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教案(y)

合集下载

公共教育学6

公共教育学6

例: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 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这两幅图并非某位大师的惊世杰作,只是 当年一名小学生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克劳 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 是怎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 而这条狗恰恰是他所在学校校长的宠物。 校长知道后,决定给麦克劳德以惩罚:罚 他画两副画,这就是该博物馆收藏的那两 副。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 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侯好奇心的保 护和引导。这位校长给了麦克劳德惩罚, 这样的惩罚不失为是一种高明的惩罚。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 知行统一原则( 合原则) 合原则) 含义: 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 系统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提高 道德认识水平,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 锻炼,把认识付诸行动,做到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依据: 依据: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组成,知是 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品德是在活动和 交往中形成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 “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陶行知改名:原名文浚,1912年,21岁时受 陶行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同意 “先知后行”的观点,改名为“知行”。后 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 知”,于是1934年正式将名字改为“行知”。
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 1 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 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合情合 理,明确具体,宽严适度。 3 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要坚持到底。
(五)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 因材施教原则( 则) 含义: 含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 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 想实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 的教育方法。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普遍的教育规 依据 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充气娃娃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

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

之后,将儿童带如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

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

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

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班杜拉认为榜样有三种形式:①活的榜样。

具体的活生生的人;②符号榜样。

指通过语言或影视图象而呈现的榜样;③诫例性榜样。

即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儿童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

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弗洛伊德的名著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

《公共教育学》课件2讲课教案

《公共教育学》课件2讲课教案
❖ 在西方,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 是发展健全个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说:“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对“教育”概念界定有角度:一从社会角度,把教 育归属于促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 社会功能;二从个体角度,把教育归属于促成个体 身心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涵义
神农教稼图(“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2.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教 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体脑分工,使一 部分人脱离生产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 ②阶级出现,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有机构 培养统治人才。
❖ ③人类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文字的出 现与运用。
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 ,e有“出” 的含义,ducare则为“引导”之意 。教育 之意是采取一定手段(方法)把潜藏于儿 童内心的东西(智慧等)引导出来 ,从一 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涵义
❖ 东西方学者、教育家对教育的涵义理解不同
❖ 在中国,子思曰:“修道之谓也”。荀子曰: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1. 广义:影响或者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 一切社会活动。
❖ 人: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是最基本 的组成部分)
❖ 社会活动:有组织的、系统的 无组织的、零 散的
❖ 影响:正面或反面,促进或阻碍 ,故教育有 好坏、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
2. 狭义(学校教育):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 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教 育和远程教育等,但常指学校教育,即 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 影响,使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 动。

公共教育学》课件1

公共教育学》课件1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 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 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 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 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 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 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 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思考]同一班的同学,同样的老师,同学的 起点也差不多,为什么有的成绩好,有的 却几科不及格,甚至退学?同样的家贫, 有的去当小偷,有的却发奋读书成材?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 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 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 的独特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 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 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制约着人身心发展 的个别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三)教育的育人功能 1、教育对人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影响的终 身性 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3、教育可以起到对各类环境加以控制的作 用


[思考]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 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 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 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 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 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 ——(美)华生 [思考] “严师出高徒” “黄荆棍下出好人” (洛克的“白板说”)。

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2017)

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2017)

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教师姓名白彦茹职称教授二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授课对象各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017年10月编制目录一、课程基本情况 (3)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课程性质和地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程设计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识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能力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素质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程教学设计 (5)3、课程考核标准 (15)五、课程实施建议 (16)1、师资条件 (16)2、教学设施 (16)3、教学资源 (17)六、其他说明 (17)《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1、课程性质和地位《公共教育学》是师范院校有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标识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科学、哲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公共教育学》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人格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创新”的三维目标出发,旨在通过学习,使师范类生了解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领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先进思想,并能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征及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逐步学会理解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德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和反思习惯,不断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职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1/3开设学期:3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适用专业:教师教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各专业本科层次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课程说明学生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发展史的基础知识,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教法建议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练习等学习方法。

对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对于有关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2.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

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关教育学的案例,运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体验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结合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正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中、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4.正确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发展(3学时)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3学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教法建议: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51学时3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经验并提供一系列现实教育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教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多种视野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对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重构,形成系统、正确、牢固的教育思想和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教育理论知识:学生熟悉教育事实、教育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

2、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参与某些教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感知与体验其过程等。

