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tck
自考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自考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自考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门重要语言。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自考学生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提供一些实用的复习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1. 汉字的演变: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了解古代汉语的基础。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2. 古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学习者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词序、句法和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
3. 古代汉语的词汇: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习者需要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和短语,以便正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
二、古代汉语的阅读技巧1. 识字技巧:古代汉语的文字较为繁复,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识字技巧,如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等方面的分析,来推测和理解古代文字的含义。
2. 理解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关系、修饰成分和句子的逻辑关系等,来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句子。
3. 掌握关键词汇:古代汉语的文献中常常出现一些特定的关键词汇,学习者需要通过积累和记忆这些关键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
三、古代汉语的实践应用1.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献进行阅读,如《论语》、《道德经》等,以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翻译古代文献:通过翻译古代文献,学习者可以锻炼自己的古代汉语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古代文献进行翻译,逐渐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3. 创作古文:通过创作古文,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古代汉语。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体进行模仿,如古文散文、古体诗等,以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写作能力。
总结起来,自考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应该包括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阅读技巧和实践应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基础知识部分)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 ”“复-- 、 ”。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二、 汉字的结构
1、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通论、文选)1、墨子简介: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公元前480—420年)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落后一面:提倡迷信、相信鬼神。
《墨子》是墨翟门徒们编纂而成,现存53篇。
2、《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汉代确立重要地位。
诗歌来源: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汉代四家诗的传承者: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叫毛诗。
《诗经》注本:《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经》押韵方式:(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3、答李翊书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称“杜诗韩笔”。
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反对骈文。
提出“气盛言宜”。
现存作品《韩昌黎文集》4、汉书艺文志:《汉书》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简称《汉志》。
蓝本及作者:《汉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
《汉书》100篇,作者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诸子十家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源出:司徒之官小说家源出:出于稗官二、修辞方法:夸饰、委婉、互文、并提、譬喻、省略、引用、代称三、划线字词在成语中含义:汉语常用成语释义(前30中选15)1.扑朔迷离:乱动的样子;眼睛眯起;2.巧言如簧:乐器里发声的薄片;3.欺君罔上:蒙蔽;4.明日黄花指重阳节的第二天;5.目不识丁指简单的字;6.民殷国富殷实;7.南面称孤封建王侯的自称;8.难言之隐隐情;9.拍案而起长形的桌子;10.弃暗投明:背弃;11.屡试不爽:差错;12.略高一筹:筹码,记数的用具;13.流金砾石:销熔,熔化;14.论功行赏:评定;15.履险如夷:平地;16.荦荦大端:明显,分明;17.两小无猜:猜疑;18.门可罗雀:张网捕鸟1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20.莫可名状说出;21.拍手称快痛快,惬意;22.判若黑白差别,区别;23.片言折狱判决词讼、官司;24.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机;25.千秋万代:年;26.默默无闻名声;27.临深履薄深渊,薄冰;28.岂有他哉:别的,其他的;29.其貌不扬:显明,出众;30.气冲牛斗:牵牛星,北斗星,泛指星空音韵学知识三十六字母表: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林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古代,汉族常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内容。
1. 关于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有两个来源: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严格。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谓语,而是由上下文来决定。
3.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历史书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语法结构精细、措辞高妙,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
白话文则是口语化、表达直白的汉语,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交流。
4.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例如,“一马当先”、“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等。
5. 古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音节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
例如,“儿”字的发音是“兒”、“那”字的发音是“乸”。
总之,理解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和复习,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完整]一填空1 《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共540部。
2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它释字的体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3 文献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是指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
(此为百度内容,建议查看课件)4 古人注音法:1)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P672)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P683)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
P685 古今词义转变、感情色彩差异的改变:A 词义演变有:1).扩大;2).缩小;3).转移。
P88B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1)褒贬意义的不同,如“复辟”旧指恢复君位、“爪牙”旧指勇猛的得力帮手,今跟走狗差不多;2)词义轻重的不同,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今有“口诛笔伐”成语,后来发展成为杀戮的意思。
P886 金石学是由清代人提出的,最早研究于宋代。
{建议自行拓展}7 古代书面语包括:1)文言文;2)白话语。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二单项选择{课文字词解释,参考课本老师讲过的课文}三简答题{此部分仅列要点无需举例}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①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②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③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为天下笑)又发展成“为……所”句式;④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⑤“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三、句首语气词1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
