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轻声现象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轻声现象探析
作者:彭瑾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轻声是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一种复杂的音变现象,本文拟从轻声的性质、成因、功能与作用等角度对轻声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轻声性质成因功能
作者简介:彭瑾(1980-),女,四川大学2006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

普通话轻声研究对于增强语言规范化意识、促进语言教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轻声的性质
关于轻声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另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再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

徐世荣等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

徐世荣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指出:“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

”[1]
罗常培、王均等认为轻声是一种变调。

许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采纳了这一观点,“变调说”在国内比较有影响。

罗常培、王均指出“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2] 罗常培、王均先生在1957 年出版的《普通语音学纲要》中指出,轻声是一种变调,但变调只受声调环境影响,而轻声除此之外还跟音高、音长和音强有关系,所以是一种特殊的变调。

厉为民等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指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两种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

“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dui·tou (′对头,名词) : dui′tóu (对′头,形容词) ,′tiao·li(′调理) : tiao′lǐ(条′理)”[3] 。

二、轻声的成因
(一) 为了发音省力
现代汉语拥有大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

对待这些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特别是人们口头语言里常用的那些词) 的各个音节,人们不会平均用力。

只要对方听得明白,能省力的地方就省点力气。

实验证明,当舌位处于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程度是最小的,即是省力状态。

林茂灿等(1980) 的声学实验结果证实,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向央元音[?]移动。

因此,可以认为,在保证对方听明白的前提下,把双音节词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是为了省力。

(二) 词语的双音节化
汉语的轻读音节基本上都遵循“义轻声轻”规则。

吕叔湘指出了双音节化的两种主要方
式:1、前后增加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2、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轻声词汇,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加在后面的那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或同义词素,因为是个“多余的”成分,往往不重读,这就使轻声的产生有了可能。

(三) 节奏的要求
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合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

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替、起伏有致,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弹性,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由于语音本身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轻声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即便如此,这些探讨仍是必要的。

三、轻声的功能与作用
1、辨别词义
现代汉语中同形词和同音词很多,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要根据它的语音的变化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否则容易造成误解或歧义。

如“老子、莲子、本事”读原调时,分别是指战国时著名思想家(人名) 、莲的果实、本来的事(文学作品中所依据的事实);变调读轻声后,意思也就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分别指父亲、窗帘或门帘(“莲子”轻读后同音词是“帘子”)。

这些词语在书面上很容易区分,但在口语中必须要依赖轻重读来加以区别。

2、区分词性
有些字形相同的词,读其原调还是轻声,词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轻声在这种情况下就担负起了区别词性的作用。

(1)名词变读轻声后成为形容词:“地道”(dìdào),名词( 地下通道),“这个地道既阴暗又狭长”;“地道”(dìdao),形容词( 纯正),“这是地道的北京特产。


( 2) 形容词变读轻声后成为名词:“对头”(duìtóu),形容词(正确),“这件事,他做得很对头”;“对头”(duìtou),名词(仇敌或对手),“他俩是死对头了。


( 3) 动词变为名词:“下水”(xiàshuǐ),动词短语( 进入水中),“来到河边,小伙伴一起下水摸鱼”;“下水”(xiàshui),名词( 牲畜的内脏),“把这些猪下水全部埋了”。

3、区别词和词组
有些词语单从书面形式上根本分辨不出它是词还是词组,但可以根据读音上的不同,轻松地区分开来。

这是因为变读轻声可以改变语素的组合性质,当后面一个语素轻读时,词素中间不能有停顿,这时它是一个词,当后一个语素不能轻读时,中间可略有停顿,这时它往往是一个词组。

“兄弟”(xiōngdì),读原调时是词组,指“哥哥和弟弟”,如“他们兄弟两个工作都很出色”。

“兄弟”(xiōngdi)读轻声时是词,指“弟弟”——他有两个兄弟,如“他有两个兄弟”。

4、增强普通话的节奏和美感
一般说来, 大家都认为整齐、平衡、匀称的语音在听觉上能引起美感,认为杂乱、失重、单调的语音听起来不美。

读成轻声的音节在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方面都有一些变化,相对而言,“音长在听辨轻音时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4]可见,音长较正常音节短些是轻声的主要特点。

我们知道,在语流中,有的音节之间关系比较近,结合较紧,有的则较疏远,形成长短不等的音节组合,这就使得轻声在语流中夹在四声之中,可以起到调节音长、音高的作用, 造成了语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节奏,给人带来轻重相间、多样变化的听觉美感。

失去了它,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显得生硬、死板、没有“ 温婉的语感” 。

[5] 特别是在朗读作品时,轻声在语流中也恰恰起到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世荣.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J].中国语文,1957(7)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J].中国语文,1981(1)
[4]林熹,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M].语文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