3、教育技能:学生会应用这些技能(观察、调查、设计等)从事教育相关活动,4、教育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关心社会教育现象,主动探讨或研究教育问题,尊重学生及其差异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教育学》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掌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善于思考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习得必要的从教技能,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进入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感知、行动、分析、思考教育现实与问题,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实践的教育教学观。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全校教育教育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应是《教育心理学》,同时,该课程又为学科教学类课程奠定良好的观念与认识基础。

四、课程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现实教育情境中体悟、理解与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与认识,用行动去成就他们自己的教育思想;难点是基于情境创设的理解与反思。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问题”为中心,以“板块构建、专题突破”为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讨论与专题调研,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讲法、讨论法等,并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全部采用多媒体,并且课程中适当引入视频。

阔知学堂应用之公共教育学

阔知学堂应用之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案例分析》移动教学平台应用实施方案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师生关系等各个层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符合个性化、需求多元化的教育时代,“移动学习技术”能够创设符合学习者需要、兴趣和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提供学生主动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媒体等以满足不同层级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因而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应用背景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公共教育学》建设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多年以来,一批学术水平高、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活跃在公共教育学教改第一线,不仅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任务,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现状堪忧,教材陈旧、教法落后、效果不佳、师生互动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师生。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性和启发性能在公共教育学的改革中发挥较大的价值。

但是案例分析教学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如班级人数、教学时间、物理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得到普遍成功的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依托EduSoho网络课堂为平台开发了整合我院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教师教育慕课网(/)并且在手机客户端通过APP——阔知学堂同步强化用户的移动学习体验。

我院国家精品课程《公共教育学——案例分析》及相关教学资源将同步整合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上,从而进一步推动并完善我院系列精品课程在我院移动教学平台上的实践及应用。

二、建设目标1、以研究生教学改革为起点,以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为核心。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堂内外知识传播和交流融为一体。

师生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同步发布的课程资源,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和远程学习从而获得全新移动学习的体验和便利的知识资源。

2、将“翻转课堂”与“移动教学平台”有效结合,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将“课堂授课”变成“微知识学习”,改“课堂教师主讲”为“课前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领为辅”,改“传统课程考试”为“系统高频测试和综合评判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

《公共教育学》课件

《公共教育学》课件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 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教育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作用
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有助于 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教育与科技
要点一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改变了教 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要点二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05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将为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高 效的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 平和质量。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教育在面 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 增强国际性的过程。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 包括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方面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 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人才。
VS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是促进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包 括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 的建设。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 育需求。
社会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制度、组织、功能和 变迁等,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基础
总结词
探讨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详细描述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和行为 控制等方面的特点。

公共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PPT

公共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PPT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 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了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这 时的教育思想是与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和宗教等思 想混杂在一起的,未分化出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些初步的教育 思想可以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 代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的言论和著作中反 映出来。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从横向上看,其形式有:
(1)学校教育 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特点是:有固定 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 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2)家庭教育 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 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 长期性、灵活性、社会性。
4、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5、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6、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责,身教重于言教。”
7、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论述教育与人口、经济关系第一人。
2.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继承和发展了 孔子学说,生卒约公元前372年 ~前289年。 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思孟学派是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 孟轲得孔子思想之嫡传,思孟学派又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孟子被尊称为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的‚ 亚圣‛。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说人之初性本善。,教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2、教育问题:是当教育现象被人们议论、评说时就 变成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教案7篇

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教案7篇

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教案7篇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件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1、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2、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油炸食品。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遵守交通规则。

2、说一说学生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五、校外活动安全1、不到池、塘、沟、河流、水坝、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严禁私自下河塘洗澡。

2、不玩火。

不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活动的场所。

六、校园安全其他注意事项: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7、学习安全小常识。

七、树自我防范意识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

不随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八、全课小结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铭记“安全”二字,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教案篇2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

公共教育学课件

公共教育学课件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 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 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性—— 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 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 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 思想 。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 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 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总之,教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 教育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成 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怎样学习教育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 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 科学、艺术 1、意识形态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影响 2、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作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量 变和质变的过程,这是个体的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 个性的过程。
思考:①从概念中能得到关于人的发展 哪几方面的认识呢? ②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完整版)公共安全教育教案

完整版)公共安全教育教案

完整版)公共安全教育教案2013-2014年公共安全教育教案(初中全一册)第一课:社会生活安全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学生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一些预防和应对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技能,避免和减轻特定伤害。

5.培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报刊、网络或身边发生的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事件的资料;制作课件,显示案例图片、声像等案例资料。

