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美、德复苏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2007 :美 国 抵 押 贷 款 银 行 家 协 会
, 。
个 由不 受约束 的美元 所 主 导 的体 系 美 国 的双 赤 字 不 可 避 免 地 影 响 到 美 元 的 地 位 2 0 0 6 年 美 国 的 赤 字 已 达 其 G DP 的 6 %左 右 以 格 林 斯 潘 为 首 的 美 国 货 币 当局 在 长 时 期 内 用 扩 张 性 的
.
一 一
,
场 债券市 场 票 据 市 场 外 汇 市 场 商 品 期 货 市 场 等 产 生 连 锁 反 应 造
、
、
、
、
,
引发 了
,
、
、
成 全球 性 的 金 融 市 场 剧 烈 震 荡 次 贷 危 机 最 终 演 变 成 了 本 次 金 融 风 暴
,
。
。
.
、
2 次贷 危机 形 成原 因及 机 制分 析
.
率 股 市 最后 是整 个经 济和社会 家 最后波及 到到全世界
、
.
。
影 响 范 围从 美 国 国 内 到 发 达 国
,
2002
—
2007
,
。
地 产 价格持续 以 两 位数 的速 度 增 长
年 间 美 国 高速 经 济增 长 但也 潜伏着 危 机 和 泡 沫 房 而 其 中不 少 属 于 泡 沫 凡 是 泡
、
,
,
本 次美 国次 贷 危机 表 面 上 看 其直接原 因就 是利率上 升 宏 观 低 协 伍 他 % % % % % ¨ ¨ ¨ " ¨ 调 控 导 致 房 地 产 市 场 喁 续 降啡 喁 价 下 跌 次 级 贷 款 借 助 资 产 过 度 持 宅 温 房 至
(完整版)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因美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导致股票暴跌,引发1929~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美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
危机期间,美国抽回了大量对德国的投资,通过资金链的传导作用,引发德国经济崩溃。
受累于英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英国也被推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
这场危机重创了全球,使得各国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一是贫富差距加剧了借贷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过度膨胀发展。
当借贷消费放缓并受阻时,一方面导致消费品生产减少和生产过剩,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锐减,造成资本过剩。
二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
银行信用助推了股市繁荣,至1929年,道琼斯指数从75点上升至最高的363点,上涨了4.84倍。
股市泡沫高涨加速大量资金撤出再生产部门,转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
三是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监管不当。
危机前,美国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其经纪人支付,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危机期间的银行倒闭采取干预措施,使得银行业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救助迟缓助推了这次危机的蔓延。
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60年代,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举借了大量外债。
但由于资金使用、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债务资金并没有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
1982年8 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请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遭到拒绝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关闭外汇市场的汇兑业务,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引发市场恐慌,爆发了债务危机。
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因债务问题陷入危机。
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两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国际油价,拉美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强,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增加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
u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十大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十大不确定性因素内容摘要:从今年5月份开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态势得到初步遏制,美国、欧洲、日本及新兴经济体均出现经济复苏迹象。
但全球经济中存在十大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金融系统仍存在风险、货币政策面临通胀压力、各国政府债务风险日益严重、去产能化道路漫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可能回流新兴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可能出现反复。
从长期时间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能逆转,世界经济增长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将为长期发展提供助力,各国联合救助政策携手应对危机,世界经济的博弈结构有所改善,影响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长期性因素并没有改变,这些决定了世界经济向上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但是短期性风险和挑战仍不容忽视。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与货币宽松、政府透支、结构失衡、美元走势、大宗商品价格、通缩通胀、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交织,将使未来全球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在各国政府缺乏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并且没有有效跟进促进中期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后续政策的前提下,未来全球经济不排除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以下就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可持续性和波折性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判断。
一、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如何恢复经济内生性,培育政府投资的接棒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振荡,将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但从目前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政策溢出效应已经逐步减退。
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得到遏制得益于各国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货币投放。
据测算,美国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于经济刺激作用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拉高GDP增长4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
二是从政府刺激的经济复苏转变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资推动的可持续性增长迹象不明显。
当前反映市场自主投资意愿的全球企业融资指数持续下降。
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企业在销售下滑背景下减少了资本支出,这使企业进一步减少商业投资,并进而可能会伤害刚刚起步的复苏。
德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德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德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损失惨重,表现为金融动荡、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减少、出口受阻、失业增多。
其直接原因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深层次原因在于德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标签:德国金融危机表现原因一、危机的爆发及其表现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冲击了德国的金融市场。
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间集中急速下滑,一个月内从近6500点跌至近4300点,跌幅高达33.8%。
之后的3个月,DAX指数反复震荡,在2009年3月再次出现大幅下滑,失守4000点,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其旗下爱尔兰子公司德发银行因为未能完成短期融资计划,开始陷入危机,之后母公司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受到影响,股价一落千丈,出现了700亿到10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濒临破产,而2007年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税前还实现了8.62亿欧元的利润。
