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化痰法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化痰法精解
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为八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开窍化痰、消导化痰、养血化痰、行气化痰、益气化痰。
本文立足于临证而进行文献整理,以提供深入研究。
化痰的主药只有制半夏与厚朴,各自有自己的主方!通常制半夏是治疗重症的痰,厚朴是轻症的痰,所以,久病之痰在喉咙必先考虑使用制半夏。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
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
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
《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
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
《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
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
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
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
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
《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
”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
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
”《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文献中,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归八类,分述如下。
燥湿化痰
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
如:
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
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
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
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
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
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
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
主治妇女肥胖不孕,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
主治带下稠多,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
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9.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10.杏苏散(《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
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桔梗、枇杷叶、苏子、荆芥、枳壳、马兜铃、前胡、杏仁。
主治咳嗽头痛,气逆多痰。
可用于感冒和支气管炎。
清热化痰
凡遇痰热或痰火之类的病症,常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伍以清热之品治之。
如:
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
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3.化坚二陈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用生甘草,加黄连、白僵蚕。
主治霰粒肿。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
主治舌下痰包。
(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
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
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手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
主治妊娠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黄、桔梗、苏子、紫菀、款冬花。
主治咳嗽气喘,痰白粘或黄稠。
治风化痰
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横窜经络所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
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
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
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减茯苓,加大黄、僵蚕、连翘、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
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开窍化痰
痰浊闭塞气机,可造成意识障碍,即所谓“痰迷心窍”。
证见神昏谵语,惊痫,晕厥等。
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开窍化痰之功。
如:
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
主治中风昏,舌强失语。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
主治慢惊风,虚中挟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消导化痰
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可以帮助胃肠机能的恢复,治疗痰饮食积。
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
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
用于消化不良。
另外,《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
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2.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
主治宿食不消。
3.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
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4.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
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系二陈汤减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
主治湿食停滞,食欲不振。
5.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
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养血化痰
法则两种:一是活血化痰,所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二是补血化痰,所谓血虚生燥痰,补血可润燥。
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具有养血化痰之用。
如:
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川芎、当归。
主治肥胖多痰,胸闷腹胀,月经后期,白带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名加味四物二陈汤。
主治闭经。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主治肺肾阴
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行气化痰
痰随气结,又随气逆。
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二陈汤中,只有陈皮属理气药。
因此,每遇气痰郁结的病症,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
所以临床用于治疗气痰郁结之证,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
如:
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
主治胁胀腹痛,胸闷不适,情绪忧郁,食欲不振,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
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
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另《本事方》竹茹汤,系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
主治胃热呕吐。
4.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
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5.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
主治气瘿。
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6.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
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7.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
主治痰结胸痛,喘咳上气。
益气化痰
这里所谓益气,重点在于固卫气和补中气。
因为肺合皮毛,卫气充沛,则腠理固密,虽遇气候变化,而能自稳适应,肺脏清虚质地和肃降功能有序不乱,便不能成为贮痰之器。
又因为中气充足,自能升清降浊,水谷得以运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脏便不致于成为生痰之源。
平素卫表虚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罹患痰证。
在化痰之时,顾护卫气和补益中气,不仅可以迅速控制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痰证再发。
如:
1.参苏饮(《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市售成药名参苏理肺丸,用于支气管炎。
2.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大枣。
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3.温中补脾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
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气化痰类方剂涉及二陈汤者,尚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六君子汤(《医宗金鉴》、《万氏妇科》)、归芍六君子汤(《中医临床手册》)等。
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中医学》曾介绍归芍六君子汤加煅瓦楞、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改橘皮为橘叶,治疗肝癌,含有益气血、散痰结、抗肿瘤之意。
痰自愈的药方:广陈皮50克、制半夏50克、炙甘草50克,水煎服,晚上20点正开始服此药汤买三剂。
