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海洋观测技术综述研究

合集下载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一、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1.准确性:观测数据应具有高准确性,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实时性:观测数据应能够及时获取和传输,以满足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

3.连续性:观测数据应能够连续地获取,以获取水文过程的完整性和变化规律。

4.综合性:观测项目应能够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流场、海洋酸化度等。

5.空间性:观测项目应能够在空间上进行覆盖,包括区域性观测和点源观测。

二、海洋水文观测方法:1.航行观测法:通过在航行途中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温度、盐度、酸碱度等。

该方法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但其观测数据受到船舶运动、测量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浮标观测法:通过在海洋中放置浮标,通过遥测等方式获取海洋水文参数。

该方法能够长时间连续观测目标区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浮标的耐波能力和遥测设备的通信能力。

3.定点观测法:通过埋设固定观测设备在特定海域进行水文观测。

该方法能够准确观测特定海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观测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需求。

4.卫星遥感法: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水文参数。

该方法具有广覆盖、连续性好以及观测范围大等优势,但受制于卫星分辨率和云层干扰等因素。

5.声学观测法:通过声学设备在水下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水深、水温、盐度等。

该方法适用于水下环境观测,具有高精度和较长距离的优势,但受制于水下能见度和声学传播的物理特性。

综上所述,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包括准确性、实时性、连续性、综合性和空间性;观测方法包括航行观测法、浮标观测法、定点观测法、卫星遥感法和声学观测法。

这些观测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需求下,在海洋水文观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一、引言海底探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资源、海洋生物等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探测技术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国内外的海底探测技术进行调查和总结。

二、国内海底探测技术1.声波探测技术声波探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声纳设备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海底资源等信息。

这种技术在浅海区域应用较广,但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声纳设备和处理算法的要求较高。

2.电磁探测技术电磁探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电磁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解释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海床沉积物、海洋资源等信息。

电磁探测技术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3.激光探测技术激光探测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在水中的散射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接收器接收散射和反射的激光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等信息。

激光探测技术在海底地貌测绘、水下遥感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三、国外海底探测技术1.声学测量技术声学测量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生物等信息。

国外在声学测量技术方面较为成熟,已经实现了深海地形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

2.多波束测深技术多波束测深技术是利用多个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海底测深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多个波束的回波信号,可以获取多个方向的海底地形信息。

这种技术在测绘海底地形和构造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3.地磁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技术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在海底放置地磁传感器进行观测,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资源信息。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海洋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准确监测和科学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展开论述,以期了解其应用和发展。

一、海洋环境监测概述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生态、水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实时、定量和定性的观测和分析过程。

通过监测海洋环境,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水下气候环境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通过使用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水体的光学、热力和微波等物理量进行无人值守、自动化的测量。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范围和较高的准确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环境监测。

2. 水下观测技术水下观测技术通过使用声纳、激光和图像采集设备等装置,对海洋底部、水下植被和生物群落等进行直接观测。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获得关于海底地形、水下生物群落和海洋污染状况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3. 自动化浮标技术自动化浮标技术是指利用载荷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设备等装置,对远离海岸的海洋区域进行长期监测。

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参数(如温度、盐度和氧含量)的长时间、高频率的实时监测,为海洋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海洋环境监测方法1. 标点监测法标点监测法是指在事先选定的海洋站点上,通过采集和分析海水样品来获得海洋环境的监测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特定海洋区域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但其具有样本不足和成本较高的缺点。

2. 区域性监测法区域性监测法是指通过设置多个监测站点,对目标海域进行广泛的覆盖和采样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大范围海域进行总体评估和监测的情况,可以提供全面的海洋环境状况数据。

3. 社区监测法社区监测法是指利用公众参与的方式,组织志愿者对沿海海域进行监测。

通过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可以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参与度和数据质量,同时增强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海洋观测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溪流之海洋人生这是一个提供海洋与测绘专业和产业人士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们以宣传海洋与测绘文化、进行专业推广交流为己任,力求文章发布的唯一性。

与此同时,表达个人感想与感悟,体现人文关怀,力争多发表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各类原创作品。

