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春节]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节日之一。
每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掀起一股浓厚的节日氛围,人们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节日。
春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对春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春节的历史渊源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传统习俗最为丰富、享誉最为久远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历史渊源十分久远,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年节。
在封建社会时期,春节成为了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通过这一节日祭祀祖先、迎接新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节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气之一,代表着过去的岁月和将来的希望。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代表着中国人团聚、欢庆的精神。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春节不仅是一场庆祝新年的盛大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尽家团圆,享受美食,互送祝福。
人们还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挂红灯笼、赏花灯、放鞭炮等。
春节期间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如舞狮、舞龙、耍杂耍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对新年的热情祝福,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每逢春节,全国各地的人民都会倾注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展现出强烈的团结和凝聚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一,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传承和弘扬。
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3篇)
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3篇)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精选3篇)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篇1【调查人员】【调查时间】20__年1月10日——20__年2月10日【调查地点】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调查方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调查目的】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__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前言】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
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
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
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
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1实践地点:xxxxx实践时间:xxxxxx(一)研究目的1、熟习调查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宏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20xx尾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20xx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1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
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
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
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
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
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
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
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的研究报告范文(精选5篇)
春节的研究报告关于春节的研究报告范文(精选5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研究报告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研究报告1一、前言:了解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别称是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年——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
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关于春节的研究性报告
关于春节的研究性报告一、引言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个团聚和庆祝新年的时刻,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本报告旨在通过研究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深入了解这个重要的节日。
二、春节的起源1.春节的历史渊源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神习俗。
最早的祭神活动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被称为春节。
2.春节的农业意义春节也与农业息息相关。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业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春节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标志着农历年的开始。
这个时刻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和农作物的播种季节。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1.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家人会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通常包括各种传统菜肴,象征着幸福、团圆和好运。
2.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习俗之一。
长辈会给晚辈或未婚青年赠送装有现金的红包,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和幸福安康。
红包也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3.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词句,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平安。
四、春节的庆祝方式1.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招人喜爱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在街上表演舞龙和舞狮,以驱邪祈福和庆祝新年的到来。
2.烟花爆竹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庆祝元素之一。
人们在除夕夜放烟花爆竹,以驱除邪恶、祈求平安和庆祝新年的到来。
3.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
晚会上有各种精彩的表演,包括歌舞、相声、魔术等,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五、结论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春节的起源与农业的关联,传统习俗的丰富多样以及庆祝方式的独特魅力。
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的时刻,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7篇)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7篇)春节风俗民情调查报告篇一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它不但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
