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淮北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卷

淮北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卷

淮北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该题后括号内)1.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

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宗法制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B.宗族和氏族内涵具有一致性C.宗族的形成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D.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2. 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

”他批评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监察谏议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4.清人赵翼论及战国时期的人物:“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

”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有( )①诸子百家的形成②争霸战争的开始③“士”阶层崛起④专业官僚的出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

这说明(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6.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

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7.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盐场井灶,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煤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查核。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B. 区别大宗小宗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D. 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惧其散而无“统”也等字眼意在强调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稳定稳定统治秩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削弱庶子政治权力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区别大宗小宗也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规定嫡长子为大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

选项B中“科举制”不符合“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机器更加稳定”,排除C;“内阁制”时间不符合,排除D;材料中的“制度”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郡县制下地方官员“都是皇帝的雇员”,皇帝可以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A项正确。

3.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候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安徽省2017年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安徽省2017年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安徽省2017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3、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

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D.君主专制的加强4、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 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 D.设军机处5、中国古代选官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C. 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6、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9、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10、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弱是因为专制主义A.对维护社会安定已经不起作用 B.妨碍社会进步C.已经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D.使得地方割据日益严重11、下列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晚开放为商埠的是()A.南京 B.厦门C.天津 D.杭州12、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厂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1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B.割地、赔款和开埠C.英国、法国和日本 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14、林肯总统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问题征询意见,结果7名阁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总统在宣布会议结果时却说:“7票反对,一票赞成,赞成的占多数。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和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和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历史必修1 1-11课)注意事项: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共37道小题。

2.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把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3.下列情形之一者,该题不能得分。

⑴答案超出边框者;⑵不在指定位置书写班级、姓名、考号者;⑶答案结构混乱者:不段落化、序号化;⑷字迹特别大、小、潦草者;⑸态度不认真,明显应付了事者;⑹卷面特别脏、褶皱者……第一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 D.士4.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关于右面“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5.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7.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2 图3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

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9.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废除丞相③设置内阁④增设军机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11.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征是A.小国寡民B.长期混战C.文明程度高D.血缘关系密切12.雅典民主制实质上是A.奴隶主贵族的民主B.奴隶和平民表面上的民主C.所有公民的民主D.统治者推行独裁的工具13.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的出现是由于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1页共6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2页共6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3页(共10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4页(共10页)---------------------------------------------装----------------------订-----------------------线--------------------------------------------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结果B.平民反对贵族的结果C.罗马版图扩张的结果D.奴隶主的自觉行为14.组织编写《民法大全》的罗马皇帝是A.屋大维B.戴克里先C.哈德良D.查士丁尼15.罗马共和国成立于A.公元前5世纪B.公元5世纪C.公元前6世纪中期D.公元前6世纪末16.以下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下院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B.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由国王提名C.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D.内阁拥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等权力17.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具有革命意义是因为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18.美国1787年宪法制宪原则出于下列哪位思想家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狄德罗19.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A.三权分立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C.允许奴隶存在D.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20.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政治权力B.协调当时各种社会矛盾C.确立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D.确保国家摆脱殖民统治21.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于A.拿破仑统治的确立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2.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深远意义在于A.杜绝复辟势力B.推翻了帝制C.确立了民主政治D.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3.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安徽淮北一中18-19学度高一上学期年中考试-历史

安徽淮北一中18-19学度高一上学期年中考试-历史

安徽淮北一中18-19学度高一上学期年中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答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宗法制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按宗法制的规定,以下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6.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史家的研究论文C、秦简的记载D、民间的传说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D.实行郡国并行制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依据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其继任者是A.嫡长子 B.兄弟 C.功臣 D.庶子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度3.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B.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C.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D.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4.“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

”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5.顾名思义是概念研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体现了古人的制度创新。

该制度是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6.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7.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迅速调度粮草。

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淮北一中2017-2018高一月考

淮北一中2017-2018高一月考

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张复古倒退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由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其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C.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D.其靠母系血缘关系维系4.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

”其原因包括①王权至上,地方诸侯完全听命于中央②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③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6.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7.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分)1、《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