不仅地产融资抵押银行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德国金融巨头也都未能幸免。
2008年德意志银行这家德国最大的金融机构税前亏损57亿欧元,税后亏损额也高达39亿欧元。
德国第二大金融机构——德国商业银行仅实现300万欧元的税后利润,而运营亏损高达3.78亿欧元。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净亏损24亿欧元。
而德国邮政银行则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8.21欧元的赤字。
此外,部分德国州立银行因为股票大跌、购买雷曼兄弟有毒证券、受到冰岛破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巨额亏损,比如巴伐利亚州州立银行2008年亏损就高达50亿欧元。
接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到德国的实体经济。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放缓。
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仍然实现了1.3%的增长,但是与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经济增长相比,增长明显放缓。
其中,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运行良好,德国GDP同比分别增长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现明显下滑,同比增长出现负数,为 1.6%。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势态分析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势态分析金融危机是一个让全球经济遭受了不小的打击的事件。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在尝试重新找到平衡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但仍有许多变数。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析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势态呢?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全球经济存在的问题首先,请允许我概述一下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地影响着全球经济。
首先,全球经济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
中央银行和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提供的各种货币政策措施,是致使全球资本过剩的一个原因。
过剩的资本会导致高波动性、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交易的缺乏。
这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全球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
贸易战和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的热点问题之一。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英国决定退出欧盟引发的不确定性等,都在影响到全球贸易发展。
再次,全球就业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对全球就业岗位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某些国家,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除非全球经济有一种新的增长动力,否则这个问题将继续存在。
二、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从全球经济增长、经济体系、货币政策和贸易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
1.经济增长全球经济目前仍在逐步复苏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为3.2%,较去年减缓0.1个百分点。
IMF预测,发展中经济体将占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但美国经济增长将趋于稳定,而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长前景则依然艰难。
而中国经济增长也将趋缓。
2.经济体系全球经济体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之间的共同关注。
例如G20峰会就是为了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中的困境而设立的。
为了稳定经济体系,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可能的方式包括投资、减税、提高效率和减低成本等。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快速复苏原因及启示
对措施 : 更重要 的是德 国具有独特 而有效的科技创新体 系和双轨制职业教 育体 系, 使得德 国经济具有坚实的基 础. 从而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 中昂然屹立; 德 国坚实的实体经济背后有一套完整而特 色的制度理念——被称为 “ 德 国模式” 的社会 市场经济. 可以有效地避免 矛盾激化 , 使企业成本保持稳定而适度 , 从 而将德 国经济增 长和
技 创新 和技 术更 新 改造进 行专 项经 费支 持 。 德 国政府 还决定 2 0 1 5年政 府 教 育 经 费 占其 G D P比重 提 高 到
济快速增长和强劲复苏的根本动力和根基。 目前 , 德 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其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处于 世界最高水平 . 机械制造 3 / 4的产 品销往国外 , 机械 出口约 占机械世界总出口 1 / 5 : 在全球机械设备业的 3 1 个 主要 产 品领 域 中 .德 国在 其 中 2 0个 产 品领 域 , 如造船 、 钻探机械 , 高速列车 、 地铁 、 汽车、 飞机制造等
能力和卓越水平 , 其动力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 ( 1 ) 充分 的竞 争 市场 。 1 9 9 5年 以来 , 德 国政 府长 期坚定不移地实施 “ 限大促小” 的市场政策 , 大力鼓励
和促 进 中小企 业 的快 速发 展 , 同时对 大集 团企 业 进行 限制 和约 束 , 以避 免市 场垄 断 和垄断 竞 争 。 德 国的《 反
3 . 0 %; 2 0 1 4年 ,德 国经 济继 续保 持 较 快发 展 势 头 , 其 消费 意愿 指数 也 达 到 2 0 0 7年 9月 以来最 高 水平 。
一
技创新体系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和支持。 是科技创新体系。德 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 、
一
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战略意图分析
GUIZ OUNONG UN INRONG总第5期金融瞭望贵州农村金融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战略意图分析■韩强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界,一直活力不足,促使美国正在经历着痛苦的高失业率,总统奥巴马力求通过各种改革和调整经济战略振兴美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不择手段地扶植本土超大型民族企业,努力增加本国就业岗位,强烈抑制日本、中国等其他经济大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
一、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2010年3月25日,英文《中国日报》华盛顿、北京报道:美国前高官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认为美国很有可能在2010年5月“北京-华盛顿”战略经济对话后,宣布中国为操纵汇率国家。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认为:美国宣布中国为操纵汇率国家的更多的动因是国内政治原因,美国政府做出那样的决定可能性不大,如果宣布并惩罚中国,中美之间将爆发全面的贸易战,这是两国,特别是经济恢复后劲还不足的美国所不愿意见到的。
作为美国国务院的前副助理国务卿Feigenbaum ,也认为如果美国那样做,中国要采取措施进行报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晶也认为,美国鼓噪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场政治秀,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需要美国多从国内找原因,从增加出口来解决。
其实,美国奥巴马政府通过操控人民币汇率升值实现本国经济复苏目的,是蓄谋已久的经济战略。
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在民间不断向中国兜售美国廉价房地产、多领域实施反倾销制裁等措施,竭力遏止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渐减缓对“物美价廉”中国产品的依赖性,借以扶植本国中小型企业,增加本国就业机会,同时使已经出现资产泡沫的中国经济,在人民币升值后减弱国际市场竞争力,萎缩出口额度,遭受内需不振、出口受阻双重挤压,最终使中国经济走向长期低迷,对美国无法形成任何形态的经济竞争威胁。
这一作法与当年美国政府制约日本经济竞争力如出一辙。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在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NP 的3.6%。
2008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际收支变动原因分析
2008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际收支变动原因分析作者:邓睿波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余额、快速增长的赤字正引发世界关注,美国自身在全球经济领域的绝对地位,导致其丝毫的变动都牵引着全球的神经。
