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记者证考试——综合知识
记者资格证考试《广播电视综合知识》总结
记者资格证考试《广播电视综合知识》总结记者资格证考试《广播电视综合知识》总结【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舆论导向(监督)、真实性原则、新闻价值、习近平讲话。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量变质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3、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二、毛泽东思想5、毛泽东思想(★★★★)形成:萌芽和初步形成的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成熟发展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发展和渐臻丰满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进一步发展时期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等群众路线:(1)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记者证考试 综合知识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1、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要求: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从新闻战线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是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需要。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1)根本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为指导,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
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3)必须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4)必须贯彻团结稳定,正面宣传,善于并敢于回答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1)坚持正确的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科学方法。
(2)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
要审时度势,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要因时、因人、因地、因事制宜。
(4)只有把好关、把好度,才能确保导向正确,水平提高,阵地巩固,影响扩大,既要在政治上、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又要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具体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归恨结底是要在导向上把好关、把好度。
4、简述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1)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舆论监督对社会发展具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检测作用。
(2)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舆论监督可以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记者证测验之——综合知识
记者证测验之——综合知识
———————————————————————————————— 作者: ———————————————————————————————— 日期:
ﻩ
综合知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 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5、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6、 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7、 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8、 发展观的实质: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根本着眼点。 9、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 1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核心: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1、 30 年来,中国 GDP 居世界位次,首次达到:4 12、 每套电视节目每日播放的酒类广告不超过:12 条 13、 目前有效的广播电视行政法规有:7 件 14、 有效的广播电视部门规章:42 个。 1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保证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 16、 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7、 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 18、 08 年 6 月 28 日,温家宝签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19、 5 月 19到 21 日为 全国哀悼日 20、 2006 年 7 月1日,正式实施: 《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 21、 2008 年是第 29 届 奥运会 22、 23、 社会化 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长期过程。 24、 社会规范 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定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应该采取的适当行为的准
(完整版)记者证考试综合知识
一、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商品货币资本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民主政权统一战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文化制度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二)相关法律法规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称。
现行《刑法》于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97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订。
主要罪行如下: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本罪名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中所设立的罪名。
刑法学界有的主张定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但倾向性的意见以及司法实践中则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
此罪名为选择性罪名。
可根据犯罪事实具体选择确定。
一、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均可构成,外国人、无国籍人不构成本罪主体。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综合知识》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综合知识》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义务的有( )。
A.播放他人未发表作品的,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B.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但应当支付报酬C.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作品营区的制片者的许可, 并支付报酬D.播放他人的录像制品,可以不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2.【多选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包括()。
A.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B.应当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C.应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D.应当简单、方便E.应当符合效率要求3.【单选题】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罪的是()。
A.以营利为目的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音像等作品C.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著作权管理制度及他人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D.犯罪主体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4.【单选题】在人们发音过程所利用的共鸣腔体中,音波形成后的第一个腔体是A.鼻腔B.口腔C.咽腔D.喉腔5.【单选题】下列儿化韵中,发音方法不同的一个是A.刀把儿B.方格儿C.小肚儿D.笔尖儿6.【单选题】社教服务类主持人的语言要A.深入浅出,耐心细致,富于生活气息B.感情饱满而质朴,要爱憎分明C.自然随意,轻松幽默D.刚柔相济,郑重大方,反应机敏7.【单选题】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除境外影视剧以外的其他境外电视节,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 )。
A.15%B.30%C.50%D.80%8.【单选题】下列词语中“人”的读音特殊的是A.穷人B.夫人C.别人D.丈人9.【多选题】模拟电视信号指三种参数变化完全模拟实际的物理参数变化,这三种参数包括以下方面A.亮度B.彩色C.声音信号D.对比度E.传播范围10.【单选题】广播电台及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
【AAA】编辑记者证综合知识考试资料(按大纲整理).doc
综合知识一、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联系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首先是联系,相互联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结果)运动变化(向上的运动)发展。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一、联系的定义和实质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具体事物的统一整体;②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处在纵横交错的联系之中;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之网上的一个扭结。
(3)普遍联系的观点方法论启示:1、要用联系的观点考察事物。
一方面,自觉探究事物固有的联系;另一发面,通过对已知的联系的研究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2、建立联系,协调联系,推动改革开放相纵深发展。
事实上,改革就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开放就是建立多方面的联系。
2、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以至灭亡,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有条件但不为条件论。
(3)条件的观点的方法论启示:1、可以通过对事物存在条件的分析,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2、具体、全面分析不同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3、联系和系统(略)4、区别和联系的辩证法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二、物质世界永恒发展原理1、发展的实质和规律性(1)发展的实质及其客观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成长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生事物是是指新出现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考试