对农民伯伯们来讲,这是一个伸展身心的好机会,但是对现在正处于紧张学习中的高中生来讲,他们会如何安排这美好的春节呢?因而,我们对这一项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实践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高中生春节的外出情况和假期安排。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1日——20xx年1月31日调查对象:亲戚、同学、朋友、家长、教师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电话咨询、访谈调查进程:首先制作好问卷,电话咨询亲朋好友,再采用访谈咨询家长、教师来记录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况,以便给出恰当又公道的建议。
利用网络整理出资料。
调查结果:经过访谈记录知道里大部份高中生都喜欢蜗居在家里造作业,特别是高三学生,在为最后的冲刺做预备。
高一学生比较悠闲,大部份喜欢外出,但是有小部份外出都是往网吧等不良场所。
固然都喜欢外出,但是出往锻炼身体的极其少数。
高一学生外出的大约有60%,但是锻炼身体的只有20%。
高二学生外出的大约有40%,锻炼身体的只有15%。
高三学生外出的只有15%,锻炼身体的几近是没有,只是微不足道,唯一3%左右。
经过计算,高中生均匀外出的时间约为2—3个小时,一般都是往书店、公园等公共场所。
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缘由后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对假期的学习安排,百分之百的学生会上网或看电视,均匀在1—2个小时,由于不论是谁,都承受不住这些。
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完成冷假作业后,都喜欢上网或聊天,但也有部份学生喜欢浏览有益书籍,大约在1—2本书。
高三学生做完冷假作业后,还喜欢温习之前的知识,然后做做高考的题目。
在这个假期中,大多数家长们喜欢让孩子们反思一下这一年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会敦促孩子们赶快完成作业,让他们不要总是负着作业这个沉重的担子。
没错,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对孩子管束严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上假期补习班,大多数为高三学生,为了在这次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他们不能不在休息的时间再给自己再给自己增加一点学习时间。
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
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1(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的文化研究报告2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梅州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66.1%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
有关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通用10篇)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有关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通用10篇)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我们务必要去调查清楚情况,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要怎么写才逻辑紧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1汪清新年的气氛十分热闹,最近,我们进行了考察,报告如下:一、中心市场等各个营销店市场里可以说得上是人生鼎沸,货物是应有尽有,举不胜举。
人们都在忙着办年货,这可是把卖年货的老板乐坏了,他可是借着过年大发呢。
市场门口也挤满了人,这可是人欢马叫,水泄不通呀,再说其它的营销店,也是很热闹了,里面挤满了人,都要购的满载而归呀。
二、三十晚上{除夕夜}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夜晚,五颜六色的礼花把晚上的天空装扮起来,有的像龙,有的像海螺,有的特别像闪闪发亮的圣诞树。
伴随着一声声巨响,巨大的礼花绽放在夜空中,白色的、绿色的、粉色的,十分美丽,有的花还带着响声。
天空的礼花五彩缤纷,地下的人群一片喝彩声,大人们看着,说着,笑着,孩子们跳跃着,呼喊着,热闹极了。
三、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那天,无论大人们,孩子们,还是老人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戴上了新帽,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听说,在这天,媳妇都要带着孩子和姑爷回娘家,说是这样做吉利。
还有初一早上要放鞭炮,贴桃符,因为人们说这样做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的。
四、步入新的一年我们共同走进新的一年————20xx年。
20xx年意味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是发生,会有更多的运气和命运走向你。
20xx年装点了我们美好的生活,20xx年伴随着我们去迎接新的明天!我们多么幸福啊!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这些有关春节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古代人过春节最有力的历史印证。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有人说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范文(通用6篇)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春节民俗研究报告范文(通用6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民俗研究报告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1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
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
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
在我们家。
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
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
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3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
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
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
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我眼中的春节研究报告(精选15篇)
我眼中的春节研究报告我眼中的春节研究报告(精选1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春节研究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春节研究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过了腊八就是年。
最近几年放寒假的时间越来越晚,可以说放了寒假就是年。
去年腊月25放假,今年由于疫情形势提前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单位工作忙碌,家里神兽归笼,春节渐渐逼近,面对繁琐的过年风俗,我们该如何平衡呢?特此对身边的人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1、阅读书籍;2、借助网络查找资料;3、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简要介绍:过年习俗主要有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剪春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祭祀祖先、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逛庙会、赏花灯等。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我们当地还保留的习俗:买年货、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吃饺子、祭祀祖先、看春晚。
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妈妈(农村):从腊月就开始准备,杀猪,熏腊肉,生麦芽,手工做酥糖,打豆腐,做豆腐乳,除尘,贴春联,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在农村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年货都是儿女们买回家的。
自己只需要买一些小件生活必需品。
除夕的下午,家中的男子会去祭祀祖先,风雨无阻。
去以前拜年不送礼物,只放鞭炮,村民们轮流请客吃饭。
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相互串门,只是与自己的儿女相聚。
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吃人家的饭,也不待客,年纪大了,忘性大,做不了饭。
吃过团年饭,就觉得好累,好想静静地歇几天。
过好自己的日子。
婆婆(城市):以前挂各种腊味,今年不挂了,只炸了丸子。
现在大鱼大肉不受欢迎,孩子们都学会了养生,习惯口味清淡。
我们也改吃素。
现在越来越懒了,除尘,洗窗帘都请人做。
团年饭也不想做了,很想在宾馆订一桌,只是没有在家里有气氛。
多年前就不熬夜看春晚了,身体受不了。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通用9篇)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通用9篇)春节现状讨论报告篇1火红的灯笼挂起来,欢快的歌儿唱起来,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春节如约而至的到来了。