本文对美国2000—2017年国际收支变化进行描述,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收支变动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国国际收支金融危机一、前言2008年雷曼银行的倒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变得愈发不稳定、经济增速走向下滑,国际资本流动增强正影响着金融市场秩序、经济发展状况及宏观国家态势,而经济霸主美国的资本流动必将带来世界经济大范围变动。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等状况往往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这一标准来进行衡量。
国际收支反映其世界经济地位及变动,同时代表一国对外关系的缩影。
二、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基于会计的复式记账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保持平衡的,但这不代表一国的国际收支是稳定平衡的。
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开放性的主要工具,国际收支账户由以下账户构成:反映商品、服务进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实际资源流动的经常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流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以及根据国际标准为平衡借贷双方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美国长期保持着“经常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其中货物贸易持续逆差,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呈现持续顺差;而证券投资净流入是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原因。
1、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往往说明了一国与其外国贸易伙伴当期商品生产和服务购买和销售的情况。
2000-2017年经常项目总体看来是不断扩大的逆差趋势,但其中2008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项目的逆差额减小。
经常项目逆差中货物贸易逆差所占份额最大,与经常项目总体逆差呈正相关;服务贸易为顺差且差额不断增大,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全球服务领域上的竞争力正变得愈发得强大。
贸易账户余额往往能表示一个国家自身的创汇能力,代表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示经济体进出口变化,而进出口贸易体现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影响国民收入增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后期以及金融危机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是经济运行由非正常波动到正常波动彻底转变的过渡时期。
这是一个经济变量非常不稳定变化,经济主体行为对此往往亦有非常规反应,经济发展格局剧烈变动的特殊时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的标志是欧美实体与金融业好转,新兴国家因为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实行货币紧缩。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
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
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
欧洲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复苏
欧洲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复苏欧洲地区的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欧洲各国,并对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经济复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危机的起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系统遭受重创,而欧洲尤为脆弱。
起初,欧洲各国并未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金融机构也受到波及。
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1 债务累积:欧洲一些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了庞大的债务,包括政府债务和私人部门债务。
这些债务的积累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1.2 金融监管松懈:在危机前,欧洲很多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存在漏洞,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够严格,使得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1.3 欧元币种统一:欧洲多国使用同一货币,这导致了一些欧洲国家失去了调控货币政策的权力,无法灵活应对经济波动。
二、危机的影响欧洲的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衰退:危机爆发后,欧洲多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投资减少,消费下降,企业裁员等,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抑制。
2.2 失业率上升:危机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大量员工失去工作机会,失业率急剧上升。
尤其是在一些南欧国家,失业率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2.3 财政危机:一些欧洲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政府债务高企,无力偿还,财政赤字严重,甚至需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寻求救助。
三、经济复苏在金融危机过后,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复苏。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3.1 财政紧缩:为了控制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削减开支,提高税收,以降低财政压力。
3.2 结构性改革: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欧洲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退休年龄延长等。
3.3 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放宽货币流通等措施,试图刺激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特点及原因分析
美 国经 济近 期 内仍 将 维持 比较 缓 慢 的复 苏 ,达 不到 其 潜在 的增 长 率 水平 ,除
非出现较大的技术进步或很好的外部条件。
【 关键 词 】 美 国经 济 复 苏 特点 原因
【 作者简介】王国兴,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美 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 研究员;尹翔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导
【 中 图分 类号 F 1 7 1 .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6 — 1 5 6 8 . ( 2 0 1 3 ) 0 6 — 0 0 6 5 . 1 8
6 5
圉撵库 譬 2 0 1 3年 第6期
2 0 0 8年全 球金 融危机 发 生后 ,全球 各 国政府 采取 了积极 的应 对措 施 ,美 国也 出台 了一 系列 政策 ,使 得美 国经济 在经 历 了 3个季 度 的衰 退后 ,于 2 0 0 9 年第 三 季度 开 始 复苏 。 自那 以来 ,美 国经济 一直 处 于持 续但 又有 波动 的复苏
对 美 国经济 增长 形 成 了抑 制 。 2 0 1 3 年 5月公共 债务 最新 值为 1 6 . 7 3 9 万亿 美元 ;
好 消 息是 该值 比上 个月 下 降 了 O . 5 4 %,为 2 0 1 1年 7月 以来首 次下 降 。尽 管 如
此 ,未来 数 年美 国公共 债 务状 况恐 难 显著 改善 , 因为 医疗 、社 保 等福 利 开支 是 政府 开 支 的主要 组成 部分 ,而 2 0 1 1年 其 占 G DP的 比例 己高达 6 5 %。 由于 福 利开 支在 美 国被 定义 为 “ 强 制性 开支 ”,削减 的难 度 很大 。
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动向、原因及启示
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动向、原因及启示作者:陈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35期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制造业呈现出回归并向高端复兴的新动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该如何借鉴美国的做法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和对策。
一、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背景及其新动向(一)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背景19 世纪末,在经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初,制造业是美国的支柱性产业,美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高达40%,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领头羊。
从60年代开始,欧美开始了“去工业化”浪潮,特别是在80 年代后,美国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开始将附加值低、处于中间环节的传统制造业通过外包或是离岸建厂等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