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是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职业的“门槛”,也是领取记者证必须经过的阶段,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是否过关,直接决定了能否获得记者证和从业资格,可谓重要。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时间、地点: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每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具体时间由广电总局确定。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地点一般在各省的省会城市集中考试。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有三门: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和广播电视业务。
《综合知识》科目包括:1 政治理论常识 2 法律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3 经济学常识 4 社会学常识 5文学常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新闻基础知识》包括新闻和新闻业务,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史常识等;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包括广电新闻概述,广电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栏目编排,广电新闻评论等。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内容每年根据当年的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大纲作适当调整。
考试合格人员可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合格证》,进而可以申请获得记者证,成为一名正式记者。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题型:一、综合知识试卷: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考试时限为90分钟。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内容:(一)政治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二)法律常识与广播电视有关政策法规(三)公共知识二、新闻基础知识试卷: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辩析题、论述题。
(三)考试时限为90分钟。
新闻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一)新闻和新闻传播(二)新闻事业(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四)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五)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六)中国新闻史常识三、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知识试卷: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案例分析题、写作题。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汇总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汇总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串讲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
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一)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 100 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一、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二)毛泽东思想(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基础知识(二)相关法律法规三、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应试指南浙江传媒学院?1.紧扣考纲,熟悉知识点。
2.注意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
【例1、2】?3.系统把握知识框架。
【例3】4.关注社会实际及时事新闻。
【例1】广播电台及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 )A.10% B.20% C.30% D.40%【解析】根据2003年11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总局令第17号),第十七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20%。
这道题应该选择B。
【例2】电视频道播出境外电视节目的数量要求( )? A.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B.各电视频道除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外,每天播出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中播出时间的15%;C.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50%;D.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80%; E.各电视频道除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外,每天播出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中播出时间的50%.【解析】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42号。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1. 考试概述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是广播电视行业从业者的重要证书之一。
通过该证书的考取,能够证明考生具备一定的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行业相关职位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该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2. 考试科目及分值考试科目为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两部分,并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其中,笔试占总成绩的70%,面试占总成绩的30%。
2.1 笔试科目笔试科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广播电视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 编辑及采访技巧 - 舆情分析和矛盾调解处理 - 新闻线索收集与判断 - 新闻历史与理论2.2 面试科目面试科目主要以考察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编辑和新闻导向能力 - 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沟通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 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3. 考试要求考生在参加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前,应满足以下要求:3.1 学历要求考生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为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专业。
3.2 工作经验要求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广播电视行业从业经验,至少有2年相关工作经验。
3.3 学习培训要求考生应通过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相关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3.4 报名材料要求考生在报名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 个人身份证明 - 学历证书及成绩单复印件 - 工作经验证明材料 - 学习培训合格证书 - 考试报名费4. 考试准备考生在参加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4.1 复习备考考生应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教材、资料等途径进行复习备考。
重点关注广播电视行业法律法规、编辑和采访技巧、新闻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4.2 模拟练习考生应该通过模拟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专业的模拟考试,提升自己的应试经验和应对能力。
(综合版)编辑记者证书考核知识点全攻略
(综合版)编辑记者证书考核知识点全攻略
一、导言
编辑记者证书是新闻行业中一项重要的资质认证,对于编辑记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
本文档将全面介绍编辑记者证书考核的知识点,帮助考生备考。
二、考核知识点
1. 新闻基础知识
- 新闻定义与要素
- 新闻的种类与特点
-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 新闻语言与写作风格
- 新闻媒体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模式
2. 新闻采编技巧与原则
- 采访技巧与方法
- 新闻线索的获取和处理
- 素材收集与整理
- 内容撰写与编辑技巧
- 妥善处理新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社交媒体的运用与管理
3. 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
- 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
- 公民的新闻权利与新闻自由
-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职责- 新闻行业的监督与自律机制
4. 新闻热点与前沿领域
- 时事新闻的把握与分析
- 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 媒体虚假与敏感信息的处理
- 新闻趋势与行业前沿
三、备考建议
- 阅读权威的新闻行业指南和教材,全面掌握考核知识点。
- 多进行新闻实践,提升采编能力与写作水平。
- 关注新闻热点,积极参与讨论与分析。
- 研究相关新闻法律法规,了解职业道德标准。
- 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与要求。
四、总结
以上是编辑记者证书考核的知识点全攻略,希望本文档能够为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指导。
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编辑记者证书。
如有任何疑问或者更新,敬请随时联系。
记者证考试相关内容
记者证考试相关内容考试内容(一)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公共科目:综合知识;这个里面包括:1 政治理论常识 2 法律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3 经济学常识 4 社会学常识 5 文学常识如果你是文科,对这些东西都应该非常熟悉。
在高中的时候都接触过。
所以即使不是新闻专业你一样可以的。
(二)编辑记者资格考试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这个就有点专业了。
接近一些新闻专业的东西。
第一项包括,新闻和新闻业务,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史常识等。
第二项包括,广电新闻概述,广电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栏目编排。
广电新闻评论等对于资料书的话,给你推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参考书。
淘宝上也有卖。
一本《广播电视综合知识》,26块,一本《广播电视业务》,15块,还有综合知识方面的,反正只要是这个出版社的就好啦。
另外一定要买一本《总则》,这对明确考试目标很重要。
就五块一本,也是这个出版社的。
基本条件需要从事本职工作一年以上]考完后得到的是一个新闻总属的采编证.最后才能换取编辑/记者证2005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办法(试行)》(广发人字…2005‟552号),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本大纲是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也可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第三条考试科目:(一)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1、公共科目:综合知识;2、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科目1、公共科目:综合知识;2、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第二章综合知识第四条综合知识为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