下面,让我们去作个春节社会调查吧!Let us go!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
大部分人走访亲戚,相互送礼也是不行少的。
当今社会,春节送礼,很多人已经司空见惯了。
那多少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呢?调查显示:68.5%的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内容,仅有8.9%表示"送礼"并非春节必不行少的内容,有22.6%的被访者表示不好推断。
从我们调查的状况看,既然大部分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那么今年春节送什么礼物好呢?其中,50%的人认为送食品合适;35%认为送保健品高雅;10%认为送烟酒茶类时尚;5%认为送什么也无所谓。
在与被访着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县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约为800元左右,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的春节消费额度,在400元以下的占19.5%;400—600元占35.8%;600—700元占21.5%;700—800元占12.2%,800—1000元占9%;在1000元以上的占2%。
调查表明,23.2%的家庭,春节期间大约将消费一个月的家庭收入。
过春节,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如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岁钱在600元以上的占40%,在500元左右的占50%,在300元以下的仅占10%。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会,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地方去过这一年一度的春节,当然,这也少不了人民币的支持,旅游消费额在1000元左右的占20%,在3000元左右的占45%,在5000元左右的占35%,看来,春节旅游这也是一笔大消费啊!看,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处处百艺杂陈,喧闹非凡,听,鞭炮声,嬉笑声,共同编织着春节的欢快歌!春节现状讨论报告篇2时间:班级:高一(17)班调查成员:春节年关将至,喧闹的气氛感染着每个人,欢快的时间陪伴着每一刻。
春节的变迁研究报告范文(精选7篇)
春节的变迁研究报告春节的变迁研究报告范文(精选7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变迁研究报告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变迁研究报告1春节作为中国传承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地位最为崇高的一个传统团圆的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许多拥有名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最为一个位于较为中部的城市,安庆其实较为具有特色的民俗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如今交通越来越来发达,回家团圆不在只有春节的情况下,对于传统民俗的热衷程度也在随着时间消散。
在这个寒假,我对安庆市怀宁县的春节民俗变化做了一个基本的调查。
春节期间除了年前腌腊货、炒米、办年货、制新衣、掸尘、贴春联、贴门神、挂年画、张灯结彩;过年放鞭炮、祭祖,吃年饭、品尝春饼、喝春酒、守岁等。
春节期间,登门拜年、走亲探友、相互宴请,以及观灯、逛庙会等等。
这些基本的普遍习俗外,具有特色还有请祖,开大门,出行等,在食物上有诈圆子,红芋圆子,鸡汤泡炒米等等。
这些都是安庆地区传统的.习俗。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春节的习俗就有了一些适宜的改变。
对此主要分为城市和农村。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工作相对稳定且家庭生活较为稳定,所以春节最为传统意义的团圆就显得淡薄一些,因为平常习惯了一家一户,所以在乡村比较常见的现象不在出现。
1、城市习俗变化由于家庭主妇不少是上班族或做一家人的年夜饭太劳累,不少人家将年夜饭从家庭移到饭店,花钱享受,一家人聚集在饭店吃年夜饭,有的还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叙友情,谈收获,展望未来,其乐融融。
这样避免了春节期间东家请,西家邀,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弄得人筋疲力倦。
有的利用春节假期出外旅游,欣赏湖光山色,使精神舒畅。
另外,登门拜年的旧俗也在演变。
对一般好友,采取寄贺年卡,写上几句吉祥祝词,诸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健康长寿等,以一张贺年片,联系情感桥梁,激发思念之情。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春节现状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现状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1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精选17篇)
春节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精选17篇)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大家都会闲下手头的工作来阖家团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0日至20xx年2月10日调查地点:哈尔滨市调查目的:对市民的春节消费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春节期间市民消费情况及近年来春节消费趋势调查对象:哈尔滨市市民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调查人:XXX春节作为我国最重大最有意义的节日之一,庆祝春节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春节期间的消费状况已成为人们的又一关注热点。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我市市民春节消费状况的了解,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近年来春节消费情况呈增加趋势在询问到有关“20xx 年春节,您预计家庭消费与去年相比变化是”,48%的人认为将会“大幅增加”,26%的人认为将会“小幅增加”,16%的人认为将会“基本不变”,认为将会“小幅减小”和“大幅减小”的仅占11%。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近年来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多数人会在春节时选择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与此同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物价的大幅提升也有很大关联,结果中显示63%的人认为目前的物价会影响春节消费,26%的人认为“不好说”,仅有11%的人认为目前物价不会对春节消费造成影响。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春节代表着一年的结束,更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代表着期望新一年平安顺利的心愿,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有在春节期间宁可多进行一些花费也要过个舒适的年的愿望,生活条件好了、收入高了,人们也就理所当然的提高了春节期间的消费。
二、家庭消费多方面调查结果表明36%的人认为“购置衣服”占了家庭春节消费的主要方面,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很多职业女性都有一个想法“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难得凑在一块,刚好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另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春节现状研究报告篇1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街里小摊上有摆花灯,卖鞭炮春联的,有卖老母鸡大肥鸭的,行人熙熙攘攘,脸上都挂着一副笑容,整条街热闹非凡。
过年的气氛是越来越浓了。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也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当然也有具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传说有个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狠厉害,年一来则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但是年怕红色,于是人们贴红春联,挂红灯笼,放红鞭炮把年赶走。
第二天人们到处祝贺年被赶走,好运到来。
也叫做贺新春。
过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成为了人们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以前说起过年,大家都很开心,尤其是小孩子。
过年就能穿新衣服、吃好多好菜、买好多零食、还可以放鞭炮烟花、和小伙伴三三两两到处玩,当然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那就是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会给压岁钱,小朋友就会拿这些钱去买零食、玩具、漫画书等。
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每天都可以像过年一样生活。
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早已不足为奇。
