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为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设计
加强集体备课,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目标设计
精准制定教学目标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精准分析学情,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把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规范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要素,要阐明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要用具体、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表达教学目标,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及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发挥目标指引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
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三,知行要求明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对观念认识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结构化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提炼学科大概念,通过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加强知识的建构与整合,加强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的融合,促进教学内容结构化,实施综合性教学。
教学活动序列化对应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应包括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示学生思考的情境、活动实施的方法策略及可操作的评价等要素。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清晰完整的学习路径,实现学生课程学习的进阶,促进深度学习。
活动设计素养化活动设计要围绕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联结,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提高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
业质量标准,设计单元教学评价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单元学习过程评价和单元学习结果评价两个维度。
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应与单元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评价结果应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明确具体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加强各评价主体的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
(2)评价内容多维化。
面向全体学生,聚焦核心素养,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3)评价方式多样化。
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二、教学实施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着力提高教学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一)坚持以生为本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强化思想引领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发挥其思想与价值引领作用,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三)规范教学流程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开展相关学科实践;课上要以议题为引领,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体验为路径,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课后要合理布置作业,加强作业指导、批改和反馈。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处理好点与面、静与动、张与驰等关系。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索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路径。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党和国家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加强时政教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学会讲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五)创新教学方式
坚持教学相长,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案例教学,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
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六)优化课堂评价重视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及实践反思过程中的学习进程、行为表现,分析、把握学生的价值
观念、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学习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
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
改进结果评价,发挥作业、纸笔测试等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
评价反馈应注重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三、教学评估与改进坚持单元教学整体评估,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教学评估
教学设计方案评估坚持素养导向,基于大单元视角,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一致性,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实施过程评估注重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全过程的反思路径。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围绕教学目标,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运用学习评价量表,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二)加强教学改进
注重教学反思树立反思意识,加强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审视自身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挖掘亮点,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研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关注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开展观课、评课、磨课等多样化的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互动,提升教师教学实施的专业能力。
改进教学实践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获取证据,分析筛选和评估改进,以“问题反思改进实践”的策略,推进课堂教学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