超全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资料全
《广播电视业务》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裸体要素不包括(D) A、主体 B、前景 C、空白 D、线条2、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是(A)A、新闻价值B、新闻政策C、新闻宣传思想D、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3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信息内容,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采取(D)角色定位。
A、记录者B、行动者C、目击者D、参与者4、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不包括(D) A、线性传播 B、具体形像 C、受众广泛 D、可选择性5、怎样的题材不适合做广播现场报道(A)A、场面宏大且分B、新闻事实具有较强的新闻性C、音响典型D、正在发生的6、在消息写作上,所谓的“三重复”现象指(C) A、导语、主体、背景的重复B、导语、主体、结尾的重复C、标题、导语、主体的重复D、标题、导语、背景的重复7、摄像机在高于被摄物水平线的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A)A、深远、辽阔B、崇高、庄严C、亲切、熟悉、自然D、庄重稳定、端正静穆8下列各项都是电视影像的要素,其中(B)又被称为镜头语言 A、光线 B、蒙太奇 C、画面构图 D、景别9“摆事实、讲道理”是以下哪种论证方式?(B)A、对比说理 B、据事说理 C、论辨说理 D、算帐说理10、编后语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或文稿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它是(B)A、编辑部评论B、编者评论C、个人评论D、最权威性评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近年来人物专题报道对象越来越广泛,呈现出(ABD)特点 A、均衡 B、丰富C、典型 D、多元E、精英2、广播的传播优势包括(ABC) A、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B、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C、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D、线性传播,便于收听 E、长于再现,重构时空3、新闻评论的特点包括(ABCDE) A、新闻性 B、导向性C、思想性 D、群众性E、伦理性4、下列节目中,属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是(CE)A、《新闻三十分》B、《实话实说》C、《焦点访谈》D、《现在播报》E、《新闻调查》5、开展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原则是(ABD)A坚持建设性监督 B坚持科学监督 C坚持群众监督 D坚持依法监督 E坚持大胆监督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2、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3、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1、针对下面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荣辱两分明)(2006年5月5日),分析这则电视消息的特色。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
用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编辑记者是这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需要及时准确地收集、编辑、报道各种新闻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服务。
为了保障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升其专业能力,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应运而生。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的全国性考试,是对广播电视媒体中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认证的一种方式,旨在涵盖编辑记者的各个方面,让其达到专业、规范、高效的工作水平。
首先,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新闻媒介经营管理、新闻采访、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和综合运用等多个方面。
也就是说,通过考试合格,编辑记者不仅需要拥有媒体领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各种实际操作技能。
其次,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成为一种专业认证方式,反映了编辑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通过此项证书的持有者,可以在媒体领域内展现出更稳定和可靠的专业能力,从而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另外,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对提升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学习培训和人才选拔也有重要作用。
在媒体日益细
分、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编辑记者要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不断学习、提高、创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编辑记者来说,参加这样的考试是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媒体领域来说,这样的认证考试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 B论C D17、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途径是A BC D18、必然性A BC D19、生产关系反映的是A界之间的关系 B关系C D关系20、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BC D21、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 BC D22、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A 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B W-G售卖阶段上C 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D 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 B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改变性质C D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24、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A BC D25、2005年9月14日,胡锦涛在联全国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是A.《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B.《维护安理会权威,加强集体安全机制》C.《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D.《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26、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后,两国元首郑重签署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邦关于21世纪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B.《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邦关于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联合声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邦关于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A.以人为本B.发展循环经济C.社会的进步D.经济的快速增长28、2004年9月亮1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核心文件是A.《严肃党的纪律,加大预防力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B.《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D.《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29、以下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A法律B宪法C行政法规D地方规章30、关于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宪法规定:A各地区推广有各自特色的方言B在重要城市推广通用的普通话C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D广播电台、电视台可自主选择是否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31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的描述为A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的B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C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D等同于社会主义法治32、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律地位是A发展行业经济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D为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谋福利33、下列行为中,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的有A因工作疏忽造成广播电视线路中断B 将自家的有线电视线路切断C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设施,危害公共安全D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设施但未危害公共安全34、民法是指A关于犯罪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称B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是国家的根本大法D是调整关于人类智力成果保护的法律3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的有A停止侵害B恢复原状C赔偿损失D处以三年有期徒刑36、发表权和署名权都属于A著作权B肖像权C姓名权D人身权3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义务的有A播放他人未发表作品的,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B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C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作品营区的制片者的许可,并支付报酬D播放他人的录像制品,可以不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38、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正确的有A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除外B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以普通话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C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和英语为基本的服务用字D广播电视台以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作为基本的播音用语39、关于广播电台及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B应当尽可能使用国际文字C应当尽可能保持方言特色D应当使用繁体字40、广播电台及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A10%B20%C30%D40%41、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制作经营活动应当取得A<电视剧制作许可证>B<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C<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许可证>D<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证>42、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除境外影视剧以外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A15%B30%C50%D80%4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罪的是A以营利为目的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音像等作品C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著作权管理制度及他人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D犯罪主体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4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的是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C意思表示真实D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45、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A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B由代理人承担责任C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D由第三人承担责任46、未经广电总局批准,不得再( ) 