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经济学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逻辑相比较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逻辑相比较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历史教训,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借鉴了全球关于发展的经验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本质、发展阶段等进行深刻阐述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当代中国必须采用和实行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阐释,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也出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但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它所说的人本与《手稿》中的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理论基础不同《手稿》中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异化史观。

《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异化有4种表现形式:一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

劳动产品不为劳动者所有,劳动产品换成资本后,还成为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二是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

劳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活动,但工人在从事劳动时,没有感受到幸福,反而感觉到不幸。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想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2]对于工人来说,“这种劳动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

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

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

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

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

维普资讯

财经 问题研 究
20 0 6年 第 9期
总第 24期 7
其基本需要 ,在这里 ,“ 基本需要”的满足或更多的 “ 需要满足 ”并不一定导致 “ 发展 ” ,发展是非 基本需要层面、非物质的或精神上的 ,发展是一种 “ 意识 的结果 ”而不是 “ 无 人类某种价值或公共 意志引导的结果” ,因此 ,与其用 “ 发展”来误导人类的行为去为 “ 生存竞争” 进行 “ 残酷斗争” , 不如用 “ 适应”或 “ 生存”来引导人类 “ 善意合作 ” …这种观点显然是极端偏颇 的。不错 ,就物种 。 进化的层面上说 ,人类是在 自然界进行 长期 的 “ 生存 斗争” 中 自然 而然演进 的结果 ,正 因如此 ,其 发展无不打上 “ 然”的烙 印。虽然与其他 “ 自 非人类 ” 比较,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非基本需要层 商、 非物质的或者精神层面上的” 但也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 “ , 满足基本需要”的生存问题就与 “ 人类 发展”无关。此其一。其二,人类发展需要遵循 “ 然秩序” 自 ,但 “ 非基本需要层面、非物质的或精神 层面上的”发展怎么就与 “ 人类理 陛”无关呢?人类发展怎么就变成 了一种纯粹 “ 无意识 的结果”呢? 遗循 “ 自然秩序” 与发挥 “ 人类理性 ”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 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许 多事物是人类无意造成的或人类有意也获得不了的,而必须 由 “ 自然秩序”来决定 , 但同时 ,也有许多 事物是人类有意努力或预期的结果。对此,阿马蒂亚 ・ ( m r a e )曾有透彻的洞察和分析。 森 A a y n t S 森指出,虽然成功故事的后面必定有失败或挫折 , 但人们 可以在 “ 干中学”去理性地获得成功。 “卜 分常见的是 , 事物恰恰如其所显现的那样 ,而且确实当人们努力工作而达到 目标时,或多或少就是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周淑敏,于泉蛟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对于这一论断,学术界通常解读为马克思对“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而实际上,这一论断还潜在地指明了如何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路径,即:人首先通过劳动获得真正的自由,又在获得自由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生成和占有全面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实践的进行都是人占有其本质的必经之途,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异化;自由;实践;人的本质的占有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8-05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5收稿日期:2020-11-15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东北振兴的文化自信困境与对策研究”(LR2020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追问与有效建构研究”(L19BZX007)。

作者简介:周淑敏,女,广西贵港人,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泉蛟,吉林柳河人,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辽宁大连11604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尾部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85。

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明白:何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何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到马克思《手稿》的开篇部分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

马克思是以这个论断为前提,对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人的自由、剥夺人的劳动条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行文逻辑当中又潜在地指明了解放人、复归人的本质的路径,即:恢复人的自由,在自由的条件下通过劳动生成人的真正的本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作者:郭丽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5期“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的超越与发展(一)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马克思在《手稿》里说到:“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看到了对象化的活动对于确立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人创造了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

黑格尔是在精神本体论的大前提下来考察劳动的,他的人之本质的劳动只限于精神活动。

后来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将劳动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

在马克思看来,同一本质的事物是相通的,可以被中介所调和,而真正的极端如极和非极、人类和非人类则不能被中介所调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二)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

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研究_关_省略_观的中国演化人本经济学研究_评介_卫兴华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研究_关_省略_观的中国演化人本经济学研究_评介_卫兴华

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4期t z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研究)))5关注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演化人本经济学研究6评介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8)04-0095-02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执政兴国的战略思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特别是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要高度关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王晓林、丛屹、沈建明的5关注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演化人本经济学研究6(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书中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观点。