那么现在的人们还会认为传统节日春节有现实意义吗?经过调查,大约有56%的人认为春节是有现实意义的。
32%的人认为春节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人们不再需要过春节。
而另外12%的人则表示无所谓,过也行不过也未尝不可。
赞成的人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而且我国的春节也形成了特色的春节风俗文化。
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即喜庆又图个吉利。
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
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1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
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
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主要有: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
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
”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的呈现方式和庆祝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春节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春节的态度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除夕晚宴:中国人民会在除夕夜整家人团聚,享用一顿丰盛的晚宴,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2.放鞭炮:传统习俗中,鞭炮具有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重要意义。
3.贴春联:人们在门口或室内贴春联,寓意美好祝愿与希望。
4.拜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传递喜庆的气氛。
三、春节现状的变化1.消费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春节期间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不再只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关注文化体验和旅游休闲等方面。
2.亲情关怀:尽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春节期间人们更加注重家人团聚与情感的交流。
3.文化创新:春节期间,各地纷纷举办创新的文化活动,如灯会、花市、舞龙舞狮等,使得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
4.网络祝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祝福,成为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四、春节现状的影响1.经济推动:春节消费的不断升级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旅游、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的繁荣。
2.文化传承:尽管庆祝方式有所变化,但春节依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得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社会联系: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凸显了社会的凝聚力,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结论通过对春节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春节庆祝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传统习俗的延续与新文化的创新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体验。
而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应当珍惜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新的方式来庆祝和传达春节的美好祝福。
写春节的研究报告
写春节的研究报告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本文将对春节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文化意义和现代庆祝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一、历史背景: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终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年祭习俗。
在周代,春节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农事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福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形成了包括戏曲表演、舞蹈、燃放烟花爆竹等各种庆祝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二、传统习俗:1. 年夜饭:春节前夕,家人团聚一起共享美食。
2. 贴春联:家门上贴春联,以祈求新年吉祥。
3. 放鞭炮:燃放鞭炮以驱邪、迎来好运。
4. 拜年:给亲朋好友拜年,祝福和问候。
5. 红包: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象征着祝福和吉利。
三、文化意义:1. 强调家庭团聚: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团圆节日,家人聚在一起共渡佳节。
2. 传承传统文化: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3. 团结亲友关系:春节是亲友团聚的时刻,人们互相拜访,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4. 民俗艺术表演:春节期间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杂耍、戏剧等,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逐渐变化。
现代社会中,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多地与文化娱乐、消费购物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旅游,欣赏各种演出,购买新衣服和礼物,同时也逐渐出现了线上红包、网络直播等新的庆祝方式。
综上所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通过研究春节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文化意义和现代庆祝方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春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能认识到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春节也在不断变革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展现出新的庆祝方式和多样化的文化表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春节”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作者:韩清扬一.问题的提出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里,我们总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一起吃顿年夜饭,还要……那么,为什么要过春节?只有中国才过春节吗?有没有关于春节的传说和故事?春节有什么习俗?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研究吧!一、研究目的1.深入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
2.提高我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认知。
3.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告。
二、研究阶段1.查阅资料:1月20日—1月24日。
2.走访、访问:1月28—1月30日。
3.撰写研究报告:1月31日—2月2日。
四.研究内容1.春节的定义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春节的别称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两汉时期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3.春节的历史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4.春节的习俗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贴春联和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腊月廿三、廿四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
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
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
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
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
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