海洋观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基础,作为海洋科学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预警海洋灾害、保护海洋环境、加强国防建设、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发达国家就相继出台海洋科技与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围绕着海洋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海洋战略及其军事需求牵引下,各国相继调整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海洋观测领域的投入。

海洋技术的演进海洋技术的发展最早起源于船舶技术发展的需求,由于罗盘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技术的发展。

正如海洋测绘技术起步于船舶安全航行需求,故被称之为海道测量。

1872年12月7日至1876年5月26日,英国2300吨排水量的“挑战者”号海洋科考船三年半时间的海上考察活动,开启了近代海洋科学研究历史。

这一次行程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C.W.汤姆逊领导,船上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科学仪器和技术设备,对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开展了水文调查、深度测量、深水拖网、温度测定等等技术工作,得到了海洋深层水温分布数据,发现了4400多种海洋生物,绘制了等深线图,首次采集到锰结核,并发现了深海软泥和红土,等等。

在那个年代,回声原理已经被发现,像温度和压力传感器也逐渐被应用于水下作业,拖网、海水采样器、沉积物采样设备等这些机械式仪器设备,也被大量发明并得到应用。

这些海洋技术装备与海洋科学考察成果,为现代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 3 .L i b e r a t i o n Ar my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Na mi n g 2 1 1 1 0 1 )
A J  ̄ s t r a c t Th e o c e a n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g l o h a l c l i ma t e, o c e a n o g r a p h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a n i mp o r t a nt p a r l o f m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p a y a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f o r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a mp a i g n,t h e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t r i e s h a v e i n v e s t e d a l o t o f ma n p o we r a n d ma t e r i a l r e s ou r c e s i n t h i s a r e a . I n t h i s pa p e r ,t he d e v e l o p me nt a n d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o f d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o f t h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i s i nt r o d uc e d, a n d a t l a s t ,t he s u g g e s t i o n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t h 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o ur c o u nt r y i s p u t f o r wa r de d . Ka Y W or d s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r e mo t e s e ns i n g,s e a f l o o r o b s e r v a t o r y,u n d e r wa t e r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Cl a s s N帅 b TP2 ] 2

海洋光学综述

海洋光学综述

海洋光学综述海洋光学是研究海洋的光学性质、光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和运用光学技术探测海洋的科学。

它是海洋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光学的分支学科。

光电子学方法是海洋光学测量的主要手段,基础研究中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

实验方面主要运用现场和实验室的测量方法进行海洋光学性质的研究。

一、发展简史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用透明度盘目测自然光在海中的铅直衰减。

从19世纪末开始,海洋学家才比较注意研究海洋的光学性质,并结合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用光电方法测量海洋的辐照度。

到了20世纪30年代,瑞典等国的科学家设计制造了测定海水的线性衰减系数、体积散射系数和光辐射场分布的海洋光学仪器,进行了一系列现场测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是海洋光学的发展时期:1947~1948年,瑞典科学家在环球深海调查中(“信天翁”号),首次将海洋光学调查列入重要的海洋调查计划,测量了辐照度、衰减和散射等;1950~1952年,丹麦人在环球深海调查中,致力研究了重要海区的初级生产力和光辐照之间的关系;1957~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调查中,测量了北大西洋的水文要素和光学参数,并研究其相互的关系。

美国、苏联、法国等国,相继建立了实验基地,详尽研究了海水固有光学性质和海洋表观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美国R.W.普赖森多费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海洋光学理论,发展了海洋辐射传递理论;一些学者对水中能见度理论、海洋光学测量模型、光辐射场与海水固有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近代光学、激光、计算机科学、光学遥感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光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结合信息传递的要求,用蒙特卡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激光在水中的传输、海面向上光辐射与海水固有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使海洋光学从传统的唯象研究转入物理的和技术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一)基础研究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

实验方面主要运用现场和实验室的测量方法进行海洋光学性质的研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海浪监测技术研究》文献阅读报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认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到海浪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浪自动监测浮标技术和X—波段雷达测波技术。

