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APP培育等方面面临四大“卡脖子”瓶颈

合集下载

解决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和建议

解决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和建议

解决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和建议一、问题背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很多企业都会面临卡脖子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有些环节上无法达到行业标准,甚至处于劣势地位。

这些卡脖子能力的缺乏造成了企业运营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具体表现1. 技术瓶颈很多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不足,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导致产品无法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媲美,市场竞争力较弱。

2. 供应链瓶颈企业的供应链环节出现瓶颈,可能因为供货商的稳定性不高,导致企业生产周期延长,交货周期过长。

3. 管理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部门之间交流不畅,决策不明确,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成本增加。

4. 人才瓶颈企业内部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导致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不足,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三、解决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的建议1. 技术瓶颈企业可以加大技术投入,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建立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2. 供应链瓶颈企业可以加强与供货商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3. 管理瓶颈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改善内部流程,提高交流效率,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管理效能。

4. 人才瓶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酬水平、搭建完善的培训体系、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和留下。

四、结语卡脖子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只要企业能够正确认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就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上述建议对企业解决卡脖子能力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法的建议。

然而,要想真正解决卡脖子能力企业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 访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

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 访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

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访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21年第7期《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陈希琳编辑翟晓汀当前的科技研发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转变,科研“第四范式”是一种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活动,它从传统靠实验室的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拓展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辅助科研,从更大的数据集来促进科学发现。

未来产业的发展与科研“第四范式”相辅相成,将为人类社会和我们国家塑造更美好的未来“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窗口期和机遇期。

“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社会各界拼搏奋进。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如何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据王晓明介绍,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走过了逐步积累创新要素驱动产业升级阶段,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从工业化初期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到工业化中期的重工业发展阶段,整体上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催生的出口导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高端装备产业和国内消费升级拉动的汽车、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体系、产业门类和产业结构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我国的产业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一方面着手控制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国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部分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均已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王礼恒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2期撰文,围绕“十四五”及203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

文章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章建议,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

作为系列研究的第四期,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

项目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产业链不稳固的原因

产业链不稳固的原因

产业链不稳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一些发达经济体片面追求产业回归,正在分化市场,这可能导致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

2. 全球供应链紊乱和瓶颈效应:例如原材料价格过高、运力结构性失衡、芯片等重要零部件短缺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

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弱:这使得我国产业链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从而影响了产业链的稳定性。

4. 全球化遭遇逆流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盛行:这些因素可能带来产品“断供”和科技“脱钩”的威胁,从而使得我国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风险大幅度上升,进而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

5. 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在工业领域,如机床、高端芯片、发动机等领域,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许多产业面临“缺芯”“少核”“弱基”的困境。

在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产业链不稳固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技术瓶颈、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逆流等。

为了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
链控制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的四大瓶颈及对策建议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的四大瓶颈及对策建议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的四大瓶颈及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我国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瓶颈与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所面临的四大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一直是重要的关注点。

首先,大量的工业数据需要被采集、传输与存储,涉及到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等问题。

其次,对于数据的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对工业数据的认证与完整性验证,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其次,制定相关的隐私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隐私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数据的加密与权限控制,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与存储。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第三方供应商的监管,确保其合规操作。

二、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问题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的缺乏以及互操作性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常涉及到多个厂商、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如何实现跨系统的数据互通与共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以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其次,加强与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业界标准,推动技术的共享与交流。

此外,加强对平台的开放性设计与模块化开发,以便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储备还较为薄弱,同时,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也限制了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其次,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和创新基地,以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枢纽,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和产业研究,2017年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在凝聚行业共识、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近日,中国信通院牵头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部署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明确了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行动,形成建平台与用平台融合发展机制。

一、为什么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技术、工业知识集成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数据汇聚、建模分析、应用开发、资源调度、监测管理等提供支撑,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和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

平台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推动制造能力、制造工具、信息技术和人才创意等资源汇聚,促进装备自动化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在云端集聚,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和数据科学、工业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融合体系。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使能工具。

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智能网关等技术,采集设备、系统、产品等方面的数据。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工业生产实际经验相结合,形成海量工业数据基础分析能力;把技术、知识、经验等资源固化为可移植、可复用的软件工具和开发工具,构建云端开放共享开发环境;进而为用户提供资产优化管理、工艺流程优化、生产制造协同等各类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服务。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如何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四个瓶颈

如何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四个瓶颈

如何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四个瓶颈英业达英业达智慧工厂4月13日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战略焦点。