例如,针对有的学者将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的观点,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并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不过是强调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摄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实际运用,在其/范式篇0、/总量篇0、/分配篇0中,用新的视角分析和运用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货币与资本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并将其与西方经济学中相关流派的理论进行对比与取舍。

本书以客观、翔实的论证,较深入地剖析了新古典范式的逻辑困惑和现实悖论,分析了其/五大缺失0,即历史性维度、现实性维度、复杂性维度、属人性维度和批判理性维度的缺失。

作者认为,在发掘马克思经济理论深厚的人本、演化思想底蕴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复杂性科学、人本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范式之精华,或许是摆脱经济学既有范式窘境的出路。

作者揭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以劳动者群众为本0之内涵,提出劳动者群众(包括脑力的和体力的劳动者)的活劳动既是价值的生成或创造之源,又是价值的形成和增值之本,且唯有人的活劳动能够评价价值,这不仅揭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意蕴,而且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效用价值论的主观片面性。

马克思早期人本思想研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马克思早期人本思想研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马克思早期人本思想研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发布时间:2022-07-22T01:09:50.953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5期作者:邢倩[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人学的代表作。

其内容证明了马克思并不是不讲人权邢倩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358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人学的代表作。

其内容证明了马克思并不是不讲人权、不讲人性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与人本思想相矛盾的,马克思反而一直注重人的现实、人的本质、人的解放与自由。

深刻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丰富的人本思想内容,有利于科学评价《手稿》中的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思想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思想关于人的普遍本质、劳动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人本思想。

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作为最高目标的人道主义原则,这一原则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科学共产主义融为一体,在《手稿》中更是得到阐发和彰显。

(一)关于人的普遍属性人是源于自然并依赖于自然的自然存在物。

在实践中,人为了生活资料而必须与自然界产生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维持机体生活,从事其他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因此,人的自然性是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和人相异化罢了。

人是自然演化和生物进化的结果,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活,不可能摆脱其自然的属性和对自然的依赖,人还是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通过揭示人的本质阐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它使人的生产比动物生产更加全面,人可以不受肉体的需要而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可以审视自己的活动,把自身作为主体,并把活动的对象作为客体,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究其缘由就是因为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客体的作用是主动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人本管理原理[教材]课件

人本管理原理[教材]课件

管理学基础
组织行为学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强 调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调 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领导理论
研究领导行为和领导效能,认为领导 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 间的关系以及领导者的个人特质。
社会学基础
社会互动理论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在公共安全领域,人本管理强调社区警务和公众参与,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通 过加强警察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人本管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跨文化融合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人本 管理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人本管理实 践通常包括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创 造自主的工作环境和激发员工的创新 精神等。
的关键难题之一。
团队建设
如何建立高效协作的团队,提高 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也是人本
管理实践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员工发展
如何关注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 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是 人本管理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未来人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未来人本管理将更加注 重个性化管理,关注员工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CHAPTER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招聘与选拔
绩效评估与管理
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应聘者 的个人特质、潜力以及与组织文化的 匹配度,而非仅仅关注学历和经验。
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鼓 励员工自我评价和同事间的相互评价 ,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员工培训与发展
提供持续的员工培训和发展机会,以 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 足组织发展的需求。

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现实观

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现实观

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现实观作者:胡凡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在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中,资本主义是最强有力的、其次是人本主义,物本主义的力量是较为脆弱的。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决定,要利用资本主义创造财富、利用人本主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利用物本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应控强助弱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人本主义;物本主义;现实观一、“资本主义”、“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来都没有严格的定义,本来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出奇的体制,应特殊需要而产生。

亚当•斯密所谓有两种“系统”可以增进人民的财富,一是农业的系统,另一则是商业的系统,并认为商业的系统乃是现代的系统,此即资本主义;克拉克指出,用资本主义这一名词概括现代经济制度是19世纪社会主义之发明的办法。

黄仁宇经过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考察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内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

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资本主义之成为一种理性的系统(rational system),在其能继续发展。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有效的实现物质生产的系统,但是由于占有资本的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人,所以是少数人实现人本主义的一种手段,是少部分人借助大部分人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但是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功能却不可小视。