现整理阅读报告如下:一、海浪监测技术的国内外背景海浪是最为常见的重要海洋波动现象,它与海洋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许多重要问题, 特别是海—气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海洋军事技术和海上航行安全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于海洋状态的实时信息,如海浪的波高、方向和周期等,对于海岸保护和离岸海上活动(如石油钻井平台或船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研究投入经费逐年增加。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海洋大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的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海洋监测来增强海上的防御能力,对增强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近海波浪的监测研究对于海况预报、海上运输、海洋开发、海洋渔业等活动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加强与完善我国现场波浪观测已成为我国海洋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海洋环境变化复杂,海洋工程除考虑海水条件的腐蚀、海洋生物的污浊等作用外,还必须能承受台风、海浪、潮汐、海流和冰凌等的强烈作用,在浅海区还要经受得住岸滩演变和泥沙运移等的影响,所以对海洋的观测与监管十分重要但却十分困难。

在我国少数的海洋观测站提供的海浪数据还是基于观测员的目测,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观测站已具备了海浪的预报和监测能力,但使用的海浪监测设备大多是进口的。

由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设备比较落后,而购买的国外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适合在我国海域使用,所以自主研发一些适合我国海域使用的海洋设备对于我国的海洋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今海洋监测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产生了很多的方法。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寻求使用遥感和雷达等新技术进行海浪以及海流的监测。

主要使用了三种类型的雷达系统 :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达)、sLAR(side一looking叩 ertureradar,侧视孔径雷达)和HF(high一fre卿eney)雷达。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而在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海洋测量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全球性、快速性和高精度性,为海洋测量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海量的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的表面温度、海流、水色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揭示了海洋的动态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 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是了解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海底地形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声呐测深、多波束测深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测量海底地形,还可以获取海底地质信息,为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3. 海洋观测装置技术海洋观测装置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常见的海洋观测装置包括海洋浮标、浮标探测器、浮标测温仪等。

这些装置通过采集海洋表层和深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海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测量技术也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海洋测量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远程监测和快速分析,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处理精度。

2. 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海洋测量通常需要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未来,随着各类数据源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好地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分析,为科研和应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海洋测量技术中的数据分辨率对于获取准确、精细的数据非常重要。

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未来海洋测量将朝着高分辨率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反映海洋环境的微观变化和细节特征。

4. 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海洋测量过程中,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推动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测量设备和方法,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洋观测服务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海洋观测设备,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海洋领域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的技术体系。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海洋观测服务在保障海洋安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技术升级、数据创新和应用拓展三个方面。

首先,技术升级是海洋观测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像和海洋观测器械,我们可以实时获取海洋环境的数据,如水温、盐度、氧气含量等,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其次,数据创新是海洋观测服务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将分散的海洋观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海洋观测数据集,为海洋决策和预警提供良好的支持。

此外,海洋观测数据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挖掘和分析,以发现隐藏的规律和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海洋观测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集成化的海洋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观测系统往往由多个独立的观测设备组成,数据也较为分散。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各种观测设备和数据进行集成,形成一体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和管理。

这将提高海洋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海洋决策和预警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注重海洋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海洋观测数据具有极高的价值,但目前尚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利用和应用受限。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推动海洋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促进各方面的数据交流和合作,实现海洋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此外,海洋观测服务还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发展。

一是注重海洋观测服务的应用拓展。

海洋观测服务不仅仅是获取数据,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实际应用和服务。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海洋观测服务与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灾害预警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水平的持续上升和人类活动的扩大,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议题。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护海洋环境,各国学者和科研机构正不断研究和应用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卫星技术卫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海洋环境监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传感器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定位、跟踪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可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色泽、陆地沉降、潮汐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海洋环境的动态监测。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海洋环境监测速度更快、更准确,监测成本更低,还可杜绝人工干扰等问题,因此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近年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研发的海洋微生物传感网络,可以实时检测水体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情况,从而计算水质指标、监测污染物质的浓度、识别是否存在健康风险等。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还可用于对海洋生物进行追踪和监测,如同样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研发的鱼群检测器。

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海洋环境数据,还能够对全球海洋环境监测的信息量进行进一步扩大。

三、深度水文传感器技术深度水文传感器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海洋深度变化、海洋底部氧含量变化、底部沉积物质的变化等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指标。

