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18精编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三单元《平行和相交》;第四单元《运算律》。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的认识、整数的读法、整数的写法、整数的组成和整数的运用等。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和角的运用等。
第三单元《平行和相交》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线的认识、垂直线的性质和图形的密铺等。
第四单元《运算律》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运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本册教材共计3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每周安排4课时,共计9周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册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建议1. 教师要充分备课,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4.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3.4.5 3.3.3 2.2.6 3.3.5为什么?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活动三:提高题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交流——汇报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交流讨论——汇报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一三0-一三110、11、12、一三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1、复习概念: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2、练习讲评:(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二)填空: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 )个顶点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三类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2018-2019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升和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三、观察物体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可能性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八、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九、整理与复习课时教案第一单元课题认识容量和升第 1 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茶杯、水、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什么是容量?2、取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容器,想办法比较,谁的容量大一些?谁的容量小一些?2.完成P5页,“练习一”第1题3.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呢?从家里找出正好装1升的水的容器,用1升的容器倒水测量家里脸盆、水桶等容量,将1升的容器带进课堂。
二、交流共享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升与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吗?在哪里见过?(指名学生回答)师:看来升与毫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可能接触到。
今天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升和毫升。
2.出示两个茶杯(粗细相同,高度不一样),引出容量。
谈话:这两个茶杯都是空的,仔细观察,再比一比,这两个茶杯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师: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少一些。
(板书:容量)我们可以说:较高的那个茶杯的容量要比较矮的那个茶杯的容量大。
讨论:在小组内说说看,你对容量是怎样理解的?举例说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课题一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过程。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学会验算,并养成主动的习惯。
4、运用所学的知识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5、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2、要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题二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学会概括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题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强正确运用算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2、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3、能运用所获得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能独立运用所掌握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题四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五入试商)(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能正确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苏教版】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整理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1)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1)第2课时:认识毫升 (3)第3课时:练习一 (5)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7)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7)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9)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12)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14)第5课时: 练习三(1) (16)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18)第7课时: 练习三(2) (21)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23)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26)第10课时:练习四(1) (28)第11课时:练习四(2) (30)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33)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6)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38)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40)第16课时:简单周期 (42)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45)第1课时:观察物体(1) (45)第2课时:观察物体(2) (47)第3课时:练习六 (48)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51)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1)第2课时分段数据统计 (53)第3课时:练习七 (55)第4课时:平均数的认识 (56)第5课时:练习八 (58)运动与身体变化 (59)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63)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63)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65)第3课时:练习九 (67)第六单元可能性 (69)第1课时: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 (69)第2课时:练习十 (71)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72)第1课时: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72)第2课时:练习十一(1) (74)第3课时:练习十一(2) (76)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8)第5课时:练习十二(1) (79)第6课时:练习十二(2) (81)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83)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 (83)角的度量 (86)练习十三 (89)角的分类和画角 (92)练习十四 (96)垂线的认识 (99)画垂线 (103)认识平行线 (106)整理与练习 (110)怎样滚得远 (113)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114)数的世界、图形王国 (114)统计天地、应用广角 (119)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2018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巩固练习 P4 的第一题 要求分组完成 指名板演 独立完成
比较:通过计算有何发现?说说为 (第一组题明确商首位的书 什么? 写位臵、第二组题突出十位 上写商之后除到个位不够除 要商 0) P4 的第 2 题 小黑板出示第二题 提醒学生自己运算是要注意。 P4 的第 4 题 引导理解题意 交流结果,说说怎么算的? 观察表格,你有何发现? 独立改错 交流错误,说错因并改正。 独立填表 交流 口答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 交流 P4 的第 5 题 分析题意 独立完成,交流。
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怎么 任选一题在右边验算。 办? 小结 巩固练习 P2 的第 2 题 引导对每组题进行适当的比较 说说怎么试商的? P2 的第 4 题 书上独立完成 口述试商方法
交流, 把秒转化成分,把分转化成时 书上完成, 该怎样算?