(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
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
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 、“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十五、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和填空(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佶诎,日月是也。
指很明显地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的一种造字法。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的造字法。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去譬相成,江河是也。
指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以意符表示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读音类别的造字法。
(五)六书: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形体结构及使用情况的字体分类。
(六)《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成书在战国时代,作者不可考。
(七)《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客攥写的一部著作。
(八)《水经》:是由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内容简略。
(九)《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共收字470多个,全书分四卷,依韵排列。
(十)《经傅释词》:清代王引著,共收字160个,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十一)《左传》: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略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
(十二)《战国策》:是一部历史文献,为研究战国时代的社会斗争提供了资料。
(十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十四)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十五)《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中的一志,是关于书籍的记载。
(十六)《典论》:是曹丕在未称帝是所作,分五卷,是我国最早的论文的专篇。
(十七)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编,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复习方向1.汉字的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2.词义的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链条式引申、辐射式引申。
3.草书大体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4.古代汉语包括两个体系:文言文、古白话。
五四运动可作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5.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音义结合三个阶段。
6.宋朝王圣美提出右文说。
7.从汉字的结构和表示音义的角度来看,可将汉字分为三类: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8.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相比,古代汉字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9.连绵词: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
六、简答题复习方向1.举例说明省声、省形,各举2例。
(1)省形:形声音形旁书写笔划减省。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2)省声:形声字的声旁书写笔划减少。
()岛:从山,鸟省声。
()时:从日,寺省声。
2.举例说明汉字的简化原则,各举2例。
(1)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化字:(燈)灯、(機)机、(憐)怜。
(2)删去原字的一部分:(務)务、(條)条、(習)习、(雖)虽。
(3)草书楷化:(會)会、(東)东、(書)书、(篳)笔。
(4)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啟)启、(雲)云、(捨)舍。
(5)用音替代:(醜)丑、(後)后、(餘)余。
3.简要回答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3)王筠《说文句读》(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举例说明异体字的构成情况,举2例。
(1)结构方式不同:泪(涙)。
(2)偏旁位置不同:峰(瘋)、群(羣)、期(朞)。
(3)声符不同:裤(袴)、猿(猨)。
(4)义符不同:暖(煖)、睹(覩)。
5.举例说明古今字的形成情况,举2例。
(1)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它用,后来又另造新字来考表本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新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Eg:莫——暮、然——燃、孰——熟(2)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注重词序和语气的变化。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较少,但词义丰富,常常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和古汉字,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掌握。
二、古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第一步是掌握一些基础词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1. 吾(我):表示第一人称,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2. 予(我):与“吾”同义,常用于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3. 何(什么):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人):表示人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5. 之(的):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6. 乃(就是):表示确定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7. 于(在):表示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三、古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句式: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主语+谓语的形式,例如:“吾行”(我走)。
2. 动宾结构: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也比较常见,通常是动词+宾语的形式,例如:“见人”(见到人)。
3. 并列句:古代汉语中的并列句较为常见,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例如:“吾行于山,见人于林”(我在山上行走,见到人在林中)。
4. 选择疑问句:古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常用于表达选择或询问的意思,例如:“行与止,孰为上”(行还是止,哪个更好)。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独特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使得古代文献和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明月照大江,星光照洞庭”(形容月亮和星光的明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y 小熊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
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
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
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
如“腊-- ”“术-- ”“适-- ”。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谷-- ”。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
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
另外还有“历-- 、”“复-- 、”。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麻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
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
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
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
“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
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
“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
“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
“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
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来源:考试大-自学考试
by 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