深度水文传感器装置可以深度感知水下环境中的压力、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经过一系列测量和数据处理后,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水下环境监测。

与卫星遥感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相比,深度水文传感技术的监测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在场地监测等实际应用场景中体现重要作业价值,在对区域水下生态平衡和资源管理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型技术的涌现和日益普及,加快了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从而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I. 前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 海洋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II. 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海洋观测技术以及它们的原理。

这包括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

- 解释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精度和适用范围。

III. 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讨论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包括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

- 重点讨论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IV. 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应用- 围绕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发展展开。

这包括海洋风、海浪、温度和水位等参数的监测。

- 描述现有技术在预测飓风、气旋、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V.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评估当前海洋观测技术的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讨论挑战,包括高成本、数据质量和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

同时,建议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VI. 结论- 总结现有的海洋观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 强调海洋观测技术对于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不同的海洋环境变化,包括海表温度上升、酸化程度增加和沉积物的增加,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地球,造成生物相的变化,同时也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现状和未来演变情况,成为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目标。

海洋观测技术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空间、时间和不同深度上监督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预测气象变化、自然灾害等重要信息。

今天,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

海洋环境监测中测绘技术的方法与数据处理

海洋环境监测中测绘技术的方法与数据处理

海洋环境监测中测绘技术的方法与数据处理导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海洋环境监测中测绘技术的方法与数据处理进行探讨。

一、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海底地形测绘海洋环境监测中,海底地形的测绘是基础且重要的任务。

通过利用声波的传播特性,可以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绘制。

常用的方法有单波束测深和多波束测深。

单波束测深适用于对特定目标的测量,而多波束测深可获得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海底地形信息。

2.水下目标探测与定位水下目标的探测与定位对于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声纳是常用的水下目标探测与定位工具。

它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其回波,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频谱和时差等信息,可以获得水下目标的位置和性质。

3.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是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光学测绘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获取海洋中的生物信息。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可以识别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借助激光扫描仪可以获取海洋中底栖生物的三维分布信息。

二、海洋环境监测中测绘数据的处理方法1.数据采集与清洗海洋环境监测中,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测绘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这一步骤目的是去除噪声和异常值,提高数据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滤波和插值。

滤波可以有效去除高频噪声,保留低频信息;插值则可以填充数据中的缺失值,使得数据具有完整性。

2.数据融合与集成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来自不同测绘方法的数据常常需要进行融合和集成,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权重的线性加权、模型融合和特征融合等。

通过合理选择融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数据源的优势,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数据分析与建模海洋环境监测中,数据分析和建模是获取海洋环境信息的关键步骤。

海洋沿岸流研究进展综述

海洋沿岸流研究进展综述

海洋沿岸流研究进展综述一、引言海洋沿岸流是指在海洋中沿着海岸线流动的水流。

它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自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是海洋环境中重要的物理过程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对海洋沿岸流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海洋沿岸流的定义、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和进展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海洋沿岸流的定义海洋沿岸流是指在近岸区域内,由于地形地貌和潮汐等因素影响,水体发生了明显的水平运动,并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运动状态。

它通常分为两种类型:边缘型沿岸流和内部型沿岸流。

三、海洋沿岸流的形成机制1. 地球自转效应地球自转会导致惯性离心力产生,从而使得水体在赤道附近向东移动,在极地附近向西移动。

这种效应称为科里奥利力,对于近岸区域的海洋沿岸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 地形地貌效应海岸线的地形地貌对沿岸流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海岸线弯曲或突出部位容易引起水体在该处聚集,从而形成较强的沿岸流。

此外,在海底地形复杂的区域,也容易产生较强的沿岸流。

3. 潮汐效应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于地球引起的海水周期性上升和下降。

潮汐对沿岸流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潮汐运动会产生一定规律性的水平运动;二是潮汐运动会改变水深度,从而影响科里奥利力和底部摩擦力等因素。

四、海洋沿岸流研究方法1. 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技术是研究海洋沿岸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使用浮标、波浪浮子、温盐深仪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来获得沿岸流的运动特征和变化规律。