P2 的第 6 题
解决
交流
理解题意,解决每 10 个硬 币换一张 10 元的纸币
师: 对于这些口算的方法,你最喜欢 口答 哪种? P2 的第 1 题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说理由
独立完成
探 索 笔 算 方 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 除数是整十数 法 不同? 这类题还可以怎么算? 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完成 P1 的试 指名板演 一试 指名说说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在自备本上独立尝试 交流。重点 3 的位臵 在书上完成 交流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先估计一下买 说理由。列式解决。 的多还是少? ①40×2=80(筐)②800÷40=20(元)20÷2=10(元)800÷10=80 (筐)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何 收获? 课堂作业 教学随笔: P4 的第 3 题 独立完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 P5。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除数是整十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能力; 2、 进一步加强学生除法运算的正确率,数步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培养 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计算的品质; 3、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提高学生除法运算的能力和正确率。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小黑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一、除法总第1课时个人加工、备注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例题,“试一试”,第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⒈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⒉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⒈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⒉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⒈笔算:48÷4=65÷6=93÷3=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教学新课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⒉学习口算方法: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
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⒌教学试一试⑴出示试一试:96÷20150÷3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⒍练习85÷4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三、想想做做⒈估算下面各题:80÷40= 160÷80= 200÷50 = 210÷70= 270÷90=⑴学生口算。
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1.口算:80÷490÷÷20 120÷4540÷÷802.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3.估算:79÷459x42 183÷6310x194.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
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
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
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
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20=31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1)列式并估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例1、例2和试一试,第3页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和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1升的空间感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两个相近的冷水壶,容量是1升的正方体容器,1升的量杯、若干个同样大小的纸杯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1.师讲述: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冠亚军比赛,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喝酒比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2杯就开始摇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酒仙!”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认输,吵起来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有理呢?估计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①老虎喝了5就醉了,所以老虎的酒量大;该是狮子的酒量大。
2.情境感悟(1)出示例1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哪个水少,谁的容量大?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比较感悟观察两个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展示比较方法。
3.做“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说说图里的意思,并思考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说明:要知道哪个容量在、哪个容量小,可以像这样互相倒一倒、比一比。
容量装的液体多,它的容量就大,反之,它的容量就小。
4.感受需要统一单位二、联系实际,认识单位。
1.感受单位“升”。
出示例2,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问:观察这些容器的图,你看到了什么,什么要说的?说明:图里的升或L是表示每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能盛多少液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____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四(上)教学进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
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四年级上学期教学使用。
为了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三维目标、编排特点等作如下说明:一、教学内容:数与代数:几十或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表内除法的扩展),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商不变的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中括号,三步混合运算,解决连乘、两积(商)之和(差)、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图形与几何:升和毫升,1升官1000毫升;从前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包括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组合体);射线、直线的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画角,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和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分段整理数据,简单的调查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62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62页】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
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
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一:较大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含义。
2. 通过实际案例练习,能够会用较大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数学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2.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教学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一道题目:“1000 + 3585 = ?”,请学生回答。
2. 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目的解法,如何做加法运算。
二、讲解新知(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加法运算的规则,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加法运算方法。
2. 引入较大数的加法运算,讲解如何进行进位操作。
3. 通过实际例子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较大数的加法运算技巧。
三、拓展练习(15分钟)1. 出示一些较大数的加法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流答案并检查。
四、讲解新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减法运算的规则,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减法运算方法。
2. 引入较大数的减法运算,讲解如何进行借位操作。
3. 通过实际例子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较大数的减法运算技巧。
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出示一些较大数的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流答案并检查。
六、小结(5分钟)总结较大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掌握运算方法。
教案二:整数加减法的乘法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乘法的含义和性质。
2. 掌握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则。
3. 能够灵活应用整数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数学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2.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教学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个问题:“如果每个班级有25个学生,班级数有5个,那么总共有多少学生?”请学生回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解新知(15分钟)1. 复习之前学过的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引入整数的乘法运算,讲解乘法的概念和性质。
苏教版 四4年级 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升和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观察物体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可能性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八垂线与平行线九整理与复习小。
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练习一的图表示把第一杯水先倒入第二杯,结果第一杯里还剩下一些,再把第二杯水倒入第三杯,结果第三杯正好倒满,说明第一杯的容量比较大,第二、三杯的容量相等。
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判段并说明理由。
3.创编练习: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同学判断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段。
四、课作。
(预设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第1、2、3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
错误的同学订正,全对的同学做“提高题”。
提高题: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会流失1升水。
一小时浪费多少水?一天呢?五、家作。
1.《课课练》第1页第一、二题。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课题:认识毫升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以及对于1毫升概念的建立。
练一练中的第2题,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做,1名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当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课后进行再次操作。
(二)比较练习练习一的第4~6题(三)创编练习把1升果汁倒入2个大杯和6个小杯,1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2个小杯。
你能算出1个大杯和1个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吗?点拨:根据1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2个小杯,可以求出2个大杯可以换4个小杯.总共就有10个小杯。
四、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2、3页的第2、4、6、7、8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苏教版】2018学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 2 )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4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 本课时共(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 )页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 )页 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 )页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 本课时共( )页 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页 第( )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小学数学四年级备课总第( )页本课时共( )页 第(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
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
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
)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
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
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1、认识升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 L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
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3、认识1升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
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
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谈话: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学生活动三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容量升 L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L)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
(板书课题:认识升)二、自主探究,实践求知1.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学生会兴趣高涨,急于表现自己)2.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1/4升、1/2升和3/4升。
(1)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2)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3)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1升处记上记号。
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4)动手制作。
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提问(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制作的?(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1/2L和2/4L)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一样大)4.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1)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
待学生做完后,提问: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新课标第一网你一天能喝这样的几纸杯水?你喝的水够1升吗?谈话:同学们要注意每天多喝水,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先估计桌子上放着的一碗水比1升多还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先让学生以前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把一碗水与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计意见。
再实际量一量,来验证估计。
三、运用新知,展示能力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例如碗、锅、盆等。
(2)用自制量器盛1升水。
(3)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4)观察本组其他同学容器里水的高度。
(5)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