的时间段内播出境外影视剧A8:00---10:00B12:00---15:00C19:00---22:00D22:00---24:004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酒类广告的播出B播放广播电视广告应当尊重大众生活习惯C播放广播电视广告应当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完整性D播放广播电视广告应当保证娱乐性48、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A20年B30年C40年D50年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BC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5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A.社会主义公有制B.混合所有制C.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D.个体所有制51、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旧的社会分工D.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个人谋生手段5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落实经营责任制C、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D、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5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A.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整体B.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组成的整体C.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组成的整体D.生产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组成的整体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主要是 ( )A.间接调控B.计划调控C.直接调控D.金融调控55、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A.促进经济结构优化B.扩大就业C.保持经济快速增长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56、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者将是A.债权人B.退休金领取者C.债权人和退休金领取者D. 债务人57、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关系是()A.坚持效率原则自然会实现公平分配B.效率要服从公平分配原则C.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D.效率与公平不能兼顾58、我国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属于()A.个体劳动收入B. 按劳分配收入C.劳动力价值收入D. 剥削收入59、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A.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B. 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C.生产资料的分配原则D.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则60、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股份制B.承包制C.租赁制D.合同制61、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明晰是指国家拥有资产所有权,企业拥有()A.法人使用权B.法人财产权C.经营收益权D.依法处置权6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试题《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A.抽象思维B.手足分工C.创造劳动工具D.直立行走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3、地理环境是()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人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物质价值B.人既有自然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然价值C.人既有自我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社会价值D.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5、有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当股息为20元时,价格为400元,如果银行存款年利息率不变,股息为40元时,则该股票价格应为()A.400元B.600元C.800元D.1000元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C.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D.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商业资本D.金融资本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D.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9、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A.议会道路B.武装夺取政权C.和平过渡D.合法斗争10、共产党正式提出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文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十大关系》D.八大政治报告11、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把个体所有制变为()A.全民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C.国家所有制D.社会公有制12、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C.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D.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受到破坏1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决定于()A.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B.时代发展的主题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4、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奋斗成果和历史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A.共产党的领导核心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一切权利属于人民D.四项基本原则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1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A.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17、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觉悟18、必然性()A.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与偶然性截然对立C.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D.为偶然性开辟道路19、生产关系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0、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21、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超额利润B.垄断利润C.平均利润D.企业利润22、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表明资本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产力B.标志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改变性质C.标志着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产生D.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24、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刘少奇25、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是()A.《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B.《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C.《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D.《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6、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正式会谈。
编辑记者考试试题 综合知识
编辑记者考试试题综合知识1.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创造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4.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5.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
8.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奋斗成果和历史的选择,他们的核心内容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决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
11.对个体农业,个体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把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
12.共产党正式提出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文献是:《论十大关系》13.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1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7.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既可以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的客体。
18.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9.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0.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21.分析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值产生的具体所在: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使用价值上。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23.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毛泽东。