2.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通过建立海洋模型,对沿岸流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各种因素的变化,来研究沿岸流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并为海洋环境管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来获取海洋表面高度、表面温度、水色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反演沿岸流的水平运动特征,并且可以实现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上的监测。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研究综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它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从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是指通过对海洋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持续观测、采样和分析,以评估海洋环境的质量状况和态势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据收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功能,方便海洋环境数据的采集和整合。

通过GPS技术和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和记录海洋环境中的位置信息和影像数据。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集成海洋观测站、船舶和无人机等海洋观测设备的数据,形成全面、连续、多尺度的海洋环境数据库。

二、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能够对大规模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和更新。

通过建立海洋环境数据库,可以方便地存储和管理各类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洋水质、海洋生态、海洋气象等多种数据类型。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支持数据的空间和属性关联分析,可以实现多维度的数据查询和分析,为海洋环境评价提供支持。

三、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空间统计和空间模型构建等操作。

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将离散的海洋环境数据插值成连续的表面,形成空间分布图。

同时,可以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热点分析和时空变化分析等,揭示海洋环境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规律。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支持空间模型的构建和模拟实验,可以对海洋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

四、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提供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还具备决策支持的能力。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一、引言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0%的面积,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而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则为我们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海量的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二、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特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多源性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卫星遥感、浮标、船舶观测、水下传感器等,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精度、分辨率和时空覆盖范围上可能存在差异。

2、复杂性海洋环境本身就十分复杂,监测数据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的参数,如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浓度等。

3、时空性数据不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分布差异,需要考虑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变化。

4、海量性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所获取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海量数据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1、直观理解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的图形、图像形式展示出来,帮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快速理解数据的内涵和趋势,避免了在大量数字中迷失。

2、发现规律通过可视化,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数据中的隐藏规律和异常值,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线索。

3、沟通交流直观的可视化结果能够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4、公众教育向公众展示海洋环境的状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四、常见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技术1、地图可视化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以地图的形式展示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通过绘制温度、盐度等参数的等值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区域的差异。

2、时间序列可视化以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帮助分析季节性和长期的变化规律。

3、三维可视化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海洋环境的三维模型,将监测数据映射到模型上,实现更加逼真和直观的展示效果。

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

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

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监测技术已经成为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现代海洋生态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并探讨其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或其他无人设备对远离探测器的对象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遥感技术常用于获取海洋空间信息,如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水色变化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海洋中藻类生长状况、海洋流动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从而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内的特定信号作为传感器对海洋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的技术。

例如,利用浮游生物的迁徙规律,可以监测到海水温度、盐度、含氧量等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

此外,利用生物标记物或DNA技术结合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浓度,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三、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生物体DNA序列来了解其遗传信息的方法。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通过对海洋生物样本的基因测序,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遗传变异等信息。

同时,基因测序还可以揭示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响应性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基因测序技术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

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海洋环境数据,为我们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推广这些技术,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传统的海洋观测主要是以调查船、潜浮标为主的海基观测或以卫星遥感、航空观测为基础的天基观测。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已有海洋观测数据存在的短暂、不连续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海洋科学的发展。

源自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水声监视系统的海底观测网是人类建立的第三种海洋科学观测平台。

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融合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态等学科,解决深海、极端环境下高分辨率和实时获取海洋观测数据的技术难题,可以深入到海洋内部观测和认识海洋,实现从海底到海面全天候、长期、连续、综合、实时、原位观测。

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的著名海洋研究机构一直引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凭借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海底观测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海底观测网络。

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展海底观测网试验节点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表1)。

鉴于当前海洋科技发展,在国务院2013 年出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 年)》中指出,将优先安排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在内的 16 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国家海洋安全等研究提供支撑。

海底观测网系统建设现状美国海底观测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 2016 年宣布,历时 10 年、耗资 3.86 亿美元的“海洋观测网”(OOI)计划正式启动运行。

