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01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含解析)
(备战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论述类文章阅读 精选专题(名师解析版)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②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④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⑤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专题卷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考题解密+样题导做+强化训练(解析版)
2020年高考考题解密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素材解密】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主要有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近年来课标卷大致考核三类内容,传统文化、艺术理论和时评,如17年课标1卷的《气候正义》、课标3卷的《留住乡愁》,18年课标2卷的《被遗忘权》、课标3卷的《命运共同体》为时评类;17年课表2卷《青花瓷》,18年课标1卷的《诸子学》、19年课标3卷的《传统表演艺术》为传统文化题材;19年课标1卷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课标2卷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为艺术理论题材。
由此我们认为2020年高考课标1卷考核时评类、课标2卷考核传统文化类、课标3卷考核艺术理论类概率较高。
【题型猜想】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较为固定三道选择,其中一道选正确答案,另两道选错误答案,题干表述三年没有变化,主要考核点为“信息筛选与整合”“文章论证分析”“文章内容概括”。
信息筛选主要考核文章概念和句子;论证主要涉及论点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概括类17年倾向于根据文意推断、18年文意概括和推断综合、19年倾向于文段内容的概括。
由此猜想2020年概括基本会按19年的方式命制,第3小题倾向于文段或某个局部的概括,特别注意提防用文段的知识解释课外的内容,如19年课标1卷中第3题中的选项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
’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再如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壇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这类的题目。
(四个选项的内容均为文章之外的事例)【命题陷阱】该题型命制主要采用转述、概括和组合的方式命制,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为偷换概念、改变概念的范围、无中生有、转换句子之间的关系(强加因果、因果倒置、过于绝对)等;论证类一般为论点概括错误、论证顺序颠倒或添加(丢掉)某环节、论证结构概括错误、论据和论点不搭配、论证方法概括错误等。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考点:1.《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朱启平《落日》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2.批驳的事实依据3.论点和论据不匹配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2020高考语文试题考点解析与练习:论述.doc
考点14 论述类文本阅读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20高考新题型论证方法思路
(一)因果论证【示例】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作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评析】作者运用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之例,考虑了古今中外,素材具有代表性,也有力地说服了“磨难能够历练人生”的中心;运用探因分析法,揭示了他们成就人生的原因:面对磨难,却不向命运低头。
(二)正反对比论证【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评析】本段的中心是“沉稳从无欲而来”。
作者以如来佛祖、诸葛孔明和霸王项羽为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面肯定“无私欲”对沉稳性格的作用,反面批驳“有私欲”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心突出,无可辩驳。
【示例】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济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高考语文-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材料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建议用时:30分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材料,强烈推荐!【命题趋势】“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是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最新出现的考点,作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本质是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2018年、2019年高考延续了2017年课标卷题型。
在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采用考生很不熟悉的主观题型,可以说为该考点的命题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考生备考今后的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满分技巧】其实不论阅读类题目的考点以何种形式考查,其旨始终为一,那就是看考生究竟有没有读懂文章。
(1)客观题型的备考: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
从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试题中,我们还看到,除了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外,考生还要具有思维拓展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筛选支撑文中观点的文本之外的论据。
(2)主观题型的备考: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式的特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生要认真梳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手法的相关知识点,不能走马观花,要把这些知识点掌握、记牢,并能够活学活用。
【限时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1)引用张颐武和曹刚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论证“饭圈”与明星和演艺机构是一种共生关系,指出这种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危害。
祝燕南特别强调在治理“饭圈”乱象的过程中,要厘清几个对象:“我们治理的对象是明星经纪公司、文艺娱乐平台机构和资本;演艺人员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对于那些触及法律红线的要依法追究责任;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引导教育的对象。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用更多积极健康的节目充实文艺阵地。”
6.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容易陷入“饭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这反映出美育教育的缺失。彭锋表示:“‘饭圈文化’炮制出的流量明星像是生产线上一刀切的产品,是一种快餐式‘人造美’,不需要审美的敏感力,易于消费。如果青少年从小就能获得好的审美教育,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敏感,就不容易被这样的‘人造美’所俘虏了。”
选择题考法精研:文体论证特点分析
这个考法主要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的考查,包括论点出现的位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判断、论证过程的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等内容。考题一般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进行分析,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解答论证分析类选择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关键信息点,从而快速对应文中相应信息,并结合对原文论证要素、论证结构的分析,快速有效地作出准确判断。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解析一、论述类文本(共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2020高考语文提分二轮: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版 专题1 提分攻略2 题型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题型二__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题型特点]