学生准备:身边发生的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事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分析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家人和老师的呵护;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关爱,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和研究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倍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遇事有自己的措施和办法。

每个人平日都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研究和掌握一些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避免或减少对自己人身安全的伤害。

二、了解安全常识一)当同学们独自在家时,如何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1.独自在家时,要锁好院门、防盗门、防护栏等。

2.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从门镜观察或隔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如果是陌生人,不应开门。

3.如果有人以推销员、修理工等身份要求开门,可以说明家中不需要这些服务,请其离开;如果有人以家长同事、朋友或者远方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其待家长回家后再来。

4.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人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震慑迫使其离去。

5.不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家中做客,以防给坏人可乘之机。

公共教育学教案师生关系

公共教育学教案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冲突 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三、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2、请追述一件您经历过的或见到过的由教师造 成的学生委屈事件,从教育理论上作出分析、评 价。
3、请回忆并设计:你与初二时的班主任教师是 怎样的一种关系?如果你当教师以后与学生可能 会形成怎样的一种关系?
情境练习:
1、就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劳动的价值、教 师职业的愉悦和其他的感受,谈谈你的认识。
2、你如果按优秀教师的标准进展自我塑造,前 三项最主要的是什么?你能制订一个可行的养 成方案吗?
3、为将来参加教师职业的特殊劳动,你感到对 哪些劳动特点精神准备缺乏?怎样才能更好地 适应它?
第 二节学生—— 透 视 教 育 对 象
〔8〕教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在您听来 也许可笑,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听别人。
〔9〕教师,只要您保持公正,您对我尽可严格。外表上 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的严格。
〔10〕教师,尤其在同学前,请别笑我,这样您 会伤我也会让我恨您。私下的一句温柔的劝告, 对我更加有效。
一、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藏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1、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 〔2〕敏感性 〔3〕移情作用 〔4〕客观性 2、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 〔2〕非权势 〔3〕积极相待
〔4〕交往技能 3、积极的自我意识 4、教育的期待 〔二〕教师智能构造 1、教师的知识构造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根底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2、教师的能力构造 〔1〕教育预见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教育学》教案任课教师:冯江英2008年8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独有的特质课程之一,是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主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分析研究教育现象,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坚定从教的信心,掌握从教的基本理论,获得从教的教育智慧。

二、本课程的体系前五章属于教育基本理论部分,共16学时;第六、七章属于课程与教学理论部分,共18学时;第八、九章属于德育理论部分,14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

重点是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学理论,难点是德育理论。

三、授课内容课时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4第二章教育功能 2第三章教育目的 1第四章教育制度 1第五章教师与学生8第六章课程 4第七章教学(上)12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学校德育8第十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6复习考试 2第18周考试四、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及案例教学法。

2、考核方法:本课程的考试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试题从题库中选取,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题型有单项选择、辨析、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60%,作业占15% ,考勤占10%,课堂发言、提问占15%。

2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3“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学的甲骨文《说文解字》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中庸》“修道之谓教”《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西方: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二)“教育”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定义的:社会的角度和个体的角度。

4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有三个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这两种定义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单纯地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又会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可以这样给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三)“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从广义上说,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2、学习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老猫教小猫捉老鼠(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老鼠学习取食物(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劳动。

5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非独立性。

2.贫乏性。

3.无阶级性。

(二)农业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三)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

(四)信息社会的教育1.学校进一步发生变革2.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发展趋向民主化。

4.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的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其次,教育观从“学会生存”转向“学会关心”。

第三,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6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们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

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如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孟子》、《老子》、《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而且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还大量停留在经验概括或直觉式的结论状态,缺乏严密的论证与内在的逻辑结构,对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所以这是“前教育学时期”。

二、教育学的创立近代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师的数量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各国普遍开设了师范学校。

当然教育学的独立也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632年,《大教学论》问世,这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

7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又一位享誉全球的对教育思想的丰富发展和教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

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尔》(1762)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对中世纪的教育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方法都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学的发展进入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多元化时期,是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竞相争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进行介绍。

(一)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凯洛夫、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8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一)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二)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一、科学解释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例如:在教育中阶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二、有效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不仅应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

能这样处理课间睡觉的同学?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1.促进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

以魏书生为例2.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四块糖的故事”怎么改变以教师权威为中心的观念?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4.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9第二章教育的功能教育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掌握教育功能的分类。

2.了解人的发展的含义,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掌握青少年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了解教育个体功能的含义,掌握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具体体现,重点掌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4.了解教育社会功能的含义,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5.掌握正确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10(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