人本主义的本质乃是强调社会的一切运作的核心乃是人,强调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满足。

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人本主义从理论上探索、设计适合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类需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适当的经济安排和社会安排。

作为经济学上的人本主义,它强调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是人本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前提。

它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强调财富和要求,它强调发展和需要。

人文经济学的时代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文经济学的时代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文经济学的时代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人文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探讨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文因素,强调对人类行为、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研究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传统经济学往往过度强调理性和自利,缺乏对人性和社会影响的充分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经济学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问题。

本文将围绕人文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及意义展开探讨,旨在阐明人文经济学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以及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对人文经济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性因素,促进经济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为构建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人文经济学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阐述人文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特点与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探讨人文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展望未来发展,并进行总结性的结语。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重要观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人文经济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经济学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从理论角度分析人文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与意义,深入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本文旨在凸显其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人文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意义提供参考。

最终,本文旨在呼吁人们对人文经济学的重视与关注,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构建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2.正文2.1 人文经济学的概念:人文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将经济学与人文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文学等结合起来,关注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道德、历史等人文因素。

经济金融网站大全

经济金融网站大全

经济金融网址大全(2010-10-11 15:02:17)标签:财经经济学网址大全非常有价值的东东,在我的收藏夹里放了好久,极力向大家推荐,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n/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n/清华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1.经济学家的网上资源/EconFAQ/EconFAQ.htm...l提供的网上资源.2.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http://ideas.uqam.ca/提供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资料3.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之论文系列http://ideas.uqam.ca/ideas/data/PaperSerie...l提供论文的机构4.Altaplana国际经济学门户/gate.html ;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资料7.5.金融经济学网站/;提供金融、经济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论文、期刊、数据等6.神奇经济数据库/ ;集中了大量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主要供计量经济学家使用8.国民经济研究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提供讨论稿、数据,中国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下载9.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有许多讨论稿,部分可以免费下载10.普林斯顿大学Pliny Fisk经济学和金融图书馆/~econlib/ ;提供经济学,金融方面的论文,数据,经济学和金融学网站等。

11.经济链接/ ;提供经济学家、学生常用的链接Elsevier Science /North-Holland的经济数据库http://www.elsevier.nl/homepage/sae/econbase/menu.sht包含大量论文,有17000多条摘要,6500篇文章可以全文下载(尚在增加中),涉及经济学的大部分学科12.期刊大全/ ;收集了部分期刊的电子版,只有会员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进入,但可试用其演示数据库13.Blackwell出版社出版的期刊/asp/listofj.asp世界著名的出版社Blackwell出版的期刊,部分论文可以免费下载14.思想图书馆/servlet/userage...t?func=showHome包括Academic Press, Churchill Livingstone, W.B. Saunders, 和Baillière Tindall出版的期刊和百科全书15.社会科学研究网/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有5个专业研究网,涉及会计,经济,金融,拉美和法律16.金融教员目录/~fin/findir/ ;收录全球180个学校,前50名学校的金融教师名单17.金融和经济研究人员黄页/dir搜索经济和金融人员的地址数据网18.耶鲁大学社会科学数据/SSDA/ssda.html ;19.美国统计署/ ;20.美国劳动统计署/21.(美国)健康统计中心/nchs/default.htm22.(美国)社会保障管理/ ;23.政治和社会研究大学联合会(密歇根大学)/24.密歇根调查研究中心/src/research.html25.经济学和老龄人口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26.老龄研究(政策研究中心:美国)/aging.htm ;27.外国劳动统计/flshome.htm ;28.《计量经济学》杂志数据库http://qed.econ.queensu.ca/jae/29.世界银行数据/data/30.货币,汇率数据http://www.wiso.gwdg.de/ifbg/currency.html31.欧盟http://europa.eu.int/index.htm3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3.世界银行/经济学会34.美国经济协会/AE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杂志的出版单位35.美国金融学会/是《金融》杂志的出版单位36.西方金融协会/wfa/index.html37. 美国会计协/Accounting/raw/aaa/ ; 著名的《美国会计协会季刊》的出版单位38.金融研究学会/为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关于学术理论,研究和金融实际39.国际金融管理协会/index.htm ;40. 欧洲金融管理协/~efma/经济学家的网上资源/EconFAQ/EconFAQ.html美国经济协会为经济学家提供的网上资源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http://ideas.uqam.ca/提供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之论文系列http://ideas.uqam.ca/ideas/data/PaperSeries.html提供论文的机构Altaplana国际经济学门户/gate.html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资料http://www.nobel.se目前网上能找到最全的免费图书下载网站,以前素心学苑的书几乎都有,哲学方面的比素心学苑更多。

