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包括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2.教育教学知识:历史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
学、心理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管理能力:初中历史课堂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如何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何有效管理课堂纪律等。
4.教学评价能力:历史教师需要掌握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科学
合理的评价方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使用数字资源和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能力,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五个核心领域。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基础的素养,也是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枢纽。
历史学科所教授的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代、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与结果,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数据和事实等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它涉及到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分析和综合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运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方法素养方法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具有特色的素养。
历史学科中涉及到许多历史观察、研究和分析方法。
学生应该熟悉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历史考古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法。
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解释他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和现实案例。
四、价值观素养价值观素养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素养,它涵盖了学生的道德观、人类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等方面。
历史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深远的启示和教益。
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和反思等方面。
五、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素养。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
作为学习者,学生应该具有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和理解,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推进社会进步,表现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心。
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
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我国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逐步走向成熟,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给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可以看出,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主要局限在认知领域,历史学科的痕迹较浓。
10.高考综合“能力要求”我国高考出现“综合”以后,也提出了综合“能力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该类“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和内容作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试目标:(1)了解识别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
(2)分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3)评价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有关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考试内容:(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与结论。
(2)理解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3)根据文字、图表、数据、公式等所给背景材料,分析说明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存在和变化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4)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5)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6)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仍然以认知领域为主,渗透了一些情感教育的目标,能力的目标分类源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突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比较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等多个方面。
学习历史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下面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1.理解与分析:历史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研究历史文献,了解并分析不同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能够独立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思维和因果分析。
2.方法与技巧: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包括文献检索、史料分析、历史考古、历史地理等。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准确理解并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提出合理的历史假设和解释。
3.跨学科理解:历史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理解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历史内容,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4.历史意识: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传承和变革,意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塑造和改变的作用。
5.写作表达: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撰写历史论文、历史报告等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并能够提供有力的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7.批判思维: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需要具备辨别历史事件真伪的能力,能够批判并评估历史文献的可信度。
8.跨文化理解: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和时期,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能够通过研究其他文化的历史,增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9.积极参与:历史学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实践和研究。
学生需要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同时也可以参与历史研究项目,积极发现和探索历史问题。
历史学类专业报考素质要求
历史学类专业报考素质要求
报考历史学类专业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
1. 兴趣和热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是报考历史学专业的重要前提。
2. 阅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学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文献分析,因此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 批判性思维:历史研究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估各种历史资料和观点。
4. 写作和表达能力:历史学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因此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5. 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学习历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报考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
6. 跨学科素养: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密切的关联,具备跨学科的素养会更有优势。
7. 研究和探索精神: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有主动研究和探索的精神。
8. 文化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历史学科高考十项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高考十项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的原貌,这是考查记忆能力,由于这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历年高考各种题型的内容考查中无一不涉及到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
但不要误认为:"再认、再现"考的必是死知识,死记硬背便可获得,事实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含在活的问题当中,所以,我们强调理解记忆,活学活用。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同样只要求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述,所以该项要求考生从宏观上和整体上理清历史线索、归纳阶段特征、掌握历史发展概况,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学习。
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此项要求是材料处理的基础,也是解答"材料解析"这一类型题的前提。
强调考生应具备读通、读懂并真正领会含义的能力。
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本项能力要求强调在理解史料基础上进行鉴别、筛选和整理,抓住要领,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有三重含义:其一,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其二,对于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其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
所谓"最大限度"则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它的内容,否则就会导致说明不清、论证不周。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所谓"充分"是指对于有效信息不能只求罗列,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要针对所回答的问题,以有效信息为主,教材所学内容为辅,互相补充,溶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这也正是材料处理能力的必然归宿。
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归纳"是指将众多具体事实分门别类地由个别到一般,以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比较"是指依据事物的联系性、区别性来求同或求异,有类比和对比。
历史学核心素养五个方面
历史学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进程和发展。