我国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事关未来10~15年工业操作系统主导权之争,事关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巩固和强化。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工业数据采集、大数据建模分析、行业机理模型沉淀、工业APP培育等四大瓶颈,亟需尽快突破。

瓶颈一:工业数据采集能力薄弱数据采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连接工业中的人、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但是设备连接在工业现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8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是没有联网、不会说话的“哑”设备,只有20%的设备联了网、会说话,但是这些设备遵循不同的通信协议,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成为制约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第一大瓶颈。

▲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4.8%、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39.0%,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等方式实现设备联网,导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难、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20%的设备联网了,但通信协议不统一。

近30年来,全球各类自动化厂商、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围绕设备联网推出了成百上种现场总线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和无线协议,协议标准众多且相对封闭,工业设备互联互通难,严重制约了设备上云,亟需构建能够兼容、转换多种协议的技术产品体系。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本质就是对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指导设备和业务进行优化的应用服务。

当前,受限于数据采集瓶颈和工业大数据自身的专业性、关联性、流程性、时序性和解析性等特点,建模分析需要平台企业兼具工业基因和大数据基因,导致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建模分析能力较为薄弱。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四大瓶颈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四大瓶颈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四大瓶颈作者:袁晓庆来源:《通信产业报》2018年第12期《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事关未来10-15年工业操作系统主导权之争,事关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巩固和强化,打造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伟大。

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业数据采集、大数据建模分析、行业机理模型沉淀、工业APP培育等方面面临四大“卡脖子”瓶颈,亟须尽快取得突破。

瓶颈一:工业数据采集能力薄弱数据采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连接工业中的人、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但是设备连接在工业现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8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是没有联网、不会说话的“哑”设备,只有20%的设备联了网、会说话,但是这些设备遵循不同的通信协议,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成为制约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卡脖子瓶颈。

一方面80%的设备没有联网,设备数字化水平低。

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处于2.0向3.0过渡阶段,老旧设备多、数字化水平低,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4.8%、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39.0%,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等方式实现设备联网,导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难、成本高、效率低。

另一方面20%的设备联网了,但通信协议不统一。

近30年来,全球各类自动化厂商、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围绕设备联网推出了成百上种现场总线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和无线协议,协议标准众多且相对封闭,工业设备互联互通难,严重制约了设备上云,亟须构建能够兼容、转换多种协议的技术产品体系。

瓶颈二:工业大数据建模分析能力薄弱工业设备联网不是目的,目的是在赛博空间对工业设备建立数字镜像,利用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训练”出解决实际业务痛点的工业APP。

聚焦四大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聚焦四大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聚焦四大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使用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全新表达,特别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用好市场优势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四难”中央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期望创新能够更有效率、更加实用,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更有助于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桎梏仍未完全破除,大企业创新策源不够、大而不强,中小企业竞争力仍待提高、创新能级不足,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创新决策中企业话语权与主体地位不匹配,企业自主决策能力提升难。

国有企业囿于经营业绩考核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规定,面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缺乏主动性,难以肩负技术创新策源地重任。

民营企业公平获取创新资源的政策条件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决策渠道不畅,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解不深,开展重大创新决策主动作为不够。

二是创新活动组织应用导向不足、利益诉求不一致,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合作难。

由于缺少“谁使用谁评价”机制,创新成果评价仍以“数论文、数专利”为主,导致科研项目选题热衷于追求易出论文和专利的前沿热点,支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不足。

三是创新要素在高校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机制不健全,高端研发人才向企业集聚难。

大量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在高校院所,依托平台更容易获取资源且享受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向企业流动的积极性不高。

