践工作,艺术家做的是精神工作,这样的分类合乎事实.但王实味只明了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不明了文学与政治结合时到底是因何而产生的,即没有具体回答文学与政治应该如何关联才是合理的与可能的.王实味的说明,有区分政治与艺术两种活动的明确见解,这是许多讨论者所没有触及的,却无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理论思考,显然不便于阐释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文学事实.因此,鲁迅与王实味实多从具体现象出发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联中存在什么问题,对于从理论上解释这些问题,都没有提出明确的意见或观点.基于此,研究文学与政治到底应该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才是最优的,看起来是非常必要㊁非常具有理论意义与批评意义的.一㊁想象的跨出去与收回来将文学与政治关联起来的研究,属于文学跨学科研究.如果文学跨学科研究只是跨出去而收不回来,则会模糊文学的自身属性,收获的不是关于文学的知识而是关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此,则文学跨学科研究看似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却在加速文学研究的萎缩.这是得不偿失的.在文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常态情况下,跨出去又能够收回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在我看来,若使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坚实基础,必须弄清以下三点:其一,目标问题.跨学科研究之所以要跨出去,不是为了丰富其他学科从而为它们提供文学方面的论据,而是借助于其他学科观念㊁视野与方法来揭示文学中的那些隐而未显的特性与功能,以使人们从更多层面上去理解文学.用社会学㊁政治学㊁女性主义来研究文学,不是要把文学研究变成社会学㊁政治学或女性主义的分支,若这样,那就变成 过度阐释 ,即超过了文学之限度而纯用社会学㊁政治学或女性学来框限文学,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那份特性就会失去.而是要形成文学社会学㊁文学政治学或文学女性学,还是要研究文学所具有的问题,揭示其独特性.其二,明了所跨的学科是不同的,它们对于解释文学问题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跨向伦理学揭示文学中的善,跨向哲学揭示文学中的真,跨向宗教学揭示文学中的信念,跨向社会学㊁政治学揭示文学中的阶级差异等.在文学研究跨出去的过程中,伦理学㊁哲学㊁宗教学㊁心理学㊁语言学都是排列在先的学科,因为它们与文学的属性更接近,引述这些学科知识来阐释文学也容易贴切些.跨学科研究受制于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与文学性质最近的学科,最易发生跨学科情况;一个是学科成熟与否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成败,如近年生态学成熟,所以产生了生态文艺学㊁生态美学.其三,在跨出去之际,就得思考如何收回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寻找两个学科间的中介物.比如文学研究跨向心理学,它的中介是什么?跨向政治学,它的中介是什么?跨向生态学,它的中介是什么?近期中外都在研究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它的中介又是什么?寻找与确定一个恰当的中介物,成为跨学科研究极为关键的制约因素.从技术路线看,文学跨学科研究应沿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围绕文学的内容维度,一个是围绕文学的形式维度.但我更倾向于用 有意味的形式 或 情感的形式 来定义文学而将内容维度与形式维度结合在一起,故跨学科的跨出去与收回来都应围绕 有意味 (或情感)与 形式 来展开.以 有意味 为维度跨出去,可以跨向伦理学㊁心理学㊁宗教学㊁人类学等,以 形式 为维度跨出去,可以跨向语言学㊁音乐学㊁绘画学㊁建筑学等.但两个维度的跨出去也有交叉,即不仅要研究其他学科对于研究文学的影响,同时更要研究文学以特有的活动方式作用于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观念与方法,从而形成属于文学的伦理学㊁心理学㊁宗教学㊁人类学等文论景观而非使文学研究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景观.故跨学科研究最主要的任务是揭示文学以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活动方式来展开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若跨学科研究失去对于这个特殊活动方式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只能简单地跨出去,却无法正常地收回来.跨学科研究无论是从 有意味 出发,还是从 形式 出发,都受制于文学活动的特殊性则是必然的.文学跨学科的具体研究只有在这个文学活动的特殊性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才能证明自身是有效的,否则,放弃文学的特殊性而从事跨学科研究,必将把文学研究变成其他学科的附属品.二㊁想象是透明的中介从事文学政治学的研究就属于跨学科性质.与过去简单地肯定文学与政治有关系或没有关系有所不同,我关心的是文学与政治之间应当具有什么样关系.