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和策略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农村与城镇地区差异性,加上教师缺乏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方法,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开展、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背景定义和特点问题主要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21世纪是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是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的新世纪;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新世纪。
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新世纪不仅仅需要专业化、专家型人才,更需要创造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
作为母语教育基石的语文学科担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它是极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
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意义就是要改变这种禁锢学生灵性、束缚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以人的素养形成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新模型。
这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及特点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和组
织形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整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人的个性有整体性,人、社会、自然的彼此交融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世界。
所以,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出整体性。
特点二: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与其他课程、与其他活动沟通和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特点三: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层面。
学习目标的综合。
一方面,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另一方面,要体现语文自身目标的整合,既包括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又包括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学习内容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涵盖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
除了结合语文学习确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外,其学习内容可随着年级的升高、活动范围的扩大,由校园向家庭、社区、自然、社会扩展。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有助于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力所能及的主题,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学习方式及途径的综合。
在学习方式上,综合性学习既有接受学习,又有探究学习;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合作学习;既有以查阅资料为标志的借助书报、网络等媒体的学习,又有以观察、调查为标志的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途径上,不分课内、课外,涵盖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特点四: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它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它不在语文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要求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探索和研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崔峦先生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话,可以这样说──目标驱动,活动贯穿,自主探究,成果明显。
三、综合性学习得不到开展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师。
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还没有彻底改变,妨碍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首先教师对综合性学生的研究和学习不够深入,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即使指导,也是缺乏协调与配合,往往单枪匹马,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其次是教师的工作量大,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满负荷、满工作量运转,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以及备课、教研、政治学习、继续教育等,足以让教师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搞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指导,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是缺乏课时上的保证,综合性学习前期准备活动时间过长或很多活动开展起来周期太长。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也缺乏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积极探讨等多方面的能力,开展了几次,结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3、综合性学习中很多内容看着热闹,可考试基本不涉足,许多教师认为还是写几篇作文来的实在。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综合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困扰着农村学校。
例如我校的物质条件就根本无法提供满足综合性学习的物质条件,不要说综合性学习必须的信息技术设备、常用的图书资料,就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难以保证,学生家庭缺乏书刊,没有电脑或仅有几个学生家中有电脑的而家长也不允许学生上网;这一切又怎么可能提供条件开展综合性学习呢。
显然教材编写者的良好意图,在此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了。
2、很多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学习距离太远,在农村初中,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
学生既缺少理论基础又没有实在经验,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也就很难涉足。
例如在“说不尽的桥”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农村学生怕只见到过石桥、木桥、钢筋混泥土桥,从结构形式上说也无非是拱桥、桥墩桥,因而这个单元中的几项活动“桥梁大观”“迷人的桥”“思考、调查与研究”就很难让学生参与其中了了。
四、当前综合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教师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
例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
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
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并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谈举止。
(二)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
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
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
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
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2.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3.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
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的教师时有纳闷:“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种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
在有些合科课程中,学科界限已趋于淡化,越来越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谁不像谁的问题。
语文学科由于它本身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所以目前尚属分科设置,但并不是说它必须和其他学科壁垒分明,不可融通。
恰恰相反,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
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
简言之,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
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多采性和目标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五、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教师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图来开展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
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
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
”“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
”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月球似乎非常遥远,
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迷。
教师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能在“月球文化”的“潮汐”里接受一次冲浪,凭此可以培养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与基本的科学方法,可以徜徉在唐诗宋词的那个古典的人文的“月亮”里,可以想像、漫游在亦
(二)因地制宜,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因为学校物质缺乏,就“等、靠、要”,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学习。
比如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性地挖掘隐性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如合理利用旧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活动,加强资源共享,创造班级读书角等,以弥补经费、设备的不足。
相对而言,在农村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
但是,农村也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
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
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一个金色的充满丰收的喜悦的季节里,我带领学生跟大自然作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活动中我就强调学生要如同课文要求的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同学们可能有各自的不同表现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拓展“综合性学习”
新教材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但由于各地各校情况不同,所以一味“生搬硬套”是不合适的。
比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我们浙江淳安的学生对于黄河,有崇敬之情,但它离我们毕竟太远了,我认为开展这个活动学生兴趣不会很高,体会也不会很深。
于是我就将其改为《走近千岛湖》,活动分为四步(一)分小组搜集与千岛湖有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并组织一次报告会。
(二)调查千岛湖水污染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及其对策。
(三)探访今日千岛湖,并结合秀水节,举办一次《我看千岛湖》作文竞赛。
(四)仿照《黄河颂》写一篇《千岛湖颂》,并举行诗歌朗诵会,由于活动贴近现实,学生感兴趣,所以效果明显。
六、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前,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语文综合学习课实效性不强,有一些课为活动而活动,单纯追求活跃气氛,做表面文章,而且在综合活动课上,一些比较开朗活泼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得不到什么锻炼机会,所以我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主题,目标全面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
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安排,在一个主题统率下,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
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了安徒生的《丑小鸭》之后,我组织学生举办了“安徒生童话周”活动。
活动分为五步:1、向全班同学征集本次主题活动的会标和吉祥物,由学生从候选作品中投票决定;2、学生分头查找安徒生生平、创作经历、作品,阅读安徒生童话,并开展“读书报告会”;3、开展“安徒生童话续编大赛”,优秀作品班级予以展览;4、改编安徒生童话为剧本,举行表演赛。
5、表彰大会,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
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操作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指导、点拨、咨询、协调和帮助,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下去,从而得到体验,促进发展。
学生是主体,要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a、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
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
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
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
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活动时也可以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局,全体学生分红、黄、绿、蓝几队或甲、乙两队,或是几大方阵,进行对抗赛,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话题来确定,如:“我的座右铭”、“攀巨人铁肩——名人故事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怎能不喜爱语文呢?
b、表演型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
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
如学习《丑小鸭》《风筝》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
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c、辩论型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伤仲永》后,又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
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同学们推荐下,我们还进行了“中学生能否穿前卫时装”、“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还是机会”等辩论赛。
学生们的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
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d、游戏型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
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如:在学习第一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化成“实话实说采访现场”,让每位学生都做课文中的“我”、“爸爸”,老师则变成主持人,“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至于成语接力、连词作文,这更是我们的保留曲目,常玩不衰。
e、赏析型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
在活动中,涌现出“神游水浒”、“秋雨诗意”、“走近冰心”等不错的赏析课。
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的丰富的创造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就能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去年“五一”我班学生的作业是由集体商议而定:每人设计一本有关“五一”的小册子,内容包括:1、自行设计封面,题目自拟。
2、介绍“五一”的由来。
3、摘抄有关劳动的诗歌。
4、介绍劳动模范的故事。
5、撰写有关劳动的习作一篇。
开学后的语文活动课上,全班同学设计的小册子都参加了展评,学生投票选举出:《“五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五一”的对话》获最佳创意奖;《走近“五一”》获最佳设计奖;《红红火火的“五一”》、《“五一”,我对你说》等获最佳编写奖。
这项“特别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
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着眼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了初中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这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乘课改之风,挥鞭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