不断的“去工业化”过程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开始逐渐萎缩,到2009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为不足 20%,而2010年跌至19.4%,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同时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制造企业和工厂相比前20年约减少了约25%,约三分之一的就业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消失。
从2009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复兴美国制造业,根据美国Re-shoring Initiative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年增长率由2009年的-18.7%升至2010年的11.8%,2012年制造业出口量全球占比上升至10.2%,并且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2016年美国制造业生产了价值约5.7万亿美元的商品,超过了危机前水平。
而自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强调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回归,巩固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顶端的位置。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主要在哪几个方面 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 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今年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积极的复苏和回升态势,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使经济复苏依靠政策驱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分析1、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自主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2.7%,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3个季度增长。
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回升,储蓄意愿逐渐下降,消费支出动力明显增强。
一季度,占GDP三分之二的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环比折年率增长3%,拉动当季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私人投资特别是存货投资继续增长,拉动当季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一季度,美国失业率达到9.7%,表明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无就业复苏的状态。
进入二季度,美国经济复苏仍在持续。
4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增长0.8%,增速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达到73.7,已连续多个月回升。
5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达到59.7,已连续10个月超过50点;非制造业活动指数升至55.4,连续5个月超过50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由上月的 57.7升至63.3。
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缓慢,通货膨胀压力温和,为美联储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等影响,预计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时期内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内。
从美国经济复苏状况来看,一季度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3%的较高增长,但其产能利用率并不高,与危机前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失业率依然高企,4、5月份仍高达9.9%和9.7%,这对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将形成较强制约;同时,联邦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攀升,导致财政风险集聚。
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总规模达到1.42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据官方预计,2010财年联邦预算赤字规模达到 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6%左右;到今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升至90%以上。
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要关注点。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主要特点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往往呈现以下主要特点:1. 震荡和波动: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崩溃和市场失衡,因此复苏过程中经济活动往往存在震荡和波动。
2. 缓慢和持续:由于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深层次冲击,经济复苏过程往往较为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
3. 结构性调整:金融危机揭示了经济结构的问题和风险,经济复苏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影响因素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速度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内外需求: 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内外需求的刺激和提振。
国内需求的增加可以通过配套政策的制定来实现,而外需的改善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贸易关系。
2. 投资增长:投资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力度,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3. 货币和金融政策:货币和金融政策对经济复苏的效果至关重要。
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活动,调节市场波动,并促进就业和增长。
4. 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些产业的风险和问题,经济复苏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竞争力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三、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案例:1. 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助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美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2. 中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和改革措施。
通过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增长。
四、未来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前景展望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 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 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
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 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 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
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 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 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
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 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 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
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 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 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
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 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
沫的形成。[7]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各个学 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 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1.奥地利学派崇
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 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 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2.