说文学是一种政治行为,简化了文学与政治的区别;说文学没有政治性,漠视了文学介入政治的事实.文学与政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用 想象 来连接,提出 文学想象政治 命题.一方面,这个 想象 是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区别于非文学的一个标志,说文学是 想象 的,恐怕没有什么大的疑义.一方面,这个 想象 也是政治的一个特性,政治要给人们描述美好的生活前景,缺乏 想象 性的政治形成不了广泛的吸引力.鉴于此,用 想象 来连接文学与政治,应当是关涉双方的透明中介.于是,一系列的推衍才可以形成:首先,只要文学具有 想象 性,它就可能主动寻找与政治 想象 的结合,这表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并非去政治化所认定的系政治外力所强加.其次,既然是文学去想象政治,在与政治结合中文学就是主动的,并不受制于政治权力而一定会陷入政治圈套,相反,超越现实政治是文学政治的基本特征.政治可分为三种形态:想象人类美好生活的政治理念㊁试图体现并落实这一政治理念但又受到实际利益制约的政治制度设计㊁直接受制于各种特定利益条件所形成的政策及其执行.政治的三种形态并非等价物,体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政策执行的美好生活想象的递减原则.文学去想象政治,其实是与政治理念的结合,从而从根本上作用于政治,产生对现实政治的超越性及批判性.再次,围绕 想象政治 看文学,正是文学 形式 必然出场的理由所在. 想象 既是文学属性之一,将其落实于文本之中,也就势在必然.文学中的政治必为文本中的政治,一切的文学 形式 问题,都与已经融入的政治相关联.我提出文本政治㊁叙事政治㊁形象政治㊁修辞政治等概念,就是为进一步探寻文学与政治结合的 形式 之维提供形态与方式.第四,读者也同样拥有想象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他们通过文本政治来展开自己的想象活动,并会与现实政治进行比较,从而或认同或批判. 文学想象政治 的整体活动经由读者环节转化成为介入与改造现实社会的审美力量,并继续在人心向背之中凝聚想象美好生活的动力,促使人类永恒地怀抱着美好的愿望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由此看来,提出 文学想象政治 可完成以下系列命题的论证,即在强调文学与政治结合过程中,使得文学活动保持了主体性(指作家决定创作)㊁超越性(指超越现实政治)㊁文本性(指形成文本政治)㊁接受性(指产生社会作用).过去强调文学对于政治的服从,在想象论里则变成了创作主体对政治的自由投入;过去发生了用政治性代替艺术性的困窘,在想象论里艺术性则成为政治性的必然基础;过去简单地把文学的社会责任视为一种教导,在想象论里则完全变成了一种共情的交流.要之, 文学想象政治 论要实现从文学与政治的外部联系转向内部联系,从不平等联系转向平等联系,关键是从非审美联系转向审美联系.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出了诸如责任㊁仪式㊁好坏等命题,但就寻找透明中介而言,都未能扣紧文学的审美特性.如强调作家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而论证文学与政治结合,这是转从伦理角度解释问题;强调文学与政治都有可能是一种仪式活动,这是转从宗教角度解释问题;强调政治有好坏,这是转从政治正义角度解释问题.这些说法转从所跨的学科入手来解释文学与政治关系,有一定道理,但提供的只是间接中介物,未能从文学属性与政治属性的直接融通性上来通释文学与政治结合.离开文学属性说问题,总是说不透关联中的区别.只以解释文学与政治结合中的一两个方面为对象,忽略了这一结合产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都要得到解释,这样建构的跨学科研究,难以具有自身的学科独立性.既能跨出去,又能收回来,寻找到透明的中介物,是决定文学跨学科研究成败的根本一环,这在文学政治学的建构中如此,在其他一切形式的文学跨学科研究中也如此.三、想象赋予的审美性由想象来承担文学与政治之间中介,赋予此种关系以特定的审美性.大体说来是三种,分别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表象性㊁创造学意义上的文本性与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性.其一,从心理学上看,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自不待言.由想象来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就为政治进入文学提供了心理学的限制机制与选择机制.不是任何政治素材都能被一个作家写好,而是只有政治素材在成为政治表象以后,才能成为政治题材.故严格地说,作家若直接表现现实政治却没有将其心理化而成为表象,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作家参与政治活动,作家接触到政治事实,既然都不等于政治表象,就不能成为创作的表现对象.只有那些真正打动了作家的柔软内心,并在作家的内心世界里留下了巨大的涟漪的政治现象,由于与作家的心理体验混成一片,形成了政治表象,才是可以被作家所能表现的.从心理上看想象政治,为现实政治进入文学设置了一道心理阀域,经过此阀域的,才有可能被表现,才有可能是表现成功的.文坛上曾经提倡过写政策 与 赶任务 ,之所以没有产生优秀作品,原因之一就在于 政策 与 任务 未能成为政治表象,没有与作家的内心情感活动相融合,没有被作家的个性㊁心理㊁情绪㊁爱好㊁思想加以改造,所以写起来总是失败的.简单地强调到处是生活,作家都加以表现,那是忽略了作家创作心理的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生活境遇,有些作家写成功了,而有些作家却没有写成功,关键就在于作家是否从中有所体验,是否体验得深刻,是否体验到了某种独特性,只有体验到了,创作才会成功.