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
(1)打麻将和打牌:这个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现在男女老少很多都打麻将,多少带点赌博性质,这种娱乐方式给农村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①制约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以前人们只是在农闲或者是春节期间打麻将,但是近些年来即使农忙时候村中心都会有好几桌打麻将或打牌的,有些人家里的农田都荒废了也照玩不误,这种风气长久下去会对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造成很坏的影响。
那些辛辛苦苦在田里劳作的勤劳的人们通常还遭到麻将桌上人们的挖苦和嘲讽,说他们迂腐不懂得享受生活。
②影响邻里关系。
由于打麻将而造成的口角甚至打斗现在变得非常普遍,调查中得知有一位妇女打麻将引起了争吵一怒之下将对方的头打破,在外面躲了好多年至今仍未回家。
③影响家庭和睦。
由于打麻将引发的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的争吵数不胜数,调查中就有因为打麻将弄得妻离子散的,还有一例是在家带孙子的奶奶沉溺于打麻将导致孙子掉进河里无人知而淹死的,有一个案例是妻子因为丈夫几天几夜打牌为回家一气之下喝农药致死的······这样由打麻将打牌引发的悲剧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很多的。
④容易引发违法犯罪的行为。
由于打麻将而欠下高利贷的比比皆是,还不起赌债的然后偷窃的也是很多的。
我们村以前每年过年前总是有很多户人家的鸡鸭鹅或者是腊鱼腊肉被偷的,后来抓到过一回,原来那人是成天打麻将的一年下来没收成过年就只好做起偷鸡摸狗之事。
⑤容易给下一代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小孩是被家人抱在麻将桌旁长大的,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耳濡目染这些会对他么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但我就见过父母成天打麻将不顾家小孩没有人教养没有钱读书,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村不是少数。
(2)看电视:看电视时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主要人群是妇女和小孩子,妇女一般都是在睡觉前看一下,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孩尤其是小学生除了看电视以外,没什么娱乐活动,像小时候我们做的游戏:过家家、捉迷藏、跳房子、抓鱼、放牛并漫山遍野采蘑菇抓兔子、爬树······由于现在小孩子少了父母又太疼孩子不让孩子有一丁点儿磕磕碰碰的,所以都没孩子玩那些游戏了,孩子也只能在家看电视了,而且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居然都带着眼镜,我想这个除了学习的原因外肯定有部分是由于看电视太多而且又有不好的看电视习惯造成的。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划线题解答1、价值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劳动强度的提高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相互关系。
(1)两种方法:第一种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相应的增加工人平均劳动时间而获得剩余价值。
(2)相互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A.联系: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区别:第一,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第二,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3、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特点、含义以及在资本积累中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及对无产者的影响(1)资本积累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特点:a.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累,要收到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b.社会资本分散在单个资本家手里,资本家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资本积聚规模也就越小。
(2)资本集中含义: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特点:a.资本集中不是各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组合的结果。
b.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因此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一个国家或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可能长期不变,而是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马基复习资料整理
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和剩余价值学说。
2、(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品质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反对用愚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辩证法曾经历了3个阶段:朴素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唯心的辩证法。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在人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7.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8.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9.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0.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复习资料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包括三方面内容:1)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后来对其继承和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
2. 历史背景: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供了强烈的要求。
注:1)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2)1831年法国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等一系列工人阶级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3.科学性,革命性的体现:(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最崇尚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1.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基复习大纲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辨析题,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四、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回答问题。
每题至少两个问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7.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作者:————————————————————————————————日期: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资金准备了阶级甚而(3.时代的需要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如何?简要谈谈大学生在学习中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马基复习提纲
v辩证唯物主义第一小板块: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一)物质1、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特征:客观性、可知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3)注意:物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物质具体形态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五)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六)5、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征(原理三):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对应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意识1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物质系统)特有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原料)在人脑(工厂)中的反映由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出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一)2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二)——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特点:A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们行动前都要制定目标、蓝图、行动步骤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反映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复制当前、追溯过去,预测未来(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3)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七)第二小板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和世界的关系: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1.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一)3.认识:A认识的分类:a真理: 特点——客观性(基本属性);唯一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谬误B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二)第三小板块:唯物辩证法(世界状态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马基复习
马基复习一、基本概念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垄断意识形态:某些社会集团制约、操控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基复习
马基复习重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物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要点3个,a 客观实在性(物质唯一特性,事物自身固有)b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独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物质可被感觉反映3.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a运动时物质的根本属性(从宏观上讲,从物质的所有属性中挑选)。
b运动时物质的唯一特性c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时物质的外在表现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
4.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的特点,空间的特点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运动之间的一种继承关系:顺序,间隔,连续。
时间是一维的,即不可逆性,时光不可逆流,时间可说为具有一维性的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5.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a时空的绝对性不等于绝对时空(即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b 相对性:空间特性可变;爱因斯坦相对论6.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合。
(土地,山川,动植物资源,地理位置)作用:人类生存发展的场所;提供物质资源;影响生产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整个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7.人口(主体部分,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自我生产的社会主体的总和(社会主体:数量,质量,构成)作用:对社会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构成(年龄构成:老龄化;男女比例;职业构成:军队等;教育,阶级构成);人口质量(体力,智力);人口迁移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含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生产关系;既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物质生活的具体样式。
作用:(生产)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社会的静态);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动态)9.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a意识产生于劳动1劳动的需要促使意识产生和发展2劳动中产生语言3劳动中形成人脑 b 意识产生于社会联系1社会联系源于生存需要2意识首先产生于生产联系和日常生活联系 3 离开社会联系难以形成人类意识10.意识的功能(意识活动的主动性)a意识的能动作用(概念,知道):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动就是意识活动本身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一定程度上被称为创造性。