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 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 投机活动。[5]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
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 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 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旳体制与政策因素史世伟由美国旳次贷危机开始,一场始料未及旳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这场金融危机在9月15日美国4大投资银行之一雷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旳破产达到高潮,到第4季度开始明显地影响到世界各国旳实体经济,由于金融部门遭受严重打击,银行流动性局限性,金融危机在世界重要工业国家引起严重旳经济衰退,德国固然不能幸免。
与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 德国经济旳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旳比例)为47.2%。
因此德国遭受旳打击特别惨重。
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这是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德国经历到旳最严重旳经济衰退。
出口下降了14.3%,记录失业人数增长了164000人,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
一般觉得,经济衰退对就业旳影响有时滞,因此,危机爆发时,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和德国联邦银行预测德国旳失业率将增至10%左右,失业人数比增长100万,达到440万。
目前金融危机最严重旳日子已通过去,可是连最乐观旳经济预测机构都未能料到德国经济不仅不久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并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发明了历史最佳水平。
,德国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来旳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旳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旳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失业率不仅没有上升,并且还浮现了一种就业旳高潮,登记失业率由7.8%下降到7.2%。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经济五贤人”旳预测,这种经济增长旳势头今年还会继续。
他们预测,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2%,出口将继续增长6.5%;而失业率将降至7%,登记失业人数为294万,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降到300万如下旳水平。
考虑到1991-1992年正逢德国统一导致旳所谓“统一高涨”,增长率与就业率都达到了德国在“经济奇迹”旳1950-1960年代后前所未有旳高水平,这次旳德国“危机后高涨”不亟于是一次小“经济奇迹”。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因素”、美元汇率战略及其对华国际溢出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1 7 8 3 0 .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7 6 6( 2 0 1 3 )0 2 01 - 2 1 — 1 1
一
、
当今 世界 “ 美 国因素 ” 仍 比 “ 中 国 因素 ” 更 举足 轻重
2 0 0 8 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 到以下事实 :1 .即便是最为发达 的国家美 国, 也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可能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 ;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 ,发达国家引发 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 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深重 、更为持久 ,并直接威胁现行国际经济与国际货币体
政 府决 策层 的广泛 兴趣 。
事实上 ,随着中国迅速崛起 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和第一大 贸易国 ,所谓 “ 中国因素” ( C h i n a
F a c t o r ) 或者 中国对世 界经 济 的影 响就 一直 备受 国际经 济 学 界 与 国际投 资银 行关 注 。一方 面 ,中 国制
总第 1 8 5 期
S u m N o . 1 8 5
§经济 与管理 学研 究 §
后金融危机时代 “ 美国 因素 ” 、美元汇 率战略 及其对华 国际溢 出效应 分析
龚 秀 国
( 四川大 学 经济 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摘
要 :美 国政府 以 P a u l K r u g m a n教授反传统 的 “ 世界 经济 调节 理论 ” 为指导 ,持续通 过 巨额 “ 量化
系;3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去那个仅 由少
数几个发达国家就能拯救或者左右国际经济形势 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两个典型代表 ,中美两国直接肩负着在后 国际金融危 机时代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作用 ;不仅如此 , 美 国作为现行 国际经济体系的主导者与中国作为 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大国,中美战略博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金融危机 时代 国际经济格局 的调整 与重构 。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与金融领域的战略选择 已经引起 了全球学术界和
后危机时代复苏与不平衡相伴而生
机 而 有 根 本 的 改 变 。 第 二 , 12 — 99
13 9 3年 大 危机 时 ,主要 发 达 国 家 实行 的 是 金 本 位 制 . 也 就 是 货 币 挂 钩 黄
可 兑 现 货 币 ” 的 时 代 。在 这 个 制 度 背
景 下 ,各 国 当局 只 要 担 心 通 缩 之 痛 . 短 期 内 就 有 足 够 的 手 段 打 开 货 币 龙 头 ,大 手 刺 激 经 济 。 这 是 上 世 纪 3 O
基 本 面 ,并 不 因 为 美 国 发 生 了金 融 危