人本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卢春兰【摘要】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管理、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

它曾被誉为教育领域的第三次教学运动,对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应用影响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情况人本主义理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提出来的,形成于20世纪50、 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源于当时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和“教育人说”思潮的影响,十分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

这一理论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主要研究人文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侧重于人文教育还是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学和教育学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分析每个学生或班级的一般需求,然后实施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他还认为,认知学习与无意义学习、体验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时候,给他们喜欢的东西,让他们真正学会。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启示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学生按照教师的思想进行强制学习。

课堂上,书本是严格的标准,教学内容就行了;课堂气氛沉闷或严肃;不与学生融为一体,距离感就很强。

统一考核评价标准,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简单,达不到好的效果。

随着人类的不断文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人本主义教育和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发现学生越来越抗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却越来越令人担忧。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人的类本质问题作者:刘玮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1期关于人本质的各种界定中,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研究成果最具权威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研究成果,从异化劳动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类本质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他提出的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使其在学术界又一次名声大噪。

其实,这并不是马克思研究的终结,这只是为其后人的类本质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本身,尝试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进行梳理。

在马克思众多的著作中,人的本质问题是其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继而创造性的从劳动对象化方面入手揭示了实践或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的类本质概念赋予明确的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人从本质上说,是具有社会性的,是在群体中的人,人以群体性和社会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

这就是说,不存在个体、孤立的人,人在本质意义上和其他人,和社会存在必然的联系。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命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1]这实际上就是说,类特性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就此而言,人之所以是类的存在物,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自由的活动和有意识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所谓自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浅谈物本主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发展观中的三种理念与两个转向

浅谈物本主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发展观中的三种理念与两个转向

浅谈物本主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发展观中的三种理念与两个转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发展观一般被定义为是特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如何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

其实一种发展观是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从本质上说,发展观表述的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看法,而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最终受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就是人类以劳动为中介从自然中获取或者在自然中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人的发展观首先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法的反映。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阈中,现代社会发展观的具体理念是多样的,但主流走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其二是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而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人本主义发展理念中工具理性主导了价值理性的异化形式。

人本主义与生态主义即分又合,相互交织,衍生出诸如生态人本主义等新发展理念。

一、物本主义发展观(一)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物本主义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的一种低级形式,是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走向异化的体现。

从表现形式来看,物本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物为本,以物资财富为本,被物本主义价值观腐蚀了心灵的人常常把物资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尺度,表现为重物、爱物、拜物,甚至把物看作是人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终目的,好似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对物的占有和利用上。

而物本主义从发展观角度看,就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的动机又为发展目的,以物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评判事物是非的单一尺度和依据发展观上的物本主义的发生和兴盛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不断物化,人类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不断物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正是人的这种物化带来了生活的改善,文明的进步。