1.题干表述明确
论述类文本的第2题,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
[技法回顾] (一)“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题3步骤
(二)论证常识
[典例剖析]
[例2](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题流程】。
2020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抢分点二论证分析题讲义含解析201901191660
抢分点二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突破点一理轻论证思路[典例]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层递进,先概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其特征和现实意义。
B.文章由概括到具体,阐释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机构独立、垂直运作、目标全面等特征。
C.文章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性为着力点,内容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的独立。
D.文章在论述监察机构的构成时,代表君对臣的御史对代表臣对君的言谏有管辖权力。
[思维流程] 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泛读。
筛选出对应信息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第2步:精读。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选项对应原文比对排除A项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今天监察制度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项是对文章整体结构思路的分析,从文章五个自然段的结构和内容看,文章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结构思路,先后问题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
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终目标的。
《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解析:选项对例证法理解错误,这里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论证的是“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
答案:×突破点二辨明论证手法手法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典例1]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2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 |阐述类文本核心3 题核心点 2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一、 (2019·武汉市调研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 )天人之学是贯串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
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适合的表述。
这个见解值得商议。
“ 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期间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按其思想系统,这类提法实质上是“ 天人感觉”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奇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人天,这显然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 天”的认识,大体始于夏、商期间。
从西周时起,“天”的看法有两种不一样的含义:一种是天数、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
以《周易》的经文为例,此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半是对于天命、天神的记录。
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件《尚书》,此中“天数”一词比比皆是。
这类状况到春秋期间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看法。
思想上的这类变化,第一见于兵家著作。
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初次提出时节、地利、人和的理念。
他说的“时节”,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程远近、面积大小、局势险易、环境利害等方面;“ 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舟共济。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获得战争成功。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时节、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行,而人和最为重要。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根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所以不是思想家们幻想的产物。
孟子以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以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看法,这和天数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追求“和” 而否认“同” 。
“和” 是多样性的一致,成立在事物相互区其余基础上;而“ 同”是清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调。
2020全国卷 Ⅰ高考压轴卷 语文 打印版含解析
绝密★启封前2020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
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
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
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
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
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
“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
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
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上海专用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01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 (1)
热点01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1.选文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经济、思想、哲学等方面的论述型的文章。
首先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
其次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
再次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与“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合并把握,主要是指词句理解。
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等以及不同词语、概念的关系。
2.“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可与“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合并理解,主要是指信息筛选。
主要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摘要、组合、概括并重新表述。
“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3.“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可与“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合并理解,主要是指思路把握。