OOI 是一个长期的科学观测系统,由区域网(RSN)、近岸网(CSN)和全球网(GSN)三大部分构成(图1)。

850 个观测仪器分布式布放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观测系统中,包括 1 个由 880 km 海缆连接 7 个海底主节点(每个节点可提供 8 kW 能量和 10 Gb 带宽双向通讯)的区域观测系统、2 个近岸观测阵列以及4个全球观测阵列(由锚系、深海实验平台和移动观测平台构成)。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综述_刘岩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综述_刘岩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支撑。 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等海洋经济产业 对海洋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准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预报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加速发 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对提高海洋灾害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海洋监 测技术 ,才能实时有效的获得海洋环境数据。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环境和生态监测技术以 求全面了解和掌握多介质海洋环境的综合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海洋经济发展和资 源开发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服务。
± 0. 05℃ ± 0. 1pH ± 0. 02ppm ± 0. 05ms /cm ± 2% F. S
标准型± 1℃ (分辨率 ) ± 0. 1pH ± 0. 1mg / L ± 0. 1% 0~ 1: ± 0. 01( m s /cm ) 1~ 10: ± 0. 1 10~ 100: ± 1 ± 10NTV
收稿日期: 2001-04-21 作者简介: 刘岩 ( 1972-) , 从事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研究 ,尤其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传感器方面研究比较深入。
第 3期
刘 岩等: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综述
· 31·
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到日程上来了。如何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海洋生 态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 ,而且使某些海域的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 如何加强海 洋灾害要素成因机制和相互作用研究、提高预报技术和水平用于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 ,以 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新世纪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 14卷 第 2001年 9月
3期 山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N DONG

学 V o l.
SCIEN CE
14 N o. 3 Sept. 2001
文章编号: 1002-4026( 2001) 03-0030-06

海洋波浪观测技术综述

海洋波浪观测技术综述

海洋波浪观测技术综述
周庆伟;张松;武贺;汪小勇;杜敏;白杨;孟洁
【期刊名称】《海洋测绘》
【年(卷),期】2016(36)2
【摘要】波浪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观测手段众多,主要有人工测波、仪器测波和遥感反演测波等方式.观测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观测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观测资料.从实际应用出发对这些测波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典型设备等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比各自的性能参数,分析优缺点和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需要加紧研制观测仪器和配套设施,完善相关标准,并制定观测设备安全保护机制,以提高国内波浪观测的技术水平.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周庆伟;张松;武贺;汪小勇;杜敏;白杨;孟洁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9
【相关文献】
1.极端波浪与海洋结构物的强非线性作用研究综述 [J], 邓燕飞;杨建民;肖龙飞;李欣
2.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J], 尹路;李延斌;马金钢
3.同化海温观测数据研究波浪破碎对海洋上层结构的影响 [J], 张学峰;韩桂军;吴新荣;李威;王东晓
4.海洋观测技术与海洋观测仪器 [J], 陈维仁
5.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观测技术分会换届大会暨2007“海洋观测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技术,获得海洋中的数据来解决。

提要:此文从定义开始介绍海洋观测技术,指出了海洋观测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

同时进行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不同观测技术的性能比较分析,并阐述了间接观测技术和直接观测技术的组成和应用领域。

最后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应用。

一、何为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

海洋观测的任务有:1)观察未知海洋世界2)监测评估人为作业对海洋带来的影响3)观测海洋特定地区4)监控海洋,保护国家安全,等等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顾名思义,海洋观测技术,是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的实现,通常是利用传感器及其平台技术,或通过多次采样分析,对海洋环境各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感知和认识,而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动态变化的。

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式为:Y(t) = F(X1,X2,X3,...,Xp,t)其中Y(t)是观测值,X1,X2,X3,...,Xp表示为各种测量对象的值,t为时间。

从数学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海洋观测得到的是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组数据。

因此,观测的对象是时变的,是动态的。

当观测对象是不变的,譬如海底地质现象的观测,那么在这个式子中的时间t无意义了,这时,数学式子则变成:Y = F(X1,X2,X3,...,Xp)这式子表达的是海洋探测。

海洋探测是获得一组数据,与时间无关,故通常用于时不变对象的观测或者是资源探测、海底物体寻找等方面。

二、海洋观测技术分类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主要可从这样三个维度来考虑:一是观测形式;二是观测方法;三是观测区域。