这个创作规律,是由想象性的心理作为选择机制造成的.想象政治不等于直接描写现实政治,而是强调只有当现实政治成为作家心目中的政治表象之后,它才有可能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故政治表象不是现实政治,而是现实政治在作家心理上的投影㊁印象㊁感觉与记忆的综合体.政治表象是现实政治的心理化,因而是主观化的,而现实政治本身是非心理化的,因而是客观化的.这表明,只有当现实政治成为政治表象,才有被作家予以表现的可能性.其二,从创造学上看,现实政治内容只有被表现于文本中,才有文学意义.故政治表象进入文本之中,还有一个如何运用艺术形式来恰当地表现政治表象的问题存在.恩格斯说: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1]又说: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1]683由恩格斯的说明可知:作家如若在作品中表现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他应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而非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意图,如后者那样,创作就会概念化,就不能进入读者的内心并激起他们的内在体验,从而也就收不到任何真正的艺术效果.钱穆认为,杜诗的高明处是不 急于要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 不著一字 的妙处上 [2].由此表明,表现人生的创作,既要有一个将人生带进创作的主体化过程,不能接触人生而有主体的受孕,就不可能有创作的冲动与构思;也有一个在表现人生时的客观化过程,即使作者真的要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那也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如叙事㊁抒情来涵融它们,而非直接地跳出来鼓吹它们,这才符合创作规律.钱穆也表达了 让思想倾向自然地流露出来 的意思,其实就是强调表现政治要客观化而非直接化,要文本化而非说教化.故艺术化地表现政治内容,实为政治进入创作设立了一条文本标准,必须形成 文本政治 .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政治的介入,可能会使艺术形式发生变化,如屈原表现自己的政治际遇,采取了词句长短不一的骚体,便于展示自己的复杂心境与忧愤难当.杜甫的 诗史 之作,采用直陈的方式,便于展示事实,以警示统治者.他们之所以采用某种艺术形式,是与选择要表现某种思想内容分不开的.但是,也应看到艺术的规律本身对于政治内容的表现也是有着极大制约的,这才出现了恩格斯的要求 自然而然 与 隐蔽 ,钱穆的要求 不着一字 .文学表现政治表象所形成的文本政治 ,实际上是一系列艺术化手法的综合使用所创造的,这体现了艺术形式对于政治内容的征服,离开形式的政治内容不是文学的内容,不属于文学创作,因而是没有文本意义的.其三,从人类学上看,想象体现了追求自由的能力.朱光潜在译注克罗齐«美学原理»时指出: 凡是发生过的都是实在的,幻想还是在心里发生过的事实,所以有它的实在性;历史记录已发生的事实,所以一个人的生命史也要包含他的幻想在内. [3]其实,对于一个种族而言是如此,对于全人类而言也是如此.想象成为心里发生过的事实,它完全有资格成为社会整体构成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个想象是自由自在的,故它始终在整个的社会构成中保持了它的天性,不受束缚,且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力量.这股力量,可能会在某个短时间内受到特定情境的迫压而消失或变弱,但它终究又会被保存,又会重新聚积,重新燃烧,重新超越现实.与历史㊁政治㊁伦理相比较,文学与想象的天然关联性,使它具有了超越这三种形态的可能性.历史是已然发生的事实,尽管修史者可以想象,但这种想象并不属于历史本身,而只是对于历史的评价,所以在本质上,想象是不属于历史的.政治也可以包括想象,作为对于新生活的期望,这时候与文学的想象一致.但可惜的是,政治终究要付诸实践,而实践会不断蚕食想象,使得某些特定政治形态往往从想象始,但又以脱离想象终.这时候,惟有文学才能救济政治的贫困 想象的贫困.伦理中也有可能包括了想象,即建立一种平衡的人际关系,如人人平等,人人守责,人人相亲相爱,可它同样也要付诸实践,而实践无法兑现,则想象消失,伦理与社会秩序结合,最终往往演变成为一种扼杀想象以达到自己的实践目标.伦理也最终放逐了个体的想象,只要大群的秩序.而一切秩序都是与想象背道而驰的,至少不是想象的温床.只有文学不是已然的,不是实践的,不是秩序的,所以文学是在本然的㊁非实践的㊁非秩序的状态下保持了最好的想象状态,也保持了最美好的追求态势.同时,它也往往成为现实的一种否定形式,用审美的方式拯救世界.这不切实际,却也正因为不切实际而美丽.伟大艺术与末流艺术的区别在于:伟大艺术是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想象自由的,艺术大师们超越特定时代与社会,也能超越特定时代里的人的生活,因上感千古,能下感千古,故他们以千古的时空而非一时的时空作为价值坐标而完成自己的创造,因而永恒.末流艺术家只提供了特定社会的诸多材料与琐碎的个人生活事实,没有经过想象的心灵加以把握㊁综合以达到艺术的高度,因而是短暂的.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艺术,即使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一直朝着务实的方向前行,却始终不能忘怀那个想象的文学世界,以之慰藉灵魂.原因是,灵魂属于想象,一切现成的㊁可见的东西满足不了灵魂的无限诉求.