浅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问题

浅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问题

会 。所 以 , 与社 会 是 一并 存在 和发 展 的 , 和 社 会 的 这种 关 系 的辩 证统 一 。在 以后 的《 学 的贫 困 》 《 产 党 宣 言 》 《 人 人 哲 、共 、 政治 经 济 是~ 种 相互 生 产 的关 系 , 正像 社 会 本 身生 产 作 为人 的人 一样 , “ 人 学 批 判 》 并经 过恩 格 斯 的进一 步 阐释 , 克 思关 于人 的 本质 的学 , 马
首先 表 现为“ 同 的活 动和共 同的 享受 ” 这 是人 的生 活方 式 的 主 中所 体现 的关 于 人 的本质 的思 想 , 共 ,
( 下转 第 4 6页)
4 4
霸嬲
牺 面我 们 提 到的 女干 部 的案 例 , 若是 对 她 的行 为 加 以追 究 刑 事 责 任 险 人 当时不 能有 主 观上 的任 意选 择 性 。总之 , 牲一 人 生 命保 护 的话 , 么 就会 产 生这 样 的后 果 , 女干 部 面对 歹徒 的追 杀 , 能 他 人或 者 多数 人生命 的情形 在 法律 上 被认 为 是 合法 的 , 那 即 只 因为 这 种 坐 等被 杀 , 不能 采 取 任 何 的 反 击 行 为 , 种 假 设 显 然 是 不 会 成 情 形在 现实 生 活 中是 不 能 阻 止 的 , 是 从 合 理 性 的 角度 出发 , 而 这 但 尤 立的, 在现 实 生活 中 , 人们 也 不会 无 动 于衷 , 是 会在 生命 面 临 危 其 是在 对 于牺 牲 一 人 保 护 另 外 一 人 的情 况 F, 主张 不 应 该 提 而 我 险时 , 想法 设 法 的采取 措 施 , 除 自己 的不 理处 境 , 排 甚至 是 转嫁 给 倡 , 与我 国社 会 主义 的法 制 精 神 将 不 相 符 合 , 利 于 礼 会 道 德 这 不 我们 应 该 具 体 情 形 具 体 对 待 , 持 不 同 的 判 坚 无 辜 的第 三人 身 上 , 是 我 们 必 须 正 视 的 一个 现 实 , 基 于 人 的 风 尚的建 立 。为此 , 这 是 本 性 而得 出的 , 利 避 害 , 趋 为求 自保 而 不惜 将 自身 灾祸 转 嫁 他 人 。 断标 准 。 司法 实践 中这样 的 案例 很 多很 多 第 四 , 能用 道 德 去要 求 人 牺 3 国家 重大 财产 与 某人 生命 的取 舍 不

立重视馆员在基层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以人本发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立重视馆员在基层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以人本发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读 者 工 作
山东 图书馆 学刊 2 1 第 4期 0 1年
应重视馆员在基层 图书馆发展 中的作用 以 人 本 发 展 经 济 学 为 研 究 视 角
黄红 华
( 北京大学信 息管理 系, 北京 10 7 ) 0 8 1
[ 摘 要 ] 文章 以人本发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 设计馆员发展的层次结构 图, 以探究如何更好 地发挥 馆员在基层 图书馆发
道 、 区图 书馆 ( ) 。 由于 基层 图书 馆 处 在 整个 社 室 等
图书馆体系的底端 , 是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在各地 的
网点 , 最贴 近 民众 的 图书馆 , 是 因而也 是实 现 图书馆
村 图书 馆服务 的可持续 发 展需 要寻 找更 合理 的发 展 路径 。认 为要 切 实掌握 不 同社 会发 展水 平条 件 下各 地 区农村 居 民 的实 际文 化 需 求 , 索 图书 馆 大 众 文 探
保障机制等特点 , 设立图书馆基金会可 以成 为基层

3 ・ 8
黄红华 : 重视 馆员在基层图书馆发展 中的作用—— 以人本 发展 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应
发展的快乐 , 其它们对经 济发展 的影 响和调节。 及
三大影响因素的制约 , 但是制度、 资源、 分工与人都
是处 在 相 互 作 用 的关 系 中 。这 里 的 制 度 有 文 化 制
度、 法律制度 、 组织制度 和管理制度 ; 资源有 自然 资 源、 资本资源、 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 需要考虑这 些 变动 中 的因素 。 最 为关 键 的是 , 足 人 的 需求 不 满 仅仅 是 在物质 方 面 , 要满 足其 精神 需求 、 长需求 还 成 和权 力 需求 。在 这 三 大 因素 中 , 度 是 属 于 决定 性 制 因素 , 能对资源和分工起到决定性影 响。资源和分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夕“人本主义”的最后一搏——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夕“人本主义”的最后一搏——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得 空前 的理 论 “ 利 ” 而这 一“ 胜 , 胜利 ” 恰是 哲 学 的失 败 。 恰 关键词 : 14 《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本主义; ; 政治经济学; 异化劳动 ; 史唯物主义 历 中图分类号 :11 A 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62— 87 2 1 )4— 0 7— 2 17 6 4 f0 1 0 00 0
福建 论 坛 ( 社科教育版) 2 1 第4 0年 期 1
・・ 7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夕“ 人本主 的最后一 义" 搏
读 《 4年 经济 学哲 学手稿 》 14 8
顾 砷 ( 旦 大 学 国 际 关 系 与公 共 事 务 学 院 。 海 复 上 20 3 ) 04 3
摘 要 : 14 《 8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 马克 思首次深入接触政 治经济学 的结果。对照此后诞 生的“ 是 马克 思主义” 理论 , 该文 本 正处 于一个重要转折前夕, 探讨其理论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 思的理论 转向。马 克思同政治经济学 的这 一接 触也是哲 学同政 治经济学 的接触, 在文本 中他以哲学的方式“ 解决 了” 政治经济学的矛盾 , 赋予 了哲 学对其对 立面的绝对统 治, 哲学获 使
【 作者 简介 】 顾砷 (9 5一 ) 女 , 海人 , 18 , 上 复旦 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务 学院政治 学理论 专业 2 0 0 8级硕士 生, 究方 向: 研 政 治哲学、 治学理论。 政