重点是观测方法。

海洋观测形式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可称为定点式海洋观测技术和移动式海洋观测技术。

传感器挂在浮标上的观测、基于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是定点观测,而利用水下滑翔机携带传感器遨游海上的,则属于移动观测。

按海洋观测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间接观测技术(indirect observing)与直接观测技术(direct observing)两种。

间接观测技术,通常是通过水面运载工具或潜水器,进行采样作业或离线观测作业,把样品或数据取回到实验室,再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观测结果。

直接观测技术,则直面对象,通过传感器件,加之信号传输通道,在线地实时获得海洋观测数据结果。

海底间接观测主要指采集海水、(微)生物和海底物质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从而实现观测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通过样品的获得并进行对一些物理化学量的测量数据分析,获得目标结果。

具体实现方法如拖网、CTD、多管、箱式、抓斗、热流计、大洋钻探计划等。

图1是美国阿尔文(Alvin)载人深潜器在热液地区进行热液水体采样的照片。

图1 热液采样器在东太平洋隆起地区热液口进行采样作业有一些原位观测系统,把观测器放在海底观测对象附近,对观测对象进行不间断地观测与记录,同时把数据存放在自容式存贮器中。

间隔一段时间后取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观测结果。

这种方式尽管实时性较差,但非常实用且经济。

原位观测,英文称为in-situ observing,是特别强调海底某一具体位置上的观测,对海洋技术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在海底放置海底观测器,进行长期观测,并将数据采入随之带入海底的数据采集系统。

系统回收后,在实验室中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再进行分析。

这样的方式,也可称为海底原位观测站,是间接观测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图2 所示是美国科学家对海底热液地区所实施的一项原位观测活动。

图2 东太平洋隆起洋脊地区的热液原位观测站海洋直接观测是把观测器直接放到观测对象的附近,研究人员在线实时获得观测数据。

如水下遥控潜水器把水下摄像机带到观测对象旁边,将视频图像信号通过潜水器的光纤直接传到海面,可实现人类对海底各种科学现象的直接观测。

建设海底观测网络,是把各种观测传感器连接在网络上,直接传到陆地,并通过internet传遍全球,帮助科学家实现对海底某一关注地区的长期、在线的直接观测。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有无用光电复合缆(有时只是具有通讯功能的缆绳)。

用缆就意味着海洋观测信号可以做直接获取,可以做到在线、实时的观测。

同时,如果是采用光电复合缆的话,还意味着电能的无限供给,也即观测时间的无限制,做到长期的观测。

从观测方法的要点、特征、基本组成单元和载体(或平台)技术四个方面对海洋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进行归纳,可用表1来清楚地表示。

表1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之归纳另一个分类的维度,是根据观测的区域不同进行分类。

对海洋的观测,主要是对这样三个不同区域进行观测:海面、海水、海底。

也就是说,将海洋观测技术分为海面观测技术、海洋水体观测技术(或称海中观测技术)和海底观测技术。

对海面的观测,主要是开展海水与空气界面间关系的研究。

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对海洋进行观测之外,还涉及到海洋表面的大气部分,如海面气温、风向、风速的观测。

从技术手段上来看,可采用海洋遥感技术。

对海洋水体的观测内容十分丰富,在物理上可对涌、浪、潮、流、温度、浊度、盐度等量的观测与数据采集;在化学上和生物上可对海洋中的化学和生化量的观测,对二氧化碳、pH、DO(溶解氧)、营养盐、叶绿素、重金属、蛋白质等含量的观测与分析等。

对海底进行观测,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海洋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对海底开展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观测之外,还可对地形地貌进行观测,对海底某一现象进行观测,以及在地球物理方面进行观测,如地震波的观测等。

海底是地球上人类最不熟知的区域之一。

作为海洋组成的重要部分,海底观测历来是人类努力希望实现的一项工作。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使得这项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

除了要了解海底的海床构造、深度,更要了解海底的岩石与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等海底情况。

特别是随着海底矿藏(海洋石油)、深海热液、天然气水合物等现象的发现,海底观测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迫切。

图3所示的是某一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对这样的海底观测,就需要依托多方面的技术来开展。