来 。作 为对 经 济 现 象 感 兴 趣 的人 .我 很 好 奇 ,这 个 “ 危 机 时 代 ” 怎 么 就 后
帝 国 的 崛 起 。那 终 究 还 是 一个 比较 小
的 圈子
来 得 如 此 之 快 ? 我们 似 乎 有 必 要 借 这
的 时 候 ,全 球 主 要 货 币早 已 与 黄 金 脱
钩 ,全 球 都 已 经 进 入 了一 个 “ 定 不 法
美 国 的失 业 率 就 超 过 四分 之 一 .倒 闭 的 公 司 和 银 行 无 数 . 股 市 则 跌 掉 9%。当然谈 到 资产 账面 值 的损 失 . 0
现 在 的应 该 远 大 过 当 年 。 不 过 。要 是
衡。
有 可 能 大 手 释 放 货 币来 刺 激 经 济 。其
实 ,1 2 — 9 3年 的 大 危 机 ,最 后 也 99 13 是 先 让 英 镑 、美 元 分 别 与黄 金脱 钩 以 后 才 得 以 摆 脱 的 。这 次 金 融 危 机 发 生
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潜在因素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引发市场恐慌 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影响金融市场正常运行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措施 加强金融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提高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水平,确保在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中能够保持业务连续性 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
挑战: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导 致金融风险增加,需要加强 监管
机遇:金融科技发展推动金 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机遇:金融业态变革带来新 的投资机会,如数字货币、
区块链等
挑战:金融业态变革可能导 致传统金融机构面临转型压 力,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拓展业务领域,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应对金融业态变革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不足: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可能导致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 影响跨国企业的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 评估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提前 制定应对策略。
多元化投资策略:避免将资产集 中于某个地区或国家,降低地缘 政治风险对投资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 管政策,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添加标题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配合: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货币 供应等手段影响金融市场,金 融监管通过制定法规、监管机 构等手段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如区块链、加密货币等 监管套利: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非法获利的行为 风险传递:金融创新可能导致风险传递,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金融市场曾受到严重的金融危机的侵袭,世界各国经济倍受打击,许多国家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经济的复苏。
在全球市场的调整下,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迭代,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探究的是: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
一. 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1.1 数字货币的演变数字货币是指利用数学、密码学等技术,在这种货币中将支付资金、结算费用等交易行为,由计算机网络完成的无实体货币。
数字货币之所以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主要是因为其在交易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易被切割,不易伪造,且不涉及实物,方便快捷。
据统计,目前全球使用数字货币的人数已经超过5亿,并且这一数字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可以说,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壮大,并可能逐渐成为替代传统货币的重要趋势。
1.2 金融科技的崛起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率也在不断提高。
金融科技也在这个大环境下崛起,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庞大用户群体,风险控制得以更好地实现,且还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与产品。
1.3 金融投资的拓展在全球市场中,金融投资不断拓展,现在的金融投资不仅是传统的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还涵盖了保险、基金、期货、交易所等多种形式和模式。
这些金融投资产品解决了不同投资主体的需求,许多新型金融投资产品也通过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活跃市场。
这些多样、复杂的金融投资产品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激发了更多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二. 经济复苏的趋势2.1 国际市场的调整国际市场的调整是目前经济复苏趋势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金融危机的困境中,许多国家遭受了重创,许多大公司也发现了很多投资项目无利可图,因此,在外部市场调整中,许多公司和国家不得不采取全新的发展模式,如转移贸易领域、开展多元化的市场、改善贸易关系、加强商业合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美、德经济复苏原因分析一、文献综述二、美国经济复苏原因(一)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1. 财政政策2. 货币政策3. 产业政策(二)经济周期发挥作用三、德国经济复苏原因(一)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1. 金融救市计划2. 两套经济振兴计划3. 短期经济刺激举措4. 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新(二)外部因素四、思考与启示二、美国经济复苏原因(一)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1. 财政政策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