即能够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4.“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指能根据文章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中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找出图文对应信息,补充、概括、说明图表信息。
5.“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与主要是考查推断、探究能力。
是指对文中未有的信息或所论述的事物根据文意进行合理预测、推演、判断、探究。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原卷版)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07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难点 07 正确“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指作者对事物的见解,“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偏向等。
正确“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能够从“一剖析四理解”下手。
“一剖析”指剖析题干的要求,即确立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角度剖析语句的意思仍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看法态度。
“四理解”的详细内容是: 1 .理解看法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看法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着重剖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看法态度的关系。
案例。
案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看法的论据,理解案例,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看法态度。
用句。
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看法的,考生要要点理解。
2.理解3 .理解引4.理解标记句。
这里的标记句指的是使用标记性词语(如“认为” “认为”“感觉”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常常能表现出作者的看法态度,考生要着重掌握。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1.袁世因为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建立悉依明制,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貌,“修明北监为太学” ,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是历代罕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念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
他还任用了一批信仰宋朝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朝理学遂成为清朝的官方哲学。
康熙在三藩之乱马上平定之时,便着手推行“偃武修文”的举措,诏开博学鸿词科,意欲将全国的学者绅士汲取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仍是录取了数十人,开始编修《明史》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余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文籍之一大总汇。
主持编纂的纪昀等人作成《四库全书硕,山东大学终生教授。
1949年考入山东大学师从冯沅君教授,毕业后,成为冯沅君的助教。
2020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专练01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重难点01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是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最新出现的考点,作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本质是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2018年、2019年高考延续了2017年课标卷题型。
在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采用考生很不熟悉的主观题型,可以说为该考点的命题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考生备考今后的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满分技巧】其实不论阅读类题目的考点以何种形式考查,其旨始终为一,那就是看考生究竟有没有读懂文章。
(1)客观题型的备考: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
从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试题中,我们还看到,除了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外,考生还要具有思维拓展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筛选支撑文中观点的文本之外的论据。
(2)主观题型的备考: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式的特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生要认真梳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手法的相关知识点,不能走马观花,要把这些知识点掌握、记牢,并能够活学活用。
【限时检测】一、【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重难点01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是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最新出现的考点,作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本质是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2018年、2019年高考延续了2017年课标卷题型。
在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采用考生很不熟悉的主观题型,可以说为该考点的命题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考生备考今后的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满分技巧】其实不论阅读类题目的考点以何种形式考查,其旨始终为一,那就是看考生究竟有没有读懂文章。
(1)客观题型的备考: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
从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试题中,我们还看到,除了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外,考生还要具有思维拓展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筛选支撑文中观点的文本之外的论据。
(2)主观题型的备考: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式的特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生要认真梳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手法的相关知识点,不能走马观花,要把这些知识点掌握、记牢,并能够活学活用。
【限时检测】一、【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城产生的。
从AlphaGo到自动驾驶,我们正亲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前不久,科学家研发出在专业麻将平台上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
与棋类活动相比,麻将具有更复杂的隐藏信息和不确定性,更为因难。
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则是人类情感的凝聚。
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城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功?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然而,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人们普追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
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人工智能显然漫有人生经历。
然而,“失忆者假说”有力挑战了这种看法。
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音视频资料和他人讲述,复原自己的人生经历。