明了 文学想象政治 的三层义涵,也就明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透明中介到底是什么了 惟有想象.文学与政治在人类学的最高层面上紧紧地牵手了,接着在心理学与创造学的层面上落实这一牵手,把彼此的关系加热到最炽烈的程度,再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创造出最为动人的文学文本.因此,在论述 文学想象政治 这一命题时,虽然是先论心理学的层面,再论创造学的层面,最后才论及人类学的层面,其实,只有到了真正揭示这个人类学的层面时,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本质才被说穿,相关的心理上的想象与创造上的想象,才有归宿,才有实施的价值,才有实施的动力.最后,必须指出, 文学想象政治 时可以是没有逻辑和概念指引的,它根基于想象美好,表现现实生活并超越这一现实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建构起一个形象化的世界.但任何一种关于政治蓝图的政治想象,则必然是历史逻辑的延伸和历史概念的体现.以价值论视之,二者同时指向一种美好生活则是相同的,不必在二者之间分出优劣高下.以功能论观之,二者具有的想象性在否定现实的同时往往具有改造现实的作用,尤其在革命战争的时代[4],只不过二者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最终效果有所不同罢了.从人类学上看 文学想象政治 ,为文学与政治的结合设立了一条理想标准,即只有当文学是以追求理想为目标的,政治活动也是以追求理想为目标的,二者才能一拍即合,遥相呼应,共同为人类的理想而奋斗.所以,文学中的政治,并非什么政治计谋㊁利益分配与勾心斗角,它可以描写这些政治现象,但它所追求的却是堂堂正正的人类理想,或者可以称之为理想政治.有谁能否定文学应当去表现人类的理想呢?故没有人能够否定得了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性,除非文学放下了对于人类理想的追求.文学因表现政治而可能丰富,而可能深刻,而可能伟大,但文学不能因此而另有不同于一般文学规律的特定规律.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在跨学科研究的任一态势下,文学都应按照审美的规律去表现㊁去创造.ʌ参考文献ɔ[1]恩格斯.致敏 考茨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3.[2]钱穆.谈诗[M]//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21.[3]朱光潜.美学原理[M]//朱光潜全集:第1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60.[4]马尔库塞.新感性[M]//刘小枫.德语美学文选:下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6.[责任编辑:王作华]。
文学概论重点
1.透视主义文学史研究时,我们必须既要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又要防止虚假的绝对主义。
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可以称为“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
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
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 (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
“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它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文学理论中的两条线索:绝对主义: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文学拒绝社会历史的插手。
文学理论的目的就是提示文学的终极公式。
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之中。
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
二、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学,就古老的广义的意义上说,与“文”同义,包括任何写下来一切东西,其范围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古老的甲骨文,当代通过网络传播的任何电子邮件与手机短信。
而就狭义的意义上讲,文学通常指用语言写下的一种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相并列,包括诗、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
文学与非文学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区别。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表意具有含蓄性和丰富性。
文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蕴,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凝聚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而不属于文学范畴的就是非文学,非文学不具有文学在语言、形象、意境上的艺术特征,但同时,文学又是在非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从便条到诗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