经济刺激方案总额为7870亿美元,由减税和政府支出组成。
减税总计2880亿美元,减税包括对个人及家庭减税与对企业减税两部分。
分领域来看,减税方案中有150亿美元属于“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610亿美元属于“弱势群体救助”,250亿美元属于“教育培训”以及220亿美元属于“能源”。
针对个人和家庭的减税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是减税计划的重心。
对企业的减税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即只有年利润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才能以2008年或2009年的亏损来抵消过去五年内已支付的税费。
美国不仅利用减税计划扶助行业发展,还安排了相当规模的政府支出用于救助地方财政和促进基础行业发展。
政府支出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包括以下项目:一是1440亿美元用于“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救助”,这是联邦政府为了阻止州和地方政府削减卫生和教育开支或增加税收,而向各级地方政府的拨款。
其中包括对各州政府拨出的修缮学校建筑的536亿美元。
二是111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投资,包括兴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宽带网络覆盖、国防设施实施能源效益计划、洁净水源计划、清理前核武和研究场地的环境等。
三是810亿美元用于直接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其中,100亿美元投资公共住房计划,199亿美元用于济贫,增加食物换领券资助贫穷家庭。
四是590亿美元用于“卫生”。
除将投资于医疗信息技术领域,例如将病例数据电子化外,437亿美元用于公共卫生与社会服务紧急基金,其中有269亿用于帮助失业者维持他们的医疗保险。
五是530亿美元用于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投资。
六是430亿美元投入在“能源”领域,其中199亿美元投资在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
最后,80亿美元用于其他支出。
2. 货币政策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从2008年11月开始2010年3月结束,购买了资产累计1.725万亿美元。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执行期间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购买总金额6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执行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国债的“扭转操作”。
自2012年9月14日起,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不设定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购买结束时间。
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4)始于2012年12月,每月购买450亿美元国债,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MBS,美联储每月资产购买额达到850亿美元。
2013年四季度,美联储已宣布将逐步减少量宽买入规模,且将继续努力维持低利率,以保障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2014年11月美联储不再购买资产,这表明美国已经完全退出了量化宽松政策。
不过,美联储表示在量宽政策退出之后,仍将努力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直至美国经济回复正常。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未突破2.5%,失业率高于6.5%,将继续维持0-0.25%的利率政策。
3. 产业政策美国制造业利用天然气价格低廉的优势重整旗鼓。
由于“水力裂压法”新型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推广使用,大幅降低了页岩气开发的成本和难度。
引领页岩气技术的美国,正在掀起了一场“页岩气革命”。
2000年时美国页岩气产量为零,截至2013年末其产量已经占到美国天然气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
美国能源自给率不断提升,能源出口也在逐步扩大。
美国天然气价格从2008年每百万立方英尺7-8美元的水平下降到了3美元的水平,下降幅度超过60%。
天然气产量飙升和价格降低,煤炭石油面临被替代威胁。
普华永道预测,在2025年之前,这场“页岩气革命”为美国制造业新增了一百万个工作机会,同时让制造业成本每年节省1160亿美元。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十分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逐步显现。
由于页岩气革命、新技术革命和物流成本下降等原因,美国经济凸现成本优势。
制造业正在从德日等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向美国转移。
波士顿顾问集团(BCG)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后发现,2013年美国制造业成本的竞争地位已攀升至第二,直逼第一名中国,韩国排名第三。
BCG表示,与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十大出口国相比,美国整体成本低10%到25%,已经与东欧相差无几。
美国制造业从2004年起不断提升竞争力,进步幅度超过除墨西哥、印度和荷兰以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出口大国。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8年美国制造成本将低于中国。
(二)经济周期发挥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周期过程,而危机过后,经济由萧条进入复苏也成为必然趋势。