《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P3-P4)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历程:(P7-P9)1848年2月,《马克思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产生了两大阶级。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基复习提纲
马基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2-163.什么是哲学?p.24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5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26-28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28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288.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是什么?p.27/49-50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p.28-29(物质、运动、时间、空间);p.27、49-50(意识);p.2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1(实践).p.30(意义)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0(实践的概念);p.3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1.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p.381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p.39-4013.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4114.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1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如何理解?p.43-44--------------------------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581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1-6218.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64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692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8521.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8722.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p.89-90;p.91-9223.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92-93 24.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p.93-94;p.9525.怎样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95-9626.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分别是什么?p.9427.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哪些要素?p.862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9029.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01-10230.什么是阶级,阶级斗争采取的形式是什么?31.革命和改革的关系是什么?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3.人的本质是什么?113-11434.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p.117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p.118--------------------------------------------------------36.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途径有哪些?p.125,p.12637.什么是商品经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p.127-12838.什么是商品?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28-p.1293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什么?p.13140.价值经历了哪几种形式?41.货币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是什么?42.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34-1354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什么?p.136(界定);p.139(所有制的实质;生产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44.如何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含义及其意义?p.137 45.什么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40;p.141-142 46.资本积累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14447.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是什么?p.151----------------------------------------49.什么是垄断?垄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16350.垄断资本向全世界扩展的形式有哪些?p.16951.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是什么?p.1715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p.1735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p.179-180;p.181 ---------------------------------5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p.204-2055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p.209-210 5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 214-218-------------------------------5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27-23358.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p.237。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考试复习资料1.哲学的基本问题(P29)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30)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列宁对“物质”的经典定义(P31)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的本质(P31)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运动(P33)①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6.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P3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时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时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P39)(注意,此题有可能会考简答题)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马基总复习资料
马基总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 20分)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三、辨析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先回答观点是否正确,答三四句即可)四、材料分析题(1题,共16分,问啥答啥两小问)五、论述题(1题,共20分按中心思想答+解释)一、单选题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8.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0.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复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理论。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推动的。
在社会历史上,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最终导致了社会的革命性转变。
唯物史观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分析。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得到的报酬。
这种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以私有制为基础,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理论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它指的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强调科学的、有计划的社会管理,致力于消除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
马基复习知识点
单选:一题一分,共15题
多选:一题两分,共10题
辨析:一题5分,共4题
简答:一题5分,共5题
论述:一题10分,共2题
主观题的知识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一章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四、五)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五章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哲学根据上一问题的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 对立统一规律(1)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 认识的辩证运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个问题:(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条件: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个问题: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到认识是一种能动飞跃,认识到实践则是另一次飞跃。
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创造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作用,并经过进一步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4.真理及真理的检验标准(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它起源于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辨证关系的具体表现:(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3)社会意识的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有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是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实现的。
(5)社会意识的能动性要求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8.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重要形式,残酷的殖民掠夺)9.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等。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前者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a.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b.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0.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在消费劳动力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购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所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11.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此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12.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积累(1)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资本积累:a.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b.资本积累后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d.资本积累不仅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调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f.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1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2)经济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特征:生产过剩,但是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特点: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经济爆发使得企业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因此呈现周期性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