24.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谈过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5.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正式的会谈。
记者证业务综合知识
记者证业务综合知识●概: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线索: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
●现场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
●现场直播:指与新闻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利用广播电视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形式。
●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组的报道。
●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台电视台针对显示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
●论点:评论的看法、见解、观点、主张的高度概括或提炼。
要求:正确\立论鲜明论点明了\新鲜独到\集中●论据:用来说明或证明论点的材料。
要求:1真实2精当3新鲜●论证: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知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知识(1)什么是哲学?答: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活动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也就是何者为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可认识则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物质现象包括: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
意识现象包括: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5)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是怎样的?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是在性原则;②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③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7)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
(9)“一元论”答: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其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10)什么是意识?答:意识是人所持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识形式和情感、意识等复杂的心里形式。
(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1)意识的起源:①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2)关于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3)意识的指导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或灵活性;③意识活动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
(14)什么是联系?答: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答: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16)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答: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17)什么是发展?答: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发展是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答: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②新事物优于旧事物;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9)什么是辩证法?答: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
【辩证法的三种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20)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答: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2)什么是矛盾?答: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2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2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27)什么是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8)什么是量?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程度等(29)什么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定。
(30)什么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突变。
(31)什么是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2、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3)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你那个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34)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其他的方面。
(3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辨证统一的。
辨证的统一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辨证发展的环节。
注意:1、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辨证的否定观对我们的要求是(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2、形而上学强调外力的否定,认为肯定与否定严格对立。
3、事物发展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6)什么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注意:真理是一元的。
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3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就是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38)事件标准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它的(相对性)和(条件性)。
(3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0)什么是社会存在?指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41)什么是社会意识?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什么是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4)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4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6)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4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4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4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5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51)(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方面,它决定生产关心,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2)什么是国家?是拥有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组织和完整的主权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国家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
(53)什么是国体?即国家性质,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54)什么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55)政体和国体的关系?答: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政体影响国体,政体形式好坏,能加强巩固国体也能削弱或破坏国体。
(56)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57)什么是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
(5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9)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定义):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60)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人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无为前提,相互制约,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2、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3、人的解放首先是经济上的解放,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财富的占有。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无为前提的关系。
(6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62)商品的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63)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64)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内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之间的关系?答:单位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6)劳动二重性即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7)什么具体劳动?是人们根据劳动目的,使用不同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以生产不同实用价值的劳动。
(68)什么是抽象劳动?是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对立又统一。
(69)什么是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0)货币的五大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支付手段;③流通手段;④贮藏手段;⑤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71)货币流通的规律,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的因素:①待售商品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7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②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实行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依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