、对古典政治ຫໍສະໝຸດ 济学的清算 与马 克思再早先的著作相比 ,14 《8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 》 ( 以下简称《 84年手稿 》 有什 么真正的新 东西 呢?笔者认 14 ) 为它是马 克思首次深入 接触了政治 经济学的结果 。固然 , 这 并不是马克思第一次就 经济问题发表意见@ 莱茵报》 。《 时期 结束后 , 马克思不得不在政 治范围之外 去寻找在此范 围内不 可解 决的 冲突的理 由 。这 促 使他转 向了政 治经 济学 。包 含 《 84年手稿》 内的《 14 在 巴黎手稿 》 是他 同政 治经济学 的第一 次接触 。从 日后来看 , 它将马 克思引入 了一 个极 其重要 的研 究领域 。但也正 由于是初次接触 , 对照之后的“ 克思主义 ” 马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本管理的比较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本管理的比较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本管理的比较分析1. 介绍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和人本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价值,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而人本管理则注重员工的个体价值和满足,强调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和员工的主观感受。

本文将从定义、核心理念、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对人力资本理论和人本管理进行比较研究。

2.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耶和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能力是一种资产,就像资本一样,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该理论鼓励企业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1 核心理念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点:•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人力资源不仅仅是企业的成本,而是一种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员工的学习和发展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是无形资产:员工的知识和经验等能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具有长期价值。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业绩。

2.2 优点和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的优点包括:•强调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强调员工能力和价值的积累和开发,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然而,人力资本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理论建立在假设员工的学习和发展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实际效果可能有差异。

•对于无法被量化的员工价值,如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人力资本理论没有提供明确的评估方法。

•人力资本理论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情感,对于员工的主观感受缺乏关注。

3. 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注重员工的个体价值和满足的管理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人本政府的应有之义
学生姓名储伟指导教师章启祥
分院工商管理分院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班级10人力一班学号 1020320144
2012年6月8日
浅谈人本政府的应有之义
摘要:说到人本政府,我觉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的政府应该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及人本政府。

关于人本政府,立法旨之一是方便群众,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求设定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法以民为本”的鲜明特色,以培养人、塑造人、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入手,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人本政府职能转变权利监督满意度
我想从零九年的上海塌楼事件来谈谈人本政府的应有之义,塌楼事件随着调查的开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想看到但又是预料之中的场景---政府工作人员的身影深陷其中。

虽然此次楼房的倒塌与被牵涉的政府工作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但至少是让公众又一次认识到了权利参与市场的事实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这种权利对市场的干预在很多实际案例中也被证明是腐败滋生的最大原因。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多次提到权利参与市场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带来的危害。

它必然会通过对要素市场的控制来损害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并传导到商品市场,使得受影响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最终可能会演变成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及其财富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集中,而这会给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害。

这应该是还处在转轨中的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

这不禁促使每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人深度思考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即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什么。

而在政府职能基本确定之后,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制度途径又在哪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

那就是政府的职能只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做市场不能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干预市场运行,更不是直接参与市场,与民争利。

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就应该是服务型政府,而不是经营型政府。

诚然,我国的政府在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中也是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

所以我们看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努力,也看到了我国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所作的创新。

应该来说,从政府机构这个层面上来讲,服务型政府的框架已经逐步确立。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然而,在制度尚待完善和监督尚待加强的背景下,昔日政府层面的经营行为在很多地方演变成了政府公职人员个人的经营行为。