而如果改为诗的体裁和写作形式的话,整段话的意蕴和形象就会发生质的改变,给人一种审美性的享受, 如果说便条给人以非文学准确、真实、凝练的特点,那诗则发挥了文学形象、情感、音乐性的特点。
透明人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透明人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透明人是什么意思:透明人的意思,透明人就是在交往之中或者是群体活动之中被边缘化或者是不受重视的人,大家都不注意这个人,那这个人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透明人了,仿佛不存在一般。
在人际交往之中,很多人会感觉到自己把握不到主动权,甚至没有什么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有些内向或者是害羞的表现。
那么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尝试给自己建立一些自信心,也要多和别人交往,和别人交流,或者是多做些事情,就可以帮助自己建立信心。
在这个时候,大家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来提高自我肯定感,这样一来就能够拥有不少的自信心了。
发现自己的姓名与部门重要项目基本挂不上号。
自己每天勤勤恳恳地上班、下班,但单位的老员工们多半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同事平日里点餐、聚会会不会常常把自己丢下,不带自己玩。
偶尔有天请假没上班,也几乎无人主动联系。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导言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第一章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
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
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
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
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8期学习与探索N〇.8,2017 (总第 265 期)Stuffy&Exploration Serial.No.265•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文学想象政治”:透明中介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政治学”探讨之七刘锋杰,范天阁(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文学想象政治”这个命题,用于重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意在纠正工具论的文学观用 政治的强力束缚了创作自主性。
在界定“想象”一词的内涵时,认为它既指文学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指政治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这份想象公约性即中介的透明,使得文学走向政治 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走向文学成为可能。
关键词:文学政治学;透明中介;“文学想象政治”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7) 08-0160-08必须承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学界关于文 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介物,因而把文学与政治强扭在一起。
直到关于审美中 介的研究出现,并将其落实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研 究中,才对文学与政治如何关联的难题有了一定 的解释方式。
本文就新时期以来对此问题的相关 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作为创构文学政治学 的一种努力,并就正于专家学者。
大体说来,从2000年后开始,文论界开始意 识到中介的重要性,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建立中介 关联成为一种创新。
如朱晓进提出了“政治文化 中介说”,认为文学是通过“政治文化”与政治建 立关联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政治是通过“政治文 化”与文学建立关联的。
他指出:“广义的政治文 化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民族、国家、阶级 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收稿日期:2017-05-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 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作者简介:刘锋杰(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基本理论、中国现代文论史研究。