“经历”于他只是一个既不真实、也很有限的数据集。
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对于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极为相似。
该假说使我们能够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盧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
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
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エ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背景。
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
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创作,是能够将人生与情感穿在其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利用人工智能,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期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
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摘编自李笛《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材料二:在传统观点里,写作被看作一种天赋。
但2014年德国的神经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种看法。
该研究通过对比职业写手和业余写手的大脑状态发现:职业写手大脑里的“左尾状核”区域会更频繁地被点亮,这个区城已经被之前的研究证明和音乐家、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密切相关。
这一研究说明:职业化写作也是一种经过刻意练习训练出来的技能。
它提示我们: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也可能具备写作能力。
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即便算法并不了解做某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但是通过极其复杂的计算,它能算出不同策略达成目标的概率,最终找到最优策略。
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在一些需要刻意练习的领域实现了巨大突破:通过自己跟自己下棋,AlphaGo打败了人类顶尖围棋手;AlphaStar通过自己跟自己打游戏,打敗了人类顶尖电竞玩家。
类似的思路,或许也能用在写作上。
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开发了一款叫GPT-2的人工智能写作程序。
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GPT-2用1个小时处理了《纽约客》杂志从2007年开始到今天全部的非虚构文章。
如果让一个人读完这些内容,至少需要两周。
根据这些数据,GPT-2把《纽约客》文章的特征进行了分门别类,如常用词汇、叙事性的修辞以及文章行文节奏等。
然后,实验者让GPT-2写一篇海明威的人物特写,这篇作品让资深记者都拍案叫绝。
不过,GPT-2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常识、无法区分非虚构和虚构等。
当实验者让GPT-2基于它已经写下的文字进行下一步创作时,发现算法生成的文字越来越乱,最终变成了无法辨认的胡言乱语。
基于以上考虑,OpenAI公司暂时拒绝发布全能版GPT-2。
(摘编自邵恒《作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材料三:近日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全球首部A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
据了解,研究团队为训练出具备乐曲创造能力的AI,专门为其打造了歌曲库、创作规则库和乐器声源库等六大数据库,囊括百万量级的作曲素材,让AI通过结构性、系统化的算法训练最终创作成功。
不少业内专家都期待,未来5-10年AI能够成为音乐行业的重要編曲手段,为广大听众作出足以传世的音乐佳作。
其实,AI作曲就早已经渗透到了音乐行业之中。
2016年,索尼公司就用一款FIow Machines的软件,创作了一首披头士风格的旋律。
作曲家Benoit Carre据此制作成一省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s Car》。
2018年《中国好声音》中,清华博士宿涵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便是由人工智能写出的。
现阶段音乐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困境:其一,音乐创作专业性太高,不是人人都能够搞创作的;其二,音乐市场被某一种风格作品占领后,模仿之风便瞬间刮起,音乐的个性化逐渐受到限制。
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
一旦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了音乐创作技术,这种能力就可以助更多人能够按照自己好的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丰富音乐的类型和风格。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音乐创作者带来威胁。
这或许是多虑的。
毕竟人工智能创作能力的获取和发挥都离不开人本,共背后的活跃因素依然是人。
不过鉴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音乐作品确实能够弥补人类的不足,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模仿与被模仿”完竞争关系也将不断升级。
(摘编自中国智能制造网《人工智能对管乐的影响,尚需期待和观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智商领域,人们传统观念认为:以艺术为代表的人类情感领域更神秘、更依赖天赋,人工智能很难取得成功。
B.帮助 AlphaGo打败人类的智能算法,在特定情境下,同样可以在音乐、写作等人类的传统优势领域中达到很高水平。
C.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可以降低创作门槛,使更多人可以自由地参与到绘画、写作、音乐等艺术创作中。
D.人工智能在绘画、写作、音乐领域的成功案例,让一部分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艺术创作者带来挑战与威胁。
【答案】C【解析】扩大了材料三中结论的适用范围。
材料二中并未指明人工智能写作的未来适用场景。
材料一则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绘画的前景:“为人类艺术家保留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创作’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并不包括帮助普通人参与绘画创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这说明在人类诸多智力活动中,围棋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B.“微软小冰”的实践说明:人工智能创作者也能具备完整人生经历,可以将人生与情感贯穿在其生成的作品中。
C.GPT-2一个小时处理的文字量超过一个自然人两周的工作量,这种优势是人工智能可能赶上人类的重要条件。
D.GPT-2存在缺乏常识等诸多缺陷,这说明材料二作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在写作领域赶上并超越人类。
【答案】C【解析】A麻将比围棋难度更高;B根据第五段“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等信息可知,人类无法也不必赋予人工智能以完整的人生经历:D对GPT-2缺陷的描述是客观描述,作者并没有进行判断。
★3.下列说法中,能够支撑“艺术可能并非人类独有的天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央美院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背景。
B.对比职业写手和业余写手的大脑,职业写手在进行写作时大脑里的“左尾状核”区域会更频繁地被点亮。
C.人工智能机器人 AlphaGo在深度学习算法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眼自己下棋,打败了人类顶尖的围棋选手。
D.研究团队为训练出具备乐曲创造能力的AI,专门为其打造了歌曲库、创作规则库和乐器声源库等六大数据库。
【答案】A【解析】B项内容只能证明“写作可能并非天赋,而是经过刻意练习训练出来的技能”,C项中的AlphaGo是人工智能在智商领域里的应用;D项内容强调了是人在人工智能创造能力的获取和发挥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支撑观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都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
先否定了人们传统认识,再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2)都运用了例证法,采用了有力的事实论证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3)都能够证地看待问题,两则材料结尾都指出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不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找出论证方法,然后分析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