国有企业受工资总额限制等约束,既无法通过市场化的薪酬吸引高端人才,又留不住现有科研人员,高端人才流向高校科研院所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能 力 薄 弱 。 构 建 跨 行 业 跨 领 用 等 多 个 方 面 ,目前 国 内 企 业
面 向 工 业 APP的 开 发 生
域 工 业 互 联 网 平 台 ,既 需 要 在 一 些 关 键 技 术 环 节 仍 较 为 态 相 对 滞 后 。 工 业 APP是 基
具 备 涉 及 多 个 行 业 领 域 的 共 薄 弱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于 工 业 互 联 网 平 台 、承 载 工 性 技 术 、知 识 、工 具 和 模 型 的 一 是 数 据 采 集 和 边 缘 计 算 能 业 知 识 和 经 验 、【下 转 第 8页 】
业 互 联 网 平 台 建 设 步 伐 加 快 。 互 联 网 平 台 的 能 力 亟 须 提 升 。 积 累 不 足 ,算 法 库 、模 型 库 、知
尽 管 我 国 工 业 互 联 网 平 台建
平 台 建 设 技 术 支 撑 能 力 识 库 等 微 服 务 提 供 能 力 不 足 ,
设 取 得 一 定 进 展 ,但 在 能 力 建 亟 待 增 强 。 工 业 互 联 网 平 台 平 台 在 功 能 完 整 性 、模 型 组 件
代 信 息 技 术 与 制 造 业 深 度 融 集 、设 备 互 联 、平 台 管 理 、应 用 类 型 少 、采 集 难 度 大 、互 联 互 合 的 新 兴 产 物 ,正 在 成 为 新 工 开 发 等 一 整 套 技 术 解 决 方 案 , 通 水 平 低 ,大 多 数 平 台 数 据 点 业 革 命 的 关 键 支 撑 和 深 化 “互 我 国 尚 缺 乏 类 似 GE、西 门 子 采 集 量 少 或 无 数 据 点 ,缺 乏 完 联 网 +先 进 制 造 业 ”的 重 要 基 等 产 业 巨 头 ,目前 仅 有 航 天 云 整 的 数 据 采 集 集 成 解 决 方 案 。

两大难点需突破工业互联网APP如何破局?

两大难点需突破工业互联网APP如何破局?

两大难点需突破工业互联网APP如何破局?作者:钟新龙来源:《通信产业报》2018年第13期为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宗旨,尤其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从《意见》的具体目标来看,主要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打造百万工业互联网APP项目。

其中百万工业互联网APP项目无疑是活跃工业互联网APP开发氛围,促进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催生海量工业互联网APP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逐渐成为全球领导者归功于庞大的市场衍生出丰富的移动互联网APP,那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让我们再次引领全球的关键机会就是开发海量的工业互联网APP。

然而这也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工业互联网APP开发难度较大,二是开发人才的协同生态尚待完善。

最后,笔者针对两大难点并结合当前工业互联网生态情况提出了四点建议。

工业互联网APP定义和定位工业互联网APP,它并非单一的如CAD、PDM这样的工具软件,而是将工程师脑袋里的知识模块化,变成一个个符合实际需求,可封装应用的工业互联网APP。

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APP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知识自动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工业技术知识软件化封装后的重要结晶。

工业互联网APP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紧密结合的嵌套关系。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载体,对下要连接设备、机器和资源的边缘层,居中要运行工业互联网运行基础的IaaS层和核心位置的工业PaaS层,而工业互联网APP是工业PaaS层平台之上的内容,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的上层结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接触用户的主要方式。

通过工业互联网APP在平台上的运行,产生了大数据,随后对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的处理方式进行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最后数据经过提炼、抽取、处理、归纳后形成了工业数字化知识,工业数字化知识最终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APP,这也是工业互联网APP一个自我迭代优化的过程。

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工业软件成为了促进制造业进步的关键因素。

但是,目前国内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还面临着很多难题。

首先,国内缺乏核心技术,制约了国产工业软件的开发质量和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国内软件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位置。

其次,缺乏人才也是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的难题之一。

由于缺乏人才,许多国产软件企业不能够快速地研发出创新的软件产品,从而影响了国内工业软件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国内软件企业中存在重钱轻人的现象,这也限制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第三,制度约束也是制约国产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许多国产软件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需要面对行政审批、政策制度等复杂环节,这对于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都带来了难题。

还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是国产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在工业软件中,涉及到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对于国产软件厂商来说是难以避免的障碍。

这要求国内生产商必须拥有强大的安全技术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然而,有了这些困难,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国产软件的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创新计划,支持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其次,加大培养软件人才的投入力度,鼓励高校、企业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最后,提高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制度,确保工业软件在数据安全方面做到最好。

总之,工业软件的国产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展示勇气和创新,通力合作,掌握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数据安全意识,相信我国工业软件业也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当前,工业软件已经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正对工业领域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

随着工业软件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的途径。

技术创新是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的关键。

当前,工业软件大多采用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存在单点故障、扩展性差等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需要进行创新,推动工业软件向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架构转变。

云计算具备弹性扩展、容错能力强、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提高工业软件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是工业软件创新的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工业软件可以实现自动化决策、智能优化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应用创新也是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当前,虽然工业软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很多企业仍然只是简单地使用软件进行基本的数据管理和流程控制,未能充分发挥工业软件的潜力。

需要转变观念,将工业软件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可以开发工业物联网平台,将各个设备、传感器等连接起来,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远程监控,提高生产的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