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 信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体。
而狭义的政治文化则 主要是指由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 价值观等层面所组成的观念形态体系。
,’⑴他认为区别政治文化概念与政治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将政治只视为阶级斗争或者国家事务,这会 使人们在理解政治时将其当作“一种客观的外部 ‘活动’”,忽略了政治同时也是一种主体行为并 包含了丰富复杂的心理动机等主观内容;那样的 话,在从事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时就无法将“作 为客观‘活动’的‘政治’”与作为“个人性、主观 性很强的文学创作相关联”。
在他看来,如果选 用“政治文化”作为中介物,则解决了这个客观与 主观难以统一的难题,当政治转变成为“政治文 化”,它作为一种心理的、精神的活动,也就完全 能够与文学作为一种心理的、精神的活动之间无 缝对接了。
说文学是反映政治的,只是说文学反 映了一种客观活动;说文学反映了“政治文化”,已经说明了文学是在从事一种心理的、精神的活 动。
文学通过“政治文化”投身政治,那是相当自 然的。
但我们也认为,“政治文化中介说”只涉及 了文学的文化属性,没有明确地指涉文学的审美 属性,因而还算不上是一种透明的中介。
• 160•魏朝勇强调“重回‘政治’不是为了强调政治 对文学的重新规定,也不是用一种政治口号去印 证文学的母题”。
他提出的“由文学叙事意图寻 觅对于政治伦理的想象,’[2],是用文学叙事来重 新规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对于文学特性 的尊重。
但魏朝勇的“政治伦理的想象中介说”,还没有将“想象”作为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中介物 予以正式命名,其中的“想象”类似于“表现”与 “描写”,“政治伦理的想象”类似于文学围绕政治 伦理展开“表现”与“描写”,文学本有的主体性与 主动性未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所以,仅仅将 “想象”视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力量,未能充 分肯定“想象”在结合文学与政治时的本体性。
胡志毅借助于研究革命戏剧提出了“仪式中 介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代表性的演出都可 以看作是一种国家的仪式。
但是,一个特定的时 期,当戏剧的政治性成为压倒一切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将其视为国家的仪式。
,’[3]他总结了“献礼演 出仪式”“翻身解放仪式”“治病救人仪式”“阶级 控诉仪式”等等。
将革命戏剧视为一种“仪式”从 而实现了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这种观点颇有一些 道理。
因为政治需要“仪式”,而文学能够提供这 样的“仪式”,文学与政治当然可以结合了。
不 过,这有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文学通过“仪式”为 政治服务,难免成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翻版, 未能摆脱文学工具论的色彩。
其二,“仪式说”无 法回答戏剧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这个根本问 题:一个成为恰当“仪式”的作品,未必是一部优 秀的艺术作品。
“仪式”是宗教性的,它可以内含 一些审美性,却不等于审美性。
“仪式”中的审美 性是不充分的,它服务于“仪式”,而其主要功能 是引导与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仪式”中的审美性是一种服务性、工具性的构成。
在 “仪式”中是通过审美性实现“仪式”的功能以后,审美本身并没有什么独立的价值。
其三,即使戏 剧的“仪式说”是可以成立的,也不等于文学的 “仪式”说是可以成立的。
文学作为一种“仪式”,主要出现在原始时期。
今天的戏剧或文学,已不 可能是一种真正的“仪式”,而只是一种比拟的 “仪式”。
于是,强调戏剧或文学的仪式性,只能揭示文学与政治的某些要素而非根本要素。
这表 明,胡志毅的戏剧的“仪式说”与文学审美论之间 还存在一定差异。
“仪式”可以是文学与政治之 间一种中介性因素,却还不是那个真正的透明 中介。
在我们看来,解决的出路不是回到一元论框 架中,用政治代替艺术,或用艺术取消政治,而应 当在充分肯定文学与政治相关联的前提下,对两 者的联系方式做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解释,完成 中介功能的系统说明,但又绝不否定两者的区别。
沿着朱晓进、魏朝勇、胡志毅发现的中介物往前 走,始终将文学的审美特性置于研究的优先位置 加以考虑,庶几可以找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透明 中介,以达到建构新的文学政治学的学科目标。
其实,文学与政治都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想 象活动。
文学在想象的界域里与政治相交结,政 治也在想象的界域里与文学相交结。
这种想象性 的交结,既令文学找到了通向政治的桥梁,也使政 治找到了通向文学的桥梁,两座半桥的合拢,就建 立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透明中介。