它不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过去,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思考。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批判思维能力历史学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历史上的陈述,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容易被误导或误解。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文献研究能力历史学涉及大量的文献研究,这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文献研究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查找、筛选和评估各种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文章、档案等。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解读文献的能力,能够理解文献中的观点和论证,并能够将其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跨学科思维能力历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能够将历史问题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历史上的经济问题,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和变迁。
通过跨学科思维,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历史。
四、沟通表达能力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它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向他人传达历史事件和观点。
为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多读历史著作,学习优秀的历史学家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历史研讨会和写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历史意识和责任感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它还要求我们具备历史意识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023八年级上册历史能力培养与测试
一、概述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和测试其历史学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测试学生的历史能力。
二、培养历史认知能力1. 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教学讲解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2. 掌握历史时间线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线,能够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认知能力。
三、培养历史综合分析能力1. 培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事件的通联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解读通过教学案例和课外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资料的解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文献处理能力。
四、培养历史独立思考能力1. 提出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历史观点的辩证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历史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辩证能力。
五、历史能力测试1. 综合测试通过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2. 考察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历史文献分析和历史事件应用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结语在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测试学生的历史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测试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师生互动与实践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历史场所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实际感知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情感的培养。
高考历史学科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
高考历史学科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内江六中历史组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获取和解读信息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试卷中的信息以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图画、符号等形式呈现,该项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精准审题,并能够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回映信息提供的情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
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正确处理好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之间的关系,或通过事实阐释观点,或用观点解释历史事实。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科目。
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传授历史知识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中,通常会考察考生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基础知识: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
2. 历史分析能力:考生需要具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的发展趋势等。
3. 历史教学方法: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设计能力:考生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
5. 教学评价与反思:考生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考试形式方面,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通常采用笔试形式,也有部分地区采用面试形式。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题等。
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考生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并具备从事初中或高中历史教学的资格。
这对于想要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考生来说是必备的证书之一。
中考历史考察能力
中考历史考察能力1. 记忆和理解能力:历史学科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事件和人物,同时还需要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的含义和关系。
记忆和理解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对于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和考试成绩都至关重要。
2. 分析能力: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中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或者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
3. 判断和评价能力:中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考察考生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比如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价值判断,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能力需要考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 表达和写作能力:中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考察考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比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或者进行口头表达。
这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 跨学科综合能力:历史学科常常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比如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
中考历史考试中,也常常会考察考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比如结合政治、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
针对以上能力要求,考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以下几点:1. 建立时间轴:学习历史时,建立时间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考生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将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理解历史背景:学习历史时,考生需要了解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环境。
比如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等。
理解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涵和意义。
3. 进行比较和分析:比较和分析是学习历史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和意义等。
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从低到高分三级水准:记忆、理解、应用。
三级之间是递进和相互包含的关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中心,应用是目的。
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混沌无序而使学习无从入手。
大致说来,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换句话说,不论学哪一时期、哪一地域的历史时,都可以从上述这五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记忆对记忆的要求主要指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再认再现;也指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再认再现。
“记忆”有“记”和“忆”的过程。
“记”可分为“认识”和“保持”两个环节。
“忆”也可以分“再认”和“再现”两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是记忆的四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巩固识记成果的重要手段;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再现的必要条件,而再认和再现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同时还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所以平时要重视对这四个环节的全面训练,历史学科的试题以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
历史学科的学习常常给学生死记硬背的感觉,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探索记忆的途径和方法。
在此强调两点:一是反复刺激。
实践证明“泛读”比“精读”更有助于记忆。
历史学习在“精读”一段时间后应该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泛读,如用一段时间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每隔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就不容易忘记。
二是理解。
记忆分无效记忆和有效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理解是无法应用的。
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有效的,才能应用。
理解理解,是指能抓住历史事物的实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它主要表现是解释、转换和推论。