气利痰自愈的药方:香附60克、制半夏50克、广陈皮50克、橘络30克、厚朴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白芍30克、夏枯草10克、麦冬10克、厚朴5克、细辛5克、远志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薏苡仁200克、纹党参200克、五味子50克、白芍20克、厚朴20克、炙甘草5克、熟地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肉桂10克、香附5克、厚朴5克、白术5克、竹茹5克、川贝母5克、前胡5克、天花粉5克、苏梗3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制半夏100克、广木香80克、薏米50克、
炙甘草40克、白术40克、广陈皮10克、黄芪10克、桑椹子10克、白芍10克、三棱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制半夏30克、女贞子30克、桑叶20克、白茯苓15克,水煎服
中医治病疗效的好坏,除了准确的辨证外,巧妙的用药尤为重要,就拿化痰药来说,就有很大学问。
细细琢磨,与临症中体会用药经验如下:
1.(肺)宣肺化痰:桔梗、前胡、杏仁、白前、象贝母。
2.化痰:黄芩、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
3.降气化痰:苏子、旋复花、橘皮、白果。
4.(心)清热化痰:栀子、黄芩、天竺黄、竹沥、瓜蒌、牛黄。
5.镇心化痰:朱砂、丹参、琥珀、远志、茯神、麦冬、白矾。
6.(肝)熄风化痰:猴枣、菖蒲、竹沥、川贝母、干地龙。
7.祛风化痰:白附子、僵蚕、胆南星、全蝎。
8.通络化痰:白芥子、丝瓜络、橘核、桔梗、旋复花。
9.软坚化痰:昆布、海藻、海蜇、海蛤壳、皂荚、白丑。
10.(脾)健脾化痰: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干姜。
11.导滞化痰:青礞石、莱菔子、枳壳。
12.逐水化痰:甘遂、芫花、大戟、葶苈子、白芥子。
13.(肾)温肾化痰:细辛、干姜、五味子、胡桃。
祛痰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
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
4. 了解滚痰丸(1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
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
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
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
白茯苓―――健脾渗湿佐
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
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
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
痰无由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方以“二陈”为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主治湿痰。
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本方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3.随证加减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
风痰,可加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
4.现代运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酸症、小儿疳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伤食咳嗽、咳甚遗尿、肾炎蛋白尿、药物性肝损害、高脂血症、声带小结、原发性面肌痉挛、头痛、肩关节周围炎、闭经、产后缺乳、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下肢慢性丹毒等病症。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温胆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命名】本方原治胆寒之证,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但方名仍称温胆。
【组成与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臣
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佐
茯苓――健脾利湿佐
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使
生姜、大枣――和脾胃、制半夏之毒使
本方是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
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痰热上蒙清窍,而发癫痫。
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
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
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
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
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
诸药相伍,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
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带数者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无热象者慎用,虚寒者忌用。
3.随证加减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现代应用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以神经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者。
温胆汤中芩半夏,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20.2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痰火之证。
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口干舌燥,面赤烦热,舌苔黄腻,脉数,或为惊痫,或为癫狂等。
常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胆南星等为主,配伍苦寒清热之品如黄芩、黄连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
若痰热蒙蔽清窍,致成神昏抽搐者,则应与清热开窍剂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配伍应用。
清气化痰丸#
【来源】录自《医方考》
【命名】以功用命名。
【组成与方解】
胆南星――清热化痰君
瓜蒌仁、黄芩――降肺火,化热痰臣
枳实、陈皮――下气消痞,化痰散结佐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宣利肺气
制半夏――燥湿化痰
本方是为痰热壅肺之证而设,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故见咳嗽痰稠色黄,胸膈不快,气急呕恶诸证。
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为法。
《医方集解》说:“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
方中以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
以瓜蒌仁、黄芩为臣,瓜蒌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善能清肺泻火,两者合用,泻肺火,化痰热,以助胆南星之力。
治痰当须理气,故佐以枳实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癖”;陈皮理气宽中,亦可燥湿化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剂,以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本方性偏苦燥,阴虚燥咳者忌用。
3.随证加减若身热口渴,肺热较甚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痰多气急而喘者,可加桑白皮、鱼腥草等以下气祛痰。
4.现代运用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咯血、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癫症等。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芩枳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命名】本方根据治疗结胸证而命名。
因结胸有大小,邪结高下。
故有大、小陷胸汤之剂。
本方治小结胸证,故名小陷胸汤。
【组成与方解】
瓜蒌――清热化痰,理气宽胸君
黄连――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臣
半夏――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臣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
《伤寒论》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
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
方中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
以黄连、半夏为臣药,取黄连之苦寒,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
两者合用,一苦一辛,辛开苦降,与瓜蒌相伍,则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
方仅三药,配伍精当,是为痰热互结,胸脘痞痛之良剂。
不仅可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对于内科杂病属于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
腻,脉滑数。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的著名方剂。
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若兼胁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化痰之力。
3.现代应用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肋间神经痛及急慢性胃炎等。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滚痰丸
【来源】王隐君方,录自《丹溪心法附余》
【命名】本方药力峻猛用于实热老痰。
滚为速去,方中礞石驱逐顽痰,力甚猛峻,故名为滚痰丸,又名礞石滚痰丸。
【组成与方解】
礞石――攻坠老痰君
大黄――荡涤实热臣
黄芩――苦寒泻火佐
沉香――降逆下气佐
本方是治疗实热老痰之峻剂。
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
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动心神,则为惊悸怔忡,梦寐怪状;内壅于肺,则为咳嗽痰稠甚则噎息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为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或绕项结核等。
治宜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方中以礞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之性,善能攻坠陈积伏匿之老痰,与焰硝同煅,其攻逐下行之性尤强。
《本草纲目》说:“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
”臣以大黄之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
佐以黄芩苦寒泻火,专清上焦气分之热;复以沉香降逆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
四药相伍,泻火逐痰之力较猛,可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
对于形气壮实,痰火胶固为病者,用之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