危机的发生往往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候,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波及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出现严重混乱,经济发展进入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之后,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随之进入复苏阶段。
周期性危机不仅暴露出资本运动的矛盾,而且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机制的一个必要的部分。
此次美国经济危机以迅猛的态势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美国席卷全球,正是一轮新的经济危机周期的爆发。
因此,从最初的经济极具萧条低迷到如今呈现复苏状态,都印证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原理。
尽管美国政府实施的大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经济危机内在的周期性才是经济复苏的深层次原因。
三、德国经济复苏原因(一)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1. 金融救市计划联邦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措施就是稳定银行和金融系统、维持并重新刺激银行间贷款往来。
2008年10月17日德国议会通过了《金融市场稳定法》,决定设立金融市场稳定基金,采取的措施包括:(1)由联邦财政部提供债务和应付款项担保,担保金的总金额为4000亿欧元。
截止2009年3月,共发放了1430亿欧元的担保金,其中大部分向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
(2)通过国家注资参股企业,以维持其资金流动性,防止对整个金融系统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
为此,联邦政府启动设立了一个数额暂为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Deutschlandsfonds),资金开支的有效期暂定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后又延长至2010年12月31日)。
但除少数外,德国政府并没有对银行和其他企业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到2009年4月,基金仅用了117亿欧元(克伦普、皮尔茨,2009)。
另外,欧洲中央银行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用财政手段维持流动性,从2008年10月起,欧洲中央银行在7个月内将主导利率由4.25%降至1%,同时采用购买政府债券,对银行无限量现金拍卖等非常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2. 两套经济振兴计划(1)第一套经济振兴计划除了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外,大联合政府于2008年11月13日推出《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一揽子措施》,这个经济振兴计划规定2009年和2010年拿出700亿欧元的预算资金来刺激经济。
为此,2009年联邦财政赤字上升至国内总产值的3.3%,总债务为73.2%。
(2)第二套经济振兴计划大联合政府于2009年3月2日向联邦议院提交了《德国经济增长与稳定促进法》并获得议院批准通过。
第二套经济振兴计划投入总额为515亿欧元。
其中,200亿欧元用于投资修建教育设施和医院、道路及其他城市基建项目,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
由于经济振兴计划中包括一些已经实施的项目,所以实际投入资金为800亿欧元,而同时期美国经济振兴计划投入的资金为5770亿欧元。
同时,对企业税收减免,降低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医疗保险费率,支付更高的子女津贴,并投资28亿欧元用于保障就业岗位,包括职业培训项目。
3. 短期经济刺激举措(1)对企业雇佣短工的补贴。
为了提高就业率。
德国政府对企业雇佣短工进行补贴。
如果雇主选择短时工作者,而非解雇人员时,雇员工资(没有孩子)的60%或67%(有一个孩子)由政府来支付。
企业为雇员缴纳前6个月社会保障费的50%,以后的100%由国家来支付。
雇佣关系从2009年开始的,上述补贴适用24个月;从2010年开始的,则适用18个月。
根据德国联邦劳动服务局(BA)的调查,这项政策从稳定就业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2009年,德国劳动服务局共为短工补贴支付了50亿欧元,挽救30万个工作岗位,共有22%的企业使用了这项补贴。
2010年为此项计划支出47亿欧元,预计保住工作岗位53万个。
实际上会更多,2010年第一季度就有60000家企业的85万雇员使用了这项补贴。
可以说这项政策用较小的成本,获取了很大的收益。
如果没有2005年以来的劳动市场灵活化改革,这项举措则会由于缺乏法律基础而无法实施。
(2)轿车以旧换新补贴。
如果车主将一辆保有9年以上的轿车报废,购买新车或一年以内的旧车,车主则可以得到2500欧元的政府补贴。
以旧换新补贴在德国制造了一个汽车产销高潮,政府为此开支50亿欧元。
截止2009年9月补贴停止,德国共有200万人利用了这项补贴。
2009年,德国国内新车登记达到1992年以来380万辆的新高,比2008年增加了23%。
汽车购买使2009年德国的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4%。
如果没有这项补贴,2009年德国的私人消费将由于经济衰退下降0.5%。
虽然这项政策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比如,补贴取消以后汽车产业可能会遭受灾难性的打击。
但鉴于汽车产业对德国的重要性(每7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与汽车有关),这项政策对缓解汽车产业的减员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由于2009年第3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德国汽车的出口弥补了内需的下降。
2010年头5个月德国国内汽车新注册量同比下降了28%(德国国内生产的汽车占市场份额的71%),但出口却增加了49%,尤其是向中国和美国的出口有大幅度的提高,特别对德国高档车的需求出现了猛烈的增长。
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企业增加雇工人数。
4. 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加强在未来领域的投资和政府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早已经是欧盟2000年制定的“里斯本战略”的主要内容。
为此,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2006~2009年德国高技术战略,在4年的时间里拿出150亿欧元对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汽车与交通技术、微系统技术,直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17个领域的创新与技术政策进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