历史学科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科书表述的理解,掌握学过的知识。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和回顾,它更是理解和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有着自己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对于历史学习与研究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一、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灵魂。
它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审视并质疑历史事件和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中理顺逻辑关系;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将各种历史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历史观点。
通过历史思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核心在于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地理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
历史知识是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素养。
三、历史方法历史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如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历史考古的应用、历史统计学的运用等。
通过运用历史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四、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同和关注。
历史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入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学生应该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历史表达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表达能力。
历史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历史事件和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论证方法。
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论文、展板等形式进行呈现,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可分为4个层次10个方面: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方面: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方面: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方面: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测量上对这4个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
以下进行深入分析: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1~2)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
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
之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与第二条相比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
请注意,对于知识的测量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再现的知识显然是两回事,不能认为考的是死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这是一个误区。
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题当中的。
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几类的测量内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然分开。
(占测试要点的80%以上)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第一,这一条固然有对已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的含义,但更有理解性记忆的含义,如果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
第二,关于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的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
根据历史学科研究能力水平划分
根据历史学科研究能力水平划分引言历史学科研究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划分历史学科研究的能力水平,本文提出了根据历史学科研究能力水平的划分方案。
划分方案初级水平初级水平是指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科研究能力的层次。
1. 理解能力:初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
2. 思考能力:初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对历史问题提出简单的思考和见解,并能在研究中回答基本的问题。
3. 文献查找能力:初级水平的研究者对于历史文献的查找能力有一定了解,能够找到基本的参考文献。
中级水平中级水平是指在初级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历史学科研究能力。
1. 分析能力:中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对多个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提出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2. 方法论:中级水平的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档案调查、实地考察等。
3. 学术写作能力:中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进行较为规范的学术写作,包括论文结构、论证逻辑等方面的要求。
高级水平高级水平是指在中级水平基础上达到的较高的历史学科研究能力。
1. 创新能力:高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并能够独立开展前沿领域的研究。
2. 理论建构:高级水平的研究者能够运用适当的理论框架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3. 科学研究伦理:高级水平的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伦理,能够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结论根据历史学科研究能力水平的划分方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衡量历史学科研究者的能力水平。
初级水平是基础,中级水平是进一步提升,而高级水平则是达到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不同水平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研究和提升。
同时,能力水平的划分也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较高历史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引路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并阐述其重要性。
一、学科素养要求1. 广博的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储备。
他们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迁。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教师才能够全面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
2. 深入的专业研究除了广博的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
他们应该关注历史学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通过专业研究,教师不仅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3. 良好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他们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应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能力要求1. 丰富的教学经验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积累了解决学生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管理课堂秩序等方面的经验。
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 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倾听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答和指导。
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团队协作能力初中历史教师通常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进行跨学科的内容整合。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团队合作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教学效果。
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本文档介绍了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览表,旨在帮助
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目标和要求。
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 掌握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
- 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
- 具备基本历史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资料分析、史料解
读等;
- 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来解读历史事
件和问题。
目标二: 历史思维与方法
-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理性分析和评价历史
事件和观点;
- 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来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
- 具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历史调查、史料比较等;
- 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三: 历史价值与责任
- 具备历史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
- 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历史事件和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 具备文化多元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发展;
- 能够关注和参与社会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目标四: 历史素养与创新
- 具备历史素养,包括历史文化知识、历史人文精神和历史视野;
- 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 具备历史研究的基本素养,如批判性阅读、批判性写作等;
- 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来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以上是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览表,希望能够对学生和教师在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历史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及就业方向
历史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及就业方向历史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很多,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但大家还是要在专业上努力学习,争取学习地更深入。
历史学属于什么专业历史学属于历史学学科类别1、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级学科。
2、研究生阶段分为八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3、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按专业对口的方向选择,历史学类的岗位的确会比金融、计算机专业要相对偏少一些,最被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从事教师、历史学研究的方向发展。
不过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不用将职业局限在狭窄的领域,这样来说历史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就会相应的广泛一些。