图3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海洋的概念。

认为在海床的底下,还有大量的水域。

在这些水域中,也发现了丰富的生命现象,故被誉为深部生物圈。

事实上,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也可以看作是海底海洋的另一种形式。

如上所述,海洋的观测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海底海洋的观测。

这方面的观测,需要对海底海洋的结构构造、岩石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以及海底海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及生化量的观测。

三、海洋观测技术分析通过采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是十分传统而常用的手段。

这种方法一直在大学里教授,并广泛用于当前的海洋科学的研究当中。

由于出海采样耗时,且航次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回到岸上再送到实验室分析获得数据,“间接”时间是比较长的,通常几天、几周甚至一年以上。

当然,实验室分析仪器部分能够带到船上,这样当天就可以得到数据,“间接”时间大大减少。

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直接或“准直接”获得数据的情况越来越多。

当然,不同的观测方法,“间接程度”有别。

例如采样或岸上实验室分析间接时间最长;水下滑翔机观测,间接时间可能数天;海洋卫星或有缆的海底观测网络可以在线获得实时的数据,也就是说是直接获得数据。

图4显示了不同观测方法的“实时性”对比。

图4 海洋观测实时性与成本不同的观测手段,观测涉及范围也是相去甚远。

譬如海洋卫星的观测范围很大,甚至可覆盖一个海区。

而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其观测范围只有传感器能及的很小范围。

图5显示了不同观测技术的观测范围与成本的比较。

当然,从观测精度来讲,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精度,一般来讲要比海卫星要高许多。

图5 海洋观测范围与成本四、海洋观测技术实例介绍最后,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介绍一下不同的海洋观测技术的组成和性能。

图6 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图6显示了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各国共同实施了ARGO计划,在世界各大洋中布放了大量的漂流浮标,来开展对海洋的动力参数甚至生化参数的大范围观测。

截止2017年3月,世界各大洋中正在工作的漂流浮标共有3936个。

其中美国贡献量最大,布放了2210个浮标。

英法德日澳等国积极参与了这项计划,我国也积极参与并布放了117个浮标,并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设立了ARGO数据处理中心。

从图6表示的漂流浮标工作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常是8-10天之后通过卫星获得一批数据,随着浮标的漂流,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海洋切面上的海洋动力参数,如确定深度下的温度、盐度甚至流速等等。

这些数据,很好地支撑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大气预报等工作。

图7显示了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在海底热液地区工作的情景。

这个原位观测站是用来观测热液烟囱的温度变化的,由浙江大学设计制作。

这个系统用一个不锈钢圆锥筒,里面正交分布三层热电偶,并配套设计自容式信号采集系统和电池仓,我们给这个系统一个俗称——高温帽。

通过载人深潜器布放到2000多米的海底并搁置在热液口上端,15天之后再通过深潜器下潜回收高温帽,从而获得15天时间内的温度连续变化曲线。

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观测系统。

图7 高温帽在热液口附近观测作业图8是一个海底观测系统示意图。

海底观测系统通过布置海底光电缆,连接海底的观测系统与岸基站。

显而易见,这样的系统可以在线、实时地获得海底的实测数据。

海底观测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布放在海底的接驳盒,它承担着连接海上海底的重任,进行着海底的电能接驳与分配,信号的上接下联。

海底观测站通常需要高压通电,光缆通信,布放时需要采用有缆无人遥控潜水器来操作,成本是非常高的。

维护起来也十分不便。

图8 海底观测系统采用无人自主式潜水器(AUV)搭载传感器进行观测,是一种传统的观测手段。

然而AUV自带电池,工作时间颇短,需要常常回收到船上进行充电(同时下载数据),然后再放回大海工作,效率甚低。

如果利用海底观测网络对AUV进行充电并下载数据,既可提高AUV 的工作效率,又可解决海底观测网络观测范围有限的矛盾。

因此,国内外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AUV+海底观测网络的观测系统研究。

图9显示了海底观测网络与AUV“搭桥”的工作原理图,这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完成的一项工作,通过在海底观测网络和AUV之间设置“DOCK”系统,解决AUV与海底观测网络的电能/信号连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