服务型政府自然也就通过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被扭曲了,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更加安全地从市场中尽量多地攫取财富。

这种扭曲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经济矛盾从先前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官、商与民的矛盾。

这就势必造成在一些地方、一些基层政府官、商和民的利益形成了背道而驰的状况,而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这种通过权利参与市场而形成的官、商和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经济上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导致内需匮乏、资源错配、资产泡沫、宏观经济失衡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在价值观上则必然导致经济人对权利寻租的热情大大超过对市场竞争力培育的热情,这又势必会引致人力资本的误置并抑制作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恒动力的创新能力,并且会进一步助长不正之风;在政治上则容易形成官、商与民对立、干群关系紧张,成为群体性事件滋生的土壤,从而影响到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

这种从权利到经济、从经济到价值观、从价值观到政治的传导机制一旦形成,对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

如何切断这种恶性循环机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而,向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仅有政府机构层面的职能转型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上加强作为政府职能实现工具的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

这就引出了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理论上能够很好回答的问题,实践中各国的做法也是差异化比较明显。

在西方国家,预防权利被滥用是通过普选和三权分立来实现的。

普选的效果实际上就是让执政党在竞争“上岗”中感受到让选民满意的压力,重在选民满意,而滥用权力的执政党是不可能得到选民的满意的。

这事实上是从宏观上给了各党派约束本党公职人员行为的巨大压力;三权分立的目的则是通过相互监督的方式在制度上预防权利滥用的发生,重在制度监督,而缺乏监督的权利
必然导致滥用,也就不可能使选民满意。

这一制度是基于经济人假设下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公职人员行为监督的必然逻辑,与是否存在执政党的竞争没有关系。

所以,让人民满意和监督权利的行使这对互为因果的要素才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核心所在,而人民满意是终极目标,普选和三权分立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党在执政,这都无关大局;一个国家有几个政党或执政是否有竞争,同样也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正如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所说的:“党可大可小,但要人民说了算”。

所以,只要能实现以上两点的政治制度就是好的制度,并非一定需要照搬西方式的普选和三权分立制度。

那么,党在执政过程中实现以上两点的途径在哪里呢?对于权力的监督,最重要的无疑还是要加强中央提出的党内民主的建设,预防权力过分集中而引发滥用。

这一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从政治上来说,民主本来就是针对执政党而言的。

即使是建立在全体选民民主表达基础之上的普选,最终也是要通过执政党的民主执政来实现国家目标。

而三权分立制度则是西方政治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

事实上在我国,党内部的民主实现形式也在积极探讨之中。

其中以深圳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开的行政三分制架构为代表。

可以预想,这应该是解决权力监督问题的良好体制;对于如何让人民群众满意,实际上是公众对执政党的监督。

在西方是通过宪法赋予公众充分的自由来表达对执政党满意度的方式实现的,而公众的满意度最终是通过选票的形式来影响执政党。

所以,从政治上来说,自由是针对公众而言的。

只要公众有表达自己对执政党或是某个政府机构或公职人员满意度的自由,而这种表达又可以影响执政党的行为或被表达对象,那是否普选就是无关紧要的了。

从这一目标来说,我们应该肯定和丰富公众合理合法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和自由,并切实让公众的表达能够影响到被表达对象,而不是简单地限制或害怕公众的表达。

事实上,综观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只是针对某些政府机构或政府公职人员的,并没有针对整个执政党的。

这就充分说明公众对整个执政党的肯定和对少数政府机构或公职人员的否定并不是矛盾的,鼓励公众合理合法表达政治意愿并最终反馈到对被表达对象的行为纠正是引入群众监督的极好机制。

当然,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也存在被公众滥用的可能。

在我国,这种群众监督是否有效实际上是一个官员价值取向的问题,而这种价值取向显然受
干部考核标准的制约。

最近中央恰恰提出了要逐步淡化官员考核的GDP指标,同时逐步增强人民满意度这一指标的权重。

结合温家宝的在中国地质大学的讲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情来看看我们的政府的工作,多多关心我们的祖国,通过以上的讨论,应该来说这一战略方向是党的执政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剩下的问题就只有如何在考核中体现人民满意度这一技术性问题了。

总之,让人民满意,才是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泽百姓的根本保障,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