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

”该规定表明A.宗族成为基屡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3、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兔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4、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A.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B.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C.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 D;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5、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选育的公正性D.注重门第家世6、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7、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

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

【新】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人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A. 主张政治改良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 主张复古倒退【答案】A【解析】由材料“但有所损益”“也有所损益”可以看出,孔子强调改良,故A项正确。

题干的重心是强调夏、商、周三代制度在集成过程中的改良,故BCD三项错误。

2.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

点睛:根据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如不能履行义务,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3. “先王之法,立天予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由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C. 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D. 其靠母系血缘关系维系【答案】A【解析】由材料“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内容,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的,A 正确,BD错误。

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人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A. 主张政治改良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 主张复古倒退【答案】A【解析】由材料“但有所损益”“也有所损益”可以看出,孔子强调改良,故A项正确。

题干的重心是强调夏、商、周三代制度在集成过程中的改良,故BCD三项错误。

2.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

点睛:根据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如不能履行义务,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3. “先王之法,立天予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由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C. 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D. 其靠母系血缘关系维系【答案】A【解析】由材料“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内容,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的,A 正确,BD错误。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2。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

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

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有利于主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D.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3.《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重视民心向背B。

宜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4.《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材料直接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5.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威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

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屋拱月,鳞次栉比。

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彰显财富,发展商业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

2.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A. 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 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 有利于主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D. 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的原则,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正确。

材料中说的是“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周朝一朝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A错误。

宗法制不仅适用于王权,也适用于其他贵族权力的传承,B错误。

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D错误。

3.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 重视民心向背B. 宜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材料直接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封”,可以得出是分封制,D正确。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制度,与题干中的周朝不符,A 错误。

宗法制是保证贵族权力的继承稳定,与材料无关,B错误。

郡县制普遍推行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中关键词的把握。

“封”字,可以直接得出分封制。

由《史记·周本纪》,可确定是周朝,用时间排除两个错误选项。

5. 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提干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即贵族统治;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选项。

B选项不符合史实;C、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并没有体现出分权政治的“转变”。

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威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

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屋拱月,鳞次栉比。

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C.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宫为中心”“众星拱月,鳞次栉比”可知,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经济,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意图,故排除;“天下共主”是西周,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 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A. 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B. 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D. 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实行的对象是诸侯王,不是百姓,排除A。

推恩令不是单纯的施加皇恩,而是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以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C正确。

D项中的“欺骗”、“愚弄”用词不恰当,且推恩令最后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推恩令。

学生需掌握和识记推恩令的内容及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最后造成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贵郡管辖。

最后,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8.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B. 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C.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高效廉洁D.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作者对科举制评价很高,认为科举制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D正确。

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材料未体现,A错误。

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官僚的高效廉洁,D错误。

9.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官职)一一“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应该是A. 明代的内阁首辅B.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 汉代的尚书令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即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政务繁琐,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是指内阁只是皇帝的內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是指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

故本题答案选A。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是宰相,有相权,B错误。

汉代的尚书令有决策权,C错误。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在清初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与题目不符,D错误。

10.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C.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御史和宰相关系的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说明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相位之争,A错误。

汉武帝设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开始改变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C错误。

御史权力小于宰相,D错误。

11.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束、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宗法制的影响B. 封建国家的倡导C. 分封制的产物D. 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A【解析】“十五世同居”说明是按照宗族形式进行聚居活动,是宗法制思想体现,故A正确;材料中思想是观念的影响,与国家倡导无关,故B错误;分封制是宗法制思想外在体现,故C错误;君主专制不是材料思想体现,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12.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待中等,这些人组成内朝。

议朝的内朝与明朝的内阁的相同点是①都具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②都是待从皇帝的内廷机构③都是处理全国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树④都能够参与决策军国大事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明朝的内阁不具有削弱相权的作用。

13. 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

在“分封制一郡县制一郡国并行制一行省制”演化中,主要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了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益完善,D正确。

分封制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

地方制度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错误。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不断完善,D错误。

14.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

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解析】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是在夏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在辛亥革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是在夏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