将工业软件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实现从数据到洞察力的转变,帮助企业制定更精确有效的生产决策。

管理创新是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的关键。

工业软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推动,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在软件采购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软件的可定制性和兼容性,选择更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产品。

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员工的软件使用技能和工作效率。

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软件管理机制和运维团队,及时更新软件版本,修复软件漏洞,确保软件的稳定运行。

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共同推动软件的优化升级,也是解决工业软件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需要从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软件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工业软件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瓶颈和挑战,如安全性、可靠性、使用性、集成性等方面。

因此,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之一。

首先,安全性是工业软件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数据和信息大量涌入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重要信息被窃取等问题。

因此,针对软件系统的安全打造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针对工业软件安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安全生态”模型,该模型将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安全生态。

该生态包括恶意代码防护、流量控制、安全管理、安全威胁情报等方面,帮助企业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机制,有效防止不必要的安全漏洞。

其次,可靠性也是一个工业软件发展中的瓶颈。

可靠性是指软件系统在执行任务时准确、及时、稳定的能力。

在工业领域中,一旦系统失灵,就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甚至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因此,提高工业软件的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一种解决方案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对软件运行参数进行预测和认知。

通过对软件系统的长期监控、学习,系统根据不同的数据和参数,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程序和算法。

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软件的可靠性,让生产过程更加顺畅。

再次,工业软件的使用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瓶颈。

在工业领域中,许多岗位的人员并不具备太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因此,他们对工业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种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工业软件的易用性来解决。

在软件界面设计和功能设置上,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功能、关键操作,需要让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使用技巧。

还可以通过增加软件操作的交互性来提升其易用性,例如采用自然语言交互技术,让人机交互更加便捷、流畅。

最后,工业软件的集成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利用多种软件系统共同协作,保障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精准。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当今社会,工业软件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活力和活力。

但与此工业软件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瓶颈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业软件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突破这些瓶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的瓶颈。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工业软件发展的关键。

当前工业软件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软件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还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来突破。

工业软件还需要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生产现场的实时情况做出智能化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软件正融入到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中,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问题。

工业软件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

一方面,工业软件需要具备足够的防火墙和安全机制,保障生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工业软件还需要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安全要求,这就要求工业软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注重安全性,做好防护工作。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三、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工业软件通常需要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以实现工业生产的协同化和智能化。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个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工作并不容易进行。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开发出更加通用、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流畅共享。

四、人机交互界面现在的工业软件往往需要和人工智能一起协同工作,这就需要更加友好、智能的人机交互界面。

然而现有的人机交互界面往往过于复杂,不够智能,使用起来也比较困难。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设计出更加智能、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让操作人员更加方便地使用工业软件,并且能够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目前工业A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目前工业A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目前工业A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工业互联网APP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

加快发展工业APP,激活工业数据和知识资源,进一步赋能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一、当前,面向工业APP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APP质量不高。

由于投入不足,仅在局部专业领域如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应用,未能大规模推广。

基于单一数据源开发的工业APP多,而基于设备和业务系统等多源异构数据开发的少。

(二)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能力亟待提升。

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是工业APP的感知端,通过构建一个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实现数据采集、协议转换与边缘计算,是工业APP进行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分析,进一步优化形成决策的基础。

目前,边缘层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薄弱,限制了工业APP大数据分析能力以及通过深度学习形成工业机理模型的能力。

(三)技术能力尚不成熟。

工业APP开发涉及IT、OT 和CT等领域,目前工业APP缺少统一的开发和测试方法、。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言目前学术界认为,数字经济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包括各类数字化产业,如互联网产业、计算机通信、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如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三是数字化治理,即利用智能决策系统实现高效管理,如运用ERP、MES等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商高效管理;四是数据价值化,包括数据搜集、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未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5G建设方面,虽然我国的5G通信技术遥遥领先,但是5G手机的高端系统芯片仍然依赖进口;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很多核心运算设备仍然依赖外国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AI芯片被英特尔、IBM等企业垄断。

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下,要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1双循环战略下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双循环战略下,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其本质是以消费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传统制造业企业通常都是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企业,数字经济的出现使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一方面,制造业产业系统越复杂,各类客户的需求就越多。

将各种不同的供给和需求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国内经济大循环系统。

对于国际大循环而言,将数字经济应用于制造业企业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风险。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技术封锁,中国只有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才能实现价值链高度化,才能使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大循环。

2双循环战略下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2.1内循环下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2.1.1数字经济引导消费结构转变促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主要以消费引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消费市场引导着制造业的生产系统,因此消费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的变动会转变消费结构,消费结构转变将引起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软件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与此工业软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例如性能瓶颈、安全瓶颈和用户体验瓶颈等问题。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实现工业软件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创新突破工业软件发展瓶颈。