科研机构、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的工作,如果从事博物馆行业的话,需要考博物馆编制。
并且科研的学历不低,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高校或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这个职位是许多学习历史专业学生从业人数最多选择,毕竟专业对口,也是最容易找的就业方向。
新高考下对历史教师能力的要求
新高考下对历史教师能力的要求一、要求历史教师具有更精湛的专业学识。
历史教师的专业学识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包括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国别史、专史、地方史知识等。
二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方面的知识。
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
三是相关学科的知识。
当今的历史教师不能再“隔行如隔山”而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一点后面还要说到。
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实自己一是要读通史,力求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史实;二是要学点史学名著,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不求通读,可以挑选若干篇(卷)来读。
另外还可以读一些近现代杰出史学家的学术论文;三是阅读历史杂志,力求对教材中的史实有多角度的多方位的了解,并能了解史学界的各种观点;四是遇到问题多查资料,以解决学生因教材叙述不全而产生的疑问。
二、要求历史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
新课程还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一是要有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点。
二是要有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历史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历史过程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
三、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
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过去单纯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逐渐向一种全新的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过渡。
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统治的地位。
历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更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利用各种软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资源(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按照教学要求“再造”历史,再现历史场景,把教材中静态文字和图像变为动态的图文声像,并按要求有序地展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可分为4个层次10个方面: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方面: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方面: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方面: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测量上对这4个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
以下进行深入分析: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1~2)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
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
之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与第二条相比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
请注意,对于知识的测量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再现的知识显然是两回事,不能认为考的是死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这是一个误区。
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题当中的。
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几类的测量内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然分开。
(占测试要点的80%以上)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第一,这一条固然有对已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的含义,但更有理解性记忆的含义,如果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
第二,关于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的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
第三,历史概念可以广泛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历史学中的专名(人名、机构名、团体名、制度名、文献名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或具有许多概念和结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因此,不能仅仅记住其文字表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本质,这才是真正懂得和把握了,才能在必要时正确地运用。
那种简单地机械地把书本上的史实、概念、结论都囫囵吞下然后又囫囵吐出,是不符合本条要求的。
例题1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答案] d ——能力要求1、2[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再认史实和阶段特征的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有相近的表述),但大部分考生却选错了,毛病出在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史实,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例题2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答案] b——能力要求1、6 [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历史概念的选择题,“闭关政策”是一个属于常识、尽人皆知的历史概念,但是大部分考生也选错了,毛病出在对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只能望文生义地乱选一通了事。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历史的发展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的特征。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
阶段性和阶段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
不懂得阶段性和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主流。
只有抓住了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才能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本条能力要求,同样也不能理解为死背课文表述的文字形式,而需要真正懂得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内涵,否则,纷繁变幻的历史现象和曲折起伏的历史进程就会成为一团乱麻和一池死水。
例题3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 [答案] a ——能力要求2、7[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阶段特征的选择题,题干规定了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部分考生之所以误选,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不懂得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问题。
例题4 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答案] (略)——能力要求2、6、7、9 [说明]本题是一道从人物评价的角度,概括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以来上述5人的思想和实践为代表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这5人的思想和实践,在课本中均有表述,但不能照搬再现。
本题检测的能力条目较多,层次略高,侧重考查在分析、概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现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2.材料处理(能力要求3~5)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这条能力要求是材料处理的基础。
“阅读”不是浏览,而要读通;“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领会。
例题5 《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
这些表明a.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答案] a——能力要求3、5[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难度很小。
但是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也会答错。
例题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准尔英首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盂轩《资政新篇》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轩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案](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能力要求3、4、5、9[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
设问(1)和(2)的要求都不高,只需归纳要点,但注明“不要摘抄原文”。
如果考生没有读懂和理解材料,就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回答。
第(3)问的要求较高一些。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这条能力要求是建立在前一条基础之上的。
题目所引材料,其内容未必全部都是有效的、真实的、正确的,因此,必须经过一番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芜杂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
这里所谓“有效”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他内容。
有效信息包括:时、地、人、事和观点。
例题7 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工)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答案](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组织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能力要求3、4、5、9[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
材料出自清朝官府告示,文字内容歪曲了历史真貌。
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才能获得回答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题中提出三问,其设问角度和测试重点都是在此。
例题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
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荚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原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
卒之(终于)风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摘自《南海县志》卷21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尸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
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2年《捷报》卷12回答:(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答案](1)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人工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