但基于我们是 在讨论文学对于政治的关系,所以,这一想象关系 也就推衍出了“文学想象政治”(文学4想象P政 治)的命题。
正是文学与政治同样具有某种想象 性,才使得它们能够相结合,从而形成文学的政治 性。
当然也可以形成政治的文学性,由于后一话 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此处不予讨论。
在这里,首要之处是辨明什么是“想象”,这 样才能进一步讨论“文学想象政治”这个命题的 可能内涵。
综合来看,“想象”具有三层含义,分 别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创造学意义上的与人类学 意义上的。
但更应突出“想象”的人类学意义,因为正是在人类学意义上的相通,才为文学与政治 的关联提供了最根本的融通之道。
从心理学上看,“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 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 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例如,人可以通过别人 的描述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远洋或大陆、月亮 或火星上的形象,也可以在脑中创造出现实不存• 161•在的事物形象,如童话故事中的“米老鼠”和“唐 老鸭”、“孙悟空”和“猪八戒”等。
作曲家创作的 新乐章、工程师创造的新机器等,也都是以在大脑 中构成新形象为前提的。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 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 可能出现的东西。
因此,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 现实的。
然而,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捏造的。
“想象和感知、表象一样,也来源于现实。
想象在 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 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
天生 的聋哑人不会产生动听的音乐想象,先天的盲人 不会产生美丽的想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方面 的表象作为想象加工的材料。
,’[4]这揭示出“想 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对 记忆表象(感性印象)的加工改造、可创造出新的 形象、来源于个人与现实的关系。
“想象”可分为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 象”等,“幻想”也是一种想象形式。
这一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 的思维方式,从创作的角度看,它成为创作实现自 己意图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受到作家与批评家的 青睐。
如梁宗岱指出:想象对于一切精神的工程尤其是艺术的 创造所以主演一个这么重要的角色,我以为因为它具有两种机能:一个是我上文所提出的“形式的感觉”,另一个则是运用适当的工具去表现或暗示那灵象的“塑造的意志”。
一直到现在,对于一件艺术品之形成,由受感,酝酿,以至结晶,心灵底工作大部分可以说是被动的;一直到现在,那在艺术家心里形成的只是一个潜在的模型,虽然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不得不引用已经实现的作品。
唯有如此,愈足证明传达或物质的表现对于艺术创造之重要。
因为没有传达,没有已成的作品,我们底欣赏固完全落空,一切文艺心理的讨论也只是脑中的旋风。
一个艺术家所以成为艺术家,并不单是因为他有活跃明确的灵象,最要紧的还是有能够把这灵象从私己的感觉变成大众可以欣赏的对象;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公共体验的工具。
假如他是真正的 • 162 •艺术家,这灵象底活跃与丰盈一旦达到顶点时,他底想象,他底形式的感觉与塑造的意志决不容他保持缄默。
像十月期满的孕妇(用一个最滥的比喻),他要被迫去卸除他怀里的重负[5]37〇。
梁宗岱肯定了想象力在创作中的作用,把它 视为支配与控制创作的一种能力。
他在文中提及 的“形式的感觉”,指的是创造出整个作品的和谐 整体,所以,“一切意象和比喻之构成都是一种架 桥的工作:在两个极不相类的东西找出共通点,把 它们结合起来。
”落实到想象力的作用之上,则是 “诗人底想象力愈丰富,他所架的桥亦愈广阔。
,’[5]366如此,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作的真正 实现。
梁宗岱还强调了进行想象时要实现“紧张 而又透明”,认为创作应当是把人们心中的纷乱 情感加以形式化,从而达到“透明”的状态。
这说 的是修辞的透明性,还不是中介的透明性。
不过,作为一种启示,这告诉我们,若文学与政治之间建 立关联性,也应以这个“透明”为标准,方可将原 本并不统一的文学与政治这两件不免相冲突的东 西,变成统一的一件东西一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人们说了太多关于想象作用的话。
老舍指 出:“想象,它是文人的心深人于人心、世故、自然,去把真理捉住。
他的作品的形式是个想象中 炼成的一单位,便是上帝造万物的计划;作品中的 各部各节是想象中炼成的花的瓣,水的波;作品中 的字句是想象中炼成的鹦鹉的羽彩,晚霞的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