我们需要关注工业软件的性能瓶颈。

工业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很多工业软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计算时存在性能瓶颈,导致系统运行缓慢甚至崩溃。

要突破性能瓶颈,首先需要进行软件架构的优化和升级。

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等先进技术,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

还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系统进行智能优化和自适应调整,提高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工业软件的安全瓶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软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安全挑战。

工业生产中涉及的重要数据和关键系统,一旦遭受到黑客攻击或者恶意破坏,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灾难。

如何保障工业软件的安全性成为了工业界的头等大事。

为了突破安全瓶颈,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加密算法,加强对工业软件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企业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工业软件的用户体验瓶颈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工业软件在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往往存在一些不足,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不便和困扰。

为了突破用户体验瓶颈,我们需要注重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设计简洁明了、功能丰富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提高工业软件的易用性和便捷性。

借鉴互联网行业的用户体验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入用户体验测试和用户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业软件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工业软件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工业软件的更新迭代周期较长,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导致部分老旧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工业生产的需求。

对工业软件的几点想法

对工业软件的几点想法

工业软件为什么被卡脖子了?最近,工业软件被大家关注到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人“卡脖子”了。

换个角度看,“被卡脖子”说明我们的工业再往高端走了、开始用到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了。

这就像小朋友觉得衣服小了,是因为个子长高了。

反之,很多人对工业软件的作用不明白,其实还是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现在工业软件主要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一般来说,研发工作多了、要求提升了,对工业软件的需求会增加;制造的要求高了,工业软件的需求依然会提升。

过去我们很少有研发,产品质量也不高,工业软件的价值也就不大。

为什么工业走向高端的时候,工业软件才重要呢?我设想一个场景:一般情况下,看看尺寸,就知道能不能把螺母撞到螺栓上。

但是,如果零件精度要求特别高、两者差别特别小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有时候,可能要把螺栓“冻”一下才能装上去。

在什么温度下冷冻?冷冻多少时间?要回到这些问题,才能装好。

怎么知道这些参数?可以试一下、也可以算一下。

如果能算,会比反复尝试好了。

当然,如果计算比较麻烦,最好能编个程序——这就是工业软件啊!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去编软件,岂不是太麻烦呢?的确,做一次很麻烦、工作上是得不偿失。

但是,如果用的次数多了,就划算了。

而且,用的人多了,工业软件就可以商品化了。

商人能赚到钱,就会雇佣很多牛人来搞,技术就可以不断发展了。

当然,商人赚钱的前提是市场足够大,也就是高端企业多、企业的高级研发做得多。

所以,国外工业软件发展快,也就是必然的了:因为技术的市场大。

生产制造环节的情况也差不多。

工业企业走向高端的时候,新产品多了、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高了、就需要通过软件来加工制造。

计算机有很多优点,如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出错的比例低、可以持续长时间运行、可以进行复杂问题优化。

这些都能让工业软件的价值体现出来。

高端企业对工业软件才有需求,就像皇帝对御厨有需求;低端企业不理解工业软件的用途,就像叫花子对御厨有需求。

最近工业软件快速发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APP培育等方面面临四大“卡脖子”瓶颈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全球制造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

本文指出,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业数据采集、大数据建模分析、行业机理模型沉淀、工业APP培育等方面面临四大“卡脖子”瓶颈,需要尽快取得突破。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事关未来10-15年工业操作系统主导权之争,事关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巩固和强化,打造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伟大。

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业数据采集、大数据建模分析、行业机理模型沉淀、工业APP 培育等方面面临四大“卡脖子”瓶颈,亟需尽快取得突破。

瓶颈一:工业数据采集能力薄弱
数据采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连接工业中的人、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但是设备连接在工业现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8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是没有联网、不会说话的“哑”设备,只有20%的设备联了网、会说话,但是这些设备遵循不同的通信协议,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成为制约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卡脖子瓶颈。

一方面80%的设备没有联网,设备数字化水平低。

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处于2.0向3.0过渡阶段,老旧设备多、数字化水平低,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4.8%、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39.0%,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等方式实现设备联网,导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难、成本高、效率低。

另一方面20%的设备联网了,但通信协议不统一。

近30年来,全球各类自动化厂商、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围绕设备联网推出了成百上种现场总线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和无线协议,协议标准众多且相对封闭,工业设备互联互通难,严重制约了设备上云,亟需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